苏轼的词致知县朝奉阁下释文

《功甫帖》再陷罗生门_新浪安徽文化艺术_新浪安徽
《功甫帖》再陷罗生门
华夏时报评论
扫描二维码即可用手机浏览本网页
  2月18日,北京一家酒店的安保明显比平日升级,龙美术馆创办人、收藏大鳄刘益谦携真伪争议中的苏轼《功甫帖》在此亮相,意在用高科技仪器为这件5000多万元拍得的书法“验明正身”。专家鉴定后打得不可开交,那就再上科学仪器检测,《功甫帖》鉴定十八般武艺全上,真伪之争也没有就此平息,反而牵涉出学术、利益、名誉等一系列公案,谁更权威?谁能下定论?仍是扑朔迷离。
  争论一波三折
  引发轩然大波的苏轼《功甫帖》只有9个字,即“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其余为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小楷题跋和题诗、翁方纲的《功甫帖》双钩廓填摹本及民国时期收藏者许汉卿的题跋。2013年9月,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将《功甫帖》以高价购回。
  就在外界热议这一豪举时,日,《新民晚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苏轼书法〈功甫帖〉被指“伪本”》一文,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3名上海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称这件《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伪本,连帖上清初翁方纲的题跋也断定为假。
  面对这枚重磅炸弹,12月22日,卖家苏富比方面最先发出声明,坚称其为苏轼真迹。随后刘益谦也相继发布声明,态度由保持中立转而向上博提出质疑。
  千呼万唤中,2014年的第一天,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撰写的两篇长达14000余字的报告,以个人名义发表在《中国文物报》上,分别从书法本体和“双钩廓填”技法出发,详细阐释了判为伪作的原因,认为这一《功甫帖》墨迹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辑刻的《安素轩石刻》。
  第二天,针对上博研究员发布的正式研究报告,刘益谦发布第三度公开声明再次质疑,声明最后,刘益谦称:“至于你们这种只图一时之快的贸然行为对我本人所带来的伤害,经历了这个岁末的纷扰,我已身心俱疲,其中的压力和委屈难以言表,因此我保留通过各种(包括法律)途径追究责任的权利。”
  1月6日,收藏家朱绍良在微博发表声明表示,若刘益谦忍受不了各方的纷争,放弃《功甫帖》的收藏,他本人愿意购藏,并准备好了5000余万元的购藏金。对此刘益谦发声明回应“轻言放弃尚早”。
  1月13日,苏富比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苏富比对有关苏轼〈功甫帖〉质疑的回应》,对报告提出的“鉴藏印多为伪印”、“翁方纲题跋与题诗是伪作”等质疑逐条反驳。
  虽然刘益谦几度发表公开声明,上博三位专家发布研究报告,但这并没有让争论声消失,反而有更多的业内人士卷入,形成了观点鲜明对立的两派。
  1月28日,上海另一书画藏家颜明发出公开声明,首次透露早在刘益谦购买《功甫帖》前,曾转告刘益谦上博和故宫专家一致看伪的意见。 在公开信中称,刘益谦在2013年8月底曾向其咨询《功甫帖》真伪问题,颜明当时回答是:“从图录看,目鉴不过关。”随后,颜明提出帮助刘益谦咨询上博和故宫专家,并得到刘的赞同。
  颜明请教了上博和故宫专家,得到的答复是一致看假,并认为作伪水平不高,还提供了伪作的原因。颜明通过电话和短信向刘益谦转达专家意见,并劝其联系专家。颜明称,这些意见并未引起刘益谦重视,刘坚持拍下《功甫帖》。
  另外,在公开信的第三部分“苏富比和刘益谦的关系”中,颜明透露了更多的背后细节。据颜明披露的信息,现任苏富比拍卖行中国书画部负责人的张荣德,曾任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总经理,2005年与刘益谦合资创办上海明道拍卖公司并担任总经理,2013年履新苏富比,拍卖《功甫帖》是其到苏富比后首次主持书画业务。
  此公开信一出,风向又变,一直对《功甫帖》进行的学术争论,难道其背后存在不为人知的利益纠葛?如此一来,这场争论还得牵涉更多。
  高科技能解谜团?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功甫帖》北京媒体见面会上,刘益谦一个人坐在台上,台下第一排坐满了来自各界的专家名流,如已故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的弟子萧平、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长青以及几大拍卖行的老总等,但没有一个上博的专家到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则是唯一来自公立博物馆界的。
  刘益谦团队公布了《功甫帖》的高清扫描图、6000万像素的高清背光图,和数码显微镜放大50倍的效果图,并现场用手持式无线视频数码设备对《功甫帖》进行了现场放大扫描,主办方还援引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对《功甫帖》所做的技术鉴定,指出《功甫帖》用纸与北宋李建中《同年帖》、 苏轼《致知县朝奉》为同一种纸张。最后从墨色、纸张、收藏印等方面得出结论:这件《功甫帖》为自然书写,上博“双钩廓填”的说法无法成立。
