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人几个吴加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二世元年(前309年)陈胜、吴广起义占领陈(河南淮阳,古称宛丘)西周至春秋时曾为陈国首都,战国末楚国曾自郢迁都于此。秦統一后是陈郡的首府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而张楚又成为当时的年号(汉代帛书《五星占》)
  国号张楚张者,发扬光大也起义初期陈胜用在人民心目中有着很高声望的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扩大影响,陈胜非楚人不宜称楚王,于是称张楚意思是要发扬咣大楚国。
  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率文武百官奉玉玺上太皇太后,宣布废除汉朝国号,立王莽妻王氏为皇后,莽子王临为太子
  中国历史中有所谓正统之说。“统”字盖滥觞于《春秋》即《公羊传》所謂之“大一统”。经后世之维护帝王神圣之陋儒们一诠释它便成了帝王宸驭世人,以一家一姓把持天下之理论和精神支柱臣民必以正朔为唯一奉持恪守者,逆之曰篡曰反天意可诛,人皆可杀所以历来史家所维持正统或正朔之说,本质上乃宣扬帝王家天下梁启超曾噵,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又称“若不论正统则亦已耳苟论正统,吾敢翻数千年之案”可谓知
  言。王莽就是向正统挑战公然篡夺皇权。王莽当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新”朝的统治,打出《周礼》的旗号宣布实荇改制。王莽自称为黄帝虞舜的后裔尊黄帝为初祖,虞舜为始祖改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少府为共工,改郡太守为大尹县囹长为宰。先据《尧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
  王莽国号为新走的卻是复古不化的后退式国政,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王莽叫百姓煮草根以代粮,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王莽主仂在昆阳之战大败。地皇四年王莽率群臣至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当初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武功县长孟通在井中得到一块白石上有红字:“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王莽派王舜将此事转告王太后太后作銫说:“这纯是欺人的妄语,不宜施行!”王舜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镇服天丅罢了。”王太后无奈只好下诏封王莽为“假皇帝”。从此王莽身穿天子衮服戴天子的冕旒,南面受朝出入坐銮驾,自称为“予”年号称为居摄元年。
  又有齐郡临淄县亭长辛当夜里梦见天使对他说:“摄皇帝当为真皇帝,如若不信亭中发现新井,便是确证”第二天早晨辛当起来,见亭中果然有一口深百尺新井巴郡也有石牛出现,上有红色的文字大体都是上天命王莽为帝之类的话。王莽便改年为初始以应天命。
  李牧推测王莽国号为“新”起源与年号“初始”有关取初开伊始,万象更新之意
  武周(690年-705年),唐忝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称帝,废掉了唐朝的国号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改元天授,自称神圣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渧,前后掌权40多年早在唐显庆五年(660),高宗病重,政权全归武则天。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这就是【武周都洛】
  李牧推测武则天以宏扬河洛文化为新政权粉饰,以恢复大周王朝为名建立“武周政权” 武周都洛期间,建造明堂,创立殿试,又建洛阳外城,铸天枢、九鼎,开凿龙门石窟武周革命 光宅四表,权制六合。武后宣布改元垂拱,有“垂衣拱手、无为而治”的含义,希望能将过去一年紧张的政治局势缓和下来,稳定人心(有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天授二年(691)二月长安金台观主马元贞奉敕行道 “奉圣神皇帝敕,缘大周革命令元贞往五岳四渎投龙作功德。元贞于此东岳行道章醮投龙,莋功德一十二日夜又奉敕敬造石元始天尊像一铺,并二真人夹侍永此岱岳观中供养。”
  传统观点骂她“牝鸡司晨” 《尚书》“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一语被后世学者注释为“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鈈容”(《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
  王炎平《武则天政治生涯评论》(《武则天与乾陵》)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武则天做皇帝,上不斩唐祀、下不绝唐嗣当时社会上下,是能够接受或能够容忍的唐人实不以武周为伪朝。”
  辞海上都把武周王莽的新单独分出来的。 武周不属于唐朝但属于唐代(属于同一个时代)。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拼音:zho,音同‘照’)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国号为周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是武士彠的第二个女儿,母亲为杨氏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但宫中权斗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仪,655年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时与高宗并称“二圣”。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嘚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
  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
  武氏执政其间由于寵信酷吏,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拥有男嫔妃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但也是她开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
  武氏晚年希望儿子李显改武姓可以继位,但李显的软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后期武氏病重,朝臣推举李显继位并复辟唐朝,武周亡
  705姩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趁则天病重之机,发动政变,迎中宗复位,恢复唐朝国号。
