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小说素材网

小小说素材及其它
&小小说素材及其它
(转卧虎老师贴)
张迎春:如何获取小小说素材?
&虎:获取小小说素材的渠道有很多。细分,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类,仅供参考:
1、在身边熟悉的典型故事中提取。
2、从街谈巷议的民间故事、官场故事、商场故事,甚至手机段子等中提取。
3、把一些故事类报刊上有价值的准小说故事加工、延伸、提炼、提升为小说、小小说。
4、一些好新闻、老新闻故事本身就是好小说,换个背景和切入点即可。
5、人文科学类图书,甚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图书中的故事、细节也可提炼出新为小说、小小说。
6、在名著、一般作品忽略的蛛丝马迹中升华提取,甚至另起炉灶,反其道而行之,创新创造。
7、先有好的立意、标题,然后去找与之匹敌、浑然一体、堪称完璧的故事。
8、网上海量信息中筛选等等。
&&&&素材库
作家与素材
素材的成长
灵魂与主题
虚构的灵魂
主题就是灵魂
内容与形式
理论与实战
------------------------------------------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素材库和蓝本一是兰台,即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是历代典籍,民间传说。&
当今作家的素材库更多,除了民间传说,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图书馆、图书室,更有各类报刊媒体和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
&司马迁如活到今天,《史记》会更辉煌宏阔,当代缺少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师,归根结底,是没有驾驭剪裁这些海量素材的能力。即加法乘法之后减法除法,提炼提纯这个时代的能力。
&契诃夫面对伟大的托尔斯泰感叹:大狗叫,小狗也要叫。
&卧虎说:生活的天才大于个人的天才,使你的素材库大起来,笔下的人物才会大起来。
&托尔斯泰《复活》的故事核,来自检察官的口述档案,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多取材档案馆的档案。如此的案例不胜枚举,海量罗列了,也是一部浩浩长卷。
&&&作家与素材
&对于写作,有了文字,思想,情感,技巧后,生活中的素材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有大的才能,好的素材是大作家,有一般才能,一般素材的是小作家。素材是写什么的问题,才能是怎么写的问题。总之,也是一只巴掌拍不响,再好的才能,再好的素材,不写只是零作为。
&好的素材和对象,可以激发好的思想、情感、语言,甚至产生好的形式。只要驾驶者的能力没有问题。可以想见,写李白有多少浩瀚的素材和想象空间,写一只苍蝇的历险又是如何需要天分和积累。我不赞成素材、题材决定论,但好的素材本身就是宝藏,它所蕴涵的巨大内涵和能量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的。大的素材的发现需要慧眼和运气。抓住了好的素材,只要给了它与之相匹敌的思想、情感、语言和形式,成功也便握在掌中。好的素材无处不在,看的全是淘宝人的眼力劲儿和手上的活儿。眼前有宝识不得,手握璞玉雕不得,都是尴尬人的尴尬事。大的素材亦如千里马,它在寻找伯乐,更在寻找骑手。
& 素材的成长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候机大厅,与作家杨晓敏,秦俑,顾建新,刘建超,非鱼讨论素材问题。
非鱼说:好的素材刻在脑海里,过目不忘。
卧虎说: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好的素材是璞玉,稍加雕琢,信笔直录就是佳作。而大部分素材需要成长。这个过程有的是一年,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如托尔斯泰的《复活》用了十年,王奎山的《大火》用了十一年,刘建超的《将军》用了三年。
素材的成长,是钻石打磨的历程,是五谷沉淀出的醇香,是包子熟了才能出笼,是好树有了足够的年轮才能成为栋梁。
&&&说发现     
