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我们不难理解春江花月夜理解性默写之风景与人的心情是 一种怎样的契合关系.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
太​原​市​中​考​语​文​必​备​古​诗​词​鉴​赏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水调歌头·主要写了苏轼怎样的情感_百度知道
水调歌头·主要写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提问者采纳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旷达乐观的情绪本词开篇、月与人,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从天上与人间,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豪迈的意气、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抒情和议论
提问者评价
不好意思。拖了这么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水调歌头的相关知识
其他6条回答
豪放!被排斥不被重用又不愿平凡的心态!
探讨人生、旷达乐观
希望人人平安的感情
上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他在出世与入世中的矛盾挣扎,但是最终选择了入世 “何似在人间”。也就说他虽然想逃遁人世间,做陶渊明一样的隐者,还是放弃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下阙:“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是园”表达他思念弟弟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何必忧伤,反映了他乐观豁达的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整首词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仿佛与明月对话,实则是词人在探讨人生意义,抒写内心的美好情怀。
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小学教育网课程推荐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道尽千载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小学教育网课程推荐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道尽千载离人之情的名句是: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议论文阅读(10分)
读书可戒躁 沐沂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材料作文命题形式的特点。
2、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3、掌握单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新材料作文主要特点:
&&& 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但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不得套作或抄袭。撤销话题,强化材料,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三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角度;几种感情、态度,就有几个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抓主要人物;抓主要原因;抓主要情感、态度);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自己熟悉、材料丰富)。
新材料作文的解题思路:
①读材料,识整体。材料至少要读两遍,边读边思考,先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容。
②划要点,抓关键。划出材料的关键词语,找出主要问题。审题的关键就是弄清材料的中心,分清主次,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实质。
③分层次,明关系。在划要点的基础上给材料划分层次,概括层意,进而分析层次间的关系。如果只完成了“读”和“划要点”两步,对材料中的各种关系仍然是不清楚的,就再分析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层次之间的关系,直到理解主旨为止。
④概括中心,把握实质。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概括中心,提取中心思想或找出中心问题。
新材料作文常见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工作小组发现,奇迹生还,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工作小组一线指挥员武警新疆总队第五支队政委周腊合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条件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地理环境复杂、没有任何食物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要求: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标题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步骤】:
1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
2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3组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句
请同学完成: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提炼道理:
压缩成主谓句:
二、由果溯因法
&&&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上面的材料按下面步骤提炼观点
【步骤】:
1从结果入手
2找出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3组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以上边材料来看:
三、抓关键句法
&&&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012大纲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用由果溯因法和提炼中心法分析此题。
四、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09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便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惫,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
  1、结核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二)
——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例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
此类题常用& 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读下面的材料,进行立意
(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 居里夫人在写给他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刚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的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审题分析:
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谈论的话题都是:时代的选择或时代与生活,但四个人中有两个角度
(角度一)汤因比、涵娜、伊雷娜:
&&&&& 选择生活在过去或将来(即某一特定的时期会过得有趣而且有用)
(角度二)居里夫人:
&&&& 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立意参考:
做时代生活的主人;任何时代都有精彩的人生;活在当下;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自我的价值;
二、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例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因而可立意为:
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此类题常用& 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作文的立意所在,正反切入皆可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
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 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材料①“不为别人而活”强调不能被别人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材料②“为别人而活”是强调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升华。
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
因此,也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有奉献精神,实现价值的升华。
三、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去做一件合理的事情,从此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免不了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
审题提示:
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
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活得精彩。
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见,吃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做好一件事又是活得精彩的前提。
据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
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身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
此类题常用& 辩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论述时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使用笔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
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材料一中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
&&&& 材料二中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 两个人的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我们可以采用互补法实现二者的统一。
最佳立意为: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
四、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
例四: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1、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2、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第一则材料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第二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如果能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入手则更高一筹。
此类题常用& 归纳法
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乏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拐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类的材料作文题,并且材料中没有主旨句,审题难度比有主旨句或提示语的单则材料更大一些。
材料一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清晨的公共汽车里人们没有笑容,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是转述澳洲—位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材料三是说笑容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探讨。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笑容缺失”,并且,这里的“笑容”专指微笑。
写成议论文,可以围绕话题通过发问开拓思路:微笑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微笑缺失有什么危害?微笑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绽开如花的笑容?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展开,都可以写成一篇紧扣材料含义的作文。
五、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例五: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题时,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此类题常用&& 综合分析法
有的多则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想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这类材料就要用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2010&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则材料写一条热带鱼,点明了环境的巨大作用,即环境可以造就人。第二则材料写狼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不断体验,从而顽强生存下来,强调了内在动力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写的是外在评价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围绕“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三个方面分别立意,分别谈三者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或作用。也可以把材料看做一个整体,谈人才成长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方面,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
总之,以上我们归纳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系,寻找联系点,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进行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二)
——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例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
此类题常用& 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读下面的材料,进行立意
(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 居里夫人在写给他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刚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的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审题分析:
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谈论的话题都是:时代的选择或时代与生活,但四个人中有两个角度
(角度一)汤因比、涵娜、伊雷娜:
&&&&& 选择生活在过去或将来(即某一特定的时期会过得有趣而且有用)
(角度二)居里夫人:
&&&& 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立意参考:
做时代生活的主人;任何时代都有精彩的人生;活在当下;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自我的价值;