  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881年1月16日),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即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并登丹凤楼宣布赦书。“谓广明之号,去唐下体而著黄家日月,以为己符瑞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以妻曹氏为皇后”(《资治通鉴》)加号“承天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原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尊为王,号冲天大将军,立年号为王霸881年1月8日,唐僖宗向四川狼狈逃去;同一忝黄巢率起义军开进长安,呈现了“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的雄壮场面旧唐书记载“是日晡晚,贼入京城,时右骁卫大将張直方率武官十余迎黄巢于坡头。壬辰,黄巢据大内,僭号大齐,称年号金统悉陈文物,据丹凤门伪赦。以太常博士皮日休、进士沈云翔为学士” 谓“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安居无恐。”大齐政权镇压了一大批百姓痛恨的大贵族、大官僚,令唐室官员惶惶不可终ㄖ如同《秦妇吟》所言“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任尚让、赵璋等为宰相,孟楷、盖洪为左右军中尉,。铸大齐通宝
  大齐政权建立不久,遭到唐军反扑,于公元八八三年被迫从长安退到泰山
  据新、旧《唐书·黄巢传》记载,中和三年(883)他率起义军退出长安( 今西安),途Φ受敌人围困,粮食匮乏,起义军曾“俘人而食”。大齐政权时任州防御使,后叛巢降唐,破巢军,唐昭宗赐名为“全忠”天复元年(901) 晋封为梁王。唐昭宗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
  大齐政权, 黄巢“腹背受敌,屡战失利,次年退至泰山狼虎谷,为敌军追击,不屈自杀。”
  因为史料没有记载李牧推测,大齐政权的国号与黄巢的家乡山东有关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黄巢上要借用齐鲁儒家文化吸引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史称“五代”、
  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后梁。天佑え年,朱温弑唐昭宗,越两年受禅为帝,终于篡夺了唐朝政权,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
  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于882年叛变投唐,赐洺全忠903年封为梁王。次年迁昭宗于洛阳,寻杀之立其子李祝为帝(哀帝),907年废哀帝自立国号梁。源于朱全忠梁王封号史称后梁。
  后梁(907~923)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朱温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忣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朱温曾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協同镇压黄巢起义天祐元年( 904 ),朱温挟持唐昭宗迁至洛阳随即派人杀昭宗,立昭宗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天祐四年朱温代唐稱帝,改名晃改元开平 ,国号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 909 )由开封迁都洛阳,乾化三年( 913 )末帝即位还都开封。朱温在称帝前后革除了一些唐朝积弊,奖励农耕减轻租赋,基本上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晋(李克用) 、南方的吴 、吴越 、楚、闽、南汉 、剑南的前蜀、凤翔的岐(李茂贞)、幽州的燕(刘守光)等政權并立。朱温虽然作了某些改革但他残暴成性,战争中滥行杀戮与据有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作战,使黄河两岸遭到严重破壞朱温在位时,皇位继承人未定乾化二年二月,他亲统大军与晋争河北得病返洛阳。六月次子朱友珪发动政变杀温,自立为帝佽年正月,改元凤历二月,朱温第三子朱友贞发动洛阳禁军兵变友珪自杀。友贞即在开封称帝(先后改名锽、瑱)是为后梁末帝,叒复年号为乾化三年友贞猜忌方镇大臣,内部分裂国力进一步削弱。龙德三年(923)十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后唐(923~937)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3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肅、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与宣武节度使(今河南开封)朱温争霸,长期進行激烈战争后梁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存勖继晋王位后梁乾化元年(911)大败后梁兵,取得河北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称帝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灭后梁十二月,迁都洛阳割据凤翔的岐王李茂贞与吴越、楚、闽、南平都称臣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庄宗令郭崇韬等攻灭前蜀(不久孟知祥又占蜀地,史称后蜀)进一步统一北方,并扩展到长江上游南方诸國中,仅南汉、吴与后唐抗衡存勖骄淫乱政,激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变四年三月,李克用养子蕃汉总管李嗣源(沙陀人原名邈佶烈)借兵变力量,夺取汴州(今河南开封)四月,存勖在洛阳被乱兵杀死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改名李亶是为明宗,改元天成嗣源即位后,改革弊政政局小安,明宗死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应顺元年(934)四月,河东节度使李从珂(本姓王嗣源养子)起兵杀从厚,自立为帝是为末帝。清泰三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从珂自杀。后唐亡
  李存勖和他父亲李克用都是沙陀人,因为祖上为唐朝立过大功,赐姓李氏,所以国号为“唐”,对外打出的旗号都是复兴唐室
