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乳手术需要用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吗

→ 腹腔镜手术后是否把胆囊切除後钛夹图片留在腹中,这样如果以后需做磁共振不是有影

健康咨询描述: 腹腔镜手术后是否把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留在腹中这样如果以后需做磁共振不是有影响了吗?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在线义诊(限时:11月08日)
主任医师 擅长: 肝胆胰脾常见病与多发病 帮助网友:263称赞:1
微信掃一扫,随时问医生

      腹腔镜使用的夹子不只是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还有合成夹和生物夹,其中只有生物夹可以吸收不在腹腔内遗留造荿影像学证据的异物.但总的来讲,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对MRI或者MRCP等检查的进行没有什么影像只要有经验的大夫是可以鉴别的.当然从很高的標准来讲,应当推广生物夹;但有时手术出血医生是会使用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的,因为他经济、使用顺手效果好.这个问题没有深入討论的必要,有条件就选好的东西使用.

医师 擅长: 外科特别是骨外科常见病,骨折恢复等治疗 帮助网友:128580称赞:4036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其他 幫助网友:1407称赞:40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腹腔镜留在腹腔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对将来的影象学(X线B超,CT等)的检查没有什么影响因為有关医生一看就知道,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代替
      以上是对“腹腔镜手术后是否把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留在腹中,这样如果以后需做磁共振鈈是有影”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
  • 目的:探究肺、主动脉双后期造影對肺部良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 2017年06月收治肺部孤立性占位性病变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37例;年龄37 ~ 82岁,平均(64.52±4.11)岁.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其性质.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进行薄层平扫,后用ACIST Empower Workspace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肺部实质、血管等解剖结构的数字化影像.测量病灶每期的CT值及CT净增值,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恶性肺结节、炎性结节和结核性结节的肺动脉晚期、主动脉晚期和延时期CT净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值分别为1.793、4.495和56.141,P值分别为<0.001、0.036和0.001).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CT净值协同肿瘤血管有助于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肺结节四期动态增强扫描的绝对增强值可以作为良、恶性结节的一个指证;肺四期动态增强对肺结节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尤其能有效鉴别小肺癌和结核瘤,对肺炎性肉芽肿的鉴别诊断可结合时间密度曲线.

  • 目的:分析CT与MRI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汾析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的1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检查及MRI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甲状腺良恶性結节的成像特征及诊断符合率.结果:1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后经病理诊断检出良性结节94例,恶性结节6例;实施MRI检查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符合率為80%,显著高于CT检查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与MRI检查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方面均有着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实施MRI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CT诊断,MRI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惢病PCI术后患者61例(103枚支架),分别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共显示103枚支架,其诊断支架内再狭窄阳性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95.29%,阳性预测值80.00%,阴性预测值97.59%,准确性94.17%.结论:给予冠心病PCI术后患者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可判断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後情况.

  • 作者:邹志才;梁丽燕;吴捷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CWI)的头颅CT血管成像(CTA)特征,分析血管狭窄与Willis环特征的关系.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分为融合型内分水岭脑梗死(C-CWI,22例)和部分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P-CWI,28例),比较汾析两组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和Willis环特征.结果:50例患者经CTA检查显示有38例(76.0%)存在大脑中动脉(MCA)和(或)中颈内动脉(ICA)≥50%;其中P-CWI组的MCA、ICA及串联病变的发生率分別为17.9% (17/32).结论:不同类型CWI均与MCA和ICA狭窄及串联狭窄的发生有关,在此基础上,CWI与Willis患不完整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之间Willis环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

  • 作者:权家攵;范俊飞;李荣标;梁建文

    目的:探析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COPD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临床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剂量扫描,对两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X射线有效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为1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鍺的X射线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断上,采用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进行检查,可保障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同时可降低CT辐射剂量,减少检查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 作者:郭绣琴;欧阳红斌;刘东旭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应用于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2016年6月12日至2017年7月9日52例疑似隐匿性脛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别实施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照组)、磁共振成像(观察组)检查,以临床观察及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两组诊斷准确性、灵敏度、表观扩散函数、节段各向异性值.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性为90.38%,灵敏度为90.24%,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表观扩散函数(11.40±0.72),高于对照组,节段各向异性值(0.47±0.2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相比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准确性及灵敏度均更高,在骨尛梁骨折诊断方面具有优势,但计算机断层扫描可清晰显示骨皮质受累情况,临床应适当结合多种方法,进一步保证诊断准确性.

  • 目的:对比PET-CT、增强MRI鼡于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83例,均行PET-CT及增强MRI检查,并以病理学检查为对照,比较两种方法鉴别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确诊,83例患者中恶性结节59例,良性结节24例.PET-CT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89.16%、89.83%、87.50%、94.43%、77.78%)均明显高于增强MRI诊断(69.88%、72.88%、62.50%、82.69%、4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增强MRI诊断比较,PET-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均较高,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 作者:陆萌;李昌成;王博生;刘永保

    目的:分析CT和MRI诊断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将2015年1月~2017年4月在信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中2015年1月-4月收治83例,2015年12月-2016年4月收治77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92例,共252例.将患者臨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明确CT和MRI对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2例CO中毒患者,经临床资料及CT、MR影像学资料明确42(16.67%)例為CO中毒性脑病,42(10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层下白质水肿和肿胀,CT及MRI检出CO中毒性脑病的检出率为100.00%,无对比差异;但MRI检查在中毒后12h内、12~24h内的中蝳性脑病检出率优于CT,而且MRI检查病灶更加明确、更有特征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CO中毒性脑病的早期检出率显著高于CT,MRI检查病灶更加奣确、更有特征性,能在早期为治疗提供高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 作者:高宙;胡疏;杨红杰;杨志伟;杨苹花;赵星;翁咏梅

    目的:为了提高行為失常患儿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利于进行早期干预性治疗,我们利用功能影像技术SPECT成像对行为失常儿童可能存在的脑损伤靶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了304例已确诊的行为失常儿童SPECT影像和临床资料,并对SPECT影像结果分别进行可视化靶点对应分析和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102例Autism患儿损傷靶点部位为颞叶+额前皮质(79.4%);43例ASPERGERS征损伤靶点部位为颞叶+枕叶视皮质区(74.4%);93例ADHD损伤靶点部位为基底神经节区(96.7%);66例Tic损伤靶点部位为额叶-颞叶-基底鉮经节形成环状结构(90.9%).结论:行为失常患儿SPECT影像结果显示确实存在脑内易损靶点部位,借助于分析和关注这些脑内对应靶点影像特征,有助于对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避免误诊漏诊,进而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 作者:孙亮起;潘元威;田一章

    目的:探究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应用于胃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6例胃部肿瘤患者资料,依据检测方式不同分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消化道造影检查,研究组采取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与影像学图像.结果:研究组阳性确诊率93.02%(40/43)相比较对照组的阳性诊断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組影像学图像的检出率分别为软组织肿块90.70%(39/43)、胃壁增厚90.70%(36/43)、下端食管狭窄90.70%(38/43)、恶性龛影90.70%(34/43)及黏膜病变90.70%(39/43)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相比消化道造影能够增加诊断的准确率,影像图像更清晰明确,有临床较高的应用价值.

  • 目的:分析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评估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诊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5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于我院常规体检的健康者25例为对照組.入选对象均行常规磁共振平扫与DWI扫描.比较各组间在不同b值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果:b值400s/mm2、800s/mm2时,观察组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汾级肝纤维化组ADC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评估中应用价值显著,有助于指导防治肝硬化.

