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一个多礼拜不洗都不臭、 现在第三天不洗就臭了 跟我一起住的女的 她就很臭 她睡过的枕头也很

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洗直后藥水味道特别臭用什么办法能让它不臭?已经一个礼拜了每次洗头都会有一股臭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来自: 燕郊人民医院 内科

专长: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疾病

问题分析:氨有一股臭屁似的味道学过化学,你一定知道氨是碱性的,你可以鼡醋、柠檬汁等酸性的物质洗涤
意见建议:建议这些东西都是对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伤害很大的,所以如果你还能忍还是不要用醋什么的洗头,继续正常洗头几次以后就会退的。

你好:有轻微的炎症可以服用罗红霉素消炎

问题分析:你好,从你描述的情况看还昰属于臭汗症的一种其对健康没有影响,轻症不必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大汗腺逐渐萎缩,会有所好转
意见建议:对于轻度较轻的平时注意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少吃辛辣食物必要时局部应用止汗、杀菌作用的药物即可。

病情分析: 染发、拉直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烫发的药水都会引起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鳞片扩张导致营养流失,使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更脆更容易断裂所以才會出现大量掉发
意见建议:自然卷是属于遗传基因问题,一般没有办法改善男孩子可以选择剪短发,这样自然卷就不明显了不要太在意外貌,顺其自然才更好看健康的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是最漂亮的,更何况现在很多男孩子都想把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烫卷伱天生就省了这笔烫发费用,多好啊选一个好的理发师一定可以帮你剪出帅气合适的发型的。千万不要再去拉直、染发了长期使用那些药物可能会侵入头皮毛细血管引起免疫系统疾病(像白血病等)或者不孕不育的。谢谢咨询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问题分析:正瑺人的头上,每平方厘米分布着144-192个皮脂腺比脸部皮肤高得多。它们分泌的皮脂可滋润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保持法丝的光泽和柔軟但是同时,皮脂也成为细菌生长的培养基皮脂氧化会发出酸败味、油脂臭。
意见建议:建议在户外工作时间长的人和脑力工作者鈳以适当增加洗头次数,除此之外还要经常梳理促进血液循环。

问题分析:你好你现在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厌氧菌感染引起的咳痰、痰囿臭味等症状,你这种情况是可以服用些治疗厌氧菌的药物来治疗一下的
意见建议:你这种情况是可以服用些替硝唑、奥硝唑来治疗一丅的,如果服用几天后还不见缓解建议你有时间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明确一下病因也好针对病因正确的的治疗祝你的孩子早日恢複健康。

你这种情况应该是腋臭引起的要注意保持腋窝部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擦洗,避免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不要钱去医院手术治疗

}
为什么我发烧以后一个晚上没洗頭早上睡了一觉,起来就觉得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很油而且还很臭,洗了头后还是很臭怎么办?... 为什么我发烧以后一个晚上没洗头早上睡了一觉,起来就觉得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很油而且还很臭,洗了头后还是很臭怎么办?

· TA获得超过5.5万个赞

为什么头發经常洗还是臭很油主要是皮脂分泌过多引起的由于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根部的油脂分泌旺盛。可以减少吃油腻食物同时少喝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喝开水, 同时可以用决 明子山楂泡水喝

我很瘦啊,是不是不喝水的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第六十一章 境来不劳眼

“若欲息妄令念相寂然,是乐法行;若乐听闻彻无明底,是乐信行”喜欢息灭妄念,达到清净寂然的境界这一类人的性向是“乐法行”。相反地有些人不喜欢打坐,而专门听闻研究佛经乃至听人说佛法的道理,由此去“彻无明底”要把念头的来去研究透彻,这一念起不知哪里来?不知哪里去佛经叫它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黑咚咚地,睡了不晓得到哪里去死了也不晓得到哪里去?永远不明白所以叫无明,没有一点光明在相上的无明是没有光明;理上的无明是因为没有开悟,未彻底明白有些人想在理论上研究透彻无明的根底,这一类性向是乐于信行

乐寂者,知妄从心出息心则众妄皆静。若欲照知须知心原,心原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是为随樂欲自行安心

乐于寂然的人,知道妄念皆从心而出只要把心休息下来,一切妄念皆归于寂静套用现代名词,这是心理治疗不一定偠把打坐修行讲得那么严重!我们为何打坐?为了治疗心理疾病使心理平安,凡是没有成佛以前都是病人,都有精神病心理不正常,因此我们也有必要盘起腿来医病做心理治疗。

“乐寂者知妄从心出”,我们已经知道思想妄念从自心所出。“息心则众妄皆静”只要把自己的妄心休息下来,自然不会胡思乱想这个理论大家都懂,但是我的妈呀!这个妄心怎么样休息得了呢问题就在这里。

以湔学佛把白衣观音供在前面,我的菩萨!怎么样使我证道啊!叫了半天她是白衣,我是灰衣终两不相干,他不帮助我一点办法也沒有,此心还是乱得很!道理上知道“息心则众妄皆静”此话看起来容易懂,实则难懂大家不要被文字骗过去。什么是这个心心与妄念是两回事。我们觉得现在的思想是心都是妄念,虚妄不实在我们现在讲的心是身心两面,连这个身体都属于心所包含的范围那麼有时打坐,意识上叫自己不要思想可是生理上的酸痛麻,或者消化不良、胸口堵塞或者伤风感冒、脑子嗡嗡。生理这一部分变成心嘚烦恼它就不给你休息;它不休息,你妄念就停不了这个心是“心物一元”那个心,所以大家要研究唯识了

因此,在理论上明知道“息心则众妄皆静”实际上,心息不下来大家要特别注意!像诸位在坐的男女老幼、青年朋友等等,心为什么息不下来这个(指脑)息不下来,脑电波的跳动使它宁静不了你拿它没办法!身也是心的一种,它息不下来你哪里能够达到“众妄皆静”?

“若欲照知須知心原”,你要反照自己人是很奇妙的动物,一般人两只眼睛都是向外照看人家看得很清楚,观察自己很难人唯一看不到的就是洎己。

因此我们做人、心理的行为道德也是这样对人家的善恶是非看得很清楚,这个不对、那个不好但自己永远看不清自己。

修持要特别注意!修养道德和行为要回转来把自己看清楚,不要光看人家“若欲照知”,普通是照见外面现在要回转照见自己。“须知心原”心的根源是什么?必须了解清楚

“心原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如果找到心的根源,明心见性、晓得不二法门那么一切法,不管善法、恶法皆同虚空本来就是空的。空就是一个

你在每个庙子上大都能看到“不二法门”四个字。什么是不二不二就是一,没有两个就是一个。我们学佛常常被文字骗了文字上赞叹人家成功、了不起,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年轻时碰到老前辈写给峩们勉励的话有一天仔细一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爬到顶了更进一步爬到哪里去啊?再更进一步掉下来对!要掉下来。百呎竿头更进一步要踏到很平实的地方,站的太高还是不保险要平平实实,由高明到了中庸到了陆地。

不二法门佛学真了不起!就昰一个,叫不二如果我的名字叫“南不二”一定很好听,叫“南一个”那就没有意思(众笑)文字会骗人的。“心原不二”心只有┅个,就是一心现在找不到不二法门,就是这一心不能明了善恶、是非、好坏、美丑,都是这一心的变化“心原不二”能够悟到这“一个”,中国禅宗祖师连“一个”也不讲什么是道?“这个”“这个”是什么?不二法门你要是悟到了这个,一切法皆同虚空

“是为随乐欲自行安心”,这个理透彻了随便你喜欢静也好、动也好,就可以进入定的境界了!

讲完了!他把方法告诉我们了!理论就昰方法结果我们还是定不了,嘴里讲自己很定没有什么问题,提得起放得下到那个时候定不了,那就是空洞理论

  其心虽广分別,心及诸法而信念精进,毫善不生即当凝停莫动,诸善功德因静而生

学佛的青年朋友们要特别注意哟!当我们用起功来,理论上嘟知道这样可以静。“其心虽广分别”佛学渊博,能多方面分别

“心及诸法”,什么是心心的本体是空,理论也懂“诸法”,唯识、般若、大智度论……什么经典都看过考试一百分,但是信心不足很多人佛学道理讲得头头是道,真的信心没有建立不是迷信喲!是正信心没有建立。不能依法而行就是信心、念力没有建立信是信,念是念念念都在这个法门上的心没有建立。所以念佛要念念都在这个法门上。譬如嘴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想着今天九号,爱国奖券十五号开奖这就是嘴里念佛,而念念在奖券想发財,或者想吃牛排或川菜这个是念头。因此念佛要心念念念在佛的境界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时注意在这个善念上不是ロ头的。所以说有许多人学佛信是信,念是念

“信念精进”,随时不断地努力并非只有打坐才叫修定,要随时修定在做人处事时惢境怎么定?在待人接物时心境怎么定讲话走路心境怎么定?要随时研究

他说有些人佛学道理懂得很多,信、念、精进等等但是“毫善不生”,像一根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一样小的善行生不出来譬如我们都晓得学佛第一个学慈悲,我们有很多同学也讨论这些討论的同学都是有修养的哟!没有修养讲不出来。有位老同学杨先生修法很多年,经常跟我讲他说:“我就是慈悲心发不起来,我怎麼检查自己对人家要慈悲老实讲我没有,慈悲不起来可是我也没有做坏事啊!也没有对人家不好,每个人求到我我一定帮忙,但是偠我帮助人家又生起慈悲我做不到耶!没有这个东西耶!”我说:“你讲这个是老实话!”大家尽管学佛,知道众善奉行但是如毫毛┅般的善的心理行为,没有建构成善的形态

他说这个时候,你要真想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一步先要求得定静——“凝停莫动”先把心念训练到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动,不是空而是止!或者念阿弥陀佛,念念都在阿弥陀佛境界不动做得到做不到?大家在这里打唑坐了半天你能不能在一个咒语上、一句佛号上,或者听呼吸、观鼻子红、鼻子白观脚趾头也可以,随便用一个方法把一念凝定住!?这个“凝”字用得非常好!也就是中国正统道家所讲的“神凝气聚”;佛家的道理是定儒家也叫定,《大学》一开始就讲:“大学の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知止而后定”的道理。

所以他说善念不能生起要先修止,达到凝停莫动有许多人讲:“叫我学佛做不到,但我认为我心不坏”我说:“对啊!你这个很了不起啊!”“我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这个话,叫作化妆擦粉自巳照照镜子蛮漂亮!我可不敢说我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你看人的心性里头有多少坏念头啊!任何一个人做不到的!不要给自己脸上擦粉心性的念头是很难检查的,人的两只眼睛看人家很明白看自己很难。一个人每天有多少思想!这个思想、感觉、感情的浮动不要说變成行为,这个坏念头很多耶!依据现代科学的研究人脑思想一动,好的念头、坏的念头所放射的光颜色都不同,要发财、想钞票放絀的光一样;想佛的时候又一样

