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形象抱石投江的形象

屈原:抱石沉江-历史故事-读书频道
欢迎来到cnfla儿童网, 是让爸妈放心的儿童公益网站!
屈原:抱石沉江
来源:cnfla儿童网浏览:8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屈原的故事概述 屈原投江故事的内容解说 - 武林军事
> 屈原的故事概述 屈原投江故事的内容解说
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伟大的诗人,如今端午节已经被全球的人们所知晓,可见其知名度之高。而作为与端午节紧密相连的屈原更是人人皆知。今天武林小编就来说说屈原的故事,探讨下屈原投江故事的详细内容。
古代人物屈原图片
屈原的故事
屈原原名叫做正则,取字灵均,生于公元前342年,自杀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出生高贵,是楚国王族之后,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这时候天下最强的诸侯国只剩秦、楚、赵、齐、魏、韩、燕,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战国七雄。
七国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和激烈。屈原看到了秦国的强大威胁,所以屈原对内主张变法,举贤任能,严明法律,对外强调联合五国,六国合力抗秦。可惜的是屈原虽然是楚国大贵族,管理者内政外交的大权,但他的理念没有得到楚国大夫贵族的支持,还因此获罪惨遭流放。
远离了权力中心的屈原,只能看着祖国在秦军的铁蹄下一步步沦陷,却无力报效家国。楚国于公元前278年被秦国大将所灭,楚王室历代先王的陵墓更是被秦军焚毁。屈原闻此噩耗,悲痛不已,最后在抱石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故事介绍
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占领的消息传来,屈原心丧若死。屈原披头散发地游荡到了江边,他在汩罗江边一边吟唱着诗歌一边行走。有一个在江边打渔的渔夫看到屈原形容憔悴,身如枯槁,于是好奇地问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吗?为什么衣冠不整的来这里?发生什么事了吗?&屈原回答道:&众人皆醉我独醒,整个朝堂都是昏庸不堪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他们不愿听见正确的声音,所以我被流放到这里了啊。&
古代人物屈原简笔画
渔夫追问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圣人,外界的事物不能影响束缚他,他融入世俗之中随着世俗的变动而变化。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聩不智之人,为什么不隐于众人而要出来反对所有人呢,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为什么一定要洁身于淤泥之中,显耀于污秽之上,却使得自己遭受不应该承受的流放呢?&
屈原正色道:&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刚刚沐浴的人要穿清洗过的衣裳。谁会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躯蒙受尘土的污染呢?对我来说,我宁可远离那的庙堂也不能忍受与他们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这汩罗江中葬身鱼腹,我也不愿让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洁的污垢。&于是屈原怀抱石头,以身投汨罗江。
拥有一身才气、心怀天下的屈原,被皇帝流放都不曾感到绝望的他,因为楚国被秦国所打败而感到绝望,心中没有了归属。在这样情况下的屈原选择投江身亡,而屈原投江的地点就是汨罗江。屈原为什么抱石投江?(要具体的)_百度知道
屈原为什么抱石投江?(要具体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对政府失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傅抱石与壬午《屈原》图
傅抱石与壬午《屈原》图
编辑:318&
&&& 傅抱石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江西省新余县人,生于1904年,逝于1965年,是我国“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傅抱石先生于对于山水的长期用心观察,使他的山水画作品画意深邃,章法新颖。他不仅善用浓墨、渲染等法,还能够做到将水、墨、彩融合一体,以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他的水墨技法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而他的人物画,也做到了线条劲健,传神之妙不言自明。
&&& 壬午《屈原》一图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傅抱石较早的人物画之一,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馆,从题识“壬午”可以推断出此画作于1942年,这是傅抱石画中款识可知的年代最早的《屈原》图。画面上屈原散发披头,身着素衣,独立江畔而失魂落魄,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江水茫茫几接云天,无边无际,十分映衬“屈子泽畔行吟”的意境,极为形象地刻画了屈原投江赴死前得神态。&
壬午《屈原》 傅抱石
