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国三国大时代4汉献帝的人物

汉代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风水易学相关历史人物(二)
紧接着上一篇上古及先秦时期易学相关历史人物介绍。这篇文章看看风水易学发展到汉代和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了哪些相关人物?
司季主。西汉术数名家。楚国人。曾游学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经术,善占筮,通晓《周易》,认为筮之功德很大,不仅有利于国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复生。事具《史记日者列传》。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今文经学大师,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其哲学思想可谓天命论与阴阳五行说结合的产物。
张良(?-前186)。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汉朝建立封留侯,他与萧何、韩信、陈平一起被誉为汉初四杰。他爱好《易经》,精通八卦,对奇门遁甲有所发展,也是被后人称颂的能掐会算的大预言家之一。姜太公的《乾坤预知歌》,有说是他批注的。
东方朔(154-前93)。西汉文学家,术数家。传说很多,被视为“神仙”。世传其曾着术数书《灵棋经》二卷。
孔安国。西汉经学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曾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书洪范传》
司马谈∶(?-前100)。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之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重卦为文王所作,说《易》不以卜筮为非,亦不拘泥于卜筮。文有(论六家之要指)。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始作《史记》,因在朝廷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乃发愤著作《史记》,最后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对《周易》亦有研究,主张“伏羲之纯厚,作易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并认为文王拘于羑里时重卦而为六十四卦。
焦延寿。西汉易学家。专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言得孟喜之专,后曾授易学与京房。长于以灾变说易,注重晚象,易于象数之中别有占候一派者,实自其始。撰成《易林》十六卷,然据近人余嘉锡考证,此书非焦延寿所撰,而为东汉易学家崔篆所作。
孟喜。西汉今文经学家,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以阴阳说解说《周易》,以此推测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汉易中卦气说的倡导者。其《易章句》已失传,但其易说的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其易学的特点是以《周易》卦象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此即所谓“卦气”
费直。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其易学初在民间流传,成为古文易学中民间易学的代表。
樊英。东汉易学家、术数名家。长期隐居,收徒讲学。习京氏易学,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着《易章句》,今不传。又传其曾为易学著作《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作过传注。
京房(前77-前37)。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曾学易于孟喜门人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从而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在占算体例的解释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著作今存《京氏易传》三卷,其它皆已失传。
扬雄(前53-18)。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一作杨雄。由于受孟喜、京房易学的影响,曾模仿《周易》的结构而作《太玄》。视“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阴阳三家学说,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乾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认为事物均按九个阶段发展,甚至凡事均用九去硬套,认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另仿《论语》作《法言》、续《苍颉篇》为《训纂篇》,收集各地方言作《方言》,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赋作《长杨赋》等。
张衡(78-139)。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对易学有较深的研究,认为《易纬》形成于汉哀帝和平帝之间,此说现已得到肯定。又认为《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中提出的九宫和卦气同为一类,为卦气的一种形式,亦为占术之一。并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灵宪》。首次正确解释月食的成因,认识到行星运动速度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画出我国第一张有二千五百颗恒星的较完备的星图,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马融(79-166)。东汉经学家,学者。曾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老子》、《淮南子》等。吸取孟、京卦气说,解释《周易》经传文。在注太极时,以卦气说解释大衍之数五十,以其一不用的为太极,以北级星解释太极,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解释其用四十有九。
郎顗。东汉经学家、占候家,推阴阳言灾异的重要人物之一。通晓京房易学,善风角星算,并精通群经。顺帝征之,占灾异,顗便引《周易》经传文陈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后为孙礼所杀。
王符(85?-162)。东汉哲学家。愤世嫉俗,终生不仕,隐居著书,高评时政。曾将易、老结合,提出“道者气之根”说,以《易纬》所说的太极元气,来解释《老子》所说的“道”,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是元气。还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活动。
郑玄(27-20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易学大家。其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会贯通,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着有《易论》、《易赞》,并为《周易》、《周易乾凿度》(又称《易纬乾凿度》、《乾凿度》)、《周易乾坤凿度》(又称《乾坤凿度》)、《乾象历》等作注。
荀爽(128-190)。东汉经学家。与郑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说,并称《易》学三家。受孟、京派易学影响,以八宫、飞伏解易,虽主卦气说,但不利用卦气说讲阴阳灾变。其解易,属于自己创见的是乾升坤降说。荀爽不仅以升降说解释卦爻辞和《彖》、《象》二传文,还用以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成为汉易中象数学的内容之一。
