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余秋雨的评价子路评价

《论语名家解读》12,16章—12.24章
12.16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二、古今各家解
一个君子人,看到朋友、同事以及任何的好事,都愿意帮助他完成,坏事则要设法阻难使他无法完成。从政、做人都一样要做到这个程度。而小人却正好相反,就喜欢帮人家做坏事。
傅佩荣先生译:孔子说:“君子帮助别人完成善行,不帮助别人完成恶行。小人则正好相反。”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1)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正:正道。公正公平。一方面这是上行下效,另一方面人性也是向着正道的。
解决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问题。
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
汉儒董仲舒有言:“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
1、李泽厚先生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搞政治。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你率先端正自己,谁敢不端正?”
2、傅佩荣先生译:季康子请教孔子政治的做法。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带头走上正道,谁敢不走上正道呢?”
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鲁定公十五年,公薨,立哀公蒋。此时,季桓子为首的三桓强盛。
哀公二年,季桓子卒,立子肥,是为季康子。
当时的鲁国,在齐国、吴国这两个大国的夹缝里生存,处境不是很好。而三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季康子的专权,让叔孙氏、孟氏很不满。
哀公七年,吴国无礼,强逼鲁国贡献“百牢”,鲁国被迫贡献;继而吴国太宰嚭召季康子来朝见他,虽然国不如人,康子却还是拒绝了,似乎很有气节,实则他觉得吴国不成气候,最终是无法称霸的,用不着怕他。哀公十一年,齐国入侵鲁国,叔孙氏、孟氏怨季氏专权,不肯听季康子的号令将齐人拦在国土之外。季康子任用孔子的弟子冉有,击退了齐人,接着会同吴国在艾陵大败齐人,史称艾陵之战。然而此战之后,季康子却加紧战备,以防齐国再来。
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使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至此,被三桓逐出鲁国的孔子终于得以回国,并完成他晚年修书的事业,给我们留下了诸如《春秋》《论语》《诗三百》等儒家经典。可以说,季康子的行为间接地成全了孔老夫子作为圣人的事业。
12.18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别裁》:在《易经》系传上说:”谩,莫,不。“诲”就是教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金银财宝,不好好保藏起来,等于教人家来偷;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妖艳,就等于教人家来揩油。
因此儒家思想,始终教人过俭朴的生活,走朴实无华的路子。如此,社会就安定,盗窃也少了。如上位的人偏好某一事物,则下面会跟着偏好得更厉害。爱好而得不到,于是就行窃了。这个“窃”,是广义的窃,凡以损人利己的方法获取即称为窃,今日全世界经济危机,就是受凯恩斯“消费刺激生产”理论所害的,前面也提到过这点,大家不肯节俭,尽量消费所致。现在全世界的“欲望”,风气都趋向这方面,所以大家就都想尽方法来占有,来获取。得不到了,只好去窃,又如女人的打扮,过去仿效宫廷,现在仿电影明星。事实上是一样的,过去看帝王的宫廷,现在看社会整个风气。所以要想不窃不盗,只有改正风气才是。
《论语讲要》:“孔子以为,人有欲心,即有盗心,有盗心就会作盗贼,所以答复季康子“苟子之不欲”,假使你自己不贪欲,“虽赏之不窃”,虽然你奖赏人为盗,而人也不去盗窃。
上行下效,居在上位的人不欲,则在其下的人便会以欲为耻,所以纵然有赏也不愿作盗贼。”
1、辜鸿铭先生译:上面提到的贵族季康子被国内频繁发生的偷盗弄得头疼不已,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假如您自己不贪图钱财,即使奖励偷盗,人们也不会去偷盗。”
2、李泽厚先生译:季康子苦于盗贼。问孔子如何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不贪财,就是鼓励偷窃,也没人干!”
