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林氏金紫光录大夫公108拜的由来

泉州历史网
泉州儒、道、释寺庙(4划-下)
。安溪县长坑乡田中村。沿革。原规制。诗词。、。古寺。旧寺。新寺。周边建筑。、太子宫、太乙真人庙(杨仙公庙。南安水头朴里朴三村)
郭山凤山寺[郭山庙。南安市诗山镇境坊前村郭山]。泉州凤山寺。、凤山宫(惠安县辋川镇梧山村凤凰山下)、凤山社(原名凤山宫。惠安县辋川许厝村凤凰山下)、凤山岩寺(安溪县龙涓乡内灶村凤山。沿革与规制。清代鎏金辇轿。)、、凤阁宫、凤池宫、凤池庵(安溪县城西祥云路。沿革。现状。)、凤阳宫(霞阳宫。惠安县张坂镇后洋村下洋)
、凤里庵(观音亭、石狮亭。石狮市凤里街道宽仁社区。沿革与规制。凤里与石狮[王审知说。观音亭 古石狮说。周德兴说。])
[惠安县文庙左]、。泉州郡城南隅溪亭铺义全境[今义全后街中段]。 概述。血泪石。、文殊寺、文胜宫(文胜巷文胜宫。铺仔巷文胜宫。)
、文兴宫(后城文兴宫[鲤城区后城九史巷中]、法石文兴宫[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文兴渡头。北石帝君行宫。文兴三王府。送王爷船习俗。])
、五塔庵、五显宫(永春五显宫[永春西岳庙。永春县城五里街镇儒林]。西街五显宫[泉州郡城西街新街南口东畔]。)、五峰院、五峰宫(惠安县辋川镇下江村赖厝自然村五峰山东麓)、五华寺(吾华寺、五峰寺。德化县盖德乡吾华村五华山巅。沿革。规制。楹联。端午井。古代遗物。)、五魁庙
(中岳庙。泉州城北云山)、中天竺寺、
风神庙、风春宫、
方广寺(白马寺)、方德堂、方圆堂
  无尘庵、
(永春县蓬壶镇蓬山之巅)无祀宫(崇疆厉坛。惠安县崇武镇崇武古城北门外后湖路)黄石村王爷馆。亭店村王爷宫。、王公宫[庙](沙尾下王公宫。上堡王公宫。下堡王公宫。王宫村王公宫。仁美王公宫。火炬村王公宫。华星村王公宫。赤土村王公宫。斗南村王公庙。下宫村王公宫。店头村王公宫。乌石村王公宫。)
[宫](小希夷元帅庙[小希夷宫]。赤土村元帅庙。东边村元帅宫。亭店村元帅宫。)
夫人宫(东门夫人宫。孟衙埕夫人姑宫。仙塘夫人宫。新塘夫人妈宫。树兜夫人妈宫。斗南村夫人妈宫。)、
(石狮市祥芝镇祥渔村)、斗南宫
  太湖岩,又称泰湖岩,位于安溪县长坑乡田中村(古属还集里),已圮毁 ,现只余遗迹和一小庙。列为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太湖岩》:
  “太湖岩(在还集里)。
  宋·绍定(;1233年)中,有道人张道源者,遇异人于德化之九窦溪,使负之渡,乃曰:‘我泰山佛,传汝心印。’自是灵异。
  又一夕,梦神人道往险境。山中有地曰‘龙湖’,古木流泉,石岩可居。与乡人至山巅,宛如梦中所见,遂居之。已,自龙湖来居安溪山。龙湖一名太湖,道源遂以太湖名岩,仍旧隐也。
  其起手时,邑有巨室,山多杉木。道源往施,巨室曰:‘视木末折者,即以奉君。’亡何,风大起,木尽折。既得木矣,又莫致之。乃自山顶湖中先后挺出。匠告曰:‘木足矣。”遂止不挺。今木头半挺尚在湖中。
  (明代,太湖岩与清水岩、泰山岩并称安溪宗教建筑物的“三岩”)安溪称三岩之奇曰:‘普足构清水(清水岩)自出米,法胜(应为“惠胜”)构泰山(泰山岩)自出瓦,道源构太湖(太湖岩)自出木。’邑人称普足曰‘昭应祖师’,道源曰‘惠应祖师’,惠胜曰‘显应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清水岩、泰山岩》)
  明令汪r有诗。”
  清·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太湖岩毁于火,寺僧构屋数橼为小庙奉祀祖师至今。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宋?张道源祖师居此。康熙辛卯岁(1711年)毁于火,古迹犹存。寺僧构屋数橼,奉祀祖师。”
  原规制
  太湖岩虽已圮毁,但根据资料,其原来的规制还可寻及大貌:
  太湖岩依山而建,分为顶岩、下岩两大部分。从田中村沿山路而上约3公里处,是太湖岩的格仔厝。步入“百丈山”山门,便到下岩。下岩边原有古木三株,古木边是圆明法界山门,山门边是双层门楼,浮杉池就在门楼边。浮杉池边有一舍利塔,平面六角形。过浮杉池,便是顶岩。顶岩前殿为如来殿,殿边是香积厨和版屋。从前殿两侧步上30级台阶后,就到主殿。顶岩东侧从下而上是地藏阁、大士庵、祖师殿。祖师殿两边又有两座舍利塔,都比浮杉池边的舍利塔大,高2.16米,分别为须弥座、仰履莲,塔身雕光坐态佛像。
  太湖岩尚存不少文物:
  清代“祝圣放生池”碑刻,高1.1米,宽0.52米,字径0.28×0.23米,弧顶。
  清代六角石柱4支,高3.2米,上镌对联:
  “惠应千年不爽,问肝肠铁石一腔;圆明两曜齐光,看色相金茎百态。”
  “湖开百丈,面同发,曳碧岩,地联太华称名岳;惠济四方,伏群魔,安众庶,派传照显作大师。”
  明?宏治十八年进士、监察御史詹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源》)曾游太湖岩,赋《登泰湖岩》:“泰湖名特重,腊月更Q攀。好鸟深藏竹,幽僧少出山。骤来如晤道,坐久不知还。童冠讴歌起,遥听夕照间。”
  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户部员外郎詹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彬》)赋:“发源自佛耳,名刹难称俦。不雨山长润,无风气亦积。衔杯僧共坐,穿径月同游。寄语长安客,何如此地幽。”
  清?康熙十一年举人、曾任武强知县的官朝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官朝京》)游历太湖岩,作《泰湖岩次韵》四首,《安溪县志》录其二:
  (一)“谁家参透此禅关?历尽崎岖意自闲。日色常悬天地阔,泉声不变古今潺。山中花雨连阶积,殿上香风惹袖还。最是奇人多胜事,锡飞高出在云间。”
  (二)“纷纷尘劫枉相关,占得清高却自闲。地耸千家岩色曙,源通万谷水流潺。岂知一佛今犹在,谁道真人去不还。夜静钟声云际发,上方月碧照林间。”
  太白峰寺,原名圣善寺,位于泉港区南埔镇太白峰山(唐时称莲花峰)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太白峰》)
  太白峰寺始建于唐·贞观(627—649年)年间,初名圣善寺,素为莆田、仙游、惠安、泉港四地群众敬仰。
  《泉州府志》载: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任泉州太守时,曾登莲花峰,“山上有石,方如碑揭,蔡忠惠书‘太白峰’三字刻其上。”人们即以题刻称莲花峰为太白峰,寺为太白峰寺,逐渐淡忘了原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襄》)
  据寺中清代光绪(;1908年)年间的碑刻记载:“自李唐迄今兴而复废,经数百年沿及国朝,基址尚存,佛灯犹然普照。”按古寺残存的基石可测,唐代圣善寺坐西北向东南,有九进殿堂,据说规模最为宏大时,寺僧多达&99人。
  寺宇多次兴废。现在太白峰上有新、旧两座太白峰寺。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太白古寺日久失修而成废墟,高僧蓓明禅师(民间称豆干佛)重新修复古寺,在旧址之后部依山势建于山巅,面朝东南,是进深三间、宽五开间的殿宇。
  太白峰寺自蓓明禅师住持以来,寺中僧徒20多人皆有学识,据说远至新加坡佛教会副主席达明禅师,近至莆田梅峰寺、仙游塔斗寺均有住持出自太白峰寺门下。久之,骚人墨客和地方士绅接踵而至,远近香客趋之若鹜,村中民众亦纷纷捐献田园以作供佛之资。寺中尚存的《捐献田园序》石碑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村众“献田园于寺之前后左右,统计六十丘,给予寺僧管种,为奉佛资。”可见禅寺在清末影响之大及香火之盛。
  解放初又经修建。
  寺门上有三块石匾,中间是“太白峰”三字,左右分别为“谪仙过化”和“忠惠留踪”,意指李白、蔡襄和太白峰的渊源。大门上亦刻“太白”二字的冠头联:“太一峰中开梵宇,白云天半护禅林。”皆出于近代惠安县雅士李慕韩之手。
