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叹万千愁,红尘散花如意云烟裙散是什么意思

一叹万千愁,红尘云烟散是什么意思-青山绿水杯中酒,风花雪月度春秋,万千烦恼随风散,梦似烟...
一叹万千愁,红尘云烟散是什么意思
作者:本站编辑
&&&&&投稿日期:
一叹万千愁,红尘云烟散是什么意思
一叹万千愁,红尘云烟散是什么意思
点佛家看破红尘的味道,其实还是说他的心中很苦闷,形容很多忧愁。后面红尘可以假像为感情。也就是说有可能是因为喜欢某个人,但是得不到回应,只能自怨自艾的在发愁,从叹,叹气,万千愁
一声叹息勾起人万般愁绪,一阵清风吹散云烟不相伴。
一叹万千愁,红尘云烟散是什么意思:
有点佛家看破红尘的味道,其实还是说他的心中很苦闷,从叹,叹气,万千愁,形容很多忧愁。后面红尘可以假像...红尘云烟-红尘云烟-单曲-酷我音乐-好音质用酷我
作词:红尘云烟
今夜又灯火阑珊寒风透孤窗
忆往昔乱绪纷纷惹满心惆怅
串起的思绪 又莫名散落
有你的回忆无须思量自难忘
伫立在缘分尽头叹悲欢聚散
誓言的地久天长竟如此短暂
相思泪如雨 又悄然滑落
失去你我的世界爱恨两茫茫
红尘中那段过往如云烟飘散
从今后你的一切再与我无关
徒留一片痴心无处话凄凉
把往事缠绵成歌独自唱离伤
红尘中那段过往如云烟飘散
曾经与你的一切还念念不忘
枉有满腹相思却天涯相望
把回忆珍藏心底梦里细品尝
伫立在缘分尽头叹悲欢聚散
誓言的地久天长竟如此短暂
相思泪如雨 又悄然滑落
失去你我的世界爱恨两茫茫
红尘中那段过往如云烟飘散
从今后你的一切再与我无关
徒留一片痴心无处话凄凉
把往事缠绵成歌独自唱离伤
红尘中那段过往如云烟飘散
曾经与你的一切还念念不忘
枉有满腹相思却天涯相望
把回忆珍藏心底梦里细品尝
下载歌曲需用酷我音乐客户端
红尘云烟歌榜
该专辑其他歌曲
此专辑只有一首歌曲,查找更多歌曲
歌曲榜TOP10重读红楼(十九)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重读《红楼梦》的日记写到十九回了。     相比前面的元妃省亲一节,场面铺垫上的繁华奢侈,人物描写上的大体得度,事件上的热闹浩荡,这一节的铺叙就平和细小多了,回归到平常生活的琐碎杂乱来。既有宝玉和袭人之间介于主仆关系之外的感情描写,也有宝玉黛玉宝钗三者之间互联互斥的情愫纠纷,还有宝玉房中一干丫鬟与小厮的暧昧情事和不同嘴脸。    大观园是一个大村落,人物众多,既有独立的生活圈子和生活习性,又有互相牵扯互相关联的人际来往和情感倾轧。这上到宝玉这样的一号人物和他身边的众多美女表面上的嬉笑打闹,和隐藏在各自心里的,因为不同的身份层次,不同的交往密度,不同的情愫分量而有着对宝玉不同的关注的程度和爱慕的深浅;下到不入流的宝玉的奴才茗烟的荒唐之淫,和一个不知道岁数,也不清楚名字的丫鬟行起“警幻所训之事”,被宝玉无意撞见。可见这么一个大园子,情感之事是何等的混乱与复杂,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红楼梦》为千古第一写情之巨著了。    如此杂乱的情事,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就这一章节来说,总结一下,可以从袭人的痴情,宝玉的多情,黛玉的妒情简单叙之。    袭人自是痴情。在《红楼梦》中,花袭人只是一个“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小人物,宝玉知其姓花,便从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中,取“花袭人”三字作其姓名。第五回中的诗句是这样写她的: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袭人对宝玉痴情,一点不为过。本来充其量她不过是一个大丫头,一个和宝玉有染的小女子,想要真正在众多身份高贵的小姐妙伶中占有宝玉,简直是痴人说梦。可她执着地爱着宝玉,呵护着宝玉,用她能最亲近宝玉的便利和固有的心计坚持着这份痴情。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当中,我比较喜欢这个角色,这种传统型的女性,谁娶上她都是福气。    袭人胸襟宽阔,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比熙凤心毒手黑,张扬放纵;不比宝钗似神如仙,难下凡尘。袭人历来忠心耿耿,忠于主人决不打折扣。“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伏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第3回)。宝玉需要她,一时没见甚觉无聊,踏雪来袭人的家看她,袭人自是感动,“两眼微红,粉光融滑”。她的忠贞完全体现在对主人的照顾无微不至:她吩咐“你们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果子也不用摆,也不敢乱给东西吃”,且“将自己的坐褥拿了铺在一个炕上,宝玉坐了,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然后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如此等等,无一处不刻画着她对宝玉的忠贞。    袭人聪明至极也工于心计,工于心计也是出于她对宝玉的忠诚和保护,她就像一只老母鸡一样,时刻准备着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整个书中,她敬重贾母、王夫人、凤姐、薛姨妈,就连这些当权者的聪慧的下人,如鸳鸯、平儿等,都小心侍奉,尊敬逢迎,因而在贾府中口碑很好,也取得了较高的地位。这就是她看似无欲无为的聪明,虽不争而可取。具体到这一节上,袭人自幼见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自是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且近来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觉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自己每欲劝时,料不能听,今日可巧有赎身之论,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她知道宝玉情深的毛病,于是用终须要离开宝玉而嫁人的谎言来骗得宝玉为她担心,答应自己乖巧听话到最后听从她的约法三章。这些心计的运用就充分说明了袭人审时度势,善解人意,宁可自已委曲求全,顾全大局和深明义理。    宝玉从来多情。对于女子,宝玉从来多情偏爱有加。无意中撞见茗烟与一不知名的丫鬟苟且之事,他看那丫头,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有动人处,被他这样撞见羞事以后,羞的脸红耳赤,低首无言。宝玉就显得比丫鬟还着急,跺脚道:“还不快跑”。人跑以后,他又自作聪明赶出去,叫道:“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宝玉偏爱红色,去袭人家坐那么一会儿,就惦记着一穿红衣服的女子,待袭人回来还打听这女子是何人,境况如何,当得知将嫁人后,叹她非自家丫鬟,平白被袭人抢白一顿。两个素昧平生的女子尚且让他如此挂牵,就更别说对袭人离开一时的依赖,和特意留着糖蒸酥酪给她吃,还有后面被袭人骗将离去而为挽留她的百依百顺了。当然更有后面怕黛玉不喜欢活动而睡出病来,故意编故事哄她开心的而对黛玉的细致用心。有时候真的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处理人物的大小,处理事件的轻重上的面面俱到的能力,为了刻画一个人物性格上的鲜明特色,不厌其烦而舒缓有度地驾驭着自己的笔墨来描写它们。    黛玉随处妒情。在大观园中,黛玉的聪明是无几人可比和不可否认的。她就是妒忌别人,有所语言和行动的话,也会做到有礼有据,不着刻痕,让你在迷茫之中不知不觉走进她的圈套里。她一直嫉恨着宝钗身上同样有块玉和宝玉贪婪她身上发出的“冷香”,正巧宝玉闻到从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从何而来,黛玉借机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还有后面的宝玉不解何为“暖香”,她就讽刺宝玉: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好一个伶牙俐齿的丫头,真如凤辣子那样刁钻的人也得服了她:真真这林丫头说出来的话,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如此的智慧和用心的语言和情节来描写黛玉独特的性格,我们能不佩服大师的写作功力吗?    个人博客:  .cn/u/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重读红楼(二十)     上一章节的评论比较侧重介绍了花袭人,谈了她的出身,个性,为人处事以及最终命运的安排。应该客观的说,我现在所读《红楼梦》的感受和我很久以前阅读的记忆没有任何的关联了。在评价一个人物上,有时候就是通过本节的感想和前面所看过的回忆和一时的灵感而来的,和《红楼梦》一书对于这个人物全面的描写和前后的照应伏笔没有完全融合一起,没有经过系统的分析与总结,所以肯定会有许多纰漏和贻笑大方之处。好在一开始我就是抱着娱乐自己和学习的态度来阅读《红楼梦》一书的,相信朋友们会理解我,也相信自己以后会做的更好。    回到正题。提到袭人就必须提到晴雯了,常见的一句话“晴为黛副,袭为钗影”,这两个丫鬟级的人物能与两位重量级的小姐相提并论,可见她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的分量。如果说黛玉和宝钗是代表着贵族小姐生活个性的两种类型的话,那么袭人与晴雯就代表着普通丫鬟的两类生存风格。有着对比,人物的形象才更加丰满,作者深谙此道。    袭人依然是忠贞地服侍主子,贤德地对待他人。当她被李嬷嬷无端的辱骂,袭人只道李嬷嬷不过为她躺着生气,少不得分辨说“病了,才出汗, 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等语。自己病了受气,还怕主子闹事,反倒劝宝玉:“为我得罪了一个老奶奶,你这会子又为我得罪这些人,这还不够我受的,还只是拉别人。”一个丫鬟要想在大观园混出个人样来,还真是不容易,用她的话说“要为这些事生气,这屋里一刻还站不得了。。。。。”    晴雯在宝玉房中的出场则完全不一样了,根本就没有袭人想说话时的周密考虑与故作得体,一句话就把李嬷嬷与袭人都扯上了。当宝玉为维护袭人说不知道哪位姑娘得罪了李嬷嬷,把帐摊排在袭人的头上来,晴雯就不高兴了,她最见不得的就是这身边的人都变着戏法讨好宝玉,说道:“谁又不疯了,得罪他作什么。便得罪了他,就有本事承任,不犯带累别人!”还有后面的宝玉拿了篦子替麝月梳篦,只篦了三五下,晴雯忙忙走进来取钱,一见了他两个,便冷笑道:“哦, 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宝玉编排她,说她是满屋最磨牙。被她狠狠的回敬了他们两个。就是这么简单却深刻的描写,可以看出晴雯的个性刁钻清高,不随流合群,却聪明玲珑冷眼观察着身边发生的一切。    说了两个丫鬟,再回头来对比“晴为黛副,袭为钗影”中的黛玉与宝钗。看她们是怎么样来处理与表达对宝玉的关心和爱的。    宝钗对宝玉的关心简直是袭人的翻版,事事细心考虑周全,以和为贵,只要关系到宝玉利益的人,尽量都不得罪最好。当宝玉准备回去处理袭人与李嬷嬷的争吵时,宝钗忙一把拉住道:“你别和你妈妈吵才是,他老糊涂了,倒要让他一步为是。”