12.19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无道,指的是恶人,有道,指的是善人。
孔子主张以道德感化人民,不主张用杀人的刑政来治民,所以答复季康子:“子为政,焉用杀。”子是称呼季康子,焉字当何字讲。因为杀人,虽是杀恶人,也不是好办法,未必有好效果。
如果想使民众向善,那就必须从季康子自身开始,所以说:“子欲善而民善矣。”欲是贪欲,果然康子像要满足贪欲那样要求自己为善,而人民自然就善了。
孔子说了理论之后,再说比喻。在上的君子,办事有成就,叫做德,君子之德如风。在下的小人,办事有成就,也叫做德,但小人之德如草。“草上之风必偃”,孔注,上字当加字讲,偃字当仆字讲。草加之以风,必然仆倒。例如风自东边吹来,草必向西倒,风自西边吹来,草必向东倒。此即比喻在上位的人必能感化一般人民。
《论语别裁》:因此,大到一个政治家的领导,小到一个三五人的公司,一个家庭的家长,都是一个道理,应该造成一种风气。只要主管的处于上位的人,品德超然,下面的风气自然会好。但在政治上要造成一个时代社会的风气并不太容易,也等于在军事上构成一个“气势”,是很不容易的事。
这就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杨伯峻先生译: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2、傅佩荣先生译: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他说:“如果杀掉为非作歹的人,亲近修德行善的人,这样做如何?”孔子回答说:“您负责政治,何必要杀人?您有心为善,百姓就会跟着为善了。政治领袖的言行表现,像风一样;一般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一样。风吹在草上,草一定跟着倒下。”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别裁》:用现代语来说,“士”就是代表知识分子。子张问孔子,一个知识分子,要怎样才能在社会上站起来,才够得上称为通达、豁达?孔子听了子张的问题,先反问子张的观念当中,所说的“达”,是个什么样子。子张说,我所说的达的意思,是全国上下大家都知道他,名闻天下,在家乡也是各个都知道。子张认为的“达”就是这样。子张的这个观点很值得注意,许多人都有这种心理。几十年来看到有一些朋友就是如此,尤其一些比较活动的分子,人家一提到某某达官显宦豪商巨贾,他总说认识,或攀上些关系。记得抗战时期,曾有一位四川朋友对这样而求闻达的人开了一个很难堪的玩笑。当某人正在大庭广众中自称与某某要人有瓜葛时,他便故意问说:“喂,老兄!这两天斯福兄有消息给你吗?”这位先生一时不解,间:“哪位斯福?”那人便说:“罗斯福嘛!”这句话一出来,大家哈哈一笑,这位老兄却为之默然无语。社会上确有不少这一类型的人。
现在回转来看孔子的观念,我们要注意了,孔子听子张对于“达”的观念所下定义之后,便说,你对“达”的观念搞错了。一个人到处知道他的名,那叫作有名气。这个名气是不是好的,就成问题。有名气的人叫作“闻人”,不是“达人”。孔子为“达人”下的定义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样的达人,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不一定出来做官。现在有一个名称叫“社会贤达”,就是有道德、有学识,的确在社会上众望所归,可是只想做事,不想做官。当然,他也有条件:饭是吃得饱的,生活也不愁,有丰富的正义感,这种人就是达人。
,没有歪曲的心思;做人做事,不用手段,不用权术。
,这个义字的解释,近乎墨子的义,所谓慷慨好义。
。这句话被后世误解为很坏的意思,而本来的意思是有眼光,看得清楚,有先见之明;听了一些理论,根据一些资料,加以智慧判断,就可以看出态势来。例如对于国际大事,时代的趋势,许多事情,都可以在事前看出来。
“虑”就是智虑,包括了思想与学问,“下人”是对人谦虚,绝不傲慢,自己并不以为自己了不起。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才能算是贤达的人。
孔子又告诉子张,他所说的只是闻人——出名的人,往往只做些表面工作。以前某名都有一位先生,非常非常有名,凡是各项募捐,一定请他去。而他拿起笔在捐簿上第一个写,每次一写,就是一笔很大很大的数字,至少等于现在的几十万元,每次都如此大手笔。可是真去向他收捐款,他说:“我写这样多,是为你作个倡导,别人看我写了这样多,自然都会多写一点。”此人也确是某名都当年的闻人名人之一。他这个做法就是“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做的都是善事,态度取的是仁,而真正的行为不是那么回事。而且“居之不疑”,他这样搞久了,自己也觉得这样没有什么不对。犹如许多说谎话的人,说成了习惯,就不觉得自己在说谎,对自己这样说,一点也不怀疑对或不对,甚至,认为是应该如此的。像这一类人,虽然也会出大名,但到底不算是达人。成为达人要有达人的条件,达人的道德。