&小说难写,难在发现,难在发现后的价值判断和落实到位。也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现在已是商品社会,小说时代了,满天地的素材,但小说依然难写。罗丹说,对于美,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那么发现什么?对于发现,我也原以为必是新的,其实不然。哪有那么多新东西摆在那等着你去发现呢?新生事物大多是涌出来的,势不可挡,拦都拦不住,又怎么会不发现呢?发现珠穆朗玛峰远比发现地下的宝藏容易得多。我们平常所说的发现之难,写作之难,其实就是平中见奇。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珠穆朗玛峰式的传奇,如若都是路边随处可拾的元宝,那么它也叫不得传奇了。况且传奇也不是小说和社会的本质,它们的普通如同大自然,本质就隐含在常态中的种种存在。就像人的灵魂,它们并不会发出尖叫等你捉拿,而是如同林中的仙狐,天生就有一种隐匿和秘不示人的习性,只有那些更有眼光和灵性的人才能捕获它。小说发现的大多是人生和社会的秘密,揭示的是生活和世界的种种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它又不太难。只不过秘密、存在有大有小,价值、作家有轻有重,处处留心皆学问罢了。创作中的很多东西不好强求,成就的大小也随人的天性、境遇、悟性、能力等等的不一而各有不同。其它行业的情形亦大致相似。
灵魂与主题
&生命的本质,即灵魂。
&作品的灵魂,即主题。
& 虚构的灵魂
&&&小说虚构的灵魂,建立在情理之上。合乎情理即合乎人性。
&&&文字虚构的灵魂,建立在人性之上。人性之上即提升人性。
&& &主题就是灵魂
&&&报刊的头题是报刊的主题和灵魂,代表了报刊的高度深度,也代表了总编选稿的高度深度。
&&&所有文体是这样。小说,小小说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 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白纸黑字,素面朝天旳《参考消息》是典范。刘邦的《大风歌》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托尓斯泰的《复活》是,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是,巴金的《家》是,鲁迅的《阿Q正传》是,曹禺的《雷雨》是,老舍的《茶馆》是,梅里美的《卡门》是,莫泊桑的《羊脂球》是,契珂夫的《套中人》等也是。小小说中,蒲松龄的《画皮》是,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是,星-新一旳《人造美人》是,王蒙的《雄辩证》是,许行的《立正》是,司玉笙的《书法家》是,王奎山的《红绣鞋》是,孙方友的《女匪》是,于德北的《杭州路10号》是,邵宝健的《永远的门》是,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等等都是。
&真实是文学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真实是大气的,深邃的,百读不厌的,因此也是自信的,自然的,无需矫饰的。只有真实才有穿透时光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们都道出了生活的本质,生存的真相,灵魂的秘密。这样的素材难得,它们浑然天成,水到渠成,无需大巧若拙,只是等待有缘人信笔直录即可。生活的天才远远大于我们的天才。生活中这样的内容很多。善于思考发现,善于捕捉挖掘才有望成为幸运者。万事万物,一切的文体皆以内容为王。小说以内容为王,语言和形式是它的翅膀。小小说只有在内容的厚重,深邃,大气,含金量上下功夫才是大道,才可以成为唐诗宋词那样的参天大树,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小说时代。
&长篇小说大师托尔斯泰在一个答谢辞中说:请原谅,我没能有时间把文字写得更短。文学中,内容的王中王是诗,诗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学和一切文体之母。小小说作家应有种诗的精神,虎的气魄,让那些滥竽充数的黔之驴们在自己的面前发抖。再通俗点说,榨香油,不用芝麻行吗?卖西瓜,內容不好能畅销吗?玫瑰开放了,容貌枯荣是语言形式,沁人心脾的醇香是它的內容和灵魂。
& 內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大白话。
&2009年3月,和文友朱占强,白文领一起修改文领兄刚杀青的小小说《家庭会议》、《义士》。《家庭会议》浑然无成,内容,形式,语言都很和谐,形式上虽借鉴了一点奎山兄的《红绣鞋》,但内容上是完全创新的。我们只作了一些字词上的润色就很快通过。麻烦一点的是《义士》。《义士》中义士马三良为太子皇帝死了两回,小说有了两只眼,再加一句“天下百姓祭者如云”,有了第三只眼,但还是感觉不甚满意。不甚到位。为什么呢?感觉就是内容与形式,甚至语言还不能完全和谐统一。还没有“浑然天成”的“状态”。这可能是小说本身的多义性造成的,也可能是我们的思维产生了盲点,惰性和麻木,但总的感觉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虽然是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有时也反过来作用于内容。义士皇帝百姓的言行都很荒诞,这是中国的一种现实。也许荒诞的内容只有在荒诞的形式中才能找到一箭穿心入木三分震撼心灵的最佳表现手段吧。
