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不是楚国的国宝妈怎么会有完璧归赵的剧本

(微信搜索 360星座)
当前位置: >
和氏璧下落之谜,和氏璧到底去了哪儿?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分别是&卞和献玉&和&完璧归赵&。目前,人们最经常听到的故事是&完璧归赵&,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跟这块玉有关。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和氏璧价值连城,各个诸侯国都想占为己有。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和氏璧&去哪了?
  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采到一块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还想去献宝,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接来卞和问:&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文王听后,让玉工进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因为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后人遂用&楚玉、荆玉、卞玉、卞宝&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称誉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质地纯真;用&献玉、卞和三献、美玉三献&等表示奉献才艺或杰作。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就这样,&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着,然而&和氏璧&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壁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嫂查也毫无下落。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搜寻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最终没有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王无奈,只好将张仪无罪释放。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有一天突然在赵国出现,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名外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过鉴定后,才知道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下诏将这件宝物强行夺进宫中。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凯觑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势力,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看到玉璧,非常高兴,将玉璧传给左右殡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将璧递还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们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巧座城换玉璧只不过是一种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赵王采纳了我的建议,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赵王斋戒五日后,才派我将璧送给您。可大王您在召见我时无礼傲慢,还将璧传给众人看,这是在戏弄赵国。我看大王您根本无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王割去15座城。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玉壁来&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蔺相如回到宾舍,认为秦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
  五天之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宴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信守誓约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赵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经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干先割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杀,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秦王和众位大臣听后面面相觑。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后,即公元前228年,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吞并,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里。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期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白羊座 3月21-4月20
白羊座 3月21-4月20
金牛座 4月21-5月21
双子座 5月22-6月21
巨蟹座 6月22-7月22
狮子座 7月23-8月23
处女座 8月24-9月23
天秤座 9月24-10月23
天蝎座 10月24-11月22
射手座 11月23-12月21
魔羯座 12月22-1月20
水瓶座 1月21-2月19
双鱼座 2月20-3月20
白羊座爱情
白羊座爱情
金牛座爱情
双子座爱情
巨蟹座爱情
狮子座爱情
处女座爱情
天秤座爱情
天蝎座爱情
射手座爱情
摩羯座爱情
水瓶座爱情
双鱼座爱情
白羊座性格
白羊座性格
金牛座性格
双子座性格
巨蟹座性格
狮子座性格
处女座性格
天秤座性格
天蝎座性格
射手座性格
摩羯座性格
水瓶座性格
双鱼座性格
白羊座致命弱点
白羊座致命弱点
金牛座致命弱点
双子座致命弱点
巨蟹座致命弱点
狮子座致命弱点
处女座致命弱点
天秤座致命弱点
天蝎座致命弱点
射手座致命弱点
摩羯座致命弱点
水瓶座致命弱点
双鱼座致命弱点
属鼠人的性格
属鼠人的性格
属牛人的性格
属虎人的性格
属兔人的性格
属龙人的性格
属蛇人的性格
属马人的性格
属羊人的性格
属猴人的性格
属鸡人的性格
属狗人的性格
属猪人的性格
1980年命运
1980年命运
1981年命运
1982年命运
1983年命运
1984年命运
1985年命运
1986年命运
1987年命运
1988年命运
1989年命运
1990年命运
1991年命运
手机请访问和氏璧是楚国人发现的,为何变成赵国国宝?
和氏璧是楚国人发现的,为何变成赵国国宝?
读《史记》卷八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曾于赵惠文王十六年率赵军攻打齐国,并占领了阳晋。 廉颇班师回朝后,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国务委员)。廉颇作风稳健,算无遗策,攻守兼资,战无不胜,以勇猛顽强而名震列国。(以勇气闻於诸侯)。 

公元前二八三年,楚国的国宝和氏璧流落到了赵惠文王的手中。秦昭王知道后,派人给赵国送来一封信,说是愿意用十五座城镇换取这块宝玉。赵王与大将廉颇和众大臣商议:强秦向来言而无信,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十五座城池不会舍得送给我们,上当受骗恐怕是难免的了;不给吧,人家开了口,提出要用城镇来换,没说白要你的,拒绝交换会让强秦觉得没有面子,怕他借此发兵引来战祸。(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君臣们议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对策,于是就在朝中寻找能够出使秦国并解决这个难题的能人。可是文武百官谁也想不出办法来对付强秦,更不敢出头揽这个差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后来太监头目缪贤对赵王说:“在我家打工的蔺相如或许可以完成这个差使。”(“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赵王说:“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想不出法子,你家的打工仔能有什么高招?你怎么知道他会有这个本事呢?”