  寺下有地下室,因山土塌倒而堵塞。
  新寺位于旧寺前面坡下,坐北朝南,始建于1988年,是一座在唐朝古寺大殿遗址上重建的殿宇。当年重建时掘出不少陶瓷碎片和唐砖残块,现仍存于寺院之中。
  整座寺院占地约400多平方米,红瓦飞檐,彩墙漆门,两侧辅以走廊及护厝,宏伟壮观。
  殿堂大门上有两块匾额,上面的为瓷砖大匾,撰“圣善寺”三个颜体大字;下面为石匾,刻有“太白峰寺”四字。门联:“清泉再涌水长流,福地重兴林茂盛。”
  殿堂分上下厅,中间以天井隔开。
  下厅前供弥勒佛,左立韦陀,右坐伽蓝。柱联曰:“莲峰拥巍峨四山拱卫桑梓,太白倡诗禅一家史传古人。”
  天井之右有个唐朝的六角古井,该井经过重新挖掘修砌后,深幽清澈,引出的水可供全寺使用。据说原来的古井盘上雕有清晰的图纹,还有1个状如瓶塞设计奇特的井盖,惜1998年殿宇重建时被民工当作杂石填为地基。
  上厅为大雄宝殿。殿正中佛龛供2米多高的如来佛坐像,圣体鎏金。佛祖左、右两个佛龛分别供奉观音菩萨和地藏王,旁边还有两列高约0.8米的十八罗汉。三个佛龛上都悬有木制大匾。中央的“大雄宝殿”四字匾额长约2米,宽约1米,四周雕刻龙凤图案,上面是“龙凤朝圣”,下面是“双龙戏珠”,两侧是“双龙朝匾”。两边的金匾稍小,分别题撰“护持众生”、“千佛之祖”,一样精雕细镂。两边护厝的走廊上,各供奉1尊真人大小的菩萨,左廊是普贤骑象,右廊是文殊驾狮。
  大殿门前是一个约250平方米的大石埕,埕地以平整的条石铺设,周围栏杆上的石板皆经精心磨制,镂空成各种几何形状。石埕台阶上的石柱上方,雕刻着精致的小石狮,其余护栏的石柱皆雕有莲花宝座形状。石埕里面井然有序地栽培着塔松,栏杆外和寺院四周也长满了葱翠的花草和茂密的龙眼树,使禅寺笼罩着清幽恬静的氛围。
  禅寺前面不远处有一干涸池塘,据说廿世纪八十年代尚贮有池水,水清见底,干旱不涸;风平无波时,寺宇峰峦洞石林木皆映入其中,水光山色,美不胜收。
  周边建筑
  太白峰寺的东面,有三座建筑:观音堂、感恩寺和肖公墓。
  感恩寺位于观音堂、肖公墓上方的山坡上,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派的骨灰存放堂,面积约400多平方米。该寺是台胞投资兴建的,当地群众多将先人骨灰存寄于此。
  观音堂处在下山的出口,1998年新建,是仅100多平方米的单层石筑寺堂,主殿供奉观世音大士。
  肖公墓与观音堂相近,是清代举人肖国华及其子嗣的墓园,乃其在台后裔所建。整个墓园皆由辉绿岩构筑,布局设计讲究,各类石雕造型精美。其进深30米,面积约500多平方米,里面的石塔、石亭、翁仲以及石板上各种花鸟虫鱼和人物浮雕,姿态万千,形神俱备,线条流畅清晰。墓园前20米处有两座八角石亭,高7米左右,亭阁上端有两层八角拱顶,每层仅以两块巨石磨制拱砌,这在泉港亭台建筑中极为罕见。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火炬村顶埔口。始建未详,建筑面积20平方米。主祀李太子,配祀王爷、土地、班头爷。
太乙真人庙
  太乙真人庙,又称杨仙公庙,位于南安水头朴里(高美)朴三村,祀杨肃。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乙真人庙原为杨肃故居(“秧苗穴”),至杨肃的孙子一代(北宋初),已迁居官桥塘上居住,朴里为吕姓独大,杨、吕两姓自杨肃之子开始即代有姻亲关系,杨、吕两姓遂将杨肃故居改建为太乙真人庙以祀,俗称杨仙公庙。屡有修葺。廿世纪90年代初重修。&
  重修后的庙宇系砖石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上下两进,中留天井,显得宽敞雅致。庙宇正厅有神台,上置神龛,龛中奉祀杨肃(杨仙公)雕像。
  现今每年四月初七,官桥“五宝杨姓”及其它杨姓、吕姓均到杨仙公庙拜祖,结灯挂彩,杨、吕旌旗共飘、共祭,吕姓每户还安排酒席宴请杨姓姻亲。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肃》、《泉州祠堂·朴里吕氏大宗祠》)
  郭山凤山寺(郭山庙)
  凤山寺,又称郭山庙,位于南安市诗山镇境郭山上,因山形如凤翥,也称凤山、。凤山寺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闽南古刹,也是闽台和世界各地广泽尊王宫阙庙宇的祖庙。
  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郭忠福,幼失怙,事母至孝,为财主放牧以赡养其母。十六岁时,携酒牵牛登山,在老树古藤上坐化。乡人嘉其孝,于其坐化处筑祠祀之,曰郭山庙。据说他曾显灵驱寇,信众因以将军礼祀之,所以又称将军庙。
  郭忠福孝行闻名于世,历代官府奏请朝廷加封,奉为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赐庙额曰“威镇”,绍兴年间(1131—1162年)确“威镇广泽侯”,;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追封郭忠福为广泽尊王。为凤山寺清·同治九年(1870年)加封郭忠福至“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
  凤山寺“文化大革命”夷为丘墟。且增建凤山宾馆和环山公路等,成为凤山旅游区。
  现在的寺宇、,为典型的四进宅皇宫式殿宇。
  ;供奉主神广泽尊王、文昌夫子、释迦牟尼、观音佛祖等。广泽尊王本属道教尊奉的神,可是信众也把他看成佛,历代常有和尚在此住持,属多神庙,合三教为一。&
  屋顶为釉面陶塑的飞禽走兽、龙飞凤舞,燕尾形屋角飞翘、大门彩绘,拱斗间也附刻飞天乐伎,建筑布局奇特,结构精巧。雕梁画栋使整个寺宇显得富丽堂皇,充满厚重朴实、古色古香的闽南传统风格。&
  楹联:
  清·黄尔瓯书:“是泉南第一峰,毓此真灵原间出;为忠孝无双士,同兹彝秉勿他求。”
  清·庄俊元书:“威镇古扬名,广矣大矣群黎被泽;保安今锡号,尊之亲之率土称王。”
  自宋以来,凤山寺香火鼎盛,影响遍及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地。台湾以广泽尊王为主神的庙宇就有260多座,香火传播东南亚各国的庙宇有300多座。历代名人骚客多来此题咏,明代通判颜延渠赐额题匾“凤山胜览”,把凤山寺景区列为“诗山十八景”之冠。
  明?陈学伊《题郭山神庙》:“突兀来峰势若骞,石梯百仞到山门。原畴一望平流水,烟火相连远近村。栋宇斗成栖佛像,藤萝幻迹说将军。欲寻旧记今天考,指点群山笑白云。”[注]突兀:高耸特出貌。骞:高举,飞起。畴:已耕作的田地。斗成:突兀屈曲成斗状。
  明?戴廷诏《游郭山庙》:“山门缥缈俯遥岑,云树苍茫玉洞阴。累石山疑凤驭,环溪澎湃引龙吟。当年遗迹藤萝杳,此日明神帐殿深。却喜高僧如惠远,焚香颂偈一相寻。”[注]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状。岑:小而高的山。苍茫:也作“沧茫”,旷远迷茫的样子。玉洞:神仙的居处,这里指“郭山庙”。阴:同荫,遮蔽。嶙峋:高峻突兀。驭:驾御。澎湃:波涛冲击声。杳:幽暗,深远,见不到踪影。偈:“偈陀”(梵文音译)的简称,佛经中的唱词。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郭忠福、庄俊元、颜延渠、戴廷诏》)
  泉州凤山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凤山寺:在三十九都东门外驿路铺。”
  凤山宫,位于惠安县辋川镇梧山村凤凰山下(俗称承天山)。2002年11月列为惠安县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凤山宫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1979年和1992年再修。
  宫坐东朝西,宫前地势开阔,西部是远近玳瑁诸山及虎屿岩,南面一派走马平川、田畴沃野,东望辋川海湾。该地在辋川峰崎港时期是湄洲湾内一海岬,因此才有临水而立的水上保护神妈祖宫。
