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王氏家族墓地地可以放福字吗?

你们身边的葬礼一般持续几天?有什么风俗?花费多少?
苏南三线城市,葬礼一般是三到五天,村里死个人是很隆重的,每户人家要出两个人去帮忙,女的去折纸钱,男的去架棚子,但现在丧葬一条龙之后,这些都不需要帮忙的人做。所以名义上的“帮忙”就成了考验主家在村上的地位,比如大家会讨论谁谁谁家没来,是因为某年某月某件事结了怨之类……风俗有请和尚念经做法事,请人哭丧和唱戏,抬棺材出村口的时候要女性小辈“垫茶”,炫富的时候到了,走两百米垫茶一次还是一百米一次?垫茶时候放的芙蓉王还是中华?一包还是三包?哭得热烈不热烈?当然是越热烈越好!最后一天有个待选节目——请支锣鼓队来扭扭秧歌——特别申明这是要嫁出去的女儿来出钱,女儿不提的话,主办丧事的儿子更不会提。流水席请的哪支队伍做的?昨晚上的菜式是什么?席开多少桌?谁谁谁几年没露面这回也来了?总共花了多少万?才十万那?不上档次!他们家不还老吹牛逼说有钱么?想知道其他地方的葬礼习俗如何?
按时间排序
江苏南通。家族聚居。有人去世,家属会第一时间通知最近的同族亲属,被通知的这批人是第一批帮忙的,会帮助清洁尸体,换寿衣,并在堂屋架好。晚上就会安排人守夜,一般是家族长者负责统筹,在死者家打牌搓麻将等,从天黑打到第二天天明。夜里会有人来探丧,带草纸,到门口跪拜,家属要行礼烧纸。第二天就会搭棚子,门口会贴白纸,屋顶扔死者生前枕头,到饭点长子披麻戴孝送饭菜到庙里。并在路口烧纸。晚上守夜,探丧。如是到第六天,这天会统筹安排工作,设总管负责所有事物的安排,亲属房族会承担账房,洗碗,端菜,抬棺,后勤等工作。死者自家直系亲属后辈(子侄之类)会买寿材请丧乐队之类,有特殊原因,房族会承担部分责任。中午会邀请帮忙的人吃饭,下午抬棺人会去挖墓坑。傍晚丧乐队会到家,吃完晚饭演出,通常演到十点多,大都一些简单小品快板或吹拉弹唱。深夜,或凌晨,尸体火化,丧乐队跟上,转弯撒纸,过桥放炮仗。第七天,即头七,出殡。清晨火化回来,将骨灰放入棺材,家属跪拜。请阴阳先生算好起棺时间,一般选在午时,并贴出殡告示在墙上,写明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出殡时间以及出殡时哪些属相的人需要回避。到时辰,钉棺(钉棺时会说一些话,类似符咒),家属跪拜,哀乐。过一会儿,起棺,八人抬棺,子侄后辈不分男女跟着,一般讲究人越多越好。长子披麻戴孝头顶幡布走在棺材前面,另有后辈提花圈。每走一段距离停下,长子面向棺材跪,其他子侄跪在后面。另有人放炮仗。到墓地,所有人将丧服脱去,抓一把泥扔到棺上,跨过墓坑,并向里面扔硬币。随后不准回头,一直闷头走到家。傍晚再去新坟上送一次饭。这样为期七天的丧礼结束。忘了说花费,年初邻居(同一家族)办丧,棺木:4500;流水席五十桌,每桌400,这就20000;丧乐队费用:不知厨师工资:不知;水晶棺材租金:不知火葬费用:不知;租灵车租金:不知烟酒:不知抬棺人每人用给了一百除秽红包,800地不用钱,家族祖坟地。个人估算差不多40000。
中部农村,一般会持续2~4天,我奶奶也刚办完,持续了四天,话费没标准的,一般的水平是2万
坐标湖南湘西。去年冬天爷爷去世,在医院刚走的时候要请道士。然后医生问我们找了没有,大伯父有认识的人,就找了那个道士。一开始是烧纸,好像是二两。然后道士说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烧点就可以了。然后找人把遗体抬到了设灵堂的地方。葬礼持续三天,一直有道士作法。说真的,很折腾人,因为白天道士作法的时候我们这些后辈得跪着,跪三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休息,下午继续跪,然后晚上要守灵堂。我实在撑不住,晚上就没去守。道士作法的时候有时会让我们跟着他走,绕着灵堂走,听不懂他在念什么,只知道念了我们的名字。最后一天中午用羊祭祀,最后用那只羊宴请众人。//后来有天做梦,梦里梦到我爷爷说他要带一个人走,要么带我走要么带我弟弟走,让我做选择。然后我被吓醒了没有回答他……………