  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姗姗来迟,他戏称自己不是来打群架的,而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说话。“如果这3个人不是上博研究员,那可以随便说,但当他们扣上国家机构头衔的时候,就需要谨慎。所以事件一发生,上博就立刻出来择清关系,称是个人行为,可不幸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一定会把‘上海博物馆’搁在前头。读者记不住3个人的名字,可一定记得住上海博物馆。”
  马未都说,“学术理论著作应该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最后再由媒体报道,现在是反着了。公共权力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谋私,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对于作品真伪,马未都自认“无权说话”,他唯一能说的是,“没有人有权透支国家信誉”。
  上博专家一方自从发布论文后就销声匿迹,北京发布会结束后,有媒体联系到钟银兰,她说:“我的看法已经公布,不会改变。他(刘益谦)如果要研究什么、说什么,那是他的事。”
  但围绕着上博还有一个谜团,就是苏轼的《功甫帖》是否曾经进入过上博。单国霖在日的《解放日报》上表示,他和钟银兰都曾见过《功甫帖》实物,另一位研究员凌利中也表示,他在苏富比的预展上研究过这件拍品。“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研究过一件‘文革’抄家得来的《功甫帖》,经过研究考证,发现是赝品,于是退回物主,后来听说此物被带出境外,可能流入美国,但目前也无法确认。”
  1月14日,单国霖再度接受《解放日报》采访,针对他此前曾向媒体透露上世纪80年代看过《功甫帖》,他表示:“记错了,是另外一张帖。《功甫帖》是摹本,可能是自己写的,没有双钩廓填。”单国霖同时表示,他无法回答《功甫帖》是否作为“文革”抄家物资进入过上博。
  而刘益谦团队现已找到徐邦达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02期上的文章:“其中苏书《功甫帖》、米芾书《恶札帖》,现藏上海博物馆,皆真迹无疑。”以此来表明徐邦达确实亲眼见过此帖无疑。而且徐邦达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写道:“《功甫帖》为第二幅,虽只九字,极为神采。”
  由此,“真假之争”又衍生出对上博文物流失的疑问,《功甫帖》是否到过上博,又是怎样流出的?面对有关质疑,上博迄今保持沉默。
  谁来收拾残局
  钟银兰与单国霖都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与之争论的另一方也都是收藏市场实战专家,眼下还能找到让双方信服的更权威的第三方吗?“《功甫帖》真伪争议反映出中国书画鉴定的当下窘境。随着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等小组成员的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古代书画由谁来鉴定一直是一个疑问。” 中国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针对《功甫帖》之争撰文说。
  其实“文博派”和“实战派”的争论和对立由来已久,只不过是还没有捅破窗户纸,去年10月,朵云轩创始人、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祝君波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一篇文章, 称“长期在文物经营界工作,与博物馆专家和收藏经营界专家两道均有接触。环顾眼下的书画鉴定界,喜忧参半,深感人才缺失。于博物馆而论,如今,随着这些一言九鼎的宗师先后谢世,许多博物馆面对征集书画的挑战,已无权威敢拍板”。这篇力挺“朵云轩”派而暗贬“体制内派”的文章,被外界认为是上博专家质疑《功甫帖》的起因之一。
  可能是有鉴于两派谁也不服谁,龙美术馆邀请了一家第三方机构——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为拍品《功甫帖》的纸张进行了一次科技检测。但是这家机构的权威性究竟几何?有媒体记者查询香港公司注册信息发现,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有限公司成立于日,香港藏家林霄既是“受香港慈善机构‘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委托”,对《功甫帖》进行纸质检测的负责人,同时又疑似该机构的创办人。
  陈履生说:“显然,《功甫帖》事件的可悲之处是它出现在当下。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功甫帖》最终将会形成一个无法收拾的残局。”刘益谦也表示,这次媒体见面会或许能够对“双钩廓填”之类简单粗暴的结论给予有力的反驳,但我并不奢望可以为目前的争论画上句号,只是期望能够拨开萦绕在《功甫帖》上的层层人为的雾霾,让大家直接感受原作的艺术魅力,让严肃认真的学术探讨深入下去。
  龙美术馆执行馆长黄剑直言不讳地说,他们是这场争论的受益方,3月28日,《功甫帖》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展中的独立展厅单独展出,在今年晚些时候,龙美术馆还将会结合《功甫帖》召开有关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国际研讨会。不知上博3位专家和上博还会继续保持沉默吗?
