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关圣庙》 旭日松波郁葱葱,大殿袅袅呈关公。 历世敬仰尊伽蓝,饥荒三围常显mod圣灵信义忠。

技术支持:通灵佛教网&||||||
--(479)[] newscj
安建华着:殊像寺
安建华着:目录写在前面漫游山门殿里话弥勒宏富庄严殿说不尽的悬塑伽蓝殿里关帝君望佛亭前观卧佛善静室的“隐情万岁泉涌智慧水登高梵仙山清凉净土一纳子他为古刹增光辉附录殊像寺碑文行实碑碑文重修殊像寺碑记敕建清凉翻修殊像寺碑记五台殊像寺碑文御制殊像寺碑文咏殊像寺诗词选明代沙门镇澄诗一首清圣祖玄烨诗一首乾隆皇帝诗四首写在前面田昌安因了地利,我曾多次到过。每次上山,总少不了去殊像寺一游。对殊像寺的有关情况,也能述说一二。可是,读了建华同志这一组文章,我才发现,自己过去对殊像寺的了解,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皮毛。作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和十大青庙之一,殊像寺不仅历史悠久,名声显赫,一向为信徒所心仪神往,从文物与文化的角度讲,亦堪称瑰宝。其建筑、雕塑、碑刻等,均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整个殊像寺,简直就是一座美不胜收的博物馆。对此,建华同志的文章虽不及志书或学术性着作那样详尽,却已勾略出其全貌,读过之后便会对殊像寺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印象,想来一定会对有心了解殊像寺的人们有所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建华同志无疑是做了一件善事。事实上,建华同志的这组文章也不是按志书或学术性着作来写的;称其为散文更贴切。其文笔虽不算十分优美老到,却清新朴实,自然流畅,且不乏精彩之处。读这些文章,我们就像跟着一位知识渊博而又口齿伶俐的导游,兴致盎然地将殊像寺里里外外游览了一遍。这自然得益于他在台怀镇工作在倾听众生的虔诚祈祷,领略佛国圣境的的鸟语花香。下望佛亭,举步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根直指云天的幡杆。幡杆下,一对娇小的石狮子虽经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雨剥蚀,却依然威猛雄壮,认真地完成着守护寺庙、接待僧众的重任,成为殊像寺的一大骄傲和寺庙文物的瑰宝。穿过天王殿,和弥勒佛道声“好”,便进到了寺院中心。寺院呈四合形,红墙黄瓦,古树参天,花香阵阵,鸟语声声,红嘴鸦在片片祥云下自在地飞翔,更增添几分幽静。放眼四望,主殿配殿布局工巧,僚房僧舍错落有致,无论是一处台基,还是一扇门窗,都是那样精巧考究,使人不由想到,那些修缮者很可能是些极普通的人,可是他们那也许是漫不经心的劳作,却成了历史的杰作,无怪乎不少专家每到这里都久久凝视,不忍离去。还有许多人,千里迢迢来殊像寺,最初的动机不过是拜一拜,了却一桩心愿。可是他们一旦进得寺院,步子就开始缓慢下来。面对弥勒佛的笑颜,他们脸上也会现出会心的笑。容;面对天王像的威严,他们心中也会增添几分庄重。而在关帝武圣像面前,他们更会驻足沉思。寺庙里塑就一位勇士的身躯,以及壁画上显现的人物,自然会勾起人们对民族历史的缅怀和对英雄的仰慕。仅仅如此吗?不!释、道、儒三种苎化形态的演绎和融通,无疑会促使人们想得更多、更远、更探。& 立于院中,面北而视,便是宏大的文殊殿。殿内顶部正中,悬挂着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御制匾额——“瑞相天然”和“大圆镜智”。大殿内,已经保留了七百多年的五百罗汉悬塑,人物形态逼真,山水洞舍神奇,神情各异的罗汉们似在讲说着一个个荒唐离奇的故事,有的让你捧腹,有的令你沉思,使你看一眼便会留一个悬念。如果你有兴趣去问一问某位师父,那么关于五百罗汉的故事给你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从文殊殿出来,只要稍加留意,“善静室”三字便会呈现在你的眼前。就是这个“善静室”,藏有一段与一个朝代有关的爱情故事。清朝首代皇帝的三公主逃婚出家殊像寺的传说,,定会使你的心绪为之颤动,从悲哀中领略到壮烈,在委婉中体悟到人生。登上后高殿,站殿的师父又会给你讲一个关于老文殊的故事,那翻云覆雨、救渡生灵的奇功异绩,足以使你变得十分的虔诚,于是便虔诚地敬一柱香,叩一个头……天下名山僧占多,古刹大德有几个?殊像寺有久远的历史,久远的历史上有过一位又一位大德高僧。正是这一代代净土僧人的不懈努力,才造就殊像寺特有的宏富和庄严。文殊殿悬塑西南角,有一位身披黄色袈裟的老僧,他就是明代该寺住持铁林果禅师。铁林果禅师自幼信奉佛法,他从原籍河北省徒步来到五台山剃度出家,在一片荒寂的旧址上建殿塑像,精心策划了五百罗汉悬塑,为后人留下了中国佛教史上一大奇观。殊像寺现任住持圣忠,亦是一位有道高僧。这位人称“佛门龙像”的长老,现今六十八岁,身板硬朗,耳聪目明,且很健谈。你若赶得巧,他正好有闲暇,便会给你讲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讲他这个苦命儿怎样由猪舍栖身进入寺庙,皈依佛门,听来凄楚哀惋,令人垂泪。他还会告诉你佛祖的恩德,以及作为佛门弟子应有的戒德。或许,他还会邀你夜宿殊像寺,赏一次梵宇古刹的清风明月,听一回宁静之夜“般若泉”水的叮咚声响,看一遭禅门弟子的教规仪理,坐一下文殊像下的棉蒲团,吃一顿僧家斋饭,体会体会出家人淡泊而宁静的生活。这一来,既可使你本已聪明的脑子开悟一次,或许还会为民族的振兴做一番感天动地的大事业。这样,也算是殊像寺馈赠于你的一份深情和厚意。初来殊像知者少,离别殊像情依依。告别殊像寺,你会觉得,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太短了。殊像寺不仅仅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旅游景点,同时又是一处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美的载体。走出木构牌坊回眸望去,新坊、河北、火场等几个小村庄在红墙绿树掩映中相映成趣,缕缕炊烟里,犹似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民风纯朴,你如能多住一天,吃一顿莜面栲栳栳,尝一口鲜香的蘑菇菜,定会觉得不虚此行。尤其是住在农家小院里,山民们朴实的语言,憨厚的为人,使你体悟到这里僧风民俗水乳交融,平添几分旅游情趣。殊像寺,一座名山的一个景点,一个艺术画廊的一幅杰作。走进这里,人们仿佛走进一个开启智慧的宝库,老人变得年轻,聪明者变得更为聪明。哟,这是一处开悟心灵的宝地,是一朵灿烂的文物奇葩。秀丽的山水陶冶着人们美好的情操,悠久的佛教文化启迪着人们对人类文明的探求和感悟。我们向往你,殊像寺!我们眷恋你,殊像寺!山门殿里话“弥勒”进得殊像寺,第一座殿堂就是山门殿。据记载,此殿建于唐宣宗二十四年,后毁于火,于明代弘治年间重修。现存的殿宇正中呈方形,系砖石结构,显得古朴典雅。山门殿里,首先看到的是一尊坦胸露腹的大肚子佛像,人称弥勒佛。这弥勒手掐念珠,箕踞而坐,身旁还放了一条空布袋。只见他满脸堆笑,眼睛眯成一道缝,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副憨态。就是这憨笑,曾使多少朝圣观光者烦恼顿消。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端坐在山门殿,以其特有的豁达乐观,告示人们一个深刻的处世哲学: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据佛教典籍记载,弥勒原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一个大娑罗门家庭,属于非常显赫的贵族成员。后来,其信奉佛教,拜释迦牟尼为师。由于对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先于释迦牟尼离开人世,上升到兜率天的内院。此时他还是一名菩萨,准备接释迦牟尼的班。佛教说,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他才能接班,下生人间广传佛法。弥勒佛是印度人,形象与师父一样,头戴五福冠,身披袈裟,面容端正,立身合掌。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却是一个中国模样,那他到底是谁呢?传说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有个很有名气的云游僧,行踪不定,自称“契此”。此人心胸豁达,体态肥胖,常常用手杖挑着一个布袋,见到什么东西就乞讨。他出入无定,随处就寝,显得疯疯癫癫,人称“布袋和尚”。一日,这布袋和尚来到溪口镇,见一位老大娘坐在镇外的小河边大放悲声,便走上前去询问:“老妈妈甚么事这般伤心,为何哭泣?”