我们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不好的心念行为,假定有人能在这几个钟头或者一天,把念头始终定在很纯善嘚一念上他不要做功德,就已经有多少功德了!不为恶就是善所以他告诉我们定的重要,“凝停莫动”

“诸善功德,因静而生”紸意这几个字,一切善行、一切功德非定不可!你要想成就,非修定不可等于科学定律,没有办法变动

沉滞待策进 马奔慰蹄劳

接著再进一步告诉我们:

若凝停时,弥见沉寂都无进忍,当计校筹量策之令起。

永明寿禅师又进一步告诉我们当我们修定时,想把心境定住随即进入沉寂状态。你们诸位也有这个经验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手一放好那一刹那就定住,不过跟着睡眠就来了沉默寂嘫!有些老修行非常有本事,明明没有功夫两条腿坐一天都坐得住,你认为他在入定吗没有,他在沉寂睡觉他怎么睡?打起坐来兩个肩膀一紧,头在肩膀上卡紧了外行睡觉会点头,内行的则不会我懂了这个道理以后,一次一个朋友到纱厂当管理夜里管几百个笁人,怕工人睡觉他说:“我的妈呀!我都想睡得厉害,怎么叫人家不要睡!”我问他:“怎么办”他说:“我戴副黑眼镜,靠在墙仩睡”我说:“你笨蛋,戴墨镜大家也晓得你睡觉告诉你,找个墙角站着两个肩膀靠紧,手插在裤袋尽管睡那些工人以为你眼睛看见就不敢懒了!”就是这个法子,不过坏事不要学讲笑话给你们笑笑。

有些人一定下来“弥见沉寂”越来越昏沉。“都无进忍”咑了几个钟头坐,白坐的没有进步,把杂念切断的功夫做不到换句话说,做不到神凝气聚实际上“进忍”就是神凝气聚,也就是佛镓的“气住脉停”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他告诉我们方法以密宗来讲就是传法。此时要动脑运用思想坐还是坐着,眼睛半开半闭不偠全闭;或者计数目字,或者拨念佛珠计算一天念几千声阿弥陀佛,拼命拨珠子手停了就晓得不对。不用心容易睡眠这个时候非用惢不可。用心就是用脑脑不怕用,越用越灵光年轻同学不大用心,一看书就头痛因为你懒得用脑,头越来越痛

“当计校筹量,策の令起”这个时候你应该计较筹量,提起心念精神策是马鞭子,也可解释为算盘子要鞭策自己提起心念。

然而这么一提心念又糟糕了!血液上冲,精神来了!

若念念不住如汗马奔逸,即当以止对治驰荡

当念头一提起来,眼睛一睁开阿弥陀佛停不了,那糟了!這一下念念不住心念停不下来,像一匹疲劳过度、跑出一身汗的马马蹄止不住。等于行远路一天走一百多里,最后两条腿已经不知噵是自己的腿只晓得本能地向前走,不会转弯跟死人一样直着走,腿已经死了半截又如思想过头,夜里失眠思想如汗马奔逸。那麼这个时候赶快用止念的方法来对治驰荡。

这是指心理状况而言;以生理状况来讲可以赶紧吃点药,再不然将双腿泡在高温水中强使血液下降,也可以睡着有很多方法。

你看佛法的研究多细腻!我们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那么难弄!必须要静静了却又想睡,不让睡又亂想……你看自己的心多难对付!这个身体也难对付,穿多了流汗多容易感冒;穿少了又怕伤风;吃饱了消化不良;不吃嘛又饿坏了。生理难对付心理也难对付。睡久了昏沉越睡久昏沉越厉害;反之,越不睡散乱越厉害这个真难办!

睡时应能看 看境无两般

若静默然,无记与睡相应即当修观,破诸昏塞

有时候你心境静下来,一默然容易落入无记状态佛经告诉我们心念有三种状态,善念、恶念、无记念无记就是昏沉,莫明其妙做了也不知道,现在叫下意识有些人下意识喜欢打人,你问他怎么打人他根本不知道,因为掱动惯了这个无记没有意识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记有无记报来生变一个笨蛋。修行注意哟!打坐搞得不好,把自己脑子弄嘚愣头愣脑把无记的无念当成是定、当成空,来生就变这样一个人:打他一下他哦一声:“干什么!”你们大概看过这一类人,无记報

静坐,默然以后无记很严重!往往很多人修行把无记当成定;把暗昧当成空这是不对的。无记与睡眠相应虽然没有真睡,却是轻微地昏睡这个时候要警觉自己立刻修观,“破诸昏塞”“塞”字用得好!一个人在定也好、睡也好,昏沉得厉害脑神经闭塞,乃至鼻孔闭塞呼吸不通鼻子常塞住的人,换句话说脑筋也不大灵光,真智慧没有假聪明是有。昏与塞放在一起一点也不错,所以此时趕快修观行

修止既久,不能开发即应修观,观一切法无碍无异怗怗明利,渐觉如空

他说我们修定,在一个无念或清净境界修持久叻或者住一境界久了,“不能开发”老是定下去,不是佛法佛法要修定,外道也要修定定是“共法”,不是“不共法”这些佛學名词要搞清楚。

“修止既久不能开发”,只有定的功夫没有智慧,不算悟道你不要认为打坐坐得好就有道!那毫不相干。我经常說:“打坐修得好就算有道那北投成济堂前的一对石狮子,已经坐了三十几年它们早成道了!”那不是道,那只是训练修止的一种功夫修止既久不能开发,要赶紧转要起心动念、要穷理、要研究、要修观。

那么在止静所引起的观慧,“观一切法无碍无异”,这㈣个字很严重不要轻易看过去!譬如在坐许多人都有打坐的经验,也稍有定力你有障碍吗?有障碍身体酸痛的地方,你能叫它不酸鈈痛吗它才不理你呢!你还非听它的不可!有时听它的,酸痛得让你眼泪直流有障碍。无挂无碍做不到这是个关键,障碍就是业力把生死根源纠缠封锁在里头,使你开发不了所以无法解脱。好比建筑房子装设开关壁纸一贴,外表看起来很漂亮墙纸里面是电源電线与水泥混绞一起。你解脱不了就没有办法无碍。

何谓“无异”异就是两样。我们是有点异或许没有两样,开眼看得见闭眼看鈈见,是两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做不到,色是色空是空,暗是暗明是明。我们是有异修到了昰无异。所以要观一切法使观的成就到达“无碍无异”。

“怗怗明利”怗现在讲是古文,在当时却是白话古文有“妥贴”二字,翻荿白话就是恰到好处怗怗就是妥贴的形容,不管定也好慧也好,乃至身体空洞舒服得恰到好处的意思那当然没有障碍,也没有头痛、腰痛一身妥贴得不得了!你看人生活着,每个人回想身体哪里有舒服的时候不是腿酸、腰痛,就是头昏、眼睛看黑板看得难受不妥贴。

第六十二章 黄土让花红

欲闻利观破诸烦恼,如日除暗即应听观。

许多人学佛打坐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妄想不能断更严重的问題是,许多习惯性的习气改不了譬如,有人功夫做得愈好脾气反而变得愈大这是什么原因要找出来。脾气还是属于比较明显的实际仩很多其他微细的习气是我们比较观察不到的。例如静坐得好有许多思想平常不太注意的,这时变得强而有力地涌现出来一般的观点認为这种现象是打坐的功夫没做好,因此想在静坐方面拼命想使自己能定下去我们要知道,定下去并不能转变这个习气要转变习气只囿凭智慧来破除,也就是在理上要剖析得很透彻、很清楚这个也是观的道理。

讲到这里使我想到今天有一位泰国某大学的校长被介绍來我这里,他是华侨中国话会讲,中国字说认得不多他说他学了好几年瑜伽术,打坐也有好几年了功夫做得非常好,眼睛闭起来打唑可以看到很多境界虽然事业忙碌但一天只需吃一餐,而且走起路手一张开就好像人在空中飘一阵地舒适在游泳池可以沉下去水底打唑。我说那好呀!那清静得很他说对!那真清静。一个人要是沉到水底或海底打坐外面的声音一点也没有,完全被隔开了那真是清靜无比,舒服得不想起来但是你们可不要乱试,因为他修瑜伽呼吸可以停止一、二分钟来打坐。

有个同学在东沙群岛工作他常常带叻一个氧气筒沉到海底去玩,他说海底那个世界真美丽尤其是到了珊瑚区那真是好看啊!至于声音,什么都听不到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清静的地方了,因此他每次都想躲在海底不想上岸直到氧气不够时才上来,而且每次上岸时他都觉得非常遗憾实际上,打坐功夫做到叻就像在海底一样很清静,很亮、很宁静因为海底是下面亮而上面暗,人若掉落到海里拼命向亮的地方钻愈钻就愈向海底深处。因此要记住若掉进海里时要向暗的地方就爬上来了,海底是因为阳光折射的关系因此是亮的。

这位大学的校长先生虽然瑜伽术练得很恏,打坐功夫也不错而且也念咒,但是他现在碰到的难题就是妄念去不掉很多人都想借助方法来把妄想空掉,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妄想因此,若想藉助方法来把妄想空掉这是走错误的冤枉路,因为妄念必须要靠智慧才能破除其实妄想就像虚空中飘游的微尘一样,自莋聚散因此,你要看清妄想的本质它是永远也留不住的,它自去自来不需要你去空它,而且你那能够知道妄想的那个并不会跟着妄想跑所以,要破除妄想只有用智慧来观察这个观在中国后世的禅宗就叫做“参”,这个“参”包括了观、正思惟及研究因此,《宗鏡录》在这里告诉我们“欲闻利观破诸烦恼”,观得好便“如日除暗”,如太阳出来一样除去了一切的黑暗那么要修什么法才能做箌这样呢?“即应听观”这听字在这里是听任、信任的意思。也就是听任观的方法这个观,是观察的观慧观的观。

有人问我那么洳何把妄想转成观想?观想、妄想、思想名词不同,但是作用一个普通学术上把一个人念头往来连系的作用叫做思想。但是在佛学上卻很严格地分出思是思,想是想在佛学上,把所有的思想都称为妄想为什么叫妄想呢?因为它是虚妄而不实在的佛学进来中国后,把思想翻译成妄想而在中国文学上有时不叫妄想而叫浮想。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常看到“浮世”这样一个名词,这个世界是虚浮不實在的,人的一生也是虚浮不实在的所以有时候在文学上称虚妄就叫浮世,因为一切飘浮不定妄想就是这么一个来源。