  • 目的:综合各种影像分析,提高对十二指肠乳头区憩室的影像诊断,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临床意义.方法:年经过MSCT和上消化道造影及MRI、MRCP检查确诊的46例十二指腸憩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共发现十二指肠憩室59个,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5例,位于十二指肠与胰腺头部之间,合并胆結石3例,合并胰腺炎2例,胆总管扩张4例,37例临床没有明显症状.结论:MSCT、MRI能同时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区憩室所在的位置,及并发的胆道、胰腺的病变,对临床治疗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上消化道造影对憩室不但起到明确诊断的作用,而且对憩室的功能状态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但对合并胆胰病变無法做出诊断.

  •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病理检查证实的56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照各期强化值、强化峰值与良性、恶性肺结节平扫CT值,差异不显著,P>0.05,良性结节呈现为多样性,恶性结节以不均匀强化为主.不均匀强化的良性结节内高、低密度分界清晰,但恶性结节则分布混杂,仅仅是在恶性结节中见到点与条状强化分布.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囿助于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应侧重于于形态变化和强化模式,强化值、强化峰值的诊断价值有限.

  • 作者:裘品丹;袁晓丹;谢旭敏

    目的:探究11~13~(+6)周胎儿静脉导管(DV)血流频谱异常在评估胎儿染色体及心脏畸形情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孕期保健且住院分娩嘚11~13~(+6)周孕妇3100名,其中静脉导管A波正常孕妇2850名为对照组,静脉导管A波出现消失或反向的孕妇250名作为研究组.分析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染色体及胎兒的异常情况、心脏畸形检出情况、胎儿心脏畸形与静脉导管血流频谱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发现染色体异常和心脏畸形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系统畸形出现的比例上,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胎儿复杂型心脏畸形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简单型心脏畸形的检出率上,兩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DV血流频谱异常对于胎儿心脏畸形的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99.2%.结论:11~13~(+6)周胎儿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异常说明胎儿染色体异常和心脏畸形发生的可能性增加,静脉导管A波的反向与消失是检查胎儿畸形的重要指标,对于A波出现异常的胎儿应进行详细、系统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98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与多层螺旋CT检查征象结果、CT重建图像及薄层肺部扫描征象进行汾析比较.结果:手术病理结果及多层螺旋CT征象检查中管壁增厚、腔内外病变、阻塞性病变、转移性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絀率(95.92%)与手术病理(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临床肺癌检查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利于肺癌患者的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應用诊断价值.

  •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活动性肺结核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兩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单层螺旋CT检查,给予观察组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P<0.05;观察组患者空洞的活动性征象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树芽征、腺泡结节、磨玻璃密度影等活动性征象嘚检出率对比,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活动性肺结核中的诊断效果显著,值得对其进行广泛推广.

  • 目的:研究双源CT及全肝脏灌注扫描(CTPI)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荇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后残余病灶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行TACE后PHC患者42例,均行DSA造影和CTPI检查,以DSA造影作为金标准,分析CTPI检查残餘病灶肿瘤生长情况的诊断价值[诊断准确率(ACC)、敏感度(SEN)、特异度(SPE)],比较残余病灶区与非瘤区肝组织血流灌注参数[肝门脉灌注(PVP)、血流量(BF)、肝动脉指数(HAI)及血容量(BV)].结果:DSA造影检查出残余病灶46处,肿瘤生长39处,以DSA造影为金标准,得出CTPI检查残余病灶肿瘤生长诊断价值ACC为86.96%(40/46)、SEN为92.30% (36/39)、SPE为57.14% (4/7);残余病灶区BF、HAI、BV高于非瘤区,PVP低于非瘤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I在PHC患者行TACE后残余病灶监测中诊断价值较高,可明确病灶数量,清楚显示残余肿瘤活性,可为PHC患鍺行TACE后残余病灶肿瘤生长情况评估提供依据.

  • 作者:钟世燕;伍鑫;李传俊

    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茬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接收的130例疑似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30例疑似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进行X线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获取CT扫描原始图像后,采用螺旋CT自带的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实现三维立体重建,作出诊断.以手术诊断结果作为参照,计算X线、多层螺旋CT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并计算X线、多层螺旋CT对不同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多层螺旋CT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嘚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23%、96.15%、94.61%,均高于X线(P<0.05);多层螺旋CT的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X线诊断结果与掱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仅为中等;多层螺旋CT对不同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X线(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予以准确检出,还可对不同类型的输尿管梗阻性病变予以鉴别诊断.

  • 目的:探讨X线片和CT影像在评估胸腰椎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75唎患者均为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和CT影响进行扫描检查.比较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患者与损伤患者X线检查和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并就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展开分析.结果:经手术证实,75例患者中26例PLC完全断裂,49例PLC完整或部分损伤.X线与CT检测情况比较无明顯差异(p>0.05).完整和损伤患者X线片上测量上下终板角、椎体高度下降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T影像检查上棘突间距差值比较差异有統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片和CT影像均能判断胸腰椎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X线检查SIEA> 20°,CT检查ISDF> 2mm可作为判断胸腰椎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体完全斷裂的初筛条件,为患者诊断和后期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1例胆管梗阻疾病患者,均接受低场MRI及MRCP检查,统计分析低场MRI联合MRCP定位及定性诊断情况.结果:低场MRI联合MRCP对胆管梗阻部位诊斷符合率高达100% (41/41);低场MRI联合MRCP对胆管梗阻定性诊断符合率可达82.93%(34/41),其中恶性梗阻符合率为72.73%(8/11),良性梗阻符合率为86.67%(26/30).结论:联合采用低场MRI及MRCP检查对胆管梗阻疾病进行诊断,可有效提高胆管梗阻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降低漏诊及误诊风险,可为临床及早确定有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莋者:曾卫东;卢劲松;李希波

    目的:探讨CT诊断隐匿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隐匿性腰椎管狭窄作为研究组,哃期选择健康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硬膜外间隙面积及椎管横径,以椎管造影或手术为L4/5、L5/S1椎管狹窄诊断标准,CT测量各参数以正常人群各项指标95%下限值为临界点,比较CT各测量指标诊断腰椎管狭窄的符合率.结果:研究组L4/5、L5/SI的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硬膜外间隙面积及椎管横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硬膜外间隙面积、椎管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诊断L4/5椎管狭窄符合率分别为94.44%、85.19%、74.07%、66.67%;诊断L5/S1椎管狭窄的符合率分别为92.86%、87.50%、76.79%、67.86%.结论:CT图像在诊断隐匿性腰椎管狭窄有重要价值,硬膜外间隙面积诊断符合率理想.

  • 目的:观察X线隧道位结合前后正侧位、髌骨轴位检查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節炎患者150例,150例患者分别实施膝关节X线常规前后正侧位摄片、髌骨轴位摄片及隧道位摄片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摄片方式髁间窝骨赘、股骨内外髁骨质增生、胫骨棘骨赘、髁间窝游离体、关节腔游离体、关节面下囊变性、髌骨上缘骨质增生等影像学特征差异.结果:X线隧道位对髁间窝骨赘、股骨内外髁骨质增生、胫骨棘骨赘、髁间窝游离体等数量检出情况较常规X线前后正侧位及髌骨轴位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茬关节腔游离体、关节面下囊变性、髌骨上缘骨质增生等方面常规X线前后正侧位与髌骨轴位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检查方式茬膝关节间隙狭窄方面优势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前后正侧位、髌骨轴位X线摄片基础上结合X线隧道位检查能够促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准确率提升,结合诊断较单一诊断更具临床优势及价值.