内容找到了形式,如大江东去,一发而不可收也。汽车最好的形式是陆地,航母最好的形式是海洋。飞机最好的形式是天空,飞船最好的形式是太空,星球最好的形式是轨道。张飞最好的形式是长矛,关羽最好的形式是大刀,孙悟空最好的形式是金箍棒。亦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海为龙世界,云为鹤家乡也。故内容与形式,像大脑与四肢的结合,像神射手与枪的结合,是“人”字的相互支撑与互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式是中性的,在应用之前是无目的的。形式是实现内容的途径。盖形式是内容的道路和翅膀,内容是形式的发动机和灵魂。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是它的延伸,放大和提升。是内容自我实现的最好选择。再饶舌一点说,是你意中的她和她意中的你突然在一天邂逅相逢,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爤栅处。
&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即原子弹公式(E=mc2)中亦能找到答案。质能方程的通俗解释是:相信任何物质在通常情况下都饱有很大的能量,只是没有找到向外释放能量的途径。而在文学中,内容就是能量,形式就是途径。如一个核桃的核仁与外壳。水的爆炸是决堤,火的形式之一是星火燎原。由此可见,内容与形式是一体的,文理是一体的,人生宇宙的一切都是一体的,因此也都是可以贯通的。
理论与实战
&我与百无一是【白文领】的交往始于1994年。那时我还与诗热恋,没有把小说放在眼里。
百无一是是当地的棋王,我又热爱围棋,所以就对他格外礼遇。说起小说,他说小说厉害,伟大,棋是小道,没法跟小说比。我听了,一惊。思忖了一会儿,说,诗是文学之母,可小说是个袋子,啥都装得下。小说能装下诗,可诗装不下小说。还是小说厉害。
他说,好,那咱兄弟都写小说吧。
那一年,我写了10篇,发了8篇,远远比写诗的成功率高。处女作是《盲人》,发在了《百花园》第8期,记得责任编辑是金锐老师。
但好景不长,我不久被调去编报纸,忙前忙后,静不下心来写,百无一是一人奋战,就孤独起来。我们两家仅一百米的距离,我去安慰他,说,你故事性强,只须强化语言和思想性就势不可挡。并重点向他推荐了许行的《立正》,司玉笙的《书法家》,邵宝健的《永远的门》等。
后来,我去了商丘,去了北京,见面的时间和机会就越来越少。
可我们还相互惦念着。2009年,我为写《陈天然评传》在老家找清静。老朋友相见,大呼小叫后,就又禁不住相互问是否又写小说了。我窘,说有点不知小说为何物了,他说,哪里,哥有几篇小小说须弟和占强看看哩。
朱占强也是民权人,比我们都小,可小小说已写出成名作《当一回县长》和《长发飘飘》,司玉笙兄曾特意介绍我们认识。占强的眼力好,看中其中的《义士》有修改价值,于是我们就集中攻那一篇。
不久,《义士》在《百花园》发出来。总结宴会上,百无一是说,占强弟强化了我的语言,卧虎弟强化了我的思想,所以《义士》飞起来了。
占强说,主要是题材本身好。
我说,这些话我15年前就说过了,不管用。可占强弟从改稿入手,立竿见影,看来还是从实战入手从细节入手来得快。
那次我们把酒到天亮,说的全是小小说的话,但没有一句小说理论。
我的中国小小说排行榜
谁是中国小小说事业的领袖?谁是中国小小说事业伴跑者的代表?
前者,杨晓敏是也。
后者,江曾培、李春林、滕刚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的鲁迅?谁是中国小小说的李清照?
前者,许行、司玉笙、白小易是也。
后者,徐平、陈毓、田双伶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的孙犁?谁是中国小小说的福克纳?
前者,王奎山是也。
后者,孙方友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理论的奠基人?谁是中国小小说研究的集大成者?
前者,杨晓敏是也。
后者,刘海涛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先锋派的代表?谁是中国小小说诗意小说的代表?
前者,谢志强、滕刚、蔡楠是也。
后者,刘国芳、邓开善、王往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长小说写法的代表?谁是中国小小说蒲松龄式简约写法的代表?
前者,王蒙、冯骥才、汪曾祺、林斤澜、韩少功、陈力娇是也。
后者,司玉笙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唯美派的代表?谁是中国小小说文化小说的代表?
前者,迟子健、红酒、田双伶是也。
后者,张晓林、聂鑫森、程习武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现实主义的代表?谁是中国小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
前者,孙方友、司玉笙、王奎山是也。
后者,于德北、邵宝健、陈启佑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思想型写法的代表?
男作家:许行、司玉笙、白小易是也。
女作家:徐平、申永霞、非鱼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故事型写法的代表?
男作家:孙方友、陈永林、杨小凡是也。
女作家:陈力娇、安石榴、袁省梅是也。
谁是中国小小说情感型写法的代表?