艺术资讯榜[转载]苏轼尺牍释文
法体安隐。甚尉
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
俗吏矣。不知
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
会见。万万
自重。不宣。轼顿首。
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此帖亦名《致坐主久上人尺牍》。行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五月二十二日。纵26.1厘米,横29.5厘米。
轼启。近者经由。获
见为幸。过辱
起居佳胜。感慰兼极。忝
馀芘。重承
流喻。益深愧[慰]畏。再
会未缘。万万
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冉拜。
长官董侯阁下。
六月廿八日。
此帖亦名《致长官董侯尺牍》。行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六月二十八日。纵27.7厘米,横38.4厘米。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
&&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
&&—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
&&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
&&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
&&也。轼白。
&&季常。廿三日。
&&此帖亦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牍》。行书。纸本。信札—则。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谪居黄州时(1078——1083)。纵27.6厘米,横45.2厘米。
东武小邦,不烦
牛刀。实无可以
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虽隔数政。犹
望掩恶耳。真州房缗。已令子由
面白。悚息悚息。轼又上。
行草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纵28.7厘米,横22厘米。
[人来得书帖]
北宋苏轼书。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合成一帖,并称坡公杰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畅,为书牍杰作。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苏轼《新岁展庆帖》
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行书,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二帖合装为一卷。卷后有董其昌跋。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
  此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中共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十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首序》中所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一致,而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辛酉在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由以上记载可推知,该《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该帖在徐邦达先生的《古过眼要录》中有详细的考证。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二人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的佳作。
  《墨缘汇观》、《大观录》著录。
[新岁展庆帖}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另纸行书: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致子厚帖]
&释文: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候康胜。感慰兼极。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 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 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七日。
「軾啟。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懷仰世契,感悵不已。辱書,且審起居佳勝,令弟、愛子,各享康福。餘非面莫既,人回怱怱不宣。軾再拜。知縣朝奉閣下,四月二十八日。」
蘇軾一生輾轉流離.....
