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沈阳白塔缺什么快递,什么的文物

通灵佛教网&||||||
--(188)[] newsfy2
北京白塔寺塔刹佛教文物的发现及
北京塔刹文物的发现及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赏析黄春和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辽寿昌年间。原名永安寺,元代改名大圣寿万安寺,明代又改名妙应寺;因寺中有一座元初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修建的大,所以俗称寺。寺庙自辽迄今,经过了十余次修缮。其中,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的一次修缮格外引人注意。这次修缮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修完后专门在白塔内奉置了一批文物,并立有一通《御制重修妙应寺白塔碑》,以纪事称功。由于碑文只记载了奉置之事,而没有具体载明置于塔中何处,二百余年来人们对其一直是将信将疑。1978年,由于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给白塔造成严重破坏,北京市房修二公司协同市文物局开始对白塔进行大规模修缮。当年10月1日上午,当修缮工人打开塔顶铜塔刹,检查内部主心木时,意外地发现了这批佛物。从佛物上的题刻看,它正是乾隆十八年修塔时奉入的。这批佛物分为六大类,它们是:清代初刻板《龙藏》一套(724函)、黄檀木观音像、楠木描金银佛经函、铜三世佛、五佛冠与补花袈裟、五彩线密封册。其中,楠木佛经函内还奉有赤金长寿佛一尊、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藏文《尊胜咒》各一份和哈达、佛珠等佛物。这批佛物的发现对研究清代佛教史、佛教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批文物目前收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详见黄春和、杨毅:《北京白塔寺出土一批清代佛教文物》,香港《中国文物世界》1989年第51期)在这批佛教文物中,乾隆皇帝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较为重要的一件。这份手书不仅具有独特的宗教艺术价值,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乾隆皇帝崇佛及其佛学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乾隆御笔《心经》为折装式,首尾书衣皆以锦缎装裱,外再套一个锦缎裱糊的经夹。经书纸质甚佳,绵软而有韧性,颜色微黄。全经展开长度是46厘米,宽度为23厘米。经首页是一幅观音画像。观音站立在一朵仰莲上,身体略向经书方向右侧,头戴发髻冠,背后有圆光,体态婀娜,上身着通肩袈裟,下身长裙曳地,衣纹飘逸流畅,两手在腹前挎一个蓝子。根据这些持物特征,可以断定它是我国民间信奉的三十三种观音之一——鱼篮观音。经的正文采用的是唐朝玄奘大师的译本,共260字。书写工整,柔中带刚。经文结尾处有乾隆题跋。跋云:“妙应寺在京师乾方,浮图岿然,标处胜势,自辽阅今六百余载矣。乾隆十有八年,岁在癸酉,鸠工鼎新,敬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依梵文手书尊胜咒一册同装秘帙,用镇宝塔。真言所在,常□人天拥护,永久坚固。爰识缘起于此。浴佛日御笔。”这段题跋虽然文字不多,但很有史料价值。它作为塔中发现的佛物之一,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塔中发现的全部文物,就是乾隆十八年修塔时置入的镇塔佛物,同时从乾隆书写《心经》的时间还可以看出,他奉置这批塔藏是作了充分准备的,因为乾隆写经的时间是浴佛节(四月初八),而奉置佛物的时间是“秋七月”(即农历七月)。另外,在经书的首尾处共有四方印章,亦颇值得注意。第一方为椭圆形,阳文篆刻“如水如镜”;第二方为长方形,阳文篆刻“莲花室”;第三方为方形,阳文篆刻“天龙三昧”;第四方亦为方形,阳文篆刻“乾隆宸翰”。由此可见,这份手书体现了乾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但是这些并不是乾隆的目的所在,透过这些表面的艺术形式,我们会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更为重要的用意和思想,就是乾隆如何敬佛和如何表达其虔诚信仰和佛学修养。在这份手书里,体现乾隆佛学修养的内容有多处:乾隆御笔的《心经》经文、经文前面的鱼篮观音、以及具有佛教意义的“莲花室”、“如水如镜”、“天龙三昧”三方印章等。下面逐一介绍它们所蕴含的佛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中最短的一部经典。“般若”是梵语音译,意译为。但这种不同于我们世间理解的智慧,它是清净无染的。为了保持它纯粹、圣洁的含意,历代翻译家大多不予翻译。“波罗蜜多”也是梵语音译,意译是“到彼岸”,遵从“为生善”的传统而不译。“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智慧到彼岸”。