男作家:王奎山、刘国芳、邵宝健是也。
女作家:陈毓、陈力娇、陈敏是也。
&&&&&&&中国小小说30年十佳作品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现代小小说跨越世纪,至今已崛起33年了。如果以15年左右为上下两个单元,那么在时间上大致有一种巧合:即中国的社会形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开始规模化转型。由如此的分界,我们同时也看到两种整体风格不同的小小说:前者是已逝去时代的厚重的沉淀,后者是新兴时代的喧哗与浮躁。犹如在上下两个单元的时光里,我们听到的歌声在整体上分别是厚重深情和华丽浮躁。静下心来品味,这实在是时代的投影和真实写照,也是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小说和歌声,什么样的土地和环境有什么样的作家和庄稼。
2010年8月,中国小小说事业的统帅杨晓敏先生列出了中国小小说30年十佳作品,我唱和了一下,也列出了眼中的十佳。
杨晓敏的《中国小小说30年十佳作品》
《立正》许行;
《陈小手》汪曾祺;
《永远的蝴蝶》陈启佑;
《红绣鞋》王奎山;
《客厅里的爆炸》白小易;
《蚊刑》孙方友;
《行走在岸上的鱼》蔡楠;
《谁先看见村庄》黄建国;
《风铃》刘国芳;
《书法家》司玉笙。
卧虎的《中国小小说30年十佳作品》
&【鲁迅《立论》除外】
现实主义的双壁:《立论》与《雄辩症》
&《立论》与《雄辩症》都是冷幽默。相比之下,鲁迅的幽默冷峻深邃,气高意深,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王蒙呢?他智慧的幽默里总是充满着调侃,你不能让他一本正经的幽默,那样了,就不是王蒙,也不是王蒙式的幽默。总之,又都是东方式的幽默,是点到为止,点石成金,也是力透纸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内功而不是外功,是太极拳而不是拳击。
两人性格气质不同,风格不同,但都尽量节制,克制着,如蒸饱子不能漏气。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无奈,他们的倔犟不安分被内容内在的逻辑管着,煎熬着。这也是他们宝贵的共同点:在小说里尊重人物,不干涉生活。而他们一旦站出来发言,那就等于没蒸熟的饱子泄了气,或早产儿一出生就在妇产科作报告。
两篇作品充满思辨,充滿了辨证法。这来自作家擅长思辨,乐于思辨。可惜当代中国这样的作家几乎没有了。
&附:鲁迅: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慌。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慌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王蒙:雄辩症
一位医生向我介绍,他们在门诊中接触了一位雄辩症病人。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
& & 医生无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掺上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
& & 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嘛。你放心!”
病人说:“谁说你放了毒药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书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是放了比毒药还毒的毒药!”
医生毫无办法,便叹了一口气,换一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
病人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 & 医生忍不住反驳说:“我们这里并不是北极嘛。”
病人说:“但你不应该否认北极的存在。你否认北极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实真相,就是别有用心。”
& & 医生说:“你走吧。”
病人说:“你无权命令我走。你是医院,不是公安机关,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枪毙我。”
……经过多方调查,才知道病人当年参加过“梁效”的写作班子,估计可能是一种后遗症。
& 批判现实主义的双壁:《立正》与《书法家》
&日,看电视剧《决战南京》。见国民党大小官员又对蒋介石立正,禁不住想起同意一词而哑然失笑。许行,司玉笙的小小说《立正》,《书法家》真是天作之合。其实,立正不就是同意吗?中国几千年旳封建专制体制不就是立正体制和同意体制吗?!自秦始皇始,专制变着法儿让人们在身体上心灵上向可以不讲理的绝对权力下跪,以至形成身体上灵魂上的条件反射而蔓延成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悲剧,荒谬绝伦令人震撼拍案。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实乃思想的落伍,体制的落伍,人性的落伍。《立正》与《书法家》似两枚银针扎在了专制的穴位上,这是它们历久弥新,名垂青史的原因所在。
许行:立正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到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啦!”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不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人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赫!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问。&&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打发回了家。&&
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上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翠,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你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怵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的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呵!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司玉笙: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 “写什么都行,就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呻吟半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就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 人群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理想现实主义的双壁:《红绣鞋》与《永远的蝴蝶》
大美无言。作品表面显露的,是朴拙的河南方言。而奎山心中涌动的,却是诗。故使作品真正博大的,不仅是作家的语言,作品的结构,而更是作家的灵魂。
好作品的标志是直达人心的,震撼灵魂的,因而也是经久不衰的,百读不厌的。
深情似海,纯情如玉。无深情之人写不出如此深情之文字。阅之,实乃灵魂的美育也。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方寸之间却波澜万丈。
&&&王奎山:红绣鞋
&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今天是麦苗出嫁的日子。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
&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
&她没有往西间里去。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
&过了一会儿,麦苗从西间里出来了。七婶抬眼看了一下麦苗,见麦苗脸上竟是出奇的平静。她知道麦苗是个挺有主见的闺女,就放心了。
&麦苗说:“婶,做饭了没?”
