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不无韵之离骚什么意思思?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 菩萨在线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菩萨在线
※ 您目前的位置: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 & 我常常惊叹佛陀对世间生活的深入洞察,对人性的精妙剖析。佛陀不是一位远离世间的圣人,而是一位如莲花生于淤泥而不染的大智者。佛陀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每一个生命无论贵贱贫富都不能脱离这八种痛苦的逼迫与煎熬。从佛陀所说的人生八苦,就可以知悉佛陀的智慧来自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来自于对生活的最深领悟。    & &
& &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能体悟到佛法的真谛吗?应该说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思考过,但各人的答案是不同的。在我看来,在生活中领会佛法的深意,参悟禅宗的奥秘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能不经意的发现自己原来认为已领悟的佛法道理,在现实的考验下,竟非常的脆弱,甚至是不堪一击的。    & &
& & 古人说顺境逆境看担当。这句也通于佛理,我们的心在顺意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扬州花&,这个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得意忘形,贡高我慢。人若在困难的境地,虽遍地是荆棘,但却能不自觉地砥砺自己的意志。就如越王十年卧薪尝胆,经历无数艰辛,终于有了复兴越国的大业成就。然而成功以后,不少人就会走上一条自我膨胀,腐化堕落的不归路。这个时候,已听不得&点反面的意见,也容不得一点拂逆之事。于是各种错误层出不穷,一步步地迈向了自我毁灭的可悲结局。所以人在志得意满时,最忌一个傲字,这个字使千古英雄走麦城,抱恨终生。   &
& & 我们在逆境的时候,是十分沮丧的,甚至沮丧到一点力量都没有的地步。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就要善于激励自己,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前贤的名言是古往今来一切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共同经历的感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管是世间的事业,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是经历过了大的磨难,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因而在困境时,心中要充满希望,体认到正是困境造就了我们的非凡品质,磨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汉朝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故事,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例子,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天汉三年被下&蚕室&,受&腐刑&。面对摧残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随便一死。他终于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著作。由此,我们看出,在困境中最忌颓废,只要能勇于振作,必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的光明前景在前。   
& & 面对顺逆境界,我们的心是否能保持如如不动,是我们对佛法领会是否到位的关键。本来外界的顺逆是一时的因缘聚合,本非固定不变的实体。就像镜子映现的影像一样,好的来了,镜子不喜,坏的来了,镜子不忧,一旦我们能用心如镜,则一切的境缘不但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反而成为消磨我们习气的契机,成为我们检验自身功夫的试金石。    & &
& & 在禅宗公案中有一则关于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许多人看了只是付之&笑,认为那是苏东坡的功夫没有到家,其实我们的功夫呢,恐怕比苏东坡更加不如。平时我们也能把空性、不嗔、无我放在口头上,可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马上就会疯狂起来,恨不得将对方置之死地才解恨,于是强烈地对抗,疾言厉色地责骂,立即表现出来。岂不知这正是大嗔限、大我执啊,至于空性更是没有领悟、深入到半分。台湾的慧律法师说过,在我们嗔恨心发生的时候,最低限度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继而体悟到我、人,和当下发生的事情都是空相的,这个忍辱要从最初的强忍开始,进而深深感受到根本没有什么可忍的境界。(作者:孙S)&
(责任编辑:彭明军)
&手机&&:、、
&QQ&&:、、、
佛友评论:
请您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已有人请了菩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_百度作业帮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说明《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扫描下载二维码南通市2015届{三第四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南通市2015届{三第四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南​通​市05​届​高​三​第​四​次​调​研​测​试​试​卷​精​校​版​,​含​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答案:解析:
  3.A;B;C;B
  4.①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②文章说到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高考版 广东专用 学年 第24期 总180期
  项忠,字荩臣,嘉兴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从英宗陷于瓦剌,令饲马,乘间挟二马南奔。马疲,弃之,徒跣行七昼夜,始达宣府。
  景泰中,由郎中迁广东副使。按行高州,谍报贼携男女数百剽村落。忠曰:“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从征泷水瑶有功,增俸一秩。
  天顺初,历陕西按察使。母忧归,部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时陕西连岁灾伤,忠发廪振,且请轻罪纳米,民赖以济。七年以大理卿召,民乞留如前,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洮、岷羌叛,忠疏言:“羌志在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请听臣便宜从事。”报可。乃发兵据险,扬声进讨,众尽降。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又疏郑、白二渠,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余顷,民祠祀之。
  陕西数苦兵。成化元年上言:“三边大将遇敌逗留,虽云才怯,亦由权轻。士卒畏敌不畏将,是以战无成功。宜许以军法从事。庙堂举将才,逾年不闻有一人应诏。陕西风土强劲,古多名将,岂无其人?但格于不能答策耳。今天下学校生徒善答策者百不一二,奈何责之武人。”帝善其言,而所司守故事不能用。
  毛里孩寇延绥诏忠偕彰武伯杨信御之无功明年信议大举搜河套敕忠提督军务忠方赴延绥而寇复陷开城深入静宁、隆德六州县大掠而去。兵部劾忠,帝特宥之,搜套师亦不出。又明年,召理院事。初,石城未下,天甚寒,士卒颇困。忠虑贼奔突,乘冻渡河与套寇合,日夜治攻具。身当矢石不少避,大小三百余战。彭时、商辂知忠能办贼,不从中制,卒用殄贼。论功,进右都御史,与林聪协掌院事。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六》,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戒诸将毋妄杀    妄:狂妄
帝善其言      善:认为……好
请听臣便宜从事   便宜:见机行事
而所司守故事不能用 故事:旧例,惯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从英宗陷于瓦剌/但格于不能答策耳
民祠祀之/兵部劾忠,帝特宥之
七年以大理卿召/是以战无成功
巡抚其地/岂无其人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项忠“能办贼”的一组是
①乘间挟二马南奔
②戒诸将毋妄杀
③发兵据险,扬声进讨,众尽降
④为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
⑤忠虑贼奔突,乘冻渡河与套寇合,日夜治攻具
⑥身当矢石不少避,大小三百余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项忠跟随明英宗出征,在瓦剌时,他掩护明英宗逃脱了敌军的追捕,自己却不幸被俘,后来,他寻找到机会逃出了敌人的掌控。
景泰年间,项忠到高州巡行,听说敌军携带着几百个男女抢劫村庄。项忠经过推测,认为那些男女一定是被抓获的善良百姓。
面对洮水、岷山等地羌民叛乱,项忠上疏建议,应恩威并施,这样才能显示朝廷的威严,起到惩戒作用,使其今后不敢再叛乱。
项忠没有攻下石城,是因为天气太寒冷,士兵不服从指挥。但项忠担心敌军长途奔袭,于是夜以继日准备攻城器具,并最终战胜了敌人。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毛 里 孩 寇 延 绥 诏 忠 偕 彰 武 伯 杨 信 御 之 无 功 明 年 信 议 大 举 搜 河 套 敕 忠 提 督 军 务 忠 方 赴 延 绥 而 寇 复 陷 开 城 深 入 静 宁、隆 德 六 州 县 大 掠 而 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陕西连岁灾伤,忠发廪振,且请轻罪纳米,民赖以济。
________________
②庙堂举将才,逾年不闻有一人应诏。
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天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读图时代的文学
  文学受图像艺术(首先是影视)挤压,被边缘化的景象当然是实然存在,只要看一看人们对每年的奥斯卡电影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同关注度、兴奋度就知道了。
  按一般的艺术分类,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造形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语言艺术(文学等),前几类都有图像的存在(音乐较为复杂,此处只强调其存在表演的因素),唯文学以语言为存在方式,无图可读。
  既然艺术的分类化走向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那么人们还是去多关注其功能性的区别吧。图像艺术与文学的功能性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外在形式美,后者注重“意志、爱”等精神范畴。而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全面性要求来说,图像艺术与文学都是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的“对象的存在”,无本质上的高低之分。
