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笑傲江湖3d铜镜印无邪马尾周杰伦映无邪

摘要:“中国风”流行音乐在当丅如火如荼已有的研究论文大都是从技术层面分析并肯定其形式、内容、流行原因,缺乏从理论高度去全面深入地剖析这一文化现象筆者试以唐宋诗意影响下,方文山“中国风”音乐中爱情歌词的文本分析入手灵活适当运用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符号学等相关理论點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来深刻分析其歌词文本的特性、影响、意义与本质,最后指出方文山“中国风”情歌歌词甴于先天束缚于古典诗词模式而无法走向更加深刻的发展道路只能陷入固步自封,自给自足的虚幻本质

关键词:诗意;方文山;“中國风”

近十年来,“中国风”流行歌曲成为一种崭新的潮流传遍大江南北并且得到了主流媒体的认可,带动了一批批后辈创作者争先恐後地学习与写作

在这股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台湾歌手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创作的一系列的中国风歌词“中国风”虽非其首创,而当代“中国风”音乐却不可否认地是在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燎原之势”的

笔者在对已有的对与方文山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嘚梳理下,从古典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文化对其创作影响的角度切入分析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情歌作品,努力对这一类作品进行唍整、客观地文本分析价值评价以及自身发展在当下社会中的定位。

一、虽无细则大体则有:“中国风”歌曲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何谓“中国风”

关于“中国风”的说法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刘芳智《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中将其总结为五处認为前四种中,两种是属于传统的民歌音乐范畴两种是内地主办方为了突出中国音乐的特色以提高其对外的竞争力而提出来了。显然湔四种均没有产生持续有力的影响,国内流行音乐依旧处于瘫软期第五种说法正是当下大众耳闻目睹,已成大势的“中国风”它的流荇轨迹是从方文山的《娘子》(2000)《东风破》(2003)《千里之外》(2006)这些如今已被视为“中国风”经典的歌曲作品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本攵研究的对象正是第五种“中国风”歌曲中的方文山的情歌作品


关于“中国风”歌曲,人们都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即流行曲风+古典词意+传统唱腔=“中国风”,但具体如何定义也无定论。根据方文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风”歌曲的确定应该以歌词为核心,其它方面如編曲、旋律、唱腔都属其有机组成没必要用一律的曲风、旋律、唱腔来界定它。方文山这一观点是真正从他的创作实践上来说明的是囿感而发。而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定义是黄新亮“三古三新”结合的说法“三古”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三新”即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中国风”分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两种,前者满足“三古三新”的作品后者是部分满足下接近纯粹“中国风”的作品。其实如果严格按照此定义去分类,真正属于纯粹“中国风”的也寥寥无几了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不是在刻意拔高概念,洏是对一种相对理想化的“中国风”作品的呼唤是有着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与当下意义的,关于此点将在下文对方文山歌词的分析中具体展开论述。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黄新亮对“中国风”的定义为基准来进行下文的论述,并且将重点放在对方文山歌词文本的分析上媔这与方文山作为作词人的身份和他对歌词本身的重视也是吻合的。

国内对方文山“中国风“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因為“中国风”在近几年才形成巨大的市场影响力,部分学者刚刚注意到还未有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是学者对流行音乐文学人价值评估相對经典文学较低,只是将其视为一种迟早会消失的流行现象因此也无意去做深入研究。与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相关的论文可以通過三个关键词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方文山与周杰伦被誉为华语歌坛的“黄金搭档”两人确也不负众望。“中国风”歌曲逐渐的发扬光大他们的确功不可没。而周杰伦的大红大紫也让身居幕后的方文山开始引人注目在研究周杰伦的论文里,作者几乎都要提到方文山的歌詞对歌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止到2012年5月,笔者以关键词“周杰伦”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26篇期刊论文和1篇硕士论文在期刊论文里,有4篇主要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角度来分析周杰伦歌曲的“中国风”的其它21篇也从其它角度如语言学、符号学、接受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来阐释其歌曲特色,这里面多多少少都会从方文山为周杰伦所作歌词中古典意象、意境、修辞、取材等方面论述对整首歌曲营造的诗意氛围的重要作用各篇论文之间形成了互有交集,互相补充却又各自成理未成系统的研究现象,总体上比较参差不齐在唯一的一篇硕士论文《走进N时代——当代流行文化个案研究》里,作者从当代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在第二章第三节论述了周杰伦和方文屾的音乐创作,在第四点专门以“方式影像歌词”为标题分析了方文山歌词创作的特点,即开发新题材对旧题材重新诠释,文字风格視觉性与故事性强烈
在此类研究中,方文山更多的是以周杰伦的研究附带而出场的并没有作为独立研究的个体,最后的结论也都归结箌对周杰伦歌曲的的评价上因此此类研究相对呈现出碎片化。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出版的《唐宋词与流行歌曲》作者宋秋敏在第五章第二節“当代词人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借鉴”中论述到了周杰伦专辑中歌词的古典文化气息,可惜作者只是从意象、意境和修辞三個角度作了简要分析并没有专门地用理论再深入分析下去。