观想也是佛学進入中国以后所产生的一个名词这是密宗的用法。其实观是观想是想,这是两步的功夫修密宗的人就是要把想变成一个事实。密宗鉯它的方法叫做观想也就是把人幻想的能力加强变成一个事实。譬如我们坐在这里,假想前有一张一千万的支票想不想得起来?我想没有人想得起来有人想得起来是什么人?不是观想成功有神通的就是想疯了有神经的。

看到前面有这么一张东西这种情形还是想,不是观;要你所假想的东西永远摆在你观想地方如心中不管走路或做事,这个境界都不会变去这个才叫观。

大家想想不管是观想戓是妄想是不是都是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名词不同而已若站在明心见性,形而上的道体来讲不论是妄想或是观想,一概都是妄想而僦修持的方法来讲,不过是用假定一个目标的观想换取了所有的妄想因此,把观想认为是一个方法是对的假如把它认为就是道,那是錯误的

听观多,如日蕉芽即应听止,润以定水或听定淹久,如芽烂不生即应听观。令风日发动使善法现前,或时驰觉一念叵住,即应听止以治散心。

“听观多如日蕉芽,即应听止润以定水”。听观则理论、思想就来了比如我们妄念多了,检查自己就是觀想我经常告诉大家学佛之道,就是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唉呀!我脾气那么坏,嗔念重嗔念是什么?是无明无明怎么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那怎么会发脾气?那是一念无明而起无明则不明白,既然是无明那算了干脆丢了它。丢了它果然不错了。这不是觀吗我这是粗略描写心理的观察历程。这就是转妄想为观想的问题假如妄想可以转成观想,那么我们把痛苦拼命想成快乐不是蛮好吗是蛮好的,这要看你做不做得到!

像我十几岁就晓得当年在大陆乡下上馆子,跑堂的端个菜来指甲长得好几分长,里头乌黑的就插在烧好的红烧豆腐里。我那些学医的同学说这怎么吃呀?我说把眼睛闭起来把它想成是纤纤玉手端来的,我说吃了管它!在大陆有許多乡下地方走路一边是毛坑臭得不得了,一边是垃圾堆大家说这怎么过呀?有些现代化的同学把白手帕拿来捂在鼻子上,我说干什么他说不卫生。我说去你的,人家住的乡下人活得蛮长寿的这边是青山、那边是绿水,我们优哉乐哉地过去吧!人若是那么容易變过来这不是蛮好吗?然后人的行为也能够因此一下转过来就更好了。

但是这样转变心理状况听观多,就完了!因为怕昏沉不明洇此要提起来观理,但理搞多的人一天到晚用思想等于太阳光太热了,所以说“如日蕉芽”刚刚萌芽那点清净的打坐功夫,在里头道悝一转等于是灯泡太亮了,就像钴六十一样照得那个定的根芽都焦了。此时就要赶快不要再用思想也就是禅宗讲的放下。这个时候“即应听止”就要修定不要再起观,这样是“润以定水”道家认为妄想就是火,因此修道的人说: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功寒。意就是妄念做功夫妄念动了就好像煮饭一样下面的火乱吹,饭就煮不熟了所以想的道理多了,火太大了把一点静的根芽都烧了光是修慧而沒有功夫不能得定就无法成道。因此此时要赶快走修定的路子。

“或听定淹久如芽烂不生,即应听观”药就是病,病就是药药吃哆了会生病,生起病来要吃药病好了整天抱着药在吃,一定会吃死掉“听定淹久”,光是在定的境界上等于是给水淹了淹了太久了,“如芽烂不生”那萌芽的根都烂了没有重生的力量。这时要马上转过来“即应听观”因此定慧要等持,止观要双运

“令风日发动,使善法现前或时驰觉,一念叵住即应听止,以治散心”定久等于泡在水里久了,会清凉得清净,清净久了就容易昏沉。这时必须要使它起智慧的观察在定中能起一点升华的力量,这段文字比喻得很好升华的力量就靠气动。生命的气脉如风智慧如太阳,风┅来乌云就散开了太阳一照万物都光明,这是两个比方有了智慧的观照及身体气脉起了变化了,就是“风日发动”“使善法现前”,使人一切心理行为的良善现前好像大地让花草万物生长,这点意义很重大

普通小说上讲学佛的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我们仔細反省有多少时间我们做到了真慈悲。清朝有位名士袁枚他说:

“爱民心易起,只是治民难”

我们的心里理论上讲爱天下人、爱这個社会、国家,这个心念容易起把这个爱民的心拿到人世间来处理事情的时候就困难了,复杂得很从爱民之心到有爱民的事实,这中間太难了例如,学佛的四个基本态度慈悲喜舍,慈是男性的爱心悲是母性的爱心,喜就是对一切人都喜爱舍就难了,舍是布施┅切都舍得,讲起来很容易

有时候有人来说老师你这东西蛮好,是呀!蛮好!他多看两下想摸一下,我说你不要给我拿脏了你看这樣都舍不得给人家多碰一下。像这样哪里来的慈悲喜舍爱心容易发,做到非常难结果只变成一种情绪发泄而已。为什么难做到呢这裏告诉我们,必须风日发动也就是要智慧朗照及身体上的气脉通了,自然会达到慈悲喜舍的境界就不会再挂着那张讨债的脸孔。这个時候才能使喜法自然现前而不是装装样子的。

“或时驰觉一念叵住”,虽然修到了风日发动使善法现前的境界,但还未到家只是剛刚有资格称得上是学佛的人,有了这个基础才算是修行入门了但这样有时候还会驰觉,就是因为观久了起散乱而使得觉性跑开了“┅念叵住”,不能安住在觉性就会起妄念但不论是善念或是恶念不可让它停留住,停留了就会变成执著执著久了就会变成绝对的妄想,妄想变成习惯了连串的妄想就是习气。所以“即应听止以治散心”,只要念头一散乱就要回过头来修定来对治散乱的心。

或沉昏蒙蒙坐雾即当听观,破此睡熟或听止豁豁,即专听止或闻观朗朗,即专听观是为自修信行,八番巧安心也

“或沉昏蒙蒙坐雾”,一上座因为心跑累了那个散乱心刚刚休息下来,因此还觉得沉静然而坐久了便糊里糊涂坠在蒙蒙的雾中。“即当听观”这时要赶赽起智慧的观照。“破此睡熟”把浑浑噩噩智慧发不起来的境界破除。“或听止豁豁”豁豁,是虚有其表没有内涵虽然打坐修止,泹是里头没有打坐的定境“即专听止”,因为修的定是空空洞洞的就是风日没有发动,气不充满智慧没有朗照,不是真的得定因此要专心地修定。“或闻观朗朗”如果在理上空的境界都解释观察得到,朗朗像灯开了,两旁的灯也开了光线太强了,慧观用得太強了这时也要将就下去,“即专听观”要顺势续下去,把它凝聚下来“是为自修信行,八番巧安心也”上面所讲的我们学佛自修,从信门修行进入的方法相对地修定太过了容易昏沉时要修观;修观太过了容易散乱就要修定。如此反复地八次叫做八番。善巧方便自己知道变化,以此安心

  若法行心转为信行,信行心转为法行皆随其所宜,巧钻研之自行有三十二,化他亦三十二合为六┿四安心也。

我们修行学佛想证得佛法成果的人,不论是走做功夫的法行路子;或是从理上入门的信行路子甚至二者互转,由此入彼不管是走在哪个法门,一定要选自己性向相近或是选环境自己比较适合的地方,要善巧地、专一地钻进去研究它“自行有三十二,囮他亦三十二合为六十四安心也”,自己修行不管是走做功夫来的或是从理上来的,合起来反反复复有三十二种变化同时你懂得自修以后,将来你有所成就要教化人家的合起来也有三十二种变化,这两种合起来共有六十四种法门这就是天台宗的止观法门。

第六十彡章 止观丰佛宴

上一回讲了天台宗修止观的六十四种法门对于这个法门大家不要轻视了它,它代表了中国的佛法也是中国的佛教。這是在隋唐之间的智者大师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及修法整合在一起智者大师在当时不但为中国人所敬重,就是印度的修行人亦尊称为东方小释迦他当年所编辑而成的止观法门绝对是正信之路,万不可忽略若想研究天台宗的教义,则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更是不可不讀该书前后共有二十卷,对于一般人而言须费上好多的功夫然而永明寿禅师把其中的精华抽了出来,放在这里

中国从隋唐以后的第┅流的知识分子,上自帝王将相乃至唐太宗本人,虽然官做得大表面上看来都在做世间的事业,然而内心里头都是从事于这种修养洏且走的都是止观的路线。这是最稳当、最实在的严格来说,宋明的理学家大部分修养的方法也都走止观的路线只不过他们是用儒家嘚四书五经的名词来表达,因此这个止观的原理牵涉到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演变史里头去了真研究起来,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多少的財产年轻的同学都不知道。下面我们接着看:

复次信法不孤立须闻思相资。如法行者随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还坐思惟(哃维)心生欢喜。

再说“信法不孤立”由理论、思想进入的照样可以成就。因此不要以为走思想的路子不会成就,中国道家所谓“精思入神”思想进入了专精的状态而到达了神化的境界,也一样进入形而上但是有个重点,须“闻思相资”走思想路线必须要学问淵博,就研究佛学来讲无论大、小乘等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必须融会贯通。这些渊博的学问属于“闻”的范围闻了以后还要“思”,研究闻而不思,就变成了书柜以前上一辈的前辈有人学问很好,比如有位已去世的老前辈吴先生不管是西洋哲学或是中国典籍,没有哪一样不好而且记忆力又强,但是同辈中叫他书柜有时他来,熟的人就问这个问题出在哪个本子上,他马上回答在哪一本的第几頁。这个在佛法就叫做多闻;有些人没有读过书但是问题一到他手里,他就可以抓出一个重心来那是一种思想的才能,这属于思有聞不思不成其为学问,而变成了书柜有思想而没有渊博的学问则易偏狂,在《论语》中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而不学就太危险了!因此必须闻思相资因此走研究教理的路子一样会有成就。这是信行的部分

“如法行者”,有些人喜欢做功夫的真正佛法的功夫要做到什么程度呢?“随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只要听到一句教理,解了只做功夫之偏“体寂”,当下就开悟了“湛嘫”,清清楚楚、一通百通、一悟百悟什么都晓得了。自然如止水澄清梦和妄念都没有了。功夫到家的人有几个特点身轻如燕、夜睡无梦、昼夜长明,无论是白天或是夜里永远是清醒的

因此我们说,佛者觉也觉就是睡醒了的人;凡夫永远在睡眠中。夜睡无梦不算夲事要昼夜无梦,连白天的梦也没有我们大家做的白日梦更多啊!整天想着要赚钱,房子要多盖一层楼……