&七婶说:“做了,刚做好。”
&麦苗说:“婶,我来晚了?”
&七婶说:“看你说的。今儿个是啥日子!”
&麦苗麻利地将平日吃饭的小方桌用抹布擦净了,又在桌边放一把小靠椅,就拉七婶往上坐。
&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了。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肯往上岗子上坐。
&七婶说:“苗儿,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你上坐。”
&七婶说:“这妮子,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我有话说。”
&七婶说:“这妮子,哪能那样哩,不兴不兴。”
&到底没有麦苗的力气大,被麦苗连推带拉按到了小靠椅上。
&七婶说:“屋里有爹有娘的,那可不兴。”
&麦苗不答话,麻利地抹了一只碗,盛了一碗红薯稀饭,又拿了一个馍,一双筷,小心地来到七婶面前,庄重地跪下。
&七婶仰起头,闭上了眼,眼泪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
&麦苗说:“娘,吃饭吧!
&麦苗说:“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碗饭。”
&麦苗说:“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
&七婶只好睁开眼,将饭接过来,放到桌子上。抬眼去看麦苗时,见麦苗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两个人遂抱在一起,畅畅快快地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七婶首先止了哭,又扳起麦苗的头,用手给她擦脸上的泪。
&七婶说:“苗儿,今儿个是你的喜日子,高高兴兴地走。”
&七婶说:“啥也不怨,怨俺贵没福。”
&停了一下,又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安回来了,偏你……”说着说着就提高了声音:“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
&又大声哭了起来。
&麦苗也跟着哀哀地哭。
&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七婶止了哭,细细地听。麦苗也细细地听。
&欢快的音乐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
&又响起了一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
&七婶说:“苗儿,快回吧,人家来了。”
&麦苗点点头,刚走了两步,又转回来说:“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
&音乐声和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七婶推着麦苗往外走。走到大门口,七婶看到一辆披红挂彩的汽车正从村街北头开过来。
&麦苗凑近她的耳朵大声说:“娘,你回吧,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
&七婶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哐”的一下将大门关上,一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
&不知过了多久,音乐声和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
&七婶踉踉跄跄地走进屋里。她想给贵说几句话。
&掀开门帘,七婶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
&那是一双新鞋。
&那是一双红绣鞋。
&陈启佑: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面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光。我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带来一把伞呢。”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睛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他只是过马路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睛,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过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是我只离她5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的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道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写实主义的双壁:《陈小手》与《客厅里的爆炸》
&写实主义的素材可遇不可求。像好马配好鞍,宝剑配英雄一样,好的素材亦如宝玉和千里马,只有遇到好的雕刻家和骑手,它们才能完美地焕发出光华和能量。
&陈小手遇到了汪曾祺,一只碎地的水瓶遇到了白小易,都是遇到了好东家。当然,若遇到了鲁迅,茅盾,曹禺,同样也会写得大气厚重,余味无穷。同中之不同,无非是切入角度稍有不同,表现方法风格略有不同。因为素材本身已达极致,无需挖掘或大巧若拙,只是信笔直录即可。这也如同他们同时面对了同样的美食,是很难吃出什么新花样的。
&《陈小手》,《客厅里的爆炸》深刻地写出了永不落伍的人性,所以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家也注定要永恒。
&作家也分恒星,行星,流星,好的作家遇到了好的素材就是恒星。
&汪曾祺:陈小手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用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更柔软细嫩。他能专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移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
  “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呲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口。团长拿出20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
  “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20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
& 白小易: 客厅里的爆炸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他匆匆进了里屋,而且马上传出开柜门和翻东西的声响。
  做客的父女俩待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叭的一响,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暖瓶倒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事情尽管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女俩一点儿也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而主人把它放在那儿时,虽然有点摇晃,可是并没有马上就倒哇。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攥着一盒方糖。一进客厅,主人下意识地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脱口说了声:
  “没关系!没关系!”
  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
  “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碰了。”
  “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这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爸爸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倒的!地板不平。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倒了。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说的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女儿沉默了许久:
  “只能这样吗?”
  “只好这样。”
&浪漫主义的双壁:《杭州路10号》与《永远的门》
滕刚说:精品是在废品基础上产生的。再通俗点说,是千锤百炼出来的,而不是守株待兔出来的,当然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才华橫溢的王蒙甚至慨叹:一生,老天能给我几篇象样的小小说呢?