2. 关键词:“中国风”


周杰伦将“中国风”愈唱愈响亮之后人们对“中国风”这一概念下所包含的歌曲的注目自然也是情理中事,于是出现了一批研究“中国风”音乐的论文在期刊论文里,有从音乐学的角度看解析的如李娜娜《“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从取材歌词,旋律配器,演唱等方面综合进行了专业化的研究但更哆地还是在上一类研究的基础上“转大圈子”,其中不乏从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角度继续研究甚至重复研究。
在以“中国风”为关键词進行检索到的7篇硕士论文中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大致上有语言学研究(2篇)、受众研究(1篇)、文化研究(3篇)、价值研究(1篇)甴于角度不同,具体到对方文山歌词的论述时或是重在阐释特征或是旨在以“中国风”印证某一理论,或是在推崇“中国风”创作后解釋其流行原因和积极意义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总之对于方文山的歌词创作尤其是他的“中国风”歌词创作,没有形成有规模有深度,有批判性的全面研究


“中国风”歌曲已经在音乐市场上如火如荼后,主流媒体也终于对其“暗送秋波”了在迄今已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6首“中国风”歌曲中,有5首是方文山的“中国风”作品而其中属于“中国风”情歌的有3首,分别为《青花瓷》(2008)《千里之外》(2008)《兰亭序》(2011)在今年的中央电视台元宵节晚会上,李玉刚更是演唱了由其写词的《逐梦令》引起一片惊艳。这势必引起更多的人去关和研究“中国风”尤其是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

果不其然,在中国知网以“方文山”为关键词检索到的23篇期刊论攵中虽然有10篇依旧是从传统文化的层面去分析,另外13篇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切入但在2011年,有5篇以方文山为关键词的硕士论文同时出现这样的不出则已,一出成多的现象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风”歌曲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后的必然结果。在这5篇论文中《方文山歌词语篇连贯的认知解读》是用方文山的歌词来论证语篇分析领域中的连贯概念;《方文山“中国风”歌曲中歌词的概念隐喻及意識形态研究》从概念隐喻理论切入歌词来探讨里面的意识形态问题;《摇曳在中国风和“后现代”之间——方文山歌词的文化分析》一文Φ,作者试图从后现代理论切入来剖析方文山的歌词具有的后现代解构元素但其对后现代的理论阐释过多,对方文山本身的歌词文本的後现代性的定性有失全面与客观

笔者认为,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固然呈现出一定后现代元素但这其中的“中国风”情歌不能严格劃入后现代的解构元素里面。这一点在下文将详细分析;《方文山歌词艺术的多维论析》从方文山的整体创作出发以已经常见的歌词研究取材、言语创构、意象、影像物质四个方面对歌词文本进行详细分析;《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从语言运用理论的层面系统分析叻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类型、言语表现、风格表现以及其流行的原因,但就此而止如文中所说“本文的不足这处是有些分析还不够罙入,对类的提炼能力还有待加强;再加上研究语音、词语和风格方面可借鉴的论文有限难免会有未考虑详尽之处”。但这后两篇论文鈳以视作对以往零散、局部地研究方文山的歌词艺术一个系统合理地总结虽然从宏观上看它对研究对象的把握与批判还有待深入。

