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见红后阵痛十分钟一次针久十分钟

针灸血管意外系列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因针灸意外事故引起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均由穴位注射所致。我国自1973年迄今所报道的7例中,无论在上肢或下肢之肢端都有发生。有成人,但多为小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往往引起肢端坏死,且常须作截肢(趾)术,给病人带来终身痛苦。
【损伤原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中、小静脉阻塞性病变,常常累及下肢。病变初呈全血管炎,继而血栓形成,管腔闭塞后导致肢端坏死,主要是因穴位注射不当所致。
一、穴位原因:穴区内有较大血管通过或周围分布较丰富的血管。以足三里最为多见。如某5岁男性患儿,因排血性粘液脓性大便,遂行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药液选用12.5%氯霉素,每穴0.25ml,症状逐日缓解。但于3天后,发现左足穴位封闭处红、肿、疼痛,左胫骨前中段皮肤苍白,坏死,1个月后摄片,发现胫骨已有死骨形成,最后经手术治愈[1]。其次,刺激位于多肌腱、韧带等致密组织附近的腧穴,如神门等,亦易发生,这是因为此类组织影响血运,妨碍药物吸收,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内膜炎症,形成血栓,闭塞管腔,导致肢端坏死。
二、药物原因:从已报道的事故看均是注入氯丙嗪或氯霉素所致。
(一)、药物刺激性过大,可反射性地引起局部供血障碍。如氯丙嗪,系酸性较强的药物之一,目前一般用2.5%溶液(1ml含氯丙嗪25mg),其pH值在4~4.5。作穴位注射就应加以稀释,降低酸度,减少注射局部的刺激,避免组织坏死。
(二)、注射量偏大,或反复在一个穴位注射。亦可刺激血管壁,形成全血管炎并形成血栓,致肢端坏死。尤其是小儿患者,因组织娇嫩,发生可能性很大。
&&三、操作原因:穴位注射未按常规,取穴不准,偏经离穴,或因误中血管,又未抽回血,即注入刺激性较大药物。此时,药物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产生非感染性的血管全层性炎症,管腔内血栓形成并逐步机化,最后血管闭塞,肢体坏死。另外,穴位埋藏不当,亦可引致。
【临床表现】
&&& 可分两个阶段。
初期: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穴区皮肤呈紫红色、潮红或苍黄色,汗毛逐步脱落,皮肤表面干燥,局部压痛明显,肢端苍白、麻木、发凉。患肢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夜间往往因持续性剧痛而不能入睡。
后期:上述症状逐步加重。由于严重的血液循
环障碍,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根据坏疽的范围可分为二级;坏疽限于趾部属一级,坏疽延及趾跖关节和跖部属二级;坏疽延及跟、踝或腿部属三级。
一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但穴位注射不当所致的则病程短而进展快,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坏疽现象。值得特别注意。
【预防方法】
一、合理使用药物:避免刺激性大的药物作穴位注射,如必须应用时,也要通过稀释等法,使其酸碱度接近人体内酸碱度,并减少剂量。在肌层较薄又有较大血管通过的穴位,应使用最小剂量(常用剂量之1/5)。不要在同一穴位反复注射此类药物。
二、严格遵照操作常规:除取穴准,针刺方向准确外,注射前应回抽一下,在无回血的情况下,才可推入药物。另外。当针尖触及动静脉管壁时,患者往往有疼痛感,须将针上提,变换方向刺入。
三、注意观察:注射部位一旦出现红肿等现象,应作进一步检查。不可马虎从事,当作一般感染处理。
【处理方法】
