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2016全国房地产回暖了吗

||||||||||||
&>>&&>>&&&&&正文
诗歌正回暖 当前诗歌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
诗歌,如何走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诗歌到底进入到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有人说,2015年,诗歌正回暖。这话说得有理。从年初余秀华一夜之间的家喻户晓,到“诗刊社”“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微信公众号的方兴未艾,再到年末以诗歌为名的各类沙龙、聚会的蓬勃兴起,似乎是一夜之间,诗歌成了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睡觉之前不读首诗、漫话闲谈之间不谈谈诗,似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可也有人说,如今的诗歌喧嚣太盛。这话似乎也有道理。看吧,尽管每天涌现的诗歌数量不少,但真正流传开来,为广大公众接受并熟知的篇目却不多。写诗的人多了,但是,真正树立起独立风格与美学风范的人却也寥寥。而且,不知怎的,诗歌的发展总还是面临着一些困惑,比如余秀华的走红便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再比如,各家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依然面临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统一的难题、实现原创与转载有效平衡的难题等。
  因此,我们在评价当下诗歌的发展状态时,还真不能简单、武断地得出结论。
  不过,在两种观点中,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点的,那就是当前诗歌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一些人生活的常态,成为与普通人渐行渐近的文化形态,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喜欢、追求的时尚。
  究其原因,首先应当肯定的,是一些传统的诗歌守望者的坚持。以《诗刊》杂志为例,面对纸媒普遍式微的趋势,杂志社主动求变,借助新媒体平台重新打开市场,实现了阅读量的逆势上扬。同样需要肯定的,是以四川卫视为代表的地方卫视的文化坚守与创新精神。四川卫视推出的“诗歌之王”节目,让诗歌参与到流行音乐的建构当中,让流行歌曲与传统诗歌浑然一体,既让观众耳目一新,又助推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重新激发起观众对于诗歌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在娱乐传播与文化坚守中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和结合处。加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大大降低了诗歌写作门槛,提升了传播效率,聘请知名人士朗读诗歌的方式,也满足了人们借助新媒体手段,对于文字与声音的双重需求。
  当然,需要冷静思考的是,诗歌最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内容,正如《诗刊》副主编李少君所说,在于其美学的独特性,在于其作品本身能够起到抚慰人心、疏导人性、引领风尚的作用。而这就需要呼唤在当下诗歌回暖的大趋势下,能有更多诗人保持冷静的心态,沉潜下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真正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经典。
责任编辑:周旭红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起,降低了诗歌写作门槛。新媒体这种掌上阅读方式,使写诗突然成为80后、90后的一种时尚,写出来的作品可以迅速得到广泛传播。
  ====================================================
  年末,有关注文学的细心者发现,不包括各地的小活动,今年公开报道的诗歌活动每周就有七八个,有网友为此开玩笑说“日日都有诗歌节”。的确,从年初余秀华的频频刷屏,到“为你读诗”“睡觉前读首诗”“诗刊社”等微信公众号的火热,到朋友们自发推荐的各类诗歌,诗歌界非常活跃,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诗歌群体和诗歌刊物,经常举办诗人雅集出版和诗歌朗诵活动。有人回顾今年的文学阅读,发现读得最多的居然是诗歌。
  “诗歌热”中,“草根”诗人的崛起,更让人眼睛一亮,这说明当代诗歌深入人心,成为许多普通人抒发情志的方式。另外,由于教育普及,女性独立意识和自由度提高,女诗人也越来越多,女性诗歌写作空前活跃,几乎占据诗坛半壁江山。