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篇曰: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庄子·徐无鬼》篇曰:管仲曰:“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1、杨伯峻先生译:子张问:“读书人要怎样做才可以叫达??”孔子道:“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做国家的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时一定有名望。”孔子道:“这个叫闻,不叫达。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这种人,做国家的官时固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一定事事行得通。至于闻,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这种人,做官的时候一定会骗取名望,居家的时候也一定会骗取名望。”
2、傅佩荣先生译:子张请教:“读书人要怎么做,才可以称为通达?”孔子说:“你所谓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诸侯之国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之家任职也一定成名。”孔子说:“这是成名,不是通达。通达的人,品性正直而爱好行义,认真听人说话、看人神色,凡事都想谦逊自处。这样的人,在诸侯之国任官一定通达,在大夫之家任职也一定通达。至于成名的人,表面看来忠厚而实际行为是另一回事,他还自认为不错而毫不疑惑。这种人在诸侯之国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之家任职也一定成名。”
12.21尊道德,去恶念,辨是非
樊迟从游于舞雩y&(1)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舞雩y&:。鲁国求雨的坛,现在曲阜市东。古代求雨祭天,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
慝:从匿,从心。匿(&n&),隐藏。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本义:邪恶,恶念。修慝,就是治恶。修慝是修去心中之恶。
傅佩荣注:修慝:消除积怨。“慝”是藏匿在心中的怨恨。经常反省与批判自己的过错,就没有多余的心力去怨恨别人了。本章主要谈的是自我修养的功夫。
三、古今各家解
者,言先劳於事,然後得报,是崇德也。先作事,后始想到所得的报酬,这不就是崇德吗。崇德,就是增进自己的德行。
“”者,攻,治也。言治其已过,无治人之过,是治恶也。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攻其恶。&一个认真改恶的人,但见自己之恶太多,自攻之不暇,那有时间攻人,所以说“无攻人之恶”。能如此,便是修慝。慝字从匿从心,修慝是修去心中之恶。
“”者,言君子忿则思难。若人有犯己,一朝忿之,不思其难,则忘身也。辱其身则羞其亲。惑的种类太多,忿是其中之一。一时忿起,不能自制,忘其自身,及其父母,这就是惑。
,所以皇《疏》引《季氏篇》君子有九思“”解释此义。
现代社会的风气,大家每做一件事,先要考虑有没有价值。所谓价值,就是问后果对自己的利益,这是通常的心理。可是孔子告诉樊迟,做人做事先不要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与价值,认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说,后来自然有成果的,这就是德业。其次,专门反省自己的错误,不挑别人的毛病,这也是做起来很难的。因为人都喜欢挑剔别人的毛病,很少反省自己的错误。现在要反过来,专找自己的错误,不挑别人的毛病,就很难做到了。而儒家、佛家、道家的修养,都严格地讲究这一点,做到这一点就是“修慝”。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生起气来,把自己身体生命都忘记了,要与人拚命。犯了法弄出纰漏来,连带父母、妻子、儿女都受了罪,这不是最笨、最糊涂的事吗?
1、傅佩荣先生译:樊迟陪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游憩时,说:“胆敢请教如何增进德行,消除积怨与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工作然后再想报酬的事,不是可以增进德行吗?批判自己的过错而不要批判别人的过错,不是可以消除积怨吗?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忘记自己的处境与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吗?”
毛子水先生译:樊迟跟孔子游观雩坛,说:“请问:怎样增进德行?怎样化解怨恶?怎样辨明惑乱?”孔子说:“你问得很好!做事则争先,受禄则居后,这不就是增进德行的方法么!责自己而不责别人,这不就是化解怨恶的作为么!因为一时的愤怒,忘了自身而连累了亲长,这不是惑是什么!”