它的意思是说,众生通过无垢清净的智慧可以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即三界六道)到达不生不灭的涅?彼岸。“心”是核心、纲要,意指此经是大乘般若经的内容提要和精髓。此经因言简意赅,又易于背诵,至今仍十分流行。鱼篮观音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三十三种观音之一,是在观音应化民间的灵应事迹上产生的,她的艺术形象就是根据其灵应事迹塑造的。虽然她不属正统的观音,但是在中国民间却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事迹广为人们传颂,在很多佛教经典中留下了记载。据元人《释氏稽古略》卷三记载,唐元和十二年(817),陕西出了一位姿色出众的女子,经常挎篮卖鱼,人见人爱,许多人竞相向她求婚。一天,这位女子向求婚者说,如果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金刚经》、《法华经》,我就嫁给他。最后,只有一位马姓的青年如期背出。青年迎娶女子过门那天,贺喜的宾客正在欢宴之时,新娘却突然一命归天了。尔后,一位身着紫衣的高僧来到死者墓地,他用锡杖拨开棺木,里面只见黄金锁子骨一架。老僧如是对围观的众人说:这是观音大士怜悯你们业障深重,为度化尔等而化现的方便之身。众人听罢顿时明白了生死无常的道理。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领会,鱼篮观音宣传的是佛教“无常”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佛教全部思想的核心。按佛教的说法,众生之所以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流转不息,就是因为不明无常之理,执我执法,障蔽了自身的智慧,生生世世不得解脱。如果按照佛陀的教导,以“无常”遍观一切,对待一切,断除执障,扫除情见,众生的心智便会大开,便能于复杂的大千世界“照见五蕴皆空”,而不起执着和分别,便能任运自然地“度一切苦厄”。可见能否通达无常是是否通达佛道、获得般若智慧、现出明净佛性的关键。迷于无常即为凡夫,悟于无常即成圣果。分析至此,我们不难领会乾隆皇帝何以绘此观音圣像的本意了。另外,手书中的三方印章也都深含佛理。“莲花室”无疑是乾隆冠于自己居室的雅称,佛教意味很浓。“莲花”以其清净的特征,常被佛教用来喻示最高真理——真如佛性,作为莲花室之主人自然亦如莲花一样达到了一尘不染、超脱自在的境地,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乾隆的自况。“如水如镜”也是喻示佛教理体的,像一汪净水、一面明镜,智慧清明,能映照万物,乾隆的用意不言而喻。“天龙三昧”是乾隆显示其佛教修养的又一方印章,“天龙”当是乾隆自称,“三昧”是佛教名词,意为一种高深的修行境界。我想,无论是地上或地下的佛教文物,大多蕴含有深刻的文化韵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发掘。据报道,白塔寺山门毁于1971年,造成该寺长期有庙无门,对外宣传极为不便。今年春季,在社会各界的长期呼吁下,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文物局和西城区政府终于联合推出了“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宏伟规划,并于今年10月付诸实施,拆除了占领白塔寺山门二十余年的西城区副食品商场,搬迁了占用东厢的三十余户居民住户。按计划,1998年将重现昔日白塔寺山门及钟鼓楼风貌。我们相信,白塔寺山门的恢复必将有利于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白塔寺的历史和丰富的佛教文物。频遭涂鸦的安顺白塔让文物部门颇感无奈_安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7,993贴子:
频遭涂鸦的安顺白塔让文物部门颇感无奈收藏
频遭涂鸦的“安顺城标”白塔让文物部门颇感无奈,有管护良策的市民请速拨热线3。黔网22日讯 “照这样涂写下去,这座著名的古建筑要不了多久真的就面目全非了!”日前,有读者痛心地反映,西秀山白塔上喷涂题写着各种歪东倒西的文字、图案,“西秀山白塔作为安顺城市标志,这样的随意涂写对其将产生严重危害,也影响着城市的文明形象。”  11月20日中午,记者登临西秀山顶,只见西秀山白塔六边形的塔基全被各种山盟海誓、祝福祈愿的文字或者“到此处一游”之类的留言所占据;曾被媒体曝光多次的面积达数平方、由红黄黑三色喷涂的抽象图仍非常显眼地“霸占”塔基一面。但都未能引起重视。  安徽游客田先生与妻子让记者帮忙以西秀山白塔为背景拍张留影时,嘱咐不要把塔基上的乱涂乱画拍摄进去,“那些喷涂题写让这座漂亮的古塔形象大打折扣。”  市民高建文老人说,只要天晴,每天他都要攀登不高的西秀山锻炼身体,只要看见有人在白塔上乱涂乱画,他都会上前制止,可不文明的人太多了,白塔最终成了“誓言塔”、“许愿墙”。 指着白塔附近一残毁的碑座,老人愤慨地说:“不仅白塔塔基被涂写,就连这白塔保护碑也被不文明之人砸断了。”  对于西秀山白塔频遭不文明之人涂鸦破坏一事,记者在网上采访西秀区文物管理所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无奈地说:“这种情况几年前就有了,这是全民素质的问题,我们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没有经费,没有执法权,对西秀山白塔的管理我们只能尽力。”  “这是一个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政府出面,集多个部门负责。”该负责人称。  据了解,西秀山白塔始建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现今保留的石塔为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西秀山白塔造型简洁肃美,依托西秀山而建,山的可视部分与塔身谐调相融,呈“黄金分割”比例,秀美悦目,被安顺人誉为“安顺城标”。西秀山白塔曾被全国知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收录《中国古塔》一书。1984年,西秀山白塔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亲爱的读者,对这样一座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古建筑频遭涂鸦现象,热爱家乡的你,有何好的管护良策,欢迎拨打早报安顺热线3告诉我们,以促进相关部门保护好西秀山白塔。
一些哈儿才会上去乱写乱涂,什么爱这个爱哪个,憨。
素质的体现,安顺的小娃就这样,不怪它们,怪教育不到位。
建议在塔周围 建个围栏 什么的 弄像样点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今日甘苏庙的庙会心得,及白塔下面的文物,快进来看看吧!!_乃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76贴子:
今日甘苏庙的庙会心得,及白塔下面的文物,快进来看看吧!!收藏
今日,甘苏庙村举办庙会,刚进村头就弥漫着高香的香味,人很多,上了炷香还给一个纪念品,据说是开过光的,一把小桃木斧头胸配.
晕我怎么插入不了图片啊
我是踩着高桥去的哈哈。。
我都不会,我昨天也看踩高跷的来呢,没准就看到你了
小时候我爸领着我去过甘苏庙,我就记的有一个大铁钟。很多年不回了。下次回去一定要去再看看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中国各地历史悠久的白塔(图)_中国网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各地历史悠久的白塔(图)
优讯-中国网 .cn/info  时间:   责任编辑: Almee
白塔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由于塔的功能最早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所以又称“佛塔”、“宝塔”。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塔的建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材质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不同的角度,我们都可以领略塔的文化魅力。
妙应寺塔 北京之最
北京阜成门内的“妙应寺”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塔高50.9米,是当时大都城内罕见的体型高大的单体建筑。这座用以“坐镇都邑”的硕大白塔,具有特殊的意义,它集皇权与神权的象征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元世祖忽必烈“以佛治心”的政策。
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应寺所处地区是辽南京城的北郊,早在寿昌二年(1096年)便建造过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後来毁于战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於是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终於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同一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范围根据从塔顶处射出的弓箭的射程确定,面积达16万平方米。作为当时营建元大都城的一项重要工程,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于大都城西,所以又称作“西苑”。从此开始,这里便成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之处。
当年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在中国一共建造了三座塔:一座在西藏,一座在五台山,一座就是妙应寺白塔。它们是中尼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结晶。