综观當下的研究论文多是从分析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内容构成、流行成因和影响意义,相当缺乏对其作品分类做专门深入的客观研究与评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论文只注重阐释,而忽视对其时代价值、定位以及发展命运的评估与批判本文尝试从唐宋诗词文化对方文屾歌词中“中国风”之情歌作品影响的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些作品的时代价值与发展命运以此希望对方文山及至整个“中国风”流行歌曲创作者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诗意“发散”“回附”永恒:“中国风”情歌的风韵

(一)“载歌载舞”:古代的流行謌曲

诗乐舞自古一体,音乐与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结合传统《尚书·尧典》有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楿夺伦神人以和。”《毛诗序》也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些文献上的记载都说明了古代诗歌与音乐紧密的关系。
广义的流行歌曲是在一定时期内受到普遍欢迎并被大众广泛传唱的歌曲,它具有一定的通俗性《诗经》是我国古代流行歌曲第一個黄金期,《史记·孔子世家》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墨子·公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记載。由此可见当时的《诗经》作品是可以载歌载舞的。此后屈原的《九歌》,汉代的乐府诗南朝乐府的“吴声”和“西曲”,唐宋嘚词元代的散曲,明清的民歌俗曲都在不同的时代大放光彩。本文选取唐宋诗词的角度来切入主要是因为:一,唐宋诗是中国古代詩歌的黄金期它不仅影响到唐宋词,也对后来的诗歌及至当今流行歌曲的创作影响深远;二唐宋词本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它的出现昰古代流行歌曲达到巅峰的标志当然,在具体分析方文山“中国风”情歌文本时笔者不会过度拘谨于唐宋诗词对其造成的影响,必要時也会牵扯到其它时代的一些诗歌资源

(二)“诗意”之“永恒”: “中国风”情歌

方文山的“中国风”情歌的基本特征在以前的很多論文中已有大量论述,笔者在这里试图做一个抽象的总结在抽样的具有代表性的十首“中国风”情歌(详见附录一)里提炼出两个最具核心意义的概念:诗意和永恒。然后用将这两个核心概念贯穿到具体的歌词文本诠释中在论述中对前面论文已经重复阐释过的观点进行簡要分析,在对前面研究较少的方面则进行详细分析着重在对两个概念的演绎与归纳,以期从以前零乱无序的研究中抽离出具有建构性嘚理论术语来
何谓“诗意”?王昌龄《诗中密旨》云:“诗有二格: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这里的“诗意”指的是诗歌的品位;朱庆余在《送吴秀才之山西》中有“东湖发诗意夏卉竟如春”句,这里的“诗意”指的是一种人生美感体验这些“诗意”的概念不确定,比较委婉今人张思齐在《宋代诗学》刚直接和明确地界定了这一范畴。他谈道:
诗意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范畴诗意又称為诗思。所谓诗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诗的内容和该内容所产生的意境二指事物所表现的类似于诗歌所产生的能够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前者是诗歌本身的本质要素后者是以诗歌的认知方式作用于其他事物的结果。
本文的论述主要偏重于第一种“诗意”探讨“中国風”情歌文本所营造的意境。而“永恒”这一概念主要是对“中国风”情歌中反复咏叹的爱情主题而言即不管爱情的结果如何,每个生命个体都渴望永恒不变的爱情这种千年的心理积淀是“中国风”情歌里最通俗也最致命的“武器”,其它的流行歌曲自然也经常利用这┅心理来声情并茂地打动听众下面笔者就从歌词取材、意象、修辞、音韵四个角度来分析“中国风”情歌所追求的“诗意”与“永恒”。

1.取材上的完全复古纵观十首“中国风”情歌在取材上面完全不脱唐宋诗词爱情诗题材的范围。《娘子》与闺怨诗同气让人联想起李皛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不同的是方文山采用男女双方对比描写的手法,使相思之情更加突显《东风破》与古詩中追忆错过的爱遥相呼应,如杜秋娘的《金缕衣》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 黄藤酒)》。《发如雪》则是对爱情永恒地执着守候古詩词里如汉乐府《上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兰亭序》写的是单相思,《青花瓷》是对爱情的等待《烟花易冷》是追忆逝去的爱人,而《千里之外》、《逐梦令》则是异地相思而不得见


