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实词虚词是否虚背诵

当前位置: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以下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诵读。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
  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2、诵读指导详细,学生朗读文章的气氛较浓厚,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业设计巧妙,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对文言句式有较深的感悟。
  当然,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导语有其可取之处,但所用时间过长。
  2、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那么这节课将难以进行。
  3、内容安排较多,时间比较紧凑。
  教学的方向: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
上一篇::
《寡人之于国也》其它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扩展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_百度知道
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提问者采纳
何也,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寡人之民不加多梁惠王曰,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备课精选】2012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师随堂课件:3.8《寡人之于国》.ppt6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课堂小练 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名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发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语文频道&>>&&>>&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佚名&&&&来源:网友投稿&&&&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三、熟读课文1.二遍。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矗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5.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7.全班同学齐读。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惚畈豢墒な骋病8镆允橙肷搅郑哪静豢墒び靡病!碧嵛剩旱辈扇×苏庑┖侠矸⒄股拇胧┖螅男Ч鞘裁矗恳笱页霾⒒雠疟染洌髯岳识粒鲜榛卮稹C魅罚好献佑昧怂淖榕疟染洌骸拔迥吨髦陨#迨呖梢砸虏印<喙峰橹螅奘涫保呤呖梢允橙庖印0倌吨铮鸲崞涫保谥遥梢晕藜⒁樱唤麾孕蛑蹋曛孕┲澹浒渍卟桓捍饔诘缆芬印!逼渲星叭榕疟仁敲献友竦闹髡牛笠蛔槭墙堂竦闹髡拧U庋髡咴谡馑淖榕疟壤铮炎约旱闹髡挪悴闫绦穑秩镜糜猩猩夯萃跽瓜至艘环篮玫那熬啊K忱沓烧碌氐贸觥叭欢煌跽撸粗幸病钡慕崧郏础巴醯乐伞绷恕L嵛剩河辛撕侠淼拇胧剐枰泻侠淼奶取C献邮窃跹赖笔蓖持握卟还巳嗣袼阑畹模棵魅罚骸肮峰槭橙耸扯恢欤坑卸鲚扯恢怂溃蛟唬骸俏乙玻暌病!呛我煊诖倘硕敝弧俏乙玻病客跷拮锼辏固煜轮裰裂伞!闭庖欢问谴臃疵嬷っ魇姑窦佣嘤τ械奶取L嵛剩赫庖欢斡檬裁捶椒兴道恚垦伎肌⑻致邸⒎⒀浴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1.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学生齐读(齐背)课文。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练习三。★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投影1.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2.句式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数例句出处释义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数罟不入闯亍丁cù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例句出处释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例句出处释义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例句出处释义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例句出处释义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三、阅读训练(附材料)投影: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壹③洒④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⑤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注释:①叟:对老头得称谓,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洒:xǐ通“洗” 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在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得国家了,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这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仗,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死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边又受到出国污辱。我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牺牲的人报仇雪恨,您说怎么办才行?”孟子回答说:“土地见方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可以使天下归服。魏国这样的大国,王如对人民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督促老百姓深耕细作,早除杂草,使年轻人在闲暇时间,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事尽心尽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来侍奉父亲兄长,出去用来对待上级。这样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楚国拥有坚固盔甲、锋利刀枪的军队了。“秦国楚国征兵派夫,耽误老百姓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挨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子东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王若发兵前往征讨,谁能与您抗衡呢?所以说:‘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请王不要怀疑。”教师注释疑难词句。要求学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结合课文,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学生讨论,畅所欲言,交流看法。四、小结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五、布置作业1.预习《劝学》一课。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板书设计]
惠王 对话 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 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要求。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①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则苗垄萑恍酥印F淙缡牵肽苡拷穹蛱煜轮四立蓿从胁皇壬比苏咭病H缬胁皇壬比苏撸蛱煜轮窠砸於印3先缡且玻窆橹散咚拖拢嫒凰苡俊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要求:认真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提示:这一章孟子论述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张国家统一。实现统一,孟子反对杀人,也就是反对战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注释: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样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样子。⑤(bō)蓬勃的样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养,这里引申为治理。⑦由:同“犹”[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蓦地问我:‘天下要则那样能够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统一就会安定。’‘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来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会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重新生长起来。像这种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随便杀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拥戴他,就像水流向低处,湍急迅猛,什么也挡不住啊!”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寡人之于国也朗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