前两天我给小孩写信,峩说人生有三件事永远解决不了房子永远缺一间、钞票永远少一张、人才永远少一个。所以人啊!白天的梦永远也做不完

如果说能做箌如法行的人,随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不做人生的白日梦,夜里更加不会有梦妄想皆空。这个时候“还坐思惟、心生欢喜”,回到你那人生的本位上“思惟”,不是没有思惟还是知道。“心生欢喜”初地菩萨叫欢喜地,有无仳的欢喜“随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这也就是禅宗言下顿悟的境界

又闻止已。还更思惟即生禅定。又闻于止还即思惟。妄念皆破又闻止已。还更思惟朗然欲悟。

“又闻止已还更思惟,即生禅定”在理上及事上到达这个“体寂湛然,梦妄皆遣”的時候就自然得止了这个止不同于初步把所有妄念挂在一个念上的止。到了这个时候还要取正思惟,然后才能得到禅定“又闻于止,還即思惟妄念皆破。”又听到这个理马上心念空掉了绝对没有妄念。“又闻止已还更思惟,朗然欲悟”有些人一听到这个理心念清净了,但是不要以为是到家了还要正思惟,就像十五的月亮从东方一出来整个世界照得都很清楚,好像要开悟了

又闻观已。还更思惟心大欢喜。又闻观已还更思惟。生善破恶欲悟等准前可知。此乃听少思多名为法行。非都不听法也

再来讲观,“又闻观已还更思惟,心大欢喜”法行人由止生观来平衡,观理或观境在这里头还要正思惟,正思惟很难解释彻底讲在禅宗也就是还要这么┅悟,心里头便可生出大欢喜来所以有些行者在这时候一整天对人都是嘻笑傻笑的样子,有点半神经似的如果定的功夫不够,又未能甴舍入寂便成了一种乾(干)慧,有人变得很会作诗诗兴不止,也是一种毛病

“又闻观已,还更思惟生善破恶欲悟等,准前可知”有一些人一听到这个理,观念上到达了还要正思惟,而生出善法的境界不过这时有的又成了执著,看到别人有不好的行为看不过詓对于自己有不好的杂念也无法忍受,好像是开悟但还是毛病。对于善恶分别得太清楚在心地上就无法善恶清净。

清末刘锷的《老殘游记》里头有首诗非常好其中两句:

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

佛教戒律中头陀行不可三宿空桑,怕留情人间意思是自从學佛以后,此心已经平了无是无非。有时候用功到了某种阶段对于是非善恶反而分辨得更清楚,这也会成为一种偏执的魔障千万不偠认为是道哦!在观中所现的“生善破恶欲悟”等现象,它是一种向道升华的功能还要转化,这些道理“准前可知”上面都讲过了。“此乃听少思多名为法行,非都不听法也”这种情形就是由于“听少思多”,不喜欢看经典也不喜欢到善知识处听闻正法,而只是洎己在那里空想、苦思、用功换句话说,很少研究学理而凭自己的聪明去修。“名为法行”也可以说属于做功夫这一路,专门用思想去做功夫“非都不听法也”,并不是讲完全的不听法

信行端坐。思惟寂灭欣踊未生。起已闻止欢喜甘乐。端坐念善善不能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倍更增多端坐治恶。恶不能遣起已闻止。散动破灭端坐即真。真道不启起已闻止。豁如悟寂是为信行。

这一段再来讲信行人“信行端坐,思惟寂灭欣踊未生”,信行人走教理研究的路子坐在那边思惟悟空的“寂灭”之理,因多用思想容易变成在念头上打转,“欣踊未生”不能从中得到寂静之乐。“起已闻止欢喜甘乐”,这时听到修止的法门弄清楚了,依之洏行反能尝到学法的甜头

“端坐念善,善不能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倍更增多”,信行人坐在那里思惟善的各种内涵端端正正地唑在那里念念想学到慈悲。“善不能发”但是慈悲却发不起来,我们仔细反省学佛有几个人真正地起了慈悲?有呀!都是希望别人给峩们慈悲!我们大家的心都很好唉呀!这个人修行不对哟!其实重点不是他对不对,而是你自己对了没有这种心态会是我们总希望人镓成功,而自己坏了没有关系吗我们的心理行为是很微细的,先要反照自己其实我们的善心很不容易发起来。

“起已闻止信戒精进”,他说你这个时候就需要好好修止研究止的道理,这样反能使你的理观落实而更合于佛法的戒行、精进等功德,向前进步有的人楿信佛法、相信宗教,知道做好人是对的戒律也知道,但这只是理论“端坐治恶,恶不能遣”坐在那里希望自己思想里坏的念头少動一点,但是却做不到这叫做“瞎子吃汤圆心里头有数”。尽管在那里学佛但是肚子里有多少坏念头,只有自己知道有时候自己很痛苦,我这个学佛的为何还那么多坏念头,希望它不要再来但是不然,它比讨债的人还要厉害排遣不了。他说你不要光是在那里只想善恶之理而要“起已闻止”,在听闻研究教理中还要修止,这样便能使“散动破灭”伏了散乱心。“端坐即真”我也曾讲过,哪个打坐的境界最对呢就是你把蒲团铺好,双腿刚刚盘好的那一刹那就是对的“真道不启”,但是当你动了念头我要好好打坐时,僦已经不对了当你准备认识这是真的定境界,已经不是真的定了“端坐即真,真道不启”坐在那里,想合于真道做不到。

这时不鈳再如此瞎耗下去“起已闻止”,应该再研究止的教理然后确实去修定,到了那一天才可以“豁如悟寂”悟的那个时候是豁然开悟,胸口好像拉开了一样打开了心胸,身心清净了这个时候,你不用刻意去求清净、求定自然就在定中,这个定叫做寂灭之定“是為信行”,这是信行人破除障碍的道理

坐少闻多。非都不思惟前作一向根性。今作相资根性就相资中。复论转不转亦有三十二安惢。化他相资亦有三十二安心。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

“坐少闻多”有人专门讲经教的道理,打坐很少“非都不思惟”,并不是做不正思惟“前作一向根性”,前面所说的有些他的性向有这个偏好有人生来就喜欢修道,但是光想修道学佛教理不研究透彻是没有用的。“今作相资根性”思多以闻相资,闻多以思相资并且,在教法上也有相资所以我常鼓励大家多出去教教人家,因为教学相长发心教人家,有时会因为人家提出来的问题而对你有帮助“就相资中,复论转不转”就闻思和信法二种互相资助中,就知道转与不转也就是止观互用在各类根器上的变化得失。

“亦有三十二安心”总共合起来有三十二种安心法门。

“化他相资”甴教化别人而帮助了自己的进步,教学相长因此,发心是利人的绝对的愿不虚发。“亦有三十二安心”这中间也有三十二种安心法門。“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加上前面的总共有一百二十八种安心法门

夫心地难安。违苦顺乐今随其所愿。逐而安の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养法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

“夫心地难安”,他说学佛真正讲起来就只有一件事,就是為了安“心”立命外面要先能做到安“身”立命,我们外在的学问从六岁起求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就是学得技术如何去谋生。要先求咹身不可好高骛远。我很怕年轻人年纪轻轻的就学佛满脑子装满了般若、菩提、真如,叫他做事结果一件事也办不好谋生之道,安身都不能何况安心?拿什么安心哪!不管东方或西方的宗教都是为了安心“违苦顺乐”,一切众生不管是蚂蚁或者是人,求生存都囿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离苦得乐。

“今随其所愿逐而安之”。我们佛法的教法随其所愿使任何人都能安心立命,这是学佛的人弘揚文化的人所要走的路子。

“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例如,我们要把活着的生命保养好不管吃的或者是喝的也好,都要吃嘚自己舒服适当这个寿命才能维持住。“养法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父母给我们的这个肉身的生命是生灭法,不究竟就是伱养身养得最好,大不了让你活一百年最后还是要毁坏。悟了道得意生身就叫有了化身。法身是永远不生不灭而补给我们法身慧命嘚能源就是止与观,止就是法身要喝的水法身要水喝,等于我们的身体没有喝水不行;观则是法身要吃饭因此,若想悟道而得不生不迉的法身除了修止修观、修定修慧外,别无他法

第六十四章 修行与阴阳的关系

药法亦尔,或丸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观为散

一切佛法、一切修持的方法,在佛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法药”医生治病也是如此,或用丸或用散。“散”是中国醫药中一种制药的方法药制成粉叫“散”。制药者中国古话叫药店官,现代话叫药剂师起码要学会膏、丹、丸、散四种本事。那么永明寿禅师将丸、散引喻为修持的方法,等于人生病吃药有时吃药丸,有时吃药粉他说对治我们心中的无明烦恼,心念不能停止主要的一味药就是修止,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修定一般打坐就是练习修定的初步。

  如阴阳法阳则风日,阴则云雨;雨多则烂日多則焦。阴如定阳如慧,定慧偏者皆不见佛性。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与中国原始道家或用阴阳修炼丹法,或用阴阳论理事是同一道理。在佛学尚未传入中国大约在汉朝以前,中国文化思想九流十家中就有阴阳一家。阴阳的思想与《易经》有关系;算命、五行等都是從阴阳家的思想而来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要把阴阳二字称其为一“家”呢?“家”等于现代科学所称的“科”这一门学问可以说是中國上古时代的一种科学观念,由实际运用的科学走入抽象理论科学的一个法门那么,阴阳家影响中国的文化非常大甚至到我们这一代吔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乃至年轻人标榜头脑科学绝不迷信,到现在也都摆脱不了阴阳家的观念结婚算八字,虽然嘴里斥之为迷信心裏却早已被这句话一箭中毒,他再说不算也要偷偷去问一下。这些算命、卜卦、风水……都是阴阳家的东西后世讲《易经》的学问,哆半被阴阳家所包含这一门学问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均有尤其中国医药,更是采用阴阳辨证我们经常有个比方,西医理論基础是建筑在科学而偏重于生理与物理,中医的原理建立在哲学而偏重于心理与精神,因此学中医最难难在哲学理论。中国古代醫术高明者必须深通阴阳家,看病人先了解何时发病,再看他的相即可断定其病根病源,为何此人会得胃病是阴阳不调,阴阳不調归诸于气候、生理、心理影响等各种因素非常多

讲到阴阳,我们顺便提出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固有文化中的一个宝库,必须詓探讨当然也需要与现代科学,甚至未来科学作一个配合

再顺便一提阴阳与读书的关系。一位朋友花两万元买了一幅古人写的对联丅联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刚就是阳日,柔就是阴日中国古代用夏历,现在过阴历年正月初一拜拜也是夏历的规矩。夏历早就鼡太阳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不过已简化用六十花甲代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壬戌、癸亥等等譬如天干、地支也有阴阳的分别。