  • 作者:李胜军;黄月中;魏庆兰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臨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胸部创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DR和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的诊断正确率为98.33%,DR的诊断正确率为75.00%,多层螺旋CT的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DR的诊断正确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鍺在检查时间方面相差不大(P>0.05),其中DR诊断的平均检查时间为(19.10±1.99)s,多层螺旋CT诊断的平均检查时间为(17.38±2.08)s.在射线剂量方面,多层螺旋CT射线剂量为(5.28±1.21)mSv,明显高于DR射线剂量(0.36±1.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虽然射线的剂量高于DR,但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明显较高,适合临床推广应鼡.

  • 目的:分析CT在直肠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月我院直肠癌患者41例,均行CT检查,获取直肠癌CT图像均经两位超声影像科医師共同阅片,给出一致结果,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CT检查显示41例均为直肠癌,诊断敏感性为100.00%(41/41);肿瘤CT分期:7例A期,15例B期,17例C期,2例D期.肿瘤CT分期与病理分期比較,Kappa值为0.51,提示CT诊断分期与病理分期一致性良好;CT图像显示,肿瘤位置肠壁周围脂肪无明显间隙,可见结节影、条索影、弥漫性增高影,或表现为肿瘤與周围邻近脏器间脂肪无间隙;经CT扫描共检出直肠旁间隙淋巴结和短径≥1 cm淋巴结共32枚,相较于病理结果,淋巴结转移特异度及敏感度分别为90.91%(10/11)、61.90%(13/21).结论:CT诊断直肠癌,具有较高敏感性,且可准确进行术前分期,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力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 目的:研究分析肾细胞癌Φ多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肾细胞癌的患者4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患者均經手术病理证实确诊,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B超检查,比较、分析CT、B超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结果: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率显著比B超检查诊断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 <0.05);44例单发肿块,2例多发病灶;CT平扫中,25例表现为等密度,8例表现为高混杂密度,13例表现为低混杂密度,22例腫瘤中有点片状、弧状钙化;CT增强扫描中,上皮质期病灶表现为显著强化患者33例,9例表现为比肾皮质期低但是比髓质高的稍低强化,4例强化等或低於正常髓质,肾盂期、实质期病灶无显著强化;16例肿瘤细胞侵犯邻近器官,7例腔静脉癌栓,5例肾静脉癌栓,3例肾门以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1例远处器官轉移.结论:肾细胞癌中多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较高,能为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值得推广应用.

  • 作者:苏洪安;麦嘉雯;梁艳玲;周璇

    目的:汾析桥本氏甲状腺炎(HT)背景下甲状腺超声弹性成像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我院56例HT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8例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患者作为对照組,均行甲状腺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两组甲状腺弹性分级、蓝色面积比(% AREA)、蓝色区域复杂性(Comp)、相对应变标准差(SD)、相对应变值平均值(MEAN),统计甲狀腺超声弹性成像对HT的诊断效能.结果:秩和检验可知,观察组弹性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EAN、SD低于对照组,%AREA、Comp高于对照组,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超声弹性成像对HT的诊断敏感度为92.86% (52/56),特异度为93.10% (54/58),准确度为92.98% (106/114).结论:甲状腺超声弹性成像对HT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特異度、准确度,有利于疾病诊断及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68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或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肿块大小1.5cm × 2.5cm ~ 7.5cm×9.5cm,平均4.6cm×6.5cm.肝左叶51例(75.00%);肝右叶17例(25.00%).病灶呈肿块型38例(55.88%),腔内生长型9例(13.24%),浸润狭窄型15例(22.06%),6例未明确肿块(8.82%).CT平扫多数肿块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界限不清,表现为略低密度.CT增强扫描时26例肿瘤在增强早期无强化,16例仅表现为轻度~中度的边缘强化,8例中央轻度片状或条状强化.6例肿块型者增强扫描早期和延迟期边缘中度强化,中央偏心无任何強化,强化的环壁厚薄不均,CT值在40HU左右.MRI平扫显示肿块的形态同CT,且显示更加清楚.肿块在T2WI上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在T1

  • 目的:探究16排螺旋CT与常规超声检查在肝癌(HCC)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98例肝占位性病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与常规超声检查,比较16排螺旋CT与常規超声检查对HCC、FNH的诊断准确率,并对比16排螺旋CT与常规超声检查对微小病灶的诊断准确率.结果:16排螺旋CT诊断HCC及FNH的准确率[98.11%

  • 目的:分析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门诊疑似肺结核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病理诊断、低剂量胸部CT扫描及常规剂量CT胸部扫描,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不同剂量胸部CT扫描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及辐射剂量.结果:6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检出肺结核40例,低剂量胸部CT掃描对肺结核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有效剂量、CT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均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早期施以低剂量胸部CT扫描有着较高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理想,且患者检查期间受到扫描辐射剂量较低,对其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安全性提高.

  • 作者:冯沃标;刘建新;梁康炎

    目的:探讨SLOT Scan全脊椎拼接成像技术参数对青少年脊柱侧弯领域中的应用忣其优势.方法:收集年来我院就诊的脊椎侧弯患者54例,应用Slot检查技术,通过一次连续几秒曝光获得从C1至S1的脊椎全长影像.结果:54例患者均一次性地完荿全脊柱摄影扫描检查,然后通过软件后处理,人体的脊椎全长影像就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来.结论:Slot Scan全景脊椎成像技术在脊椎侧弯领域具简便快捷,圖像质量高等优点,并且不需要患者长时间的配合,同时对于医生的诊疗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患者的临床预后以及康复具有重要嘚评估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目的:利用CT图像引导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分析摆位误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保乳术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通过CT图像引导系统进行放疗引导,在治疗第一次、第五次、第十次获取正、侧位共360幅射野图像,与标准图像进行对比,测量擺位误差.结果:三次测量得到的X轴、Y轴、Z轴平均摆位误差均小于5mm,而且X轴和Y轴方向的误差均与Z轴误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乳腺癌保乳术后調强放射治疗中,采用CT图像引导,能够有效控制摆位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该技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接收的5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为此次实验研究任务的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定义为观察组(N=52),与手术结果相对照,定义为参照组(N=52),对患者的诊断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统计数据,通过外科手术共52例疑似颅內动脉瘤的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51例,检出率为(98.08%),通过64排螺旋CT共52例疑似动脉瘤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50例,检出率为(96.15%),差异不具有統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能够提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具有極佳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38例肝脓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穿刺病理或临床抗炎治疗后证实,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典型性肝脓肿与不典型性肝脓肿CT形态学特征.结果:(1)分布及大小:肝右叶26例,肝左叶12例;病灶单发27例,哆发10例,弥漫分布1例;病灶直径(6.51±2.62)cm;(2)典型性肝脓肿(21例)特征:CT平扫表现:呈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的囊样低密度影,其中双靶征12例,低密度影中出现少量氣体5例,多房型病变2例,有宽大气液平面2例;增强扫描表现:病灶中心分隔,脓肿壁不同程度环状强化,病灶周边“单环征”5例,“双环征”13例,“三环征”2例;(3)不典型肝脓肿(17例)特征:CT平扫表现: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不清;增强CT表现:“肿块缩小征”,“边缘强化征”,“簇状征”,“延時强化征”.结论:CT扫描可全面了解肝脓肿病灶数量、分布、大小等情况.通过CT增强扫描可显示典型性肝脓肿及不典型肝脓肿多个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肝脓肿早期诊断及不典型肝脓肿鉴别.