二、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例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因而可立意为:
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此类题常用& 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作文的立意所在,正反切入皆可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
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 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材料①“不为别人而活”强调不能被别人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材料②“为别人而活”是强调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升华。
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
因此,也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有奉献精神,实现价值的升华。
三、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去做一件合理的事情,从此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免不了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
审题提示:
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
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活得精彩。
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见,吃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做好一件事又是活得精彩的前提。
据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
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身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
此类题常用& 辩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论述时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使用笔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
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材料一中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
&&&& 材料二中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 两个人的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我们可以采用互补法实现二者的统一。
最佳立意为: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
四、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
例四: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1、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2、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第一则材料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第二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如果能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入手则更高一筹。
此类题常用& 归纳法
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乏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拐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类的材料作文题,并且材料中没有主旨句,审题难度比有主旨句或提示语的单则材料更大一些。
材料一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清晨的公共汽车里人们没有笑容,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是转述澳洲—位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材料三是说笑容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探讨。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笑容缺失”,并且,这里的“笑容”专指微笑。
写成议论文,可以围绕话题通过发问开拓思路:微笑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微笑缺失有什么危害?微笑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绽开如花的笑容?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展开,都可以写成一篇紧扣材料含义的作文。
五、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例五: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题时,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此类题常用&& 综合分析法
有的多则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想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这类材料就要用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2010&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则材料写一条热带鱼,点明了环境的巨大作用,即环境可以造就人。第二则材料写狼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不断体验,从而顽强生存下来,强调了内在动力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写的是外在评价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围绕“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三个方面分别立意,分别谈三者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或作用。也可以把材料看做一个整体,谈人才成长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方面,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
总之,以上我们归纳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系,寻找联系点,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进行立意。
诗歌——形象(三)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
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菊花自况,借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 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对宋朝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鹧鸪天 晏几道
&&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
&&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
3、某物象象征什么?
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
1.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等)和环境特点
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在回答&诗中蜡烛的形象&时就要结合&有心&来分析。&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2.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相似点),由表及里地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
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作者吟咏梅花不是目的,关键是借梅花言志。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丽,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的情操趣味。
3.知人论世,分析诗人的理想情操(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挖掘出作者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阅读下面一首杜甫的诗,举例说说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的。&&&&&&&&&&&&&&&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用孤雁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情感(2)颔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路途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著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出孤雁的高远追求。(3)表达诗人高远志向,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鉴赏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00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西陆:秋天。南冠:囚犯。玄鬓影:蝉。白头吟:古乐府篇名,传说是汉代卓文君因丈夫司马相如再娶而写的一首哀愁的诗。
问:诗人以蝉比兴,请分析诗中的蝉的形象。(5分)
【解析】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寄托的感情: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 【参考答案】(步骤一)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无人信其高洁。(步骤二)诗人以蝉自比,(步骤三) 表现了高洁的情怀。
(2008年广东卷10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析】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两首诗都写了“木芙蓉”这一物象,但侧重点明显不同: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有“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物形象。形象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诗句中表现形象特征的关键词作答。&&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月& &杜 甫
&&&&&&&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 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这四句是写月的,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 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鹊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
(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高洁;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超出常人的才能和心怀天下的气慨,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写景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
&&& 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诗歌——形象(二)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般都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诗中的景物往往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也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要把握景物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清幽、凄冷等特点,感受它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氛围。
高考题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一、考查意象类
详见早读材料(6)
二、分析意境类
(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尊崇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之作,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因为营造意境是诗人表达情志的基本手段,所以解读、辨析诗词中的意境也就成了鉴赏古诗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意境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整首诗(词)营造的意境,第二类是由一首诗中的某一两句诗(词)营造的意境。意境的营造一般可分为三大步:设置背景(这个背景因意象的精心选择而大致规定了诗词主旨的走向),融进人事(用特定镜头突出诗词的主旨),揭示意蕴(用议论、抒情手段直陈主旨)。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意境)才是目的。所以品味意境一定要借助意象,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但它们又有区别:
从概念上看,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或某一部分对应。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是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从目的上看,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
从营造手法上看,&意境的营造需要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手法。意象只是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诗词中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诗篇中常常可以构成不同的意象。如“柳”:朱淑真《送春》中“楼外垂柳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柳”是抒写春光易失的意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哀婉凄切,恋恋不舍的别离意象;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柳”是窈窕多姿的美女意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以景物的形、声、色(色彩、色调等)、态(动态、静态等)、味、触等为切入点,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二)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解题方法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要抓住意象的基本特点。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如诗歌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重要语句等,尤其要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
如: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 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抓意象,发掘内涵,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在写作技巧上。