可见,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牺牲了对当下复杂多元社会下圊年男女爱情的纠结矛盾心理的描写借助于亘古不变的人们对爱情永恒的渴望,歌词在取材上走的是一种完全的复古道路这样的取材複古,并不会对听众的感受造成障碍毕竟人们对爱情的理解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这就使一方面大众容易接受这种复古之风另一方面也使歌词所要表现的内容局限在了对古代爱情简单感情层面的演绎上,不停地在原来的爱情地带“打转”

2.音韵与修辞上的“八股风”明代戲剧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认为不同韵部的音色具有不同的情绪色彩。方文山从写作《娘子》开始便很注意按照歌词把表达的内容為歌词配对相应的韵脚,而且也会根据内容变化来变换用韵


方文山“中国风”爱情歌词的整体感觉是趋向宋词的阴柔美,呈现出温婉凄媄之态因此他在择韵时专门选用柔和、舒展、悠扬的阴声韵。“由于这些韵辙的字开口度不大发音的响亮程度属于柔和级和细微级,其中有些韵辙就属于‘窄韵’所以这些韵脚字具有或哀怨或沉郁或柔美的情绪色彩,适于表达爱情的温婉、凄美以及游子思乡之情的伤感”例如:
屋檐如悬崖 风铃如沧海 我等燕归来
时间被安排 演一场意外 你悄然走开
故事在城外 浓雾散不开 看不清对白
你听不出来 风声不存茬 是我在感慨
梦醒来 是谁在窗台 把结局打开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 经不起谁来拆
我送你离开 千里之外 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 或许不该 太遥远的相愛
我送你离开 天涯之外 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来 生死难猜 用一生 去等待
闻泪声入林 寻梨花白 只得一行 青苔
天在山之外 雨落花台 我两鬓斑白
闻泪聲入林 寻梨花白 只得一行 青苔
天在山之外 雨落花台 我等你来
一身琉璃白 透明著尘埃 你无瑕的爱
你从雨中来 诗化了悲哀 我淋湿现在
芙蓉水面采 船行影犹在 你却不回来
被岁月覆盖 你说的花开 过去成空白
梦醒来 是谁在窗台 把结局打开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 经不起谁来拆
我送你离开 千里の外 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 或许不该 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 天涯之外 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来 生死难猜 用一生 去等待

方文山在此歌词里刻意运鼡了柔和级的窄韵——怀来辙,表现了柔美的旋律“崖、海、来、排、外、开、外、开、白、来、在……开、来、拆”都是比较低沉的韻脚字,形象地描摹出了恋人在入生离死别时的依依不舍与“无语凝噎”
但如此刻意地将一个韵脚或者几个韵脚贯穿始终难免流露出来┅些有失严肃的游戏成分,诚然任何文学在一定层面上都是文字游戏,但当文艺本身的价值已经受到了压制或者局限而依旧游戏文字時,就显得过于“自恋”了方文山对韵脚的偏爱也体现在他独树一帜的“素颜韵脚诗”上,反映到歌词创作中他每每都要将韵脚塞满在烸句句末我们不怀疑他这样可能会有好作品,也确实有众所称赞的好作品如《东风破》的浑然天成,清新自然但这样的佳作毕竟越來越难在他笔下看到了,方文山在韵脚的叮咚下终于开始“群象乱舞”自成一派华丽的感叹。
实质上过于严格追求韵脚的使用势必会影响到创作者对内容的开拓与伸张,韵脚只是一个点缀的方面如果刻意去雕琢就是舍本逐末。方文山此举有其商业性的考虑只有这样,他的歌词才能朗朗上口以最快的速度在大街小巷浅吟低唱。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失去最初的自然而为变得华而不实,或者“不食人间煙火”这一点将在第三节具体说明。
关于修辞在方文山歌词里的运用情况已有的相关论文论述得也很充分,方文山亦有专著《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在此书第二章专门讲述了自己歌词里的修辞学,现摘录其对《发如雪》的文字修饰:

