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月共舞独自怜,携影对酌几人愁。这两句对仗和对偶吗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文学的乡愁:谈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钱中文小引
乡愁是离开故土、远离亲人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对关山阻隔的故乡的人事的回忆,是游子对记忆中的故乡自然景物、风物变迁的深切思念,一种亲情的诉求与幻想的祈求!可以说,这时的乡愁主要是个人性的、地方性的,一旦克服了距离的阻隔,亲情的诉求便得到了心理满足。
乡愁可以覆盖个人、亲人、故乡、家园而至于国家,它是对故乡的怀念,是乡恋,是亲情与故园情,是家国情的召唤,也可演化而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一个方面,是弥合国家创伤、共创统一的凝聚力的诉求,而成为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的主题原型。
文学艺术以自己丰富的形式而表现了乡愁,乡愁则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意味,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蕴涵,提升了文学艺术的品格,成了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
人的精神家园何在?
今天的乡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其性质与面貌,原有的形态仍然存在,但同时新的形态已经出现。这已是一种涉及人的生存的乡愁,是人的精神飘零无依、栖居艰辛的乡愁了。
在今天的全球化的语境中,世界成了“地球村”。高科技的发展使物质无限丰富,它代替了上帝、神性、旧式的理性和天道,变得无所不能,成为万物的新的主宰。人的欲望促成思想的更新与创造,与高科技的结合,汇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同时欲望的无限度的需求,也促成了人的物欲享受的极度晦胀,今天一切以身体感性的享乐、物的无尽的满足的享乐主义为准则。
既然上帝已经死亡,旧的天道已经崩溃。于是霸权盲从,技术主宰一切,思想被变价出卖,“百事可为”就成了人的行为准则。在现代化过程中,在财富的原始积累过程中,人们可以为所欲为,掠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不断遭到难以修复的毁灭性的破坏,国有财产被大肆盗窃,而严重的污染则不断毁掉养育他们的生命水源!贫困与简单的技术,形成了惊人的摧毁力。至于高科技,它使神州大地高楼林立,道路通达,财源滚滚,赐福于人。但一味的技术至上,人定胜天,也会造成福无双至,天降灾祸于人。海德格尔对当今西方技术真理观进行了细致的反思与批判,并且表示了深刻的忧虑,他说:“我们还找不到适应技术控制的道路;技术不断运转起来,不断运转起来,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并且连根拔起。……我们现在只有纯技术的关系。这已经不再是人今天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了。……要防止思想被变价出卖。”
在良好的理性社会环境下,科技运转起来,可以得到合理的控制与进展。但在另一种社会条件下,思想被变价出卖,进而与霸权政治结合,就会酿成伊拉克式的悲剧。科技是能够把人从土地上也即地球上连根拔起的!
人的物质生存状态的严重破坏,引起了人们的乡愁,那么他们的精神生态呢?人的精神家园何在?它难道它注定要成为艾略特式的一片零落、败破的“荒原”吗?
弥漫性的精神生态中的乡愁
深刻的文化危机
20 世纪几次重大的社会灾祸,毁灭了无数人的生存的物质家园,同时也使人在精神上深受创的追求。使他们把生存的愿望,主要倾注于不断满足物质的丰富、身体物欲的享受,这看来似乎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皆为物欲的追逐中,人们的道德却不断下滑甚至沦丧,成为无数失去了血性与良心、同情与怜悯的丑陋的人。也许人们期望,在信仰的缺失与理想的空白中,感性、身体的这类狂欢可以补偿精神的憾缺。使内心欲望的压抑,在轰鸣的呼喊、尖叫声中,获得释放与发泄。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被物化与异化,人的精神生态不断走向平面,削平深度,意义被掏空,趋向平庸甚至恶俗。这使不少人产生了人的生存的艰辛与失去了精神家园的飘零感,并使得加世纪与新世纪的文化危机显得持久而又深刻。
当今的乡愁除却个人性的、距离性的、地方性的、家国性的一面,还是一种弥漫性的、进入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精神生态的人的生存的乡愁。
人所栖居的家园是现实的,他的需求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欲望的满足与精神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问题在于重新给予合乎理性的规范,确立平衡,建立科技、欲望与人文共同协调的新思想。
我们难以建立西方的消费型社会
在这场深刻的、持久的文化危机中,人文界的部分知识分子,在不断顺应这种局面,大力张扬消费社会的消费主义原则和消费文化,一种能够充分满足人的身体感性的快感需求的消费文化,追求享受物欲快乐的消费观念,认为当今审美判断已经不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种富裕阶层的生活哲学和美学原则。西方的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这类理论,十分需要介绍与研究,但如果不予评析,直接移植到我国使用,就不是贴近了我国的国情,而是脱离我国的社会实际了。
我国自然资源相当贫乏,人为的破坏十分严重,目前除了少数暴富起来的阶层能够像西方富人大肆挥霍之外,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十分可怜。据媒体报道,仅京津地区周围,目前有二百余万人平均年收人就 625 元,与一些大力倡导西方消费文化的大学教授的收入相比,大约有一、二百倍,甚至更多!富裕的京津地区周围如此,其他地域贫富差别更大,以致比例严重失调。
凭借自然环境和人口的重负,我们难以建立西方的消费型社会,而只能建设以节约型消费观念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比较理性、实在的举措。我们不是不要消费,而且还要努力扩大消费,丰富消费,并用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但消费者手里要有钱币。我国要达到物质普遍富裕的中等水平,真正完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大约还需要五十来年,而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早在百年之前就已现代化了。
同时,我们所建设的文化,例如有文化产业,但还要有更高的精神需求的建设。因此,在我看来,我们不宜对现时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消费文化理论,不加分析、批判,就作为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加以运用,以为我们的文化,就应像西方消费社会如此这般建设,否则就是理论的滞后,难以和西方学者对话,赶不上趟,用超支、透支的消费主义理论,再次给此岸的人们,以非理性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的乌托邦许诺!
