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设计一份唐太宗与大臣和皇上对话的对话

作者:郭根群
笔者在古代药王,孙思邈的故居(陕西耀州、药王山庙)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恨其光輝。天地之大,人猶有歎焉,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衆人之口,故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戮,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绝。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帝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注:该碑文是在戊辰年春,由李思憲書。碑文没有标点符号,为阅读方便,此标点符号为本文作者所加。)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大臣之中,只有你德才兼备,但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像油一样珍贵,农民喜欢它对庄稼的滋润,但是走路的人却厌恶它在路上产生了泥泞。秋天的月亮像镜子一样,漂亮的女子喜欢它有明亮的光辉能够用来欣赏,但是盗贼却怨恨它的光辉。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何况我呢?我没有山珍海味来调节别人的口味,因此别人说三道四不能听,即使听了也不能相信。皇帝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无故的大臣就要遭到杀害,作为父亲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把儿子杀死,夫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话就要离婚,朋友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分手,乡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相互疏远,亲戚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断绝来往。堂堂七尺男子汉,需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烂之舌,有些人的舌头像龙泉宝剑一样,说出来的话杀人不见血。”皇帝听后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我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读罢这块碑文笔者受益匪浅,眼睛一亮,偶有一得。
请客送礼、大吃大喝,古已有之。许敬宗在回答唐太宗的问话时说:“我没有山珍海味和好酒来调节别人的口味,因此有人说三道四不能听,即使听了也不能相信。”这就是说明请客送礼、大吃大喝,古已有之,甚至延续至今。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那样:“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问题。现在,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群众反映强烈。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制止”。现在社会上请客送礼成风,有些部门和单位“小吃小喝天天有,大吃大喝三六九”各大宾馆、饭店经常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其奢侈程度正像群众形容的那样:“一支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坐着一小楼。”这些食客的嘴和胃比河马还要大,每年要吞掉2000亿元纳税人的血汗钱。由于我们的政策是贪污犯罪,吃喝无罪。所以,这股歪风像瘟疫一样一直延续至今。
要防止卖官鬻爵死灰复燃。从山西平遥收藏的封建社会卖官鬻爵的价格表上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当然是小钱买小官,大钱买大官啦。但是这种卖官鬻爵的封建遗毒,却在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中死灰复燃。如,马德、李铁成、王昭耀等卖官受贿案就是突出的例证。马德作为市委书记把绥化市委大院当成了“乌纱帽”的批发部,与封建社会卖官鬻爵的价格表十分相似,在马德那里,小到乡镇长、党委书记,大到县长、县委书记以及下属各县区部门的一把手,也都有其自己的价格标准。
谨防三寸不烂之舌。敬宗对日:“堂堂七尺男子汉,需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烂之舌”。这句古语为何能流传至今呢,这说明“三寸不烂之舌”的危害之大,影响之广。大到国事、小到家事,深受其害的事例屡见不鲜。所以,当领导干部的耳朵根子一定要硬。千万不能偏听偏信,先入为主,以免伤害了无辜的干部。当下属的也应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你发现别有用心的人中伤你时,应及时地向主要领导作出实事求是的说明,千万不可听之任之,以防遭至“杀人不见血”的后果。当然,我们的父子、夫妻、朋友、邻居和亲戚之间更不能听信谗言,互相伤害。
领导干部一定要发扬民主。做领导干部的遇事一定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做到兼听则明。有时还要特别注重听取少数人的意见,才能避免偏听则暗。例如,当唐太宗听到有人对许敬宗的德才有怀疑时,就问许敬宗说:“我看大臣之中,只有你德才兼备,但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为什么呢?”待许敬宗作了客观形象地比喻和分析以后,唐太宗从中悟出了道理,便回答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我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能群臣“相亲如一体”,把大臣进谏作为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方针,为了真心鼓励群臣进谏还下达了《令群臣直言诏》。由此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唐太宗李世民也成为“万民称颂”的开明皇帝。
今天,我们做领导干部的学习、鉴赏唐太宗与许敬宗的这段精彩对话,对于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时的唐太宗已经从许敬宗的忧虑中认识到了这一点,不知道,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否也从人民群众的忧虑中,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唐太宗与大臣王珪的一段对话
&&&&&&&&&&&&&&&&&
&《新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三王珪传和《贞观政要》卷第二任贤第三均载有唐太宗与大臣王珪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很著名,今天读来还感到很有教益。
唐太宗时,王珪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同辅国政,君明臣贤,打造了“贞观盛世”。太宗知王珪善于谈论且精于品鉴人物,就问他:“你善于品鉴人物,为我评论一下玄龄等人的才能品质,你自己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王珪回答说:“要论一心为国操劳,知无不为我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公允,我不如彦博;治理繁琐紧要的政务,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我不如魏徵。至于洁浊扬清,疾恶好善我与他们比较有一日之长。”太宗深以为然,连连称善。玄龄等人知道后,都认为他说出了自己的长处,是很正确的论断。
从这段著名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王珪的高尚品德。作为同辅国政的大臣同僚,他首先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强于自己的地方,对同僚有足够的尊重。但也不枉自菲薄,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很谦虚的认为自己的长处也仅是“一日之长!”大唐贞观年间这些掌握国家命运的大臣,能够互相尊重、各尽所长,出现“贞观盛世”也就是很必然的了。后代我们常见大臣们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甚至结成朋党,斗的你死我活,国家也就被他们搞得一塌糊涂,甚至国破家亡。这对于我们处理好同事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前些时看到网上导演电视剧“奋斗”的一个叫石康的,就因为电视剧“奋斗”没评上奖,就把评上奖的的“金婚”、“士兵突击”骂得一无是处,似乎普天下唯有他高明。不但缺乏起码的道德,而且极其愚蠢无知,实际上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混混”!