如:阅读张可久的《双调o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深厚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 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绪,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4、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联想和想象。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象和联想,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联想,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四)考查意境类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例题1&&&&&&&&&&&&&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2)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例题2&&& 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16(2)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思考: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概→描→点”三步法。“概”就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这是一幅纯洁美好、清新可爱的田园生活画景。“描”就是抓住诗中各个意象的特征,借助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可用言简意赅的四字格词语描述。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含箨,红荷叶败,人们采菱而归。“点”就是点出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答案的第三步拟为: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例题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首联,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颔联紧扣首句,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 颈联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该句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o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表现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又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老马”,是诗人自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苦无知音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意境开阔,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评价诗歌意境的常用词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壮阔、凄凉、凄清、凄惨、阴冷、幽静、萧条、肃杀、荒凉、荒芜、荒寒、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瑰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虚幻、飘渺、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繁华热闹等。&&
作者的常见感情类别: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热情洋溢、壮志凌云、奋发向上、忧国忧民、追古伤今、忧愁郁闷、消极避世、思乡怀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
(2014年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 “园花经雨百般红” 与“乔木峥嵘明月中 ”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诗歌——形象(一)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鉴赏文学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古典诗歌的“形象”是作者意蕴与情感的载体。诗歌形象与作者的心思、情愫、审美倾向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二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塑造的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诗人往往通过精当的描写,用简练的笔法,以片断的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寄托自己的理想。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常见命题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鉴赏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005年全国)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解读】“驿里”:远离家乡的游子&&& 动作:“抱膝”独自一人、默默呆坐的神态(孤独)& “影伴身”:“伴”&& 人影相怜,形影相吊&& 动作:想象中家人坐在灯前说着自己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形象。(要点一)“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要点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要点三)
(二)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读】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要点一)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要点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要点三)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不被重用、飘泊无依的诗人形象。首两句写近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尾联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整首诗表现了独立于天地之间飘零孤苦的感伤和因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之情。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通过其外貌、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本诗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①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 ②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
本诗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1、点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即主人公是哪一类人,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隐士;英雄、爱国者、诗人等等。
2、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诗句分别体现了这个形象的哪些性格特点。
3、明作用: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赏析诗中的形象
(2004年广东)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思归客”思归:想回去(思归而不得)& 客:客居异乡、漂泊在外 第一句:客居异乡、漂泊在外、思归而不得的形象。“乾坤一腐儒”:乾坤、一:广阔的天地衬托诗人的渺小、孤独& 腐儒:交代身份(儒士,读书人)
第二句:孤独的儒士“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意象 片云:漂泊无依 孤月:凄冷、孤独&& 第三、四句:孤独无依的形象。&&&&&&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日薄西山 暮年& 病:体弱多病& 年老体弱多病& 心犹壮& “烈士暮年,壮心不移”的气魄&& 秋风病欲苏:不消沉、悲叹,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第五、六句:虽年老多病,但仍壮心不移、自强不息的形象。&&&&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典故:老马识途 老马:经验丰富,有绝地逢生的智慧&& 以老马自况:虽然年事已高,但愿凭借自己的经验、智慧为国效力。&& &&&
【参考答案】描写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壮心不已、自强不息、渴望为国效力的儒士。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万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②,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附录】常见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早读材料(6)
诗歌鉴赏——意象
意象的含义
诗人主观情感(“意”)与客观事物的(“象”)的完美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就是意象。它是诗人用来传达思想的重要凭借。中国几千年的古典诗歌,创造了大量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意义,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许多共通性,感知这些意象的意义对我们理解古典诗词的意蕴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意义基本规定了作品主旨的方向,有时甚至就是作品主旨的形象表达。因此理解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
一、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柳”与“留”谐音,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送别之所,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
5.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二、思乡类意象(思念家乡;牵挂亲人)
1. 月亮。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鸿雁。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3. 莼羹鲈脍。 “莼羹鲈脍”“莼鲈秋思” “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另:“捣衣”“砧声”,如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双调水仙子o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2. 芭蕉。表达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3. 流水。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借猿啼表达悲伤之情。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6. 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o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7.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o豳风o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 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8. 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全都以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
9. 大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李清照词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0.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11.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另:斜阳(夕阳、落日、残阳)、西风,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王安石《桂枝香o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
2.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 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
4. 竹。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萧德藻)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 冰雪、草木。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张孝祥《念奴娇》:“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7、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另外,还有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五、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 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5. 燕子。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6. 蒲苇、磐石。蒲苇很柔韧而磐石很坚固,这两者一般用来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7. 茅草。《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彤管”和“荑”都是指茅草,是古代的爱情信物。
六、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1. 投笔。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柳营。指军营。
5. 请缨。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o遥望中原》:“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7. 胡笳,胡笳的作用与羌笛相同,李陵《答苏武书》有“胡笳动,牧马悲鸣”句。张孝祥《六州歌头》:“笳鼓动,遣人惊。”陆游描写边塞诗常用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羽箭雕弓,忆呼鹰故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舞,飞落蛮笺。”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五柳。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 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 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4. 渔樵。指隐居者的生活方式。“帝乡明日近,犹自梦渔樵。”
5. 山林。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①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以送别诗、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如 “枫叶荻花秋瑟瑟”;“青海长云暗雪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③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④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银杏)、金风玉露(秋风秋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意象题规范答题模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意译)。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照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调歌头苏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