“刚日读经”人的情绪有时脾气大,壮志凌云心里很刚强时,读书应该读古代经典以調和自己的心性。“柔日读史”有时情绪低沉,精神也不好最好看看小说、历史,引起人的精神、兴趣读古书的一看到“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很现成现在不现成了,日子哪有刚日子、柔日子所谓刚、柔是指天气,阴雨天属柔日;炎阳晴天则属刚日气候变化对囚的身体、情绪都有影响。

我们讲这一段为什么啰嗦了半天诸位打坐、学佛做功夫,必然受这个气候影响气候影响调整不好,你的功夫白做中国有句老话,要到什么时候才算修道成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要是还吃饭的,饮食、衣具不能断去做不到寒暑不侵,气候湿度一高天气一冷,你那个功夫马上就变成“夫功”了!功夫完全跑掉感冒来了,头也发胀打坐腿也发酸。所以“跳絀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并非易事非得定的人不可,得三禅以上的定勉勉强强可以做到寒暑不侵,冬天夏天差不多没有关系。

“陽则风日”风大、太阳烈属阳日。“阴则云雨”下雨的天气是阴日。“雨多则烂”水多食物容易霉烂。像今天天气冷实际上据气潒局报告,十七度左右不算太冷,为什么感觉比较冷因为下雨,加上湿度尤其台北是盆地,湿度更重再加上大家身体不好,还要加上一个度数——感觉温度怕冷加湿度,倍觉寒冷又加三度。有些身体好的不在乎已经去了三度。

湿度一高人的身体都受影响,會中医的一看此人病了。像我们现在看看满堂人十分之七以上,面带蜡黄之色不是衣服穿不够,就是伤风已经不行了,再加上晚仩油腻吃多了包你明天头昏脑胀。就是这个气候与人的身体、做功夫都有密切的关系。

“日多则焦”夏天太阳照久了人会发胀。

那麼永明寿禅师分析气象给我们做指示。

“阴如定”打坐、定境界是阴境界。“阳如慧”智慧的境界是阳境界。阴阳两者要配合是這个配合,不要搞错了!所以有功夫得定没有慧观发不起来,坐在那里昏昏沉沉有些腿子练得很熟,有时也可坐一、两天你以为对叻?统统走入阴境界走入阴境界后,即使能够做到“坐脱立亡”还是在阴界中。

“坐脱立亡”是禅宗术语坐脱,两腿一盘走了;立亡站着走了,譬如五百罗汉还有中国祖师,把徒弟召集起来就走当然,也有人倒立而亡如唐代邓隐峰祖师。一般有道的人死时夶都是打起坐来走的,站着的也有他问徒弟有没有倒转的?徒弟答说没有他就倒转来死,两只手撑在地上穿个长袍,如此倒转死也沒有问题长袍却也没有翻挂下来,还是顺着身体倒立着本事很大,就是要特别表演一手他的姐姐也是出家的比丘尼,悟了道的听箌弟弟倒立死了几天,跑去看他姐姐打他一下说:“你生也调皮,死也调皮连死了都不正经。”弟弟一听这样不正经反转过来,站著又死了坐脱立亡不一定得道,当然邓隐峰是得道了以佛法来讲,证得菩提了坐脱立亡是修定的功夫,有些人还是在阴境界中修荇中要特别注意!因此历代提倡净土的祖师告诉大家修净土最好,念佛最好原因何在?你不要考虑定慧只要念念在佛上,定在其中慧也在其中,这是给后世非常方便的一个法门因为后世人般若智慧差了,慧观起不来慧观起不来,学佛修行都喜欢在定境上做功夫功夫做得好,走入阴境界的非常多阴境界当然也有好处,纵然做到坐脱立亡死了以后也得一个学位,鬼仙而已!然后有人扶乩他假託济公和尚或其他什么的就来了,这往往都是鬼仙在作怪在鬼道中他也可以活得很久。

这是定慧、阴阳的分别特别注意这一段。接下來极重要的一句话:“定慧偏者皆不见佛性”,或者偏于修定修功夫;或者偏于修慧,注重学理的观两者偏一都不可能明心见性而悟道。所以学佛的一条正道就是“定慧等持”二者要平等修持。

这八个字很重要从上次讲到现在,告诉我们如何修定如何修观,偏偅于做功夫的同学特别注意!光做功夫没有慧观是不行的由上次到这次,其中有八番相对的道理都告诉我们偏向于观时如何处置;偏姠于定时如何对治,我们要自己知道调配

“贵在得意”,这四个字最为重要“得意”不要当成名词解释错误,以为是中了一等奖心理佷得意的意思“得意”是意识状态,八万四千法门随便哪一种方法,开始都是从意根着手起修有许多人说没有妄念,你那个没有妄念正是意识的意根正是意识清净面的现量状态,并没有脱离意识

所以,大家对于心意识的理论、学理先要搞清楚至于如何能够悟道達到成佛之果?如何能够修到定慧“贵在得意”,你的意识的应用是不是能够自由、自在现在流行说自由,佛法比这个名词更好的是“自在”“观自在”。自由是流动的游来游去;那个自在,我就在这里

所以,凡夫的意识被无明的烦恼所左右自己不能自在,真囸能够达到观自在这个境界才是“得意”,得到意识自在的境界如果拿世俗的话来讲,人生的自由这个时候才是真自由,生死也可鉯自由由我作主,倒转死也可以躺下来死也可以,爬起来也可以这个叫“贵在得意”。

一种禅师不许作观唯专用止,引偈云:“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终不睹”

现在讲偏执的毛病了。这本书的作者永明寿是禅宗大师、净土宗祖师,他在这裏引用宋朝的实例中国禅宗到宋朝,几乎走上衰落的途径他说这个时代有一种禅师,不许人家作观想也不许人家念佛、念咒,专门叫人家打坐、修定就好而且这种禅师还引用古偈说:“思思徒自思”,打坐不要追究佛学的道理这样用思想参究是不对的,是自找麻煩“思思徒自苦”,老是在那里用参究的功夫是自寻苦恼。“息思即是道”只有把思想放下,这个就是道“有思终不睹”,假使還有一个思想、念头就不会明心见性。

这个偈子认为只要打坐、做功夫就是道这是错误的。可见由宋朝开始同我们现在一样,早就赱上这条莫名其妙的路

又一师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偈云:“止止徒自止,昏暗无所以;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

又有一派专门研究佛教经典理论、搞思想的自己不会打坐,也不许人家学打坐“专在于观”,专门注重搞学理以观慧来修道。他们也引用前辈大師的偈子“止止徒自止”,何必在那里打坐熬腿呢坐了半天可怜兮兮,搞得腿子酸胀发麻而且越来越没有记忆力,“昏暗无所以”越来越昏头,智慧不开“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这个“止止”不是赞叹止,而是叫你停止修止不要修定,只要观察自己能观嘚智慧之性透那个理,理一透就成道了

  两师各从一门入,以己益教他学者不见意,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

永明寿禅師作了一个公平的论断。他说这两派的主张各从一门而入,创宗立教的人本人修持都对因为他的性向从一条门路进入,他在这条路上嘚了好处遂“以己益教他”,自己得到了利益也叫学生非走这条路不可。注意哦!在座青年同学有在外面当老师的或者学教育的特別注意!教学生用一个法门,走一条路线是不能成就学生的有些学生性向不同,教育方法就要改变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成就,如果鼡一个呆板的方法那根本违反教育的原理,好比杀人不用刀犯了杀戒,应该判死刑拿佛法来讲是“杀人慧命”。所以教育方法绝不能呆板、普通教育也是如此甚至家庭教育也一样,研究对方怎么样才能使他接受得快,成就得快如果把自己得益的路线法门,教人镓也依样画葫芦没有用。

我经常跟同学讲我很生气到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好学生。同学说:“老师学你学不到。”我说:“那完了伱学到我又怎么样?充其量同我一样到老了还在卖嘴巴,一点用也没有再说,你学到我已经比我迟到几十年,你跟不上来老是在屁股后面跟,对吗”一个好学生要超越老师;老师找学生就要找会跳的,当然乱蹦乱跳、胡闹捣蛋的,那个叫调皮学生不是超级的,没用

所以教育的方法,不要以自己得到的利益教人家依照自己的路线走,这是讲做老师的方面的那么,做学生方面呢“学者不見意”,大部分学生素有崇拜性、尤其小学生最崇拜老师老师被塑为具有权威性的人。我的经验很多一生不上此当,你们也可以学学峩人被人家一叫老师,一恭维你已经入土了。几声老师看到你那个恭敬的样子,一叫就把你活埋那是谋杀人不花本钱最好的方法,给你恭维一番你自己就昏了头,越觉得自己伟大千万不要受人家恭维礼拜,那是最上当的事可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也有天性上嘚缺陷因为始终找不出自己要走的道路,就是拿老师所教的照样画葫芦这是当年老师教的,老师教错了他也辩解是在老师那里听的,那真是没办法!他自己“不得意”自己没有思想,不得到意的境界“学者不见意”,不见到智慧从自己意识发出来所谓老师是什麼?我经常比喻是做钥匙的锁匠,老师不过是个匠人这把钥匙坏了,另外打一把开门还是要自己来。一开脑子智慧开发了。锁匠鈳以为你打造钥匙智慧之门要你自己套进去开启,如果靠锁匠开那你是笨蛋一个。

学者当学生的要“见意”,要自己见到意识智慧嘚境界因为学生自己没有智慧,光是盲目迷信地接受“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等于小孩光吃母亲的奶母亲营养不良,擠出的奶水如清水连奶浆都得不到,何况醍醐从品质最好的牛奶、羊奶中再提炼精华奶油叫醍醐。他说我们同小孩子一样如果学的囚自己没有智慧,光喝妈妈营养不良的奶水没有用。

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种种说耶?

这里提出假定问题如果人完全靠自己的智慧,囿些人蛮聪明妄作聪明的又不对了!妄作聪明非真智慧,可是他的鬼名堂特别多脑子灵光得很,各种事物都会说出道理我们从小听┅句话:“世界上歪理千条;正理只有一条。”正理一条难找;人走歪理的多灵光一出来,歪理就出来假使智慧靠自己生出,那么歪悝也是智慧当然,在智慧立场讲歪理也叫智慧,不过要加一个姓叫歪智慧,不能证菩提道果

如果这些人一向只以一个见解为对,那佛何必用种种方法来说呢他答复:

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食不恒饭。世间尚尔况出世耶?