刘表(142-208)。东汉末官吏。汉献帝时,任荆州刺史,提倡经学,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学近于费氏易;注《易》时,义与郑玄为近,偶尔也有从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
宋衷。东汉著名学者。精通《周易》,解易则取互体说。除解易外,还以注扬雄《太玄》闻名于当时。曾与刘表共定《五经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
徐从事。《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东汉人,活动于公元二世纪中时。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引∶“玄光先生曰∶徐从事拟龙天文而作《参同》上篇以传魏君,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序云∶“凌阳子于崆峒山传与徐从事,徐从事传与淳于君……第三卷淳于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于始传魏君。”托名阴长生注本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也。后因越土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叔通亲事徐君,习此经。”
淳于叔通。《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浩稽神枢》云∶“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字叔显,主试有道者。斟,会稽上虞人,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作徐州县令……后入吴乌目山隐居,遇仙人慧车子,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原注)∶《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虞翻(146-233)。三国吴经学家,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精于易学,曾得家传西汉今文孟氏《易》而将八卦与天乾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论象数。虞翻易学,可说是汉易中以象数解易的代表,发挥了荀爽的刚柔升降说,将卦气说引向卦变说,以卦变说解释《周易》经传,从而取代了京房易学和《易卦》中的阴阳灾变说。虞翻易学将汉易引向了极其复杂的解易之路。后世将郑玄、荀爽、虞翻并称为《易》学三家。着有《易注》九卷,已佚。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谥日忠武,琅琊阳都(今山东济南)人。足智多谋,通晓兵法,据传其知晓黄帝所作之兵家八阵法,并根据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和古代的兵法推演成八阵图。其军事思想、为将之道、用兵之计等,亦多与《易经》相通。著作有《诸葛亮集》。
陆绩(187-219)。三国吴学者,天文学家,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精通《周易》,曾为《京氏易传》作注,注文不拘。众家之说,从孟喜、荀爽、虞翻、郑玄、子夏等易家中择善而从,并将易学应用于星历算数之学。著作有《周易注》、《太玄经注》、《浑天仪说》等,今多亡佚。
王肃(195-256)。三国魏经学大师,古文经学派的集大成者,义理派王弼易学的先导。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著作有《周易注》,宋时已佚。
管辂(208-256)。三国魏术数名家。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人。明晓《周易》,尤善卜筮。八九岁时便喜仰视星辰,及成人、风角、占相之道,无不精通,分蓍下卦,用思精妙。继承了汉易中神秘主义传统,以《周易》为占筮之术。认为阴阳之数乃神妙之物,只可心会,不能言传。
荀融 三国魏学者,象数派易学家,字伯雅,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其易学继承了荀爽易学的传统,讲互体、卦气、卦变等,着有驳难王弼的《易大衍义》,已佚。
阮籍(210-263)。三国魏玄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典籍,是所谓“往古之变经”,是圣王明君用来观察事物的变化,从而立政施教的教科书。他对各卦的解释,主要是采用取义说,有时也吸取了汉易中的八卦方位说和五行休王说。
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以老庄玄学解易的创始人,魏晋易学义理学派代表。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人。其易学源自费直,主张注《易》时须注重阐明《周易》所包含的义理,摒弃汉儒实异说,谶纬说,恢复先秦儒家说《易》的本旨,从而开创后世以义理说《易》的先河。(1)取义说。(2)一爻为主说。(3)爻灵说。(4)适时说。(5)辩位说。
何晏(?-249)。三国时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字平叔,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曾着有《周易》注解,已佚,另着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和《论语集解》,今传著作唯有《论语集解》。
郭璞(276-324)。西晋末东晋初著名学者、文学家、术数名家。字景纯,喜好经术,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研易理,并精通天文历算,五行卜筮之术。著作有记载筮验事的《洞林》,另有《新林》、《卜韵》、《玉管定真经》及《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穆天子传注》、《楚辞注》、《江赋》等数十万言,旧题郭璞所撰《葬书》,疑为他人伪托。著作原有之集已佚。
乾宝(286-336?)。东晋史学家、经学家、象数学派易学家。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新蔡)人。好阴阳术数、精通《周易》。易学著作颇丰,有《周易问难》二卷,《周易元品论》二卷,今皆散佚。
韩康伯(332-380)。东晋玄学家、易学家。名伯,字康伯,以字行。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精研《周易》。王弼注《周易》时只注了《易经》和《易传》中的《文言》、《彖辞》、《象辞》,其余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部分则由韩康伯作注。发展了王弼易学,进一步排斥汉易中的象数之学,将《周易》的体例抽象化,追求象数背后的东西,以无形之理不仅是形而上学的,而且是超经验的。认为八卦和六十四卦以及卦爻辞具备天下之理。萧衍(464-549) 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玄学派易学的代表人物。其易学特点为揉合易佛,以虚无解释《周易》的最高原理,以《周易》解说佛教的教义。其解易著作有《周易大义》二十一卷,《周易系辞义疏》一卷,《周易讲疏》三十五卷等,均已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用其易解四条。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 (星座)
下篇主要讲述隋、唐、五代以及宋代的风水易学相关历史人物。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汉朝时期的西域:最小的国家只有27户194口人|汉代|西域_凤凰历史
汉朝时期的西域:最小的国家只有27户194口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最小的单桓“国”,只有27户,194口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环绿洲而聚居的村庄而已。至于那些游牧民族的“行国”,逐水草而行,连固定的疆域都没有。