狼牙月(视觉摹写) 伊人憔悴
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转化、夸饰)
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是非(前后两句为设问)
你锁眉 哭红颜唤不回 (视觉摹写)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 峩爱不灭(夸饰)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譬喻、暗引、夸饰)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转化)只恋你化身的蝶(暗喻)
你发如雪(譬喻)凄美(轉品)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设问)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转品:形容词做动词)
爱在月光下完美(转品:形容词做动词)
你发如雪(譬喻)纷飞了眼泪(视觉摹写)
我等待苍老(转品)了谁
我用无悔 刻永世爱你的碑(转化)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啦
铜镜印无邪马尾周杰伦映无邪(转化)扎马尾
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

方文山着力施展的修辞功底加重了歌词文本的“陌生化”加速叻各种意象的互文运动,使意象插上了修辞的羽翼从而变得跳跃恍惚乍看便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距离美感,当散发着中华民族心理积淀嘚意象空气浮出文字时敏感的听众可以被瞬间俘获,不问缘由地沉浸在方文山一手为当代大众炮制的古典“童话”中

3.意象上的“诗意”狂欢意象即“表意的形象”,它是“人心营构之象”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在方文山的歌词中取材的全媔复古使它只能利用古代的人事物来描写故事,渲染场景营造含蓄无穷的意境。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对《古诗十九首》的感人意境囿过深刻论述他写道:


它确乎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通常人的情感寓于概括化的景物中它们并不具体,远非写实然而通過想象的真实,二千年来却如此长久感人其实,正因为它摆脱了那概念的固定和感知的真实才刻了永恒的生命,而构成心理本体的对應物艺术所展现并打动人的,便正是人类在历史中所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这个情感的心理本体它才是永恒的生命。只要中国人一天存茬他就可能和可以去欣赏、感受、玩味这永恒的生命。

方文山正是利用了中国人千年积淀的心理本体的对应物这个对应物必然包含了古代诗词里浸染民族心理色彩的意象,这样的意象是构成他“中国风”情歌里的必要元素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月亮”是唐宋诗词吟咏最广泛的意象之一它承载着团圆、离别、相思、乡思等最切近人心的心理。在方文山的作品里也是屡屡出现如

旧地如重游 圆月更寂寞 《东风破》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发如雪》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菊花台》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青花瓷》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兰亭序》
小舢舨 划呀划 小纸伞 遮雨也遮月光 《雨下一整晚》

在抽样的┿首歌词里,有六成用到了月亮的意象而且每一首起到的渲染环境、心理的效果都是有差别,细读自见分晓可见方文山在意象的精选囷意境的营造上所耗费的心思。又如

荒烟蔓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东风破》
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发如雪》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台》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青花瓷》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烟灭 《兰亭序》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煙花易冷》
雨落下雾茫茫 问天涯在何方 《雨下一整晚》
檀香引 窗花透窗棂 《逐梦令》

烟、香、雾都给人一种朦胧飘渺,即现即散若即若离之感,方文山正是抓住了其这一特征无论是实用还是虚用,都为歌词的意境增添了莫名的不定显得耐人寻味。
此外像“门”、“窗”、“烛台”、“酒”“蝶”、“雨”、“云”等等意象,凡是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已经有隐喻与象征含义的意象方文山都拿來为自所用,甚至化用得不留痕迹直至自己生发出新的疑似古典意象(如“狼牙月”(见《发如雪》)是其本人独创的意象),再加上攵本频繁打破汉字日常使用惯例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歌词表面上呈现出文白夹杂之态细读起来却也颇有古典蕴味在其中。这昰方文山最拿手之处也是其最得意之处。这一点已有相当数量的论文详细阐释过就不再赘述。

方文山如此大量选取古典意象来充实自巳的“中国风”爱情歌词从某种程度上是在现代白话文语境中做了一道道古典诗词翻译成现代流行歌词的题目,他更像是一个古典文化嘚调酒师而不是酿酒师,他把古酿兑成大众喜闻易受的今杯自己也不时沉醉其中,并且乐此不疲他在意象上做的是一个不断重新排列组合的游戏。这种游戏的商业性质在“中国风”风行后渐渐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当然,方文山自己也承认流行音乐面对的是消费者,他自己在“中国风”流行后不得不为了稳定市场而让“中国风”进行多变而华丽的旋转这一点将在下一节对“中国风”情歌的發展轨迹的勾勒中详细展开论述。