老大娘转脸见是一位和尚问话,擦了一把眼泪,向他诉述了这样一件事:半年前,溪口镇的大财主贾洪福看中了她的女儿,便以佣人的身份召到贾家。不几天,小女被贾洪福奸污,便含羞忍悲在这儿投河自尽了。老大娘几经告状,费了不少银钱,怎奈贾洪福有钱有势,和镇长又是“莫逆之交”,所以屡告屡不中,只好整天以泪洗面,来这小河边哭泣。听完老大娘的哭诉,布袋和尚二话没说,扭头就走。过了不几天,溪口镇东边一处小阁楼上打出一个算命的牌子,人们纷纷前往测字看相,都说这算命先生能测生死,可断祸福,非常灵验。这事儿传到贾洪福耳朵里,他想:我贾某有钱有势,日子过得挺舒心,要是能知道未来就更好了。于是,就派人把算命先生请到家中,一看原来是个和尚,大腹便便,肥头大耳,还背着一条口袋,走路说话都很古怪,便不大相信地说:“我请你来是想测一测命运,你可要好好算。算中了,我有的是钱,决不会亏待你;算不中嘛,”他故意留了半截话。那布袋和尚说:“出家人不贪钱财。我看出你出生富豪,办事痛快,你就先报个时辰吧!”待贾洪福报了时辰,布袋和尚便一本正经地给他批起八字来。忽然,布袋和尚显出非常吃惊的样子叫道:“哎呀!这卦相可是……”“可是怎么啦?”贾洪福迫问道。布袋和尚说:“大人生来富贵,年轻发福,中年更是财大气粗。去年你是五十三岁,属鼠年生人。今年五十四岁,按照你的流年今年该交一交桃花运。这是大运,非常不好,但你偏在这时候碰到一个克星,冲了运气。按这卦相来看,你强迫奸污了一个年龄很小的女人,现在这女人已经归天,可阴魂却经常依附在你身上,时刻在等待着复仇。冲了运气,就怕日后破财毁家。如果我算中了,就算我送你一卦;如果说得不中,我就此告辞。”说完,布袋和尚转身就要走,贾洪福急忙上前挽留。他想:我贾洪福奸污个民家小女还不是家常便饭?只是这死丫头的阴魂依附在身,冲了运气可是大事,就把奸污女孩的事如实说了,问布袋和尚有无破的法子。布袋和尚略一沉思,显出为难的样子,说:“那女孩已到阴曹地府,在阎君面前告了你的状。判官依照程序,早已把铡你的铡刀准备好了,怕是阳寿也就到此终了。”听到此,贾洪福一屁股坐到太师椅上,急得直流汗,愣了半天才向布袋和尚求告:“请师父快指点破法!”布袋和尚又掐指算了算,然后对贾洪福说:“今日半夜,你司在家摆设香案,在阎君牌位前摆上供品,将你那日奸污女孩的事原原本本写在黄表纸上,俺替你超度亡灵,保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延长你的阳寿。”贸洪福不敢怠慢,便于深夜时分摆设香案,摆好供品,跪在香案前,把奸污小女孩的事一五一十写在黄表纸上,然后就念了起来。布袋和尚则在一旁为他念经祈祷。直到累得贾洪福满头大汗,布袋和尚方才让他住口。这时布袋和尚又告诉他,现在该烧黄表纸了,一定要闭目思过,等烧完后再睁开眼。贾洪福又乖乖照办。办完后,布袋和尚叮嘱贾洪福,三日内要一直闭门思过,不可出门,否则便前功尽弃。第二天凌晨,布袋和尚找到那位老妈妈,吩咐她快到奉化县告状,并把一份已经写好的状子交给了老妈妈。老妈妈报仇心切,揣着状子一路小跑进了县衙。县太爷看了状子,即刻将贾洪福传了来。贾洪福来到大堂,一见老妈妈的面,就明白了。他矢口否认奸污之事,并搬出溪口镇镇长作挡箭牌。县太爷一拍惊堂木,让老妈妈出具证人。布袋和尚已恭候多时,当即上前作证。贾洪福一见布袋和尚上堂,吓得魂飞魄散,成了一堆烂泥。布袋和尚又呈上贾洪福亲笔写在黄表纸上的供词。面对证人、证词,贾洪福狡辩无效,不得不以死抵罪,穷苦人无不拍手称快。之后,布袋和尚继续为乡间黎民做善事,人们都称他是穷苦人的大救星。后梁贞明三年,这位布袋和尚端坐在岳林寺的石盘上,口中念了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念完他就圆寂了。后来,人们说这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只不过是不识罢了。于是各地寺庙纷纷建殿,将布袋和尚当作弥勒佛供塑起来……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从这个传说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西域文化受本土文化的影响,许多原始的佛教形象也在不断地异化。而那端坐的弥勒佛始终如一的滑稽可笑的背后,却在始终如一地传达着一种古老而至上的美德。宏富庄严文殊殿殊像寺的文殊殿,是整个寺院的主体。殿高出地面一米,殿宇宏富,巍峨壮观。大殿面宽五间,长二十六点四米;进深三间,长十九点六三米。殿前月台宽广,踏垛散水井然有序。大殿占地总面积九百八十九点五米,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文殊殿堂。大殿为重檐歇山顶,九脊八架椽,正脊中间安设一柄葫芦,两端饰鸱吻,重脊戗角均雕琢设置了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斗牛等飞禽走兽,佛教传说这些动物为雨神,可灭火灾。殿檐用铁质勾头,滴水剪边,平面用檐柱,一周十六根。大殿下檐是溜金斗拱,为五彩出三昂重拱造,上檐为七彩出三昂重拱造。内槽用七踩晶字斗拱装饰,承托天花和藻井,使殿的重量由斗拱转向柱头,使整个结构纵横交错,十字连结,显得刚劲平稳。殿内彩画,形式属旋子彩画,等级为墨线小金点,旋眼、花心贴金。色彩以青绿为主,间以朱红,枋心贴金,图案清晰,色彩斑斓,整个看去流光溢彩,庄严殊胜。大殿曾于一九八二年落架维修,经实际检测,木架由一万三千七百件大小部件组成,大的重达几吨,小的仅有一斤,可谓宏大而又精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据碑记和脊枋底题字可知,该殿重建于明代弘治二年,最早建于何时虽无记载,根据传说亦可推至唐代。.&&& 步人大殿,仰头而视,可见两幅大匾悬于殿顶,“瑞相天然”、“大圆镜智”,分别书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和乾隆年间,是大清两位皇帝朝台时在殊像寺的御制匾额。两额挂于一处,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由此可以窥见大清王朝是多么亲睐佛教,而又尤礼殊像寺。佛台上,供塑着文殊骑狻猊的巨像,总高九点八七米,其中狻猊高三点零五米,四蹄蹬地,稳健而有力,昂首竖耳,双目圆睁,腰身和腿部蓝底白点色,颈上有深绿色卷毛,腰间挂鲜红色穗缨。狻猊背披绵垫,上置莲花宝座,花瓣共分上下两层,共一百零八瓣,每瓣塑一尊小佛。文殊菩萨右腿曲盘,左脚垂踏莲花,半跏趺端坐其上。菩萨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眼若青莲,双耳修长,面颊丰满,神态庄严肃穆。千百年来,殊像寺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海内外香客信士纷纷前来朝圣礼佛,佛事法会规模隆盛,文殊智慧、文殊形象、文殊思想广为传播,形成五台山佛教寺庙独具一格的文化形态。传说,当年十几名工匠在殊像寺塑造这尊文殊像时,时值盛夏,菩萨坐骑和菩萨身子早已塑就,只是菩萨头部几经塑制,终因“不像”而难以塑成,为此工匠们很是犯愁。他们为塑文殊头,请来很多人征求意见,这个说东,那个说西,但又都说不出个道道来。一连十几天,塑制头像的事就搁下了。这天午时,工匠们歇下闲谈,斋堂做饭的师父也出来和他们商量塑像之事,那师父手里还拿着一团和好的荞面。忽然,他仰头叫道:你们看,文殊菩萨显圣了!”大伙仰头一看,只见天空有一月五彩祥云,文殊菩萨骑着狻猊,现了真容。一时间,工匠们手忙脚乱,不知怎么才能尽快照那真容塑个样子。那师父急中生智,忙用手中的荞面捏制起来。接着,工匠们又照着荞面头像用泥捏制。谁知,捏制出来的头像不是大,就是小。无奈,就把那师父捏制的荞面头像安放了上去。哪想到,荞面头像和身子极为相称。从此以后,文殊菩萨荞面头的故事就流传开了。据说,就因为文殊头像特殊,原名“殊祥寺”便改名为“殊像寺”。“殊像”身后,背靠一片黄色,图案极为精美。其中吉祥花卉、珍禽异兽,线条明快,古朴庄严,更有三层火焰,酷似文殊菩萨放出的圆光异彩。文殊身后两侧,有四尊女胁侍菩萨,素面如玉,体态丰盈,温文尔雅。文殊身右为善财童子,左为修罗天,两旁还塑有佛佗波利、圣老人、于阗王。前面牵引狻猊的正是于阗王,后面的修罗天正从于阗王手里接过绳子,似乎在说,于阗王老了,该休息了。大殿两山及后面墙壁上,还有一组内容连贯的悬塑群像。悬塑总长四十八米,高六点八米,总面积三百二十六点四平方米,内容是五百罗汉渡江。据说,这五百罗汉原是文殊菩萨教化成熟的五百仙人,悬塑讲述的就是他们聆听文殊菩萨讲演大乘宗义的故事。整个悬塑造型巧妙,人物栩栩如生,堪称佛教文化的杰作。因了这一切,每年来殊像寺朝圣礼拜者多达十余万人,殊像寺也因之成为五台山文殊道场活动的一个中心。说不尽的悬塑纵观殊像寺的历史,不仅建筑年代久远,而且珍贵文物荟萃。走进大文殊殿,除文殊巨塑外,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殿两山和后壁的悬塑。这是个内容连贯、形象逼真的艺术画廊,总长四十八米,高六点八米,总面积三百二十六点四平方米,最大的悬塑高达两米。