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两则则的寓的同音字

寓言两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寓言两则》带生字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寓言两则》带生字课件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8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9.寓言两则(三年级下)_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9.寓言两则(三年级下)
9.寓言两则(三年级下)
教材说明:这篇精度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第一次没听别人的劝告又丢了第二次,后来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3、懂得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的道理。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启情导入1、寓言故事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还记得哪些?(生回答)2、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板书并齐读课题),随机认识生字“寓、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板书)【了解寓言故事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3、理解课题:经过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补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训练学生养成课前查字典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二、 初读识字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课前你们都做过哪些预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相互学习了预习的方式方法,一举两得】3、学生汇报:读字组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说出反义词或近义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等4、生字、词大家预习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读文后汇报)过渡:那么养羊人为什么丢羊,又为什么补羊圈呢,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三、 再读感悟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丢羊。2、指名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养羊人为什么丢羊?生汇报:因为羊圈破了一个窟窿(指导读窟窿)邻居劝他,他不听(追问邻居怎么样劝的,读出劝告的语气;养羊人是怎样说的,心里会怎样想)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3、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回答: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去掉“赶快”好不好,体会养羊人此时的心情。结果怎样?用“从此”造句。想象如果此时邻居经过这里,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表演)共2页,当前第1页
1
9.寓言两则(三年级下)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寓言两则的寓是什么意思,言呢,则呢?
你是不是发烧了则,就是两篇寓言的解释;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宋人揠苗》、《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有汇太傻傻更更年期综合征收进去了私服登陆器重要思想者也只剩下半年前不久经历史性欲火焚身姿色彩斑斓了你怎么不在我身边上海笑我校点这里下载
寓:寓意,含义,哲理言:小故事则:量词
扫描下载二维码三(下)语文  24   寓言两则--王继红的个人空间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三(下)语文&&24&&&寓言两则
17:13:00 | By: 800013 ]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把事情弄糟以及懂得与人相处要互相退让。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揠苗助长)同学们认识这几个字吗?谁能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课题)一齐读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读文识字
  1、随机学习“揠”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
  师:在《揠苗助长》这一课里还有几个字需要我们记住,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屏幕出示)
  (一)自由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你有那些疑问,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学生按自学提示读课文、认识生字。(师巡视指导)
  3、汇报学习成果(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指导
  指导写“转”,注意字右半部分的第三笔是“竖折折”。
  4、 “费”和“废”是同音字,要注意区分,本课的“费”可以组成费用、学费、浪费,而广字头的废可以组成废纸、废物等。
 5、 指导写费,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6、“拔”和“拨”字形很像 ,怎样区分呢? 指导写“拔”、“枯”。
 7、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们还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 练习朗读
  1、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现在,我们再来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这样读,然后读给你周围的同学听。
  2、学生练习朗读课文。3、检查、欣赏、指导朗读。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昨天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小问号。现在让我们小组合作解决好不好?
   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或收集到的有关文字资料。
   集体汇报、了解:
1、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2、《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我们大致的了解一下原文。教师适时出示原文。
  现在,同学们心中的小问号都解决了,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吧!
二、读文感悟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板书:起因)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自由交
生:“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生读)“巴望”刚刚咱们了解了它的意思,是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这一段中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他很希望?再读读看。(板书:巴望)
生:“天天”也能看出农夫很心急。
师:农夫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到底长高了没有?(长高了)农夫为什么觉得一点也没有长高呢?(太着急了)读一读。
生:从“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几个词语还能看出农夫心急。(师板书:焦急)
师:你试着读一读,好吗?谁再来读?(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了什么?(生交流)谁愿意把这个人的着急演一演?(生表演)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农夫究竟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读一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觉得他这个方法怎么样?(板书:经过)生:农夫把禾苗拔高了。(教师相机板书:拔高禾苗)生:农夫干了一天,筋疲力尽。(板书:筋疲力尽)
情境体验:学生做拔秧苗的动作,感受“筋疲力尽”的意思。怎么读“筋疲力尽”呢?(生读)你为什么这样筋疲力尽呀?(因为着急禾苗快点长,这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个人真太着急了,想出了这么个办法。虽然拔苗很累,农夫的心情怎样?(高兴着呢!)怎么体会到的?