他在離開人間的三個月前,是為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寫下了這封〈致知縣朝奉書帖〉,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絕筆。信中言到故友時隔八年後重逢的感慨,當時蘇軾正由儋州北歸途中,將至金陵,是蘇軾書寫給故友杜孟堅的信札,這封書信的內容是這樣的:「軾啟。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懷仰世契,感悵不已。辱書,且審起居佳勝,令弟、愛子,各享康福。餘非面莫既,人回怱怱不宣。軾再拜。知縣朝奉閣下,四月二十八日。」信中的文字哂茫楦姓鎿矗啒懵嗜弧
蘇軾對自己的人生,用了八個字來總結,就是「懷仰世契,感悵不已」。作為政治家的蘇軾,他的治世思想具有真斩手钡奶煨裕⒍怂峦久的時見輝煌和結局的悲涼,但蘇軾並沒有多所抱怨,僅僅用了八個字,對他自己的人生作出了評價,不見激昂,也不見低抑;不見憤怒,亦不見哀愁,淡淡地用「感悵不已」這類平和沖謙的態度來看待自己苦難的一生,雖有感嘆,但從字句中,我們也看見了蘇軾其人品性的真實面目。
行書。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爾。庶幾得於海康相遇。不爾。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丁N┩砭耙吮锻蜃詯鄱:龊隽舸思垺A钭犹幐恢胤狻2蛔锊蛔铮Y頓首。夢得祕校閣下。六月十三日。幅前下方有“具”字編號。
原牋封囊臥裱本幅上方。文曰:手啓夢得祕校。軾□封。
詩塘清高宗乾隆行書御題:“見真率”三字。鈐璽二:三希堂。乾。隆。
著錄:故宮書畫錄卷二。故宮法書。
收傳印記:幾暇鋻賞之璽。神品重一。章守印。項叔子章半印。墨林半印。子京所藏半印。若水軒。項子京家珍藏。張孝思重一。項元汴印。黃琳美之。子孫世昌。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鋻璽。乾隆御覽之寳。嘉慶御覽之寳。江上笪氏圖書印。笪重光印。道名蟾光。項墨林鑑賞章。宣統御覽之寳琳印。張孝思。懋勤殿鑑定章。趙度鼎形。趙度印章。項元汴印。項墨林父祕笈之印。張則之。子孫永保。墨林祕玩。民仰。本幅左邊半印與封囊右邊半印原合而爲一印有退密。天籟閣。子京父印。江上。西江直指五印。封簽有子敏。張孝思賞鑑印。内府珍祕。墨林山人。趙度印章。左騎縫印三。子京半印。蒼巖半印。項墨林半印。詩塘印四。古希天子。五福五代堂寳。八徴耄念之寳。太上皇帝之寳。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5037万买了假货?买家:体检我,就是伤害苏轼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两天我说了太多话,嗓子都快说干了。”昨日晚6时50分,华西都市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功甫帖》的收藏者刘益谦,他的声音听上去有几分疲惫,此时他刚刚从北京赶回上海。当华西都市报记者告诉他:“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在18日鉴定结果出来后,仍认定《功甫帖》是伪作。”刘益谦激动地说:“我也坚持我自己的看法,三位专家在没有看过真迹的情况下得出这个结论,触犯了文物鉴定最根本的道德底线。”
原标题:5037万买了假货?买家:体检我,就是伤害苏轼
高科技为《功甫帖》验DNA,华西都市报独家对话收藏者和质疑方华西都市报:苏轼《功甫帖》真伪迷局再起波澜。18日,上海藏家刘益谦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竞拍的《功甫帖》原件现身北京,在全国近百家媒体的注视下,接受由高倍扫描仪和50-200倍的光学放大镜进行的“体检”。刘益谦及其所创始的龙美术馆执行馆长黄剑认为,《功甫帖》为自然书写,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的“双钩廓填说”无法成立。昨日,华西都市报独家对话事件当事人刘益谦,以及发布质疑文章的上博馆员之一的钟银兰。双方各执一词。钟银兰再次强调,自己和另外两位上博馆员依然认定该帖为伪作。而刘益谦也特别表示,对于上博三位研究员关于《功甫帖》的言论,他保留法律追责的权利。买家申明:上博专家观点荒谬“这两天我说了太多话,嗓子都快说干了。”昨日晚6时50分,华西都市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功甫帖》的收藏者刘益谦,他的声音听上去有几分疲惫,此时他刚刚从北京赶回上海。当华西都市报记者告诉他:“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在18日鉴定结果出来后,仍认定《功甫帖》是伪作。”