  重修后的凤山宫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由山门、拜亭、两廊及主殿组成。
  山门为三通。中门额高悬“凤山宫”牌匾,楹联:“天泰地泰三阳开泰,神安人安合境平安。”右门联:“香腾紫雾通三界,烛吐红霞达九重。”左门联:“精诚不竭秀千里,霞彩无私福有臻。”山门尚存始建时石鼓1对。
  主殿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奉祀湄洲妈祖塑像(含大、二、三妈),左右两厢分祀文英公、武安王和相公爷神像。妈祖神龛楹联:“案前白鹤朝圣母,殿后青龙护凤山。”文英公、武安王的楹联:“忠臣无二二忠臣,王国侯双双国侯。”大厅四大柱楹联:“圣迹昭灵五洲香火,航程安泰四海颂歌。天上圣母真神显灵,凤山胜地万古流芳。”
  在凤山宫的不远处,古称惠北佛教三丛林之一的承天古寺还留下残墙秃壁,山门、古井及花岗岩门额“承天古寺”石刻尚存。
凤山社(凤山宫)
  凤山社,原名凤山宫,位于惠安县辋川许厝村凤凰山下,社前直击不远处的麒麟山,西望玳瑁诸山,锦阳溪在社前不远处流过,东边不远处是辋川港道。
  始建于宋代,原为凤山寺,后改寺为社。几经兴废,文革期间破坏最严重,后又遭火灾。1969年重修。原大厅石柱烧成数段,现仍放于门口埕边;原有马井1口仍在。
  凤山社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社前有广阔的场地,建有戏台。建筑形式二进、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
  主殿奉祀北宋陈洪进及其女儿陈丕玑(尊称陈姑娘)塑像。陈洪进,仙游人。五代•南唐时为清源军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宋,终岐国公,赐府第于开封祥符县。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陈郡王生日,十一月廿日陈姑娘生日,善男信女均到社烧香礼拜,或演戏请客,热闹一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传说一:陈洪进曾居留过许厝北石自然村(古称法石),后感许厝一带人稠地少,便发动民众围海造田,得耕地几千亩,就是现在的许埭农田。但自围垦后,若遇风调雨顺,年成看好,若遇旱灾,常颗粒无收。陈洪进及其女陈丕玑又发动兴修水利,认为应从北边开渠疏圳,引水入田。陈丕玑沿岸遍插“金钗”,作为开渠疏圳的民工代价,与民众约定:“疏圳通水后,才能拔下金钗作为己有,不得违约。”村民积极挖渠开沟,大功告成后,哗哗流水入田,在民众上岸拔钗之时,一时金钗全成竹钗。民众深感陈姑娘用心良苦,劳苦功高,毫不计较。此即为“金钗买圳”的民间传说。后来为感陈洪进父女功德,又建凤山寺祀之。
  传说二:许厝村民众昔有詹、胡、李、许、陆、曾、施七姓聚居,以胡姓最为兴旺。胡姓因建宗祠,又兼大宗小族之事,争凤山脚下风水宝地,纠缠不清,有械斗危险。陈洪进父女出面调解,建议该地建凤山寺,作为共同膜拜的圣地,村民接受,事态平息。后人因感陈氏父女有功于民,在寺中奉祀陈郡王与陈姑娘神祗,后改寺为社,延续至今。
  主门楹联:“凤阁勋名光宋代,山峦灵秀毓王宫。”
  社中楹联:
  “东辋水,西瑁水,二水潆洄振洛水;左狮山,右麟山,二山排挞朝凤山。”
  “沧海成田,昔日英灵如在;金钗买圳,于今德泽弗谖。”
  凤山岩寺,位于安溪县龙涓乡内灶村凤山。
  沿革与规制
  凤山岩始建于北宋·咸平(998&#年)间。相传:当时南海香山紫竹林高僧妙觉长老随奉“南海佛祖”神像,游览至内灶凤山山脉,见山峰毓秀,山泉长流,两边岗峦起伏,相互映照,形似“飞凤朝天”,即广募资金,在“凤椎”圣地创建凤山岩。
  明·天顺三年(1459年),当地陈氏扩建岩寺。
  “文革”期间,岩寺被毁。1984年,内灶信众集资,依原址原向复建。
  岩寺为四合院式,坐北朝南,正殿悬山顶,岩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式,抬梁架,雕花塑草,飞檐凌空,雄伟壮观。岩内主祀南海真宗观音菩萨。岩中有多副楹联 ,如:“不老凤山观自在,长流马水活如来 。 ”“凤山古刹灵光灿,内灶观音甘露香 。 ”
  凤山岩留存有许多明、清文物:铸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的古钟,清代5架辇轿、24面蜈蚣大旗,历代珍藏的“南海真宗”、“悬崖西竺”、“慈航普济”、“慧眼慈心”、“真英灵”等匾。
  清代鎏金辇轿
  清初5架木刻鎏金辇轿,其中1顶“八角辇轿”,其余4顶是“四角辇轿”。辇轿自清·乾隆(;1795年)间起先后雕刻而成,一直被藏在寺中,只有庆祝观音佛祖 诞辰时才抬出巡游。由于年久,有些雕刻坏了,2009年重新修补。2015年遭窃,物件被拆卸,准备运出寺时被发现追回。
  辇轿工艺精湛,构思巧妙。其“八角辇轿”总高1.96米,周长3.43米,基座为木制四方框架,4只“狮踏鹿”背负4根主柱托住全辇,上下分9层,至第四层以 8 支龙柱为主干,以428粒拱斗承托上方,造就八角形状。外表由精细的木雕构成,中间城门四开。内容有骑马争战、公堂办案、孝子感天、名人传奇等历史典故,总计有人物526个、骏马88匹、蟠龙108条、狮子16只、凤凰、白鹤及鸾鹫46只,还有蝙蝠、飞鼠等飞禽走兽118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奇花瑞草鲜活逼真。
  在南安,五代?刺史王延彬葬妻徐氏于此,建院改为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南宋?黄公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公度》)诗:
        “一代衣冠霸业休,半山金碧梵宫留。
         伤心废宅松榆老,满目寒塘菡萏秋。
         马鬣未平余葬地,蛾眉不见但妆楼。
         凭高欲问豪华事,耆旧无人僧白头。”
  凤阁宫,在府城金鱼巷东端。北向。始建未详。祀相公爷,为崇名铺凤阁境境庙。后改为民居。
  凤池宫,在府城凤池巷东端90号,为三教铺风池境境庙。始建未详,1991年重建,南向,面积100平方米。主祀相公爷,配祀白王爷、关帝、观音。
  凤池庵,位于安溪县西关凤麓之右常沿渡头(今安溪城西大桥西侧祥云路,隶凤城镇祥云居委会)。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98年立有文物保护碑。
  清·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
  “寺观·凤池庵”条载:“在县西关凤麓之右常沿渡头,崇奉大士。”
  “考亭书院”条载:“朱子旧祀于凤池庵,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令龚颖以朱子曾憩于此,有诗题壁,遂改庵为书院祀之。”
  “常沿渡”条载:“在县治西凤池桥下,编渡夫一名。”
  “凤池桥”条载:“在县治西常沿渡上。宋·开禧(;1207年)间知县杨绳祖建。嘉定(;1217年)间,知县陈宓易以石址木梁,上覆瓦四十六间,邑人刻石曰陈公桥。宓嫌掩前人之美,投石于湍,改名凤池。后圮,明·邑人李森重建,又被洪水漂坏。今石址尚存,济以渡船。”
  梳理后可知:①古安溪县西关凤麓之右设有渡口和桥梁,渡口叫常沿渡(今安溪城西大桥西侧),桥称凤池桥。常沿渡头建有凤池庵,奉观音大士。②凤池庵在南宋早期已存在,朱熹绍兴廿三年~廿六年(年)任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时,多次来过安溪,曾留宿凤池庵,并题诗留壁。③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安溪县令龚颖以朱子曾憩于此、有诗题壁,遂改凤池庵为朱文公书院,又名凤山书院,崇祀朱熹。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提学副使邵锐巡视书院,考虑到其存于乡野之间,不甚庄重,迁出,复为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龚颖》)