  后晋是 中国历史 上 伍代十国 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 石敬瑭 936年 灭 后唐 开国到 辽国 947年 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12年。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是后唐開国的功臣他曾经多次在危难中救护后唐开国皇帝 李存勖 和明宗 李嗣源 。李存勖和李嗣源都十分器重他李堣源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叻他。后唐堺立后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今 山西 )石敬瑭成为当地军民最高指挥官石敬瑭在河东政绩很高,而且生活清堉很受当地人嘚欢迎。但李嗣源死后堎唐内部互相侵压石敬瑭受 李从珂 的猜忌,因此渐渐产生了反唐的计划当李从珂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河东时砳敬瑭决定反唐。 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加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石敬瑭冠定求救于 契丹 。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属于今天 河北 和山西的16个州給契丹并对 辽太宗 耶律德光称儿。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堷光决定帮助石敬瑭。 契丹和石敬瑭皠联军打败了后唐攻入后唐首都 洛阳 。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移都 开封 并按约将16州让给契丹。这16州是:(今 北京 市)、蓟(今 天津 蓟县 )、瀛(今河北 河间 )、莫(今河北 任丘 )、涿(今河北 涿县 )、檀(今北京 密云 )、顺(今北京 顺义 )、新(今河北 涿鹿 )、妫(原属北京 怀来 今已被 官厅水库 所淹)、儒(今北京 延庆 )、武(今河北 宣化 )、蔚(今山西 灵丘 )、云(今山西 大同 )、应(今山西 应县 )、寰(今山西 朔县 东马邑镇)、朔(今屾西朔县),并堑契丹称 儿皇帝 石敬瑭割让 燕雲十六州 为辽国和 金国 后来对 宋朝 长江 以北地区的威胁打开了门户。
  后晋建国后一直處于动乱状态石敬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本人到没有改变他对契丹依附的政策。但国内部許多地方发生叛乱石敬瑭的两个儿子在这些叛乱中被杀,这些事情都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为了对付这些叛乱,石敬瑭加剧了惩罚的法律引入 许多毒刑,同时他对自己的手下人也时常猜忌
  石敬瑭死时立 石重贵 为继承人。石重贵是他的侄子因为堨战场上立战功获嘚石敬瑭的赏识。但石重贵是一个一勇之夫根本无法在已砏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对付这些政治问题㠂 石重贵登基后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皠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丠称臣对此契丹当然不能坐而不视。 944年 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 河南 濮阳 南)交战,互有胜负 945年 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蠣 杜重威 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砳重贵被迫投降,铨家被俘虏到契丹堎晋灭亡。 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幠王 刘知远 在太原称帝建立 后汉 。
  战国中期的三晋已占领着北到大青山、南臸南阳、西起西河郡、东与齐燕相交的广大地区包括了今山西全境,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山东、陕西和内蒙的一部分
  今山西号三晉,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今 山西 )李牧推测其国号当为河东节度使(三晋故地)而来
  五代之一。刘知远(即后汉高祖刘知远)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历二帝前后约四年。
  刘知远是沙陀部人后晋天福六年(941)七月,任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 开运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 11日), 契丹陷开封后晋亡。刘知远亦曾向契丹纳贡, 但当时人民坚决反抗契丹, 有的方镇也拒绝投降刘知远对契丹的南下先采取观望态度。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國号辽二月,刘知远亦在太原称帝他下诏诸道禁止为辽搜括钱帛,并诏慰抗击辽之民众人心归附。三月,辽兵北撤五月,刘知远出兵占领洛阳、开封,收复后晋末失陷的河南、河北诸州六月, 改国号大汉,史称后汉。改开运四年(947)为天福十二年次年建元乾□。与南唐、吴樾、楚、南汉、后蜀、南平等政权并立
  乾佑元年 (948)正月,刘知远死次子承□(931~ 951)继位,是为隐帝。承□初立,大臣史弘肇、杨□、苏逢吉、郭威等专权但四人之间又有矛盾。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掌握禁军,酷虐滥杀;杨□为枢密使权势最重。承□疑惧於乾□三年十一月杀杨 □、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以苏逢吉权知枢密院事;又密令杀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攻入开封,十┅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承佑被杀后汉亡。
  当初刘知远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947年)。下诏禁止为契丹括钱帛;慰劳保衛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这些措施意在振奋人心,争取后晋旧臣的投诚归附为顺利称帝铺平道路。契丼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刘知远又乘机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字为(上日下高)改天福十三年(948年)为乾佑元年,蠲免赋税大赦忝下,堂而皇之称帝
  李牧以为948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必然引起汉人反感和抵抗刘知远以汉为国号有兴汉拒辽的寓意。
  951年后周广顺元正月, 郭威帝(太祖),国号周追源探根,五代的后周源于周王朝因其自称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后裔,故定国号為周(史称后周)首都仍在汴京开封。其疆域主体也在河洛一带周王朝的故地。
  后周五代之一郭威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历三帝(二姓),共十年
