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鉴赏高一下学期数学课本半学期

查看: 4366|回复: 1
高中语文必修《杜甫诗三首》训练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训练提高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释义:
塞上风云(& && & ) 急暮砧(& && && & )群山万壑(& && & ) 朔漠(& && && &&&)
青冢(& && && & )&&省识(& && &&&) 渚清(& && && &&&) 霜鬓(& && && & )
2.赏析下面诗句,说说划线词语在诗中表达的深意。
(1)丛菊两开他日泪& & (2)群山万壑赴荆门
(3)一去紫台连朔漠& & (4)独留青冢向黄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律诗讲求对仗。试运用你掌握的知识,分析《登高》在对仗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体诗讲究押韵,找出《咏 怀 古 迹(其三)》诗中押韵的字,说说律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例《阁夜》:前一层写秋夜江景;后一层咏卧龙跃马。试照此形式归纳这三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体会杜甫律诗章法的严密。
(1)《秋兴八首》(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怀古迹》(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诗,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且要经常自觉地积累这方面的体会。下面是一位同学介绍自己朗读《登高》的心得,你对其有什么看法?
(1)诗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猿”、“鸟”二字语气加重,读音适当拉长。
(2)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3)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上联“万里”、下联“百年”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愤恨的,宜急速读出。
(4)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7.请根据注释,认真研读《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然后回答问题:
摇落深知宋玉悲①, 风流儒雅②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③。
  江山故宅空文藻④, 云雨荒台岂梦思⑤。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⑥。
①摇落:指宋玉《九辩》之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战国辞赋家。其作品首开悲秋主题。 ②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③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落寞之感却是相同。④故宅:旧居。归州、荆州皆有宋玉故宅。空文藻:徒然留下文人之名。⑤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荒台:即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⑥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哪个山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泯灭:消失。到今疑:至今弄不清楚(宋玉《高唐赋》的讽谏之义)。
(1).对这首诗的解析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宋玉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才借诗赋流传后世,这真是人生的最大悲哀。“亦吾师”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暗示本诗旨意借悯惜宋玉,“以述其志”。
B.颔联承“亦吾师”而来,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C.颈联写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只徒然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甚至曲解他的《高唐神女赋》,把一个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聊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诗人伤心。
D.尾联写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人们仍然关心它的兴亡,也更加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不停。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永存。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在生受到重用,死后受人称颂,与自己怀才不遇形成鲜明对照,借以抒发内心的愤懑和不平。
B.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遭误解,至于曲解。杜甫凭吊宋玉,旨在感叹自己和他同样的身世遭遇。
C.这首诗从内容看可分为两层。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诗的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人们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使宋玉含冤九泉。
D.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全不独立着笔,而是溶于感慨议论之中,使之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
8.朗读并背诵课文杜诗三首,选择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短文。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做一比较分析,写一篇赏析性文章;也可以就读了杜甫诗歌后,自己在思想上受到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史书、典籍和传说中有关王昭君的一些事迹,请你根据这些资料,按照杜甫的观点,增加一些合理的想象补充,用现代汉语写一篇王昭君的人物传,不少于1000字。
(1)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云:“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影)裴回(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子,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2)葛洪《西京杂记》。其原文是:“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3)相传昭君居胡,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其诗云:“秋木凄凄,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悯伤。”
解析与答案
1.解析:塞、省是多音字,朔、渚、砧容易读错,壑、冢是难读字。
答案:塞:sāi;边界上险要地方。砧:zhēn;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底下的器具。壑:hè;深沟。朔:shuò;北方。冢:zhǒnɡ;坟墓。省:xǐng;略,大体上。渚:zhǔ;水中的小洲。霜鬓:shuānɡ bìn;白色鬓发。
2.解析:赏析词语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鉴赏的方法。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体会,比如“开”字语意双关,“赴”字把静止的群山写活后产生了新的意境,“一”字在句中有特殊意义,“黄昏”在语义上发生了变化等。
答案:(1)“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2)诗人发挥想象,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把一个“窈窕红颜”,说得“惊天动地”,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出塞的英雄壮举。(3)“一”字和下联“独”字构成同义对文,描写了昭君孤身一人离开京城远嫁胡地,寂寞凄凉的情怀。(4)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用在这里,尤具匠心。“黄昏”是“昏黄”的倒装,黄与青色彩对比鲜明。无边的大漠黄沙滚滚,遮天蔽日,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青冢好比长夜的明灯,沙漠的绿洲,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念,因此油然而生对昭君的敬仰之情。
3.解析: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 && &
答案:此诗八句皆对。首联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律诗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从对仗的分类来看,首联借对,“渚清沙白”中,借“清”为“青”,才可与“白”属对,即利用同音字。尾联属宽对,颔联和颈联属工对。
4.解析:押韵、对仗、平仄是近体诗音乐美的具体表现,掌握这些知识,可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答案:押韵的字有:门、村、昏、魂、论。律诗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5.解析:归纳层次大意必须语言简明精要。