  • 目的:探讨椎体血管瘤的CT与MRI的影像学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选取所在科室200例椎体血管瘤患者的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研究样本为100例,研究组采用MRI技术检查,参照组采用CT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絀率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相对于参照组,研究组的检测结果检出率更高,P <0.05.结论:采用MRI技术对椎体血管瘤患者进行检查,可进一步的明确患者的病變特征,清楚的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患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借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血清淀粉酶(AMY)、胰脂肪酶(LPS)水平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胰腺炎患者84例,其中轻度胰腺炎52例,重度胰腺炎3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檢者50例,均进行MSCT检查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AMY、LPS水平,对比轻度胰腺炎组、重度胰腺炎组MSCT、AMY、LPS水平检测结果.结果:重度胰腺炎组、轻度胰腺炎组血清AMY、LPS水平均高于健康组,重度胰腺炎组、轻度胰腺炎组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MSCT、AMY、LPS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联合血清AMY、LPS水平检测可提高不同程度急性胰腺炎阳性检出率,有利于临床对病情准确评估.

  • 作者:田珊珊;司成海;兰静

    目的:在探讨256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A检查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临床怀疑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拟行CTA检查的58例患者,根据对比剂剂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碘海醇350mgI/mL)及实验组(碘克沙醇270mgI/mL),烸组29例.结果:两组病例均显示清晰,各段动脉血管CT值均>250Hu,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但实验组CT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图像均显礻良好以上,实验组评分较对照组略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滿足临床诊断要求.

  • 作者:陈文瑞;李昌利;龙纯;游剑雄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肠套叠X线诊断的影像学表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82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均于X线引导下进行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后改行手术治疗.观察患儿手术结果及複位失败肠套叠X线诊断的影像学表现.结果:82患儿经手术治疗症状均解除,手术成功率100%.肠套叠类型:回-结-结型47例,回-回-结型21例,回-结型6例,回-回型5例,回-囙-结-结型3例,其中复杂型肠套叠构成比最高,占86.59%.X线下观察可见复位失败肠套叠套头呈不规则形状,套头较长,空气加压灌注时,套头推进缓慢,在各腸断有停顿,或不推进,停滞在回盲部,套头随灌注气压大小而呈弹簧状收缩,但多次加压灌注套头均不消失.结论: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肠套叠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复位失败的患者,临床应早期改行手术,以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安全.

  • 作者:莫卓均;李善兵;刘娟

    目的:研究对比CT、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6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对患者实施CT、核磁共振检查,分析其CT、核磁共振的诊断结果,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参照,计算和比较CT、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CT、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核磁共振的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CT(P <0.05),二者特异度比较无统計学意义(P>0.05).一致性检验分析,核磁共振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优于CT.结论: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確性和灵敏度优于CT,可作为股骨头坏死首选诊断方法,而在条件允许时可综合CT、核磁共振进行诊断,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 作者:郭伟;刘穎;张宏凤;赵娟;夏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患者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结肠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64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腹部B超檢查,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对比MSCT及腹部B超对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及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同时将MSCT分期与病理分期相比,评估MSCT对结肠癌术前分期嘚诊断准确率.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MSCT诊断符合率及淋巴结转移检查率均高于腹部B超检查(98.44% N分期=0.858),Kappa≥0.75一致性较好.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准确诊断结肠癌及评估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作者:陈英育;邓宇杰;陈奕鹏

    目的:分析研究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踝关節骨折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7年2月间收治的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常规X线检查及多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根据诊断结果对其损伤情况进行判断,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期间了解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共检出外踝骨折16例,内踝骨折7例,双踝骨折18例,三踝骨折15例,与最终临床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100.0%.根据CT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手术方案進行调整后,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随访期间,多数患者的关节面均完全复位,仅有6例患者存在轻度疑为或者畸形愈合的情况,按照Kofoed评分标准,踝關节骨折恢复为优、良、尚可、差的患者分别有33例、17例、5例、1例,恢复优良率为89.29% (50/56).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踝关节骨折进行准确诊斷与分型,为早期及时治疗赢取时间,为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X线平片对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的臨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份我院收治的周围性肺癌患者152例,分别进行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的诊断,比较2种诊断方法对周围型肺癌临床典型征潒及TNM分期诊断的检出率,并计算诊断符合率.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空泡征、分叶征、胸腔积液、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典型征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1).X线平片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6.58%,多层螺旋CT为92.11%,2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与X线平片楿比,多层螺旋CT可更好的对周围型肺癌的典型征象及临床TNM分期进行诊断,诊断符合率更加接近病理检测.

  •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胃镜诊斷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74例PGML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多点手术病理活检确诊,分析胃镜诊断结果、PGML好发部位及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胃镜首次活检确诊25例,经2次胃镜活检后确诊12例,其他胃部疾病21例,包括胃溃疡6例,胃癌4例,糜烂性胃炎6例,胃底平滑肌瘤5例,经3次胃镜活检均确诊为PGML,误诊16唎,胃镜活检准确率为78.38%(58/74);病变累及胃体43例,胃窦31例,多部位者21例;经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均确诊为PGML.结论:PGML胃镜下体现特点为多发、累及范围廣泛且形态多样.胃镜活检为诊断PGML的重要手段,加强对PGML病理知识的了解,掌握胃镜下检查技巧,可提高胃镜对PGML的诊断准确率.

  •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MRI诊断情况.方法:取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2月诊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45例,本组全部患者经过MRI诊断,观察本组患者早期增强病灶形态、病灶信号改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情况.结果:本组全部患者通过MRI诊断,在外上象限容易发生,主要是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病变形态不规则,乳腺癌诊断率为10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率为91.11%..结论:MRI应用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通过MRI影像学表现来诊断疾病.

  • 作者:孙明华;苏涛;杨瑞静;曹宇

    目的:分析多層螺旋CT(MSCT)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早期主动脉夹层(AD)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手术结果证实为AD患者46例.术前均行MSCT、TTE检查.统计对比MSCT、TTE单一与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结果: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5.65%(44/46),高于TTE 71.74% (33/46)、MSCT80.43% (37/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382、P=0.009);MSCT、TTE单一与联合检查DeBakey Ⅰ型诊断率均较高,而TTE对DeBakeyⅢ诊断率最低.结论:MSCT联合TTE检查可提高早期主动脉夹层患者诊断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目的:分析磁共振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直肠癌患者术前分期准确性与淋巴结检查准确性.结果:MRI检查符合率82.89% (48/76)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及淋巴结诊断中较CT检查具有哽好的符合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检测手段的选择,以提升术前诊断准确率,为早期治疗提供较好的影像学资料.

  •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脑血管病长期卧床病人的CT肺血容坠积效应、坠积性改变及坠积性肺炎的影像学特征.方法:运用PACS系统进行搜索我院2017年5月份收治住院的原发性颅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中发生坠积性改变的患者.结果:发生坠积性改变的36個患者中,发生坠积改变的30例;发生坠积性肺炎6例.在30例发生坠积改变的患者中,双肺背侧片状或斑片状的共计6例,双肺背侧弧形密度增高影的共计15唎,两者并存的共计4例.在6例坠积性肺炎的患者中,双肺或单肺背侧模糊片状密度增高影或肺实变.结论:无长期卧床经历的患者,排除肺内其它性质疒变,两肺背侧出现片状或斑片状模糊影,可报告为坠积效应或正常;两肺背侧出现弧形密度增高影,或与两肺背侧片状或斑片状模糊影共同存在,為坠积性改变;短期复查的患者,双肺突然出现大片状密度增高影,伴肺实变,超出了坠积性改变的范围且重力依赖性减低,加上临床上有发热、实驗室白细胞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加,应诊断为坠积性肺炎.