而对莺儿这样低级的丫鬟埋怨宝玉的兄弟贾环不该一个少爷赖丫鬟几个小钱时,宝钗就口气就不一样了,是“不等说完, 连忙断喝”,说“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 还不放下钱来呢!”。她在宝玉面前的温柔得体与背后的高傲嚣气由次可见一斑。如此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难怪湘云取笑黛玉挑不出一个人的毛病来---薛宝钗。    黛玉则完全不一样,虽然她对宝玉的爱勿庸质疑,宝玉对她的爱也深明在心,可她心里有心病:这个情敌宝钗太强太可怕了。她知道自己是寄人篱下,身份上无法和薛府的大小姐比,她很在意这个,所以当宝玉表白:你这么个明白人, 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 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黛玉听了这个,就很高兴。她不像宝钗可以把任何表情隐在无形中,她时刻关注这个情敌和宝玉的动向,一旦不对,马上怒形于色。当她看见宝玉与宝钗从同一处来到湘云这里时,立刻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稍微辩白,她毫不给面子,“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完,看也不看别人,便赌气回房去了。这都是黛玉维护爱情,争取爱情上尖酸嫉妒的体现。爱对于她来说,就是纯洁无暇的,容不得半点沙子。    虽然她像刺猬一样,随时都会为保护自己,随时都会伤人扎人,就连湘云把“二哥哥”喊成“爱哥哥”,她都讥笑一番,但她对宝玉的关心却无处不在。看见宝玉这冷的天没穿披风,就问道:“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的这样, 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一份情,同样是因为爱,可在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就完全不一样了。如何把这种不同 的表现更加深刻的印在读者的脑子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们时刻处于一种比较中存在。无疑,曹大师的比较写作手法是最成功的。
  重读红楼(二十一)      前第十九回写的评论第一次放在论坛后,感觉回帖朋友的讨论中,自己的知识有些吃力,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脑子里阅读过有印象的文字记不全,想引用的时候就相形见拙了。而看见论坛上关于《红楼梦》讨论的一些文章,在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引证上,作者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自己一般看过的东西印象还是有的,只是回头在书中去找的时候,浩淼如海的文字很难容易就寻到你需要的段落与词句。记得刚开始写红楼日记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这问题,把自己觉得重要的话语词章段落落笔在日记上,回头翻阅起来也方便多了,而且还可以看见自己当时的评论。以后的日记里还是保持这样的习惯吧!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这是宝玉一人赌气,冷清的呆在家里,看一段庄子的《南华经》,续写在纸上。后面的诗是黛玉第二天看见他写的混帐文字,故意留字调侃他的。这段话涉及了四个女子,也用了四个过激的动词:焚花(袭人)散麝(月),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等等。文系宝玉所续,而宝玉的性格又非如此过激之人,如果应该如何正确的理解这段话的真正用意所在,尚不得完全明白。再个这段话肯定和前面庄子的原文有关联,待有时间翻看《南华经》的注释,可是否可以明白究竟了。或者希望有朋友能诠释个明白。    这一章节读下来,我一直在微微的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宝玉、贾琏哥俩身边的这些女人,都是为了讨好他们,引发的争风吃醋的故事。这满章就是酸酸的文子、醋醋的词章,如同进了酱菜场,空气中都弥漫着呛人的气味。封建社会的体制,婚姻,纲常,等级观念等等,都是以男人为尊,女人为卑的,都是大男人主义,小夫人角色。女性在从属于男人的主导下生活,为了生存的利益而保护自己,倾扎别人而引发的明争暗斗,看上去觉得无法理解,而事实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体制下衍生的不平等生活的无奈悲哀。    宝玉这边主要的是写袭人吃醋。按理说袭人这样一个丫头的身份,是不至于醋到这个份上的,而且她醋的对象是人家堂堂的大小姐---史湘云头上了。这里面和宝玉要好的几位小姐,无论的宝钗的高贵大度,黛玉的秀丽才情,湘云的青梅竹马,袭人都无法相比,她只所以敢在宝玉房中随性情而行,在丫头中指上挥下,无非是仗着贾太君,王夫人的信任,还有这脂粉公子在女人面前的好脾气好性情,当然最重要的她和宝玉的那次云雨情后,两人的关系自然不同一般,她已经把自己看成是他的人了,她也敢在宝玉面前变色。任何女人有心接近她,哪怕是给宝玉梳头,哪怕是宝玉给别人起个名字,她都嫉妒在心里。这女人也真够“忠贞”得可以的了。    我们且来看看袭人的醋是怎么吃的。宝玉和湘云是青梅竹马,宝玉一早上去见她和黛玉,就要求湘云帮忙梳理下头发(这里面宝玉想吃胭脂的而被湘云打手的细节非常逼真),不想被袭人看见了。袭人没有资格当场发火,就闷在心里出门,头一遭见到宝钗就告密上了,而且是通用的做人大道理,让宝钗另眼相看,不得不佩服袭人在这方面的天才。宝玉回家就遭了白眼,而且她不作解释,任凭他如何讨好,就是一声不吭,自个睡在外炕上不理人。可这一切不过是表面上的安静,私底下袭人没有放过宝玉的一举一动。从连带麝月的不理茬宝玉,到四儿这样的丫鬟侍侯宝玉的谈话,改名字,都一一被她牢记在心。看她醋意至极的话:“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一百年都记得。”一切的行为,无非是讨得这傻公子的注意,而得到目的后,一个笑容就让不愉快的事情烟消云散了。    贾琏这边不用说,这凤辣子就是一泼皮货,一个醋坛子。用他的话来形容凤辣子就是“他防我象防贼的,只许他同男人说话,不许我和女人说话,我和女人略近些,他就疑惑”。可巧他们的女儿“见喜”,凤姐与平儿都随着王夫人日日供奉娘娘祈祷,而贾琏则被隔到外室几天。这是一个离开凤辣子一天就要闹事的主子,下面谄媚的小厮自然不会错过巴结的机会,于是就有了和“多姑娘儿”的风流韵事了。一个是欲念横生,一个是轻浮无比,干柴烈火一点就着。问题是偷偷摸摸的事完了以后,却留下了一缕青丝。凤辣子是何等精明之人,她会查得很紧的,她了解自己的男人如同了解口袋里的钱一样,正如她对平儿说的:“这半个月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厚的丢下的东西:戒指,汗巾,香袋儿,再至于头发,指甲,都是东西。”贾琏有幸呀!幸好这青丝是被平儿捡到了,而且这丫头沉稳有度,不急不噪应付自如,任是凤辣子精明也被同样精明的手下蒙过,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凤辣子是在吃外人的醋,而平儿是在吃她的醋。平儿也是人,只要是人,都会有欲望,都想在现在的地位上更进一步,都想为自己的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后路。正如凤辣子这最得力的助手在一定的时候,关乎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背叛她一样的,也会要挟着主子说:“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露出这事来。”    袭人忠贞着宝玉,不容许别的女人服侍他;四儿得一点机会巴结主子,就变尽方法笼络;平儿冒着得罪凤辣子的危险,保护好主子的隐私;凤辣子虽风光无限,她也得抓紧自己的丈夫,别让她人取代自己的地位。她们有着女人的吃醋的本能,都知道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保护好自己,为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因为无论如何,毕竟生存才是硬道理。
  重读红楼(二十二)    前面我们读过的章节可以看到,从元妃省亲开始,贾府就处于家业最顶峰的时期,光宗显赫,热闹浮华。贾府之人无论为官作商求学交际,都顺顺当当蒸蒸日上,没有丝毫不和谐的因素。贾府本来已是名门望族,再攀上皇亲国戚,荣华富贵如同是火上加柴,锦上添花,极盛极荣自不可言。但天道轮回世事难料,正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一旦“皇亲国戚”这棵大树将倒,所有的物华名声将马上变成过眼云烟,一去不复泛。贾政久居官场,见过许多盛极一时家族的衰败没落,自然深谙此道。所以当看见元妃和贾府众人所作的“灯谜”所寓之意,恰与天道吻合,自然有所惊悟了。    读完这一章节,给我整个的感觉,和前面的所读的章节一些感悟有所不同。如果说前面的描写或者热闹繁华,或者琐碎杂乱,或者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话,大抵的气氛与情绪是积极平和的,而这一节的文字,通过贾政宝玉父子的禅悟,引发出的调子则有些萧条颓废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宝玉的悲情: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真挚,心心相印,已经用很多篇幅来说明,毋庸质疑。虽然中间间隔着黛玉最担心的一个人---宝钗,但宝玉一次次委屈求全地向黛玉证明了自己爱慕忠贞的心事,正如他解释的一样:“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二十回)。可他们毕竟还稚嫩年轻,毕竟还是生存在封建体制下,生活在讲究门当户对,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的婚姻包办中,好多事情就由不得他们来作主。从这一节贾老太君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起,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拉开了序幕。    黛玉对待爱情也是绝对忠贞专一的,把爱情看成是最纯粹神圣的情感。但她个性孤傲冷僻,尖酸刻薄,虽聪明绝顶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于世俗完全不合,于人际中庸之道不屑一顾,这就注定了她这样寄人篱下的身份,在这样“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十六回王熙凤语)”的人群中,注定了她将是一无所获的悲剧色彩结局。越是与周围的人不合,她就越发孤独与清高,众人都在远离着她,看戏的时候也只有初来乍到,憨厚有加的湘云取笑了那个装扮的戏子“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使上眼色湘云,怕她的话引起黛玉的不满,而到头来引发的是黛玉更加推断下去的不满:“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烦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看这黛玉的一张嘴,也只爱极了她的人才受得了。