一、药物治疗:应用扩血管药物,如妥拉苏林、烟酸等,以及静脉滴注2.5%硫酸镁溶液,以扩张血管,缓解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改善微循环和防止血栓延伸及改善侧支循环,但在初期急性发展时不宜使用,酌量应用激素(在急性期)和抗菌素(有局部或全身感染时)。中药治疗也有明显效果,如应用四妙勇安汤加减,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剂等。疼痛剧烈者,给予止痛剂。
二、辅助疗法:患者平卧,抬高患肢到45°,维持1~2min,再令患肢下垂2~5min,同时向上、下、内、外等运动10min。重复5次以上,每日数回。有吸烟史者应戒烟。
三、局部处理:干性坏疽,应加以保护,并使之干燥,待坏疽边界清楚时,可在无菌条件下截除患趾,或作清创术。如坏疽严重,继发感染不断扩大而无法控制时,则须作高位截肢。
- 眼部血肿 -
眼部血肿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针刺意外。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三》中,提到承泣“针之,令人目乌色”,颇接近于眼部血肿的证候。有关此类意外的公开报道不多,可能是因为它一般不影响视力或造成其它不良后果之故。由于眼部血肿极易发生,不仅在出血阶段影响眼睑开合,在瘀血吸收期有碍患者容貌。亦有报道因刺眼部穴不当出血,引起即时目盲的。故值得重视。
【损伤原因】
一、穴位原因:多年临床观察,眼区穴位多可导致眼部血肿。其中,睛明穴最易发生。该穴浅部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主干。不论深刺,浅刺,稍不当心,即可出血。其次为承泣穴,布有眶下动、静脉分支。攒竹穴,有额动、静脉分布,此穴浅刺不易出血,深刺则可引起严重出血,因针该穴刺破血管,可造成眼球胀大突出。
球后穴,深部有眶下动、静脉,一般不易发生出血。即使出血,较之睛明穴为轻。但用该穴作穴位注射,如操作不当,易引起眼部血肿,且不易吸收。应注意。
二、操作原因:选用针具较粗(如用26号或28号毫针),是引起眼周围出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而深刺不当,出血往往也特别严重,表现在进针过急过猛,不恰当地使用提插或捻转之法。
1974年,曾治疗过一例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以28号毫针深刺攒竹穴,从眶上孔刺入约1寸左右,为获得较好的得气感,曾作小幅度提插探寻。留针20min,在此期间未运用何手法,病人亦未觉眼部有异常。当针刚一取出,病人突然诉说,右眼上睑如闸门般沉重,无法睁开。只见右眼周围已出现明显血肿,上眼窝凹陷部完全消失。此即与粗针深刺密切有关。经二十余天眼周瘀血斑才完全消失。
【临床表现】
轻症:系刺破浅层血管或较细小的动静脉分支所致。多在拔针后,针孔有出血现象,当时局部未见异常。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后,穴区周围逐渐显现青紫色的瘀斑。瘀斑面积一般不大,小如黄豆,大如蚕豆,多于一周内消退。
重症:为损伤深层血管和较重要的眼部动静脉所致。常在取针后数秒钟至半分钟内发生。出血侧眼睑迅速肿胀闭合,无法睁开。从第二日起,肿胀可逐渐消退。青紫色瘀斑据出血量多少,可波及整个眼睑,或全部眼周围区域,半月至二十余日始可全部消退,一般不影响眼区的功能和视觉。
【预防方法】
一、选用细针:在睛明、承泣、攒竹、球后、四白及鱼腰等穴位以及上睛明、上明等经外穴针刺时,最好用30号或32号毫针。
二、注意操作:针上述穴位时,宜先用指甲按切表皮,迅速点刺进针。如欲刺深,应缓慢送针。眼球周围组织较为疏松,进针比较容易,如觉针尖遇到阻力(即使是很小的阻力)或病人呼痛时,应略略退出,稍转换方向后,再行刺入。直到出现满意的得气感为止。如得气感不明显,也不可提插捻转,而宜停针待气。眼穴得气感为扩散至整个眼球的酸胀感。在留针期间,一般不运针,如因治疗需要,为加强针感,只可作轻微的捻转,但不能提插。
出针时,应缓慢退针。一般以分段退针为好,即退一段后略作停顿,再继续外退。出针后,先验看一下针孔有否出血,然后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压半分钟。如针孔有血,更应该延长按压时间。经验表明,延长按压时间可减轻眼部出血的程度。