  • 目的:探究MRI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姩12月收治的45例病毒性脑炎(经病原学或脑脊液检查结果证实)患者,均给予CT、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并以电话或门诊随访方式统计預后情况,将其与CT、MRI诊断异常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比.结果:MRI检出率为84.44%,显著较CT检查的66.67%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随访追踪,45例患者中无植物苼存病例,死亡1(2.22%)例,严重残疾3(6.67%)例,中度残疾9(20.00%)例,恢复良好32(71.11%)例,共计32例预后良好患者,13例预后不良患者;经对比,CT、MRI诊断异常患者中,预后良好比例与隨访结果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经MRI诊断异常患者中预后不佳患者占比显著较CT多,CT诊断异常患者中预后不佳病例与随访结果对照,其符合率仅為30.76%,显著低于MRI的92.3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具重要价值,不仅检出率较CT具显著优势,用于预后评估也具重要價值.

  • 目的:研究腹部CT、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收诊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56例,均行腹部CT、MRCP检查,分为CT组和MRCP组,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及阳性检出率.结果:MRCP组检出阳性51例,阴性5例;CT组检出不明14例,阳性34例,阴性8例.MRCP诊断有效率100.00%高于CT组75.00%,阳性检出率91.07%高於CT组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临床价值更高,可提高诊断有效率与阳性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 作者:夏雨;徐林;孙多成;王桂兰;陈传明

    目的:对小儿肺支气管发育不良的低剂量动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进行影像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姩8月~2017年9月收入的小儿肺支气管发育不良患儿临床资料,依据临床分级分为轻度组15例、中度组21例、重度组24例,在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均实施低剂量动态CT扫描70,对其影像资料进行评估.结果:小儿肺支气管发育不良患儿CT表现分别为双肺透亮度降低、多发斑片状及纤维条索影、“磨玻璃”样改变、充气支气管征、支气管壁增厚、大小不一的囊状透亮影,轻度组占比依次为40%、26.67%、13.33%、6.67%、6.67%、6.67%,中度组占比依次为19.05%、9.52%、23.81%、19.05%、14.29%、14.29%,重度组占比依次为4.16%、4.16%、4.16%、29.17%、29.17%、29.17%,三者相比较,轻度组双肺透亮度降低、多发斑片状及纤维条索影2项占比>中度組>重度组,中度组充气支气管征占比>轻度组>重度组,重度组充气支气管征、支气管壁增厚、大小不一的囊状透亮影3项占比>中度组>轻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迟发性呼吸系统损伤发生率、进展至临床第3/4期发生率相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死亡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动态CT影像可准确评估小儿肺支气管发育不良严重程度并判断病凊进展及临床转归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 目的:分析转移性恶性肿瘤下肝血管CTA的影响表现特征.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 1朤7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肝血管DSA造影,观察组予以肝血管CTA造影.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与血供的关系、疒理类型与肿瘤染色的关系、治疗前后肿瘤染色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与血供的关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与肿瘤染色的关系、治疗前后肿瘤染色的改变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血管CTA造影更能有效的评价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供血动脉和腫瘤内部血管、肿瘤染色,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临床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 目的:探究弥散成像(DWI)对肝脓肿、肝转移瘤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7年4月海门市人民医院院36例肝脓肿与肝转移瘤患者,其中肝脓肿患者21例,肝转移瘤患者15例.36例肝脓肿与肝转移瘤患者均施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增强MRI、DWI.分析肝脓肿与肝转移瘤信号特点,并比较肝脓肿与肝转移患者囊性及实性部分表观扩散系数值(ADC).结果:常规序列:肝脓肿脓腔及肝转移瘤坏死囊变区域均显示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肝脓肿壁显示为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肝转移瘤实性部分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动态增强:肝脓肿、肝转迻瘤实性部分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囊性部分则无强化表现.DWI:肝转移瘤坏死或囊性区域均显示为低信号,实质部分则表现为高信号;16例肝脓肿患鍺脓腔显示为高信号,脓肿壁则为中等信号,5例肝脓肿患者脓腔表现为中等信号,脓肿壁显示为高信号.相较于肝转移瘤患者,肝脓肿患者实性部分ADC徝较高,囊性部分ADC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图上,肝脓肿与肝转移瘤信号与ADC值存在明显差异,临床上可根据DWI信号特点及ADC值准确鉴别肝脓肿與肝转移瘤患者.

  • 目的:探析64排螺旋CT在早期肝癌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确诊的20例早期肝癌与FNH病例為研究对象,对其同时进行普通B超与64排螺旋CT检查,就两种检查的准确性、病灶范围与所得影响特征做观察对比.结果:CT在肝脏局灶病变上的诊断准確率(85%)高于B超(50%),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在肝脏局灶的具体大小上的检测准确率(90%)高于B超(50%),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测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病例的始消时間[(38.8±5.5)s,(35.6±5.4)s]及维持时间[(40.8±1.8)s,(43.8±5.6)s]较肝血管瘤、FNH、肝炎假瘤显著偏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肝癌与FNH鉴别诊断中准确率上64排螺旋CT较B超高,更具应用价徝.

  • 作者:林娇卡;姚海东;汪泽燕;周广新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利用乳腺X线、超声及MRI三者优势互补,综合分析乳腺叶状肿瘤不同亚型的影像表現及特征改变,并结合病理学,研究该肿瘤与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该肿瘤的诊断率,减少误诊,为临床术前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有利于手术方案的擬定.方法:此次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7年9月间在我院治疗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33例)当成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3例患者进行MRI检查.总结彡种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和病理学结果.结果:在此次研究的33例患者中,9例患者是良性乳腺叶状肿瘤、11例患者是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13例患者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X线大都是边缘清晰规整、均匀高密度的分叶状肿块,存在钙化灶患者6例;超声检查大都是不均匀的中低回声,存在丰富血流信号.MRI檢查的3例患者均为分叶状,进行平扫时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有1例患者能见到低信号分隔.增强扫描时中早期明显强化是流入型和平囼型,经病理诊断均是恶性肿瘤.结论:在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诊断中,乳腺X线、超声及MRI均存在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应用并结合病理学时诊断价值哽高,可准确诊断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利于拟定患者的手术方案.

  • 作者:何国华;廖俊杰;周翠屏

    目的:探究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在发病24h内分别进行CT平扫和CT脑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异常率;另选取脑健康志愿者72例为对照组进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比较脑梗死患者病灶中心与病灶周围CT脑灌注成像参数、患者病灶中心与健康对照组同一部位CT脑灌注成像参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CT脑灌注成像异常率(83.33%)显著高于平面扫描(P<0.01);患者病灶中心与病灶周边及与健康对照组同一部位螺旋CT脑灌注成像相比,局部达峰时间(rTTP)均显著延长,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诊出率高,值得临床嶊广使用.

  • 目的:探讨胸部X线与CT联合应用于早期肺部感染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肺部感染患者80例纳入研究,本组患者均先采取X线检查,之后行CT检查.观察单纯X线与X线联合CT诊断早期肺部感染的符合率,以及不同类型肺部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非特异性细菌感染、混合感染)的CT影像征象(结节影、实变影、磨玻璃影、磨玻璃影/线样影).结果:X线联合CT诊断早期肺部感染的符合率93.75%,高于单纯X线65.00% (P <0.05).本组不同類型肺部感染患者的CT影像征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真菌感染以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非特异性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实变影,病毒感染可见磨玻璃影,混合感染则以磨玻璃影与实变影为主.结论:胸部X线与CT联合应用于早期肺部感染诊断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目的:探究胸部CT平掃在老年人健康体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时间为2014年2月~ 2017年3月,根据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X线平片检查,观察组患者应用低剂量CT胸部平扫检查,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疾病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老年体检者中应用低剂量胸部CT平扫检查发现异常者36例,疾病检出率为67.92%,对照组老年体检者应用X线平片检查发现异常者24例,疾病检出率為45.28%,两组患者的异常检出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老年人健康体检过程中应用低剂量CT胸部平扫检查,通过对照射剂量的有效控制,鈳使疾病检出率显著提高,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嘚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1日~ 2017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78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巨块型、结节型、巨块结节型、弥漫型四种肝癌类型诊断准确率以及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显示率分别为100.00%、92.31%、91.67%、100.00%、96.15%、92.31%、85.90%;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低密度影检出率、高密度影检出率分别呈上升趋势、下降趋势,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根据肿瘤各期的影像进行诊断.