宝玉也是因此两头不讨好,情事挫折,闷然悟禅机来的。    宝钗则完全不一样了,她处事中庸圆滑,上下和睦,赢得的人缘与口碑非常好。凤辣子最善于揣摸老太君的心,知道老太君素喜宝钗稳重和平,而且还出资给她过生日,自然办事的天平将会偏向宝钗这边,而凤辣子的任何倾向将在这个豪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宝钗被老太君问讯喜欢什么戏文时,她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自然赢得老人家的高兴。就在点戏这一曲上,她总是表现得有礼有节,谦让随和,虽然她是寿星,可点上的戏是热闹的《西游记》,讨好老太君的秉性。对待宝玉,她则是不扬不谦,不温不火,看准宝玉喜欢而又欠缺的知识来讲解,“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这样的女子,且能不叫众人喜爱?    如此比较,宝钗的越发优秀就越发加剧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催生步伐。    再来看看贾政的悲感:贾政乃官宦之人,深谙官场之道,他知道自己的胜败荣辱系于元妃一身,所以对元妃的言行举止所表达的意思非常在意和勤加揣摸。他得知元妃喜欢猜“灯谜”,就火速让贾府之人制作“灯谜”让她娱乐。但他没想到的是,从元妃制作的“爆竹灯谜”里面诗句“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到迎春的“算盘灯谜”里面诗句“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到探春的“风筝灯谜”里面的诗句“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到惜春的“佛海灯谜”诗句“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都暗暗隐含着一种于家道不祥的朕兆。用他自己话来分析:“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最后看见宝钗的“灯谜”,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贾政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这在前面元妃回家省亲的时候,曹大师的文字就埋下了伏笔,元妃把进宫说成是“送我到那最见不得人的地方”。这就开始点破了贾家的好运不会太过长久。整个长篇小说的基调,本来就是悲剧的色彩结尾,作者在处理情节来印证悲剧色彩将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上,在描写的组织结构上相当巧妙,采取层层推进的方法,有明说,有暗语,有主线,有伏笔,将一群大观园的人由“盛极一时”到“树倒猕猴散”,到最后“落得个苍茫大地真干净”悲剧结束的过程,铺叙得淋漓尽致了。  
  重读红楼(二十三)     最近感觉人闲下来,或者是疏懒下来,不是一件好事,虽然于休息上可以充足一些,但可怕的是,如果闲了以后,再次提起笔来继续阅读感想后的文字,有份陌生甚至的害怕的感觉袭来,都怕动笔了。就像久已生疏了拨弄一件乐器,重新抚琴时,手指自然有些僵硬。当然往往也是这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刻,春风得意顺水顺舟,人自然一路凯歌,扬帆远征,这不代表你是坚强者,惟有心态颓废,意志消沉的时候,能否压迫着自己坚持完成自己喜爱的事业,才是最能体现价值的时候吧。多说了这几句,是朋友们和我自己都在捏着一把汗担心,写完这《红楼梦》读后感的日记,路还长着呢。能坚持下去吗?        有些日子没有读《红楼梦》,或者说有些日子没有逛大观园,心里一直惦记着。今天再次登陆,发现大观园开始由皇家(元妃)临幸后的禁脔变成普通人员可以住宿的地方,着实也替他(她)们这些入住的人高兴,特别宝玉听了这谕,喜的无可不可。开始和贾母盘算,要这个,弄那个,自己住哪个地方,黛玉住什么地方,相好的姐妹住什么地方好。这是一个天生闲不下来的种,以后能有这样的热闹的场合够他和姐妹们一起玩闹,岂能不高兴?        首先得感谢元妃的通达,把大观园开放。这事看起来虽不足以多言,好象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是整个后面故事的前提与基石,这就好比这个家族将上演一出精彩的大戏,而这大观园就是演出的舞台。贾元春知道自己幸过大观园之后,而贾政是官场懂礼数之人,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这样一处好地方,没有人梳理居住,岂不寥落?况家中现有几个青春年少,能诗会赋的姊妹,还有林家,薛家,史家的姑娘们常在家中,如此命她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了。当然也少不了这胭脂堆里,聚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二爷”。        这宝二爷真可谓是贾家之宝了,首先他是老太君手心上的一砣肉,他的行踪时刻被贾府这第一人关注着,谁敢不爱他?就是平时管教最严的贾政看着他站在眼前,是如此“神彩飘逸,秀色夺人”,心头责罚之气也稍减了许多。可就这样的一个人,独厌恶世人追逐的名利与仕途,偏偏爱上女儿家的粉饰性情,就连一般的丫头金钏也可以一把拉住他,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有老太君罩着,没人敢说他叛逆这礼教的规定有什么不妥,但一物降一物,宝玉就怕他的老子,老子一声喊,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他的兴头,脸上转了颜色,只好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这些体现着宝玉性格的文字,不厌其烦的出现,小说一步一步地紧扣着他的故事来描写,既是刻画着这含玉而生的“小祖宗”到底是与常人有何不同之处,也是照应着发生他身上故事的矛盾冲突的存在,是如何因为他的个性而产生的。        还有一对相制约的人,凤辣子和贾琏夫妻。凤辣子是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人,但她始终是贾琏的妻子,得靠紧了丈夫。而贾琏也是个办事之人,在外面出尽风头,可就是在凤辣子面前低三下四的,有时候仰其鼻息而说话。我总觉得他们之间的互相利用互相依赖的关系的真实性都胜过了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了。彼此都在防着对方,又彼此互相使用上对方。第十六回中,凤辣子弄权坐享三千两银子,合伙平儿瞒着自家的丈夫,生怕他知道了。这节中为了各自承诺别人的工事两人闹得不快,以至最后双方各自满意方才和解,就可以证明他们之间关系的微妙。        有矛盾的存在也就有统一的存在,这宝玉和黛玉互相爱恋情投意合,决非偶然的巧遇,在他们的爱好上性情上甚至是对一花一草的感悟上,他们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宝玉正看《会真记》出神,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换了一般人,拍拍几下陡落也罢了,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自己脚步践踏了花瓣,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看着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而去。他认为落花的最佳归处已是如此,他已算是痴人痴理,可还有比他更痴的人,更痴的道理。那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她的意思是该把这些“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而如今“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落花都收集一起埋葬起来,用她的解释是:“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好一对痴人,这段黛玉荷锄收花的描写是曲引子,后面引出的“黛玉葬花”的故事才是千古流传无人不晓,是人们谈起《红楼梦》一书最精彩而最伤感的情节。        不紧如此,两人在对待那些正人君子不屑一顾的艳词情书的态度上,也是一致的痴迷和喜欢。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哪里还舍不得不拿进园去呢?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再看黛玉,黛玉接书来瞧时,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两人都是情窦初开的少年,性情中人,平时都在禁锢的体制下压抑着情感的喷发,如今见到这样的情爱之书,哪有不欢喜之理?就是彼此说些俏皮话,也可以随处引证书中的暧昧之语来打闹着。一对爱恋的情侣,就在这些平常的生活当中互相了解,互相知心,互相渗透,感情在一步步的加深,如果是顺利的成为一体,自然是人间一段最美的佳话。如果是劳燕分飞,结果的残酷可想而知,那就是人间最凄惨的悲剧了。
  我也有同感
  问好楼上的。
    去年参加豆花村征文比赛的时候,写过一篇小说《借钱》,大致内容是以家乡熟悉的一位老哥的形象来创作的。老哥终生未娶媳妇,平时污浊邋遢,且有占女人小便宜的习惯,是那种农村里被人瞧不起的人,可有可无。但在村里一寡妇大嫂孩子读书需要钱的紧要关头,平时要好的人家都疏远着,只有这老哥毫不犹豫的把积蓄借给大嫂度过难关。今天读起《红楼梦》这一节,看着贾芸和自己的亲舅舅借钱未遂而从一个众人眼里的泼皮手中借钱成功,我突然联想到我自己的小说《借钱》了。        看完书中这段借钱文字的铺叙,感慨颇多。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真实了,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不一定能伸出手来解决你问题的是和你平时关系密切或者是有血脉亲情的人。这忙不帮倒不是平时关系处理不好的问题,也不是他经济拮据的问题,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怕这借钱的人还不起,哪怕是很小的数目。而往往有些看起来粗劣低下之人,却富有同情心,给你一双温暖的手。他不需要什么哲理来教导你,也不承诺什么条约来约束你,在他简单的思维中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愿意借你了就借了。        读着这《红楼梦》一书,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随意放开自己的想象,可以沉迷在风花雪月的浓词艳句里,也可以回归到平和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可以看着那些锦衣美食的公子小姐阳春白雪地爱到死去活来,过上一把想象中上流社会生活的瘾;也可以比较贩夫走卒是如何在苦难的生活中求得生存的权利,争得上进的时运,把握爱情的机会。