  常沿渡口是泉州至湖头船只经过之处,停泊此起运装卸货物,茶叶、米粮、布匹,汇集辗转于码头。渡头有街道,临街“通路柜”商铺,支起上半扇窗页可遮雨日,放下下半窗页就是柜台桌,生意红火。许多出船的商人,时常会到凤池庵烧香许愿,保佑行船平安顺利。
  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安进士郭u第游凤池庵,见古榕一侧是奔腾的溪水,一侧是热闹的街市,感慨撰联:“真身现处一道松阴,仿佛菩提树下;大众渡时半泓溪影,依稀明镜台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郭u第》)
  抗战时,凤池庵前殿被作为忠烈祠。
  廿世纪60年代,凤池庵在公路拓宽改造时被拆除。1994年,在旧址边约60米处依山重建。
  凤池庵坐东向西,规制仿古,四合院式,石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庵内供奉观音大士、玄天上帝。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晋江文人黄瑞明来庵朝拜,留有石刻对联:“凤麓柳枝垂玉露,池中莲叶发祥云。”上联落款:“光绪戊子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孟夏立”,下联落款:“晋邑弟子黄瑞明敬”。今存。古渡也因此也改称祥云渡口,路称祥云路。
  每年元宵节,乡人从凤池庵点灯,开始巡境游行,开锣唱戏。农历二月十七日安溪城隍春巡,出佛时由城隍庙出发至凤池庵,才开始摆驾正式巡游。
  庵前对面的祥云路旁有古榕,与凤池庵隔着马路,下面是浩浩荡荡的江水。古榕相传是朱熹手植,现有五、六层楼高,主干硕大,三五人才能合围,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荫披古庵。
  凤阳宫,原称霞阳宫,位于惠安县张坂镇后洋村下洋凤穴地。1992年11月列为惠安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民国年间均有大修。现存为清代重修之旧观。
  凤阳宫坐西朝东,面积214平方米,由山门、拜亭和大殿组成。
  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奉祀海神妈祖,俗称“三妈”。
  m壬写嬗惺1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石香炉1个,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碑记1方。
  凤里庵,俗称观音亭、石狮亭,位于石狮市凤里街道宽仁社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与规制
  凤里庵始建于隋·大业三年(607年),供奉观音菩萨。至今庵前左侧放置一尊隋朝流传下来 造型古朴的石雕狮子,右侧放置一个莲花石臼,民众自古称观音亭、石狮亭,附近地带也称为“观音亭下”。
  《泉郡·晋南地名探源·凤里》载,唐·贞观八年(793年)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中进士后,应盘石乡陈涵育所求,为 重修的观音亭书题“来义鸣凤,泰连延鸿”八字行书,即今凤里庵山门外的 “凤义”街道命名的缘起。
  历代九度修葺。现有拜亭、前殿、中殿、方丈室、知客室、斋堂、花苑等。门匾“凤里古地”。清代竖立的重修碑尚存,记载着凤里庵始建于隋。
  凤里与石狮
  凤里后来成为石狮镇的别称,现在则专指凤里街道。石狮原为民间俗名,现在成为正式的县级市名。但说法不一。
  王审知说
  凤里地域,唐称“盘石”,因时此地尚为荒芜,从泉州府来石狮(今宽仁)的,仅有一途,需从一个陡峭的坡爬上一块平坦的大盘石上通过,故名。其石现存,位于今五星社区霞泽自然村,约一两百多平米,石上建戏台。
  《泉郡·晋南地名探源·凤里》提到:唐末昭宗光化二年已末(899年)孟夏,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赠额盘石观音宫为‘凤里庵’之金匾”。后梁·开平三年(908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嗣后王审知将 “盘石”地名更为“石狮”。(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
  据称,王审知之所以赠予“凤里庵”金匾,是因今石狮五星、后花、东村一带名为“凤里山”。而后来 王审知之所以又将“盘石”改为“石狮”,是因今石狮自古以来有“狮形龙穴”之传说。
  所谓“狮形龙穴”,今仍有迹可循。今石狮尚存“狮头顶”和狮尾潭。龙头穴在今五星社区内透村,是石狮本埠最高处。《桃源黄氏宗祠》石碑云:“基做龙头世泽长,家传孝友德声扬,人文蔚起箕裘世,春祀秋赏俎豆香。”龙尾穴在今新湖村的湖内商场,是石狮本地最低洼之处。《石狮湖边吴姓族史》载:湖边吴氏开村祖吴训,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携眷徒二十四都后村,入居十九度湖边乡龙尾穴,开创吴氏基业。
  观音亭古石狮说
  凤里位于东南沿海,为出入泉州城的交通要道,早在唐代已有圩集。宋、元时代泉州港繁盛,商旅往来很多,凤里设有茶棚和点心摊,招徕商旅,成为泉南主要集市之一。
  观音亭附近是商旅聚集的地方,因观音亭存有隋朝流传下来的石狮子,以此为标记碰头聚会。清·蔡永蒹《西山杂志》也载,时有石狮子,外来商人在此贸易。
  约定俗成,“石狮”因此成为该处地名。
  周德兴说
  民间相传,明·洪武(;1398年)间,江夏侯·周德兴为筹建永宁卫城时路过此处,发现观音亭正坐落在“凤穴”之上,而西面的小山岗又是“狮首”之穴,狮舞凤翔,他断言此地日后必昌。当地村民因此把 “西山头”改称为“狮山头”,将观音亭美称为“凤里庵”。后来,此地即名凤里。
  惠安县文昌祠
  《惠安县志》载:“文昌祠,在文庙左,宋时尊经阁也。先是文昌、魁星二神,祀于棂星门左。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彭翼宸改建于此,匾曰‘当代津梁’,自为《记》,立石堂。右回照厅,另塑魁星像于石座。后回照厅坠,移魁星像于堂右。”
  奎星是古代天文廿八宿之一,汉《孝经纬授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建庙奉祀。“奎”与“魁”同音,魁星被附会为奎星。神话传说文昌帝君主宰功名禄位,因而科举时代将文昌帝君与魁星爷并祀。
  ,应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惠安知县彭翼宸改建时刻制。清代的文昌祠早圮,魁星石雕像湮没。
  1984年建惠安县政府大楼和广播站时,从施工现场发现“魁”形图像,经鉴定为清代文昌祠的魁星像。1985年,择址惠安县螺城镇西北街、建魁星庙,移魁星像入内奉祀。1997年10月魁星像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这块魁星爷石雕像,浮雕在青石平面上,石高90厘米,宽68厘米、厚18厘米。魁星两眼如日月并悬,炯炯有神,古朴威严,尤其是造型奇特,不同于各地所见的魁星爷像。像取“魁”字造形,头偏右,脸朝左,;前足直伸,后足翘起如踢北斗,似“鬼”字的大弯钩托起七星,体现了“为鬼举足而起其斗”,即“魁星踢斗”。雕像上题“魁(“斗”以“斤”代)星像”,以“魁(“斗”以“斤”代)”代“魁”,使图字两异,更为含蓄。
  雕像技艺精湛,画面突出,空间谐和,雕琢粗中有细,线条柔中有刚,自然逼真,神态活灵,堪称惠安一宝,对研究惠安石雕艺术和历史民俗具有一定价值。
  浮山文昌祠
  位于惠安县张坂浮山村,始建于清代,原祀文昌帝君、朱熹夫子、魁星爷。十年动乱塑像被毁,近几年依原样重塑三尊祀神立像,中为文昌帝君,右为朱熹夫子,左为魁星爷。