悬塑的内容是文殊一会五百罗汉,亦称五百罗汉渡江。据佛教说,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只要达到罗汉果位,自然就达到了功德圆满,解脱烦恼的境界,就再也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了。西晋聂道真所译(文殊般涅盘经)说,五百罗汉曾跋山涉水,到文殊菩萨故乡舍卫国多落聚落,聆听文殊菩萨讲演大乘宗义。这里的人物山水,庙殿棚舍,都是围绕这一故事展开的。远瞧近看,只见那崇峻的山岭逶迤连绵,悬崖峭壁陡峭险峻。远途赶来听讲经的罗汉们,或骑龙驾虎,或登云踩雾,或翻书念诵,或侧耳聆听,有的俯卧,有的跪拜,有的蹲蹴,有的曲膝而坐……人物姿态虽显荒唐古怪,却是栩栩如生。悬塑的下部是波涛翻滚的漩涡激流,一片汪洋海域,远远望去,水波浩淼,十分壮观。也许是罗汉们正了果位,非凡夫俗子之躯体,渡江时的神通就十分特别。有的手握银蛇,有的脚踩奇兽,还有几尊罗汉在云朵上趺跏而坐,显得悠闲自得。总之,这些虔诚的弟子们用尽了各自的本事,急匆匆地赶往文殊菩萨老家,生怕错过这庄严殊胜的说法机会。这里的山水天地、亭台楼阁,在有限的墙壁上层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奇特怪诞的人物,都以各自的形象叙述着一个个曲折有趣的故事。大殿东北角,还有一尊悬塑的人物,神态庄严,正坐一艘小船,从东海龙宫出行。有四位壮汉为其拉着纤绳,神情庄重而吃力。船上那人微张着嘴,似乎在讲述着什么,这就是文殊菩萨,拉纤的则是四海龙王的四个儿子。罗汉们见文殊出宫说法,不禁喜出望外,靠近文殊的那几位更是手舞足蹈,简直是活灵活现。绕着大殿山墙观赏,听着某位法师或导游的讲述介绍,你的步子便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自然而然沉浸在一种扑朔迷离的佛国境界。&&& 东山墙“得胜楼”左侧,还有这样一组人物塑像:一位黑脸黑须的长者正襟危坐,膝下跪着一人。那跪拜的人手里拿着一臂,再仔细看时,便会发现,那人自己的左臂已断。这里展示的便是那个断臂求道的故事:正襟危坐的人,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达摩祖师,跪拜着的人名叫神光。神光修学禅宗仪理,苦苦修行三年,一心求得正果。按照禅宗规矩,正果时须请师父授记。这天,神光来到达摩师父面前,诉说修行之苦,要求给他授记。达摩睁开眼睛,缓缓告诉神光:“你要入禅,现在未必到时,要再修几年才可授记。”话毕,师父便到一旁继续坐禅去了。听了此话,神光便返回禅堂;一心一意修行去了。一晃就是三年。这一日,神光来到达摩面前,恳求道:“禅师,徒儿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又苦修了三年,您快给我授记吧!”达摩再一次睁眼观之,告诉他:“你虽然修学诚心,却禅理未通,距离开悟还有些时日。”说毕,继续坐禅,不再开口。见师父还不授记;已经修道六年的神光十分恼火,心想,出家当和尚还不给授记,修到何时才是尽头?一气之下,便举起拳头向达摩打去,正好打掉了达摩的两颗门牙。达摩深知,如果将这两颗门牙吐到地下,不要说神光修行前功尽弃;就是大干世界的众生也会因此遭难-,普天之下会三年寸草不生。为了救渡众生,达摩就把两颗门牙咽进肚里,然后告诉神光,若想授记,你可去河南少林寺找一位黑面和尚,他可以为你授记。神光别无他法,就跋山涉水来到少林寺。他见了黑面和尚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黑面和尚正是达摩。他立即跪拜,连声哀求:“师父,快救渡我吧,我已出家修行六年。”达摩看一眼神光,一言未发,索性面壁而坐,连头也不回。待达摩返转身来,神光在他身后已整整跪了十二个年头,方知神光的诚心所在。于是,就在这年的冬天,达摩告诉神光,你要想授记,除非天上降下红雪。神光便天天盼着下雪,一下雪就仔细观察,但每次下雪都是漫天皆白。这一日又逢降雪,神光忽然开悟,便手持一把利刃,毅然将自己的左臂砍下。一时间,鲜血四溅,天上地下一片鲜红。他激动不已,大声喊道:“师父你看,天上下红雪了!”达摩转过身来,对他说:“阿弥陀佛,你终于了悟。”于是就亲自给他授记,给他取法名慧可,并被赐为二祖禅师。——悬塑上的这两个人物,正是达摩和慧可。纵观殿内悬塑,类似于“断臂求道”的故事还有不少,什么“长臂罗汉”,“文殊说法”,“罗汉观海”,“降龙伏虎”,等等,几乎每一组人物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此外,在悬塑东南角上,有一很不起眼的碑,高一尺六七,宽不足一尺,黑底白字,上书“弘治九年岁次五台山殊像寺修造文殊一会五百罗汉。塑匠保定府祁州白罗村把总主章乃弟王义”,下面还有几个塑工名字,据说这是工匠们在塑制完毕后利用剩下的泥巴很随意地塑了一个小泥碑,如不细看,人们会以为是悬塑的一块石片。然而,这漫不经心的作为,却为后人保留了一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悬塑的西南方向,云层上,雾霭里,端坐着一位身披袈裟的大师,留一副黑须,目光智慧而平和。他叫铁林果禅师,祖籍河北省安平县人,自幼信奉佛教,乐善好施,亲自削发为僧。他先出家于五台山镇海寺,后到殊像寺住持,于明代弘治年间发心修造大殿,并主持了悬塑的设计塑制,后又主持修建了圆照寺大佛阁等殿堂及塑像,因此他也理所当然地被后人列入悬塑之中。伽蓝殿里关帝君自唐以来,殊像寺经过历代修茸和重建,梵宇愈显庄严,塑像更具特色。明建伽蓝殿关云长龙袍加身,顶戴皇冠,使昔日武圣呈现一派帝王形象,不禁使人联想起这位三国名将的身前身后事。关羽,字云长,三国蜀汉名将,山西运城解州镇常平村人,自刘关张桃园结义,立志匡扶社稷。他不为金钱权势所动,斩关夺将追随刘备,铭记兄弟盟誓,那义气,肝胆照人,那威风,名垂千秋。却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仓慌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部将吕蒙所获。孙权早闻关羽作战勇猛,深爱其才,意欲留在军中。不料主簿左咸进言,说昔日曹操曾保此人,礼遇有加,他却封金挂印,不为所动。今主公既擒,不除日后必为患。孙权照计,便推出斩首。至此,关羽父子遇害,关羽时年五十八岁。关公死后,赤兔马易主,几日不食草料而死;周仓亦拔剑自刎,那景象好不凄惨。传说,关公死后阴魂不散,荡荡游游,到得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遇一老和尚,法名普净,原来是汜水关镇国寺长老。这时正值三更,银须鹤发的普净长老正在坐禅,忽听得空中有人大呼:“还我头来!”普净和尚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位白面将军,右随一黑脸人,身影在云中晃晃忽忽,阴影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曾在镇国寺中与关公会面,认得是关公,便问:“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乘风下马,落于庵前,问道:“请问师父法号?”普净答道:“老僧普净,曾在汜水关镇国寺与将军相会,你忘记了?”关公连忙跪倒叩头:“恩师相救,刻骨铭心。今某已遇害而死,愿求教诲,指点迷津。”普济睁开微闭的双目说:“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那颜良、文丑,五关六将之头又向谁索要?”关公恍然醒悟,连忙拜谢,从此皈依佛门,飘然而去。后来,关公经常在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深感其德,便在玉泉山建了寺庙,专祭关公。随着历史的推移,关云长作为一代名将,声望日增,尤其是显圣一说更为人们广泛流传。到了宋代,建关公庙颇盛。到了明代,“武圣”又被加封为“帝”,与玉皇身份等同。殊像寺的伽蓝殿建于明代,所塑关公之像身穿龙袍,头戴王帽,其形象儒雅不俗,神威奋武,是其他寺庙所没有的。殿门两侧,还有两副对联:&&&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伏魔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源直天尊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驱驰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关公在佛教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由此可以想见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融与联系。尽管佛教是那样极力地推崇释迦圣人,但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当她一进人中国便会受到本土文化的渗透和参与。