  诗歌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个重要原因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起,降低了诗歌写作门槛。新媒体这种掌上阅读方式,使写诗突然成为80后、90后的一种时尚,写出来的作品可以迅速得到广泛传播。
  但热闹中也潜伏着危机。大家普遍公认的好诗很少,有人因此开玩笑说:著名诗人满天飞,著名诗歌不见踪影。这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再具体到诗歌本身,当代诗歌的美学面貌模糊,有强烈个人风格和美学风范的诗人非常少,这就使得当代诗歌在表面很热的虚火中,暗藏着泡沫化空洞化的危机,虚无缥缈,下不接地气,上没有高度。一个个盛况空前的诗歌朗诵会,最终变成了徒有消费形式的奢靡梦幻盛宴。
  任何一个时代,诗歌最终要以美学的独特性和典范性才能脱颖而出。正如盛唐诗歌中,因为有了李白的自由浪漫,杜甫的深情忧患,王维的超脱超越,这样才能给人们提供精神的方向和文化的价值意义。其实,在当代诗歌中,朦胧诗最初走上历史舞台,也是从强调“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开始的。朦胧诗以摆脱僵化观念为号召,确立人性人心的法则,从而奠定了新的美学追求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好在诗歌界不乏清醒之士,许多诗人意识到,当代诗歌要想真正进入人们的心灵世界,最终应该在美学上站稳脚跟,从美学意义上构建形象,确立意义,树立典范。只有这样,当代诗歌才能健康发展,诗歌也才能为人们提供新的意义和价值,起到抚慰人心、疏导人性、引领风尚的作用,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
  =============================================
  有网民说:唐诗,宋词,元曲,清戏,民影及时下的互联网白话喷哥赞美……皆借言吐心中事,无需文化多高,仅表达方式而已,何必固执定型;大道无形便是也……是好现象!!一句话“诗人的最大美德是忠实于自己,抛开繁复的修辞,获得一种更为直截了当的语言,见证心灵的力量”。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互联网给了网友写诗的动力。  诗歌---真性情将改变网民的心理。  汉语迎来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这个时代将被诗歌记录。
  可以去去浮躁?
  偶老叔60了还在微信上兴致勃勃地写诗啊,新旧体齐绽放,乐此不疲。
  诗歌在于经常不断地练笔  
  @【欧亚大陆】
15:53:00  诗歌在于经常不断地练笔  -----------------------------  大哥好~:)
  人文追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心灵慰籍。赞歌是最好的心灵歌手,有了网络,则更顺手。
  @朱大可
诗这个字而言跟寺庙有关系,所以它具有天然的神性。屈原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诗歌的神性。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诗歌在不断跟它的神性告别,今天只能听到“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种句式,诗跟大众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近跟神性越来越远。  
  许多诗Q群
  有人说,  在诗歌阅读的大众传播上,微信作为传播介质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来,短小的诗歌相比小说、散文、戏剧,无疑更符合当下碎片化、即时性、移动式的阅读情境。  二来,微信平台提供的自由灵活的设计编排元素,也使得诗歌阅读突破了纸质书本单一文字阅读的形式,人们不仅可以在配图和排版上做得更为赏心悦目,也能重新把诗歌带入朗诵、歌唱乃至表演,多层次的交响呈现无疑能增添人们的阅读热情,也能丰富读者对一首诗歌的体验和理解。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您好,欢迎访问中国出版网!
诗歌阅读的春天是否来临
  各地开展的读诗活动仿若春天。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杨雅莲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胜过不读诗的荒谬。每天阅读一首诗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生活习惯。相较几年前的黯淡局面,近一两年的诗歌阅读可以用“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形容。在移动互联时代,诗歌真的会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吗?而诗歌阅读真的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吗?