  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即一般的诗”,“是绝对真的精神的艺术,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因为凡是意识所能想到的和在内心里构成形状的东西,只有语言才可以接受过来,表现出去,使它成为观念或想象的对象。所以就内容来说,诗是最丰富、最无拘碍的一种艺术。不过诗在精神方面虽占了便宜,在感性方面却蒙受了损失”。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的想象力尽管是无穷大的,但显然要受个体的经历、知识、思想水平、审美感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某个人的想象可能有作者创作中所没有的东西,但也可能永远不知晓作者表达的某些东西,其想象力的局限使之无法达到。而把文学改编成为影视剧以后,此一局限性会有所改变。
  不过,人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真正经典的电影电视剧一般都改编自小说。这说明即使在文学边缘化的当下,文学依然是图像艺术的工作母机。
  文学的独立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明人张岱就认为,王维一身兼诗人与画家,所以能诗画相通,但是并非诗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能相通的。王维诗中的禅意,就不是都能入画的。
  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与1987年版不同,新版剧的语言、旁白、片头片尾字幕全来自曹雪芹的小说,在忠于原著这一点上几乎无人能怀疑。但是,新版剧播出后,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一路狂批,诸如宝玉太嫩,黛玉太胖,铜钱头太恶俗,旁白太多,文言文难理解,配乐阴森,梦幻气场太过唯美等等,不一而足。
  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红楼梦》乃文学中的极品,尽管属于小说,却不在于“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心领神会”。它的故事能够改编成图像艺术,却又不具备一般图像艺术的眼球功能,这样,改编者如果一方面要提升其图像艺术的眼球功能,另一方面欲忠于原著的文学性,结果必然是不讨好的。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就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曹雪芹的文字很美,我们编不过他。人们欲向《红楼梦》寻求精神的慰藉,必须回到文学文本。
  展望未来,无论技术还要给图像艺术带来什么优势,只要语言文字依然是人与人的交流工具,则文学的精神价值是永恒的。
根据原文判断,不能支持“读图时代的文学不必悲观”的观点的一项是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的想象力尽管是无穷大的,但显然要受个体的经历、知识#思想水平、审美感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真正经典的电影电视剧一般都改编自小说。这说明即使在文学边缘化的当下,文学依然是图像艺术的工作母机。
文学的独立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比如王维诗中的禅意,就不是都能入画的。
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就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曹雪芹的文字很美,我们编不过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图像艺术与文学的区别之一,是前者注重外在的形式美,后者注重精神范畴,各有偏重而已,因而二者本质上无高低之分。
黑格尔在论及诗歌的表现功能时认为,诗歌这种文学艺术并不是在任何方面都具有优势。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之后,文学对欣赏者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局限性会完全被改变。
如果改编者既能使改编的影视作品具有一般图像艺术的眼球功能,又能忠实于原著,或许也就能使诸如极品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成功改编。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维诗中的禅意,就不是都能入画的,这说明文学不能都化为图像艺术。
真正经典的电影电视剧一般都改编自小说,说明在文学边缘化已成事实的今天,真正的有识之士是不敢也不该轻视文学的。
李少红改编《红楼梦》招来很多负面评价,说明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成功的图像艺术是不可能的,也是徒劳的。
只要语言文学依然是人与人的交流工具,文学相对于图像艺术而具有的功能上的独立性就会存在,因此图像艺术在这一背景下是不可能替代文学艺术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测语文试题(人教版) 人教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忆念胡也频先生
  胡也频,这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知道其名者很多很多,但在脑海中尚能保留其生动形象者,恐怕就很少很少了。我有幸是后者中的一个。
  我初次见到胡先生是60年前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的讲台上。我当时只有18岁,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个子不高,人很清秀,完全是一副南方人的形象。此时日军刚刚退出了占领一年的济南。国民党的军队开了进来,教育有了改革。旧日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改为省立高中。校址由绿柳红荷交相辉映的北园搬到车水马龙的杆石桥来,环境大大地改变了,校内颇有一些新气象。专就国文这一门课程而谈,在一年前读的还是《诗经》、《书经》和《古文观止》一类的书籍,现在完全改为读白话文学作品。作文也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教员则由前清的翰林、进士改为新文学家。对于我们这一批年轻的大孩子来说,顿有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大家都兴高采烈了。
