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划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句子,

答案:解析:(1)巡察使兼卫州司马路敬潜打算上报李日知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事迹。
(2)读书人到了这样已经越过了自己的职责,人是没有满足的,如果放纵自己的贪心,就没有满足的一天。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广可十二丈&&&&& 可:达到&& & B.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刚好
&&& C.山川之胜&&&&&&& 胜:美景&&&& &&& D.美好不外见&&&&&&& 见:显现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A.穷山之巅&&&&&&&&&&&& &&&&&&& B.留连不忍别去
&&& C.相继而履其地&&&&&&&&&&&&& && 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① 乳而下垂&&&&&&&&&&&&& &&& 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① 洞以此三人得名&&&&&&&&&&
②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C.① 而地得因人以显&&&&&&&&&&& &&&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D.①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②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3分)
译文:&&&&&&&&&&&&&&&&&&&&&&&&&&&&&&&&&&&&&&&&&&&&&&&&&&&&&&&&&&&&&&&&&&
&&&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2分)
译文:&&&&&&&&&&&&&&&&&&&&&&&&&&&&&&&&&&&&&&&&&&&&&&&&&&&&&&&&&&&&&&&&&&
&&&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分)
译文:&&&&&&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獐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传》《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与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因春水生,淮水暴涨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将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梁书·卷九》,有删节)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宗导入山道&&&&& 导:引领&& B.击魏洲上军尽殪&&& 殪:杀死
C.英自东岸弃城走&&& 走:逃跑&& D.虽公卿无所推&&&&& 推:推荐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伏尸相枕&&&&&& 则噪而相逐&&&&&&&&&&& B.乃驰骑四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因春水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皆以意造焉&&&& 以勇气闻于诸侯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用斜线(/)给下列文字断句。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2)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獐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传》《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与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因春水生,淮水暴涨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将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梁书·卷九》,有删节)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宗导入山道导:引领B.击魏洲上军尽殪殪:杀死C.英自东岸弃城走走:逃跑D.虽公卿无所推推:推荐【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伏尸相枕则噪而相逐B.乃驰骑四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因春水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皆以意造焉以勇气闻于诸侯【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小题4】用斜线(/)给下列文字断句。(3分)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小题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2)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小题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B.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游:游览,游玩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劳动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3分)译文:&&&&&&&&&&&&&&&&&&&&&&&&&&&&&&&&&&&&&&&&&&&&&&&&&&&&&&&&&&&&&&&&&&(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3分)译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浙江省黎明补校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二)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③。还,进位司空,镇寻阳④。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⑤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删节)
【注】①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爵号。②到彦之:南朝时宋的将领。③禳鬼:驱除鬼神。④寻阳:地名,即江州。⑤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罪吊人,正在今日吊:捆绑,捉拿
B.北略地,转战至济上略:夺取,攻占
C.以降者妄,斩以徇徇:巡行示众
D.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全:保全,使……完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运竭乃还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皆释而遣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D.乃脱帻投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当年檀道济和他的两个哥哥曾经跟随宋武帝刘裕平定京城,都参与武帝的军事活动,檀道济在军中多次得到提拔封赏。
B.武帝攻占洛阳后,檀道济反对屠杀战俘,建议释放俘虏并遣送他们回家。此举深得人心,很多人都愿归降武帝。
C.檀道济威名显赫,被权臣刘湛、义康视为心腹之患。义康假托文帝之命召檀道济入朝参加祭祀活动,并借机将其杀害。
D.檀道济被收监后,非常气愤,一会就喝掉一斛酒,将头巾扔在地上,并预言:魏人一定会先攻破万里长城,然后长驱直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妹以和谨称。(3分)
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4分)答案:解析:
参考译文:社会上都说行善的人就能得到福,为恶的人就会招来灾。福祸的报应,全由天执行,人做了之后,天就给予相应的回报。公开施予的恩惠,君主来奖赏他;暗中做的好事,天地报答他。世人不论贵贱贤愚,没有不认为这样的。只见到前人的行事及其果报有文字记载流传,又看见善人恰好遇到福,因此就相信福祸报应的说法,认为确实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或者是当时的圣贤想劝人行善,记载了必然会有这种结果的事,以宣扬行善必得好报;或者是恰好遇到福佑者认为是这样。如果实事求是地说,哪里会得到天的福佑呢?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遣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已,复使扩廓①。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②还占城③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而贤之。 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④壁,急呼其妻抱杌⑤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扩廓:人名,明初西北地方军事割据势力首领。②安南:明时贵州属地名。③占城:古南国名。④垩(è):粉墙用的白土。⑤杌(wù):矮凳。
(1)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
(2)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安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著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如实论之,安得福佑乎?
&《论衡·福虚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偁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②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③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任知制诰等职。②端拱:宋太宗年号,988年——989年。③上军:皇帝禁卫军,驻守京师,备征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系马于门&&&&&&&&&&&&&&&&&&&&& 圣人不凝滞于物
B. 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 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 填然鼓之
D. 诚能定其军 &&&&&&&&&&&&&&&&&&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近世边兵之勇的一组是
①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
②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③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④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
⑤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
⑥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短小精悍,叙事简洁生动。叙事部分写了唐河店妪机智杀敌的一段故事,人物的潇洒英姿跃然纸上。
B.本文先叙后议,在讲了唐河店妪的故事后,转而议论,指出那些健壮的边兵都被上军所取,导致边防告急。
C.本文议论简明扼要,明白晓畅,举出上谷不守的例子,说明“国之备塞,多用边兵”是有道理的。
D.本文高度赞扬唐河店妪和边民英勇抗敌的精神,表明了自己备战守边的主张,内容充实,语言朴素自然。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
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选自《荀子??乐论》)
(1)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翻译:&&&&&&&&&&&&&&&&&&&&&&&&&&&&&&&&&&&&&&&&&&&&&&&&&&&&&&&&&&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亦既去矣,何复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沉浸: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B.百姓扳留之 扳留:挽留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为:替
D.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 于:对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①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C.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时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其道不得行耳。 (节选自王符《实贡》)(6分)
⑵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4分)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2010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偁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②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③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任知制诰等职。②端拱:宋太宗年号,988年——989年。③上军:皇帝禁卫军,驻守京师,备征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系马于门&&&&&&&&&&&&&&&&&&&&&
圣人不凝滞于物
B. 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 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
填然鼓之
D. 诚能定其军&&&&&&&&&&&&&&&&&
&其孰能讥之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近世边兵之勇的一组是
①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
②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③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④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
⑤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
⑥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短小精悍,叙事简洁生动。叙事部分写了唐河店妪机智杀敌的一段故事,人物的潇洒英姿跃然纸上。
B.本文先叙后议,在讲了唐河店妪的故事后,转而议论,指出那些健壮的边兵都被上军所取,导致边防告急。
C.本文议论简明扼要,明白晓畅,举出上谷不守的例子,说明“国之备塞,多用边兵”是有道理的。
D.本文高度赞扬唐河店妪和边民英勇抗敌的精神,表明了自己备战守边的主张,内容充实,语言朴素自然。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
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选自《荀子•乐论》)
(1)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5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5分)
翻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横线的句子中 不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