关于眼部穴位于的进针与拔针方法,有人主张用顺势进针与顺势拔针法。所谓顺势进针,是指在针尖下遇有抵触感时稍变角度,避开抵触感。因大多数有抵触感的情形,为针尖触及小血管。顺势拔针,指拔针时先慢后快,顺势拔出,同时应左手持棉球按压,既能较及时地压迫止血,也不容易引起牵拉.目的是减少拔针出血其次,在针刺时未刺破小血管的前提下,由于针尖在同一水平左右转动,不可能再次刺破血管,因而单纯捻转与出血无大的影响。但上、下提插,将可能重新触及血管,将其刺破,易导致出血。故针刺眼区穴,为尽量减少出血,宜采用顺势进针,轻捻转,不提插,顺势拔针等综合针刺手法。
【处理方法】
一、轻症:可不予处理,局部予以湿热敷,促进瘀斑消退。
二、重症:出血期,以纱布蘸蒸馏水或冷开水冷敷局部15~20min,有利于止血。血止后,即嘱病人用热毛巾热敷眼区,每次20min,每日2~3次。平时,可戴上消毒眼罩,眼睑肿胀消退后去除眼罩,改为每日热敷一次,直到瘀斑完全消失。
眼部血肿尚可试用下法处理:可即取三七粉2g、金霉素眼膏1支(其它抗生素眼膏亦可),将二药在消毒纱布敷料上调匀,患者闭目状,然后将药物敷料敷在外眼,胶布固定。该数料2~3天更换1次,轻者一般3~5天肿消瘀散。
- 大量出血 -
刺破体内的重要动脉或其分支,引起大量出血,在针刺事故中并不少见。古代由于缺乏有效止血措施,往往因流血不止而死亡。如《素问·刺禁论》记载:“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臂太阳脉,出血多立死”。现代,随着针具的改进,止血及补充血容量技术的日趋完善,因出血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往往不多。但是,国内外也有报道,针刺损伤重要动脉(特别是内脏的动脉),抢救无效而发生死亡的案例。所以,对此类事故,也不可等闲视之。另外,某些肌层丰厚的穴位,其深部血管刺中出血往往易误诊,更应注意鉴别。
【损伤原因】
体内有较大的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管壁致密,不易损伤。针刺意外造成大出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穴位原因:穴区深部或附近有主要血管通过的穴位,都有有可能发生误伤出血。已经在临床上出现过的,四肢部位有足三里、委中、环跳;颈项部的廉泉,胸腹部分布此类穴位较多,如章门,针刺不慎引起肋间动脉破裂;腹部正中穴位(任脉穴),伤及腹主动脉亦能引起严重后果。
二、操作原因:为主要原因,多与下列有关。
(一)、选择针具过粗或过于锐利,易刺破血管,特别是重要的血管,引起大出血。这种现象多发生于应用三棱针时。如有一病例,用三棱针从背部压痛区中点,点刺入皮下,上下行针,间隙操作约1min后,右侧出现皮下如鸭蛋大小血肿。
(二)、针刺过深,提插幅度过大,有些医者,在臀部取穴针刺,为获得放射针感,往往重提猛插,也易损伤臀部的重要血管,后果严重。或因取穴不准,导致误伤血管。如一例甲状腺瘤患者,因针刺不当,损及甲状腺上动脉主要分支,结果破裂出血,经手术抢救始获痊愈。
三、病理原因:有以下二种。
(一)、为血管本身有病变,如动脉硬化后,动脉壁的弹力层与肌层破坏,使管壁变薄,易被损伤破裂。
(二)、某些出血性疾病,在针刺过程中常出血不止。一例血友病患者,因凝血机能障碍,针刺后导致皮下大量出血。
【临床表现】
因针刺损伤的程度、血管的类型及其所处的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不相同。
一、损伤的血管表浅,出血位于皮下,可急性出现局部肿胀青紫。
二、损伤的血管位于较薄肌层,可出现局部肿块;如针具较粗(如三棱针等),刺破动脉等到主要血管,鲜血可自针孔流出或呈喷射之状。
三、损伤的血管位于肌肉深层,可出现血肿。血管愈重要,破裂愈严重,血肿程度愈明显,并能产生压迫症状。如在四肢,可出现肢体肿大变形;如发生在舌下、颈部,因压迫气管而出现呼吸困难;如在臀部,会造成行走不便;如发生在腘部,腘动脉分支出血,筋膜间隙内压逐渐增高,引起右小腿肌肉的缺血性损害,导致医源性右下肢筋膜间隙综合征。
四、胸腹部血管损伤,破裂后血液流入胸腹腔,引起内出血症状。其中,血胸可参见“气胸”,腹腔内积血,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压痛、腹肌强直等急性腹膜炎症状,并因失血过多而呈头晕眼花,口渴烦燥,汗出心悸,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预防方法】