  逐渐回暖:
  红杏枝头春意闹
  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诗歌阅读的复活与生机,眼前一幅“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象。作为诗评家,唐晓渡的感受自然颇深。一位小说界的朋友,曾经这样对他说:“你们诗歌界现在很热闹。”在唐晓渡看来,在一段时间里面,诗歌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好像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就有了一些舆论,比如说诗歌边缘化,最严重的,说诗歌已经死亡。好多人因为读不懂,就不再读。“诗歌阅读,近几年的确有了明显改变。辛波丝卡、阿多尼斯的诗集发行量非常可观。另外,大量的诗歌节、诗歌阅读活动受到关注。我不知道,人们说诗歌阅读的春天,是否以此为尺度,但这确实是一种表征。”
  就在几天前,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诗歌网正式上线,希望能够整合各方力量,集中专业优势,搭建一个诗人和诗歌的全国性服务平台。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诗歌网总编辑朱玲认为:诗集销量增加、与诗歌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很受欢迎……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诗歌阅读的确已经回暖。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大众亲近诗歌,才是正常的。读者与诗歌情感疏离,是不正常的;大家想到诗歌,感到温热,比感到高冷正常;觉得醍醐灌顶,比觉得不知所云正常。
  更多平台:
  好风凭借力
  我们所身处的移动互联时代,无疑让诗歌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诗歌这一短小精悍的文体,非常适合在微信等平台广泛传播。
  有意境的语言,再配上深情的朗读,我们的朋友圈,经常被许多诗歌刷屏。诗人杨克认为,诗歌有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借助微信这种手机平台得到更广泛传播,而长篇小说或者散文,在微博、微信上传播的有效性就不及诗歌。今天,诗歌除了那种纸面的传播以外,还可以通过手机这种载体,用文字、用声音来呈现,这对诗歌的传播非常有利。
  朱玲认为,诗歌这一文体,与手机端传播特点很是契合。换句话说,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赋予了诗歌传播的时代红利。“余秀华热”、微信公众号受到追捧,都与移动互联网分不开。自媒体传播,赋予了公众话语权,意味着“我转的,是我喜欢看的,是我乐意与大家分享的”。这种传播形态,打破了之前诗歌传播的一些痼疾,把诗歌的裁判权最大限度交给了普通读者。“诗歌是极致的表达,而表达是日用品。我们会去发掘诗歌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更多关联。这不是说要把诗歌变成一场场狂欢,而是说让公众有更多亲近诗歌的机会。”
  真正蓬勃:
  路曼曼其修远
  诸多读者对于诗歌阅读的热衷,可以套用辛波丝卡的那句话: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胜过不读诗的荒谬。但诗歌阅读想迎来真正的春天,则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可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譬如日益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这是诗歌阅读的深厚基础。脱离于整个全民阅读谈论诗歌阅读的春天,宛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虽然许多人都养成了通过微信等平台每天读一首诗的爱好,但受到欢迎的那些诗歌,近乎都是多年前就开始广泛流传的名作。诗歌阅读春天的来临,还依赖于更多佳作源源不断地涌现。
  “但我想强调,诗歌是最需要我们用平常心去对待的一个领域。真正的春天,在我们内心。诗歌让你产生一种内心的喜悦,让你感知生命的生长与精神的变化,同时还让你获得大量的有关我们存在的、内心的特殊知识,获得一个繁茂的内心世界。”唐晓渡说。阅读诗歌,我们原来可能是“1”的经验或想象,会变成“3”、变成“5”、变成“10”,我们的内心世界由此丰富,这是一个真正的春天的意象,生长的意象,蓬勃的意象。“一片花瓣,或者是一株草木,挂着露珠的意象。这种春天,在我们心中常驻的时候,那可能是诗歌真正的春天。”
【】 【】 【】 【】 【】
(责任编辑:邓杨)
中国出版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中国出版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出版网和该作品作者共同拥有,其他媒体转载或利用均须各自对应准确注明作品来源和作者姓名。本站申明严禁转载的作品,一律不允许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出版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③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行或网友投稿、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在15日内发信至 或致电:中国出版网编辑部 010- 我们会及时删除。中国诗坛回暖:诗歌不该成噱头&越热闹越要清醒