忽必烈去世後,白塔两侧曾建神御殿(影堂)以供祭拜。元成宗时,寺内香火极为旺盛。后来的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幸免於难。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维修了白塔。天顺元年(1457年),寺庙进行重建,建成後命名为“妙应寺”,但面积只有1.3万平方米,范围也仅为元代所建佛寺的中部狭长地带。明清及民国时期,寺院又进行过多次维修。乾隆皇帝曾命人在塔刹内放置一批镇塔之物,均为佛教的稀世之宝。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曾冲入妙应寺将法器、供器等席卷而去。清代中後期,僧人们将配殿和空地出租,并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每到逢年过节,这里就热闹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在妙应寺中还有转塔的习俗,即在每年是10月25日(白塔落成日)喇嘛绕白塔一周,颂经奏乐,众人围在外面观看,摩肩接踵,场面热闹。至今仍有很多善男信女虔诚地绕塔祈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後,寺内喇嘛被遣散,大门和钟鼓楼都被拆除改建为商场,寺内的其他地方也被机关单位占用,大量文物遗失或被损毁。直到1997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口号後,才拆除商场,重修了山门和寺内建筑。1998年,妙应寺终于重新开放。
白塔的造型稳重大方,犹如一尊端坐的大佛。它高耸于一片低矮的民居之中,显示出一种凛然自尊的威严。白塔作为佛的象征(佛教中称塔为“浮屠”)而接受着众生百姓的膜拜。塔基为高九米的方形折角须弥座,须弥座是由佛座(莲花座)演化而来;塔身丰肩收腰,酷似佛的身影;在塔基与塔身相连处,一圈形状雄浑的覆莲座及数条金刚圈,又象是佛像盘屈的下身;塔刹(即“塔脖子”)上端的华盖及塔顶为佛面的象征;金光闪耀的塔顶更显示了佛的智慧和光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塔的设计原则是模仿了佛像的造型比例,从而使白塔巨大的身躯中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宗教内涵。
白塔两次几遭灭顶之灾
北海白塔肚子里都装了什么宝物
白塔两次几遭灭顶之灾
北海白塔自建成以后进行过多次修缮,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历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发生大地震,造成白塔震毁。《清史编年》中记载:“七月二十八,巳时至酉时,京师大地震,声如雷,白昼晦暝,势如涛,顺德、德胜、海迨、彰义等城门被震倒,城墙塌毁甚多,宫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二十九、三十日又大震,通州、良乡等城墙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为了安全起见,康熙皇帝跑到景山园林里面避难三日。这次地震两年后,重修白塔,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才告竣工,并且还在琼华岛的东南山腰处立碑纪念。
雍正八年(1730年)夏历八月二十九日,北京又发生了地震,北海白塔再次损坏。史料记载:“派监修随查塔身,塔座彻底内裂,必须全行拆重修。”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才告竣工,经过重新修葺的白塔完好如初。
三次目睹白塔修缮唐山地震震歪了宝瓶
55岁的我曾经亲眼目睹了三次北海白塔修缮,第一次是在1964年夏天,我们经常以过队日为名到北海玩,大队辅导员王老师手里有油印的小纸片,上面盖着校章,只要在表格内填上名字和人数,进门就可以免费。我和几个同学爬到岛顶,钻进了施工的工地,看到建筑工人用杉篙搭起木架,把整个白塔都围了起来。我们爬到木架上玩,在离地一人多高的时候,我就心里发憷,不敢再向上爬。
第二次见到修缮白塔是在1977年。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严重受损,我从北海大桥上经过,看到宝瓶向西歪倒在天盘之中。据说白塔上“十三天”下的石座也被压碎了,导致“十三天”歪斜,所以在1977年时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2005年北海白塔大修,是我第三次亲眼见到白塔修缮。这时我已经在北海公园里工作了20余年,所以对这次北海白塔大修十分关注。
在这次修缮过程中,笔者有幸登上了白塔的顶端,亲手抚摩到了镏金的宝瓶,这是我梦寐以求的难得的机会。只有在这个位置上我才能拍摄到许多鸟瞰北海的照片。也只有登到白塔的顶端,才可能对白塔的方方面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塔座塔身各有讲究
琼华岛的相对高度为33.4米,白塔的高度为35.9米。白塔全部为砖、木、石结构。为防塔内木架潮湿糟朽,塔身周围设有306个通风孔。白塔的结构可以分为塔基、塔座、须弥座、宝顶、塔身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设计都有讲究。白塔的塔基是由砖石垒砌而成,四周环绕着汉白玉石栏,建筑面积为11650平方米。塔座也为砖石结构,成正方形磋角须弥座,面积为588平方米。须弥座上有三层圆台,之上的塔身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塔肚,成覆钵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为“相轮”,也称为“十三天”。“十三天”的下部为正方形磋角底座,座上有青白石束腰,束腰上雕有莲花图案。“相轮”的里面有一根柏木刹杆,高约30米。