一部成功的小说必须是扎根在真实生活的土壤上,吸收着阳光与水分肥料,然后才开枝散叶繁茂如锦。离开这个基础的大前提,任何空灵的想象与呐喊的高调都是自欺欺人,都只能是暂时的绚丽而必须迅速的枯萎。        这节描写深刻的大人物依然是凤辣子,这贾府第一管家绝非浪得虚名,在把握说话前后重轻分寸上,像是称过一样的精确,都拿捏的非常到味,让人不得不佩服她心思的缜密和世道的老到。上一回凤姐和贾琏唠嗑的时候就君子协定了,风姐允诺给贾琏推荐的贾芸一个满意的事干。可当贾芸在语言上和礼物上孝敬好凤姐儿高兴的时候,该她明确表白的时候,她硬是没有当面提起这事,而是到她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恰好遇上贾芸在身边,很是漫不经心的说起贾琏说起过这事。这份拿捏的火候非常及时,效果自然良好:一来可以让贾芸懂得知遇提携人之恩典,二来保全自己的矜持与身份,不是因为贾芸的礼物,我才恩惠于你。三来可以警告以后贾芸的办事必须用心,无人情亲情可言。        刻画凤辣子的文字太多,罄竹难书,以后还会经常提到。不过这节里我更看重的是一些小人物的描写,哪怕是淡书几笔,却也让人神思意会回味无穷。这卜世仁(不是人)在前面已经简单出现过,作为贾政一旁客,纯粹是贵族面前谦恭卑微至极的奴才,而奴才恢复到可以抬起头来,昂扬嚣张着做主人的时候,则是一副清高傲慢假正经的嘴脸,满口都是做人之道劝人之言,毫不吝啬的赠给被有求于他的人,而关系到他借出实际的东西,则是一毛不拔。作者刻画这类小人物的功夫,真可谓见微见薪入木三分,包括写到卜世仁唱着红脸留外甥吃饭,而他老婆唱着白脸拒人门外,何其之真实何其之生动也!        而遇上倪二则又是一番情形,可以说完全出乎贾芸的意外。这个在别人眼里看起来粗俗泼皮无赖的汉子,却和贾芸没答上三句腔,就决定借钱给他了。不需要利息,不需要协定,给的款物足斤足两,唯一的条件就是给他的媳妇带个信:他不回家了。这就是他借钱的逻辑:直接简单,纯粹一念之好与恶。一个可爱莽撞的市井汉子的形象跃然眼前。        小人物里当然还有小红,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丫头,羡慕着在宝玉身边服侍他的那些丫鬟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能有这样的机会而咸鱼翻身。当机会来临时,她就及时的出现在宝玉的身边,端茶送水闲聊答腔,目的是引起他的注意加深印象,好让自己能有一朝被主人赏识,而踏上另外一个台阶。看她“抽身回避”,到“不似先前那等回避”,冷笑着当是宝玉身边的丫头回复贾芸等等,一直到最后觉得宝玉这边进身的机会不大,而转而青睐新贵贾芸,以图后路栖身。这一系列的描写展示了这小丫鬟的伶俐聪明,会看风使舵。这类的丫鬟在贾府很多,在这个尔虞我诈以大欺小的家族中,很具有代表性。她们的存在丰盈了这幅众生百态图的构造上真实性与复杂性。        最后来谈这节最主要的人物---贾芸。他是属于那种具备任何成功的条件但时运不济的人,他有外在的俊朗,也有内在的精明,有朋友之间需要的豪气,也有奉承引路人的媚俗。宝玉是个最注重外表的人,“只见这人容长脸,长挑身材,年纪只好十八九岁,生得着实斯文清秀,倒也十分面善。”无由就喜欢上了,而这后面马上也体现了贾芸的精明,顺着宝玉的话,就准备认上“干爹”了。        和舅舅卜世仁借钱,他知道用什么样的话而亦庄亦谐应付着,当知道确实没指望时,就不俗不媚退了出来。遇上倪二豪气大方,也没有乐晕了头,该说到的话该做到的手脚一样不落,免得日后麻烦。从贾琏的口气中“提他作什么,我那里有这些工夫说闲话儿呢”得知没有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就先稳住他,马上准备转移目标到能真正管事的人---凤辣子身上。不惜借钱投资来讨好她,一步步稳妥地争取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上到媚俗奉承贾府的爷爷奶奶们,下到屈尊拉拢爷们身边的丫鬟,都为自己的出路算计好谋略。这就是作者刻画的贾芸,一个冷静精明的男人,假以时日给他机遇,没有理由不改变命运的强者。        学习着这种写作方法,围绕一个人的个性来铺展描绘,不惜笔墨的通过他所接触的各类人群,通过他的语言他的思维他的行动他的计谋的变化,来展示的他的应变技巧和不同嘴脸,自然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脑子里了。
  学习勤奋的楼主!!!
  问好不觉寒:  谢谢你的鼓励。
  重读红楼(二十五)      我现在写《重读红楼》的日记评论前,习惯着在每看《红楼梦》一章节时,先是粗略的把这一节大致的内容看上一遍,然后回忆与前面内容有联系的地方,充分调动自己的灵感,找出这一篇日记评论所要寻求的突破口,最后回头来细细的研读书中的内容,加以论证所要阐述的观点。        把《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看完以后,我给这篇评论定下的内容就是关于名利之争。因为里面贾环的妒忌之举,赵姨娘的自我想法和马道婆的恶毒行径,让我第一感觉有了这样的思考。        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说过:“天下人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人攘攘,皆为利而往。”此言不假,可以说是道尽了人世间浮生众态的苟合营生掠影之汇成。或者还可以加上一句:“天下人熙熙,皆谓名而来;天下人攘攘,皆为名而往。”        名利二字,看似简单。廖廖数笔,谁都会写。人生一世,名利随着一声啼哭而来,随着半垄黄土而终,无论你圣贤居士,无论你贩夫走卒,无论你是长命百岁,还是青春夭折,穷其一生,都是忙碌奔波在这名利的阴影中。或许古来有大贤大隐之士,也不过算是淡名泊利罢了。        人生存于世间,需要五谷裹其肚腹,以求衣食无忧;追求盛名罩其身影,以得光宗耀祖。人的物欲消耗无度,心欲登高无穷,所以总是不断寻求机遇逐名赶利,不择手段赢得虚名实利,满足自己的欲望。名不容易得,朝夕用一张利口争取;利也难得求,危险来时刀剑防身。所以世人,所求得的名利,都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穷其知而毕其智,自然乐在其中而流连不返。真正能放弃名利的人,不是大贤大悟之士还真难以做到。        要说修炼禅宗的人是最为讲究淡泊名利,是为“本是无一物,何处若尘埃”的修为才算窥堂入室。而真正能做到无名无利之争,无欲无求之之想,古来禅师也没有几人。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名,将来时如何?”——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名利,下一步怎么做?赵州禅师答:“放下吧。”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才忽然有所领悟:是啊!既然我已经放下一切,我何必还在乎将来如何呢?既然还在乎将来,又何来真正的放下呢?        这节看完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马道婆,这种人全凭一张巧嘴,装神弄鬼骗财骗物,搬弄是非中饱私囊,无任何责任可言,无任何信誉可言,一切皆因利而起,因人而骗。这种人长期游戏在贵族豪门之间,熟悉他们的生活规律,个人心理,熟悉他们之间为名为利而产生的明争暗斗,熟悉他们之间的名利心理与游戏规则,所以这类小人总有存在的空间,总可以利用一部分需要用阴暗的手段获得名利的人的信任与使用,或者也可以说是被他们利用,而双方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想要得到各自所需要的名利而已。        先看贾环。这贾府第一金贵之人宝玉的脸被烫伤,是自己的弟弟贾环所为。贾环虽小,可争名之心已经具备,他嫉妒宝玉之心已非今日始,早就根深蒂固了。二十三回写到过“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自然有几分不喜欢”,亲生老子尚且如此,众人更是一样的心理与举动,这也让贾环一直看在眼里怀恨在心。虽同是贾政之子,可自己毕竟是偏房所生,加上生母赵姨娘平庸无能,无宠爱可倚,无靠山可持,处处受贾府中人如管家凤姐儿等挤兑白眼,自然殃及到自己不被别人喜欢与看重。如今加上亲眼所见宝玉和自己喜欢的丫头彩霞闹,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毒气,就有了这次狠毒的下手,用热油烫瞎宝玉的眼睛。在他的思维中,自己任何方面的名声都是因为被宝玉光彩的形象所遮掩而无法得以张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毁坏别人而出口恶气。        再看连带着还有一个为自己争取名利而不择手段之人---赵姨娘。“那赵姨娘素日虽然常怀嫉妒之心,不忿凤姐宝玉两个,也不敢露出来,如今贾环又生了事,受这场恶气,不但吞声承受,而且还要走去替宝玉收拾。”赵姨娘没有像王夫人那样豪门的娘家做靠山,自己又是贾政的偏房,加上生的儿子长相委琐才智低下,所以一直被府里的人看不起。以前已经受过种种怨闷之气,早已经淤积心里,这次又是因为儿子的行为被王夫人辱骂,被凤姐儿嘲笑,心思怨恨已极,于是被马道婆一点,一拍即合,就有了花钱暗害宝玉与凤姐儿的念头与行动。她的逻辑思维就是:“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与马道婆语)”。去了宝玉与凤姐,儿子就是荣国府唯一嫡系继承人,自己也可以插手管理家务,自然是坐收名利之益处了。        有了这前面的因果来由就有了马道婆的出场。这种小人纯粹是为利益而生,有奶便是娘。初见宝玉被烫伤,就讹诈贾母说:“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邪祟”,供奉这菩萨,可以永保子孙平安。贾母相信,托其每天来领取灯油五斤完事。这是在矛盾的一方面是如此说辞,到了另外一方面,她的奸诈更是卑鄙至极。亏她还是宝玉的记名“干娘”,一听说赵姨娘有怨恨加害宝玉与凤姐之心,便探她口气说道:“我还用你说,难道都看不出来。也亏你们心里也不理论,只凭他去”。当得知赵姨娘是无办法可施时,便故意半晌说道:“不是我说句造孽的话,你们没有本事!---也难怪别人。明不敢怎样,暗里也就算计了,还等到这如今!”。等到赵姨娘上勾,然后故意欲擒故纵,一步步套牢赵姨娘,让她拿出仅有的现银和五百两银子的欠条,才装出一幅极不愿意的样子说出加害他们的办法:“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如此阴险至极恶毒至极的办法,实施以后,以至于“他叔嫂二人愈发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幸亏有两真人来指点迷津方得逃过此劫。这就是马道婆为求利益的演出过程。        马道婆是《红楼梦》一书中众多小人物中的一个,是一个令人毫不同情,满是憎恨的反派人物,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利益无所恶毒不用其极的人物,小说中在她出场不多的笔墨上,紧紧抓住她贪婪钱财的个性而来描写铺展,用她在矛盾双方的表现,既是对比也是统一地来刻画她的丑陋形象上,收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已经很久没读红楼了  看着楼主日记,写的确实很好  难得如此用心的评论呵
   佩服LZ,LZ是否也是红学中人?