12.22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末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1),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乡也:刚才。不久。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此章记樊迟问仁问智。仁与智的意义都不简单。诸弟子问仁,孔子解答并不相同,但归结到本义则是一致。此处将仁解为爱人,樊迟听明白之后,继则问知。知就是智。孔子解为知人。智者必有知人之明。樊迟未了解。孔子再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直是正直的人,枉是不正直的人,错,当置字讲。此意是说,把直者选举出来,安置在枉者之上,就能使枉者学为直者。然而,谁是直者,谁是枉者,樊迟尚不了然,但又不好意思再问孔子,于是退出,见到了子夏,就把刚才孔子所说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两句话问子夏,是何意义。“乡也”的乡字,假借为向字,古读响音,今亦读向音,《说文》:“向,不久也。”
子夏一听,就赞美这两句话富有含义,故说:“富哉言乎。”然后便举例说明。舜有天下时,在众人之中选举皋陶为士,不仁之人由&此远矣。汤有天下时,在众人之中选举伊尹为相,不仁之人由此远矣。
1、毛子水先生译: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问知,孔子说:&&“知人。”樊迟不懂,孔子说:&&“把正直的人举起来安置在邪曲的人上面,就会使邪曲的人变得正直。”樊迟退出,去见子夏说道:&&“刚才我见了老师并且向他问知,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句话有意义得很!舜有天下的时候,在众人里面选出了皋陶,那坏人就远去了;汤有天下的时候,在众人里面选出了伊尹,那坏人就远去了。”
2、杨伯峻先生译:樊迟问仁。孔子道:“爱人。”又问智。孔子道:“善于鉴别人物。”
樊迟还不透彻了解。孔子道:“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能够使邪恶人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找着子夏,说道:“刚才我去见老师向他问智,他说,&&‘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道:&&“意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伊尹提拔出来,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
12.23交友处友之道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二、古今各家解
南怀瑾:有时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难的事。上论《里仁》篇中,子游曾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上位者如有不对的地方,做干部的,为了尽忠心,有劝告的责任。但劝告多次以后,他都不听,再勉强去说,自己就招来侮辱了。对朋友也是这样,过分的要求或劝告,次数多了,交情就疏远了。
这里,孔子告诉子贡,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尽我们的忠心,劝勉他,好好诱导他,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可则止”,就不再勉强。假如过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变成冤家了。从表面上看起来,孔子教学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蛮滑头的样子,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实际上,加上我们自己的经验,就知道孔子的话并不滑头。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更要注意。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保持朋友的感情。
我们举一件近代的故事来说,曾国藩下面一位幕友王湘绮(壬秋),当时他是湖南的才子,也是近代以来有名的大儒。他著有《湘军志》,对曾国藩有褒贬之处。曾国藩所领的湘军,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战,开始露败象的时候,王湘绮就要请假回家。曾国藩知道他读书人胆小,如果这仗败下来就不得了。所以也想让他回去。不过事情很忙,没有立即批这件公文。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因为有事去找他。看见他正坐在房里专心看书,就站在后面不打扰他。差不多半个时辰,王湘绮还不知道,曾国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第二天早上,曾国藩就送了很多钱,诚恳地安慰一番,让王湘绮立刻回家。有人问曾国藩,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曾国藩说,王先生去志已坚,无法挽留了,。尤其打仗的时候,胜败自己都没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别人?再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坚?曾国藩说,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里,他正在看书,并不知道曾国藩就站在他身后。而且有半个时辰,王湘绮没有翻过书。可见他不在看书,在想心思,也就是想回去,所以还是让他回去的好。
1、傅佩荣先生译:子贡请教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若有过错,要真诚相告而委婉劝导。他若不肯听从,就闭口不说,以免自取其辱。”2、杨伯峻先生译: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孔子道:“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找侮辱。”
附:《论语》中谈论朋友之道的语句(共计18个语句)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2.2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曰:君子以文(1)会友,以友辅仁。
1)文:古注指《诗》、《书》、《礼》、《乐》而言。
三、古今各家解
&南怀瑾:这一篇最后以曾子的话来作结论,也是讲朋友之道;朋友的积极意义在什么:“君子以文会友”,这个“文”包括了文化思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里?在于彼此辅助,达到行仁的境界。这篇书一开始,颜渊问的是仁。到这里最后的结论,提到曾子讲的朋友之道,同时再度表明做人也就是仁的用。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
1、杨伯峻先生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我培养仁德。”
2、傅佩荣先生译:曾子说:“君子以谈文论艺来与朋友相聚,再以这样的朋友来帮助自己走上人生正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子路怎么样
很多顾客关心【子路怎么样】,纠结于是购买子路还是选择其他品牌。看购物过的网友如何评价,方便您及时获取子路质量好不好、子路是什么牌子等相关信息,对您选择购买子路是不错的参考!
买过的人都很懒,还没有人发表评论!子路怎么样?我来说说&&
下次怎么来?
记住域名:
百度搜索:
收藏本站:
订阅本站:
下载手机版
扫描下载折800
把折扣握在手心把潮流带在身边下列关于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评价正确的有( )。_百度知道
下列关于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评价正确的有( )。
A 他们不能被称为大臣
B 他们只能做有专长的臣子
C 他们可以做教育
D 他们可以做外交
E 他们可以做个称职的大臣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孔子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页面即将载入....
页面即将载入
你刷新页面的速度过快。请少安毋躁,页面即将载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评价子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