答案:(1)《秋兴八首(其一)》:前一层写巫峡巫山秋景;后一层抒发故园之情。(2)《咏怀古迹(其三)》:前一层写昭君远嫁;后一层写昭君怨情。(3)《登高》:前一层写登高所见所闻;后一层抒发登高所思所感。
6.解析:诵读诗歌,要掌握要领:一基调,或高亢激昂,或悲愤沉郁;二节奏,处理好快慢缓急;三轻重,把握好抑扬顿挫的旋律。
答案:(3)安排欠妥。上句重读应落在 “悲”、“常”二字;下句重读应落在“病”、“独”二字。这一联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
7.解析:(1)意在考察对诗句意义的理解,A项难在从全诗着眼,把握“本诗旨意”。B项参看注释,理解“萧条”含义。C项注意“空文藻”、“岂梦思”等语。D项解析有误。原意是说,最令人伤心的是,楚国已经灭亡,没有人关心它的兴亡,对宋玉也无人去探究,以致把讽谏君主淫惑的《高唐赋》看作是风流艳事的荒诞之作。(2)A项宋玉生前受重用,不合事实;死后只是诗文受人称颂,政治上受人曲解,与杜甫命运相同,而不是形成对照。
答案:(1)D。“志士永存”与C项矛盾。(2)A。“对照”与B项的“同样”矛盾。
8.解析:本题灵活多样,可以选择一篇,也可以选择其中几个名句,也可以选择某一个侧面,总之,目的在于激发探索兴趣,鼓励发表看法。
答案:下面短文,是一篇读后感,供你参考:
如果有人问,杜甫的哪一点最震撼我们的心灵?那便是古人的一句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难以尽述的。他在长安十年,“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竟至于“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过着近似乞讨的生活。好不容易熬了个小小官职,从京城回奉先探亲,想不到一进家门,心爱的小儿子已经饿死床上。不久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杜甫又是十多年的流亡和逃难。期间仅在成都由于严武的支助,过了两年比较安定的生活,此后出川,一直在水上飘泊,终因贫病交加,惨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之中。至于政治上,他受到的挤压,更是苦不胜言。
就在这样的的艰难困苦中,杜甫创作了大量的诗作,把我国诗歌创作推向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尤其可贵的是,杜甫的晚年,生活越来越艰难,身体越来越衰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诗歌创作,相反,越是贫病交困,诗作越多。在成都,他以惊人的毅力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在夔州两年,也创作了四百多首诗作。他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僵卧破船写出了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念念不忘国家的灾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我们读杜诗,就要读出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传统。我们如果有了这种精神,不管前途多艰险,也能够昂首阔步永向前。
9.解析:完成此题的关键在准确把握杜甫对王昭君形象的塑造。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答案:略。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
  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1]&&
文章录入:09ping&&&&责任编辑:Gaoge&
相 关 文 章
最 新 推 荐
最 新 热 门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2643套总数:5331113套专访:3036部会员:222765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2.5《杜甫诗三首》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2.5《杜甫诗三首》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50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22KB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本课三首诗都是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借山川风物表达自己人生感慨的诗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国家动荡,半生潦倒,晚境更惨。悲从中来,《秋兴》抒发了人生之悲、家国之悲;《咏怀古迹》寄寓怀才不遇之悲;《登高》饱含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叹。三首诗都是杜诗的代表之作,文质兼美,尤其是《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以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高一的孩子是一种熟悉的陌生。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会模糊感觉到美,但难以言传。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难知所云。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孩子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鉴赏的一般方法是重点,汲取精神是难点。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首先我用对联导入。
笔底波澜;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学生在对工整的对联赏析中,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为鉴赏诗歌做好感情准备。
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并初步感悟诗中景色特点和情感内容。
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首先让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异同。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比较中进行整体感知,几首诗互为参照,学生体会的会更准确。引导学生的比较中了解背景,把握情感,分清类别。结合课下注释,通过读和比较学生不难明白三首诗都是杜甫漂泊西南时间代表作,都表达了杜甫的人生之悲、家国之悲。第一三首是借景抒情,第二首是咏史怀古。
让后让学生用一个字分别概括每首诗的情感内容,进行进一步细化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诗词,把握情感的差别。《秋兴》由“故园心”很容易总结出 “思”字;《咏怀古迹》由“分明怨恨曲中论”不难总结出“怨”字;《登高》由“万里悲秋常作客”可以轻易找出“悲”字。情感各异,但悲以贯之。
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我以以《登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意象分析,感悟意境美。
古人云“立象以尽意”“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是意象,诗歌鉴赏的关键。科林伍德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我们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感受体验则是以全部身心投
入作品,心灵与心灵相沟通,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因此,在引导意象解读中,我先让学生点击这一个,就是通过抓修饰词、依据感情基调、展开想象具体分析本诗中每个意象的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蕴,使学生明白意象在每首诗中的独特性。再由局部到整体,感悟诗中雄浑苍凉的意境美。
然后,链接那一个,使学生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相似性。还刷新另一个,使学生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迥异性。又点到面拓展,借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透彻理解。
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词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体会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最后,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比较分析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然后进行拓展迁移,要求学生用已经归纳的方法,鉴赏《秋兴》。程序相类,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第二课时)
鉴赏《咏怀古迹》,在初读感受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类别情感已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品读诗情,学习诗法。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鉴于此,咏史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首先,诵读诗作,回味史实。让学生诵读后,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根据杜甫诗作给大家为昭君墓写一段解说词。然后互相评比,选出优胜者,班内交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通过写作让学生复原诗中昭君史实,通过对词句的品味领悟作者杜甫在字里行间寄寓的感情以及所运用的手法。