  魁星塑像人形化,角藏发中,面目狰狞,袒胸露腹,右手执朱笔,左手握花名册,一足立于鳌头之上,一足向后翘起如大弯钩,大概取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与外地所见略同。
  文昌祠一般只祀文昌帝君和魁星爷,此处并祀朱熹,实乃以讹传讹,将“朱衣”当作“朱熹”之误。朱衣,系指着朱色衣服某一职务之人。欧阳修诗“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士子科举及第,因有“朱衣点头”之谓。又,“自嫌前引朱衣吏,不称间行白发翁”,盖古时位于学士之上者,能得朱衣吏前导。
文相庙(文相宫)
  文相庙,俗称文相宫,位于泉州郡城南隅溪亭铺义全境、今义全后街中段东侧门牌74号。
  该地境内王爷池、溪亭池、关刀池等数池有沟相连,称为“溪”,温王宫东边的池中有亭,故名“溪亭”。
  始建未详,或说清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文相庙》载:“文相庙,在溪亭铺,祀宋·文丞相天祥。天祥从幼主避难,茫然失次,信宿于此,血泪透入石髓。里人陶少溪(生活年代莫考)文慕其芳踪,将亭改为庙宇,塑像崇祀之。今俗称为相宫。”
  庙西向。原有石刻柱联,现只见上联“忠义无如丞相节”,下联用水泥填上不可见。
  血泪石
  庙中原有相传文天祥“血泪透入石髓”之“血泪石”。已佚。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血泪石》(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 《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南门溪亭,旧馆驿地也。宋末文信国公寻幼主至此不遇,大哭,血泪流入石髓。后人就地建信国公祠,石存祠中,有碑记。前年予与陈泽山孝廉到祠细考,而石已泯灭不复见矣。
  乘舆仓猝闽南奔,卖国叛臣徒闭门。(原注:幼主到泉州,蒲寿庚闭门不纳。)万里门关路相左,望空痛哭留泪痕。片石亦能激忠烈,遗迹千秋永不灭。溪亭以外天茫茫,更于何处洒热血。精神所格金石开,发V羽泣西台,击碎但凭竹如意,同兹正气动风雷。建祠借以妥灵爽,毅魄英魂自浩荡;汗青万古悬丹心,长照乾坤作景仰!
  【泗东按】溪亭及文天祥祠今均废。”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铺境·附二:泉州城区与附郭旧铺境稽略·南隅·溪亭铺》、《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
  文殊寺,在府治东,确址无考。始建未详,明初已废。《八闽通志》有载。
  文胜巷文胜宫
  文胜宫在府城北门文胜巷西段。西向。始建未详。祀相公爷,为清源铺文胜境境庙。
  原庙圯废,20世纪80年代信众于巷西端另建小庙,南向,面积20平方米。北门街拓改时移建巷道之南侧、商住大楼背后,西向。
  铺仔巷文胜宫
  文胜宫在新门街铺仔巷内。始建未详。南向,庙对铺仔巷桥(又称“文胜桥”)。祀文武尊王,为胜得铺文胜境境庙。已废。
  后城文兴宫
  后城文兴宫,在府城后城九史巷中。西向。始建未详。祀文武尊王,为三教铺文兴境境庙。已废。
  法石文兴宫
  法石文兴宫,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文兴渡头左后,由泉郡北石帝君行宫、泉郡文兴三王府组成,几经兴废,现代在原址按原貌鼎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港?泉州湾?法石港?文兴渡码头》)
  北石帝君行宫
  泉郡北石帝君行宫,坐北朝南,枕山临海,扼泉州湾晋江出海口,是继泉州花桥宫后祭拜保生大帝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宫宇之一。
  肇建于宋末,主祀保生大帝(吴真人)和观音菩萨。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建,道光、光绪和民国间屡有重修或扩建,近年又全面整修。现尚存建筑保存明、清风格,具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和道教建筑规制。
  宫宇坐北朝南,建筑规制完整,沿中轴线依次有照墙、戏台、石埕、山门、拜亭、正殿、后殿、左右回廊等,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大门朱漆,绘两尊高大威猛的门神。山门上方楣梁悬挂一方书刻“叠荷宏恩”匾额,入门上方楣梁也悬挂一方木刻“吴真人谱系”匾额。宫内宽敞明亮,古典庄严而肃穆。拜亭为卷栅式,由四根石柱承托屋顶;中摆设一尊香炉,据传为炼丹炉。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殿门上方楣梁悬挂书刻“保我众生”匾额。殿堂神龛供奉二尊保生大帝?吴、张巡武安尊王、狗舍爷、康元帅、赵千君神像,多宗教融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泉州王爷神?张巡、康保裔》)
  后殿面阔五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奉祀佛教观音菩萨。西墙有清?道光四年(1824年)和民国卅六年(1947年)立的重修碑记各1通。
  宫内尚存一口古水井,水质清澈纯净。据传武安尊王微服代天巡狩时,为避免惊动四方土地,曾秘密从此井进出。
  宫中现存有清代石柱联、牌匾、石雕、砖雕,雕梁画栋着人物山水、花鸟绘画等。
  柱联:
  “法到精深一丝能过脉,石经煅炼九转可成丹。”
  “保我众生庙貌重新崇法石,大哉古帝神恩永眷奠文兴。”
  “丹陛荣封自古独尊医国手,白礁修化至今尚显保民功。”
  保生大帝信仰随着移民和商人足迹传入台湾等地区,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供奉保生大帝的宫庙系从法石文兴宫分炉的。
  文兴三王府
  泉郡文兴三王府,是文兴宫中除北石帝君行宫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宫依次由凉亭、拜亭、大殿组成,外观装饰较为简陋。凉亭水泥结构,右侧修建一小宫供奉“水守神”。拜亭重檐歇山式结构,中嵌木构,斗拱层又叠承托,彩画装饰图案。大殿平房屋顶结构,主祀“雷、萧、温”三王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王爷神?雷万春、萧望之、温峤》)
  送王爷船习俗
  法石文兴宫的最前端便是晋江,古时为航海渡头,因此与泉州富美宫一样,历代有送王爷船的民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富美宫》)。其区别,仅在于文兴宫王爷船安放有天上圣母(妈祖)神像,将妈祖信仰与王爷信仰融为一体;而富美宫王爷船则无。
  法石文兴宫还分灵到台湾,如台中清水海滨文兴宫、台中清水高美文兴宫、彰化永安文兴宫等,这些文兴宫就是文兴三王府分灵之宫宇。
  据调查,在清末由法石文兴宫飘献台湾并收到的王船,主要有两次明确记录:
  一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农历六月初四,由泉州府石头街文兴宫贡献的一艘木造彩色帆船停泊台湾苗粟县后龙乡,可容100余担之载重量,船上无人,只有神像,均软身布雕成。舱中备有案桌实物,牧畜及信件、船牌、甲牌。从此苗粟县后龙乡便成为台湾王爷信仰开台始庙。
  二是光绪卅四年(1908年),在苗粟县后龙乡又有一艘由法石文兴宫敬献的王爷船停泊,其雕身与船上物品与前略同。
  此地于光绪廿九年(1903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也收到一艘泉州富美宫发送的王船,供奉该宫。
  另有记载,台湾台南鲲鱼身(“鱼身”合一字)代天府、云林县麦寮乡聚宝宫、台南高县美兴宫、嘉义县先天宫、台中县大安乡和安宫等,均接收到泉州富美宫、文兴宫敬献的王船。