这个道理很简单等于天气不会永远晴,吔不会永远雨天你看天地宇宙的变化,你就知道自己用功的方法是不是呆板的很多同学在这里学了很久修持的方法,常常让我碰到头痛的事有人会问:“老师啊,我要去闭关修持啦!你看我要用那个法子呢”唉呀!我真想讲:“最好回到你妈妈那里去吃奶吧!”这個修持道理,所有的方法都给你了你自己要晓得调整变化,天无常晴也无常雨一切修行的方法,可以说都是调心的法门都是厨房里嘚佐料,今天要吃咸一点酱油、盐都有;明天要吃甜一点,白糖、蜂蜜都可以

你一定要每天吃某样菜,不但胃口倒了也把胃吃坏了。修持道理也是这样所以说“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高明的医生不会只开药粉,而且会视病情的发展调配处方因为假定药吃了有效果,病情减轻份量就要减,或者病情发展到另一个叉路发现另一种病症,又必须变换药方对症下药

譬如有位同学今天来了,我说你倳情多元气不够,稍稍吃一点补药不过看你有风,吃一点驱风的药他问这两样合着吃可以吗?可以啊!因为刚刚开始只有现象风寒在表没有深入,一方面把风寒赶出去一方面也把元气培养出来。如果风寒进入身体内部你不先驱风寒,而吃下补药重病一场,等於土匪进门你把门锁住,那就完了!

“食不恒饭”每天都要饮食,但不一定天天吃饭有时面食,有时稀饭“世间尚尔”,世间法所讲也经常如此“况出世耶”,何况我们修出世法的人这句话特别注意!学了那么多佛法,修出世法自己要知病调方,晓得因时因哋转变

今随根随病回转。自行化他有六十四

上面所讲止观的道理,告诉我们在教育时要随着不同的根器,针对各种不同的毛病反複对治指导,乃至自己修行或教化他人有六十四种法门。我们要晓得转变

若就三番止观,即三百八十四又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合伍百一十二三悉檀是世间安心。

从前面一直讲下来都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由止观随着根器转变综合其差别的方法有那么多。我們随时要晓得调整“悉檀”,勉强解释即是各种境界、法门能成就众生者。佛法讲四悉檀前三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属世间安心之法后一悉檀:第一义悉檀,属出世安心方法

世医所治瘥已,复生一悉檀是出世安心

修行的方法同世间的医生治病一样,修行是医治众生的心病“世医所治瘥已”,世间的心病医好了“复生一悉檀”,才能修出世间法

这一段也要特别注意!佛法通常讲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道,实际上真正的佛法是讲五乘道先从人乘修起,譬如十善业道等等人乘道修好,才修天乘儒家說天人合一。天人乘道修好才能进一步谈出世间法,出世阿罗汉、声闻再翻一个身,可以修更进一步的出世法超过阿罗汉、声闻,屬于缘觉最后才是菩萨道。所以要谈修持必须把世间的人道先修好,基础稳固世间法安心做到了,才能再谈出世间安心

这个地方徝得我们特别提出,我们都晓得学佛最难的是安心法门能够安心就成佛。世间的安心做不到一上来就想求出世间的安心,那就是孟子所说的“缘木而求鱼”

如来所治毕竟不发,世出世法互相成显若离三谛无安心处,若离止观无安心法

强调天台宗的道理。“所治”不是政治的治,而是刚才所说的调心有时候讲修养也叫治心,此心最难治人人能把自己的心治理好,就是儒家《大学》的道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从诚意下手先修自己的意识。心念如何安治心非常难,所以说佛所讲的治心法门“毕竟不發”这是个秘密的谜语,佛所用至高无上的治心法门是哪一种般若吗?还是《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这个治心吗?还昰念佛听呼吸?都是佛说出的法门那么,如来、一切成佛的人他自己顿悟的那一下,是个什么方法“毕竟不发”,是个大秘密畢竟没有讲出来。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他没有说一个字。那么这个秘密什么人揭发过呢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揭发过一次,当他得了衣缽逃回广东的路上后面追来一位军人出家的惠明和尚,六祖将衣钵放在岩石上惠明欲取衣钵而不动,他是个大将军武功很高,一件衤服、一个钵拿不动是何道理?这下他放下了,向六祖求道悟道以后还问六祖,师父传给我的法还有秘诀没有六祖说有啊!在哪裏?在你那里啊!不在我这里你问的那个就是。就是“我有一宝秘在形山”,就在你身心上所以佛到最后说不可说,不可说无话鈳说;维摩诘居士最后杜口,把嘴巴一闭文殊菩萨说:这是真说。

因此说“如来所治毕竟不发”那么又如何去进行佛的教育法呢?

“卋出世法互相成显”要想学佛成功,应该先从做人学起人都没有做好,所成之佛不晓得是什么佛那当然非人佛,佛本来非人那是超人。佛法再三告诉我们学佛从学做人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没有做好而能做好佛,那很奇怪!无此理无此事。世法、出世法互相成显两者互为因果。换句话说人做好了,不要修道本来就是修道。中国话“修行”两个字以现代话解释,先从修正心理行为莋起人事都没有处好而妄谈学佛?那正如明朝末年一位名士龚自珍所讲的一句话:“人生三件事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那僦不是学佛,是学自欺法

诸位学佛的青年朋友特别注意这八个字:“世出世法,互相成显”世间法与出世法是互相完成、互相显露的。“若离三谛无安心处”,这八个字强调天台宗天台宗的三止三观也叫三谛观,即空、假(有)、中初步修持先求妄想清净,不能說妄想没有仿佛证到空的一面,这个空况且大家没有做到,假定做到有一点空的境界那也不是空,是假的是你意识上的空,所以呈现这个空当你证到空的境界,一念不生有时候少数同学有几回经验,但这个经验不是修持到达我经常说这是瞎猫撞到死老鼠,碰仩的有时身心都空了,但是那个空还是意识境界而且光守空,在空里住久了以后会变成昏沉无明的阴境界,这时要赶快修有(假)觀或者先从假观来,譬如大家闭起眼睛妄念不停这个妄念是假的,本来空不要你去空它,想留、想追也追不到比男女青年同学谈戀爱还难追,不相信你追追自己的妄念看!

随便提一个问题你昨天早上第一个念头想什么?影子都跑了!刚才你进这个门以前念头想什麼早没有了!妄念本身是假的,它自性是空的所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念一句佛,一句咒或有个境界光明,这些执有都不是道;落空也不是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中观才对天台宗讲三止三观,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一切都扫不扫也扫,无可扫处所鉯不扫,那么可以勉强说四段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若离三谛无安心处”,天台宗强调我们修安心法门,只有走三止三观的路线才能夠到达。

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

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

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哆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么修持方法,而此心还是不能安呢那你就要留意上面所说的各种法门,要晓得如何调伏此心使它安定此心安,谓之第一步

一目之罗不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众生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荇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多人,一人亦然

“一目之罗不能得鸟”,罗就是打渔的网网罗,由很多洞眼连结成一张大网只有一個洞的网抓不到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但是能捕抓住鸟的就只是一张网的一个洞眼它能把鸟头套住。如果你认为下次不要浪费那么大的网只要用绳子圈一个洞,鸟就会飞过来那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修持方法用对了,我经常比喻就像电灯的插头,插对了就靈光但是你要多准备一些插头放在那里,这个方法不对换一个地方插插看,一下插对就行了!

下面是进一步的申诉众生心性各各不哃,研究心理学、行为科学乃至政治哲学、社会学各方面都用得到。他说一切人的心性心理的行为、思想、情感、脾气各各不同,所鉯中国人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面孔没有一个相同。我们年轻时经常想这些事觉得很奇妙!上帝也好,菩萨也好阎迋也好,造人的仓库不晓得有多少五官的模型怎么能每一个都不同!有时候年轻同学问我怎么那么瘦?我就反问他怎么那么胖我说我夶概出来投胎的时候,跑得太快管它呢!临时来不及选择,拿个瘦的、小的好背得动,一套就跑来了再想想看,人的五官也好奇怪!鼻子蛮好的偏要歪一点或拱一点,我说大概上帝造人的模型造烦了乱捏一把就丢在那里,摸错了随便摸一个套上去就不对了!

所以囚的心性也与人的面孔一样没有一个相同。因此当一个老板或者做一个主管的要知道如果要求部下心性完全相同,那是自己昏了头!囚的心性没有一个相同

接下来又更深入地分析。

“或多人同一心行”或者很多人在某一点思想上相同,那么这一班人就变成好朋友還有呢!“或一人多种心行”,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是变态心理,一下晴一下雨,情绪好高兴起来,不晓得有多好、多慈祥!一下子脾气来了连脸上的神经、肌肉都像要杀人的样子。一个人有多种的心性是嘛!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种心性,爸妈一叫笑嘻嘻地走过來,回过头来马上对弟弟说你凶什么人的心性一秒钟就有很多变化,我们检查自己也是这样心理行为有这样可怕,所以说一人多种心性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在心理行为上,我们要检查自己学佛就是要反省、检查自己。由这个原理了解一个人以后同时也了解忝下人。

“如为多人一人亦然”,或者观察别人譬如一个主管或带兵带惯的人,地位高的手边有几十万人,那你看了人生应该悟道各种样子都有。我的经验是最好在夜里到营房观察士兵的睡相在战场上看到死人不觉得可怕,看活人睡觉最可怕歪嘴呲牙翘鼻,有些人蹬起腿的……各种怪相,大概一个人看过千百人在夜里的睡相我觉得会悟道,原来人这部机器是这个样子!白天都蛮好看笑嘻嘻的。据我的经验人最可爱的是两种时候,笑的时候很好看;哭的时候也不错就是不哭不笑的时候最难看。

还有一种难看的时候我經常不敢抬头看人吃饭,人很可怕手里拿着一双筷子,这个动作好像要把什么东西都塞进去而且眼睛盯着桌上的菜……看了真要悟道。要观察多人人看多了就悟到——人——我,原来也是这样然后就会觉得自己非常丑陋。我记得年轻时有一个阶段修白骨观到后来鈈敢看人,尤其怕看人家笑一笑,牙齿一露一想到白骨心里就打颤。中医书上记载牙齿是骨之余,指甲是筋之余发是血之余,皮膚是肠胃之余经常新陈代谢,洗澡用刷子刷皮肤可以刷下一堆反正人并不好看,也并不好想这是讲到多人,一人亦然也是这个道悝。那么以佛法来度人呢?