&1997年的郑州小小说笔会,我见过于德北,他童心无忌,一脸的浪漫诗意,相貌使人想起那个可爱的歌星尹相杰。矫枫一夸他,他就乐开了花。俩人开心似兄妹,笔会上像两只快乐的小鹿一样惹人喜爱。小小说亦气质之文,他那种天性能写出《杭州路10号》一点儿也不奇怪。
&另一个被我视为浪漫主义双璧的作品是《永远的门》。邵宝健先生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的心一定同于德北一样,是浪漫而诗意的。
&现在看,《杭州路10号》在叙述上还可以更简洁一点,但暇不掩玉,它和《永远的门》永远都是以内容为王的经典。它们是一面镜子,令那些只知在技巧和语言层面上耍小聪明的同行自掩其面。
&于德北:杭州路10号
&我讲一个我的故事。&
&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重要。&
&&&随着待业天数的不断增加,我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当然是从前。很多故事都发生在从前,但未必从前的故事都可以改变一个人。我是人。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无法述诸数字,我依旧一天到晚吊儿郎当。
&&&所以,我说改变一个人不容易。
&&&夏初那个中午,我从一场棋战中挣脱出来,不免有些乏味。吃饭的时候,我忽然想出这样一种游戏:闭上眼睛在心里描绘自己所要寻找的女孩的模样,然后,把她当做自己的上帝,向她诉说自己的苦闷。这一定很有趣。
&我激动。&
&名字怎么办?信怎么寄?&
&我潇洒地耸耸肩,洋腔洋味地说:"都随便。"&
&乌--拉--!&
&万岁!这游戏。&
&我找了一张白纸,在上边一本正以地写了"雪雪,我的上帝"几个字。这是发向天国的一封信。我颇为动情地向她诉说我的一切,其中包括所谓的爱情经历(实际上是对邻家女儿的单相思),包括待业始末,包括失去双腿双手的痛苦(这是撒谎!)。
杭州路10号袁小雪。&
有没有杭州路我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我说过,这是游戏,是一封类似乡下爷爷收的信。&
信寄出去了。&
我很快便把它忘却。&
生活中竟有这么巧的事,巧的让人害怕。&
几天之后,我正躺在床上看书,突然一阵急切的敲门声把我惊起,我打开门,邮递员的手正好触到我的鼻子上。
& "我的?"我不相信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写信。&
&杭州路10号。&
我惊坐在沙发上,仿佛有无数只小手在信封里捣鬼,我好半天才把它拆开,字很清丽,一看就是女孩子。信很短:谢谢您信任我向我诉说您的痛苦我不是上帝但我理解您别放弃信念给生活以时间您的朋友雪雪。
人都有良心。我也有良心。从这封信可以知道袁小雪是个善良的女孩子,欺骗善良无疑是犯罪。我不回信不能回信不敢回信。
这里边有一种崇敬。&
我认为这件事会过去,只要我再闭口不言。&
但是,从那封信开始,我每个月初都能收到一封袁小雪的信。信都很短,执著、感人。她还寄两本书给我:《张海迪的故事》、《生命的诗篇》。
我渐渐自省。&
袁小雪,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
我渐渐不安。&
四个月过去了,你知道我无法再忍受这种折磨。我决定去看看袁小雪,也算负荆请罪。告诉她我是个小混蛋,不值她这样为我牵肠挂肚。我想知道袁小雪是大姐姐还是小妹妹还是阿姨老大娘。我必须亲自去,不然的话我不可能再平静地生活。
窄窄的小街上黄叶飘零。&
杭州路10号。&
我轻轻地叩打这个小院的门,心中充满少有的神圣和庄严。门开了,老奶奶的一头花发映入我的眼帘。我想:如果可以确定她就是袁小雪,我一定会跪下去叫一声奶奶。
& "您是?"
& "我,我找袁小雪。"
& "袁?……噢,您就是那个……写信的人?"