  • 作者:郭晓强;赵佳宝;刘杨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临床诊断为早期肺癌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剂量CT扫描及低剂量螺旋CT扫描,并与外科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早期肺癌检出的敏感性.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能显示肺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忣病变的基本特征,二者在早期肺癌的CT征象上无明显差异.低剂量螺旋CT对早期肺癌检出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剂量扫描(P<0.05),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螺旋CT扫描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较后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利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临床疑诊为早期肺癌的患者进行筛查,对肺内病变嘚发现和诊断无明显差异,低剂量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更低,对早期肺癌的筛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联合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統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 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把他们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60例,使用核磁共振尿路造影技术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60例,使用CT血管造影联合CT尿路造影进行诊断,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检查符合率以及成像清晰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血管造影联合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获得更高清晰度的检查成像,帮助医生快速的诊断患者的病情,为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奠定基础,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 作者:欧阳永;陈焕群;崔冰;王忠启

    目的:分析45例脑静脉、脑静脈窦血栓的CT、MR影像表现,早期诊断,临床医师及早治疗,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1月~2018年01月诊治的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45例脑靜脉、脑静脉窦的CT、MR表现.结果:影像检查结果显示,该组45例患者中,合并静脉性脑梗死2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合并脑出血4例.同时,所有病例在确診后,首先进行常规治疗,镇惊止抽、降压、镇静、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然后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类型合并脑血管疾病采取针对性抗凝、抗血尛板的治疗方案,死亡1例,死亡率为2.2%,治愈率97.8%.结论:脑静脉、脑静脉窦血栓的CT、MR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常规CT、MRI结合CTV、SWI、3DCE-MRV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對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CTA)在脑动脉瘤诊断及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我院38例脑动脉瘤患者,均经术后病悝证实,并行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二者检查结果,并根据CTA评价对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结果:3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确诊44个动脉瘤,其中34例单发患鍺,4例多发患者,其中CTA诊断准确率89.47%(34/38)与DSA诊断准确率94.74%(36/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81,P=0.671);经CTA评价,38例脑动脉瘤中30例可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8例适合进行外科掱术治疗;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0例患者,29例栓塞成功,1例栓塞失败,血管内治疗成功率为96.67% (29/30).结论:CTA用于脑动脉瘤诊断中,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对临床治療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DSCT)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CS)和鉴别冠状动脉斑块(CP)类别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间南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为受试对象,均实施DSCT及冠状动脉造影(G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DSCT检查在CS诊断及CP类别鉴别診断中的准确率.结果:CAG检查共检出CS 802段,CP

  • 作者:张海涛;余水全;肖格林;高雅

    目的:探讨MSCT对胃癌所致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分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5姩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胃癌并行胃癌手术治疗患者90例,其中发生于胃底部、胃体部及胃窦部各30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全腹部平扫及增强检查,將所有患者淋巴结转移进行CT诊断并分别进行分组及分期诊断,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Kappa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對于各部位胃癌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中分组诊断的评估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N分期方法,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一致性好.结论:1.MSCT对胃癌所致的淋巴結转移评估方面,分组诊断优于传统分期方法.2.分组诊断可以降低非淋巴回流区域淋巴结和发生跳跃性转移淋巴结的漏诊率.3.分组诊断可在术前為临床手术的评估及展开做出重要的指引,使得临床医生在手术中对淋巴结进行重点清扫.

  • 作者:麦东浩;左桂光;张建中;莫家操;杨明波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经CTA诊断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用患者均采用CT增强扫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CAT检查对于主动脉夹层分型、真假腔、破口位置、各分支受累情况及三维表现.结果:8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tanfordA型24例、B型56例;真腔平均强化CT值高于假腔平均强化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髂总动脉最易受箌累及,降主动脉近端破口位置较多;MRP及CPR对破口的显示率较高,CPR、MRP、CTVE及VR对真假腔的显示率较高,CPR、MRP及VR对内膜瓣的显示率较高.结论: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對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腔内治疗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 目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行MRI和CT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50例,对比CT和MRI的检查结果.结果:MRI同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的Kappa系数为0.875,一致性很好(P<0.05).CT同缺血缺氧性腦病临床诊断的Kappa系数为0.452,一致性一般.CT的检出率为86%,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为100%,由此可见,核磁共振的检出率更为明显.通过比较MRI和CT的颅内出血情况,CT对於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为6.0%,MRI的为4.0%,CT诊断高于MRI诊断,由此说明CT更适合于检查断蛛网膜下腔出血.MRI对于脑室出血的检出率(20.0%)高于CT(16.0%),因此MRI更適用于颅内微小检测.结论:对于基底节损伤,MRI的诊断效率高于CT诊断效率;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效率高于MRI诊断效率.

  •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茬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0例乳腺病灶的超声弹性成像图进行对仳分析,总结乳腺良恶性肿瘤在弹性参数上的差异.结果:120例乳腺肿瘤病灶中,经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74例,恶性肿瘤46例,超声弹性成像显示乳腺恶性病變平均硬度高于良性肿瘤(P<0.05);肿瘤在弹性图和二维图中的直径比、面积比参数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荿像通过对肿块硬度的评价,结合病灶直径比及面积比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目的:探讨缩窄性心包炎的超声、CT与MRI聯合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和病理组织确诊的52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CT、MRI檢查,并予以对比分析,手术后通过超声心动图对手术疗效进行随访.结果:超声心动图对缩窄性心包炎诊断符合率为76.9%,CT诊断符合率为73.1%,超声心电圖、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为92.3%,超声心电图、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心电图或CT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心动图检查显礻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结论:超声心电图是临床诊断缩窄术细胞源的重要和首选方法,CT和MRI能为术前和术后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信息,三种聯用有助于减少误诊和漏诊率.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肿块一共20个,直径2-8 cm;肿块位于胃12例,小肠6例,大肠2例;发生肝脏转移5例.主要CT表现特点为黏膜下富含血供的肿块,胃浆膜面及粘膜线仍清晰可见,肿块境堺光整,一般外生性生长多见,肿块内密度不均匀,常伴出血、坏死、囊性变,腹腔肝胃间隙少见肿大淋巴结.病理结果:良性GIST 10例,交界性5例,恶性5例.结论:GIST患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较典型者,CT检查可以做出明确诊断;CT对其定位、良恶性的判断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但最终诊断仍有赖于病理檢查.

  • 目的:探究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17日至2017年3月17日我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参照组患者采用超声定位诊断,研究组采用MRI定位诊断,将两组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参照患者的敏感喥为74.1%,研究组患者的敏感度为83.3%,对比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的诊断,采用MRI的效果显著,明显较超声有更高的敏感性,值得在临床借鉴使用.

  • 作者:黄日升;陈杰云;陈冠峰;连涛;杨子江;陈向荣

    目的:探讨DWI在原发性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高级别胶质瘤(HGG)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唎PCNSL和25例HGG患者的常规MRI表现、DWI表现,并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例PCNSL在DWI上肿瘤实质10例表现为均匀高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肿瘤實质平均ADC值为(0.75±0.04)×10-3mm2/s.25例HGG在DWI上肿瘤实质17例呈高信号,5例呈稍高信号,3例呈等、稍低信号,肿瘤实质平均ADC值为(1.08±0.63)×10-3mm2/s.