至于现今的理想的人,不过就是那些新型的媒体中介人形象、他们是一群穿梭于各个文化商业集团、往来自如、收入丰厚的人。但是在实利主义、技术主宰一切教育出来的、只求满足物欲、尽情享乐的人,往往是一群品格平庸的食利主义者,甚至还可能是一群泯灭了人性与血性、怜悯与同情、失去了善恶底线的人。美国、英国这类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例:不少美、英大兵,在被他们侵略的土地上,伊拉克的阿布特莱卜监狱和其他集中营里,就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 21世纪初“最伟大”也是最丑恶的“行为艺术”或是人体艺术!不久前去世的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克撰写了《玩乐》一文,对这种卑劣的行径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其实这就是审美判断了。
因此,我们不能说现在审美判断已不再可能了。自然,在不少方面,审美是无利害性的。我们可以判断高低上下,但是不能判断是非曲直。
健康的人文精神
当旧的天道、理想崩溃之后,我们恐怕不能任其自然,无所事事,而需要根据新的发展观,寻求新的思想。这就是需要去努力建构适合于今天社会健康发展的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的依托和栖居之地。其实,人文学者的行为、行动的准则与特性,就在于人文,以人为本,对人的现实的又是终极的关怀,这是最为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过:“人通过其自身的实践活动,总是指向什么而被赋予目的性,形成其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改造自己的生存,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人有肉体生存的需要,要有安居的住所,因此他不断设法利用自然与科技,创造财富,改善与满足自己的物质条件,同时他还有精神的需要,还要在其物质家园中营造精神安居的家园,还要有精神文化的建构与提高。人与社会大概只能在这两种需要同时获得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和谐与发展。在人的精神家园里,支撑着这无形大厦的就是人文精神,就是使人何以成为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确立哪种生存方式更符合人的需求的那种理想、关系和准则。人文精神就是对民族、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追求与确认。”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理想品格。即使是自然科学家也应如此。
爱因斯坦晚年说:在长时期内,我对社会上那些我认为是非常恶劣的和不幸的情况公开发表了意见;对它们保持沉默,就会使我觉得是在犯同谋罪。作者认为,能够对非常恶劣和不幸的情况说不,这就是科学家的良知了。针对今天人文精神的下滑,王元化先生十分痛心地说,在“当前学校中,许多人甚至完全不懂人文精神对入的素养培养的重要……教育的品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文化气质。所以人文精神在这里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大学里,确实存在着完全不懂人文精神为何物的人。那种抛弃了探讨使人何以成为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谈人的需求的理想、关系和准则,回避对人的生存价值、意义追求的课程,能算是人文科学吗?
文学竟是要面对自身的乡愁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兴起后,出现了文化整合的思潮。当人因其生存及其精神生态成了问题而面对生存栖居的乡愁的时候,处于后现代社会的外国学者,又提出了充满争议的文学的终结、艺术的终结的预言。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人大卫?辛普森提出,在后现代学术中,也即各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由于渗入了文学的方式。所以实际上已形成了“文学的统治”。“文学方式和文学批评方式有效转换成其他学科”,而文学本身则已微不足道了;随后乔纳森?卡勒提出“将‘文学性’注入了各种文化对象,从而保留了文学成分的某种中心性。”又说“文学可能失去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心性,但文学模式已经获得胜利,在人文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学性的。”“文学文化”一直“在使其他学科规范化”,这类说法在 80 年代、90 年代初的哲学与文学理论中早就存在过。于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都文学化了,文学则被泛化到社会科学中去,结果这不是抬高了文学。却使文学自身终结了,但是文学性保留了下来。并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原是作为修饰语词使用的文学性,与那个使文学作品何以成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合而为一,没有了区别,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也失去了界限,二者之间的差异也不再存在。于是提出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不是研究文学作品自身。因为文学自身已无可研究,而是要研究无处不在的文学性。确实,文学性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它被赋予了极为广泛的涵义,出现了新的情况,需要深入研究,但它现在成了文学终结的象征。这样,文学与艺术,不仅面对着人的生存的乡愁,而且也面对着文学自身何以生存、乡关何处的乡愁了!