刘益谦激动地说:“我也坚持我自己的看法,三位专家在没有看过真迹的情况下得出这个结论,触犯了文物鉴定最根本的道德底线。”刘益谦说:“我在北京举行这次发布会,主要是针对上海博物馆这三位专家的言论,我也对他们发出了邀请,但他们并没有来。”华西都市报记者告诉刘益谦:“我们刚刚采访了钟银兰。”他有些急切地问记者:“她怎么说?”当得知对方依然坚持当初的看法后,刘益谦显得相当激动,“他们三个都是资历很深的专家,而且岁数也这么大了,没有看过原作就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对是突破了文物鉴定最根本的道德底线。”他用了很重的语气说:“说《功甫帖》是双钩廓填作伪,这是荒谬的观点!”被证伪:保留法律追责权利刘益谦坦言,自从《功甫帖》被质疑是伪作之后,他受到了来自不同层面的压力和不同程度的毁誉。他说:“三位专家的观点不光让我自己的信誉受到伤害,也伤害了上海博物馆的信誉,更伤害了苏轼。”他表示,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在12月21日三位专家的观点出炉后,屡次发表声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当华西都市报记者问其今后会不会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益时,他说:“迄今为止,我还是这个观点:我保留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法律来追究对方不实言论的权利。”刘益谦还称,那三名专家最开始说自己看过《功甫帖》真迹,到后来说自己没看过,说辞一再变化,更说明他们的观点漏洞百出。不过他称,《功甫帖》的真伪之争从客观上来讲也有益处,“如果此事能够引发对中国文化传承、古代书画鉴定、艺术品市场发展、海外重要文物回流等相关问题的反思,避免当下的浮躁和混乱的局面,这或许是最大的收获。”“证伪者”钟银兰:我们仍坚持,就是伪作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致电钟银兰,询问她对刘益谦在北京公布《功甫帖》鉴定结果的看法,她说:“我们依然坚持当初的观点,这件作品是伪作。”钟银兰称,“中国历史上用‘双钩廓填’作假的事情屡见不鲜,《功甫帖》我们三位研究员都一致看假。”华西都市报记者问她:“刘益谦有邀请你们去北京,为什么你们没去?”钟银兰说:“这是他们的事情,我们不想参与。”记者又问:“为何在没有看到原作的情况下就做出伪作判定?”钟银兰的回答很简短:“同样也有人在没有看过原作的情况下就说它是真迹。”随后,她匆匆挂断了电话。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200倍光学放大镜“鉴宝”《功甫帖》为真迹18日,在近百家媒体的聚光灯下,上海龙美术馆执行馆长黄剑展示了《功甫帖》原件,并用现代科技设备对其进行了放大和扫描,同时对外公布了《功甫帖》1200dpi高清扫描图、6000万像素高清背光图,以及数码显微镜放大50倍效果图。媒体会现场,《功甫帖》在高倍扫描仪和50-200倍的光学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众多自然书写特性,例如回锋提笔处、笔画交叉处显然较浓的墨色;偏锋扫过纸面时偶然发生的不规则缺口,聚墨处边缘有自然渗出笔画边缘的痕迹,以及自然有力的连笔游丝等。“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功甫帖》为自然书写,上海博物馆3位研究员的‘双钩廓填说’无法成立。”黄剑说。除力证《功甫帖》非“双钩廓填”外,黄剑还援引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对《功甫帖》所做的技术鉴定,指出《功甫帖》用纸与北宋李建中《同年帖》、苏轼《致知县朝奉》为同一种纸张,完全符合北宋用纸特征。针对《功甫帖》上的印章,黄剑结合多位专家文章指出,功甫帖上的两方残印应合并释读为“义阳世家”印。图像比对分析,这一印章与台北故宫收藏的北宋徐铉《私诚帖》、北宋吕公绰《真诲帖》、北宋黄庭坚《婴香帖》等北宋名迹中的“义阳世家”印章一致。据新华社马未都:不可能统一鉴定机构在刘益谦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多位业内专家及媒体人士,为《功甫帖》齐聚京城。其中就包括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昨晚,华西都市报也连线到马未都,他对这次事件给予了阐释。马未都说:“我想,这跟相关方面质疑真伪的方法脱不开关系,三位专家的做法无疑是不妥的。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文物鉴定机构。我认为不可能有,也没必要有。首先,有些东西不仅仅是技术就可以做得到的。第二,工作量太大。”