答主目标唐山,有大办和小办之分,大办是三天,小办是一天。个人分析是以前交通不方便,等赶回来奔丧就三天,现在交通方便,基本都是一天了
广东汕头,死后不会立马安葬,通知亲朋好友,再找个黄道吉日,出殡那天只用一天,随后每个月亲人回家祭拜,叫一旬二旬直至十旬(十个月)才算完事,少则三万多则三十万甚至更多。
三天,离世时没过午夜12点,也算一天。花费不知,应该至少上万。很多时候会上演撕逼大战
坐标福建。老人前年去世,89岁,租了冰棺,放进去。因为老人吃素斋,请了尼姑念经念了七天,第七天早上做法,所有小辈烧香跪拜,后送到火葬场下葬。阿弥陀佛。。。老人安息
坐标:关中北部农村。整个丧葬大概有三大部分:葬礼当天、葬礼前几天、葬礼后几天。一、葬礼前几天人去世后,主人会委托乡亲找到当地比较有名望的风水先生来看葬礼的时辰和墓穴的选址。从去世到下葬这个时间一般不定,两三天、四五天甚至更长都有可能。同时叫本家人来,给逝者烧个下炕纸,外面放鞭炮,然后抬到已经布置好的灵堂,盖上红头盖,众人吊唁。主人会找来村里专门负责红白喜事的那个人——执事人,商量相关事宜并委托执事人去把接下来几天的事情打理好。(比如说:主人家有多少客人要来参加葬礼,就得根据这些人数来制定食材购买计划,每桌的标准是多少等等。)执事人得到了主人的许可,就忙起来了,当然先得叫乡亲来,再安排事。以下是比较传统的做法,如今一些习俗都在改。队伍一:找一些年轻力壮的人去选好的墓穴地址去挖墓,买墓门石。队伍二:去乡亲邻里家借桌子、板凳、端菜用的盘子,搭一个篷,安置8个桌子,同时把村里公共的那些碗筷茶壶都带过来。队伍三:妇女们都来主人家帮忙开始蒸馍,做凉粉,炸果子等等。队伍四:厨师团队,一般是两个主厨再搭配一个帮厨。早些年,这些厨子要负责杀猪,先如今都是直接买杀好的。等食材买好之后,厨子就开始加工鸡鸭鱼肘子蒸碗等等,做好备用。队伍五:找好葬礼当天的乐队和司仪,乐队人数一般十五六人。经过两三天紧张的准备,到了葬礼前一天晚上,执事人会把大伙儿再次着急起来,吃饭,安排事,我们称之为合林。合林完后执事人会写一张执事单。大致内容如下总执事:XX迎宾:XX收礼:XX XX面食房:XXXXXXXXXX凉菜房:XXXXXXXXXX茶果:XXXXXXXXXX厨房:XXXXXXXXXX端盘子:XXXXXXXXXX下饭:XXXXXXXXXX拾馍:XXXXXXXXXX烧茶水:XXXXXXXXXX倒泔水:XXXXXXXXXX以上大概就是葬礼前几天的准备。二、葬礼当天凌晨天不亮,乐队会派两个乐人,一个吹唢呐,一个拍镲(钹),这两人转村走一遍。主人家里,摄影师组织大家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哀乐声中,每个人对遗体三鞠躬。然后逝者就被抬到大门外的那个奠堂,放在棺材里面,就准备葬礼仪式。主人家的人守在放着两旁守灵。时辰一到,追悼仪式正式开始。根据亲戚的远近,排个顺序,一家一家来祭奠,在祭奠的过程中,乐队吹拉弹奏,亲戚给主人搭红,搭红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带来的礼品陈列出来,衣物被面什么的穿给主人,同时发言表示吊唁和安慰。还可以为逝者点歌或者戏。就这样,亲戚一家接着一家去祭奠逝者。同时祭奠完了的亲戚去给收礼的人写礼,然后进院子吃饭,我们叫幺食,主要是吃麦子泡,吃馍就点凉菜。