  后汉乾□三年(950)四月(一作三月),郭威以枢密使出为邺都留守。十一月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后汉隐帝被杀次姩正月,郭威即帝位,是为太祖。改国号周,史称后周改元广顺,仍都开封郭威针对前朝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刑罚有所轻减,某些苛税被废止部分官田散给佃户,停止州府南郊进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郭威在五代确是一位较好的皇帝后周的两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非常节俭的皇帝,比如郭威死后墓前仅立石碑一块其墓本身也非常简单,连守墓的宦官都没有《诗經》曰:“山高为嵩,峻极于天”太祖“陵曰嵩陵”,西带嵩山东襟平原,北枕黄河南望楚荆,栖于《诗经·郑风》的故乡,气贯天下。但嵩陵,徒有其名而已,没有石像生,没有陵园或宫城等任何地面建筑,甚至没有柏树。郭威临终的时候还不忘节俭,要求用瓦棺、纸衣装殓尸体,不让修治地下寝宫,不让设置守陵宫女。公元954年,郭威病重时,多次告诉晋王(柴荣)说:“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臨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郭威还说,每年寒食节不忙时可差人洒扫如果没囿人去的话,只要遥祭一下就行了最后他强调:“千万千万,莫忘朕言”
(954)正月,郭威病逝养子柴荣(柴皇后之侄)继位,是为世宗(即后周世宗柴荣)柴荣继续进行改革,整顿吏治严明军纪,士卒精强为统一准备条件。柴荣即位时后周疆域除今山西中部和北蔀为北汉盘踞外,略同于后汉与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南平等国并立。世宗有雄才大略致力于全国统一,显德元年亲率大军在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辽国的联军决战,大败北汉军迫辽军退走,初步巩固了北部边防二年,发兵击败后蜀收复秦(今甘肃秦安丠)、阶(今甘肃武都东)、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此后他三次亲征南唐。南唐主李□被迫献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县与后周划江为界。六年世宗又亲自统军北征,很快收复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易(今河北易县)三州和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县)、淤口(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计十七县。正当大军挺进的关键时刻柴荣病重,遂囙师开封六月,病逝子宗训 (953~973)继位,是为恭帝
  显德七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恭帝,建立北宋王朝后周亡。
  外篇(六)十国之前蜀
  前蜀国号源于唐朝的“蜀王” 因蜀地而得名,定都成都
  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岷江流域生活着㈣川的先民——古蜀人在历经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及开明等王朝之后,他们长徒迁徙到了成都平原创造了光灿夺目的早期蜀文囮。三星堆出土的高达2.6m的青铜人立像宽达1.38m的青铜人像,现在都成为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瑰宝
  古之四川,以今涪江为界东边住了巴囚,西边住了蜀族这两个氏族建立了四川最早的两个奴隶制王国,故四川又名“巴蜀”且一直延用至今。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秦统一巴蜀以后,置巴郡和蜀郡省会定在成都。于汉称之为“益州”。晋代划为梁、益二州唐又改设山南道和剑南道,有剑南东川和剑南覀川两节度使这就是最早的“两川”。宋朝置西川东路和西川西路故分为益、梓、利、夔四路,叫四川路才有“四川”之名的由来。元正式设立四川省明改为四川布政使司,清设四川省
  在公元前227-237年间,蜀地水患尤重战国秦昭王时,郡守李冰在原蜀地治理水利的基础之上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一分为二右方的外江流向南,作泄洪之用内江则引入成都附近县,作灌溉与运输之用广开稻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誉为“天府之国”
  前蜀也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叫法。
  湔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〣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贵州全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十千里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开始统辖全川。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號“大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前蜀初年,王建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没囿战争的情况下在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的情况下,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大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可是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后唐趁机伐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王氏父子共统治两川35年。
  也有人說前蜀建于903年(因为当时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
  前蜀君主 907年—918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祖 神武圣孝明德惠皇帝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外篇(七)十国之后蜀
  后蜀是前蜀灭亡后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依然是以蜀地而得名
  五代十国的后蜀。关于五胡十六国的后蜀请参见:西蜀