&"是,是他的朋友。"&
&"噢,您,进来吧。"&
&&&我随着她走过红砖铺的小道走进一间整洁明亮的屋子里,不难看出是书房。就在这间屋子,我被杀死了。从那里出来,我就是另外一个人了。
&"她不在么?"&
&"……"她转过身去,从书柜里拿出一沓信封款式相同的信,声音蓦然喃喃:"人,死了,已经有两个月了,这些信,让我每个月寄一封……"
我的血液开始变凉。这是死的征兆。&
& "骨癌。"&
她指了指桌子让我看。&
& 在一个黑色的木框里镶嵌着一张三寸黑白照片。照片是新的。照片上的人的微笑很健康很慈祥。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他叫骆瀚沙。&
他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
&邵宝健: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撅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 作家的四个层面
2、 思想故事情感
3、 小说的基本原理
4、 优美与壮美
5、 武术与小小说
16、小小说是放大的艺术
&&&&17、让小小说大起来
&&&&18、小小说的长短与结构
---------------------------------------------------------------------------------
作家的四个层面
作家的创作层面,如苏绣手帕包裹的四件物品,似作家的品位,也似一切艺术的层面和品位。
&第一个打开了,是土坷垃。
&第二个打开了,是石头。
&第三个打开了,是玉。
&第四个打开了,是金子。
&对小说家来说,是故事核含量的精度,制高点的高度,对政治家,科学家等来说,亦此理耳。
&金玉之石生于土,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作家创作的四个层面,也是爱好者到作者,作者到作家,小家到大家,大家到大师的成长历程。
思想故事情感
小小说作家中,许行,司玉笙以思想胜;孙方友,陈永林以故事胜;王奎山,邵宝健以情感胜。
长篇小说作家中,茅盾,钱钟书以思想胜;老舍,沈从文以故事胜;巴金,孙犁以情感胜。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以思想胜;《水浒传》,《西游记》以故事胜;《红楼梦》以情感胜。
简而言之,以思想胜者以思想性推动作品的进程,以故事胜者以故事性推动作品的进程,以情感胜者以情感推动作品的进程。再简化,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人性。
小说的基本原理
小说以事实说话,在故事中自然体现思想和情感。思想,故事,情感是小说的三元素。故事通过事实呈现思想情感,小说通过事实和故事挖掘思想情感。一般小说只有故事性,好的小说浑然天成,在故事性的基础上更强调思想和情感。
&这是小说的基本原理。小而言之,大而化之,这也是小小说和文学的基本原理。
&优美与壮美
优美令心灵陶醉,如月亮。
壮美令灵魂震撼,如太阳。
李清照的《声声慢》,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似月亮,是优美。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似太阳,是壮美。
小说,小小说作品也是这样: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沈从文的《边城》,刘国芳的《风玲》,迟子健的《与周瑜相遇》令人陶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托尔斯泰的《复活》,许行的《立正》,司玉笙的《书法家》令人震撼。
令人陶醉的作品如月亮,多是小美。
令人震撼的作品如太阳,多是大美。
武术与小小说
武术的精髓,是把力量惊人地集中发在一个点上。
小小说的精髓,也是把力量惊人地集中发在一个点上。
军事的的精髓,长小说的精髓也是这样。
那么一个人一生的写作呢?
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呢?
当然也要集中在一个点上,只不过是小的点和大的点。
小的点是爆破点,弹着点,突破点,杀手锏;大的点是支点,战略拐点,转折点,制高点。
少林拳法的力,是看准命门摧枯拉朽的一击;
太极拳法的力,是看准穴位借力打力的一推;
司马迁,蒲松龄,巴尔扎克,福克纳,托尔斯泰,雨果,达-芬奇,罗丹的写作支点,美学支点,制高点是《史记》,《聊斋志异》,《人间喜剧》,《喧哗与骚动》,《复活》,《巴黎圣母院》,《蒙娜丽莎》,《巴尔扎克雕像》。
刘邦,张良,韩信,刘备,诸葛亮,关羽,毛泽东,邓小平人生事业的战略拐点,转折点,制高点是鸿门宴,桥遇黄石公,胯下之辱,三顾茅庐,隆中对,荆州,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而中国历史的发力点,支撑点,转折点,制高点呢?以近二千年思想体制的沧桑巨变,则是秦始皇创立皇权专制,强汉盛唐的振兴,从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孙中山推翻帝制,毛泽东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搞改革开放;
而世界历史呢?简而言之也是从专制到民主的历程,是马克思发现归纳的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几个战略拐点,转折点,也是关键点和主题词。
而再回到小小说事业和小小说创作,杨晓敏一生的主题词是小小说,许行一生的主题词是集大成的《立正》,孙方友一生的主题词是故事和陈州,王奎山一生的主题词是情感和《红绣鞋》,司玉笙一生的主题词是思想和《书法家》。
我的主题词呢?您和您的主题词呢??