缪贤说:“当年我犯了错误,怕大王惩处,就准备逃到燕国请燕王避护。蔺相如不同意我去。他问我,‘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对他说:‘当年我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聚会,燕王曾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我交朋友,因此知道燕王对我挺够意思,现在去投奔他准没错。’(‘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你那时候正得大王的宠信,对燕王来说有利用价值,所以燕王才会向你讨好呀!你现在得罪了大王,对燕王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了,跑去找他求助,会有什么好结果吗?再说燕国害怕赵国追究责任,哪敢收留你呀,一定会把你捆起来押回赵国交由大王处治。我看你还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处斩刑的砧板上请求大王处罚,说不定能够得到大王的赦免呢。’我按相如说的办法向大王请罪,大王果然饶恕了我的罪过。所以我想这个人临危不乱,智勇双全,一定能办成这个差事。”(相如谓臣曰:‘夫赵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赵王派人召来蔺相如,问道:“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镇换我的宝玉,你说我应该给他吗?”蔺相如说:“秦强我弱,怕是不能不给。”赵王说:“如果秦王收了我的宝玉,又不给我城池,那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说愿以城镇换取宝玉,我们不同意的话,理亏的是赵国。我们把宝玉给了秦国而他们不交城池,理亏的是秦国。两个办法比较起来,宁可让秦国在道义上输给我们,我们不能做失信的一方。”(“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赵王又问:“那么谁能办成这个事呢?”蔺相如说:“朝廷百官中肯定没人能胜任这个差事,还是我走一趟吧!如果秦国把城镇给了我们,我就把和氏璧交给秦王,如果他们不给赵国城镇,我一定把宝玉完整地带回来就是了。”(“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让他做为国家特使去了秦国。