核心提示:最小的单桓&国&,只有27户,194口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环绿洲而聚居的村庄而已。至于那些游牧民族的&行国&,逐水草而行,连固定的疆域都没有。
张骞出使西域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为:《远古时期的新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活动和聚居的地区。新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构成了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历史是从利用石头开始的,所以,考古学上将人类最初的历史称作&石器时代&。毛泽东同志.一首诗中所谓&人猿相缉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的标志,大致是指距今二三百万年至公元前三千年;它又分为旧、中、新三个时期。近代新疆各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新疆已经距离现在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舶人类遗址,例如在塔什库尔干河岸东岸、民丰县、和田市以及吐鲁番交河故城等地,应该说,这些遗址的发现昭示着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们是新疆最早的居民之一。这里的人们当时使用着一种看似很笨重的打制石器;并且已经知道用火。如果说这些旧石器遗物不是很规范,还需要更多的新的出土文物进二步加以论证,那么,&些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物的发现则比较清晰地反、映了远古时期新,疆各地居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状况。在大约公元前三千多年的中、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七角井和三道岭,罗布泊西岸,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巴楚、 且末、于田、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当时人们使用。一种在原来笨重粗糙的打制石器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片、石核。学术界称为&细石器&,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罗布泊地区的人们为了得到石器工具,甚至不惜行走数百里到远处的山地中采集加工,考古工作者在阿尔金山中曾发现了制作石器的工场。人们还发现,这一时期新疆各地出土的远古时代遗物的石器型制、磨制技术以及共存的彩陶色彩、图案风格与我国华北地区以及甘肃、宁夏等地相近;而与西方各地出土文物迥然有别。这不仅否定了所谓&各国文化西来说&,而且清晰地显示了新疆史前人类最初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与祖国内地的相似性,以及存在着的一种文化上的内在联系。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很早以前就是联系东、西方关系的交通孔道,这不仅使新疆历史上民族迁徙和交往活动十分频繁,而且还使该地区居民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楼兰故城以及附近地区发现数具古人干尸,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距今约有3800年的所谓&楼兰美女&。在东疆的哈密地区也出土了一些年代略晚于楼兰古尸的干尸。在位处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一个名叫香宝宝的地方,人们也发现了一批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葬式分土葬和火葬两种。而在北疆地区的伊犁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墓葬品中,有一尊栩栩如生的跪姿武士像尤为引人注意,只见武土头戴尖状高帽,帽顶呈钩状,上身裸露,腰下系短裙,赤脚,高鼻大眼,大鬓角。这显然是该地区当时比较典型的人物肖像,其形象与塔里木盆地南缘各地发现的古尸有一定区别。据人种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对天山南北各地出土的古代人头骨的体质形态特点和人种系统的测量分析及科学研究显示:新疆古代居民既有欧洲人种特征,也有蒙古人种特征,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欧洲人种分布的位置靠近新疆西部,但是不断地向东移动;而蒙古人种分布位置主要靠近东部地区,他们有遂渐向西迁徙活动的趋向。新疆地区作为蒙古人种同欧洲人种相互交汇的地带已是一个不疑事实。又据汉代文献记载,曾同周人有血缘关系的羌人也是塔里木盆地早期的居民。除此之外,已知这一时期先后迁入新疆的北方民族还有大夏人、莎车人等。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都明确无误地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正是由于这些不伺人种和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域文明&。 根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等史料记载以及考古资料分析,大致在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新疆地区逐步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各种资料都清楚地显示: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再到铁器时代,一直至秦汉之纪,已有很多部落、民族在西域各地游牧聚居,繁衍生息,例如天山北部地区的塞人、羌、大月氏(音支zhi)和乌孙人,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故被称之为&行国&;在天山以南、昆仑由以北租葱岭以东地区,则居住生活着许多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居民和部落集团,人们将他们称之为&城郭诸国&。《汉书&西域传》中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主要是指这些&城郭诸国&。这些地方政权组织因自然条件不同,不仅有自已风格独特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生产,而且其社会内部已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富人和平民阶层,有各自的军政管理体系。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的所谓&行国&或&城郭诸国&与我们现代具有严格的组织机构与政治意义的国家是俨然不同的,只能是一些以绿洲或草原地域,为单元的地方或民族名称,是我国古代某些部族或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生产为单位的某种生存方式。例如&城郭诸国&中,最小的单桓&国&,只有27户,194口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环绿洲而聚居的村庄而已。至于那些游牧民族的&行国&,逐水草而行,连固定的疆域都没有。不仅如此,当时这些&西域诸国&,如同史书所言:&各存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因此,秦汉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新疆从来就没有过由某一部族或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所谓地方政权组织。
[责任编辑:安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299367
播放数:259765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492450
48小时点击排行关于汉国时期的名人有哪些?