宝顶巧夺天工内藏舍利子
“十三天”的上面为白塔的最上端,称为宝顶,上为铜铸镏金华盖。华盖自上而下由燃烧的心、太阳、半月、天盘、地盘几部分组成。天盘、地盘造型别致,图案精美,比例协调。天盘直径约3米有余,重约1500公斤。地盘则更大更重,约2000多公斤。天、地盘上均铸有镂空的莲瓣宝珠结带图案。天盘之上还铸有浮雕的轮、螺、伞、盖、花、瓶、鱼、结,这8种宝物图案有吉祥如意寓意。
宝顶上放有一个9两重的纯金舍利盒,盒内有朱砂,奉释迦牟尼佛牙1颗,舍利子18粒。天盘中间成半球形圆顶,圆顶的上端有矩形底座,在矩形底座之上托有铸铜镏金半月,月上为太阳,日上为倒卷莲花须弥座,托有巨大的桃心,心的四周为熊熊燃烧的火焰,整个宝顶金光璨璨。地盘的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牢固地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华盖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风铃内挂着十字悬垂,下面坠有十字交叉的风叶,风吹铃响,悦耳动听。
白塔肚子里都有什么
塔身的正南面有“时轮金刚门”,俗称“眼光门”,门上绘有红底金字组成的藏文图案,有“吉祥如意”的意思。据说这组字是由清代藏传佛教著名领袖章嘉国师亲手书写的。据说北海白塔内有很大的空间,里面还建有佛龛,以银盒奉舍利子,地下有藏井,藏有旱船、喇嘛经文、衣钵和佛教法物以及织品、五谷、药材、茶果等贡物。
根据北海白塔史料记载:“册开塔装藏哈噶藏佛一尊,高一尺,铸铜镏金。”“册开塔装藏用各色茶叶十斤,各色净果饽饽共五筐,除毒药外各色药共五斤,银九两,金九钱,珍珠、珊瑚、青金石每样九钱,红铜十两,各色绸缎碎缕条共五斤,冰片一两,肉豆蔻、草茸、画石、红花、薏仁每样二斤,仙人掌、海飘硝、菖蒲根、丁香、列志、干莲、哈蜊各样二斤,建香一斤,高香五百箍,西天红黄香五箍,吉祥草二十一根,肚尔宪草一捆,满洲香兰花每样一百斤,柏木枝条一百,头号石青花白地磁罐九个,罐内装各色杂粮,康熙铜钱九个,黄杭细三十匹,五色珠二线二十斤,冰糖、密石、喇嘛每样十斤,牛奶、酸奶、他喇克每样一坛,棉料连四纸六千张,银朱四十斤,双红胭脂四百片,白芨十斤,白面五十斤,共用过江米十六石六斗,白矾一千七百二十斤,桐油二十斤,沥青五斤,黄蜡五斤。”
  文章来源: 国际在线
1        岳池白塔_百度百科
岳池白塔,位于广安市县城南郊灵溪河与洗马河汇合处东岸的小丘上,系广安市境内唯一的一座清代白塔,原名“文明塔”,因其表面由石灰裱糊,通体洁白,故俗呼“”。1982年,岳池县人民政府公布白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钟晓”曾是岳池一道著名风景,清风送晨钟,旷响十余里。
岳池白塔,又名文明塔。该塔于公元1817年(清二十二年) 冬由时任县知事董淳始建,继由进士出身的知县杜湘、陶运和续建, 公元1821(清道光元年)竣工。白塔位于县城南郊灵溪河与汇合处。白塔为六角形砖石结构楼阁式,形呈密檐式6棱椎体,共11层,通高41.3米。塔基四周长42米,二层以下均为石料砌成,3到11层为青砖,基为须弥座,高约2.8米,六角均雕刻有暴牙裂眦的夔首。
登上塔座,便是塔的底层。基座上有石栏合围,形成环形走道,石栏与塔身间距约一米。底层的石门正对,门柱上刻有楷书楹联:“珠龛夜贮灵溪月,香界晴开亮坝春。”力浑厚隽逸、工整。旁书:“赐进士出身,署岳池县事粤东宋廷祯题。”底层塔盘全系石料,檐口有造型生动的石刻花边,二方连续浮雕图案,十分清晰;门柱下各有一个
半跪状金刚力士,一手叉腰,一手托柱,暴睛怒目,栩栩如生,酷似真人;门楣上镌有二龙戏珠浮雕,龙身宛转腾越,云朵护体, 极其生动。门内有一米见方的石室,室内三面壁上刻有《新建文明塔记》。石室左侧是一道螺旋式石梯,绕行至顶,共138步,每步高0.18米,沿石梯外璧有透光小窗,有的作古罗钱状。拾级环行一周为一层,层层皆辟有石门和神龛,均用特制方形青砖叠塞而成,使塔檐向外延长八十厘米左右,龛内有神像。塔的最上面一层,原供有一木雕“”魁星点斗神像,全身贴金, 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塔顶装金属塔刹,刹基为盔顶式,有六檐,角梁上原系有铜铃。塔身全用石灰裱糊,通体洁白,故俗呼“白塔”。白塔造型精美,匠心独运,古朴凝重,又不失精巧细致。历经百多年风霜雨露未风化和毁损,也未见倾斜,可见建筑技术之高超。[1]
岳池白塔造型精美,风格独特,历经近二百年沧桑,虽塔檐青砖失于粘结性自然松动,塔基、护栏遭风雨侵蚀,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塔身裱糊石灰部分脱落,雕刻文字、纹饰遭损毁等,但仍具有岳池十景之一的美称。特别是1985年后,文物部门几经维修,基本恢复昔日风采。文化中心站设立白塔一侧,并建休闲山庄,有公路与岳(池)武(胜)公路相连。休闲山庄四季花香宜人,集休闲、餐饮、娱乐一条龙服务设施,是旅游的好去处。
.新华网. [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白塔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