在伽蓝殿前驻足,你会自然体悟到,老庄哲学,孔子思想,释迦教义,是何等的水乳交融,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长河!望佛亭前观卧佛座落在殊像寺山门口东南方向的八角亭,是该寺住持于一九九六年施工建造的。其亭阁仿明构建,古朴典雅。立于亭上,可临风眺望梵仙山,举目环顾凤林谷,侧视高耸的大白塔,仰观巍峨的黛螺顶。低首看去,村落农舍尽可人目。无论春夏秋冬,这里都是一个观景消闲的极好去处。然而,她的建造本意却是在此观望一尊身材魁伟的巨型卧佛。一九九六年,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崔正森和摄影家李安保,怀着探奇揽胜的心情,专程赶到五台山,进行了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同时辰和不同光线下的认真观察,发现贡布山峰峦起伏的山势,犹如一尊静卧着的大佛,从头到脚,长度达一千五百余米。根据这一发现,殊像寺住持圣忠和尚每日早起晚睡,于晨曦中仰望,在晚霞里探寻。一日,他站在寺院门口,仔细观察了卧佛的显现过程,只见在霞光中那卧佛头顶螺旋发,修长的睫毛,端正的鼻梁,厚厚的嘴唇,椭圆的脸膛,颀长的脖颈,圆润的喉头,隆起的肚腹,显得刚健伟岸。其两臂伸直,置于腹部,双手仿佛在作弥陀定印。两腿平伸,双脚踏在南山腰,极似一位慈祥而庄重的圣人。他默默地躺卧在那里,似在谛听芸芸众生虔诚的祈祷,领略佛国净土的鸟语花香。圣忠和尚被这庄严瑞像所感动,忽然禅悟,顿生观瞻礼拜之心,遂于当年五月请来工匠,亲自制图施工,建造了这座“望佛亭”。竣工后,他又弓1领全寺僧众及来此参禅礼佛的信徒们,全部素衣整洁,登上望佛亭,面对晨光中仰卧的巨佛焚香礼拜。礼拜者双手合什,齐声诵念&华严经),僧乐队奏起佛乐,场面甚为庄严隆重。从此此亭白天观赏景象,早晚瞻仰卧佛,成了文殊道场又一奇观,也给香客居士提供了一处礼佛所在。笔者在五台山生活二十余载,殊像寺不知游历过多少次,但夜宿该寺观卧佛却是头一回。初冬的一天,圣忠法师约我夜宿殊像寺,以备次日凌晨观佛。我躺在禅房,如银的月色洒进屋内,想象着霞光中的卧佛如何跃入眼帘,久久不能人睡。晨曦微露,我按照法师的指点,来到望佛亭,手托扶栏等待大佛的出现。大约六时许,一抹霞光从贡布山后徐徐而出,山顶上,白日里见到的茂密的森林已不再是树,而是大佛的螺旋发和眼睫毛。那起伏迭宕的山峦在晨光里俨然一体,隆起的腹部平放着两只手,均匀而丰厚的面部显出慈祥和庄严。双脚踩在南山腰间,整个体态显得宽厚而适中。呵!是佛,太像了!我直想放声高呼。微微的山风袭来,清水河的流淌声清晰可辨。大佛在鲜红的朝霞里静静地躺着,仰望苍穹,微张着的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随着霞光的升起,鸟儿开始在头顶飞翔,山泉叮咚作响。好一尊卧佛呵,千百年来一直躺卧在这里,如今的发现是不是重复着古人的目光探寻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难怪当年西域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进得京城,还木寺得白马寺泥迹干固,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五台山,开设道物,讲经说法。或许,这里真是东方佛祖之所在?天渐渐放亮,太阳升高了,大佛清晰的轮廓逐步散放开去。山体如故,葱茏的树木仿佛列队的僧侣又从光底站,立起来。少倾,列队的僧十弛解散了,松柏杨柳枝显叶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天地分明,一切恢复如常。 白日,朋媚的阳光为五台山披上了灿烂,融进了温暖,大佛的影子却依然在我心头萦绕。手捧崔正森、李安保先生拍摄的巨型卧佛照片,我无数次地回昧着大佛的神奇和美丽。感谢学者们的惊人发现,感谢老法师建起的望佛亭。我的心绪再一次融入这经声朗朗的佛国境界。等到殊像寺大殿开光以后,众多的香客居士聚会文殊道场,文殊殿里的菩萨和贡布山上的卧佛一定会交相辉映;恩赐给众生导个祥和康泰的新天地。“善静室”的隐情作为文殊菩萨祖庭的殊像寺,太令人向往了。那庄严殊胜的文殊殿堂,那神态各异的罗汉悬塑,既给人以佛教文化的熏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就拿已经多次来过殊像寺的我来说,每来一次都有一次的收获,来过之后还想来,好像这里有无穷的奥秘,总也探求不尽。盛夏一个风清日丽的早晨,呼吸着清香甜润的空气,我再一次踏人这幽静的清凉古刹。弥勒佛照例坦胸露乳,张着笑口迎接,天王殿、祖师堂、伽蓝殿在晨曦中更见古朴庄严。文殊大殿门口两侧溜金对联熠熠生辉:微笑拈花佛说两般世界拨观照影我怀一片冰心面对这些物象,我的眼前似乎一片模糊。这里堆积的到底是历史的陈迹,还是陈旧的历史增添·了这些物象的辉煌?一代代的能工巧匠用木料、砖石、泥巴建造起一处处别致的人文景观,而这些有形的东西却又总是伴随着无形的传说故事散放开去,形成一个个时代色彩非常浓厚的文化形态。此刻,我的目光不禁停留在文殊殿背后、寺院西北角那个僻静的地方。这里原是该寺的客堂,建于明代天启六年。当年,僧侣们就在这里迎来送往。房子保留至今,不免显得有点简陋。然而它却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善静室”,还流传着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话说清朝初年,清王朝为了利用吴三桂继续为其卖命,摄政王多尔衮亲口诏谕吴三桂:“南征毕,即封王。”并准备将皇太极偏妃赫拉氏所生三公主瑶琴嫡配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便将吴庆熊留在京都,招为驸马。那年初春的一日,正是桃红柳绿的季节,孝庄皇太后将出落得如花似玉的三公主瑶琴诏到修仪宫,并唤三公主的生母赫拉氏与贴身宫娥浣沙一同进宫,以钦定三公主与吴应熊的婚典吉日。皇太后有请,究竟何事,瑶琴公主早已猜出几分。她本不想进宫,怎奈皇太后威严怕人,只得随母与浣沙进宫。进宫后未见太后,先见一男子,只见这男子生就一副猪头熊面,眼睛还是个黑瞎子一一这就是将要与三公主嫡配的吴家之子。三公主心想,这吴家卖主求荣自不必说,就这副尊容,慢不说皇姑嫁他,就是民家女子也是天大冤枉。她偷偷看过蠢猪样的吴应熊,不禁暗自落泪。待到进得宫内,孝庄皇太后一言道出,择定她与吴应熊的婚典吉日,她虽然心里不同意,但见皇太后威风凛凛,看来已是圣命难违,就一口应允了这桩婚事。出得宫来,三公主左思右想,又是羞辱又是恼怒,便于夜半时分女扮男装,化妆成书童模样,骑马潜出皇宫,策马扬鞭朝山西进发,欲去寻找大同府督一一她的母舅。次日宫中知情,孝庄皇后急得团团转,怒气冲冲地训斥赫拉氏教子无方。也难怪皇太后发火,这关系到大清江山的大事,一旦坏了怎么了得?不过,到底还是孝庄皇太后老谋深算,她急切中心生一计,将浣沙叫来,说吉日已定,如不按时成亲,将影响江山一统,决定让浣沙姑娘顶替公主成全此事。浣沙姑娘哪敢违抗?便充当三公主嫁给了吴应熊,一年后生得一子,取名吴琳。却说这吴三桂野心勃勃,父亲封王儿招驸马依然不满足,又在云南举旗造反,自封为帝。康熙皇帝龙颜大怒,当即处斩了驸马吴应熊和刚满周岁的吴琳。浣沙姑娘则含悲回到宫中服侍孝庄皇太后。再说三公主出逃之后,原想找到母舅后再作计议,不料当时反清势力犹存,不少地方兵荒马乱。她好不容易逃至山西境内,便遇到一伙劫贼。好在她平日在宫中习武练艺,还有点功夫。怎奈一个女子寡不敌众,与贼人厮杀了不多几个回合,就被打于马下,所带财物被抢掠一空。等她从昏迷中醒来,已是次日凌晨。她睁眼一看,发现自己躺在一家农舍,一个年轻俊美的后生正俯偎身边待奉。她心中一动,暗自想道,村夫这般英俊模样,若不是怕暴露身份坏事,纵然是一生相伴也无怨无悔。于是她便与后生搭腔,得知后生姓李名牧,年方二九,在射虎川的一个小山村放牛。随后李牧……也问其身世,三公主早有准备,诓称自己姓康名杰,是从京城而来,想去五台山朝山拜佛,谁知这儿山川地势险要,还有贼人出没;窃了财物不说,还险些丧命。倘无李兄相救,如今怕是早被狼啃了。李牧扶她坐起,握着她的手说自家弟兄,不必客气,弄得她脸儿绯红,很不自在。转眼就是五天,三公主身体渐渐恢复,意欲动身上路,内心里却又舍不得与李牧分别。可是这荒乡野村,长此下去恐怕要露了身份,不但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救命之人。她左思右想,决定还是立即上路。李牧见她执意要走,只好送到村口。两人依依惜别,都禁不住落下了热泪。&&& ,离开射虎川,上得五台山,但见台怀镇一带方圆十里香烟缭绕,经声不绝,比丘僧尼素衣整洁,红墙碧瓦好不瑰丽。三公主心想,当今乱世,去大同尚有数百里,途中难保不出差错。我那母舅又多年未见,谁知此行是吉是凶。她越想越觉得心烦意乱,不觉来到殊像禅寺。这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四’,僧尼举行文殊圣诞大法会。她悄声进入殿堂,只见法器严整,僧尼都在念经。