一、严格询问病史:对有血管病变者,应尽量少选用可能伤及主要血管的穴位。对有严重的凝血机能障碍等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宜劝其采取别的中西药疗法治疗。
二、注意针刺操作:三棱针仅用于浅部肌表的散刺或丛刺,禁止作单针深刺。其它长或粗的针具(如粗针、芒针等),也应慎用,使用毫针刺,送针要慢。应熟悉穴位局部解剖,在有较大血管分布区城,更须细心体会手感,如针尖遇到有坚韧光滑的阻力感,或病人主诉疼痛,即宜退针变换方向。
三、针刺前,如有条件,或对有出血性倾向的患者应尽可能检测出、凝血时间。有时由于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凝血机制不正常,往往出现意外。如一例67岁男性病人,因左小腿疼痫,屈伸不利,来针刺治疗,经查体后选患侧承山等穴,用三寸26mm针进行针刺,一日一次,患者自行去红外照射。下午三时又来门诊自诉疼痛加重,肌肉发硬。查体小腿肤色正常,在承山穴处有一小火罐印记,可触摸到小腿肌肉硬,无明显包块,后收入院观察,经会诊确定后深部血肿。给活血化瘀治疗,局部硫酸镁湿敷。经检测证实:凝血时间3min以上[1]。
【处理方法】
浅部出血:可用消毒棉球强力按压数分钟,一般即可止住。局部出现明显的面积较大的瘀肿时,可先冷敷,待血止住后,转用湿热敷,每次20min左右,以促进消散吸收。
深部出血:较重要血管出血或损伤的裂口较大,用一般止血方法不奏效时,可转外科行手术结扎或修补。如腹腔内出血,引起急腹症,则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当失血过多,出现休克症状时,先行抗休克(如补充血容量)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深部局限性出血,往往容易误诊,对这类患者诊断时要特别慎重。
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 -
动静脉瘘也称动静脉瘤,是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的异常信道。后天性动静脉瘘,经常因穿通伤所致。针刺不当是导致的原因之一。假性动脉瘤,这里是指针刺损伤动脉壁,造成的外伤性假性动脉瘤。有关这方面的意外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报告数例,虽不多,但因为一旦发生,必须手术治疗,故应引起重视。
【损伤原因】
一、穴位原因;动静脉瘘多因合谷针刺不当所致。因为合谷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始部,穴位近侧正当桡静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亦较表浅,故选穴不准或刺入过深,可造成动静脉穿通伤,发生或大或小血肿,而来自动脉的血液大部分经瘘口,分流入近侧静脉。血肿的机化过程中,在动静脉压力的差异影响下即可形成一贯通于动、静脉间的囊或瘤。假性动脉瘤,多见于重要动脉干附近的穴位,如颈总动脉周围的扶突、天鼎、天窗、水突等穴。另外,也有因深刺足三里不当引致外伤性动脉瘤的。
二、针具原因:一般多因采用较粗的针具,如粗毫针,特别是针尖较细的针具,如缝衣针及注射针头等。因为这类针具易伤及血管;其次,针身弯曲,针尖带钩的针具,也易损及血管。
三、操作原因:不了解穴区的解剖,针刺或穴位注射时不懂得避开血管,乱捣乱刺。
【临床表现】
一、动静脉瘘:多在外伤后数日乃至数周后出现,患肢局部肿胀、疼痛、麻木乏力和运动功能障碍。体征有浅静脉明显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或伴有肢体溃疡,偶可发生肢端坏疽。在瘘的部位,一般无肿物,可扪得明显的持续性震颤。听诊时有持续性“机器隆隆声”杂音,在心脏收缩期增强,并沿着血近侧和远侧传播。
&&二、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多发生于深刺之后,在针刺部位(其深部或附近)出现一搏动性肿块,且逐渐增大,局部压痛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功能障碍,如在颈部,可有吞咽困难、呼吸窘迫。听诊时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另外,选择性动脉造成影术,对判明动脉瘤起源、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有一定邦助。