 生:从“终于”、“急忙”可以看出农夫急切、兴奋的心情。
 生: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
师: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指名读)同桌之间练习朗读,看看谁读得好?(指导朗读)
   同学们,农夫为什么会筋疲力尽呢?那么,从中午一直忙到到太阳落山,农夫都忙了些什么?被农夫拔高的禾苗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演一演。
  3.在第三自然段里,农夫又有哪些表现呢?学生朗读课文(喘气、很累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干了一天的活太累了。
   师:农夫很累,心情怎样呢? 生:很高兴、很得意
   师:带着这种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读这段吧!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组里试着表演一下。指名到前面表演。
  4.农夫这样心急,结果怎样呢?(板书:结果)谁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读后交流:禾苗枯死了。(板书:禾苗枯死)
   师: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会对农夫说什么?如果你是农夫的邻居,看到这种情景,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农夫,你太性急了。生:农夫,你白干了一天活。(教师相机板书:白费力气)
   生:我会对农夫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禾苗要慢慢地长大,是你把禾苗害死的,以后可千万别这样心急了。’
  是啊!如果急于求成,不但办不好事,而且会受到惩罚的。(教师相机板书: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吗?(生自由交流)
   5.感悟寓意
   通过学习,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我知道了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三、练习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的确是认真思考了,这个故事带给了你这么多启示。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记住,讲给身边的人听呢?
   先在小组里试着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复述故事。
   四、作业设计:
   1、 回到家里,把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给亲友听。
   2、多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
   板书设计: 揠 苗 助 长
   (起 因)――(经 过)――(结 果)
   巴 望 拔高禾苗 禾苗枯死
   焦 急 筋疲力尽 白费力气
   做 事 要 遵 循 规 律,不 能 急于 求 成
(一)、情境导入师: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分布图。同时师讲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读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二)、初读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工具书2、指名回答:是什么故事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师板书:鹬蚌相争)分析鹬的字形,据形h意4、出示课件鹬:了解鹬的外形特点5、出示课件蚌;了解蚌的特点6、文章哪几段写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快速地浏览课文7、指名回答:(3-6段)8、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呢?指名读课文(第三段)9、出示课件:蚌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读句子再读词语“懒洋洋”(1)、指名解释词语并演示(懒洋洋)(2)、怎样记住“洋”字?并给组词师:蚌正在晒太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10、出示课件:鹬用长嘴去啄棒的肉(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字“啄”(2)、解释字义、怎样记住这个字师:接下来看蚌是怎样对付鹬的?11、出示课件:蚌夹住了鱼的嘴(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夹” (2)、给“夹”扩词师:鹬被夹住以后它会怎么样?12、指名读文(第四段)13、出示课件:鹬怎么也摆脱不掉蚌(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摆脱”(2)、指名解释“摆脱”并给脱扩词师:指导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鹬生气的语气14、再指名读师:鹬这样大发雷霆看看蚌怎样?15、出示课件:蚌 毫不示弱(1)、读词语并指名解释(2)、用“毫不示弱”练习说话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语气读出来16、指名读第五段17、练习读鹬和蚌对话的内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读,读后相互评价师:我们能不能把鹬和蚌相互争斗互不相让的过程演出来呢?注意表情和语气。
师:鹬和蚌这样争斗下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20、指名读第六段指名解释“毫不费力”并板书(渔翁得利)师:这时困在渔翁网中的鹬和蚌会怎样想呢?