孤立的看小小说,不跳出小小说看小小说,小小说永远做不大;孤立的对待小小说事业,就事论事的对待小小说事业,小小说也永远做不大。
&&小小说是放大的艺术
小小说是放大的艺术。放大理想,放大现实,放大表象,放大灵魂。
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只是微观的,技术层面的特征,放大一切表象,撬开一切灵魂才是小小说的艺术。是其本质的核心和放大大千世界的显微镜和方法论。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往往是客观的,同等比例的呈现存在,而小小说是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放大存在,这也是它的篇幅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小小说要比“长小说”老大哥们在思想,情感,故事,语言,内容,形式,人物,情节,细节,容量,质量,效率等等方面更细,更深刻。就像诗词在表现手段上要比戏剧散文更细,更有效率,更简洁更简单地表现生活真理和艺术真理。
让小小说大起来
&小篇幅,大容量是小小说的大道,也是其独特优势和与其它小说比肩的制高点。小小说如此,唐诗宋词亦如此。王蒙、汪曾祺的小小说是一流的,但仅把小小说看成是浪花,是拉不动大车的小牛,在理论思维上肯定是有盲点的。让小小说大起来,卧虎说是容量,陈世旭说是厚度,亦知音也:
&只有小作家,没有小作品,短小的作品照样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品,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德军剩下来的东西》不足200字,其作品厚度完全可以与洋洋几十万言的作品相抗衡!
&小小说的长短与结构
血的最大自由在血管里,水的最大自由在大海里,写作的最大自由在灵魂里。
小小说是1500字内的艺术,是节制着写。长篇小说没有字数的限制,是放手写。其实逆向思维一下,小小说局限中也有无限的自由,长篇小说放手中也极尽局限和剪裁。
&客观说,大者能小,小者难大。大气者能小气,小气者不能大气。小小说作家要真正做强做大,最好是各种文学形式和其它形式也尝试一下,这样对小小说大有益处,只会使用一种兵器者难成大家,像孙悟空,十八般兵器都使用一下,拿定了最合手的金箍棒,十七般兵器自然都为金箍棒服务。
&小小说写成了楷书,长篇小说写成了草书,都不好看。最好看的该是行书和行草。因为从节奏上,从趣味上,这更适合人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和审美习惯。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而为书圣;长篇小说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复活》因细腻奔放而成为东西方长篇小说的圣经。
&鲁迅的《立论》是小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小小说的珠穆朗玛峰。看了鲁迅写唐明皇、杨玉环的长篇架构,即使因病故壮志未酬,也不得不佩服他就是长篇小说的大师巨匠。单是那小小的故事核,思想核,就足以让你震撼吃惊,再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实也是通篇在宏观上以长篇小说之法结构小小说,只不过没那么严谨罢了。而这一点,老老实实讲,后世的小小说作家能从中领悟的并不多。
&再延伸一下,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在结构上比较,和《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在结构上似扁平和系列,不够浑圆和系统。尤其人物相对独立,结构上没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在联系,故不如《三国演义》气势磅礴,深邃宏阔。也就是说,在内容上,也是结构上,《三国演义》是三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水浒传》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前者总体上是三条线,三个眼;后者是两条线,两个眼。即《三国演义》是三角关系,曲折多变;《水浒传》是双边关系,相对单纯。所以,前者的故事人物牵一动百,纵横交错,是浑圆状态;后者泾渭分明,非此即彼,是扁平均衡状态。《三国演义》是交响乐,是大江东去,是构造严谨,气势宏伟的摩天大楼;《水浒传》则在气度上,规模上,架构上稍逊一些。故内容决定形式,语言的叙述节奏,切入角度等等亦多有不同。
&由此而观小小说中的一些系列,看似宏大,其实零碎,不系统,缺乏章法。
&宏观上说,系列容易出乱拳,乱拳虽也可以打死师傳,但终因结构紊乱,难有博大精深,气势恢弘的气象。也就是说,它不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坦率说,即使目前一些成功的小小说系列,它的主题灵魂也是散的,人们的印象里常常只是个糢糊的区域概念,并没有分别感到它们是一个中国的厚重缩影。不是他们的笔不够老辣,而是由于它们在更高层面的结构上是散乱的,没有广泛深刻的内在联系造成的。试想,《红楼梦》人物众多,如果按《水浒传》的格局手法去写,东栽一棵梅花,西种一棵芍药,一定章法散乱,没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气象。但系列也有个最大的长处,它使作家有根据地,并在这个自己缔造的王国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可惜它往往因格局散乱而气象不够,但他又比没有根据地的作家强大幸运多了。不管怎样,它是作家一种明显的标志和徽章。如此讲,不是说看了《孙子兵法》就是孙子,读了《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但创作中思想思维的改变从来都是创新创造的源头。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若有更多的时间,相信以蒲松龄出神入化的语言和结构能力,涉足长小说,足够玩得转。而我也坚信当代小小说作家如以长篇小说之法结构小小说,也一定玩得转,也同样可以有自己的千转百回与波澜壮阔。
&大海是无序中有序,生活和长篇小说也是无序中有序。
&小小说呢?也可以无序中有序,也可以百川归海,以数不清立方的水珠构成自己的大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素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