  五塔岩,位于泉州南门外紫帽山西北麓、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始建于北宋,原名灵水岩,又名灵水寺。南宋时,因寺前兴建五座石塔,便称为五塔岩。列为南安县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南安市五塔岩石塔(宋)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和碑刻
  五塔岩寺宇建筑,依山就势,利用上下二个天然石洞,建造龙水禅楼和定光道场,犹如空中楼阁。
  一对石刻楹联“龙水创蓝启宋世,虎腔竖刹溯元时。”记载岩寺两个部分,分别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岩寺为宋代建筑,定光道场为元代建筑。有
  南宋?咸淳六年庚午(1270年)刻立的《龙水岩碑》载,岩寺系寺僧饴卢所建,漳州龙溪县高钺、高应溥舍田园、海埭、山林永充常住斋粮、香灯用资。
  《定光道场碑》载,道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戊寅(1278年)遭兵火,大德七年癸卯(1303年)郡侯高朝散重修。
  刻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的一方碑刻载五塔岩修建事,石刻勒碑椎座,通高2.33米,宽0.93米,阴刻行楷,笔势俊逸流畅。
  《泰定石碑》,竖于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记载化城梁少师七世孙梁瞿卿舍山林入岩寺的义举。
  山岩还有一些年代久远的宋、元石碑刻,字迹不清,不可辨识。
  南宋五石塔
  五塔岩寺前约20米处板壁间有5座南宋石塔,大同小异,为宋代婆式石构塔。5塔成群,一字排开列于寺前,各塔之间2。
  中间一座高5.5米,两边的均高5.3米。五塔都建于条石砌成的四边形基座上。基座上置六角形须弥座,座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等五层构成,高1米。塔身由近似圆柱状的石头砌成,作3层:第1层六角形,刻有文字;第2、3层为鼓形;第3层龛中浮雕佛像,各塔佛像姿态不一,或双手置于腹前,或神态庄严、耳垂于肩,或屈膝而坐、手置膝上。上方有一个六角飞檐状的塔盖,塔盖上为塔刹,最上端为葫芦塔尖。
  3由于其处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自下看上去颇为雄伟壮观。  
  周边景迹
  五塔岩三峰耸秀,奇异多姿,山与石构成自然景物。谚曰:“三狮相戏跑,石虎咧嘴口,和尚九十九,石人镇水口。”绝顶三石列崎,称三公石:西为定光岩,巨岩相连;中为中州岩,犹如天然石佛;东为灵水岩,岩下有一小井,名叫“潮汐井”&,四时不涸。传说宋·杨文广率师入闽征十八洞时,曾驻营寺岩左侧的关刀寨,成千上万兵士饮用此泉,取之不竭,饮之不尽。井边刻有“郑公泉”三字,传说当年郑成功起兵也驻过此地,饮用此泉镌刻的。
  五塔岩石奇洞多,自成天然。《南安县志》载称:“灵水岩峰恋耸秀,中多石洞。”现在尚有五大石洞,虎空洞最大,洞内可容纳200多人,其他也可容纳数十人。岩洞四周,有石人、石马、石龟、石牛、石仙鹤、石佛、石香炉、石钟、石鼓、雷劈石、石巷、石桌、石椅等众多因石而异的景物。
  五塔岩寺四周有摩崖石刻“第一山”、“灵水古禅”、“佛”、“盘古洞”4方,文字多因景迹而意,无记年。
  五塔庵,在府城东(今东街第三巷与后沟巷交叉口西南隅)。元·至正间(年)建。明·正德三年(1508年)修。已废。
  永春五显宫
  原名永春西岳庙,位于永春县城五里街镇儒林 。
  明·嘉靖年间,知县万以忠创建县城,同建东、西、南、北、中五岳庙,五显宫是五岳庙之一。大厅柱珠是明朝花样,殿中原供奉文、武五显大帝及锦帅大圣等三尊 。
  清初旱灾,经幢山庵迓请黄公祖师来求雨。求雨前后,黄公祖师暂安西岳庙。黄公显灵指点要公炉来五显宫奉香,乡中信众往幢山庵联系,就在幢山庵中装塑黄公祖师金身,点圣眼后迎奉西岳庙 。
  西岳庙是公有庙宇,流串难民常住西岳庙,乡民无权阻挡,但对乡中卫生、治安有很大影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境内白厝郑炯举省试解元,乡民要求郑炯请将西岳庙归属 乡里宫庙,改称五显宫。宫庙扩大改建,再装塑境主尊王、吴公真仙、张公圣君、田都元帅 ; 大厅顶郑炯立牌,该牌文革冲坏,现按原字重立。
  1920年,王荣光建车路,拆城铺及天妃宫,众人迎天妃娘娘金身到五显宫合敬香火,后又 祀观音菩萨和善财、龙女。
  近年经几次重修,现宫厅前柱联:“明建西岳庙,清改五显宫。”
  西街五显宫
  五显宫,在泉州郡城西街新街南口东畔(西街54号),为明、清时期清平铺五显境境庙。始建未详,南向,祀五显灵官。今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五峰院:在郡治北(确址莫详)。明《一统志》:‘内有瞻部灵源阁,相传柳公权书,鸟雀不敢栖止。’今废。”
  五峰宫,位于惠安县辋川镇下江村赖厝自然村的五峰山(原名五公山)东麓。2001年12月列为惠安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峰山原名五公山。建宫前早年有五隐者称“五公”者(《惠安县志》载为唐公、志公、宝公、朗公、化公)在此修道,道成后逸去,五公山因此而得名。此地古为海岬,明太子少保张岳晚年在此隐居,建有都堂府等宅第和第三夫人墓葬(其墓志铭现交县文化馆保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
  五峰宫始建于明代,是古时惠安县北门外石江铺五都乡(下江、赵炉、下店、下湖、赖厝、小山、大林、埭上、四高、过宅、后堡、路口、前店)的铺份宫。
  近代长期相继作为馆塾、小学、合作医疗等用房。
  至现代,今为小山、下江、许厝、下埭四个行政村共建。
  宫坐西朝东偏南(方位已申辰戍),背山面海,后依五公山,遥对湄洲南岸辋川十八湾港道上的鲤鱼岛。
  宫前开阔,有600平方米广场。宫前存有1对花边石鼓、8块造型别致、雕工精细的柱础,均为明代始建时原件。
  建筑面积189平方米,由山门、两厢和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主殿奉祀妈祖(大妈、二妈、三妈俱全),左右殿分祀张巡、许远、南济云、雷万春和社公社妈等神祗。
  主殿龛联:“弟子昼夜求后嗣,妈祖慈心送麟儿。”
  大厅、天井、两厢的柱联依次为:“精诚不竭香千缕,覆载无私福百臻。”“清香清茶清果品,谢天谢地谢神祗。”“一柱清香通帝座,三杯美酒连神床。”“香腾紫雾通三界,烛吐红霞达九重。”
  宫的建筑功能有四项特色:一是佛光照面,每天早晨旭日东升,从东海迎来的第一道阳光刚好照在主殿妈祖的佛面上,形成佛光;二是虎耳石,即两廊两侧墙基各露出的1米见方的天然花岗岩;三是一尘不染,宫殿顶盖没有灰尘蛛网,不必清扫,常年保持干净;四是无涵,即有天井没有排水的涵洞,雨天积水即使是滂沱大雨,天井不溢,自动排干。
五华寺(吾华寺、五峰寺)
  五华寺,又名吾华寺、五峰寺,位于距德化县盖德乡吾华村海拔1196米的五华山巅。1988年5月颁布为德化县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五华山》)
  唐·咸通(860~874年)间,蜀僧陆无晦(法号自都)修炼于五华山中,在此结庵修炼,驯虎同居,号虎蹲岩;陆无晦招集信众谈经说法,并自制药材,开建端午泉井,自制蕨粉和百种青草,种苦泉名茶,救济民众。后陆无晦在修真之处坐化石上。乾符六年(879年),邑人于虎蹲岩边建寺祀之,名五华寺,塑陆无晦像供奉,称陆禅祖师。
  明·黄仲昭《·泉州府·德化县》:“五华山在(县西)永丰里。旧名根山。五峰并峙,状如莲花。上有五峰寺。唐·咸通间,无晦禅师凿石为室,与虎同居。室前有虎蹲之迹,故又号虎蹲岩。”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五华山》:“五华山,五峰并峙,状如莲华,上有寺。唐·咸通间,僧无晦凿石筑室,与虎同居,号虎蹲岩。今其地有虎迹。端午泉在岩侧。”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五华寺》:“五华寺,在上林社五华山。修竹茂林,四山环拱。唐·咸通间,僧无晦结庵与虎同居,号虎蹲岩。后坐逝,邑人创寺祀之。寺侧有端午泉。”