她自觉不自觉地挤入僧尼中间,双手合什11心中默默祈祷,祝母亲平安,祝皇侄朝政平顺,还有朝夕相伴的浣沙姑娘,如今可是甚么处境?她还想到救命恩人李牧……越祈祷越觉得悲从心头起。亏自己还是一个皇家女儿,竟落得如此地步!眼泪便断线珠子般滚落下来。这一切,恰巧被邻座的维那圆光尼姑看在眼里,待第一通经念完后,圆光尼下座上前问道:“阿弥陀佛,请问这位施主从何而来,有甚悲切之事?一个男儿家泪落满面,能不能与贫尼道来?”三公主抬眼望着老尼,只见老尼生得慈眉善目,话语恳切委婉,就跟老尼走出殿堂,请求出家为僧。圆光说,这里是比丘尼所在,若要出家,得去别处和尚寺庙才行。三公主忙把圆光叫到一旁,说自己是女扮男装。圆光便领她进入僧舍,她脱去装扮,并把自己的逃婚经过述说一遍。说毕,跪倒在圆光脚下,要求收她为徒。圆光见她说是皇家公主,赶忙扶起,答应了她的要求。一丝一缕,三公主柔软的秀发落地了,按仪规受了比丘戒,取法名无情,从此开始了红墙内的僧人生活。不知不觉,桃红柳绿的四月初四又要到了。圆光住持分派僧尼准备文殊菩萨圣诞法会事宜,三公主受命去万岁泉打水。当她打上水正要回寺时,忽听得身后有一男人的声音:般若泉边止渴时,山风一吸乐何止;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 三公主听了,方知万岁泉就是五台山的般若泉。待她回眸,只见一位年轻和尚正唱着朝泉边走来。她看出这是位才貌双全的僧人,有心搭话,拘于清规戒律,忍了忍提壶便走。那年轻和尚俯身喝一口泉水,又继续唱道:说向谁,说向谁,昔日恩爱化成灰;情郎不知何处去,明月冷照空罗帷。三公主听丁,再次回头看去,觉得那人好生面熟。她回忆稍许,忽然放下水壶喊道:“李兄,是你啊!”说毕紧紧抱住李牧,不想放开。李牧见状,大吃一惊,问她一个尼姑为何竟敢如此妄为?三公主说:“李兄,我是康杰!我原本是女儿身呀!”随即便把自己女扮男装逃婚的经过说‘了一遍,惹得李牧珠泪涟涟,也把‘自己的情况对三公主讲了。 原来,李牧是李闯王兵马大元帅李岩之子。大清灭明后,父母阵亡,自己便流落他乡,绐人放牛为生。最近,朝庭贴出告示,为平息反清复明势力,悬赏捉拿李氏后裔,他只好来到五台山,在梵仙山落发为僧,法号无为。今日他下得山来,正要去殊像寺赶斋,不想却与三公主相遇。于是两人便一起进到殊像寺。吃罢斋饭,三公主邀李牧来到善静室,双双打座人定,面对文殊菩萨发誓:我们既已脱离红尘,就不再贪恋尘世烦恼,愿同心学佛修道,做净土宗门的忠实弟子。从此,每日功课完毕,梵仙山的无为和尚就来善静室和殊像寺尼姑无情同室研读经书,一起打坐参禅。久而久之,尼姑和尚同室念经之事就张扬开了,整个僧俗界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这年夏秋之交,康熙皇帝到五台山朝圣,刚下榻行宫,便听闻三姑妈出家殊像寺,并与和尚一块厮混的事。他非常恼火,不禁想到,如若当初姑妈不逃婚出走,凭她的聪明才智,不愁将吴氏父子笼络住,悔不该让没头脑的浣沙顶替,坏了我大清南征大计,害得我御驾亲征一十八载。如今她又出此丑闻,恨不能亲自发落。但转念一想,还是冷静为好。于是他心生一计,派一随行护卫,在暗夜里潜入殊像寺放火烧寺。这一烧不要紧,大火整整烧了一夜,二日天明,全寺成了一片废墟。奇怪的是,唯独善静室青灯依旧,经声不断,纸窗上映出一对坐禅的人影。这情况,很快就传到了康熙耳朵里。他龙颜大悦,说这是文殊菩萨显圣,菩萨在点化我,证明我姑妈是清白的。回到京城后,他立即拨出巨款,降旨重修殊像寺。有人曾提议把修复后的寺庙改名为“清白寺”,但因这里历采是供文殊菩萨的道场,最终还是延用了殊像寺的名字。这故事究竟真实与否,我们也毋须去考证。或许,三公主本来无有,李牧其人也是虚构,然而,大清皇室的爱新觉罗氏们对佛教的重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无论是强盛富足的极盛时期,还是内忧外患的腐败年头,他们都极为看重佛教,而又尤礼五台山。康熙四次登临,乾隆六度朝台,就是明证。至于顺治皇帝是否上山出家,虽像三公主出家一样无从考证,但至少是反映大清皇室与佛教的某种联系。揭开善静室的门帘,凝固了的历史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万岁泉涌智慧水殊像寺东南百米处,高耸的梵仙山脚下,有一座古朴的小亭。亭的底座正中,有一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精美的龙头,龙嘴里则喷有一股清澈的泉水。那泉水一年四季叮咚不息,远看像珍珠落地,甚为瑰丽。这就是有名的“万岁泉”,亦称“般若泉”。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佛徒信士远道而来专饮此水,意在消除愚顽,开启智慧。世俗百姓亦慕名而至,或以水洗面,或捧掬而饮,为的是消灾免难,延年益寿。大清皇帝朝山礼佛,非此水不饮。乾隆皇帝饮此水后,盛赞“晚涨浮杯之浪,清晨飞补纳之”。那么这泉水为什么这般圣洁和神奇呢‘;相传,唐朝时候,有个僧人叫慧潜,在五台山大白塔旁盖了几间草房,念经修行。那时候,僧俗吃水,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挑,十分困难,尤其是冬天,滴水成冰,挑水者常有滑倒在路上的事故发生。为了解除人们的挑水之苦,慧潜便每天坐禅念《金刚经》,盼望得到佛的恩赐,给人们送来神水。据说慧潜之前已有两个僧人念经求过水。第一个熬过了风吹日晒,度过了霜打雨淋,念到九千九百九十八天晚上,突然有两只老虎扑来,他吓得肝胆俱裂,再也不敢念经求水。第二个同样熬过了风吹日晒,度过了霜扪·雨淋,也经受住‘了老虎的恐吓,但当他念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天的时候,天上突然降下一尊凶神,披头散发,手执利剑,指着僧人的鼻子吼道:“若再念经.我把你劈成肉浆!”那僧人便不敢再念,求水的事也就再一次半途而废。慧潜是第三个念经求水的僧人,九千九百九十九天过去,也经历了风霜雨雪,还顶住了猛虎和凶神的恐吓,眼看就到一万天了。&& 这天,夕阳西下,天色渐暗,不一会儿就到了子夜时分。忽然,清淡的月光下走来一位白须老翁。慧潜看在眼里,却并未搭话,只管继续念经。老翁问:“法师在此念经几时?”慧潜因念经不能回答,就微笑着向老翁点了点头。老翁见慧潜不回答,便只管说下去:“法师一定知晓,泉水涌流之日,正是你圆寂之时。再过半个时辰,《金刚经》就念完了,你也就圆寂了。法师修炼多年,无果而寂,你可要好好想想呵!”话毕便怏怏而别。慧潜听在耳里想在心上,深知一旦停念《金刚经》,一万天的功夫就将白费,便没有再想什么,只管继续念下去。不多时,随着诵经声,一股清香的泉水“哗哗哗”从地下涌出,他忍不住高兴得笑了起来。但就在他刚刚笑出声来的时候,却坐化在那里一动不动了。慧潜圆寂了,泉水却继续流淌着。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般若泉”,意为智慧的泉水。话说清康熙年间,清圣祖玄烨第二次来五台山礼佛,一哨人马走得口干舌燥,便在殊像寺旁的一处林间小息。康熙皇帝命一侍从去找水,谁知左找右找就是找不到一处水源。康熙等得心烦,就骑着马随便溜达起来。溜达了一阵,他又下了马,放开缰绳,让马自个去吃草。不料,马却径直跑到一个树林里,低了头大口喝起水来。康熙走近一看,原来这里有一股小小的山泉,山泉右边还有一个石刻的“般若泉”标记。康熙皇帝不禁大喜,当即让侍从和所有随行人员痛饮一番。饮过之后,大家觉得这水清凉甘甜,解渴消乏,都说是因天子慧眼才识得这神水。到达行宫后,康熙又命人去此泉打水,做饭洗漱非此水不用。后来,康熙一行回了京城,寺庙僧人便将此泉改名为“万岁泉”。平日里,这泉水只有寺庙僧人才能饮用。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六次朝台,也曾亲自到万岁泉乘凉饮水。当他得知此水只有僧人才能饮用时,就命左右取来笔墨,亲笔写下“万水泉”三个大字,意思是这水要让万民饮用。不管万岁泉也好,万水泉也好,这泉水的神奇却是真的。前些年,经专家取样化验,证明该泉水含有二十四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元素,是国内外少有的矿泉水资源。常饮此水,可以预防治疗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如今泉边已有单位建了厂房,开办了小型矿泉水厂,但终因没有形成规模而宁任泉水白白流淌。我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旅游业的发展,万水泉的智慧水一定能够惠及众生,滋润万民,真正成为万民饮用的清凉矿泉水。登高梵仙山站在殊像寺山门口,举目眺望,一座突兀的山峰仿佛一位翩翩仙人伫立眼前。山顶的寺庙极似仙人高昂的头,山腰郁郁葱葱的松柏好像仙人的锦绣衣装,从山脚到山顶朝圣观光者踩出的便道,则宛若仙人敞开的襟怀。这山叫梵仙山,是五台山中台顶众多胜景灵迹之一。&&& ‘欲登梵仙山,出殊像寺牌坊,过万水泉小亭,稍往右拐便踏上一条云梯般的山道。无论春夏秋冬,你只要登临,就会觉得举步登高,浑身漫汗。走乏了,可在山间小息,吸一口微微山风,便感神清气爽。