祭奠仪式大约持续到下午两点左右就结束了。众人将棺材抬到已经准备好的灵车(十多年前是木轿),灵车前面是一堆稻草和一个纸糊的马,点燃,放鞭炮,起轿,往坟地里走,经过谁家门口,谁家都得再大门口点一堆柴火。灵车在前面走,后面跟着本家人,没人手里拉着柳树条,柳树条上糊着不同颜色的纸,代表不同的辈分。到坟地后,乐队一边吹唱,众乡亲就开始把棺材往墓穴里面放,放进去之后,长子和次子会下到墓穴里面,给逝者最后一次整理遗容衣物。点长明灯,放好准备的食物罐子,还有纸糊的童男童女。完后众人把墓门石推到募穴口顺着挖好的槽推下去,盖住了墓穴。这时候就开始一锨一锨填土,主人给每个填土的乡亲发烟敬酒作揖,表示感谢。墓堆起来了,插好花圈,开始烧纸,哀声一片。回家后,所有亲戚轮流吃席,也就是流水席,主人再一次给每人敬酒,招呼大家吃好喝好。三、葬礼后几天葬礼第二天凌晨,在太阳出来之前,主人和本家人又得再一次去墓地烧福旦纸,带着一杆秤没有砣,一个水壶,一面镜子。秤钩挂着镜子插在坟头,提着水壶绕坟头一周浇水,然后烧纸磕头。回家后,主人给所有帮忙的乡亲都准备了一份礼品,给执事人的礼品相对丰厚一些。厨师除了相对丰厚的礼品外还有钱拿。等头七纸烧过后,主人再带着礼品(我们叫做云的一种能吃的油炸面食)回拜当时在参加葬礼的亲戚。对了,总花费,普通人家大概就两万左右吧。以上。
台州温岭。花费15w左右吧……一直弄到五七,请和尚请吃饭请香烟等
河南南部某县基本时间是两天到三天死者去世当日,不论时间多晚,就会被移到“堂屋”或者叫“正房”,并立刻通知家族亲属。现在很方便,电话通知,以前都是派人连夜赶过去通知。葬礼一切事宜由本族长辈安排,然后请村里年纪大有经验的老年男性给死者擦洗身子换上寿衣。一般农村房子都是坐北朝南,所以死者躺的方位就是头南脚北。在尸体头部前方放一个瓦盆,开始烧纸钱,火是一直不断的,一般由长孙跪在边上负责照看火盆。第二天一早,本村亲人最先到场,简单吃饭,开始按照各自分工开始忙活。采买葬礼用品,包括棺材,鞭炮,纸钱,白布等等;请做宴席的师傅,采买食材;最重要的是请看风水的先生和敲锣打鼓的唢呐班艺人。同村的人都会过来表示慰问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忙,一般是走个过场,需要帮忙的人在前一晚已经确定并通知到位。被通知请求帮忙的人,除非有极其特殊事项的,都要放下工作前来帮忙。
上午时候,葬礼用品采买完毕,开始布置现场,妇女抓紧赶制孝衣。院子里搭起大棚,做宴席,接待客人都在此间进行。孝衣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分类,死者儿子孙子外孙是一条很长的白条布,扎在腰间;女儿孙女外孙女是两件,一条白条布,从中间盖住脑袋,两边自然下垂,另一条白条布扎在腰间;12岁一下的小孩子,不扎白布,改为黑色布条做成的类似卫生检查员一样的臂套,戴在左臂,或者用别针别在左胸位置。其余亲属,一律白条布扎腰,但是白条布稍短。中午时分,会把死者从去世时的铺子移到棺材里,盖上棺材盖子,但是只会盖到胸部位置。安置好棺材后就开始迎接奔丧的亲属。长子会在大门外迎接,来一波人,长子跪下叩头表示谢意,同时唢呐班艺人吹打一阵。下午宴席师傅到场,搭灶,准备食材。此时风水先生看好了墓穴位置,开始吩咐一些注意事项。到了天色将黑,唢呐班艺人开始吹一些曲调,多是怀念先人,悠长恸哭的曲子,搭配上死者子女的哭声,也算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晚上8点左右,死者亲属手执火把,由长子带领,从家里到墓穴的一路上,都插上火把,并从途中经过的一处水源处取水,以待备用。到了夜里接近12点,道士上场,做一些法会,持续到凌晨4点左右。此间唢呐声哭声是一直不断的。