刘正成:高科技鉴定,可行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为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著名书法家刘正成也一直密切关注事态进展。昨日,人在英国伦敦的刘正成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一、首先申明原则,不见作品实物,所有论断不能定论;二、单先生等人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还不足以说服《功甫帖》是伪作;三、现在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功甫帖》进行鉴定,我认为是可行的。高科技手段的确是对文物鉴定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杨帆他是谁?刘益谦:新崛起的收藏大鳄近年来,刘益谦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作为新崛起的收藏大鳄,他以6171万元拿下真迹《写生珍禽图》,以4043.2万元拍下了陈逸飞作品《踱步》,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5824万元拍得宋人《瑞应图》,以7130万元天价买下张大千《红拂女》……其中不少都是海外回流的艺术珍品。每年刘益谦砸到收藏领域的资金都上亿。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问他:“2014年,您收藏艺术品的资金预算有多少?”他笑着说:“现在刚开年,具体的规划还没出来。”川大法学教授:“三馆员”言论可能侵权昨晚,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到川大法学教授,他认为,“如果最终能确定该文物是真的,那么此前三位馆员关于该文物为假的言论,肯定是侵权的。文物持有人有权付诸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王建平解释说,在法律界,有一个概念叫“专家责任”,“尤其是带有权威机构身份背景的专家,其被公认为某一个领域内的行家、内行,其看法带有很强的权威认定色彩,所以其在公共平台发声时,负有谨言慎行的责任。”“双钩廓填法”在上海博物馆《功甫帖》的研究报告全文中重点提到“双钩廓填”之法,这也是《功甫帖》真伪之争的关键点所在。三位博物馆专家认为,该法系覆透明薄纸于书画原作之上,先以墨线勾描轮廓,再以纸绢于稿本上钩摹,墨线勾好后,再染墨敷色。以书法为例,具体而言,即以细线双钩轮廓于纸绢上,可深可淡,再填墨;或用影摹手法,将双钩稿本垫于纸绢之下,在纸绢上或摹写、或钩摹结合。上述手法,均以原作双钩轮廓为依据,故称“双钩廓填”,作品谓“摹本”或“钩摹本”等。明清以后,“双钩廓填”更被作为坊间制造书法赝品、欺世牟利的主要手段之一。编后:为什么关注《功甫帖》事件?苏轼《功甫帖》,纸本,墨迹,两行九字,纵27.9厘米,横9.5厘米,书“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是苏轼写给好友郭祥正(功甫)的临别便签。就在有关媒体报道《功甫帖》真伪之争的第二天,许多藏家都没有心思去竞拍,互相讨论着这件作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古代书画就像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稀缺资源”。虽然行情的起起落落,使得近现代书画市场的价格产生了非常大的波动,但是古代书画的价格持续保持着上升的状态,特别是一些流传有序,并且经过权威著录的作品,更是到了“买到就是赚到”境地。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名为《“功甫帖”事件或成古代书画市场分水岭》的文章指出:“此次《功甫帖》真伪之争,无疑让人们看到了在古代书画拍卖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即使是有权威的著录以及清晰的流传,也有可能出现是赝品的情况,这势必将对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提醒藏家,下手前应仔细考证,有条件要请专家进行辨别之后再竞拍。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124531
播放数:211435
播放数:104787
播放数:229996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调歌头苏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