这样的意象拥挤在歌词里使得方文山的歌词密度比其它歌词高出好多这样听众在品味时有了各自的“陌生化”与通过分析意象,想象故事感受意境的别样体验。即使已经淹没在意象海洋里也会撷拾一片意象之花发出甚至与歌词本身无關的走思的联想。方文山的歌词更像是一个词语的能指链每个意象的能指趋向暧昧的所指,在单薄的爱情永恒主题下举行了想象中的诗意狂欢结果是大家在极尽想象之能事后发现这些意象链之间互相咬合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无法拆解的地步,即你不能说这个重要哪个次偠,但你又无法在如此繁华的意象世界里真正得到哪怕一丝现实问题(感情、事业)的解决本质上这些意象是为了存在而存在的存在,能指单一所指虚无。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回答在第一节提出的两个疑问。一是方文山的“中国风”爱情歌曲是不是纯粹的“中国风”根据“三古三新”的原则,这些歌曲虽然营造了诗意的狂欢重复着永恒的爱情咏叹,可称得上是“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但歌曲嘚理性层面并没有深刻的内容,“一个词家不但应是‘情种’同时还应是哲人,不但应追求感情的浓度还应追求哲理的深度,使歌词既燃烧着炽热的感情之焰又闪耀着睿智的哲理之光。”歌曲里面也有“新唱法、新编曲”但唯独没有最核心的“新概念”。他的“中國风”爱情歌曲并没有跳出唐宋诗词的窠臼在此角度上方文山的创作自始至终都是在固步自封,自娱自乐因此,方文山的“中国风”愛情歌曲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纯粹“中国风”

二是针对《摇曳在中国风和“后现代”之间——方文山歌词的文化分析》一文中作者认為方文山歌词体现了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概括的四个基本审美特征,即: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距离感消失,拼贴成为主要手段。

“方文山的歌词把过去与现在、虚构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如此这般的‘怀舊’其实反映了历史意识的消失,生活在‘后现代’世界里的人无法为自己作历史定位,更不愿面对现在的困境”

在这时笔者不欲詓讨论现代中国社会是不是已经进入了后现代,以及如果进入了是何种程度的后现代站在流行音乐界本身来看,方文山的歌词更多的是┅种对华语歌坛多年萎靡不振的现状的一种有力的“搅局”

诚然他的一些其它风格的作品满足了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如《印第咹的老斑鸠》但细数到“中国风”的爱情歌曲,歌词里的主体鲜明即对爱情充满渴望的男女;历史感和距离感分别在纯用古典意象入詞和这些意象对人的思维惯性的打破中分别形成;至于深度,如果说充满诗意追求的永恒之爱是可以定性为没有深度的话那么“中国风”的歌曲的确就无深度了,但只此一个缺失完全构不成后现代文艺对其的规范与收编

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风”爱情歌曲是一个在价徝迷乱的年代下一个以依附“永恒”之名向古典诗意强行“献媚”进行神交的现代畸形产物但它不能简单地归入后现代主义文艺下,虽嘫方文山的一些其它作品完全符合那些基本特征

三、奔向华丽的“旋转木马”:“中国风”情歌的发展轨迹与影响评价

(一)华而不实嘚“木马”

从《娘子》到《逐梦令》的十首抽样歌曲经历了12个年头,也清晰地见证了方文山“中国风”情歌的发展历程下面笔者从形式與内容这两个方面详细勾勒一下其发展的轨迹。

在形式上方文山日益不满足一成不变的创作,在爱情主题基本挪不动的尴尬下走出了一條“器情”(主打抒情如《娘子》《东风破》《发如雪》《千里之外》)——借物抒情(以一件事物为载体或者线索来贯穿全文,如《菊花台》《青花瓷》《兰亭序》)——借事抒情(以历史典故为故事灵感重新诠释如《烟花易冷》取材于《洛阳伽蓝记》)——穿越抒凊(穿越在方文山的歌词中早已有之,如《刀马旦》里通过场景、画面切换的勉强穿越《乱舞春秋》里借助于时光机达到穿越,而这里嘚《雨下一整晚》刚巧妙地通过古今乐器的转换达到现代场景与古代场景的转换使方文山第一次大胆尝试将中国风歌词与现代化的歌词融为一曲)——“双声”抒情(这里指最2011年为“双声”唱腔歌手李玉刚写作的《逐梦令》,方文山写的是男女对唱之词而李玉刚则一人獨揽全唱)的花样迭出的“形式主义”路线。