早上天还未亮的时候,早就选好的挖坟人吃饭后出发去挖坟,选好的墓穴处早有风水先生用石灰标明,按照标记挖出大小足够的坑就好。等日出之时,用前晚取来的水,再次擦洗死者脸部,这个工作由长女进行。然后亲属告别,绕着棺材走上三圈,封好棺材,送葬队伍出发。由于是土葬,而棺材的厚薄代表着子女孝心和家境深厚,所以棺材都十分沉重。抬棺人也必须选择家庭幸福身材壮实的年轻人,一般是八人或12人,特别沉重的棺材会用16人。送葬时候,长子牵着长孙,两人腰间的孝衣会再用一根长条白布绑在棺材前方。长女扶棺而行,一众亲属手执花圈,纸钱一路抛洒。幼子手捧烧了很多纸钱的瓦盆,走在最前方,若仅有一子,捧火盆由侄子代替。走到路上的第一个路口,摔碎瓦盆。按照前晚插火把的路程,一路过去。由于棺材沉重,一路上多少需要休息,所以会另外有人扛着特质的长板凳一路随行,需要休息时放好板凳,必须保证棺材停下后的平稳。即便棺材轻,路途近,也必须停足三次。到了墓穴处,把棺材放进挖好的坑,长子填上第一把土,随后按照年龄,直系亲属一一上前填土。最后一起填土。然后再烧点纸钱,叩头返回。一般回来后就到了开饭时候,大家吃饭。吃完饭葬礼宣告结束。花费方面,按照我们当地的消费水平,一场葬礼需要花费5万元左右,但是不同家庭的差别极大,譬如棺材一项,差别就不小。
别连ID都改了啊 ————————————————分割线——————————————2.27 苏北县级市 海滨小城 东台从小到大,身边比较亲近的人没有去世的,真正意义上主要参加过的葬礼就三四次吧,我就根据近两年来参加的两次来写写其中大概流程以及一些重要风俗。首先从死者开始离世的后,先进行化妆,穿寿衣,布置灵堂之类的,这一环节我没有接触过,所以不多描述。然后是棺材已经放到灵堂内,有些地方是一块板(床板),上面放着逝者,有的地方是水晶棺材,这个大家或多或少都见过。逝者去世的消息家属是不直接传播的,只会通知主要亲戚,像邻居啊朋友之类的一般都是口头传消息自己上门吊唁的,我们这里吊唁的资格没有具体标准,只要想吊唁就可以,但是如楼上某些答主所说,看这家的地位,我们这里没那么严重,方圆几里基本认识的有交集的就会去吧,如果之前自家有过丧事,现在逝者家里有人去过,那么是一定会去吊唁的。吊唁自然不会空手去,一般是带一捆纸钱,交情再好点的,或花圈,或被套(我也不知道学名咋说,就是被子的皮儿),也有的不带这些,直接出人情,这个就按个人实力了,一般不会拒收(也忌讳拒收),但是不管如何,纸钱是一定要带的!到了逝者家里,首先要磕头烧纸钱,一般是由孝子烧(是孝子吧?就是逝者的儿子,有孙子的情况下好像由孙子来烧,记不清了,欢迎补充……),然后就OK了,这期间主家会把来吊唁的客人带的东西,姓名记好(东西多少,都要记清楚,不是为了记多少而记,有的为了日后还人情,有的就是单纯的记录),灵柩一般会停在灵堂一两天吧,具体几天我也不知道,有一个细节要注意说明,关于灵堂里灵柩的位置,如果死者上面有长辈没有过世,那么死者的棺材是不可以放在灵堂正中央的,只能放在面向屋内偏左的位置,我们这里叫:让路。然后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烧寿纸,这个环节是在送葬的前一天下午三点,所有主要直属晚辈亲戚(主家与娘家人)都要到场,按照辈分站好,除了直接血缘关系(儿女),依次是叔伯,姑姑家的,舅舅家的,阿姨家的站好(再次说明有错误请提出)有事来了,一会儿继续更新……另外有些人选择性看不见我下面贴的答案么?好歹来骂我一下啊……————————————————分割线——————————————————————2.26
本来是想私信发给你
