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赏析,一观沧海这个诗句写成散文

《观沧海》这首诗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六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_百度作业帮
《观沧海》这首诗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六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观沧海》这首诗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六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观 沧 海 (三国)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注释: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歌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赏析中华古典诗歌理当知人论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许攸之计,挥鞭北指,以少胜多,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归途中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建议读者不妨在文本阅读在中,按照诗人畅怀独立大海之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创作思路来赏析这篇千古名作.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诗人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沧海,又可理解为英雄诗人对沧海桑田的感慨.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以下六句描写诗人凭海观景所见.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耸立. 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胜景,在凯旋班师的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何等的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下接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为第三层.诗人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从两个“若”字看,虚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既是乐府格式的附文,又巧妙地凸显了诗人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观沧海》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折射出曹操非凡的胸襟气度,诗中亦透露出些悲凉感慨之意,耐人寻味,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表象句句写景,实际句句抒情.境由心生,同样的景物入各人眼,经思考提炼成文字又是各个不同了.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求诗.曹操写的.有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快._百度作业帮
求诗.曹操写的.有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快.
求诗.曹操写的.有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快.
原诗  步出夏门行 之一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zāi),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称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编辑本段]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编辑本段]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编辑本段]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o,二声)州市)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留下了20几部作品.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沧海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  “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  “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又写作“粲烂”.  歌以咏志  诗歌的附加语. [编辑本段]关于《观沧海》一诗  1.《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2.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3.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4.关于“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5.《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当前位置:
>>>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
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选自《出师表》)  (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①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②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③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④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⑤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⑦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注释】:①、佞臣者:奸佞的臣子。②、的知:确切知道。③、正人:正直的人。④、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⑤、人庶:人臣庶民。⑥、魏武帝:曹操。⑦、教令:教化,命令。1、下列句中加粗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为贤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四川省模拟题
1、B2、B3、(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4、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5、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翻译句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文体分类: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明朝: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现代: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散文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特点: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虚词与实词: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推敲实词含义方法: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文言实词释义九法: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 从字形推词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2. 从通假字推字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4. 按互文推词义。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5. 凭对文推词义。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6. 凭上下文推词义。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7. 随文引申推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9. 用析句法推词义。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实词和虚词: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是的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文言虚词: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初中常用文言虚词及用法:一、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一)表示并列关系。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表示并列时 ,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如: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表示转折关系。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如: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三、乎1.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2.介词,相当于"于"。(一)在。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二)对、对于。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三)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3.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进行翻译。例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五、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六、且1.连词。(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猗。(《伐檀》)(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七、然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劝学》)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成然之。(《促织》)文言虚词的使用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的用法。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注释:(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注释:(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注释:(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语气词,表感叹。(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注释:(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故:1、旧知识(温故而知新)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4、所以(故余虽愚)& 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一、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二、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三、备: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四、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五、鄙: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六、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七、薄: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八、策: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九、长:cháng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ǎng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十、称: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翻译句子:使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主要考察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句子翻译点拨: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发现相似题
与“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10421738369430567642111244991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