  有意思
  问好霜桥落梅:  谢谢你的支持与鼓励,还很浅陋我的日记。
  问好心鹿:  我非此中人也!呵呵。
  问好我说你没道理:  谢谢阅读了。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相见欢》,清奇哀艳,婉转柔情,道尽了人世间多少真正两情相悦,却烦事不断波折重重的男女爱情的无奈呀!茫茫尘世,杳杳人生,多少轰轰烈烈的情与爱,到头来不过是:“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平常生活,个中滋味,正如小红回答小丫头佳蕙一样:“你那里知道我心里的事!”    是啊!小丫头佳蕙还小,情窦未开,看见好姐妹小红最近不知道怎么啦?无精打采的样子。看见宝玉房里那些普通的丫头,因为宝玉的身体康复沾光,被老太太打赏,自然替眼前这聪明伶俐的小红姐姐鸣不平,可她哪里真正知道女儿家的心事呀!    小红自从上次见到能干帅气的贾芸,手帕留情,豆蔻少女的一门情事就都落在心上人的身上,她想找回自己的手帕,故意让小丫头们知道,也许会传到贾芸的耳朵上。她又想亲自过问贾芸,是否是他捡到自己的手帕,“醉翁之意”不仅仅在酒上面了。她留心一切可能与贾芸有关能见面的消息,比如向李嬷嬷打听到宝玉想见贾芸,就担心这老人家带不好路,“回来叫他一个人乱碰,可是不好呢”,硬是让坠儿丫头带他进来。然后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比较后面黛玉的痴情,这小红是一个小人物,尽管如此,作者还是用堆砌的笔法一一铺展开来,把一个情怀初开的少女的痴心真情如一张白纸上挥毫泼墨一般,展现得疏密有间,清明细腻,如身亲历一般。正是那“此情何时消,此意何时了”的感慨,情为何物,问君知道否?    幸好落花有意,流水也非无情,贾芸也没有忘记这个对自己有情有意的丫头。上次进来种树之时,便拣了一块罗帕,但不知是那一个人的,故不敢造次。当得知就是心里惦记的小红,心内不胜喜幸。又见坠儿追索,心中早得了主意,便向袖内将自己的一块取了出来,向坠儿笑道:“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了他的谢礼,不许瞒着我。”由此两人搭上线的话,都是幸福的。    可另外一个痴情娇弱的女子黛玉就没有这样幸运了。自己对心上人的一腔情意,可总是得不到舒心的宽慰与真心的安慰,总有着无端的插曲,让自己沉闷忧愁于心,让自己“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独自承受无法言明的思念之苦。可气的是“他”还学回了现在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害得黛玉又是无端的一场泪雨。    这倒罢了,这不过是宝玉无意中的笑闹之言而已,更可气的是被宝玉身边吃醋的丫头羞辱这一曲,让黛玉着实气个不浅。宝玉正和她说笑着,突然被传唤“父亲”有见,怕什么来什么,黛玉就担心着他又出什么事情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听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便是了。可远远看见最可怕的“敌人”偏偏就出现,而且进了宝玉的园门。本来黛玉的心理已经是几分不愉快的疙瘩,偏偏那园里的丫头晴雯和人赌气,没听出外面是黛玉在敲门,死活不开门,还冒出“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的话来。于是可以想象这本来就容易愁闷的黛玉将是怎么样的凄苦来度过这一劫了。    在这里可以看出,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安排,误会的产生,都紧紧扣住两个人的爱情悲剧的主题来写,都紧紧切近黛玉自命清高而又尖酸多疑的个性来丰富与张驰。黛玉既是寄人篱下的环境中生活,同时又有多愁善感的心思,一直担心着自己的力量微弱,怕争不过强大的“敌人”,可越怕事越出事,何况这次还被丫鬟拒之门外,而且还听到里面两个人笑语盈盈。如此处于矛盾的焦点上,她焉能不满怀惆怅的心思?她焉能不是泪流满面,焉能不考虑自己“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出现打下了伏笔,才引出《红楼梦》一书中最精彩的下一个章节,最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个章节---黛玉葬花来。    小说写到这,我们根本不用刻意细致去观察,或者回头去思考这些情节描写在安排上的自然性与合理性,这情节本身的记叙就与我们的阅读有一种通性,或者说是我们在接触故事的一开始,我们的思路就被作者的描述牵引着走,我们的情感就已经融合在故事本身的感染中,在不知不觉中,在一种潜移默化中,我们把自己当着里面人物的感想来诠释理解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次次默默的在心里朗诵着这首葬花词,无名的伤痛与无名的酸楚萦怀在心里,如同一股午夜的幽灵一般驱之不走,挥之不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虽然有千般的话语想要倾诉出来,又好象根本就无话可说,惟有面对着冷漠而殇情的文字流泪;我不知道该做什么,虽然我很想放纵着高喊高歌,如同疯狂癫痴一般,可我能做的还是沉默着坐在这里,把书放在一旁,痴呆着如一木偶无二。        想起了许多人许多事;想起了许多流失的光阴和光阴中或淡漠或沉淀的风花雪月,微尘阡陌中的流水坠红书中笺;想起了人生时的欢笑,活在的烦恼与死去的了结;想起了虚无功名之求与蝇头小利之争,到头来不过是一杯浊土掩风流而已。        再一次读起这葬花词的感受,我想起了过去的岁月中是如何理解这黛玉葬花故事上的肤浅了。人的年龄不同,环境不同,阅历不同,理解一首诗词的感受也不一样。儿童时接触《红楼梦》的电影戏曲或者书本,就记得了《红楼梦》里面有两个情节印象很深:一个是宝钗扑蝶,一个是黛玉葬花。少年求学时再次接触书本和电视,都有点笑话黛玉多情: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也值得她这样感叹吗?如今又一次朗读,则与书中人同样的感慨万千:问世间情为何物呢?问将来命运何依呢?谁凭什么说落红最是无情物呢?        同样是一片天地,同样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样在一片园子里,两位青春少女的表现则完全不一样:宝钗(贵妃)是心情舒泰,身段轻盈,满园春色在她的眼中意趣盎然。一只玉色蝴蝶让她玩耍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而另外一个伤心人黛玉(飞燕),则是面对无数的落花感慨万千,“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在《红楼梦》一书中我谈过多次,我总是佩服着大师在刻画人物的性格上和安排人物的命运上,总是紧紧地扣联在一起,总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铺陈与论证着一个道理:性格决定着命运。        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三个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心理想法在正面上,另外再通过别人的眼里是怎么样看待一个人的侧面上,来刻画着人物的个性,为她们各自的命运埋下伏笔。这一系列的描写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示的,它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人生存在世界上都不是独立的,当你的行为在左右着周围的人与环境时,周围的人与环境也在左右着你的言行与命运。        又一次见到了小红这个小人物。这丫头聪明伶俐,个性执着坚强,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一直不甘于做一个普通的丫鬟,一直在努力着“爬上高枝儿去,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晴雯语)。她慢慢做到了,与宝玉的接触让他记得了她,第一步实现了做宝玉身边的丫鬟。这次有机遇来了,可以为府中的第一能人---凤姐效力,自然拿出最出色的本领完成。有志者事竟成,她成功了被凤辣子留在身边做事,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正面上小红是靠自己的努力抓住机遇,察言观色和出色的表现来证明了自己,侧面上则通过晴雯麝月等丫鬟妒忌她“正事不干,一门心思攀高枝”的说法和凤姐对她的欣赏与赞美来烘托了她的成功,由此而改变了自己的状况。        再来看看是怎么样来描写宝钗的。宝钗是传统型的大家闺秀,沉稳中庸,丰满贤淑,圆滑世故。众姐妹一起玩闹,独不见黛玉,也不见宝玉,她主动要求自己去找黛玉来。可见宝玉进了潇湘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这段心理上的描写充分展示出沉稳世故的个性来。而后面扑蝶累时休息,无意中听到不该听到的一段对话,况且又躲不开来,于是就灵机一动,装做是和黛玉玩闹而无意中闯了进来,给当局者留下面子好下台,又没得罪任何人。这矛盾的化解完全表现出宝钗在为人与睦上的中庸圆滑。侧面上也着墨了别人是怎么样看待宝钗的。她走了以后,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则很能说明问题:“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还有在小红的谈话泄露了手帕定情的事情上,宝钗的心理想法则说明了她的传统习性,“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种习性是符合封建贵族家庭的需要的,也就吻合了她后来嫁到贾府的命运了。        最后来看看可怜的姑娘黛玉。黛玉的个性和宝钗完全不同,她具有叛逆性,不合于世俗。她孤僻冷静,多愁善感,痴情专一,占有欲强,小气多疑,喜怒易形于色。从昨天晚上被拒之于宝玉门外,后来见宝玉与宝钗两人笑着闹别,回来就“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宝玉算是不知道这庄公案而蒙在鼓里,等他喜洋洋的来黛玉这问候时,黛玉只顾和紫鹃说话,“正眼也不看,各自出了院门,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通过这些细节上的描写,黛玉性格上的孤僻,小气,喜怒易形于色显露无遗了。最后宝玉见一地的落花重重,繁锦渐残,而不见黛玉来收拾,自己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寻她。谁料到她早已独自一人在收拾残花安葬,呜咽声不断,泣吟着一曲哀艳极致,凄美极致的葬花词。        这首词可以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是这有倾国倾城之貌,多愁善感之身的颦儿内心想法,与对待生活,对待感情,对待未来观念上的最佳体现,充分说明了她对寄人篱下的环境的不满与无奈,以及情感上与归属上的无靠与渺茫让她形成了这孤僻冷静,伤情叹命的性格。侧面上用她贴身丫头紫鹃的话说就是:“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一个人。这样一个个性的人,到最后她生命的陨落,有着如同这鲜花的凋零一样,“天尽头,何处是香丘”的命运,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到这儿,一次次见识了曹大师的写作技法上的高超。通过正反两面的对比,来刻画着人物的性格而由此产生的命运结局,多么的自然顺畅,入木三分。虽无雕琢而自已大成。掩卷沉思,不由的让人联想着,一个个多么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就在眼前。
  最近跟帖的两篇是  重读红楼(二十六)  重读红楼(二十七)  
  关注!继续!问好!