  高中的新校址是清代的一个什么大衙门,里面有一个早已废弃却依然青翠茂密的花园。
  胡先生的居室就在园门口旁边,常见他走过花园到后面的课堂中去上课。他教书同以前的老师完全不同。他不但不讲《古文观止》,好像连新文学作品也不大讲。每次上课,他都在黑板上大书“什么是现代文艺”几个大宇,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直讲得眉飞色舞,浓重的南方口音更加难懂了。下一次上课,黑板上仍然是七个大字:“什么是现代文艺?”我们这一群年轻的大孩子听得简直像着了迷。
  我们按照他的介绍买了一些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那时候,“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儿是违禁的,人们只说“普罗文学”或“现代文学”,大家心照不宣,谁都了解。有几本书的作者我记得名叫弗里茨,以后再也没见到这个名字。这些书都是译文,非常难懂,据说是从日文转译的俄国书籍。恐怕日文译者就不太懂俄文原文,再转为汉文,只能像“天书”了。我们当然不能全懂,但是仍然怀着朝圣者的心情,硬着头皮读下去。生吞活剥,在所难免。然而“现代文艺”这个名词却时髦起来,传遍了高中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为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光辉。我们这一批年轻的中学生其实并不真懂什么“现代文艺”,更不全懂什么叫“革命”。胡先生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解释。但是我们的热情却是高昂的,高昂得超过了需要。
  当时还是国民党的天下,学校大权当然掌握在他们手中。国民党最厌恶、最害怕的就是共产党,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必欲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气氛下,胡先生竟敢明目张胆地宣传“现代文艺”,鼓动学生革命,真如太岁头上动土,国民党对他的仇恨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胡先生却是处之泰然。我们阅世未深,对此完全是麻木的。胡先生是有社会经历的人,他应该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是他也毫不在乎。只见他那清瘦的小个子,在校内课堂上,在那座大花园中,迈着轻盈细碎的步子,上身有点向前倾斜,匆匆忙忙,仓仓促促,满面春风,忙得不亦乐乎。他照样在课堂上宣传他的“现代文艺”,侃侃而谈,视敌人如草芥,宛如走入没有敌人的敌阵中。
  他不但在课堂上宣传,还在课外进行组织活动。他号召组织了一个现代文艺研究会,由几个学生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公然在学生宿舍的走廊上,摆上桌子,贴出布告,昭告全校,踊跃参加。当场报名、填表,一时热闹得像是过节一样。时隔60年,一直到今天,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如在眼前,当时的笑语声还在我耳畔回荡,留给我的印象之深,概可想见了。
  有了这样一个组织,胡先生还没有满足,他准备出一个刊物,名称我现在忘记了。第一期的稿子中有我的一篇文章,名叫《现代文艺的使命》。内容现在完全忘记了,无非是革命,革命,革命之类。以我当时的水平之低,恐怕都是从“天书”中生吞活剥地抄来了一些词句,杂凑成篇而已,决不会是什么像样的文章。
  不管胡先生怎样处之泰然,国民党却并没有睡觉。他们的统治机器当时运转得还是比较灵的。国民党对抗大清帝国和反动军阀有过丰富的斗争经验,老谋深算,手法颇多。相比之下,胡先生这个才不过二十多岁的真正的革命家,却没有多少斗争经验,专凭一股革命锐气,革命斗志超过革命经验,宛如初生的犊子不怕虎一样,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把活动都摆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确实值得尊敬。但是,勇则勇矣,面对强大的掌握大权的国民党,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一点,我始终不知道胡先生是否意识到了。这个谜将永远成为一个谜了。
  事情果然急转直下。有一天,国文课堂上见到的不再是胡先生那瘦小的身影,而是一位完全陌生的老师。全班学生都为之愕然。小道消息说,胡先生被国民党通缉,连夜逃到上海去了。到了第二年,1931年,他就同柔石等四人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秘密杀害,身中十几枪。当时他只有28岁。鲁迅先生当时住在上海,听到这消息以后,他怒发冲冠,拿起如椽巨笔,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二心集》)这一段话在当时真能掷地作金石声。
  胡先生牺牲到现在已经60年了。如果他能活到现在,也不过八十七八岁,在今天还不算是太老,正是“余霞尚满天”的年龄,还是大有可为的。而我呢,在这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历了极其曲折复杂的行程,天南海北,神州内外,高山大川,茫茫巨浸;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在“空前的十年”中,几乎走到穷途。到了今天,我已由一个不到20岁的中学生变成了皤然一翁,心里面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是胡先生的身影忽然又出现在眼前,我有点困惑。我真愿意看到这个身影,同时却又害怕看到这个身影,我真有点诚惶诚恐了。我又担心,等到我这一辈人同这个世界告别以后,脑海中还能保留胡先生身影者,大概也就要完全彻底地从地球上消逝了。对某一些人来说,那将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里,我又有点欣慰:看样子,我还不会在短期中同地球“拜拜”。只要我在一天,胡先生的身影就能保留一天。愿这一颗流星的光芒尽可能长久地闪耀下去。
(选自《忆往述怀》季羡林,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山东大学附属高中在日本人退出占领的济南后,改为省立高中,学校出现了新气象,只教白话文了。
胡也频先生明目张胆地宣传现代文艺,鼓动学生革命,因此招来国民党当局对他的逮捕。