放眼望,从鸿门岩盘桓而过的那条水泥公路蜿蜒曲折,像一条银灰色的玉带飘人台怀镇;清澈明净的清水河缓缓流去,直到看不见的尽头。再往上登,台怀景观皆可人目。大白塔在红墙绿树辉映下直插云端,黛螺顶、菩萨顶、寿宁寺与梵仙山遥遥相对,恰似四位端坐的高僧向着大白塔频频对拜,祈祷众生安宁。那台内景象,自有情趣,寺字梵宫,错落有致,苍松翠柏,交相掩映,钟鼓声声,梵音阵阵,浓淡相宜,静中有动,宛若一幅出自大手笔的神奇画卷。再把目光放开去,沟口尽头,白云生处的缕缕青烟里,灰瓦白墙的农舍依稀可见,远山近梁田林交织,牧坡上牛羊成群,放牧人清脆的鞭声不时响起,再伴以粗犷宏亮的山歌和或高或低的鸟鸣,简直使人如人仙境。但更美的景象只有上到梵仙山顶才能见到。在山顶观景,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春来,当周围山脚一片新绿的时候,山顶却是一片雪白。你如果带着相机,一定会拍得一幅色彩分明的杰作。人夏,炎热难挡,你离开喧嚣的城市,喝几口清冽冽的般若泉水,健步登上梵仙山顶,任凭山风梳抚,心中烦闷顿消,便会体味到什么叫超凡脱俗,以至会笑那一个个凡夫,究竟在做着怎样蠢笨的事体。到了秋天,这里则是满山红叶。红叶与道道红墙相衬,松柏亦更显苍劲。即便是想象力并不丰富的人,也会想得到这画卷是何等瑰丽。冬季,若是雪后登梵仙山,呈现在眼前的是处处银装素裹,处处静谧神奇。再看山顶的古寺苍松,你便会想起明代沙门秋崖写的诗来:爱玩吾家紫府山,溪云老树共僧闲,乾坤漫说蓬莱异,闻者虽多达者难。山顶的寺庙名“灵应寺”,坐东向西,红墙碧瓦,占地约一亩。,庙呈四合形,布置简洁,院内苍松挺立,香烟缭绕,主殿供大仙。这里海拔高度为一千九百米,庙里的和尚终年在此修道住持。&&& ’出了寺庙往左拐,有一处开阔平坦的地方,人称“南天门”。历史上,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放“乐马”大会,吸引了无数的朝圣观光者。每逢七月初一这一天,人们把红、白、蓝、黄、绿五种颜色的纸剪成小块,上面印着马驮元宝的图案一一这种印着图案的纸就叫“乐马”,然后站在南天门,把这纸片抛向空中。如果五张都飞了起来,意味着福气上升,时来运转;如果都飞不起来,表示灾难临头,时恶命危;如果只飞起两三张,则表示不凶不吉。对于凶吉则不必担忧,有身披袈裟的僧众前来念经诵法,无论吉凶,都要祝福祈祷一番,使有福气者早日成功,让有灾难者消灾免难。其实,这个梵仙山原本是道家场所。相传,古时候有位朝山的人,千里迢迢到五台山参拜,不知走丁多少时日,好不容易走到了梵仙山脚下。这时已是深夜,他左找右找,找不到一个住处。忽然,他发现一处灯光,便走了过去,见果然是一户人家,就叫起门来。不一会儿,门开了。朝山人低首合掌道:“我是行路之人,如今天色已晚,想借贵府一宿,不知可否?”迎接他的是一位白须老翁,主人含笑作答:“相公请进吧!”朝山人便跟着进到了屋里。朝山人吃过饭,正要入睡,却又进来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子。那女子妖艳漂亮,朝山人当即没了主张。那女子却倒大方,走到朝山人面前问:“不知相公要去何方?”朝山人也不敢看那女子,只管低了头答道:“本人要去五台山,不知还有多远广那女子扭着腰肢走近他,甜甜地说:“五台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说着便动起手脚来。&& 朝山人本是行善之人,急忙连声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女子口中也念念有词:“修了道,信了教,不羞不臊就悟了……”说着便离开了他。第二天清晨,朝山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原来头枕一块顽石,身在密林深处。这事儿传专开后,人们都说那女子是千年狐狸修成的,此事发生在梵仙山脚下,就在山上修建了一座狐仙庙。再后来,五台山成了佛教圣地,狐仙庙就取名“灵应寺”,由和尚住持念佛。登上梵仙山,我们被那秀丽的山光水色所吸引,被那神奇的佛国境界所陶醉。返下山的时候,我们更为这神秘稀奇的宗教文化而沉思。游山玩水之余,我们不免再三解读一处山的名字,一座寺的更迭,这梵仙山就深深地铭刻着佛道相争的印记。据传,这里原叫“饭仙山”,为道教所占。佛教独占五台I山后,便改称“梵仙山”。而道教自然不会轻易退让。两者相争的结果,便是合二为—·或兼容并蓄,于是梵宫之内仙人独存,就有了这座山和这座庙。明代诗人玄觉游历此山后写道:山头紫气日长存,上有仙人汗漫游,饵菊换教风骨异,白云影里去悠悠。大自然造就了这神奇的山体,先人们在山体上写就了一篇神奇的杰作。山光水色依旧,由此而滋生的文化却会一代代传扬开去,成为一笔民族的精神财富。清凉净土一纳子千余年来,佛教圣地五台山以其独特的风光和氛围,使其在佛教界的名气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虽也曾有过起落兴衰,但最终还是又兴盛起来。今日五台山,古韵依然,欣欣向荣,不仅是佛教信徒们朝山拜佛的圣地,而且是不可多得旅游好去处。而作为文殊菩萨主庭的殊像寺,又是何等模样?冬季,一个微暖的日子,于黎明曙色中,我们踏进了晨钟悠然的殊像寺,步人巍峨的大殿,仰观文殊菩萨巨塑,见一位身披金色袈裟的长老正双手合什,于低徊的庙堂音乐中持戒念诵。待我们站定,他礼毕文殊,转过身来,睁开微闭的双目问:“阿弥陀佛,施主有何贵干?”我们当即说明来意。他未加考虑,就很痛快地答应了。他,就是殊像寺住持圣忠法师。他身材虽不太高,但精神爽朗,眉宇间闪着灵光,眼神中透着智慧。根据我们的请求,他向我们诉说了一段属于他自己,也属于整个佛教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的故事。农历一九三三年三月初十,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西大道附近的一个小山村,一吕姓人家的第二个孩子降生了。父母望着白胖的儿子甚是喜欢,母亲随口叫声“二妮”,“二妮”便成了他的名字。就在二妮出生的第三年,—个漆黑的夜晚,吕家庭院失火,满圈牛羊都化为灰烬。父母悲伤万分,生活也一落千丈。&& 二妮四岁那年夏天,阜平一带又遭水患,土地全被洪水冲走,房屋也大都倒塌,为逃得一·条活命,二妮和弟弟只好跟随父母、奶奶加入了逃难的行列。他们举家五口走走停停,沿路乞讨,于这一年的秋天落足于五台山的台怀镇街上,栖身于一个猪圈里。这时的二妮,面黄肌瘦,四岁了竟然还不能单独行走,常常光着屁股往街上爬。这天,二妮的父母一大早就去寺庙里打杂,奶奶也不在家。饥饿使他拼命地往外爬,爬着爬着就爬到了殊像寺。只见寺庙山门大开,院里鼓乐齐鸣,那些穿着袍袍褂褂的人一个个都光着头,举着双手哼唱着。不大一会儿,一个身材魁伟、慈眉善目的长者站在山门口指划着说了几句什么,立时就有两个人把一笼白生生的馒头抬了过来分给众人吃。二妮本能地喊道:“老爷爷,我饿啦!”原来那位长者正是殊像寺的住持能集法师。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法会日。他见二妮面黄肌瘦,悲悯之心顿生,当即拿了馒头递给二妮。二妮一连吃了三个。等他吃完,能集法师便上前将他抱起说:“你是谁家的娃娃?爷爷送你回家。”二:妮眼里噙着泪水,直摇头,没回答。会散.人净,殊像寺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二妮却没有离开。能集法师就将他安顿在僧舍就寝。一天、两天、三天……五天过去了,二妮的父母—·直在寻找二妮,奶奶哭成了泪人,他们猜想,这个短命的娃娃很可能是被野狼叼上走了。那日,二妮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二妮父母讨吃要饭来到殊像寺。有意无意间,二妮母亲发现了堂内的儿子,便急步进去将儿子抱了起来,随即就是一场痛哭。这时的二妮,虽然离家才几天,脸色却白净了许多。父母万般感激能集法师的救命之恩,连连叩头拜谢。能集法师听了二妮父母的哭诉,提出愿收他为徒。二妮父母欣然答应,于是四岁的二妮就开始了他红墙内的僧人生活。很快,二妮长胖了。他聪明活泼,非常可爱。在常处老师的指点下,他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等书。他的刻苦勤奋,受到僧众的赞许。殊像寺维那仁惠法师正式收他为徒,授菩萨戒,取法名圣忠。圣忠和尚的剃度师仁惠法师不仅精通佛教仪理,而且对佛教文物很有研究。每天功课完毕,他总要引领圣忠在文殊大殿四周绕行一圈,为他讲述五台山和殊像寺的历史变迁,讲述文殊大殿尊尊佛像、件件法器的珍贵。始建于唐宣宗二十四年的殊像寺,在历朝历代认真修缮之后,保存了完整的建筑原貌。明代孝宗弘治九年,着名高僧铁林果禅师人住该寺,充任住持。为使自己功德圆满,他请来了保定府祁州白罗村塑匠王章、王乃义、王汉忠,以巧妙的构思,塑就了文殊一会五百罗汉的悬塑。人物山水,层次分明,菩萨罗汉,神态各异,成了我国佛教文物之瑰宝。圣忠和尚随师品味,忽然开悟。他原以为当和尚念佛经一了百了,谁知当和尚也有大学问呢!他展读《清凉山志》,面对历代名僧,立志仿效先师,做弘法利生、爱国爱教的好僧人,并把志向定在保护佛教文物、弘扬佛教文化上。