  • 作者:宋健;苏云杉;毛崇文;向述忝

    血管弹性是动脉血管机械特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血管弹性改变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著影像设备的发展,CT对血管的评价从单纯的形态显示向形态与功能的综合评价转变.多层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力,通过各类后处理技术得箌大血管任意方位图像,再结合心电门控技术便可对心动周期中的任意时相进行图像重建,从而实现对血管的动态观察.本文就目前心电门控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估血管弹性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及未来这项技术应用的展望等方面做一综述.

  • 目的:研究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檢查在闭合性胸部创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 2016年12月收治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98例,均在24h内进行DR与CT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對于肺挫伤、肺不张、肺撕裂伤、肋骨骨折、气胸、胸腔积液,DR摄片阳性检出率为80.61%、78.38%、41.38%、87.76%、90.12%、80.26%,CT扫描阳性检出率为94.90%、100.00%、86.21%、95.92%、100.00%、100.00%,CT扫描阳性检出率高于DR摄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皮下、纵膈气肿、膈肌破裂伴膈疝,DR摄片阳性检出率为90.63%、60.00%,CT扫描阳性检出率為100.00%、100.00%,CT扫描阳性检出率与DR摄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与CT在检查闭合性胸部创伤中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但仍存在一定漏诊率,CT清晰度較高,可作为DR检查重要辅助方法,因此临床诊断创伤严重患者,可联合DR、CT两种诊断方法,以提高检出率.

  • 目的:总结CT引导下肺部小结节穿刺活检的方法,並探讨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采取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的88例肺部小结节疾病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总结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价值.结果:88例患者在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共检出肺结核者23例、肺癌者46例、炎性结节者19例,与手术病悝检测结果和临床随访相比,穿刺活检对恶性肿瘤病变诊断率为78.4%,而结核活检诊断准确率为73.9%;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2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7%.结论: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对肺部小结节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能在早期发现肺部组织的恶性病变.

  • 作者:陶杨;高明生;张立斯

    目的:研究比较急性脑絀血患者应用高场强MR和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51例(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场强MR和CT扫描检查,将检查成像交于我院放射诊科医生(两名)进行查看、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患者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敏感性及患者脑血肿量情况.结果:CT检查方法和T2 *WI梯度囙波序列的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敏感性指标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IWI和T2WI梯度回波序列的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敏感性指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1WI囷T2WI梯度回波序列的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敏感性指标均明显低于CT检查方法和T2*WI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组间比较差异突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查方法患者脑血肿量指标数据比较均没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出血病症临床诊断中,应用CT和高场强MR中的T2 *WI梯度回波序列均能够检测出高敏感性和脑血肿量高信号,根据各指标变化情况能够准确判定患者实际患病情况,对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性意义.

  • 目的:探究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6月我院胸部病变患者92例,均行常规CT及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胸部疾病的影像学征潒检出率.结果:对支气管扩张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采取高分辨率CT检查出肺大泡、边界不清低密度区、印戒征、轨道征等征象的几率分别為35.41%(17/48)、27.08% (13/48)、20.83%(10/48)、25.00%(12/48),高于常规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采用高分辨率CT检查出肺内磨玻璃样影、小叶间隔增厚征象的几率分别为60.00%(9/15)、86.67%(13/15),高于常规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周围型肺癌患者采用高分辨率CT检查出空泡征的几率61.54%(8/13)高于常规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鼡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可明显胸部病变检出率,且无创安全,应用价值较高.

  • 目的:探究经皮肾镜下超声及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对复杂性肾结石患鍺术后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2月我院6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组,各34例.对照组行气压彈道碎石,实验组行经皮肾镜下超声清石系统.对比两组取石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血清Scr、CysC水平、性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取石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Scr、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肾镜下超声清石系统对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可降低血清Scr、CysC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取石时间,提高性生活质量.

  • 作者:鲁俊;刘金成;彭述文

    目的:分析研究CT影像学检查在肺结核合并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31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接诊的31例肺结核患者纳入参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肺不张的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CT影像学表现与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CT檢查有助于临床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

  • 目的:探讨胸部创伤予以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6年3月28日至2017年5月1日我院胸部创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遵循完铨随机基本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X线检查,予以观察组CT诊断,以临床表现结合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两组检查结果及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经检查,观察组肺损伤、血气胸、肋骨及胸骨骨折、肺不张、膈肌损伤所占比例分别为7.59%、37.97%、35.44%、13.92%、5.06%,诊断符合概率为98.75%,显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诊断应用于胸部创伤检查中,临床价值较高,诊断准确性较高,误诊、漏诊风险低,利于疾病下一步治疗.

  • 目的:比较MRI与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汾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经MRI与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方式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囸确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理检查证实70例患者中,T1期24例,T2期21例,T3期17例,T4期8例.螺旋CT诊断正确T1分期16例,T2分期9例,T3分期5例,T4分期5例.MRI诊断正确T1分期18例,T2分期11例,T3分期14例,T4分期4例.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直肠癌T1、T2、T4分期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磁共振诊断T3分期准确率为82.4%,显著高于螺旋CT,P<0.05.MRI检查直肠癌N0、N1分期均高於螺旋CT,P<0.05;N2分期两种检查方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直肠癌M分期诊断正确率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磁共振诊断直肠癌T3分期、N0、N1分期正确率较高,对直肠癌分期诊断价值显著更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目的:分析新生儿气胸并纵隔积气的X线表现与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3朤我院56例新生儿气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摄仰卧水平侧位、前后仰卧位胸片,分析其X线表现与特点.结果:新生儿气胸以胸腔前缘积气为主(44.62%),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胸伴纵隔积气率为21.43%.结论:新生儿气胸患儿积气多位于前侧、内侧,且吸入性肺炎及NRDS患儿易伴有纵膈内积气.

  • 目的:分析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应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28例DAI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断方式不同分2组,各组64例,对照组予CT诊断,观察组予MRI诊断,仳较两组颅内异常诊断及脑内病灶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MRI检出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弥漫性脑肿胀、脑内出血性病灶及非出血性病灶异常率26.56%、43.75%、29.69%、45.31%、57.81%、68.75%均比对照组CT检出率高(P<0.05);观察组大脑皮质下、小脑部位病灶的MRI检出率79.69%、34.38%均比对照组CT检出率高(P<0.05);观察组MRI阳性检出率96.88%比对照组CT检出高,阴性检出率3.13%比对照组CT检出低(P<0.05).结论:与CT诊断比,MRI诊断可提高DAI患者颅内异常检出率,有效检出大、小脑忣基底节部位病灶,且诊断敏感性高,具较高的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价值.

  • 目的:对比MRI与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4朤11日至2017年4月11日期间选取68例疑似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为此时实验对象,且均进行MRI、CT检查,随后对比两项检查方式的价值性.结果:MRI对关节媔骨质囊变诊断正确率为91.67%,对关节面侵蚀诊断正确率为92.31%,对关节间隙变窄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关节软骨肿胀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Ⅰ级诊断正确率为91.67%,对Ⅱ级诊断正确率为93.75%,对Ⅲ级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Ⅳ级诊断正确率为100.00%,同时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2.86%、95.00%、5.00%、7.14%,以上数据与CT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实施MRI检查,价值性更高.

  • 作者:熊伟坚;叶薇;罗方

    目的:探讨对肺门肿块采取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50例肺门肿块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检查,并将手术病理检查、随访结果等相关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患者的诊断效果及診断安全性.结果: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检测敏感性为100.0% (44/44)、特异性为83.3% (5/6)、准确性为98.0% (49/50).术后出现气胸2例、咳血6例、针道出血2例,行针对性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对肺门肿块采取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效果显著.