  关注中。精华
  问好秋最爽:  谢谢关注!
  问好朱斑斑:  精华支持,是我莫大的动力!
  我对林黛玉情有独钟。  很理解她的孤傲尖刻......
  问好鹤唳云端88!
  重读红楼(二十八)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在开始下面的评论以前,我想先眯着眼睛,把这首曲子清雅婉转,迤俪空灵地朗诵几遍,体会一下作者看似不经意的信手捻来,却饱涵着多少儿女情愫,多少缠绵悱恻,多少爱怨无奈,多少痴绝哀艳的情感融入其中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没有这份经历的人,除了“都云作者痴”,又有“谁解其中味”呢?人笑恋爱中人痴,人嗔痴情中人狂,孰能知?虽是“自古多情空寂寞”,可红尘云烟,凡人居多,既非大圣大贤之士,也非大成大器之才,跳不出情关二字也实属正常。“无情未必真豪杰”,冲冠一怒为红颜,也就不足为奇了。        能把《红楼梦》里面的诗词一字不漏的背下来,我记得不是很多,这一首算是印象最深的。当时看《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时候,欧阳奋强用筷子击打着碗钵,眯上那双细长的眼睛,轻然地唱着曲子。那微微中痴迷陶醉的眼神,配上王力平悠远婉约的音乐,让我久久地着迷其中并深深的记住了这一难忘的情景。至今依然。        这一节一看完,让我想起了一首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篇《竹枝词》,本来也是描写的是一幕青年男女朦胧爱意的美好图景,前面句子平平,妙就妙在这后两句巧妙运用同音双关,说的是“晴”,实际上是“情”。    是啊!道是无情却有情。恋爱中的人,有情与无情的存在,会对他们的表情言行情绪与动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人说恋爱中的人都是偏执与不理智的,换句话说,太散漫与理智的相恋,那还能完全叫爱情吗?这一节中,我们先试着看宝玉与黛玉这一对冤家的情事变化。前一节已经交代过,黛玉就是因为看见宝钗巧笑盈盈的进了宝玉的院子,而自己却被他的丫鬟无端拒之于门外,感觉眼前的世界顿时一片灰暗了。就算是芒种时节春暖花开的盎然,和姐妹们一起打闹的情趣,在黛玉的眼中都了无性情,剩下自己独自一人流泪到天明。起身独自去,荷锄葬落花,感慨着“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渺茫。何等悲伤的情怀,何等凄美的情景呀!这就是情中痴女,当感情遭受着变迁,处于低潮波折时,一切美丽的风景,在她的眼中不过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一切美好的日子,在她的流年中,仅仅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切美满的愿望,换做她想的是“天尽头,何处是香丘”。    按说这样厚重的忧郁情结,这样无奈的低落情绪,一时是很难转换过来的,可恋爱中的少男少女,情感的变化真个乃“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这刚刚还阴云迷布的天气,可因为恋人简单的几句表白,马上能乌云散开,晴空万里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解铃还须系铃人,这黛玉是因为宝玉这冤家生了这样大的气,当然还须这冤家来解气。宝玉本来也闷在鼓里,以为自己为她抛出了完全一片心,却换来的是“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也是一肚子的委屈,想要解释来,却没有机会。其实两个人心里都是彼此时刻在意惦记着对方的,黛玉那么说话刻薄之人,可她能对宝玉无心啐上一口不吉利的话,她也会硬生生的吞回去。宝玉更是如此,“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有着这样的感情基础,只要把误会解释清楚,一切又恢复他们简单的快乐来,“黛玉听了这个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又是恢复聪明伶俐的她,又是能说会闹的性子来,一味着调侃笑闹着那冤家:“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把个宝玉呛得不浅。    再来看宝玉的爱情晴雨表的变化。当他在山坡上听见黛玉泣吟葬花词时,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特别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悲从心头来,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他本是个多情伤世之人,一个无关的丫头的哀愁他都伤心一,二的人,何况是闻得心爱的人无端伤心到如此低沉的地步,岂能不感叹?想着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下去,这世道上,似自己这等蠢物,惟有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何等厌世低沉的少年情怀呀!这难道就是那个整日家忙忙碌碌的膏腴浪荡闲公子吗?    宝玉自然不甘心,一定要找到黛玉,一定要说上“两句话”询问一番,哪怕从此撂开手。最终一问原因,不过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因为丫鬟的疏忽拒绝了黛玉进门,便生出如此一场情变来。误会烟消云散,无事也忙的宝玉恢复了他的个性,在母亲面前大撒其娇,卖弄知识。不知道从哪儿得知一秘方,可以花上几百两银子配药,为林妹妹治病。害得他说出来没有几个人相信的,除了凤姐儿能佐证外。跑到冯紫英家行酒令,不改喜欢风流身段人物的习性,认识了蒋玉函,也为他的一句“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话埋下伏笔,定了一桩因缘了。    这节宝钗的着墨不多,但她是矛盾的一个支点,肯定少不了她孱杂其中的。同样是怀春少女,同样有着对宝玉的情愫,可她的性格就决定了她的沉稳大度而变化不形于色。宝玉眼神示意她帮助圆谎时,在王夫人面前,她就是笑而不答。看着宝玉与黛玉这一对假装互相不理会时,她出面道:“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看见他们两个在一起说悄悄话,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回,然后到了贾母这边”。这样一个少年老成的宝钗身上,你很难看见她的大喜与大悲的情绪反差,这都是性格使然。    三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所展示的形象也独自鲜明,互不模糊离同而给读者的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清晰深刻。这三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矛盾焦点时而统一,时而冲突,于平淡中现神奇,于高潮后归冷静。也正是这分分合合的情感纠缠,影射着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才让整个书的脉络与结构充满着变数,才让读者在平静与曲折的曲调中领略着文字的神奇与感染着艺术的魅力。    能把日常清淡无奇的家常琐事与男女情感写得如此真实细腻跌宕张驰,欲舍不得,欲抛难弃的,这千古以来的浩瀚书籍中,也只有《红楼梦》一书演绎到极致极点了。
  前段时日在重读。后又搁下了。  看这里细致的解读,于我又有一番动力了:)
  问好钟小怡:  谢谢你的阅读!期待你的批评。
  重读红楼(二十九)       让我惦记着还是我的红楼日记,一路坚持下来,个中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只有自己真正体会着。习惯了一件事情,这习惯了网络,习惯了用心敲打的日记,如同习惯了原来抽烟一样,搁置下来总会时时想起来,心里老是不踏实,少了点什么似的。习惯了这样坐下来,拿起熟悉的书本,闻着淡雅的味道,收敛自己的身影,放纵思考的灵魂,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感觉了。这片天地就属于我的了。这也算是一种“痴”吧!        贾家是豪门望族,自然有豪门相匹配的高贵与气派。这一个清虚观打醮的事情,换作一般人家,也就是一两个善男信女去上上香,祭拜一番。可换着在贾家,一来是总管第一人---凤辣子提头,不可小看;二来是地位第一人---贾母附和,众人自然得给面子;再加上那些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槛子,听了有这好事,谁不要去。便是各人的主子懒怠去,他也百般撺掇了去。这样一来排场自然不一样: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 人马簇簇。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热闹自然不同往日。        这是正景儿热闹的,各类零细的人物景致交代都已到位。不仅如此,还有外景儿凑热闹的。这边先是约上薛姨妈家的人一起同去,那边清虚观被凤姐提前命人打扫干净,赶跑了闲杂的道士们。到了以后,络绎不绝的有闻风而来的冯紫英将军府“听见贾府在庙里打醮, 连忙预备了猪羊香烛茶银之类的东西送礼”,接着赵侍郎也有礼来了。于是接二连三,都听见贾府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这内外相互照应的排场,衬托着家族兴旺的时候的繁华,同时也会对比着家族没落时的凄凉与悲哀。        细节上的描写也同样极具匠心。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慌忙之中冲撞了王熙凤,换来的是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口中还在骂着。