【预防方法】
一、在重要动脉附近穴位合谷等穴针刺时,一定要掌握解剖情况,尽量避开血管。尤其要防止动静脉同时损伤。
二、忌用粗针具,不使用缝衣针等非针灸针具。穴位注射,不要进针过深,乱提乱插,注射时应先抽回血。
如发现有出血征象,应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
当发现有出血现象,临床症状表现较轻时,应予冷敷,亦可加以包扎,并密切注意观察。如出血不止,诊断一经确定,即须手术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
- 经期针刺出血 -
古今针灸文献中,比较注重孕期的禁忌,提出怀孕3个月以下者少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腰骶部禁针;孕妇体质虚弱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一些反应比较敏感而能引起子宫强烈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太冲、至阴、昆仑等也应禁针或予轻刺激。关于这方面的意外事故,临床上也有报道。如,一例23岁的怀孕妇女,因感冒进行针灸治疗,取合谷、风池、大椎。针后症状立即减轻,但当日下午即即自觉少腹堕痛,阴道出血,并排出一具二月左右的胎儿[1]。而对于经期是否适宜针刺很少论及。
【损伤原因】
月经是女性的一种在大脑皮层主导下进行的复杂而又协调的生理现象,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期由于大量经血的排出,有关脏腑、经脉的气血相对不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力减弱。针刺出的酸、麻、胀、重、疼痛、游走的综合感觉使她们难以适应,从而引起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打破月经生理现象的内在平衡和正常规律,导致月经紊乱。
【临床表现】
主要使正常的月经产生紊乱,或月经周期提前,一月两至;或月经周期推后,两月一行;或月经周期无定,时而超前,时而延后;经色常现紫黯;经质多偏浓稠;经量或多或少,多者以至于崩漏,少者以至于闭经、痛经。如一位年近四十的患者,月经向来很有规律。二个月前,因患胃下垂住院针灸治疗。时逢经期,医生照针不误,遂致月经闭止。
【预防方法】
对于因患有其它疾病需要作针灸治疗的中青年妇女来说,如果平素月经周期和经色、经量、经质比较正常,月经期间最好不要进行针灸治疗,住院病人也应停止针灸。休息3~5日。如果月经周期、经色、经量、经质本来就不正常,或患有闭经、痛经、崩漏等妇科病症,为了调理月经,缓解疼痛。经期是可以作针灸治疗的
【处理方法】
对于经期针灸后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同样也可以用针灸之法予以调节、纠正。基本方法是针灸关元、三阴交、膈俞、足三里等穴,以治理胞宫,调和气血,再结合不同情况灵活加穴。月经提前和月经量多、崩漏,加针太冲、大敦、太溪穴疏肝理气;月经推后和月量少、闭经,加针合谷、天枢、归来穴行气活血;月经先后无定(经乱),另加气海、血海调节气血;对于痛经者,另加地机、次髎、十七椎下调经止痛;兼有胸腹满闷者,另加膻中、内关、中脘穴畅达胸腹气机;伴发腰酸背痛者,另加肾俞、委中、腰阳关穴流通腰背经络之气血。一般治疗三、五次之后,即可情况正常
已投稿到: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当前位置:
时间: 17:38:42
发布:刘甘草 | 分类:其他 | 评论:0 | 浏览: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相关文章】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针灸几天扎一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