,随便看看的,私下交流下拉倒的。但是好像不行……难道是我以前跟你要微信号过?那就直接贴图吧。毕竟我只是个自以为理智的人。 另外,评论里的答案回复你也可以删了。反正我没有留证据的习惯。不喜欢较真。但是你非说的那么有力,我只好弱弱的反击一下咯。传送门↓↓↓可别说淮阴不是淮安的。我地理不差的。你可以解释为:是有人记错了,那肯定不是淮阴。或者,是我说错了,淮安那里乡下确实没有脱衣舞。再次声明一点:本人痛恨地域黑,维护家乡的心情可以理解,请不要随便说太自信的话。——————————————————————分割线————————————————从小到大比较亲近的人没有去世的,所以还是比较幸福~先挖个坑,下午要写案子,写完就来答。
地处山东农村。葬礼共三天。没出五服的近亲要戴xiangmao(孝帽),穿孝衣,孝帽是一块三角形的白布缝制成的,孝衣感觉像风衣。人去世后,男女老少要排队去上庙,从家走到村口。如果是嫂子死了,小叔子不去上庙(程朱理学在作怪)。在其他乡镇见过出殡的时候,孝子拄着像甘蔗一样的棍子,柳木做成,大约一尺长,估计一直步行到坟地。另外家里要雇佣吹打手,有人吹唢呐,有人吹笙,有人敲鼓,就是演奏哀乐。现在风气变坏了,竟然放流行音乐,家里阔绰的要雇两班,打擂台。记得爷爷去世时,小商贩在街道上卖糖葫芦甘蔗tianmajie(东北叫甜杆),我和别人抢甜杆割破了手。武松的哥哥六月去世,宋江的爸爸八月去世,武松家是宋江家的上手,宋江家上庙出殡的时候武松家要负责喊号,以此类推。我家离武松家还真不太远,路程5天吧(我是说步行)。在门口放一架鼓,村里的朋友是敲鼓专员,有人来吊孝走到大门口的时候,专员敲一下,守灵人开始哭,然后吊孝的人进院子,外星人鞠躬(外姓人,sad),亲戚磕头,守灵的自家人磕头,出五服的守灵人不磕。另外,孝子要穿黑鞋,在黑鞋上表上白布,门口要贴对联,白色的,无字天书。另外要组织白事理事会,主事人叫总理,乡亲们来帮忙,管烟酒。为了招待帮忙人和亲戚,要去lin桌子凳子。有人开着拖拉机或拉着架子车去租赁板凳的人家拉板凳。
坐标东北,但影视剧反复渲染的农村丧葬风俗早就在城市里被磨灭殆尽,个别老式住宅小区因为隔音差楼间距狭窄甚至都不具备条件搭灵堂,“人死不能复生,活人还得过日子是不,天天早上出门见灵堂难免人觉得晦气,就算了吧。”收发室大爷如是说。话糙理不糙,家里人没觉得不妥,更何况逝者遗愿一切从简。亲人离世,急救中心赶到,死亡证明开出,派出所取走身份证注销户口本,穿衣人见惯这场面,全程一言不发动作麻利地给穿寿衣,这个时候亲属不能在场,不可以哭,据说眼泪落到死去的人身上,她的灵魂会被烧个洞,不完整的灵魂不能投胎。火化之前守灵一夜,这期间用一个特殊的搪瓷盆烧纸,第二天早上出殡前要由逝者子女摔碎,晚辈集体磕头,程序正式开始。城市里送葬唢呐喇叭哭丧都不太夸张,车队安静缓慢地行驶在街道上,头车副驾驶的人抱着灵位相片,车窗夹着白幡,需要一路向窗外洒纸钱因此不能开空调,风很硬天很晴,阳光刺眼睛但没什么温度,一个典型的北方冬天样子。追悼会时间很长很长,遗体被推出,入殓师已经给化好妆,被黄白菊花簇拥,人们开始集体啜泣,排队鞠躬,这个形式大概叫瞻仰遗体,但瞻仰这个词又太大。相信情景带动的眼泪都该是真心,也知道怀念记住才比较困难。大家都很克制,没人哭晕当场,也没人追着遗体跑不让火化,悼词冠冕堂皇念了一个世纪那么长,被火化只在一瞬间,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帽子,询问是否有首饰玉器,大一点的骨头需要用铁钎子再次压碎,成为最后的骨灰,由儿女抱着骨灰盒去墓地下葬,墓穴大多是二人合葬形式,慈母+姓名并排慈父+姓名这种组合,未过世的一方空着。负责下葬的人先拿火烧一遍墓穴四壁,接着铺上黄布放入骨灰盒,再严丝合缝地盖上最上方石板。外侧有两只小石狮子,脖子上面要系红布条。正面一个固定住的香炉,里面装上五谷用于插香。贡品,烧纸,结束,入土为安。家里灵堂留三天,三年内过年不贴对联福字放鞭炮。有一段时间总是做梦,梦见我在墓碑面前坐着,上面是我的名字,照片还是母亲的脸,尽管失去她之后我一直试图去了解生与死之间的界限何在,去拼命记住关于她的曾经的一切,但我的记忆总是很奇怪,葬礼流程清清楚楚,真正回忆起妈妈来已经开始力不从心。活着的才最寂寞,这一生都再触不到的母亲。