“我”抄录了一些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的话,写了一篇文章发在胡也频先生办的杂志《现代文艺的使命》上。
胡也频先生介绍的那些“普罗文学”的相关书籍,全都是从俄文译日文,日文又译成中文的,所以非常难懂。
胡也频先生被国民党抓捕,虽然暂时逃离济南,但后来还是在上海被抓并杀害。
胡也频先生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为了向学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分析。
季羡林先生晚年回忆起胡也频先生时说“真愿意看到这个身影,同时却又害怕看到这个身影。”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先生这样说的原因。
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胡也频豪不顾及生命安全,传播现代文艺,高调宣言马克思主义,直至牺牲生命。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具体分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艺上的宽容
  主张自己的判断的权利而不承认他人中的自我,为一切不宽容的原因,文学家过于尊信自己的流别,以为是唯一的“道”,至于蔑视别派为异端,虽然也无足怪,然而与文艺的本性实在很相违背了。
  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是个人的而亦为人类的,所以文艺的条件是自己表现,其余思想与技术上的派别都在其次。各人的个性既然是各各不同,(虽然在终极仍有相同之一点,即是人性)那么表现出来的文艺,当然是不相同。现在倘若拿了批评上的大道理要去强迫统一,即使这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实现了,这样文艺作品已经失了他唯一的条件,其实不能成为文艺了。因为文艺的生命是自由不是平等,是分离不是合并,所以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的条件。
  然而宽容决不是忍受。不滥用权威去阻遏他人的自由发展是宽容,任凭权威来阻遏自己的自由发展而不反抗是忍受。正当的规则是,当自己求自由发展时对于迫压的势力,不应取忍受的态度;当自己成了已成势力之后,对于他人的自由发展,不可不取宽容的态度。聪明的批评家自己不妨属于已成势力的一分子,但同时应有对于新兴潮流的理解与承认。他的批评是印象的鉴赏,不是法理的判决,是诗人的而非学者的批评。文学固然可以成为科学的研究,但只是已往事实的综合与分析,不能作为未来的无限发展的轨范。文艺上的激变不是破坏[文艺的]法律,乃是增加条文,譬如无韵诗的提倡,似乎是破坏了“诗必须有韵”的法令,其实他只是改定了旧时狭隘的范围,将他放大,以为“诗可以无韵”罢了。表示生命之颤动的文学,当然没有不变的科律;历代的文艺在他自己的时代都是一代的成就,在全体上只是一个过程。要问文艺到什么程度是大成了,那犹如问文化怎样是极顶一样,都是不能回答的事,因为进化是没有止境的。许多人错把全体的一过程认做永久的完成,所以才有那些无聊的争执,其实只是自扰,何不将这白费的力气去做正当的事,走自己的路程呢。
  近来有一群守旧的新学者,常拿了新文学家的“发挥个性,注重创造”的话做挡牌,以为他们不应该“而对于为文言者仇雠视之”;这意思似乎和我所说的宽容有点相象,但其实是全
  全不相干的。宽容者对于过去的文艺固然予以相当的承认与尊重,但是无所用其宽容,因为这种文艺已经过去了,不是现在的势力所能干涉,便再没有宽容的问题了。所谓宽容乃是说已成势力对于新兴流派的态度,正如壮年人的听任青年的活动。其重要的根据,在于活动变化是生命的本质,无论流派怎么不同,但其发展个性注重创造,同是人生的文学的方向,现象上或是反抗,在全体上实是继续,所以应该宽容,听其自由发育。若是“为文言”或拟古的人们,既然不是新兴的更进一步的流派,当然不在宽容之列。——这句话或者有点语病,当然不是说可以“仇雠视之”,不过说用不着人家的宽容罢了。他们遵守过去的权威的人,背后得有大多数人的拥护,还怕谁去迫害他们呢。老实说,在中国现在文艺界上宽容旧派还不成为问题,倒是新派究竟已否成为势力,应否忍受旧派的迫压,却是未可疏忽的一个问题。
一九二二年
(选自《自己的园地》,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文艺的本性是表现自我,体现个性。唯我独尊而阻遏他人的自我表现,是为不宽容,它有违文艺的本性。
文艺最终都要统一,统一为表现人性,但是这种统一不应该采取强迫的手段,而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新兴流派在寻求文艺上的自由发展时,对于迫压的势力,不应采取忍受的态度,而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无韵诗的提倡是一次文艺上的激变与发展,它改变了有韵诗原有的狭隘范围,并取代了有韵诗的地位。
在中国当时文艺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并非对传统文艺应否宽容,而是新兴流派应否忍受传统文艺阻遏。
下而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五四时期的无韵新诗,不应忍受“诗必须有韵”的法令。
在五四时期,对所有的唐宋诗词,都不存在宽容的问题。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文言文应持宽容态度。
当下新兴的网络文学,虽然瑕瑜互见,也应该宽容对待。
本文论述的话题是“文艺上的宽容”,为什么还要谈“忍受”问题?请简要说明。
文艺为什么需要宽容?请从文艺多样性和文艺进化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试题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
  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 饥 丐 者 接 踵 县 无 室 庐 以 居 之 往 往 穷 冬 严 寒 蒙 犯 霜 雪 冻 饿 而 死 者 相 藉 于 道 矣 州 县 倘 能 给 数 椽 以 安 之 岂 不 愈 于 创 亭 榭 广 园 囿 以 为 无 益 之 观 美 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世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