建议他读读这段对话或许有帮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唐的盛衰》教学设计--
时 间 记 忆
&&&20161&&&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唐的盛衰》教学设计
10:33:00 | By: liminxian ]
中国古代经历了许多的朝代,每一个朝代其实就像一个天平,天平的一端是老百姓,另一端是统治阶级,当统治阶级能采取既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能得到得到一定民心的政策时,社会的天平往往就会处于平衡状态,国家就会繁荣稳定,比较和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代一个比较罕见的天平相对比较平衡的繁荣朝代,知道是什么朝代?
唐朝的前一个朝代是什么朝代?隋朝。还记得隋朝后期统治者对百姓如何。
统治者对百姓征收严重的徭役和兵役,掠夺百姓财务,使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师:在天平严重失衡的情况下,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瓦解之后,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唐朝从建立到灭亡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其中经历建立、发展、进一步发展、鼎盛、由盛转衰、灭亡一系列阶段。今天我们走进一看。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就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史称唐太宗,这位国君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主人公。
唐太宗刚登基时,国力疲惫,当时唐朝的状况是“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如此积贫积弱的国力,那么唐太宗登基后是从哪些方面着手治理原如此“萧条”的唐朝呢?唐太宗在执政期间实行措施时发生了许多故事,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一起在聆听故事中来进一步了解录象中提到的这些措施。
第一个故事我们走进的故事发生在东宫,唐太宗与太子间的一番对话。唐太宗:你知道舟是如何运行的吗?太子:& 不知道。唐太宗:隋灭亡之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不久将做君主,岂能不畏惧!你能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吗?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
生: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师:唐太宗为什么要怎么做,他有没有认为他是最高统治者可以任意剥削人民呢?
生:没有,唐太宗把君主和人民分别比做舟和水,他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你能不能解释一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他为什么对君民关系有如此正确的认识呢?
生:唐太宗吸收隋朝灭亡的教训。
师:继续聆听父子对话,唐太宗: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太子:& 不知道。唐太宗: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这一思想认识是怎样落到实处?(阅读书本P92第一段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农民的利益?)这一措施的实施能起那些作用?
生:重视农业生产,清徭薄赋。这样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师:唐太宗在君民关系上比以前的君主更体恤民情,所以他君民关系处理得如鱼得水,那么君臣关系处理得如何呢?请看故事二。第二个故事是讲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故事,魏征是何许人?他是唐太宗时期一个有名的谏官。魏征个性耿直,对唐太宗的缺点直言不讳。
有一次,魏征当着众多大臣的面与唐太宗争执,一点面子也没给唐太宗,唐太宗退朝后来到后宫,来看唐太宗与太后的对话但是冷静下来后,唐太宗但还是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你说为什么呢?
生:唐太宗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逆耳”,但是大臣的直言真正反映出这个朝代的内在问题,更有利于皇帝更好地治理国家。
师: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有感而发。(这段话书上有,齐念,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段话 ,唐太宗把魏征比作什么?这番话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
生:他把魏征比作镜子。这番话体现了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师: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上不光是君臣关系处理得当,还有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政治制度完善得不错。
出示:隋唐以前中央集权制在隋唐以前,大家都知道皇帝之下即宰相,宰相集大权于一身,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是皇帝的左右手外,同时问题不断,如曹操,司马懿等,都因权力过高,结果谋逆。再来看一下唐太宗时期的这套制度。唐朝沿用和完善了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协助皇帝执政机关,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结合书本思考三省分别管什么?六部归哪个省管?
生:凡军国要政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可以驳回重拟),尚书省执行。六部归尚书省管
有一天,唐太宗正与部下下棋,一大臣来报,说黄河一带出现泛滥现象,黄河决堤了,唐太宗向来重视民生问题,接到这个消息,马上召集众臣,商议讨论,请问从黄河决堤对策的起草到执行要经过哪些部门?治理黄河要修土木工程、祭祀、选择官员分别由六部中哪个部门负责执行?由此可见,前后交流一下:三省六部制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1、唐太宗时增设宰相,这一方面是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2、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3、由于各职权部门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师:除了三省六部制外,唐朝还有一个政治制度值得一提。请看图片,长安街什么喜事这么热闹,原来是状元郎来了,真是应了孟郊那句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第三名叫什么?状元郎的诞生体现了当时是通过什么来选拔人才的?
生:科举制
师:科举制实行后,一位守旧的宰相却并不赞同科举制,他说隋唐以前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唐太宗对科举制却相当的满意,他说假如你是皇帝你喜欢那一种选才方式?为什么?
生:隋唐以前靠出身或者举荐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我更喜欢科举制,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师:唐朝的强盛跟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密切的关系。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每年都达千人以上。唐代科举制还影响到邻国,新罗、日本等都曾通过考试选取官。韩国就开发成了一个旅游项目。向游客展示:韩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场面。同时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渊源。这种影响说明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举制度实行以后,唐太宗手下人才济济,国家更加强盛。
历史总在继承中发展,大唐新政的措施、
发表评论:阅读下列材料: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乾元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_百度作业帮
阅读下列材料: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乾元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罢修乾元殿.请回答:(1)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3)唐太宗的事例给我们有哪些启示?
三人行ゝ乺
(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2)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3)要重视民生,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臣和皇上对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