关于汉国时期的名人有哪些?
09-02-19 &
悠久辉煌的历史,美丽富饶的山河,为山西造就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在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才,同时又影响着山西乃至全国的命运。在中国文明史上,山西大地上涌现的各种优秀人物,若群星璀璨。传说中的人或神,经常听人们说起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伏羲、后裔、被誉为“蚕祖”之称的嫘祖,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张果老这些神奇美妙的故事都发生在山西。其中女娲炼石补天发生在山西晋城市中村乡的水东村的浮山上,人们把女娲乘坐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将伏羲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山西高平长治两县的交界有“神农岭”、“白谷山”等有关炎帝的造迹,愚公移山的太行山位于山西。说起吕洞宾各位首先想到的是“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要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姓苟名杳,她父母双亡,吕洞宾家境很好,便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并让他专心读书,日后好图个一官半职,有位客人了解到苟杳的家世,又见他谈吐文雅有道,举止端庄有礼,有心将自己的妹妹家给他,而苟杳早就慕这家姑娘的芳蓉了,于是就让吕洞宾作媒,当吕洞宾将此事告给苟杳时,他非常乐意,这是吕洞宾给苟杳提出一个条件“贤弟成亲,必得先让我与与新娘同住三日”苟杳顿时噎的说不出话来,若不答应有怕娶不上娇妻,只好硬者头皮应承了。以便心里骂自己无能,怨恨吕洞宾缺德。娶亲那天,吕洞宾把一切操办好,就大模大样进洞房去了,苟杳只能躲在一边唉声叹气,新娘端坐床边,头顶红沙,一等听不见动静,二等没点响声,三等屋里和没人一样,当新娘几次撩开沙偷瞧,都只见新郎背向而坐读书,一连三夜都如此,又不知是何原因,只把个新娘气的连连落泪,苟杳第四天进了洞房就忙向新娘赔礼,新娘哭诉着:“你三日不同我同床,只顾灯下读书,三日没见你一面,更没听你说一句言语,今日你赔的是啥礼?不如早休了我!”苟杳听了,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吕洞宾如此用心,我错怪哥哥了,当时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新娘,两人感谢吕洞宾以此法来极力苟杳读书上进的良苦用心,后来苟杳发奋读书,几年后终于功成名就,去他乡做了官。转眼几年过去了,天灾人祸竟使一向阔绰的吕洞宾捉襟见肘,他对妻子说:“我找苟杳,过些日子就回来,苟杳绝不会忘恩负义的。”待吕洞宾找到苟杳,苟杳十分吃惊,见吕洞宾消瘦潦倒的样子,几乎不敢相认,苟杳天天招待吕洞宾,一个月过去了,不提相助之事,吕洞宾见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就不辞而别,自个儿往家里去了。等吕洞宾返回家里,不见房子了,向人打听,别人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前一五九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 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刘彻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使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 经过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的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历经十四代二百三十余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王莽的新王朝是一个短命政权,取而代之的是刘姓王族的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刘秀建都洛阳,故史学家称之为东汉王朝,追称刘邦在西安建立的王朝为西汉王朝。 王莽的改革是伟大的措施。但他失败了,连他的王朝和生命也一起丧失。 刘秀在昆阳之战显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再壮大自己的势力。于公元25年称帝,建立东汉政权。经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又被他统一。东汉是西汉的延续。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华帝国的第一个专制集权国家,较之西汉,东汉的政权要专制得多,光武帝对此改革了治国方略,权力集中予尚书台,使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无能时,尚书台就成为掌握它的大臣们的权柄的依据,皇权成为他们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东汉的历史自光武帝之后正是如此。由于幼主即位,出现母后临朝,权归女主的严重局面,外戚以&决尚书台&的名义,操纵国政,从而破坏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制约。外戚专政,必有宦官之祸。东汉皇统屡绝,外蕃入侵,母后与天子多无骨肉之亲,所以多凭外戚专政。及至天子年壮,欲收回大权,必然和外戚发生冲突,于是天子引宦官密谋除掉外戚。外戚,宦官明争暗斗,此起彼伏。 东汉在外交上继西汉后有很大的发展,一代明将班超长期驻守西域,努力经营终使西域五十余国皆向东汉称臣并派出人质,年年来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古罗马帝国,但被阿拉伯人所骗,只到达地中海岸。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问题太模糊,无法回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刘邦,董卓,萧何,韩信,陈平,张良,叔孙通,司马迁,东方朔,王昭君,李广,霍去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