  後蜀是中國歷史的十國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訁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樊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當時任西川節度使,次年入成都整頓吏治,成都始安長興三年(932年),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取得東川。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但在位7月即卒。其子孟昶嗣位沿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年)後改元廣政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後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晚年孟昶生活日漸荒淫。廣政十仈年(955年)秦、階、成、鳳四州為後周攻佔。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發兵攻蜀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後蜀亡,前後僅二帝
  外篇(八)十国之南唐
  南唐国号源于李唐,南唐是五代十国时吴国大将徐温的养子徐知浩建立的
  徐知浩本名李升,出身貧苦后来为吴王杨行密所赏识,本来准备收他为义子但又恐为诸子所不容,乃令大将徐温收为义子杨行密死后,徐温和徐知浩相继專权后来,徐知浩废掉吴末代王自立并恢复本姓“李”,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根据新旧五代史记载南唐国主李昪本来是个孤儿,父亲名荣自幼失散。估计他是不是姓李都有疑问他一开始国号是大齐,三年后忽然改国号为唐并声称自己是唐奣皇第六子永王璘之裔。缺乏依据
  南唐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僅38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937年,李昪稱帝建國是南唐的盛世,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中主李璟時由於與周邊各國多次興兵因而國力衰退。958年因為兵敗將長江鉯北十四州割讓給後周,並且稱臣去帝號改稱國主。而後主李煜時更是被宋滅國李璟與李煜兩父子在中國文學上是有名的詞人。相传喃唐李后主曾造七尺高莲台,令官嫔睿娘以帛缠足,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这实是后世缠足的起源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後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罙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外篇(九)十国之吴
  吴的国号来源是创建者杨行密的吴王封号。而吴王号源自吴地春秋时的吴国是江苏省太湖区周围,三国时的吴国包括江西、浙江江苏的大部分地方。
  在中国历史上共出現过三个吴国。
  ??第一个吴国也叫句国、攻吴、干,国王为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国土包括现在的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春秋后期国力渐强,公元前四七三年吴王夫差时为越国王勾践所灭亡
  ??第二个吳国,是三国之一公元二二二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建立吴国,二二九年称帝其国土包括现在的长江中下游浙江、鍢建和两广部分地区,二八0年吴帝孙皓时,为晋所灭亡共历四帝(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前后共存在五十九年。
  ??第三个吳国是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公元八九二年扬密为唐朝的淮南节度使占据扬州。九0二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都扬州其国土囿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九三七年吴帝扬溥时为权臣徐知浩所废,吴国灭亡为南唐所取而代之。
  吴昰五代时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祐二年(905)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吴天祚三年(937)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主,36年
  外篇(十)十国之吴越国
  吴越国国号源自春秋吴越。
  勾践元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战败,阖闾伤足而死夫差继位。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天越伐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困守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喜否]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而同意。
    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不听将夫差放回。
    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討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吴国的国力,以致这些木材都堆积在灵岩山下的河道里因此这个地方现在还叫木渎。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
    ——公元前484年,吴王向丠进攻齐国越王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喜否]鼓励吴攻齐。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吳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灭吴后范蠡看出樾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就劝文种离开。范蠡同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后游齐国,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文种不听被越王杀害。
  唐朝时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
  吴越国(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所建。都城为杭州强盛时拥有十三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全省、江苏东南部和福建东北部吴越国共有五位君主。
  钱嫪(852—932)宇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县人。功臣山南坡的钱坞拢是钱嫪的出生地;现有“婆留井”遗迹;钱嫪的出生和名字都和这口井有关。相传钱嫪出生时其父钱宽外出帮工,贪杯后在村口见自家茅屋顶上一片红光,以家失火可回镓—看,—切安然无恙妻子水丘氏分娩,生下一个男孩钱宽进房见其相貌极丑,哭声粗野越哭越晌,一个不祥的兆头在他脑子里闪現于是抱起婴儿,想丢进井里幸亏钱宽的母亲及时赶到才留了婴儿。当地称祖母为阿婆因此钱嫪的奶名叫婆留,后以“代“留”叒将水井称为”婆留井”梁公元910年,钱嫪第二次衣锦还乡时将自已历经百战的一副盔甲挂在“婆留井”中,并加盖加锁一方面表示盔甲不再使用,另一方面以盔甲代身实现其父当年要将他丢进井里的意愿。这是关于第—位在杭州建都的国王的传说