十岁之前,他就跟随师父抄写经书三卷共二十万字,抢修被毁罗汉十尊,补塑伽蓝、天王九尊。一九四零年,日寇铁蹄踏上五台山这块佛教净土,在五台山皇城安营扎寨,设了地牢,成天烧杀抢掠,大肆抓捕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面对此情此景,圣忠不禁有点茫然。仁惠法师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励他保家护庙卫国。一天深夜,仁惠法师派他到塔院寺给圣达和尚送信,叮嘱他:这事非同小可,切不可声张。这时他还不满十岁,但已相当懂事。他把信藏在僧鞋里,顺利地交给了圣达和尚。此后又一连送了十几趟。事后他才晓得,师父和另外几位师叔,原来都是地下党的联络员。他送的那些信,已远远超出佛学交流的范围,有的竟是怎样营救被捕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的方案。一次,日寇为抓共产党嫌疑犯,闯入殊像寺,抓走了龙禅、成方两位和尚,同时还抓走附近农村的几个共产党员,全都扣押在皇城地牢里。圣忠在师父的精心安排下,每天以和尚身份给被扣押的人们送饭。一天,他提着饭罐正要进里面去,一个日寇叽哩哇啦大声叫喊,并用刺刀逼住他,意思是不准再送饭子。他装作听不懂话,晃着脑袋竖起拇指对那日寇说:“咳,你是大灰贷,你那心肝狗吃了。”说完就大声笑起来。那日寇听不懂他的话,也跟着笑起来,边笑边将饭罐踢了个粉碎。·圣忠十八岁那年,土改运动开始,农民把积压多年的怒火烧向寺庙庄主,寺庙里的不少文物被人趁机毁坏或抢劫。面对这一情况,圣忠心里非常难受。而且,他和其他僧人一样,还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殊像寺。他又回到了家里。这时奶奶早已作古,父亲由于贫病交加也已离开人世,母亲则改嫁到了东坡村。继父郝树林之前从未娶妻,他见圣忠还俗,甚是高兴,并为他起名郝林森。还俗后的圣忠,一刻也没有忘记佛祖和菩萨的恩德,心中依然眷恋着刚刚开始的佛学和文物研究。他见有人把佛殿的铜瓦拆下来当废铜卖,有人把佛龛毁掉当柴烧,既痛心,又气愤,便早出晚归,专门巡查中心庙区的佛像和建筑,并先后收拾到人们拆下来扔掉的兽头、铜瓦、小型泥塑八十多件,于一九五零年交给了宗教文物办事处。到了一九六六年,在极“左”路线影响下,一些不法之徒以“破四旧”为名,专门盗窃和破坏文物。当时,担任大队通讯员的圣忠坚持义务巡逻,主动提出在冬闲季节值班,先后于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协助公安机关破获两起毁坏文物案。一九七七年初春,杨林村的王拴明、罗宏、李红旺找到圣忠,与他商量恢复万佛客广济龙王塑像一事,圣忠喜逢知音。他们请五台山工艺厂退休厂长张考柱为佛像设计造型,又请来了附近最好的木雕工匠。所需木材,除从外地购买一部分外,圣忠把自己多年积存的木材也贡献出来做了佛龛和地板。当时,搞塑像的事还处于保密状态,圣忠既是组织者,又负责开支和保管。他坚持把钱花好,事后还张贴告示,向出资人公布了帐目。一九七八年初,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烧掉的塑像得以“再生”,又重归龙位。其造型精劲细腻,酷似原像。一九八零年,班禅大师到五台山朝圣,听闻圣忠身在红尘,心系佛门的事情后,给予高度赞赏,并为其灌顶。当年,圣忠即被抽回万佛阁任执事。之后,于一九八四年到五台山佛教协会,专门奉伺年事已高的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章木祥大师。章老戒德清静,生活勤俭,极大地影响了圣忠以后的为僧之道。四一九八五年,受佛教协会安排,圣忠法师回到了阔别近四十年的殊像寺,充任该寺清末以来第十——位住持。初回本寺,僚房僧舍破烂不堪,殿堂也年久失修,仅有四名僧人分灶吃饭。他感到,千头万绪,最要紧的是抢修加固大殿悬塑,补齐文殊两侧被毁天神。为了寻求保护寺庙良方,他遍访名山,云游十方,不顾旅途劳顿,一年之内朝拜了峨眉、普陀、九华等佛教圣地,考察学习了各寺住持的经验。一九八六年,他和本寺僧众节衣缩食,利用门票、布施、工资,在不要国家投资的情况下,重塑天王殿佛像七尊,彩绘牌坊、大殿一次,投资达五十万元。一九九五年夏,台湾董杨宗亲总会理事杨清钦率团到五台山朝拜,圣忠法师详尽介绍了殊像寺悬塑艺术价值及急待抢修的情况,杨先生当即布施人民币四十万元。在有关部门协助下,他们于一九九六年请来三晋艺术开发部总经理胡银玉,对文殊殿悬塑进行加固维修。一九九六年初,香港华康大厦黄惠卿女士来台朝拜,被圣忠发愿抢修悬塑的行为所感动,也捐资人民币1085万元。所有这些,都为圣忠保护文物,弘扬佛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更加坚定,他的决心。对居士香客的钱,他同样精打细算,每一笔支出都要上帐。除了修殿塑像,他们还维修了道路,接通—了自来水,总计投资一百四十五万元,使殊像寺的面貌为之一新。如今,圣忠法师已经年近古稀,但他弘法利生的壮心依旧。在进行寺院建设的同时,近年来殊像寺还为附近居民修桥、改路、建校捐资一万二千元。当地群众大为感动,称圣忠法师为“佛门善师”。在夕阳的余辉中,我们拜别圣忠法师。法师送至山门,有力地挥动着右手告诉我们,等大殿悬塑维修告竣后,要在这里举行文殊菩萨开光大法会。我们等待着这一天!他为古刹增光辉离开殊像寺近四十年的圣忠和尚,做梦也没想到要他重返故地,担任这座着名古刹的住持。一九八五年,受五台山佛教协会委托,他回到殊像寺,挑起了该寺清末以来第十一任住持的重任,其时他已五十八岁。这年五月八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圣忠和尚迈着稳健的步子,朝殊像寺走来。他对这里太熟悉了,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他看见书有“瑞相天然”皇帝御匾的木构牌坊如今只剩下了两个柱础,一对娇小的石狮子凄楚地静卧在牌坊两侧。他用手轻轻抚摸着狮子头,心中不禁一阵酸楚。他沿着石阶缓步而上,那石阶满是坎坷,铺路石分明被人拆去不少,有的地方只剩下了残缺的路基。他走进山门殿,天王们不见了,韦陀将军的金刚杵也已被人夺走。在文殊大殿,面对慈祥而智慧的文殊菩萨巨塑,他擦了一把眼泪,久久地跪拜在文殊像前:“菩萨呵,弟子今生为了佛祖受尽千般辛苦,我还愿将生命的全部交付给您。如今,我回来了,我要做佛门净土的忠实传人,办佛门弟子应该办的功德事。”默默的祈祷使他对眼前的景象看得更真切。五百罗汉悬塑系明代遗物,对于国家是何等珍贵!但有几尊已经缺了腿脚,还有的已经裂了缝,香案上积满了厚厚的灰尘,殿门大都锁着。他想去僚舍僧房看看,来到大殿西北角一间屋子里,遇见了师兄圣静和尚。他一进门就被一股浓烈的烟味呛住了,抬头看,便知这房子雨天漏水。这寺里共有四名僧人,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都是他的师兄。僧人们分灶吃饭,也不念经做功课,只是在有了游人时才打开殿门看看。面对这一切,圣忠和尚感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他草草收拾了一下行装,将就住进了大殿东北角一间僧舍。他开始筹划着,在这里住持太难了,因为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住持后的圣忠和尚不顾年迈体弱,整天为寺庙和僧人操劳。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僧人恢复庙里的吹奏念诵。谁知,这些僧人因年久不做功课,咿咿呀呀连个调也哼不成,吹奏也因人手不够不能配套。眼见净土宗的念诵和庙堂音乐就要失传,他心急如焚,每日往返于去佛教协会的路上,很快就办妥了接收新徒弟的手续。经考察,殊像寺新收了三名吃苦耐劳又有文化知识的年轻弟子,学习念诵吹奏基本功。果登、果诚、果斌这三位年轻人,勤学苦练,加上老僧人的配合,到一九八七年,殊像寺的念诵活动就恢复了正常。殿门开了,香火旺了,寺里设立了统一的灶房和斋堂,设置了库头、会计、维那、典坐等职,门票布施也日渐增多。一九八九年,圣忠和尚年已花甲,但他不顾自己的身体,长途旅行,走访了中国佛教除五台山以外的另三座名山一一峨眉、普陀、九华,接触了十几位海内外影响很大的高僧,学习吸取各寺庙住持经验。待他返回五台山,终因劳累过度和南方潮湿的气候,患了严重的关节炎。见这情景,有人劝他卧床休息,有人劝他要颐养天年,不别再为寺庙操心劳神。他听了只是摇头,每天早晨四点就起床,拄着拐杖四处奔波。他把所收门票布施集中起来,对抢救和保护寺内文物作了统一规划,从八九年开始,先投资九万元修复了牌坊;九零年,修复了山门殿,补塑了四大天王。为使朝圣者有一条好路,他还组织人们把本寺到台怀中心区的三百米土路铺成青石路,殿院也全部青石铺就,一共用去六十八万元,全部来源于香火门票,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一九九二年以后,他又组织全寺僧人认真实施文物保护方案,把抢修殿堂、维护佛像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在寺内增设了安全消防设备,使修缮后的殊像寺沐浴在一片祥和之中。