&&&&来源:&&&&
原标题:越热闹越要清醒
  中国诗坛的回暖之势,比其他领域的暖来得更真实,更有质感。2015年仅从网上可以检索出来,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歌活动就数以千计,就是说每天平均都有3场以上的诗歌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发生,厂矿、农村、校园、企事业单位、公共图书馆、剧场、广场、公园,以及小众的酒吧、水吧,无所不及。诗人采风、诗歌研讨与朗诵、诗集发布以及各种跨界的以诗歌命名的公益与商业活动,低调的高调的,叫好的不叫好的,铺天盖地。而且,诗歌活动的传播比其他任何活动都更为便捷、有效。方兴未艾的微信、微博,天天都在推送可供阅读与聆听的诗歌,林林总总,风格各异,早起读一首,睡前听一首,已经进入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社会一种渐行渐近的文化形态,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值得点赞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越是热闹,越是需要去伪存真,越是需要对中国诗歌保持一种敬畏。
  诗歌不该成噱头
  2015年的诗歌,余秀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余秀华的诗歌,因为年初《诗刊》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媒体各种扯眼球的标题推波助澜,一下子热得发烫,烫得让中国诗坛有点不知所措。因为烫的不是诗歌本身,而是一个关乎残疾与性别的“新闻事件”。余秀华也毫无悬念地成为年度明星,应邀在各种场合“走秀”,走着走着,就真的“摇摇晃晃”走出些杂音。我觉得诗歌很委屈,余秀华也很委屈。平心而论,余秀华的诗歌有她的与众不同,有她的偏执与率真,有写得比较好的诗歌。2014年,我主持的诗歌杂志也曾留了她一组诗歌待发,没料想翻年一过的余秀华,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媒体抬举成“中国版的迪金森夫人”,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冷静了。媒体的加温让更多人关注诗歌,这不是坏事,但是火候把握不住,甚至拼接出肌肉男哗众取宠,这是对余秀华的伤害,也是对诗歌的伤害。诗人雷平阳说过一句话,余秀华用真情赢得了虚情假意。我补充一句,媒体以高温烫伤了余秀华。《诗刊》推举余秀华的诗歌没有错,而遗憾的是,一些媒体用心良苦找“噱头”无节制加温,却并非出于对诗歌的热爱与尊重。
  再就是,一个省级卫视也拿诗歌做节目,取名为“诗歌王”。这个节目挑选诗人与音乐人联袂,配上曲子请歌手把诗歌唱出来,诗与歌,天生一对,这也算是一种跨界的合作,本无可厚非。其实,很多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歌,很多好的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也是另一种飞翔。姑且先不说节目的优劣,单是这个名字就让人大跌眼镜。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就偏偏要给诗歌做个“称王称霸”,我真不知道这是在做一个什么样的引导?等看了节目,才知道这档节目里的诗歌,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噱头”,难怪幼稚、肤浅和潦草,感觉他们在做的是诗歌之外的生意。如果做得专业一些,注重诗歌的格调、品质与档次,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
  之所以要在中国诗歌回暖与热闹的氛围里,说这些不合时宜的话,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和必须保持的警惕。近百年中国诗歌的发展来之不易,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14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经历了历次运动,这些非正常时期自然不会给诗歌以良好的生态。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诗歌的发展与成就有目共睹,五十年代出生的优秀诗人参与、见证了八十年代的诗歌辉煌,至今宝刀未老的大有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诗人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的中坚力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诗人在中国诗歌舞台上排列出强大的阵容,他们的诗歌,无论是语言的革命,还是对生命与社会的观察和解读,都有了与前辈诗人完全不同的异质,创新与继承呈现出勃勃生机。相对于整个中国文学,诗歌一直在前沿,值得骄傲。因此,面对诗歌的回暖与热闹,更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在热闹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少去凑一些热闹,多一些时间安安静静地写作。
  闹中取静的诗人