这个老人一直一个人这样生活着。去年差不多也是我奶奶刚去治病的那段时间,有一天我爸爸去给他送肉,他住在镇上的媳妇托我爸带的。这个老人也不愿意住到镇上,火柴盒一样的房子住不惯,马桶也让他受不了,他儿媳妇想到他儿子那去,他就说:我都吃不下饭了,你还要走。这老人似乎对自己的离去隐隐地有些预感,果真是:我自己的身子我自己最清楚么?我爸给他送肉,就发现他倒在床边,大事不好!我爸把他抱回到床上,立马通知了村子里的亲戚,也通知了儿媳妇,大家一起七手八脚的替他换好了早就准备好的寿衣,据说如果断气了,衣服就不好穿了,媳妇回来后,哭声荡漾,儿子也在赶回来的路上。老人躺在床上,真正的苟延残喘,我也是第一次这么真实与靠近地看着一个人慢慢的离世。老人残存着一口气,一直一直没有咽下去。大家都说他在等他唯一的儿子,到了晚上,千里之外的儿子回来了,嚎啕大哭,闻者流泪。可老人还是没有咽气。不知道是家里的什么规矩,大家把他抬下了床,在大堂的墙边用门板稻草铺在地上,把他放在上面,说是这样,黑白无常才敢过来带他走。大家一夜未睡守着他,第二天天亮老人还是没有走,陆陆续续有很多的亲戚赶了过来参加葬礼。等到我奶奶的一个姐妹过来,这上一辈的亲戚关系太复杂了,我搞不清楚,我猜测着应该是他的侄女,她跑来一阵哭诉,边哭边说:你是不是在等我啊!…………之类的。反正老人看她来了,听了她说的话就咽了气,走了。后来,我听说,生性寡淡的老人每次上街都会去这个侄女家坐坐,两个人走动算是比较频繁的,所以他在死之前还惦记着她。
反对@Vally的答案。我是淮安人,我们淮安没有这种习俗,你说的是安徽农村那一块的习俗。看到有大V点赞,所以我一定要回答。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淮安是江苏的,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没有这种习俗,他说的那种习俗应该是安徽某些地方的。我就不说了,不想引起地域之争,只是希望大家地理知识能够学的好一点。对不起,安徽趟枪,刚刚答主解释了,不是淮安,也不是安徽的,总之,还是希望答主好好学地理。
地处安徽皖北的农村。
人死后,本家人会让这件事立马传开。买来寿衣给死者穿上,再用被子裹上,然后本家人会把正屋(相当于城市套房的入门客厅)清理一下,把躺着死者的床抬到正屋。
接下来几天本门的人去请风水师算火葬和入土的日子(基本都在死后两三天,夏天的话,第二天火葬都行)。同时村里各族的人陆续前来表达关心,陪死者家人说说话(说话时间与两家关系的亲疏成正相关,陪同时间越长两家越亲,外族人往往呆几分钟就走,这段时间也可以不来)。在这两天儿子要守夜,关系亲近的本族人也可以去陪同死者的家人守夜,其实夜里他们是可以在正屋睡的。
到了火葬那一天,火葬车来之前,死者的两个中年族人会用一根木棍抬着一个装有浆水的水桶,然后领着死者所有的家人和关系相近的人去送浆水。送完浆水,死者家人看死者最后一眼,火葬车基本就来了。火葬车把尸体拉走后,死者的床就被抬扔了,联系好的棺材就会被迅速送来,放在死者床所在的位置。大约三个小时左右,火葬车以及陪同的家人就回来了,死者儿子捧着骨灰,围在一圈的爷们赶紧帮忙把新的寿被铺在棺材里,然后把寿衣解开放在里面,把骨灰平整的放进寿衣里,结束后,众人便把棺材盖抬上,但是不能盖紧,要露出一道缝。然后一群人又拉着死者生前的衣物,被子在路口焚烧。接下来,死者家的门前会摆上一张大桌子和一张大布。了解喜事丧事的那几位大叔,围绕着桌子商量事,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十个抬棺的人(我们村四个家族,每族必须都要出人),再用一张纸记下六个挖坟的人(要求颇高,这六个人的父母都要活着,而且他们必须年轻健壮,挖坟是个苦力活),接下来就会有一位大叔去传人了,告诉他们第二天的任务。而同时那张大布上则是本族的妇女缝白帽,白衣,缝够本族人穿的。下午,做宴席的师傅们就来了,先做三四桌菜,晚上时宴请在那儿帮忙的人。