殊像寺是文殊菩萨的祖庭,南来北往的香客居士很多,尤其是来自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客人逐年增加。而这里又远离中心区,香客居士的食宿问题难以解决,很多人提出可在殊像寺建接待处,设立斋堂。圣忠和尚便将此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一九九三年,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资三十万元,建起一处小阁院,客舍六间,但因床位少,远远不能满足居士们的要求。圣忠和尚便不顾自己年近七十的高龄,又一次找专家规划,找专人设计,在他熟悉的人员中找来施工队,于一九九七年夏天动工兴建了一处规模较大的接待楼和斋堂,整个建筑占地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可容纳客人三百余人。没有资金,施工队垫资上马。有时因无钱买不回材料来,圣忠和尚就亲自出马,向对方求情,反复讲说佛教和旅游的关系,从而取得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现在,一座念佛、住宿、吃斋、购物一体化的接待楼已经落成,海外游子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殊像寺,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寺庙,圣忠和尚,一位辛勤而不知疲倦的住持。他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殿堂,他建造的不仅仅是一座阁楼,他在呼唤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他在架设炎黄子孙情感联结的桥梁。殊像寺,祖国的瑰宝。圣忠和尚,为古刹增辉的老人。殊像寺碑文行实碑碑文铁林果禅师者,乃真定府晋州安平县博陵郡名家之子也。父张林,母李氏,果生而不乐世俗,不茹荤酒,信善出家。父母遮其施好之意,似不得已遁入深山避静之处。自断发为僧,隐向五台山镇海寺,誓不下山,禁足于寺。成化元年间,遂发心盖造观音阁一所,绘塑圣像毕矣,就此立限二十余年,身不卧床席,日不过午饭,刻苦励志,经历寒暑,心不变动而立限大有功效也。已笃实感发十方,游礼檀越见者、闻者无不化也。后别镇海访观名山圣迹,至于殊祥古刹处,所见其草莽荆蓁,不知何年代间寺字也。后得古碑,乃大元皇太后所建,香火焚刹,果修重檐大阁五间、廊庑、僧舍、伽蓝、祖祠、山门等殿俱已完就。果行高道重,感朝廷颁赐度牒给林果禅师,听其自在修行,诸人不敢悔慢凌辱,遂授西番教与钦差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僧众清修禅师名下,为上首弟子。果名扬四海,德行超群,实不轻也。只今敕建大圆照寺近被火焚,而本寺老宿又礼请果公重修大佛阁五间,功力浩大,而不远年间已成大业,皆果禅师而所为也。故此录斯行实,刻于西山之珉,永遗千万之古而不朽焉。弘治己未三月上浣重修殊像寺碑记台山名刹凡十二区,而藏佛真容者,唯殊像寺焉。寺居凤林谷口,主龙浑厚,众水各襟,梵仙山左顾于内,口口口右口于外。土色纯黄,植物佳茂。可谓山环水抱,聚气藏真之地焉。寺有古殿,供奉文殊大圣真像,故以名殊像。据传唐神人所造也。华台高耸,宝像巍巍,俨然生气。瞻之仰之,虽顽夫稚子,莫不倾倒。至悚然而慈悲,更为诚秉虔信者也。其真慈妙利,洋洋乎人於众生之心矣。&&& 、万历壬午春,妙峰道者,建会大塔庙所,禅侣云从,澄亦愿塔顶礼真容,感激流涕长跪,发十大弘愿。既而说谒曰:吉祥妙德相难穷,有作何能尽至功。唯有菩提心界里,半轮秋月下寒空。悲怆愈日乃巳。然像依寺而存,寺由像而久。像之来也有年,寺之隆替之数奚。据断碑,旧殿高九丈,以五胡之乱遭回禄,灰飞烟灭,真像俨然,金碧鲜明,曾无变异。由是,长安大檀争相修建。相沿迄今,功德非浅。翌年又闻真容大殿,瓦脱椽摧,山塑淋漓,多为废坠。唯文殊真像了无玷污,仰而探视,乃神鸟衔茆,结盖於真像之宇。万历乙巳春,比丘明春者,目其事叹曰:“吾辈为人不如鸟乎?”叩诸中贵王赵忠、王忠、永庐、举庐、永寿、高登等,因奏皇上,降白金若干两,命工修补,抽木换瓦,饰旧增新,至于丈室、周廊、厨廪、山门等项,焕然一新,规模巨丽,遂清凉胜概矣。呜呼!非至人无以成大业。我圣主一闻真像,嘉悦无量,即降金修葺,曾无难色。即此功德,永为万世轮王不朽之基业也。在天为天君,在世为主,直至成佛,永无乏少。何况其余殊胜功德也!铭曰于穆吾:功德难量,无善不则。有识咸匡,心周法界。道合无疆,闻之真像。嘉悦祯祥,爱降帑金。修饰壮严,融金焕碧。美耀清凉,名冠宇宙。五峰生瑞,三宝增光。福延明祚,亿载弥昌。大明万历戊申孟夏之吉,贤首后学、竹林道人镇澄和南撰文敕建清凉五台山翻修殊像寺碑记大明皇太祖开国凤阳府,敕建大善甄兴寺广福院,第七代玄孙洪铃撰文。孔子为一国之师,忠孝为首;老君烧神馗养性,元气常存;世尊作三界之主,化度为先。天生福慧,地涌庄严,道超凡圣之流,行满无边刹海。昔前铁林果创建于祗园,次有库会首兴崇楼梵刹,身居幻化,人法两空,即令后代信持如镜见护本寺。年深日久,风雨伤残,破坏不堪,无僧修补。副请比丘尼德仙、德山,同徒元来、元臣,系河南开封府人也,心怀慈悯,戒德清高,真实有行,赋性刚直,发心于隆庆四年九月上旬,恭持化疏,遍谒同贤府殿下正娘、彩女、内相、宫人、审官、长者、僧俗尼流、士农工商、善男信女,舍有相之资财,作无尽之因果。翻修大殿,庄彩澄莹,全整换新,斯则俱备,上下成功,胜事周圆,焚香仰赞,祈圣主而万世隆昌,保江山而千帮国泰,更愿宗枝茂盛,玉叶联芳,佛日光明,法轮常转者。额曰:皇图永存,军泰民康。臣贤子孝,国长忠良。慈光迥照,瑞现四方。巍峨陡峻,云罩清凉。文殊不远,法界难藏。十方瞻礼,九品花香。见闻随喜,永证金刚。施才僧合,晋赐祯祥。万历十九年四月吉殊像寺住持明玉、明受、真举石匠韩梅,男韩朝瑞五台殊像寺碑文玄& 烨盖惟清凉福地,拱紫塞以标灵。台顶名山,矗苍穹而耸秀。文殊飞赐之所,夙号神皋。吉祥阐教之区,旧多精刹。况龛留古佛,为法海之殊观。壤接中台,乃香林之胜境。创琳宫于自昔,葺绀宇以维新。兹殊像禅寺,开基台畔,结字山河。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峰曰梵仙,望层峦于天际。泉称般若,落清涧於云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肃穆,群瞻龙象之尊。仪度庄严,共礼狻猊之座。青莲妙相,琉璃光映于林端。碧树幽栖,钟磬声闻于岭外。乃以岁年历久,陈迹都荒。风雨所摧,僧寮非旧。概此丹楹画壁,无非蛛网尘封。.朕为慈闱祝厘,故尔法驾戾止。悯兹颓废,爱命缔修。梵宇再兴,吹筵如故。祗园金地,依然多宝之场。佛顶珠光,重现牟尼之瑞。招提既肃,缁衲咸归。室可赖以安禅,用励清修之众。事有裨于劝俗,聿弘觉善之门。式勒贞珉,永垂奕祀。大清康熙十九年口月口日御制殊像寺碑文弘& 历盖闻钟函九乳,轮王开说法之台。‘树散千香,菩萨启经行之室。鹿野仙人之苑,白玉为阶。鸟鸣花氏之城,降云成盖。是以,葱河既渡,聿垂象数之庄严。兰若繁兴,共表鸯摩之愿力。五台殊像寺者,奇标紫塞,秀耸苍岩,曼殊演教之场。旃檀绕锡,《方广)化身之所。薝卜垂栏,依初地之清凉。踞中台之名胜,莲趺妙相。玉毫腾五髻之辉,奈苑神工。金界焕双林之色,晚涨浮杯之浪。般若泉,清晨飞补纳之云。梵仙山.碧洵安禅之奥境。诚选佛之灵区。康熙三十七年,皇祖仁皇帝临幸名山,鼎新旧刹。水晶净域,瞻鸟革之凌霄。金粟丰碑,仰龙章之丽日。乃以六轮风,转四纪星移。经坛之紫翠,依然画壁之丹青。非故朕以巡方之欢,选胜招提。驻跸之余,参元止观。溯宣游於祖武,迓景福於慈闱。爱发金泉,重修琳宇。丹楹载启,绀榭还新。五色琉璃,光映鸽王之座。七重竹树,香霏狮子之园。庶几法鼓宏宣,慈灯普照。应真五百,再留饵菊之踪。沙界三千,复见拈花之教。用镌胜果,永纪贞珉。乾隆十四年岁在己巳春三月之吉咏殊像寺诗词选明代沙门镇澄诗一首瞻对金容意黯然,依稀身在福城边。南询有路无人践,烟水茫茫镜暮天。南国莺啼花雨天,吾师开化福城边。等闲一顾青莲眼,证人无生已六千。吉祥妙德相难穷,有作何能尽至功。唯有菩提心界里,一轮秋月下寒空。清圣主玄烨诗一首五髻瞻殊像,千花聚法筵。经营思哲匠,仿佛见初禅。绁马明霞外,燃灯画壁前。不须梵仙放,清磬已泠然。乾隆皇帝诗四首殊像寺(一)跨猊自何至?驻此象龙筵。乍睹无殊像,堪明不二禅。神光烛空际,柏子落阶前。那用登层顶,凭临意豁然。 殊像寺(二)再至瞻殊像,维新焕法筵。非因修福业,可以悦真禅。结揽千山外,平量五载前。鹫峰真北望,树梢郁葱然。殊像寺(三)夷峻此地开绀园,屏息一礼两足尊。文殊师利无定相,优娄比丘多足言。翠柏风舞鸾凤盖,玉峰寒入云霞轩。不须拙速催成句,少憩吾将意与存。殊像寺(四)是像即非像,文殊特地殊。毫端宝玉刹,镜里焰光珠。法雨沧桑润,梵云朝暮图。高山仰止近,屏气步霄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饥荒海难状态常显mo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