师:那我们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22、指名回答师:同学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有矛盾时要懂得退让,“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赵王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23、指名读第七、八段。读后回答:赵王怎样做的呢?师:赵王醒悟了,攻打燕国只能让秦国得利。(三)、拓展延伸看图续编故事,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海滩边见面了会说些什么?怎么做?发挥想象把故事编完整
标签:&&&&&&
[ <span id="t_-6-20 16:26:30 | By:
记得在几年前听过孙老师上过《鹬蚌相争》公开课,记得在课上是仅仅抓住了“毫不示弱”“相持”关键词来展开整个课的教学。引领、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投入和演绎故事情景。由于这是一个来自于历史故事的典故,因此学生对于故事的背景会特别感兴趣。
此外,对于“弱”字,可以采用字理来教学,象形字,意思是被折断的弯曲的小鸟羽毛,这样的状态就是弱。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 <span id="t_-6-19 13:58:02 | By: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从这一点来看,王老师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是巧妙的。从《战国策》中苏代劝阻赵王攻打燕国的故事入手,用“一个故事居然阻止了一场战争”作为悬念,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了解苏代的故事内容之后,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赵王会取消攻打燕国的念头。从这个设计可以看出王老师备课的精心,因为《战国策》的故事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老师把教材内容处理成“故事中的故事”,学生听得兴致盎然。
[ <span id="t_-6-19 0:51:36 | By:
《揠苗助长》这课在让学生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时,可让几个学生弯着腰在地上“拔苗”,一棵一棵地拔,拔完一行转身又拔一行,拔完一行又拔一行。然后让学生说说“拔苗”的感受。再让学生想想,课文中的那个农夫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下山,可见他有多累,也就是课文中的“筋疲力尽”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从自己的体验中很自然的更能体会“筋疲力尽”的意思。
《鹬蚌相争》故事是简单的,道理是深刻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或许能够明白鹬蚌相争的害处,但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大的方面去体会其实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的就会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在教学的一开始就以一个历史故事导入,故事中的苏代就以这则寓言阻止了一场战争,也避免了自己国家遭受损失。借此引发学生的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有那么大的能力,一个小小的故事究竟隐藏什么魔力能够化解一场战争。带着这个好奇心,学生开始走进这个寓言。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寓言,走进寓言中的人物里去,让学生更容易更有趣地学习。这样的设计很好。
[ <span id="t_-6-18 10:28:43 | By:
备课资料: 1 寓言是最古老的文体之一。文学史家习惯上把中国、古希腊和印度并称为世界寓言的三大发源地。寓言就是包含着 某种真理的故事,是哲学的文学表现。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寓人生哲理、智慧于言中。
2 寓言的特点。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1比喻性。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 2.故事性。寓言多用一个故事做载体来阐发它的哲理。 3. 说教性。叙述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通过讲故事来达到说教才是其根本目的。
教学思考:
教寓言,一般可分三步进行:先分析故事情节;再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寓意;最后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那么学习寓言,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
潜心会文,走进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角色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揠苗助长》中农夫焦急的心理和愚蠢的举动令人忍俊不禁,细细琢磨,又发人深省。引导学生跳出情节,品味文字:“巴望”和“十分焦急”突出了农夫的“操之过急”,“往上拔”和农夫的话语则显示了他的可笑和愚蠢。学生会知道:农夫的傻体现在用拔禾苗的方法帮助禾苗生长。
文本意犹未尽,我们可以采用表演方式补白:儿子会对农夫说什么呢?你们又会对农夫说什么呢?以此概括道理。从个别现象推到普遍道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自然发展规律。这个概念需要教师去巧妙归纳、、提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建构起对寓意的理解、把握。
《鹬蚌相争》细读之下漏洞频出,鹬被夹住嘴怎么说话呢?鹬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对付蚌了吗?撞碎、甩脱可以吗?基于儿童的文化,我们界定为寓言的本身就是这样带有戏谑色彩的童话,写故事的人或许用意根本不在乎故事的漏洞,而在于一种情趣,一种大众都能理解的文化,给普通老百姓的教育素材。只不过这样的形象恰好选定了“鹬蚌”而已吧。真理是恒定的,而故事载体可以有千千万。流传千年,人们因熟知而习惯了,鹬蚌和渔夫已经成为特定不变的文化符号,成为“两败俱伤”约定俗成的代言。“两败俱伤”这个词需要提炼,架构起寓意和形象、寓言故事的联系
教材后面的问题“寓言中的农夫、鹬和蚌傻在哪儿”提醒教师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得对寓意的认识。寓言的学习还要从广泛阅读入手,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认识、熟悉寓言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选择优秀的故事让学生阅读。
[ <span id="t_-6-14 9:10:14 | By:
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教有用的环节,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理解第二、第三段。 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寓言两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