第二天一早,各家人就开始来上寿礼了,死人一般只接待本族人,所以其余三族的人只收他们拿的冥币,不收礼钱,本族的每个家庭要搬一盘炮,一丁或数刀纸钱,还有200块钱的人民币……厨师会先做一桌菜,专门宴请挖坟人,让他们吃饱赶紧去挖坟!!!然后那个风水师就来吹牛逼了,让大家愉快的聊了一个上午……上午再送一次浆水,然后就一群人浩浩汤汤的去送行了,抬棺人把棺材抬到车上拉去,到地头就能看到大汗淋漓(苦逼)的挖坟人投来欣喜的目光。
入土后,大家就嗨了!!!都赶紧回到宴席上去吃饭,挖坟的跑得最快,他们那一桌的菜往往吃的最多,小伙子胃口好……
广州郊区,一天就搞定了。我奶奶清晨去世的,上午通知各亲朋戚友,附近的邻居,还有通知火葬场派车接。下午搞出殡仪式,就是吹吹打打的出殡,之后就去到火葬场,晚上去饭店请大家吃个饭就可以了。花费应该不多,没听我爸妈提,估计是钱不多吧。如果下午去世当天搞不完的话,就子女守灵一夜,象我外公外婆,然后第二天同样的程序一天全搞完。如果是市区的话,就是去殡仪馆了,我姑妈去年就是,大家去参加一下仪式就可以了。我妈回来还说这样好,比我们郊区的省事多了。但我知道湖南是要搞很多天的,可能老人家被丢在老家没人照顾很多年,但是去世就会搞得很隆重。象我家孩子爸家的祖辈就是这样,还要搞流水席请人唱戏什么的,反正花个十几二十万一次,还说是普通的。我还是宁愿象广州这样,老人家一直有人照顾,去世了就简简单单的就好了。
贵州,遵义,三线城市。一般三天,不会在野外搭个棚子(我看到很多城市都搭棚子,尤其成都,大街上都能搭起来。初见时很疑惑),都是直接送殡仪馆。然后亲属派个代表收礼(现金,视关系亲疏而定,起价200,上不封顶),登记,以前会还礼(送点小东西,通常是两个碗),现在还礼这一项较少了,基本直接发包烟。来宾送了礼,就去烧香,磕头,或者默哀,完事儿了就开始重点项目——打麻将,直系亲属必须守夜,其余人自便。每日提供四餐,早、中、晚、夜宵。到第三天早上,就会火化,然后捧遗像的捧遗像,捧骨灰盒的捧骨灰盒,去下葬。大部分人家会请个道士,唤作「先生」,少部分人觉得封建迷信,也麻烦,会不请「先生」。通常「先生」来了就会在坟前做法,做法完了就下葬了。
更正一下应该是宿迁那边的葬礼,之前以为是淮安,因为我是从淮安坐车过去的。参加一次宿迁农村那边的葬礼,遂感觉大开眼界。办也只办了一天,主要的节目是请来了一个戏班子唱歌。开始还挺无聊的,就是哭丧 下葬,戏班子可以点哭,类似于:我滴娘啊~中午吃完大席,就唱开了流行歌曲,各种歌唱,放爆仗 喜庆的不得了。到晚上,连别村的都来看热闹,拉上了电灯。表演的节目也多了,杂技 小品 荤段子,给人种洗浴中心的感觉。-_-#快九点开始脱衣舞表演了,那是冬天 温度估计四五度,乡亲们哈着白气看姑娘脱衣服,热情都很高涨,时不时爆出喝彩声。不知道这算不算风俗,不过的确给我这种城市长大的小伙刷新了下三观
三天,乡下也一般现在都是一条龙,做道场请专门的人,菜式现在都有报价,一条龙服务会列菜单,席数跟本组,邻组人数有关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族墓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