然后,析读诗作,回味作者。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诗作,联系背景回味杜甫其人,比较杜甫和其笔下的昭君的相似之处,理解所寄托的感情。两相比较可以得出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杜甫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不得重用;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可见杜甫实是借昭君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也是咏史怀古类诗作的显著特点。
第三,品读诗作,读透诗情。与《登高》感悟朗读相类,不再赘言。
然后,以此课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咏诗怀古类诗歌鉴赏方法:1、史实分析法;2、知人论世法,3、比较分析法。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进行阅读训练。用高考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迁移能力。
最后以作业引导探究。
白居易云“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结合杜甫和李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个人生际遇的不同对社会苍生的情感也不尽同,从而深刻体会“老杜爱君,事前则出以忧危,遇事则出以规讽,事后则出以哀伤”的崇高思想境界。
诚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同化,顺应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把自己融入诗境。在情感的冲击中获得境界的升华,在感性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归纳,获得一定的规律方法。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将课堂与课外,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广泛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就变得生动而且广阔了,语文学习也变得深刻而且快乐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201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年份:2012年
省份:全国
试卷类型:同步测试
上传日期:累计组卷次数
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R4 Z% b* h5 Y, A; T& V1 `
Z+ O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R4 Z% b* h5 Y, A; T& V1 `
Z+ O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R4 Z% b* h5 Y, A; T& V1 `
Z+ O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R4 Z% b* h5 Y, A; T& V1 `
Z+ O/ &&21教育网在线题库
答案:-解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1 h%
Q9 G+ X; A# \* O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1 h%
Q9 G+ X; A# \* O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1 h%
Q9 G+ X; A# \* O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1 h%
Q9 G+ X; A# \* O
答案:-解析:-
下列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7 @; f8 S" e2 J( c& P 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7 @; f8 S" e2 J( c& P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7 @; f8 S" e2 J( c& P 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7 @; f8 S" e2 J( c& P
答案:-解析:-
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_' g' M8 M5 d0 f2 d/ H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_' g' M8 M5 d0 f2 d/ H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_' g' M8 M5 d0 f2 d/ H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_' g' M8 M5 d0 f2 d/ H
答案:-解析:-
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6 c# B+ \# M/ c" E) `: c+ U1 Q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6 c# B+ \# M/ c" E) `: c+ U1 Q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6 c# B+ \# M/ c" E) `: c+ U1 Q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 c# B+ \# M/ c" E) `: c+ U1 Q
答案:-解析:-
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 ]5 R1 H! b" ^( `8 h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 ]5 R1 H! b" ^( `8 h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 ]5 R1 H! b" ^( `8 h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5 R1 H! b" ^( `8 h
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 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的布套。【小题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小题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小题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解析:-
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小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小题1】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小题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小题3】“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小题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答案:-解析:-
阅读《登高》,完成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小题1】本诗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其作用是什么?【小题2】本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小题3】从颈联“万里”“作客” “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题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唐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乩后,杜甫曾闲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德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小题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小题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解析:-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两首诗都是情景交融的杰作。前者首联和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和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和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也做到了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试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要求:①景物特点鲜明;②情感与景物和谐交融,情感表达明确;③不少于1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干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秉赋。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21世纪在线题库: / 免费
答案:-解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下学期数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