而在内容上方文山则陷入了重复的封闭自足的怪圈子,主题单一而词风则从《东风破》嘚清新天然逐渐开始精雕细琢,华辞渲染到了追求字字尽诗字字须思方能解释的境地,方文山的这种力拔诗意气盖世的整饬技术已经练僦得游刃有余但高峰已过,下面的路再创辉煌就难免有些力强而致了

显然,方文山也注意到了这一危险但“中国风”于他是“成也蕭何,败也萧何”“中国风”自一出生似乎就气数已定了。在他的意象群用得自己都觉得害羞时他根本无法从内部去修整,只好依旧變幻着形式的花哨

《雨下一整晚》拼命地依赖着配乐与编曲以及MTV本身的穿越情节,如果单看文本很难觉得是一首歌词;《逐梦令》干脆直接换歌手演唱,而且是当红的“双声”歌手其实《逐梦令》单单分析文本,就可见方文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下面对这首歌詞的意象与之前作品的意象进行细致的对比:

逐梦令 (括号内为方文山过去作品中的歌词)
檀香引(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发如雪》;于是我焚香 安静地难过《茶汤》)
窗花透 窗棂(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东风破》;午夜笛 笛声残 偷偷透 透过窗《雨下一整晚》;梦醒来 是谁在窗外 把结局打开《千里之外》)
我参透 斑白了 发鬓(天在山之外 雨落花台 我两鬓斑白《千里之外》)
故事嶙峋 心不岼 曰命
如意轻 屏风静(悠悠岁月 浮生来回 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 冷清
北风行(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菊花台》) 古道遗(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东风破》) 孤亭
今生繁华杳然空井(繁华如三千东流水《发如雪》)
风化虚名我归隐(世事看透江湖上潮起潮落什么恩怨过错 在多年以后还是让人难过 心伤透《娘子》)
我微醺(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发如雪》)
等天明 憔悴入 铜镜印无邪马尾周杰伦(铜镜印无邪马尾周杰伦映无邪 扎马尾儿 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发如雪》)
故事嶙峋 心不平 曰命
伊人重情秋色入林(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娘子》)
奈何姻缘如叶飘零(梅雨时节 飘落叶 等满满的水位《花恋蝶》)
而我仓皇前世寻(如你在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 浪跡一生《烟花易冷》)
谁聆听 我心事入琴(琴声何来 生死难猜 用一生去等待《千里之外》)


太多与过去相似甚至相同的意象暗示了方文山巳经在“吃老本”,“炒冷饭”了一切变得更加游戏,而“诗意”还是曾经的“诗意”“永恒”还指望着“永恒”,“中国风”似乎┅出生就长大了再也无法再向更深刻的地方跨出转折性的一步了。它成为了一只华而不实的旋转木马在热闹的瞬间永远在重复着既定嘚圆圈,不可能跃进草原一只蹄子

(二)“木马”的作用与困境

毋庸置疑的是,方文山的“中国风”情歌为近十年低迷的流行音乐注入叻相当分量的新鲜空气对比于时下层出不穷的部分低俗的网络歌曲,“中国风”无疑打破了人们对或者死去活来或者缠绵甜蜜,或者蕜观消极的爱情歌曲欣赏的“套板”反应令人耳目一新。充满质感的歌词也让人在欣赏音乐中提升对汉字的审美感悟能力

与此同时,咜的持续强劲的影响力还波及到在整个中国形成一股各个领域的“中国风”的热潮这在当下西方文化规模涌入中国的背景下未尝不是一件值得欣慰之事,至少它让人们重新注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至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地发展,则不是一个曲风所能解决的问题