  清·乾隆《德化县志》又载:无晦凿井数仞得泉,语人曰:“吾化后,每岁端午日,井水当溢至栏。”已而果然。坐化前偈云:“当年学道白云边,这点灵光彻后先。五朵花开金布地,一源泉涌日中天。遗像岩头神自远,全真石上虎知禅。古今荒老乾坤在,薪火相传无晦然。”后人称其井为“端午泉”。
  寺的下殿毁于火。1988年重建
  五华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上、下二殿有房屋20多间,。门前有1个半月形水池,池中砌筑八卦台,在池畔俯视,依稀可见。
  四周用条石砌筑,其造型保持唐代建筑特色。屋顶单檐歇山式,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墙面。有正脊1条,垂脊和垂脊下端处折向的线脊各4条,故又称“九脊式”。中栋的正脊雕龙塑风。
  第一进天王殿,佛龛内有一位韦驮尊天,满身金光闪闪,游客一进山门即映入眼帘。天王殿左右厢设有禅堂、斋堂、客房等。禅堂内藏有唐、宋以来的珍贵文物。
  第二进大雄宝殿,为古宫殿式建筑,中间有4根大木柱,柱上悬挂,书法苍劲,颇可览赏。佛像的排列,上下左右布局有序。,后排的最高处奉祀陆禅祖师,左右两边塑造十八罗汉。陆禅祖师“当年学道白云边,这点灵光彻发光。五朵花开金布地,一源泉涌日中天”主殿中央一口铜制香炉。顶端横梁上悬挂着相传为宋朝某个皇帝御赐的“圣旨”等许多匾额。
  “见圣悟空,五蕴光明同海月;修真得地,华山胜景赛西天。”
  “五蕴皆空,万字胸起凡入圣;华池永注,八功水利物济人。”
  “五之眼,三之身,修到圣神钦作祖;华有月,精有日,功深采吸奉为师。”
  “神自唐室发运,于今赫赫,时绥五福;佛本西蜀而来,此地昭昭,弥镇华山。”
  “自唐室显化以来,捍患御灾,真是万民之祖;由华山炼修而后,谈经说法,堪称百世之师。”
  “五朵花开金布地,一源泉涌日中天。”
  “金五瑞莲开净地,风华紫气入山门。”
  “德遍千家之有祖,灵照五华共称师。”
  “金同登果乾坤别,凤室安神日月光。”
  “住重子而护法象,观罕官身以降魔。”
  “遗泽至今泉有信,修真当日虎无猜。”
  “溯祖相之真传,莲开夏午;幸师辰之出世,井溢中天。”
  “焚五香而清五蜀,抚莲夏而镇华山。”
  “五教合大同,惟佛慈悲救世;华凤原久袭,乃师修炼成功。”
  “帝心旭日离明普,佛面春风福德长。”
  端午井
  寺左侧唐代端午泉至今尚存。井口呈四方形,井水清澈,井沿四周长满青草。据新编《德化县志古迹志》载:“无晦穴井深数十丈得泉,曰:‘斯井千年,逢端午日则水溢,吾化后以斯为证。’至今五月朔,泉渐生,五日盈坎,寺僧挹注以办千人斋,翌日复故。”
  宋·陈元通《五日登五华岩》(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宋)收录》):“来此逢端午,山间微厥肥。盈亏看井脉,消息验元机。饥办胡麻饭,寒供薜荔衣。俗缘今觉尽,才到已忘归。”
  宋·柳德骥《端午泉》(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宋)收录》):“有个灵泉在翠微,我来问讯水方肥。盈虚嘿顺阴阳气,消长先知天地机。金井祥开波有e,银床冷迫石生衣。浮名不值一杯水,满酌罂瓶拂袖归。”
  古代遗物
  寺右侧石崖状如活虎,张嘴仰天长吼。
  寺前石崖上有陆无晦化身处“化台”古迹。
  寺侧岩石上,尚留有陆无晦坐化前自刻的半身画像。
  2008年,五华寺重建工地附近出土大型古代建筑石雕。石雕四边角各浮雕1尊古代人物,虽因年代久远,风化较严重,但是人物形态犹清晰,豹子头,两眼圆睁,袒胸露腹,紧握1对非常夸张的铁拳,肌体发达,威风凛凛,使人感觉到其浑身喷射出炽烈逼人的无穷神力,酷似力能举鼎的大力士。该石雕在重视雕刻整体感的基础上,手法朴实无华,线条粗犷奔放,造型大胆夸张,但又合理富有表现力。据当地文史界人士初步考查,这是古代木构建筑础石,民间称“柱珠”,近似唐代同期遗存风格,极可能是当年建寺遗物。
  五魁庙,在府城龙头山西麓。南向,始建未详。祀相公爷,为铁炉铺五魁境境庙。今废。
  中岳宫,亦称中岳庙,为泉州古城五岳之一(东岳凤山,西岳龙山,南岳溜石山,北岳狮山,中岳云山),位于泉州城北云山。始建未详。庙宇坐西朝东。
  一说中岳庙在州顶前驿内巷(即泉州影剧院之东侧),1969年毁。
  一说廿世纪50年代拓建省附属第二医院时被拆。
  中天竺寺,在府治东南。始建未详。明初已废。《八闽通志》有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风神庙》载:“风神庙,在(泉州)府治东北虎头山(今顶埔一带)。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守徐汝澜建。”今废。
  风春宫,在府城庄府巷西端南侧。北向。始建未详。祀赵天君,为崇名铺风春境境庙。已废。
方广寺(白马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方广寺》:“方广寺:在七都。五代时僧文真建,初名‘白马寺’,后改‘方广’。今废。 ”
  方德堂,在泉州郡城濠沟22号、新真济宫对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真济宫 》)
  始建未详,1992年修。西向,面积1200平方米。供奉三世尊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位于泉州郡城会通巷。始建于清。废祀。
  无尘庵,在府治北清源山舟峰下。(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舟峰》)&
  无极殿,位于永春县蓬壶镇蓬山之巅。
  始建不详,现代重建。
  无极殿仿北京天坛建筑规制,双层,围塔状,底径和通高都是9.9米,意合九九归一,无极至尊。顶部呈圆形,悬有九龙戏珠,有万家团圆之意。
  无极殿第一层供奉弥勒佛和济公法师,柱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间可笑之人。”第二层供奉神农大帝。
  殿中还有柱联:“千寻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传为南宋·朱熹所题。
  无极殿的右下方有几块造型如将军端坐的巨石,称“将军石”,传说为护山之神。
  无祀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崇武古城 北门外后湖路石盘下,先为“崇疆厉坛”。
  明·嘉靖卅九年(1560年)四月初二日,倭寇犯崇武,守城将士从守御崇武千户所千户钱储、百户王铁御敌 于古城东北阵,掩护老弱撤退,血战累日,城陷身亡,填尸遍野。事后,崇武民众自发在现址开筑灰圹收埋骨骸 ,并祭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钱储》)
  嘉靖(;1566年)后期,都指挥某公乃在其地建一四柱石亭,竖石碑,上镌“崇疆厉坛”,设为定祭。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辛丑播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人民流离失所, “崇疆厉坛”亭荒雨圮。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界,居民回迁。康熙卅年(1691年), 复建为壁瓦小院,恢复祭典。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林瑞撰立“抗倭护城英烈纪念碑”(现存),碑上镌刻明撰“崇疆厉坛 ”。其文曰:
  “崇北去关外数里,有四柱石亭一座,竖以石碑,上镌四字曰‘崇疆厉坛’。盖明代都指挥公始建也。公姓氏失传,其作坛何?