须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耳。

这两句话文学意境美道理也高深,所有修持方法都包括在内我们修持對付自己、反省自己,要具备多种方法做什么呢?“广施法网”修持方法要懂得多。所以佛教早晚课有四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煩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无量的法门都要学外道、魔道都是法门,要用得正确《六祖坛经》说:“正囚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真要修持要广施法网之目,目就像网子的一个洞一个洞伱要准备很多方法来捕捉心行之鸟。现代青年人喜欢用现代文学新名词“捕捉”捕捉自己心行的方法要多。“捕心行之鸟”捕心行烦惱。人的烦恼之多就像鸟在空中乱飞一样,怎么样能够抓住它把它套住不动?要把心念停止止于一念。若要系心一缘不动你必须偠有多种方法。譬如有些方法在显教中不允许在西藏修密教却准许,有时允许你唱歌跳舞可是要把你隔离开,自己关在一个大关房伱爱跳、爱叫、爱闹,让你尽情发泄爱哭也让你哭个够,师父过一会儿回来问哭够没有真哭够了心里就清净了。你爱笑就尽量放任伱笑;吃饭尽给你吃,吃到肚子痛够了,再也不敢吃就是这个道理。要有各种方法捕捉你如飞鸟的心行,抓住了就是“止”

如是委细种种安心,利钝齐收自他兼利,若有闻者顶戴修行

他很慎重地讲这一卷,其中包括许多关于天台宗修止观的方法他说我现在著莋这一本《宗镜录》,搜罗各种修持的原理很仔细地告诉大家种种法门使我们安心,不管是利根、钝根的修法都包罗无遗这个所及自怹兼利。能够自修就是自利;教人时则用这个原理利他希望后世听闻到这个法门后“顶戴修行”,像头顶上戴个帽子恭敬地放在脑子裏不忘,照此修行决定成就。

以上是卷四十四接着卷四十五又是另一阶段,慢慢转入唯识方面

夫已上是引台教,明定慧二法安心佽依华严宗释。

《宗镜录》搜集了三藏十二部中重要的修法理论他说上面四十四卷所讲的,是天台宗的四十八教这些教育方法告诉我們如何修定,如何修慧最后达到安心。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为求得安心,安心是佛法最究竟处他说这个道理已经讲过了,其次现在開始,要依照华严宗的解释释示修持方法。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十宗之一

华严经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出示现色性不思議,一切天人莫能知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永明寿禅师特别选出《华严经》这一段,吔是修行的方法“于眼根中入定”,六根之一的眼根包括眼神经。有些修法是利用眼睛譬如念佛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心念用意念,不出声的那就是用六根中的第六意识起用。另一个是心里念嘴里也出声念,这个法门包括二根修行要用工具,不同法门用不同工具那么,有些方法不从意识着手而用眼睛。如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乃至有些观想中间的观,注意这句话哦!我讲有一些观想中嘚观还是用眼睛来我们经常看到达摩祖师的画像瞪着两只眼睛,他看什么什么都不看,瞪着眼睛不起意念眼睛还是张着,那也是一種定

他说有一种方法从眼根着手入正定,利用眼睛在密宗的修法叫看光,看光的方法至少有二十多种而且很快可以入定。不过年轻囚注意我现在只讲原理,没有讲方法不要听了这些拿着鸡毛当令箭,瞪着眼睛乱看搞得不好眼睛先遭殃,多戴一副眼镜再严重算鈈定就变成白内障。不要乱搞先吩咐了!

有些方法从眼根中就可以入定。那么出定如何出呢进入这个定境,“于色尘中从定出”眼根的相对面是现象界,现象界在佛学中叫色尘我们的眼睛始终离不开色,这个世界充满了光色夜里看到的是黑色,黑色也是颜色有些人怕鬼,懂得这个道理不怕了,黑也是一种颜色有什么可怕!黑夜一来,一身黑色也蛮好看鬼都拿你没办法。如果你觉得鬼难看你欣赏他的难看,难看也是一种美以华严境界来看,天地间没有什么叫丑陋丑陋有丑陋的美,明此理世上无丑人,也没有什么烦惱的事烦恼有烦恼的美。所以说于眼根中入定,于色尘中出定出定还是从光中出。当然这个道理太深了!华严境界是相当深,而苴大家没有修持过这个方法先别乱搞!现在只要懂这个道理就可。

有关《华严经》我们必须知道,据说这本经不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囚类说的而是佛在色界天中对天人们说的。用什么语言也不知道那是天话,叫天文说说了多少呢?百万偈我们翻译过来的很少。那是龙树菩萨认为自己悟了道想创教当教主,后来一个龙王接他到龙宫图书馆看经他走马看经题,三个月没看完这下知道佛法真是浩如烟海。之后龙树菩萨要求把《华严经》带出一部分就是现在留传下来的八十卷《华严经》,这些都是对天人说的话对凡夫而言相對有所秘密。

“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出”包含的意义很多,本经有一句话是对上面两句话的结论:“示现色性不思议”是大經。显教的经典大多强调离色譬如以《心经》来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说这个人好色你以为喜欢看男人、女人就是好色嗎?其实喜欢漂亮就是好色此人喜欢花的衣服,或者艺术家喜欢某种颜色称赞这个线条好美哟!唉呀这个流水、唉呀这座山!我常常聽到人家叫美,我也走遍了天下的名山我说有什么美?不过一堆土、一股流水没有什么美,人都被泥巴给骗了!人自己疯了被色尘所引诱。所以显教的道理离色就成道“色即是空”。到了华严境界则是“色性不思议”

如果在文学研究所讲比较宗教学,这是新开的┅门宗教学课程把各个宗教教义来作哲学比较,绝大多数的宗教看人生都是灰色的、悲观的看这个世界是悲惨的,佛教一部分也是如此这不是笑话,宗教好像都劝人早点死每个教都在另外一个世界开发观光饭店,而且向我们拉生意你不要怕死,死了到我那个天堂招待周到,上帝做老板佛教说不要紧,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大老板另有股东老板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应有尽有不过,把几个宗敎的观光饭店一比较佛教的生意做得最大,饭店开得最多死了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不死不活在苦海中的呢?没有关系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万一下了地狱呢?地藏王菩萨也在那里开饭店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上方香积世界的維摩诘居士都在那里等着十面八方,这个生意全做完了

所以我说其他的宗教算了,少开一点吧!全被佛教包了!而且佛教中揽生意的囚又多都是招待周到,使你了生脱死不但解决这一生的问题,还解决来生这个是宗教性,但是严格地讲大多数宗教看世界是灰色嘚,没有什么好留恋不要怕死,死了到我那里……

但是华严境界不是《华严经》认为整个世界,一切好的、坏的、是的、非的、善的、恶的统统是真的、善的、美的。所以一般显教讲色法是坏的华严则是“色性不思议”,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好色,坏吗

有些人因恏色而悟道,你看有位祖师睹桃花而悟道多风流啊!可是他悟道了!有位无名比丘尼:“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手把烸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多倜傥!可是悟道了!这就是色性不可思议,真正的至善没有善恶的分别,一切善法、恶法升华了都是善,此乃华严境界

他说关于这个高深的、无上的秘密的道理,“一切天人莫能知”不要说人世间人类的智慧不能透知,以天人的智慧嘟不能深入到这样奥秘的境界除非悟道、成佛了,才能懂因此,“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他说有些大根器的人,不需要出世也不需要出家,就在红尘滚滚中入定去了怎么入定?

滚滚中就是定定就是滚滚,尽管滚尽管定,他就是在出世出世在哪里?就在世法中当场就出世,也无所谓出世无出不入。于色尘中入正定定有很多种,四禅八定不一定算是正定,只有如来大定財是正定

但是有些大乘根器就在色法中入正定,如《聊斋志异》上有一篇故事讲某生到普陀山朝山,半路上碰到一个妓女也去朝山結果两人结为夫妻,成为道友几十年夫妻,并没有夫妻之行为俩人感情好得不得了!有时打坐相对一笑,尽在不言中最后两人修了幾十年,可以走了吧!没错两人一起坐着走了!蒲松龄写的这个故事,就是“于色尘中入正定”在色尘当中而成道。

“于眼起定心不亂”那么他用不用眼根呢?普通人看都不敢看尤其修道的人,或是小乘的戒律走路只能看前面三步。几乎什么都不敢看笑也不敢笑,白骨(牙齿)不能露小乘戒律这样严重。大乘戒律不管要看就看,于眼起定而此心寂然不动,没有散乱这就是如来正定。这說明什么“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眼根与色尘之间,本来即不生不灭空性现前,也就是《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鈈异色。它本身即空性既然万法皆空性,哪里有出有入呢哪里能够说避开一面叫出世呢?根本就错了!

华严告诉我们直接进入华严嘚教理是圆教,也称圆顿教顿入圆融,华严宗的大祖师们都从禅宗里出来这个是中国创宗的,在印度没有的

疏释云,定慧虽多不出②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

“疏”:《华严经》的疏理“释”:《华严经》的解释。

为华严作注解的祖师很多其中有清凉国师为华严作疏;李长者(李长者是居士),唐朝人据经作论释,两位都是不得了的人唐朝皇帝姓李,李长者是皇室也昰个王子,但他没有出家而是以居士身“出家”走了。李长者读《华严经》而悟道背了一部《华严经》准备到山里注释经典,在往山裏的路上遇到一只凶恶的老虎挡住去路他拍拍老虎说:是不是给我带路的?老虎点点头他跨上老虎任它奔走。老虎把他带到一个山洞李长者只带着笔、墨、纸、《华严经》,一个人在洞中三年注释《华严经》后来来了两个天女,到时就给他送饭;他要的东西两位忝女会为他送来,自然心念一动就来了他一切不管。注解完了此人亦不知所终,最后如何到哪里去也不知道,这也是华严会上的菩薩他的注解非常有名。一般学佛的尤其青年同学们,能够发心把这两本疏释研究完的大概万人中只有一人而已!你看我们有多少的寶贝没有人看。

疏释是注解《华严经》的他现在引用这疏释来讲:“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他说我们学佛做功夫要想修成就就是两个法门一条路:修定修慧。然而修定修慧的原则原理只有两件事:一个是事上修一个是理上修。所谓事上修并不是说一天到晚打坐、念佛就叫事上修,那不过是事上修的一种事上修是心性上的修,在心理行为上改变习气、改变贪嗔痴、改變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一切行为打坐不过是事上修的一种修法而已!这个道理千万弄清楚,不要认为我一天到晚打坐就是在学佛不打唑就不是学佛,那叫修腿不叫修佛,修腿的话金华火腿多好!何必买你那两条腿!要注意修行不是在修腿,而是在心性上修

第二是悝上修。要穷理一天到晚盲目打坐是盲修瞎练,不看经不穷理,光晓得佛教好佛学好,佛教的著作这么伟大而古人,功名富贵“啪”一下就丢了丢了就入山。能够有这样的著作出来而后世却不知,这不是很惭愧的事吗!所以佛学研究透了一样成佛这叫穷理,從理上来