提升精神生态的文学乡愁
终结的只是某种文学思潮、某种文学体裁、某种文学形式的消失、转换与更迭,而不是文学自身的终结,把它当成文学的终结,是大可商榷的
其实,有关文学的终结,从本世纪初开始,已经形成了新一轮的论争。在我看来,今天图像艺术的风行和它的难以抗拒的优势,无疑使文学作品的阅读减弱了势头,不过文学自会适应新的情况,不断演变与更新,但是不会终结。这里要弄清楚“终结说”说是什么。
一,在当今文学的发展中,其实所谓终结的只是某种文学思潮、某种文学体裁、某种文学形式的消失、转换与更迭,而不是文学自身的终结,把它当成文学的终结,是大可商榷的。至于文学创作的精神与原则,在发展中被丰富,是难以更迭的,这是文学发展中的更迭与非更迭现象。
二,在所谓终结声中,其实新的文学体裁却在不断新生,如电影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超文本写作)、摄影文学、通俗歌词创作、市民口头创作,甚至手机文学等。它们的出现,仍然依附于语言与文字,只是改变了形式与载体。原有的文学样式吸入了不少其他非文学的成分,如哲学、社会性因素,其他的人文科学学科,如哲学等也引入了文学因素。但是以现有的知识谱系来看,无论是理查德?罗蒂的《后现代哲学》与《自然之镜》,德里达的《论文字学》与《书写与差异&,还是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与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等著述,读者都是把它们作为极为艰涩的哲学著作和社会学著作来读的,这些著作并未提供文学阅读所特有的审美愉悦,它们讨论的是哲学、社会学问题。
三,在文学的终结声中,耐人寻味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种文学颁奖包括极有声誉的大奖颁发。照常进行着,未有中断。人们即使在图像艺术开始迅速发展的时代,仍然需要文学,这是因为,视觉感官的接受方式与产生的愉悦,和文学阅读的接受方式与所给予的愉悦,是并不完全等同的。关于这点,歌德就曾说过:眼睛也许可以称作最清澈的感官。通过它最能客观传达事物,但是内在的感官比它更清澈,通过语言的途径事物最完善最迅速地被传达给内在的感官:因为语言是真能开花结果的,而眼睛所看见的东西是外在的。对我们并不发生那么深的影响。歌德的话在一个方面是很有道理的,的确,人在审美的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审美的内视与审美的外视两种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的存在,两者作用有别。图像艺术满足了视觉感官的愉悦、身体感性享受的需要。愈来愈使审美需求肉体化了,但那些不断涌来的闪烁即逝的视觉片断与仿真图像,使人在接受中失去了深人思索的可能与回味的余地,形成一个接一个的视觉碎片的转换与追逐,使人在感性、体认的接受上满足于浅俗与平面,在精神上走向浅薄与平庸。然而单纯的视觉图像接受,对人们深刻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同时,从总体上说,我觉得文学研究是不可能定位于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上的。英国学者费塞斯通讲到后现代主义时概括了它的一些特征:后现代主义攻击艺术的自主性和制度化特征,否定它的基础和宗旨。艺术家只是命定的从事复制,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没有界限,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偶发性事件都是艺术。高雅或严肃艺术与大众流行及肤浅艺术之间不再存在区别。后现代主义发展了强调了一种对初级过程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的身体美学,专注于身体的享受快感审美。后现代主义消解各种知识体系、一切元叙事,进行着反基础论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暗含着将现实转化为形像,将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段。后现代的日常文化是一种形式多样的与异质性的文化,有着过多的虚构和仿真,它使现实的原形消失了,真实的意义也不复存在。艺术和审美体验就成为知识及生活价值意义的主要范式。
大体看来,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元理论。它反对过去僵化的中心论、单一论,提倡多元、异质、多样,文化的世俗化,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的无数新问题,增强了人们的反恩力,扩大了思想、知识的视野,极有启发性。但是它作为一种元理论,实际上在不断颠覆任何理论基础,消解其它元理论、元叙事。其实,只有元理论才能抵制、消解另一种元理论。如反对对事物本质的了解,一涉及对事物本质的研究,立刻就给别人扣上本质主义的帽子,而只强调对事物某个现象的研究,以为个别现象的研究与事物的本质无关。其实它将事物的某个方面,当作事物整体的主要特征时,就隐瞒了这正是一种本质的研究了。如将科技仿真混同真实,用世俗文化抵制高雅、严肃艺术,以为两者的区别不再有充分根据,这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现实的生活真实,因为雅俗区别仍然存在着。如在任意性、开放性的后面。它使原有的有用的知识解体,而其自身只是提供了知识的相对主义的碎片。如在对文学的文化研究中,它专注于政治、经济、阶级、性别、种族、压迫这类文化现象,却是掏空了文学自身的价值与精神。又如涉及经济、政治问题,西方这方面的力作不少,但是否都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化范畴,就有争议。鉴于这种教训,不少外国学者呼吁文学研究还是要回到文本的深入阅读与研究,而文化研究自然可以在文化产业等方面大展身手。
文学艺术所以不会终结,主要在于其自身的人文品格。一个民族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以其科学的物质文明著称于世,同时必然也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祷维系其自身的存在,并对整个世界文明有所贡献,而文学艺术正是蕴涵着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维系着我们民族生存的东西。