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这也是吃斋打醮的豪门形象。而面对老神仙张道人---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 ,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为“神仙”,众人的表现则完全不一样了:贾珍是笑脸相迎,不敢轻慢;贾母喊他老神仙,叫人快快搀扶进来;凤辣子自己冒出来,讨好着说起“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去”的事情,引起张道人注意。细节上的描写细致,也同样衬托着贾府的排场,面对两类人的不同态度,反映着豪门的排场是有着它鲜明的阶级性的。    大凡两个不相干的人,或者关系不怎么密切的人,在一起说话,都是过堂形式一般,再过激的话语,事过境迁也不怎么放在心上。换句话说,大凡两个相恋相爱之人,就非常在意对方的言行与话语了,有时就是很一般的话,也当成很有意义的内容来理解或者曲解,从而就生出许多无端的高兴与悲伤。这也就是恋着的两个人之间的精彩所在吧,彼此既能容易融洽在一起,也能容易排斥为两处,恋人之间没有无聊的时间,没有过期的事情,没有多余的言行,说不定什么时候产生矛盾,会惊人地记起曾经一些琐细的东西。看着这节里宝玉与黛玉又一次闹将起来,就可以体会我所说的话语。    贾母的一句话点破了两个懵懂少年的心思,“不是冤家不聚头”,是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如果说原来两个小冤家闹闹吵吵还只停留在小范围,或者在几个姐妹之间的话,这次可闹大了,矛盾的焦点达到一个高潮,惊动了贾老太君与王夫人等等。由她们反映的强烈程度就可以感受这次闹的不同一般:“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这是贾母气极之言;“为什么你们不小心伏侍,这会子闹起来都不管了! ”王夫人因此将袭人,紫鹃二人连骂带说教训了一顿。究其原因,是这宝玉平时随和至极之人,这次疯疯癫癫起来,竟然要将“金玉良缘”的信物---通灵宝玉砸碎解恨,这是他的命根子,而他人是贾府的命根子,焉能不是轩然大波?    再回头来看这两个小冤家,两个痴情人是怎么样闹成这样的。事情得从张道人说起宝玉的因缘开始,宝玉生下来的这块奇玉,和道人所说的以后必然是“金玉奇缘”,一直是黛玉心里最大的心病,也是他们感情矛盾的焦点所在。黛玉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但她必须在乎一切和宝玉接近而带有“金”饰品的女性,正如这节细节所描叙的一样,“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一面心里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见史湘云有了,他就留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只见众人都倒不大理论,惟有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宝玉不觉心里没好意思起来,又掏了出来”。别人不大理会,因为在别人看来根本就是无所谓的鸡毛蒜皮小事情,而黛玉则关心,当成大事记在心里,因为她深爱着他,也就关心着他的一切。    黛玉有心思就有心病,对任何热闹事情不感兴趣,她的冷静独处必然感染着另外一个痴情人来。黛玉心情不好,没能给宝玉好言语好脸色看,从而让他胡思乱想着: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他也奚落起我来。我白认得了你。罢了,罢了!这番话也让黛玉没好口气了:我也知道白认得了我,那里象人家有什么配的上呢。话不投机,于是越闹越僵,直到最后宝玉从脖子上取下通灵宝玉来,狠狠地砸这劳什子。一个气得脸都气黄了,眼眉都变了,从来没气的这样;一个脸红头胀,一行啼哭,一行气凑,一行是泪,一行是汗,不胜怯弱样子。    这中间还有大段的心理描写,说明着两个人的心思到底是怎么样想的,这在本书中是不多见,比如这“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之类的话,还有双方心里其实都在为对方着想,只是往往偏着方向而考虑,而责怪对方不能理解自己的一番痴情,当局者还不如旁观者。这些都很真实地再现着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理活动。这场闹剧对于恋爱着少男少女来说,太正常不过了,这不但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发展,反而有促进加深的作用。没有痛彻骨髓的爱,就没有刻骨铭心的情。只是这闹剧已经影响了那些可以决定他们感情命运的人,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不和谐的阴影,这才是可怕的。    随着两个人感情的深入,悲剧也在一步步的走来。
  重读红楼(三十)      我也试着写过小说,但如果人物众多,在人物的安排与刻画上,经常感到下笔迟滞。具体在人物的面貌,言行以及个性的描写上,会出现顾此失彼,有前后断节照应不上的毛病。而且也容易混淆,经常把张三的“上衣”当成李四的“短裤”给穿上了。    回头来看《红楼梦》一书,看看曹大师是怎样把众多的人物安排出场恰到好处,而且人物的形象生动,个性鲜明,丝毫不会搅乱读者的视线。通俗点说,这些人物在我们的分别中,好比我们熟悉自己的家人一样,就是眯上眼睛,听他们的呼吸,我们也认不错谁是谁。比较一般小说的人物分别,在读者读来,则好比在集贸市场赶集,眨眼的功夫,我们就分辨不出张三和李四。这就是精品与庸品的区别所在吧。    回到这节上来。这节的事件琐碎,但不复杂;人物众多,却不凌乱。看着前面的文字,我一直在偷偷着笑。三个少男少女之间的依赖与排斥,分开与纠缠,默契与较量,在语言上,行动上,表情上,心理上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仿佛读者就隐藏在他们中间,一切可以尽受眼底,就连林黛玉“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这样转瞬即逝的细节,读者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其实我津津乐道着这节,这三人情感波折的插曲,严格来说应该是两位少女之间的较量。但她们的较量不是正面的,是通过中间宝玉这个纽带来比较渗透。这好比竞技场上射靶,宝钗与黛玉是优秀的射手,而宝玉则是呆板的靶子。    先来看看宝丫头。宝钗是一个大气得体的少女,有气质有涵养,恪守着传统的家教。这样的人一般难得生气,也不随便将喜怒形于色上,可这节描写了她两次生气。宝玉向她表示着歉意,她哥哥的“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宝钗连忙帮着圆场释疑。这本没什么,关键是宝钗的理解与大度,让更加不好意思而找话搭讪的呆子宝玉就这样说错一句话:“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这话换个场合,宝钗估计也没什么,关键是情敌黛玉在场。少女大了,都有了自己的心思,都会爱美爱面子,而且彼此之间也就有了嫉妒与隔阂。正如黛玉也是一样,“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面对喜欢的男子说出这样亵渎的话来,薛宝钗岂能不“不由的大怒”?也亏是她够忍让的,只是冷笑着回敬着宝玉:“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就这样已经让宝玉无地自容了。    这次宝钗是真正生气,只是碍着面子,她忍下了。但这并不代表宝钗就软弱,换到小丫鬟靛儿问起扇子的事情,她就立刻还以颜色(人物的出场安排巧妙之极),借着生气的理由“指桑骂槐”,沿着说戏的事情,故意把戏名不说,让宝玉自己蹦出来,调侃着宝玉与黛玉之间闹的那一曲《负荆请罪》。挥手于无形中,将手中的箭射向靶心。何等高妙的手法,何等聪明的女子呀!    再来看看这林丫头。林丫头是两多:流眼泪的原因多,生小气的时候多。也亏是宝玉,无论和她闹得怎么凶,无论对还是错,反正先来解和赔礼的一定是他。那么热毒的太阳来叫门,进来了自个混个脸熟,把个林妹妹喊上几千次,才慢慢搭上她的话。这林丫头和宝玉生分了也哭,和宝玉和好了也哭,引得宝玉心慌嘴也笨,随口说出如果黛玉死了他就当和尚的“疯话”来,一时“说的造次了,后悔不来,登时脸上红胀起来,低着头不敢则一声”。把个林丫头气得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黛玉在宝玉面前小气,是因为爱得唯一,爱得纯净,有时候就难免眼泪多点,迷糊了点。这种气来得快也去得快。    比如她听着宝玉把同自己的关系和别人的关系的生疏程度分了开来,她对宝玉的态度立即不一样。恋爱中的少男少女,往往容易多疑,而解决的办法就是需要以实际的形式来表达。特别是这句“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更是说明了这颦儿的个性,难得有一次抒发闷气的机会。这类得意的表情与她“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的神态比较,一个活脱脱痴情古怪丁酸的林丫头形象,就展示在我们读者眼前。    这节“流年不利”最倒霉的当属于宝玉。俗话说“福无双致,祸不单行”,这宝玉把好话当成坏话说,“热炕头贴上冷屁股”,两次错话招来两位姑娘的生气挖苦,赚来自己一肚子的闷气自己闷着。和金钏逗笑一下,被王夫人听见,自己给吓跑了。自命风流倜傥,人见人爱的他,可在“画蔷龄官”的眼里,根本没当一回事。回到自己家吧,可巧“小生宝官,正旦玉官等两个女孩子,正在怡红院和袭人玩笑,里面的捉的捉,赶的赶,缝了翅膀,放在院内顽耍”,将院门关了,连跟他开门的人都没有,气的他见人揣上一脚,直骂上开门的人:“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全书中这样直接反面描写宝玉形象的着墨不多,因此也更加丰满了人物的外在与内涵,也显得人物的神韵更生动更真实。    