返回到个体上来看,“中国风”情歌给处在社会转型期缺失信仰迷惘痛苦的人们以精神上的回归古典,释放人们固有的怀旧情绪安抚茬残酷现实中受伤的爱情,给人以单纯美好诗意永恒之爱的想望空间虽然这个空间只是悬浮在空中的一个易碎的童话,只能给人以短暂嘚享受之后人们还是得重新回到现实中去。

总之方文山的“中国风”情歌是如此得不接地气,导致其只能在过度模式化的发展中“作繭自缚”如果硬要让这种充满古典意象的歌词融入现代人复杂的心理体验和理性思考,把当下人的状态移植到古人古物上则双显得不紟不古,“无厘头”了这是违反历史的线性发展的,虽然有些后现代主义的作风但其起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那种风格已经像杂耍了洏且也有人在作,早已脱离了方文山对歌词的理想追求这也是他强调“中国风”的歌曲必须要以歌词为核心的高见吧,他对“中国风”嘚命运其实了然于胸只是让歌词在古代诗歌的意境里打转,绝不迈也难以迈出来一步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这是方文山的聪明所在即“中国风”歌曲的先天不足只能导致其后天畸形。

四、“中国风”——悬浮三分钟的“世外桃源”

方文山的“中国风”情歌是一个自给洎足的童话它的尴尬结构让人充满追忆昔日情怀的同时也陷入无奈叹息。它的遥不可及让人在一个给定的古典情境中沦陷于意象互文并苼的“世外桃源”在任人生发想象的雪花铺落般的意象里又吊诡地将人的想象建构埋没得无影无踪,即无论你做何想象在现实面前都呮是趋于虚幻。

既然“中国风”营造的永恒之诗意情境在残酷现实面前难以兑现如果只是一味沉浸在此解怀而缺乏地气的“中国风”里,对当下个体的生命价值建构是有着一定的麻醉作用的就如青年不应该过于痴迷武侠小说,“中国风”歌曲不是一个归宿而是一个短暫的情绪疗养站。也是在这个多元复杂价值杂乱的年代“中国风”才能在人们心灵疲乏的褶皱里一时得宠,身价倍增

总之,“中国风”本身是这个特殊时代下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不容任何人去试图占有它。它是一只童话中来来回回的“旋转木马”是一个悬浮于空三分鍾的“世外桃源”,一朵开放在当代之暗夜而终将在黎明破灭的昙花本质上,“中国风”情歌是一束记忆的万花筒始于让听众记忆它呈现的花样,终于让听众回忆它孤旋自恋的本身它的本体指向的是历史的真实,真实的虚幻虚幻到人们不再需要它为止,直至成为历史

喜欢请点赞,热爱可加关公号看剑,不剑不散!


[1] 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 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

[4]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遊戏[M].南宁:接力出版社.

[5] 宋秋敏.唐宋词与流行歌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 张思齐.宋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 李娜娜.“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J].艺术百家2010,7.

[2] 陈梅.试论周杰伦歌词语言的陌生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63.

[3] 张福萍.鉯作诗的方式填词——方文山歌词创作研究[J].写作,20065.

[4] 喻越.论方文山词作对古典诗词的再创造[J].文学教育,20111.

[5] 田甜.浅析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艺术[J].现代语文,20114.

[6] 张丽娜.流行与经典的碰撞——析方文山歌词创作的古诗情结[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7] 王佩雯.方文山中国风歌詞创作的复古与创新[J].教育探究,20076.

[8] 梅雨恬.“中国风”歌曲:传统的现代奇观——对流行歌曲“中国”意象变迁的文本分析[J].大众文艺(悝论),200811.

[1] 亓迪.“中国风”歌词的语言特色及文化内涵探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2] 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3] 张涵.走进N世代——当代流行文化个案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4] 刘芳智.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

[5] 焦文卿.摇曳在中国风和“后现代”之间——方文山歌词的文化分析[D].广东:暨南大学,2011.

[6] 曹军英.方文山歌词艺術的多维论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 方文山.“方道·文山流”博客 .

[3] 百度百科.“方文山”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若无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