我们在上面描述的各种乡愁,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品格之一,是平衡与提升我们精神生态的必需物。因此在文化的分类构成中,文学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更新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整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
文学是难以替代的,也是不会终结的。
原载:社会科学报/2006 年/1 月/12 日/第 006 版
阅读数[44]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您的位置: &
有了服务券 老人生活不用愁您的位置: &
看家不用狗,防贼不用愁——摄像头玩转无人监控
优质期刊推荐人生无限美
唯愁血压高
幸有老君茶--《新天地》2010年10期
人生无限美
唯愁血压高
幸有老君茶
【摘要】:正眼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各种健康问题却也越来越多了。比如:很多青年人,正在享受爱情甜蜜的时候,高血压却并不因为他们正在享受甜蜜爱情而不光顾他们;很多中年人
【关键词】:
【分类号】:R161【正文快照】:
眼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各种健康问题却也越来越多了。比如:很多青年人,正在享受爱情甜蜜的时候,高血压却并不因为他们正在享受甜蜜爱情而不光顾他们;很多中年人已成为单位的骨干或社会的精英,然而高血压却并不因为他们是骨干或精英而放过他们;很多老年人正是儿孙满堂,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铁桥;;[J];海南医学;2010年01期
张平利;景周芳;;[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02期
徐德明;白华民;徐凌忠;;[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楼烨;郑振佺;卢若艳;;[J];医学与社会;2010年03期
李萍;吕景睿;阳昊;王迪飞;张新平;;[J];医学与社会;2010年02期
林海;张秀敏;李晶华;胡明;田绍巍;;[J];医学与社会;2010年02期
胡克霞;王子究;夏慧娥;蒋洁;;[J];预防医学论坛;2010年01期
翟耀明;汪韶洁;柴寿金;刘贞梅;宋艳;宫慧;;[J];预防医学论坛;2010年01期
向爱华;许年珍;朱广家;;[J];江苏医药;2010年04期
赵志娟;张艳丽;王晓东;;[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志杰;张志瑛;方红城;苏又苏;;[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赵娟;;[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乔平东;;[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詹莉;林德洪;邢波;;[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康云鹏;张维君;孙海霞;;[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吴忠;王圣;田佳;廖旺;乔平;王青;;[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顾申红;李天发;张光星;黎海文;;[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林云;张光星;李天发;何喜民;顾申红;黄珊;刘先霞;;[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荆全民;李海臾;韩雅玲;王守力;马颖艳;王耿;王斌;;[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许耀;梁雨露;王亮;李爱萍;黄岚;武英彪;石俊宏;;[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营养学会热线专家
高慧英;[N];光明日报;2010年
陈茜茜;[N];福州日报;2010年
刘明亮 李发维
赵述颢;[N];山西日报;2010年
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
赵民生;[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王乐民;[N];健康报;2010年
李妍;[N];国际商报;2010年
肖定怀;[N];巴中日报;2010年
;[N];中国保险报;2010年
佘志娟;[N];邯郸日报;2010年
陈雪辉 康燕;[N];邯郸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鲁军;[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腊晓琳;[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杨路;[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李卫菊;[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蔡文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沈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伍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曹剑;[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赵学忠;[D];吉林大学;2007年
刘玉英;[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瑜;[D];浙江大学;2010年
孙智慧;[D];浙江大学;2010年
姚小晓;[D];吉林大学;2009年
刘瑞杰;[D];苏州大学;2009年
高鹏;[D];吉林大学;2009年
王海涛;[D];苏州大学;2009年
施清晓;[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张晓玲;[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李郁;[D];泸州医学院;2009年
门庆;[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仗和对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