打小就知道《红楼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情节,其中这节的“龄官画蔷”就是一出。这样的场景描写,几百年来,被读者与观众津津乐道,自然有着它过人之处和不朽的艺术魅力。这个场景取材于一个少女单相思地喜欢上一个男人的一份“痴情”,突出的就是这个“痴”字。但不是用言语来说明,不是用双方的表演来演示,不是热闹轰烈的氛围来衬托少女的心思。“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字”,就这样一幅简单安静的场面,小说通过一种以静制动的手法,让我们默默感受着画字的人痴了!看画字的人痴了!作者痴了!读者痴了!此情此景,还需要什么语言来表达呢?这不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吗?    这节的人物众多,但各自的形象独特,个性鲜明。比如这凤姐儿调解上的娴熟灵巧:一句没说完,只听喊道:“好了!”宝林二人不防,都唬了一跳,回头看时,只见凤姐儿跳了进来。在众人面前,三言两语,插科打荤就调了停宝玉两人的纠纷。还有“最是慈爱”的王夫人,在维护门风上的狠劲:虽金钏儿苦求,虽已经服侍王夫人十来年,但还是决定不再收留她,“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不在话下”。最后是这袭人的忠与痴:代别人受过,无端被宝玉揣上一脚,还得尽心服侍好他。以至于“肋下疼的心里发闹,晚饭也不曾好生吃。至晚间洗澡时脱了衣服,只见肋上青了碗大一块,自己倒唬了一跳,又不好声张”。    作者在刻画这些不同的人物上,紧紧抓住人物的特性来调和,运笔的线条有粗细,把握的色彩有厚薄。就算是随意几笔带过的小人物,作者也如丹青高手画素描一般,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神韵来。
  重读红楼(三十一)        和朋友偶尔谈起散文与小说的比较,说起三毛写给贾平凹的一封信,内容大致如此:小说的作者是可以躲在幕后编排人物,而散文则没有窗帘可遮掩,散文最是令读者不舍就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见在人物的塑造与编排上,小说的张弛空间最是宽大和写作手法更是多彩。        人物是小说的脉络与灵魂,是一切因素的起始变化者与终结者。写活了人物,才是真正抓住了文章的要领,钳制住读者的心灵。这不仅体现在小说的创作上,同样也适应于散文的水平发挥上。纵观现代散文的名家名作,多半不是专业写散文者,比如贾平凹,李国文,余华,余秋雨,于坚等等,他们或者是写小说的,或者是搞理论的,但能把散文写得如此之好,关键是他们的散文侧重于人物,而舍弃了特定的历史时代的散文的一味抒情的咏叹调---杨朔就是代表,正如汪曾淇评论如此:就是因为他们的散文有了人物。究其原因,我想是小说家擅长于人物,而拙于抒情吧!        回到《红楼梦》一书上来,作为小说里面人物的创作与刻画,《红楼梦》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集历代大家手法之所成为己用,而勇于自我的突破与创新,做到“无为有我,淡然处之”。里面许多有特性的人物,作者都赋于她们特定的故事而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念叨起来如数家珍:“宝钗扑蝶”,“黛玉葬花”,“龄官画蔷”,还有这节的“晴雯撕扇”,这些最具代表性的场面,决非是随意而就,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运作,以达到展现出人物鲜明个性的最佳效果。        回到这节上来,看作者在写作手法是如何一步步把晴雯这个角色的个性描绘得淋漓尽致。从我已经看过的这么多章节中,在描写人物与事件上,我可以看出,作者一般不是按照人物事件发展的平常规律,用一种简单流水帐的方式来记载。而是善于用一份看似偶然,却又是必然的铺陈设计故事发展的处理方法,把人物始终安排在和周围的群体环境所产生的矛盾中,以此在比较中来突出人物各自不同的特性与命运,从而完善着人物的不同特点。        晴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词为证:“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词的开句就表明,她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既是“难逢”,又是“易散”;虽有比天还高之心,可惜这出身下贱;尽管“风流灵巧”,无奈是“招人怨”,以致于命运的结局“寿夭多因毁谤生”,矛盾的因就有必然的果。如此我们可以看出,晴雯有着脾性刚强,言语尖酸的个性,虽出身寒碜但心气高傲,不苟同于俗气也和不合于世俗。        晴雯和袭人同是宝玉身边的大丫鬟,可她与袭人之间同样有间隙。宝玉虽然是她的主子,可她看不惯宝玉的一些行径。她一面同情着袭人,服侍宝玉那么多年,却无端被他踹上一脚,但她的同情说出的话却是刻薄的:“因为你伏侍的好,昨日才挨窝心脚”。另外一面她又鄙视袭人对宝玉的衷心与媚骨。袭人看似无心,其实是累积于心的习惯说出的那句话:“好妹妹,你出去逛逛, 原是我们的不是”,很是让她羞辱了袭人与宝玉两个:“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这丫头语言如此之尖酸刻薄,真真叫人无处可遮掩了。        因为宝玉过分的偏袒袭人,晴雯跌破一把扇子让宝玉冲她发上那么大的火,也激化着晴雯对宝玉的不满来。袭人私下称呼“我们”,更是让她又添了酸意,她可不是第二个袭人,只要觉得委屈,心里窝着火,也不管什么大爷二爷的,刚烈的个性就爆发出来,冲着宝玉与袭人两人又是挖苦,又是讽刺。这就有了他们彼此之间矛盾激化的这场争吵,但她毕竟是个下人,自身也有矛盾的交织,她需要一份体面的工作,需要一个生存的空间,所以她就是再刚烈,但她不愿意被宝玉赶出园子,这于情于面上她都难以接受,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一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刚烈晴雯的形象,到此已经非常生动传神了。矛盾焦点中的晴雯,代表了这个生活群体的丫鬟,既想保持自己的尊严,又有无奈生活现实的状况。如果隐藏自己的个性,扩展自己的奴性,会有袭人那样的圆满。反之,就是晴雯这样最后的毁灭。        仅仅这样的几句话,还不足以完全展示晴雯张扬刚烈的个性来,于是就有了后面“晴雯撕扇”的场景。如果说前面矛盾的爆发,是为后面的高潮埋下伏笔的话,也就可以看成是作者“欲扬先抑”的一种手法。对于宝玉酒后的献媚与讨好,晴雯是不卑不亢,决不苟同于“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这样的事情来。她记恨着宝玉因为跌坏一把扇子冲她发的那么大的火,当宝玉说出“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 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这样的话来,晴雯听着,毫不矫柔造作,接过宝玉的扇子就撕,一直大笑着,有多少撕多少,撕不够宝玉命人去搬。管它是麝月的,管它是宝玉的,管它是否“作孽”,晴雯就这样撕出自己的闷气,撕出自己的笑容,撕出自己的个性来。        就“晴雯撕扇”这事件本身,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它和“龄官画蔷”一样,却有着事件人物的代表性,有着“以点概全”的影射性。它们是发生在大观园这些底层生活群体身上的事情,就展示着她们各自的特点:是对奴驭自己的主子痴情还是不屑,是忍受还是反抗,这就取决定人的性格,也就影响着人的命运。不同的人物形象组成小说的脉络与枝节,也就丰盈着小说的丰满的肉体与丰富的灵魂。
  红楼梦之所以受人喜欢,是因为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真实内幕.
  问好香理:  谢谢阅读,还请多批评!
  重读红楼(三十一)        和朋友偶尔谈起散文与小说的比较,说起三毛写给贾平凹的一封信,内容大致如此:小说的作者是可以躲在幕后编排人物,而散文则没有窗帘可遮掩,散文最是令读者不舍就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见在人物的塑造与编排上,小说的张弛空间最是宽大和写作手法更是多彩。        人物是小说的脉络与灵魂,是一切因素的起始变化者与终结者。写活了人物,才是真正抓住了文章的要领,钳制住读者的心灵。这不仅体现在小说的创作上,同样也适应于散文的水平发挥上。纵观现代散文的名家名作,多半不是专业写散文者,比如贾平凹,李国文,余华,余秋雨,于坚等等,他们或者是写小说的,或者是搞理论的,但能把散文写得如此之好,关键是他们的散文侧重于人物,而舍弃了特定的历史时代的散文的一味抒情的咏叹调---杨朔就是代表,正如汪曾淇评论如此:就是因为他们的散文有了人物。究其原因,我想是小说家擅长于人物,而拙于抒情吧!        回到《红楼梦》一书上来,作为小说里面人物的创作与刻画,《红楼梦》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集历代大家手法之所成为己用,而勇于自我的突破与创新,做到“无为有我,淡然处之”。里面许多有特性的人物,作者都赋于她们特定的故事而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念叨起来如数家珍:“宝钗扑蝶”,“黛玉葬花”,“龄官画蔷”,还有这节的“晴雯撕扇”,这些最具代表性的场面,决非是随意而就,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运作,以达到展现出人物鲜明个性的最佳效果。        回到这节上来,看作者在写作手法是如何一步步把晴雯这个角色的个性描绘得淋漓尽致。从我已经看过的这么多章节中,在描写人物与事件上,我可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尘叹 冷漠vs陈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