秦昭王在王宫的高台上接见了蔺相如,将和氏璧把玩一番后交给嫔妃和手下的人们传看。秦廷上下欢呼万岁,秦王得意洋洋,却丝毫没有割地换宝的表示。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宝玉上有个小毛病,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秦王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手持宝玉怒冲冲后退几步,倚着一根柱子,气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持璧卻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他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 收到你的信之后,我家大王召集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强横,想用空话骗取我们的宝玉,所谓十五座城镇恐怕是得不到的。’认为不能把宝玉给秦国。我觉得平民百姓做交易尚且要讲信用,不会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为了这么一块玉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没有必要呀!力劝我王把宝玉给你送来。于是我家大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玉,在殿上隆重地拜见并敬献国书。这样做,就是要表示大国之间交往的威仪和敬重呀!而今我来到秦国,大王不在朝廷金銮殿而是在台阁里接见我,让我和你的臣下一起站列一旁,对我态度傲慢不执国礼;把我敬献的宝玉交给你的姬妾们轮流观赏把玩,这样的侮辱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把十五座城镇交给赵国的诚意,所以又把宝玉收了回来。大王你不要逼我,把我逼急了我的头就和这块玉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蔺相如手持和氏璧,眼睛盯着柱子,立马就要撞过去。(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不在乎相如的头会不会撞碎,担心宝玉会随着遭蹋了。于是赶紧向蔺相如道歉,请求他千万不要乱来,并马上召来有关部门的有关领导摆上有关文件图纸,装模作样地比划着要把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镇割让给赵国。(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蔺相如冷冷地看着秦王的表演,知道秦王是为了宝玉在作秀,想用欺诈的手段稳住自己,根本不会让赵国得到这些地方的。就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赵国惧怕得罪秦国,不敢不给你奉献出来。不过我家大王在献宝之前,曾经认真地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要得到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的殿堂上安排‘九宾之礼’,这样我才敢把宝玉献给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心想,光天化日之下,广庭大众面前,总不能公开抢劫吧?再说这小子一激动来个粉身碎玉,我不但什么都捞不到,还会落下个欺诈强暴的骂名。不如答应他的条件,等把玉拿到手再收拾这小子。于是同意斋戒五天,随后派人送蔺相如到广成国宾馆下榻。(秦王度之,终不可彊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蔺相如知道秦王虽然答应了进行斋戒,但只是为了得到这块宝玉,十五座城镇肯定不会给赵国的。就让手下换上粗麻布衣服,扮成打散工的流动人口模样,将和氏璧藏在怀里,走小路偷越国境,把宝玉送回了赵国。(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五天后,秦王在朝廷上安排了最隆重的外交礼仪,从殿内向殿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地恭请赵国特使蔺相如持璧上殿。(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来到殿堂上,对秦王说:“秦国自缪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没有一个是诚实守信的。我实在害怕大王会和他们一样欺骗为臣,让我做下对不起我家大王的事。所以派我的手下带着宝玉回国了,现在可能已经到赵国都城邯郸了吧!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你随便派个人到赵国,赵王马上就会把宝玉奉上。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请先割让十五座城镇给赵国。这样赵国怎么也不敢留着宝玉得罪大王呀!我知道欺骗了大王是要被杀头的,请大王把臣下扔到汤锅里煮了吧。不过为臣的意见还请大王和你的大臣们掂量一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彊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和众臣面面相觑一片哗然,没想到天下无敌的强秦和至高无上的秦王竟被这小子给涮了!当下就有侍卫冲上来要把蔺相如拿下。秦王言道:“还是算了吧!如今杀了这家伙,也得不到宝玉了,而且还会伤害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国去吧。相信赵王不会为了一块玉而欺负秦国吧!”然后依足礼数接待相如,并让他安然回国。(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蔺相如回 国后,赵王觉得他身为特使能够不畏强秦,不受欺辱,勇敢捍卫了赵国的利益,圆满完成了外交使命,尽心称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年轻干部。于是就封蔺相如为上大夫,参与国家日常工作。事后,秦国没有把十五座城镇交给赵国,赵国也就没把和氏璧送给秦国。(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公元前二七九年 ,秦王派使者通告赵王,要在黄河西边的渑池举行一次两国首脑友好会谈。赵王打心眼里害怕秦国,不想参加这次会晤。(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和蔺相如劝他说:“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软弱和胆小,会在列国面前丢脸的。”(“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于是赵王决定出席,由蔺相如随行护驾。(赵王遂行,相如从。)

在把赵王送到边境时,廉颇对赵王说 :“大王这次前往,算上往返的路程和聚会的日程安排,整个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没有回来, 请允许立太子为王主持国政,以断绝秦国挟持大王威胁赵国的妄想。”赵王同意了。(“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以绝秦望。”王许之。)

当时廉颇虽然已位居高官,执掌兵权,但毕竟只是赵王的打工仔。廉颇的这一番话 ,关系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更替,如果交浅言深,必然会受到赵王的猜忌,起码也要治你个以下犯上之罪。赵王坚信廉颇不会有篡党夺权的野心,同意了廉颇的建议,等于把江山社稷和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了这位老臣。 由此可以看出,赵惠文王对廉颇 是十分信任和依赖的。