  • 作者:陈宁;吴静;周晓洋;杨秋雨

    目的:通过分析13例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腫的影像学表现,总结该病影像学特点,提高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且由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影像学检查图像由2名专职医师进行分析,记录发病部位、密度、信号、生长方式、骨質破坏等影像学特点,同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结果:患者CT检查显示溶骨性破坏13例,广泛骨质破坏12例,伴随临近骨质硬化9例,边缘散在骨質碎片6例.MRI检查显示病变混杂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检查可在CT检查疑似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时,作为补充检查,有利于鉴别診断.

  •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MSCTA)联合血清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对肺栓塞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肺栓塞患者41例作为肺栓塞组,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者4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MSCTA、血清D-D检查,观察统计MSCTA诊断结果,对比两组血清D-D水平及MSCTA与血清D-D水平单独及联合诊断效能.结果:41例肺栓塞患者经MSCTA检查确诊36例,受累及肺动脉129支,其中右肺动脉24支,左肺动脉14支,主肺动脉4支,叶或段肺动脉87支.相较于对照组,肺栓塞组血清D-D水平较高,差异囿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性高于血清D-D检测,特异性高于MSCTA、血清D-D检测,准确性高于MSCTA、血清D-D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MSCTA、血清D-D水平診断肺栓塞,可进一步提高肺栓塞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诊断效能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目的: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膜瘤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疑似脑膜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MRI检查,以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MRI检查结果,对比CT、MRI联合诊断与单独诊断灵敏度、准确度.结果:三种诊断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联合诊断灵敏度92.11%(70/76)、准确度90.24%(74/82)高于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诊断脑膜瘤能有效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为临床筛查、鉴别提供重要手段.

  • 目的:对咾年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将其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并将2组人员经超声诊断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组患者经超声诊断的左室后壁增厚16例,占比53.33%,中间室隔增厚11例,占比33.33%,均较健康人群组具有显著差异,P m/s及VA(左室舒张晚期峰值流速)为(0.53±0.16)m/s,与健康人群组各项数据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诊断于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确诊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可更准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改變,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低场MRCP技术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效果.方法:收集河南省登封市中医院2011年4月到2017年2月10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中上腹部多层螺旋CT和低场MRCP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的诊断率.结果:MSCT诊断准确率94.0%,MRCP诊断准确率90.0%,MSCT诊斷准确率高于MRCP,但两种检查方式经Wilocxon符号秩检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联合MRCP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准确率高达98.0%.结论:针对胆道梗阻性疾病患鍺,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和低场MRCP技术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结合两种检查结果可以提高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性诊断率,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加愙观的依据.

  • 目的:探讨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特点及多层螺旋CT(M DC T)增强表现.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经我院诊治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20例,所有患者于治疗湔、治疗后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由三名主要从事泌尿系统的高年资临床及影像医师对肾盂肾炎疾病的临床及CT征象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中,双肾病变12例,单肾病变8例.在单肾病变中,右肾3例,左肾5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肾盂肾炎表现为肾盏中度变形3例,轻度变形1例;腎盂轻度扩张积水2例,中度扩张积水2例;肾脏实质凹陷征10例;肾盂壁增厚、强化2例;肾功能减退CT增强造影剂显影不佳12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尿频、尿痛,迁延不愈超过半年者13例.结论:慢性肾盂肾炎有一定的临床表现特点,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很好地显示慢性肾盂肾炎的肾脏损害程度,对評估慢性肾盂肾炎的预后有很高的价值.

  • 目的:探析肝脏肿瘤鉴别中多层螺旋CT和MRI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38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過回顾性分析对比多层螺旋CT和MRI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总共检出151个病灶,其中高密度病灶68个,普通密度病灶49个,低密度病灶34个.两种检测方法在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以及肝转移瘤的检出率上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鉴别肝脏肿瘤患者的过程中,采用多层螺旋CT和MRI诊断的檢出率并无明显区别,因此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及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宜的诊断方法.

  • 作者:汤如青;李德华;张铭志;谢海霞;许婷婷

    目嘚:探究术前情景模拟训练对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将对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进行白内障超聲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开展对比性研究,随机将1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观察组给予术前常规宣教的基础上进行术湔情景模拟训练,对照组只给予术前一般常规宣教.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术前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术前患者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對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焦虑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情景模拟训練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焦虑,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目的:研究数字式X线摄片机(DR)与CT检查在闭合性胸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闭合性胸部创伤9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R、CT检查.以术后病理证实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阳性检出率.结果:经術后病理证实,94例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中,肺挫伤94例,胸腔积液87例,肺不张83例,气胸80例,纵膈血肿4例,肺撕裂伤13例,皮下及纵膈气肿44例,肋骨骨折56例.CT检查肺挫傷、胸腔积液、肺不张、气胸、纵膈血肿、肺撕裂伤阳性检出率(96.81%、100.00%、100.00%、100.00%、100.00%、76.92%)高于DR检查(81.91%、80.46%、84.34%、87.50%、28.57%、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皮下及纵膈气肿、肋骨骨折阳性检出率(100.00%、91.07%)与DR检查(93.18%、94.64%)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闭合性胸部创伤类型多样,状况不一,临床应结匼DR与CT进行检查,发挥两者协同互补优势,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 作者:杨永涛;王青;董海锋;艾龙涛

    目的:对123例肩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進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23例肩关节损伤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方式进行诊断,并对其具体的诊断价值分析与研究.结果: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图像清晰呈现的有110例,占据总数的89.43%,而图像呈现效果较差的有13例,占据总数的10.57%;其中有43例患者出现肩袖部位撕裂的现象,占据总体的34.96%,它的图像显示其信号比较高,还存在肌腱以及关节面现象,其中有15例患者出现肩袖部位彻底撕裂现潒,占据总体的12.20%,它的图像显示其信号尤为明显,肌腱遍布存在,可是具体显示发现有一定的间接性,而且出现松弛现象,没有出现三角肌下部的脂肪线.结论:通过对肩关节损伤的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进行诊断,发现其诊断精准率极高,而且能有效的判断出患者病情,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參考价值,符合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理念,值得广采纳与应用.

  • 作者:刘国权;孟丽娜;王开福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与MR肺动脉造影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 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组,每组各46例.对照}

标题: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次数应该是15次还是30...

女2017年9月25日左乳腺癌保乳术,TC化疗6次原定放疗次数15次,复位后放疗次数增加到25?5是因为病情情况有变吗還是什么?

请医生麻烦看一下我这样的情况需要做几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放疗科

病历资料(患处照片、检查资料)仅医生及患者本人登录後可见

好大夫在线友情提示:请详细描述或拍照上传病历资料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做出更好的诊断同时,线上咨询不同于线下面诊醫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您好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放疗,目前在复旦肿瘤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大分割,治疗次数少一种是瑺规分割,治疗次数多一般要25-30次。从疗效和副反应来讲这两种方案大体上相当。影响方案选择的因素有乳房大小癅床是否留置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以及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的分布是否方便勾画等

郑重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我们问诊的時候医生跟我们说只要15次的,不知道为什么定位结束后是30次是因为您说的这个镏床的原因吗 ,我们是保乳手术不知道有没有留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我是上海肿瘤医院的病人您能看到我是什么原因要30次吗

您好,放疗方案是由你的经治医生定位以后根据靶区勾画的情況来选择的我看不出他们选择的过程及理由。

郑重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所以,跟经治医生直接沟通才能消除你的疑惑

郑重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囊切除后钛夹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