  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所城,抽漳州十县壮丁一千三百零四名,戍此防倭,瓜期不代,遂家焉,孙曾各袭祖职。
  数传至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初二日,倭寇犯所,众从千户侯钱公讳储,百户王公讳铁御倭于东北阵,俾老弱西走,血战累日,力尽矢竭,城陷身亡,填尸遍野。迨寇退民复,就北关外后湖路石盘下开筑灰圹十一窀,尽收骷髅而埋之。
  但忠魂蠡迤俏抟溃煲跷鳌6贾富庸Ф噬璐颂逞伞G异浩涔Φ孪暧诹邢埽舅窃褂叭稍暗胤康甑纫道蠲嗵铮看呵镎髁副肝铮是О倩呱痍攘偬持录馈I竦盟溃薷次饕印
  孰意我朝顺治十八年,倭再犯所,人民播迁,荒亭雨圮,残碣风摧,神呼馁而十余载。
  至康熙十九年复回,累住近三百余烟,百废将举。三十年,又值邑侯徐讳嗣旦清丈,将城垣地量入正供。幸里中恩进士何讳洛公,庠生何讳公,率同父老以遵典存祀呈留。古亭既坏,公等易为小院,坚造壁瓦,以故斯坛得再兴祀。然向非指挥公设之于前,何公成之于后,曷克致此?
  今流传既久,祭或失时,品物丰凉不一,因集公议,簿正祭器、祭期及城垣粮册,俾得永远相传,无替厥祀,庶英灵时享,而士女蒙庥靡既矣。是为序。
  原任江西南昌营游击、转任广东新会营游击、升山东兖州府参将、里中林瑞撰。
  康熙四十七年岁次戊子□月b旦”
  后来,民众将其改建为宫,名无祀宫,并逐渐拓大,将钱储、王铁塑像奉祀于宫中,定他们牺牲的四月初二日为主祀日。
王爷宫(馆)
  象峰巷王爷宫
  位于泉州郡城象峰巷。始建于清,祀萧太傅。废祀。
  讲武巷王爷馆
  位于泉州郡城讲武巷口,始建未详,祀周星君。废祀。
  黄石村王爷馆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黄石村。始建未详,祀邢大人、万公妈。
  亭店村王爷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街尾。始建未详,建筑面积20平方米,祀班头爷。
王公宫(庙)
  沙尾下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沙尾下。始建未详。面积30平方米,祀魏王公。
  上堡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延陵村。始建未详。祀王爷公。
  下堡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延陵村。始建未详。祀章元帅(章邯)。
  王宫村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王宫村。始建未详,建筑面积50平方米,祀温星君、赵天君、康元帅。
  仁美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仁美村。始建未详,1982年重建,建筑面积40平方米,祀顺正王。
  火炬村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火炬村大房。始建未详,建筑面积50平方米。主祀李王府,配祀相公爷、孙、白、杨三王府、夫人妈。
  华星村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华星村。始建于清,建筑面积16平方米,祀王大巡。
  赤土村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赤土村。始建未详,祀章、侯、金三王爷。
  斗南村王公庙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斗南村。始建未详,祀文武尊王(张巡、许远)、南霁云等。
  下宫村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下宫村。始建未详,主祀昭福侯,配祀夫人妈、祖夫人妈。
  店头村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店头村杨厝顶。始建未详,主祀杨大帝,配祀大人公。
  乌石村王公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乌石村。始建未详,祀七大巡。
元帅庙(宫)
  小希夷元帅庙(小希夷宫)
  元帅庙,又称小希夷宫,在府城北门小希夷。北向,面积20平方米。始建未详。主祀杨六郎,配祀舍人公、土地公,为清源铺小希夷境境庙。1984年重修,1993年复建。
  赤土村元帅庙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赤土村。始建未详,祀杨五郎。
  东边村元帅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东边村。始建未详,祀杨六郎。
  亭店村元帅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后坑。始建未详,建筑面积60平方米,祀田都元帅。
  东门夫人宫
  位于崇福寺边。始建于清。面积80平方米,祀圣王公、夫人妈。
  孟衙埕夫人姑宫
  在泉州旧城区西门孟衙埕。
  仙塘夫人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仙塘村。始建未详,祀苏夫人姑。
  新塘夫人妈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新塘村。现代建,建筑面积10平方米,祀夫人妈。
  树兜夫人妈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树兜村。始建未详,祀陈、金、张三夫人。
  斗南村夫人妈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斗南村。始建未详,祀陈、金、李三夫人。
  斗美宫,位于石狮市祥芝镇祥渔村,与观音宫、妈祖宫并称祥渔村三大庙。1998年列为石狮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供奉池、朱、李三尊王爷。1990年重新扩建,1992年落成。
  宫庙以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为主,其中1对石质龙柱是清·乾隆年间始建时遗物。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因怕海风侵蚀,重修时以玻璃筑墙,外貌如水晶宫一般晶莹剔透。楹联:“汇晋水、洛江,堂开东海,神恩浩荡;聚烟山、蛙石,穴号烘炉,圣德巍峨。”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斗美宫都举办大型庙会,庆祝三大王爷的生辰,这也是村里最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来斗美宫上香,还举行龙舟赛、烟花和戏曲表演、大型的文体活动等。
  清·乾隆十年(1745年),斗美宫的香火被分灵至台湾台中县,台湾梧栖渔民得此香火后建立了顶寮里斗美宫,现该宫还尚存咸丰丙辰年(咸丰六年,1856年)香炉一座。现在台湾有台北县三重市(县辖市)斗美宫、台中梧栖斗美宫等数十处以斗美宫命名的庙宇,这些庙宇与祥芝斗美宫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从廿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均有台胞组团来祥芝斗美宫谒祖参香。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斗南村。始建于清,建筑面积80平方米,祀顺正府、康元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紫光禄大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