赵王如约来到渑池与秦王会晤,两国首脑相会,少不得公款吃喝大嘬一顿。秦王喝得醉醺醺地对赵王说:“听说哥们是个音乐爱好者,给咱来段瑟怎么样?”赵王就弹了一段瑟(se色,一种拨弦乐器)。这时秦国的御史官上来写道:“秦昭王某年某月某日,王与赵王一起聚餐,令赵王弹瑟。”(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上前禀道:“我家大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用盆碗演奏秦国乡间土乐,请秦王就着席上的盆罐敲上一段,也算是互相娱乐吧。”秦王大怒,没有说话。蔺相如捧着个缶(fou否,装酒的瓦缸)膝行到秦王面前,请秦王演奏。秦王还是不肯出手,相如说:“大王如果不敲,五步之内,我蔺相如一腔的热血就要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左右想上前杀了蔺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大吼一声,吓得侍卫们都蔫了。秦王被逼无奈,很不爽地拿把勺子敲了一下蔺相如捧着的瓦缸。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说:“写上:赵惠文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击瓦缸,演奏水平一般,不够专业!”(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席间秦国的大臣们又起哄说:“请用你们赵国的十五座城镇为秦王贺寿!”蔺相如也回应道:“请用你们秦国的都城咸阳为赵王祝寿!”直到宴会结束,秦王也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因为赵国在边境已陈兵防备,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回国后赵王认为蔺相如在两国会晤中与秦人斗智斗勇,既维护了本王的面子,更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功劳巨大。便拜相如为上卿,排名列在廉颇的前边。(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下廉颇有意见了。他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多年来出生入死攻城掠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蔺相如凭着能说会道,居然官职比我还高,真是会干的不如会说的呀!再说蔺相如原本是太监家的打工仔,与他同朝为官我感到羞耻,上朝时他站在我前边更让我难以忍受呀!”并扬言道:“我如果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出了这口鸟气!”(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听说后,就处处躲着廉颇。 上朝时常请病假,这样进殿排班时就避免站在廉颇前边让他难堪。出门上大街,远远看到廉颇过来,就让司机把车子开到小巷里藏匿起来。(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相如手下的人都感到很没面子,纷纷向蔺相如提出辞职:“我们这些人离开父母亲人来你这打工,是仰慕你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呀!现在你与廉将军官职同等,级别一样,他口出恶言你却一味忍让回避,你怎么那么害怕他呀?这也太过分了吧?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也会觉得羞耻的,何况你这样身为将相的国家高级干部呢?我们这些人没什么出息,侍候不了你这样的领导,还是让我们告辞了吧!”(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坚决不让他们走,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起来谁更厉害?”手下们说:“那廉将军当然是比不上秦王了!”相如说:“像秦王那么强暴蛮横,我也敢在殿堂上呵斥他,辱骂他的大臣们。我蔺相如虽然窝囊无能,难道唯独怕廉将军吗?我是这样想的:强秦之所以不敢对我国动武,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果我们两虎相争,必然会有伤亡,那将是国家的重大损失。我所以这样忍让躲避,就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危难,个人的私怨只能放在后边了。”(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趁相如在家宴请宾客时,裸露着上身背着荆条,登门叩头谢罪。他对相如说:“兄弟是军人,出身行伍,没有什么文化,作风粗野行为卑贱,想不到将军你处处以国事为重,这么宽宏大量呀!”两人捐弃前嫌,握手言欢,成了生死与共的铁哥们。(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负荆请罪后的廉颇与蔺相如,是当时赵国的最佳搭档,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维持着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其他各国不敢小觑大赵的政治军事实力。

公元前二六六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即位。随后秦赵之间发生了长达数年的长平之战。稳健谨慎的老将廉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与秦军打持久战、阵地战以消耗秦军的实力。寻求速战速决的秦军多次挑战,廉颇都置之不理。(秦数挑战,廉颇不肯。)年轻气盛的孝成王却误以为老廉是因为怕死而不敢与秦军作战,非常生气,多次传旨斥责他。(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这时秦国也因屡战不胜而对廉颇非常头疼,派人用重金贿赂赵国大臣行使离间计,并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是赵括作前线总指挥呀!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赵括是当时已去世的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自以为天下无敌。和老爸讨论兵法时,赵奢也说不过他。但是赵奢却知道他这个宝贝儿子不是打仗的料。赵括的老妈很奇怪,说咱们家的孩子自幼就是天才少年,刻苦钻研中外军事著作,军事指挥才能连你也比不上的,怎么你老是看不上他呀,是不是嫉妒儿子的天分?赵奢却说:“战争,是关系到生死的大事,然而你儿子却把它看得像玩游戏一样轻而易举。将来国家最好不要用他,如果让他指挥作战,导致我军失败,葬送我军前途的肯定是这小子!”(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提问者 的感言:很不错嘛,谢谢你!转载很辛苦吧! 满意答案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提问者 的感言:还好了!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1)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50余年后的公元前283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第二种: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璧归赵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