  2015年,不少诗人在为此努力。王小妮的《月光》、陈先发的《颂七章》、雷平阳的《基诺山》、胡弦《十年灯》、李海洲的《一个孤独的国王》、王学芯的《朱厅弄12号》、喻言的《情敌》、熊焱的《河西的草原》、灯灯的《伤口》、张二棍的《暮色中的事物》、余幼幼的《东门记》、庄凌的《空鸟巢》、文西的《湘西纪》、臧海英的《刀锋》等,尽管诗歌风格各异,作者年龄跨度很大,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但他们在数以万计的诗人队伍中,因为闹中取静的年度创作成就,进入排行榜当之无愧。
  谈雅丽一直安居在湖南常德,应该很少有机会走出湘北,所以她安静,所以她能够一直坚持在写作中把她的故乡作为背景,在身边普通的物事里找到自己“幸福的秘密”,她的《我想发明一个比爱更爱的词语》,与其说是一首诗,不如说是一把打开幸福秘密的钥匙,那是最简单的知足与美好。如果你正在大江南北行走,如果你正在迷惘,就放慢自己的行程,读她的这首小诗,“夜里忽然醒来/听着窗外车流滚滚,忽然想起命运这个词语/如果我一无所有/人们把门窗一扇扇向我关闭/我仍然会对蓝得发亮的土地痴心妄想//那个在铁轨上哭泣的诗人/那个在激流岛上扬起斧头的诗人/内心是否也曾有过河水一样的/婉转和温柔//明天,乡村姐姐会送来一大袋新碾稻米/明天,新的高铁站会缩短爱情的距离/明天,会有美好图景展开在泥泞地里/明天,一只喜鹊会告知你将来的消息//我将怀揣一个幸福的秘密走在路上/夜很快降临,然后是寒冷冬天/然后才是春风吹遍的――湘北大地//亲爱的,我想发明一个比爱更爱的词语”。
  其实一个人的幸福俯拾皆是,命运、理想和现实都是同胞兄弟,脚踏实地比什么都重要,秘密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每个人珍惜自己内心“也曾有过河水一样的婉转和温柔”,有“一大袋新碾稻米”,有“高铁缩短的爱情的距离”,有“一只喜鹊会告知你将来的消息”,即使夜的降临,即使冬天的寒冷,即使你一无所有,你的心里也一定有“春风吹遍”。
  颜梅玖是一个成熟的诗人。早些年,她的诗歌因为强调女性的自我阐述与解放,已经有了符号的记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符号,诗人同样很刻意地在躲避很多浮华的诗歌活动的场域,寻找突破,给自己制造写作的“陌生”,一首《陌生的诗》给了我欣喜,“陌生的街道/陌生的店铺。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和菜店好心的嬷嬷,干瘦的锁匠,洗衣店的瘸腿阿哥/包子铺爱笑的阿姊一一打着招呼/多么好,他们看起来忠厚,朴实/最重要的,他们全都是陌生的//房东是陌生的/厨房,阳台,卧室,甚至抽水马桶的声音/也那么新鲜/红木桌椅的气味,老房子的气味/甚至,蟑螂的气味/多么好,它们全都是陌生的/多么好,他们看起来忠厚,朴实/最重要的,他们全都是陌生的”。这是诗人熟悉和习惯写作中难得看见的“陌生”,别开生面。在这首诗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和猜忌没有了,因为我们对太过熟悉的物事,有了太多的质疑,我们才需要转向“陌生”。诗人在市井的慵懒、无序、无关中找到了亲和与亲近,那就是人间烟火,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需要呵护与敬畏的生命场。
  藏族诗人扎西才让的《说起母亲》,是一首佳作。这之前,我在很多场合谈到过大卫的《给母亲写的一封情书》,那是感动过很多人的一首诗。写母亲的诗已经成千上万,但是大多有相似之嫌。而扎西才让笔下的母亲,却给了我又一个深刻的印象:“我跟着她走。天空那么阴沉。/有鸟从树上被大风吹落,松球一样跌在地上。/她无动于衷,拽着我走。”这是“叫桑多的中国乡村/被九月的阴雨浸透”,“我想歇一会,她用力拽我,唯恐我离开她。”母亲没有文化,但是一只鸟被风吹落的隐喻,只有母亲最懂,所以她看见鸟的落地无动于衷,“拽着我走”,她不希望我成为那只鸟。直到拽我这个“小黑人”,“躲进非洲般的房子里不出来。/她放心了,开始做饭。”诗人写到这里,笔锋一转:“晚饭熟了的时候,我已长大成人,/妻子就坐在我身边。/我说起我的母亲,她不动声色。/我说起与一个老女人的相依为命,/她终于停下竹筷,流出了眼泪。”就一顿晚饭的功夫,诗人将儿子对于母亲的那种割舍不了深重依赖、女人与伟大母性角色转换中的缄默和隐忍,以一滴眼泪落下,戛然而止。
  又是一年过去了,每一寸光阴都不能生还,诗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2015年应该是诗歌创作的丰收年、热闹年,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也在雾霾笼罩的北京,在吉狄马加、叶延滨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对诗坛的回暖以及未来的诗歌发展前景,有了客观和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年关一过,各种选本、各种评奖也将陆续掀起头盖,一个个诗歌盛宴接踵而至。我以为,尤其在热闹的时候,一个诗人更应该保持冷静和清醒,因为诗歌带给你的高潮永远都只是一个幻觉,只有把眼睛和身体置于万籁寂静的内心,才能够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波涛与汪洋。
  (梁平 作者为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青年作家》杂志主编)
(责编:王艺锭、陈苑)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市回暖了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