&&& 在中国绘画史上关于“屈原”的图像数量不少,所知最早的是著录所记南朝宋史艺所绘《屈原渔夫图》,元代张渥绘有《屈原》;明代有朱约佶的《屈原》,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清代张若霭绘有《屈子行吟图》,顾洛绘有《屈原》,任熊绘有《纫兰撷佩楚展骚》等作品。绘画史中的这批“屈原”图像有不少是以“屈子泽畔行吟”为表现内容的,傅抱石在这点上与古人也是契合的。
&&& 表现“屈子泽畔行吟”的绘画其实来自于一个文学典故。《楚辞·渔父》言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傅抱石的《屈原》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图像再现。然而取材于《渔父》的泽畔行吟的重点不在于描写屈原的幽怨和落魄,而在于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明屈原的精神与志趣。屈原忠君爱国,虽遭流放,但是眷怀故国,心系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延”。渔父劝屈原与世俗随流沉浮,屈原答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壬午《屈原》图对于研究傅抱石人物画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加之傅抱石的人物画风格比较稳定,正如陈传席说,“傅抱石画人物一生都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完全没有改变”,所以壬午《屈原》对于我们管窥傅抱石的人物画创作助益良多。通过对画面的检视,不难看出,《屈原》图无论是笔墨精神还是技法,都有傅抱石对传统人物画的继承,而这种继承也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
&&&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国人对危机的思考由技术层面转向了文化层面,这种反思对传统的也冲击极大,在美术界出现了一些“西化”和“中国画改良”的论调。如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游历欧美诸国,参观各国画院和博物馆,震动颇大,发出了“吾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当变法”的感叹,康有为的观点也影响了他的学生徐悲鸿,徐悲鸿后来发表文章《中国画改良论》,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绘画退步论”的观点,并提出了改良建议,即是要学习西方的写实。同时代的陈独秀也把写实主义作为改良中国画的根本方法,提出革“四王”的命,在美术界掀起了“美术革命”,推崇西方的写实艺术观。
&&& 这种美术界的西化浪潮声势浩大,有学者就对这种思潮进行了理性的反思,比如陈师曾。在1921年针对徐悲鸿的“中国画退步论”,陈师曾在《绘学杂志》上发表《中国画是进步的》,并在《东方杂志》发表《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为中国画辩护。傅抱石在中国画上与陈师曾是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的。傅抱石是一位坚定的传统维护者。他曾说过:“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必须保持这种‘自尊’、‘自大’的国民性。”
&&&& 傅抱石在著述中阐明自己的传统立场外,也在绘画实践中践行对传统的继承。壬午《屈原》图正是傅抱石在自己早期人物画创作中进行的实践。
&&&& 中国传统的用笔在于用线,傅抱石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说:“我原先不能画人物薄弱的线条,还是十年前的在东京为研究中国画上‘线’的变化史时开始短时期练习的。因为的‘线’要以人物的衣纹上种类最多,自铜器之纹样,直至清代的勾勒花卉,速度压力面积是不同的······我为研究这些事情而常画人物。”
&&& 可见,傅抱石人物画的用线来自于传统,壬午《屈原》无论是头发还是岸边的芦苇都是中锋用笔,劲道十足,尤其是江边芦苇,傅抱石运用长而有力的笔触表现其动态,也能穿出作者之情。整幅画用线高古,有六朝遗风,屈原的衣纹线条柔劲,毫无粗细轻重变化,一气呵成,圆转的线条颇显人物的风神。《屈原》图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屈原的眼睛,顾恺之曾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此图屈原忧愤不已,饱含感情,将忧国忧民的情态写露无遗,很符合传统人物画所要求的“气韵生动”的标准。也可以看出,傅抱石对我国绘画传统的继承是不遗余力也是继往开来的。
&&电话申购
综合材料&&&50cm*50cm
&&¥10000元
布面油画&&&40cm*50cm
&&¥10000元
布面油画&&&40cm*50cm
布面油画&&&40cm*50cm
布面油画&&&40cm*50cm
Copyright (C) &&艺术品交易网站 - 318艺术商城&&版权所有& &|& &|&
318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西环路88号文博宫3馆3层&公司电话:2 传真:0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粤网文[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粤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屈原形象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