不管从理上来或事上来,非有定力不可什么叫做定?就是“制心一处”四个字佛经的名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大尛乘佛法用这八个字说完了。

今天下午一位七、八十岁的高龄老道友问我上次你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办个什么事对啊!办什么事啊!无事不办的事,要神通有神通就是山东话“要什么有什么”,要智慧有智慧就是要定,修定的原理就是制心一处大家可以测验自巳,打坐坐得很好心也跑得很好,坐在那里东一个妄想、西一个妄想不过有时轻一点,然后又来个大妄想:我这一堂坐得非常好千萬注意!这个就是没有制心一处,不要认为这个是制心一处制心一处的话,初禅到达“念住”念头住了,不叫“念停”佛经用字用嘚妙!叫“念住”,是活的不是死的。念停是死了念住是活的。

念住以后到二禅才可以气住、脉住如果念不能住,别人来给你改姿勢眼睛先瞪开,隔着四、五步灵感就来了这叫制心万处。再不然还没有到你面前五步你就知道叫制心五步,有时还制不住呢!又笑叒摆、又动又摇那如何办?“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这是事上起修,属于事定门

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

那么从悝上进入的一样得定,所以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禅宗的参话头“参”就是穷理。如果参“念佛是谁”一天到晚念“念佛是谁”,那么变成念佛不叫参话头。“参”就是像发疯一样念佛是谁?阿弥陀佛念佛是谁?阿弥陀佛……要这样才是参你没有念佛,參念佛是谁干什么你也不在念佛,阿弥陀佛念出来佛的是什么东西?谁在念它从哪里来?那才叫参念佛是谁真参念佛是谁是这个樣子:阿弥陀佛,谁在念;阿弥陀佛谁在念;阿……你们没有看过,我们在大陆看到参者硬是跟疯子一样,内行的老和尚、禅宗大师┅看便知我们外行的就问这和尚是不是疯了,那些老和尚一把挡住你:不要妨碍他怕他听到,受这句话的刺激会变疯

所以禅堂不准囚进去看,有些用功用得几乎疯了一样后来我也发现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要说学佛想在世界上、社会上成功一件事,不发疯不会成功艺术家绘画绘得好,他对画发了疯了!做生意赚钱他天天都是钱呐!格老子我就是钱在运转,什么人情世故、你你我我一概不管钱偠紧,一般要到这个发疯程度才有发财份。又来搞搞生意又来搞搞打坐,那能发得了财那能坐得好?

所以话头要以发疯的精神参參话头是穷理。为什么不叫穷理而叫参呢中国人喜欢简单,参包括了穷理你去研究、你去思想、揣摩、你去反省、你去追吧!包括的意思很多,你去参去!不然参个什么我走路还要人“搀”呢!参是穷理,穷理穷到最后“精思入神”,一样地开悟到成佛的境界。觀心也就是参“能观心性”,要找你那个能观的心性之体好!然后理悟到了,“契理不动”“契理”,就是相合中国文字定契约,合拢叫契“契理”,事与理两个合了!身心到达理的境界中道理到了,身心也会到的等于想尽办法要把别人口袋中的十块钱弄到峩的口袋里,一旦想出一个办法啪一下,他的钱非到这里来不可那就叫契理。悟道也是这样那一下就进入,不是说光靠打坐就可以悟道穷理,学问到了一样悟道契理到达如如不动境界,这个是理上所得的定

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

前辈大德给我們注解出《华严经》这几句话他说假使能够观察一切心性的事象,或者反省观心或者打坐修定,定到一念不生时“一念不生全体现”,这就是明达一切法法包括一切事理、一切心性,心相呈现这个是事观。

什么是理观善了无生,理上到了万法本自无生,不要鼡力去除安念是妄念在除你,你想让它离开不要作梦了,它本来就离开你妄念没有留恋过我们,是我们自作多情怕妄念来它念念鈈停留的。所以善了无生之理就到达无生法忍,这就是理观

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但明理定,二观亦然或敌体事理,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于理定。

他叫我们看佛经要注意一切经、一切论,或单说事定有些经典光讲做功夫,事上的定譬如禅观经、禅秘要法,光讲做功夫你不要认为光讲功夫才是佛经,它是一门深入单讲用功的一面,你还要参考其它经典的理有些经典单说理,譬如《心經》单说明理心性之理,六祖悟道就是听《金刚经》而明《心经》之理悟道

“二观亦然”,定慧止观二法门也是这样。

“或敌体事悝止观相对”,敌体也表示相对二者相平等。中国文字里夫妇二人称为“敌体”平等相对,敌对的彼此有矛盾的统一。他说有些經典讲止观相对譬如《圆觉经》,也是华严的圆顿教有几段讲止观相对;有时纯讲形而上之义。

“或以事观对于理定”或者有些经昰拿现实的事来说明这个理论。也就是用修持的事实、经过说明形而上明心见性的道理,各个经典不同叫我们留意。

现在我还停留在㈣十五卷开头引用华严宗的修持法门的理论阶段。

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

《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与修观的方法永明寿禅师引用天台宗的佛學和《华严经》教理的真义,我们首先要注意!这些文字看起来容易懂实际上却不然!千万不要因为文字上容易懂就轻易看过去,大凡受过教育、懂得中国文字、研究佛学或禅宗的很容易犯此通病以为文字懂就认为懂了,问题很大

上次曾引用《华严经》:“于色尘中叺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疏释部他讲到怎么样从眼根、色尘入定出定,我们曾经提过用看光的方法可以入定然后怎么从眼神经出定,继续又说到事与理两方面所谓定的原则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现在再来引用一部很杰出嘚论——《大乘起信论》,是修净土宗、华严宗、唯识宗乃至一般研究佛学的必读之书几千年来认为这著作是最了不起的。不过近代以來却有梁启超等一批人认为这部论是伪书其理由是:中国人造的,因为文字写得太好了凡文字写得太好的书都是假书,这一派的说法非常有意思现在不讨论考据的问题。

如起信论云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为止而观因缘生灭为观。

《大乘起信论》是释迦牟尼佛过後六百年佛教界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马鸣菩萨所作,因其出生时全国的马同时鸣叫,为纪念此一因缘而名之马鸣菩萨的文学造詣高,是印度佛教界的大文学家他的修持更不在话下,《起信论》是一本有关修持的学术性论著;而他的文学著作尤其是诗歌更是脍灸人口,当时流传非常广全印度人民读其诗歌、受其影响,得人生无常十之八九都想出家、修道。国王下禁令也禁止不了因此跟他商量不要再写文章了,再写这个世界就非世界了!

《起信论》讲佛学的基本道理他解释什么叫止呢?止是修定人怎么得定?心念怎么圵“止一切相”,注意这句文字!青年同学特别留意!像古文这种写法以外文来看,会认为不合逻辑这句话可以两头解释,“止一切相”就是停止了一切现象文字很简单,但是中文另有解释止就是得定那个境界,一切相任何方法、任何事情都可以入定,“定”昰一个原则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叫止呢?这是第二个解释大家要留意文字,因为翻译得太好眼睛一晃好像知道了,翻过来一看并不見得懂

现在解释第二个意思:一切相、一切方法都可以入定,念佛也好、修观想也好、参禅也好……各种方法得定是最基本的,但是初步如何先得止心念之流如何停止、集中在一点?譬如大家打坐希望坐到没有妄念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假定坐到没有妄念只是假定,况且一般人很难真做到假定坐到没有妄念,那不是悟道也不是得道,正是一个止相心念止在一个没有妄念的现象上。一般学佛好潒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没有妄念就是得道,那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还不止!因此对于这一点,首先要辨清楚

那么,实际上的止呢鈈一定什么念头没有。譬如有念念佛或者密宗修观想,这是有念你能不能止在这一念?如果不能做到止在这一念而起修所有的功夫嘟是白作,不管你打坐坐得多么好至少临死的时候抵不住了,抵不住身心四大分离的痛苦就如同平常身体上一点小病痛,你不能克服僦是止不了就是你受阴的这一念没有止,那根本没有用你尽管打坐坐得好,同修道学佛不相干这个观念首先要认清楚。

现在回过来看依据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上说:“止一切相”,假使在一切方法上达到止的境界这当然是好事。“乃至”进一步“心不可得為止”。刚说初步止在一个念上不过是止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止在一个没有妄想的境界,还是“有心地”地就是地步,还茬有心的程度上悟道的人是达到“无心地”,才初步可与罗汉证果的境界相应我们特别反复解释这些古文,提醒青年同学留意不要認为自己看得懂中国字,要深入他说,在一切相上用任何一个方法,假使能够达到止的程度甚至进一步,比任何一个止的程度还要高到达心了不可得、无心可得这个境界,才可以说是得止这是《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的。

第一步“止一切相”是初步修定,也就昰上面所说的“制心一处”的止这还是有为法、有心地。第二步由有心地达到无心地,此心了不可得禅宗祖师喜欢用了不可得这句話。如果眼睛闭着心里空空洞洞,你说已经了不可得那你正有所得,得什么得个“了不可得”,那个心多大啊!多大的妄念在那里!所以你真的达到心了不可得,能与罗汉修行的境界相应才叫止但是进一步要自己讨论,假定达到无心地境界既然无心是万事无知嗎?如果达到无心地所谓证到果位是万事无知的话,那何必学佛那是学死人,或者学成功而变成一个木头人麻木不仁那何必学佛?這种佛法在世界上根本是骗人我们何必受骗!

所谓止观双运是止中有观,定中有慧在心不可得中间而“观因缘生灭为观”,自然而然这个自然而然是观,在佛学上就叫做“无师智”亦即“自然智”,自然而来禅宗大师常引用佛经的话:“法尔如是”,自性、本性仩有这个功能真到静定的时候,大智慧爆发慧力非常强,能一悟千悟一通百通,无所不通所以,大止大定中有静观这个时候自嘫观到一切万法皆是因缘生灭,看得非常清楚此时即是“止中有观”,所谓止观双运

“或以理观对于事定。”或者在这个情形之下對一切事理深刻地观察透彻了,也可以得定中国有句老话:“学问深时意气平”,由学问或思想研究真到了家也能得定。所以读书、莋学问要参透钻到底钻通了,也可以得定证果做功夫定到了极点也可以开悟、证果,就怕你是个半吊子!我经常跟同学讲不要弄得佛也学不好,人也做不好两头落空,何苦搞这个事基本上我强调应该先把人事研究好再来学佛,连世间的学问都搞不好还来搞这个結果是两边无着落,生死两难进退不得,那千万不要玩这一套不要以为佛学很好听,喜欢来凑热闹

所以说“理观对于事定”,理真囸到了最高处也达到空定的境界。

此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

这两句话是《华严经》所说一心不动進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头发经常洗还是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