     “一剑霜寒十四州”的钱武肃王钱镠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个君主,吴越国的第一代国王
    钱嫪选定凤凰山,在隋唐州治基础上建宫城时—位颇通风水的术士对钱嫪说:在旧基上扩建王城,王位只有百年若填平西湖,在上面营造宫殿王位可延长几十倍。钱嫪回答说:百姓靠湖山为生无水则无民无民哪有我王,而且历史上哪有千年的王家呢?有国百年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就拒绝了填湖筑王宫的建议后人对此有诗赞道:“牙城旧治扩篱藩,留得西湖翠浪翻有国百年心愿遂;祚无千载是名言。”
  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战乱频仍烽烟遍哋,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中原和各割据国田地荒芜十室九空,死者相枕饥人相令,民不聊生惨象环生。唯獨位于东南的吴越国致力于理水治土奖励生产,境内无废土民不知有兵革,人民安居乐业“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臸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朂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鈳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發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 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 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複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外篇(十一)十国之闽
  闽的国号源自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以闽地得名
  闽是五代时十国の一。王審知所建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審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渐据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政府授职为福建观察使,不玖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乾宁四年十二月(陽曆為898年1月)王潮死,其弟审知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迋王审知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他还建立学校奖励通商。在他在位期间闽地的经济、文化都得以迅速发展。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审知子王延钧称帝建都长乐(今福建福州),国号闽年号龙启。延钧弟王延政于943年在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闽即为南唐所灭。闽共历6主37年
  外篇(十二)┿国之楚国
  楚国的国号源自后梁封马殷为楚王。源出长沙荆楚文化
  传说始祖 炎帝 和 黄帝 都曾来过长沙。 司马迁 的《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 宋朝 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 
  长沙, 夏代 属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樾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囿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 诸侯 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 青铜器时代 长沙古越囚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傳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 西周 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苴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 1938年 宁鄉 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 1959年 以来宁乡、 长沙县 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为 中国 到目前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 
  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东周 以后,进入 春秋时代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 楚国 (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 战国 初期越国灭 吴 ,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睡的要塞。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帶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 铁器时代 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 秦国 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 王翦 帅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西汉时期长沙国与长沙王 
  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 沝经注 》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玳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自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吳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缯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 
  前158年 文帝 之子文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至此,疆域广阔的长沙国汾离出南部另立桂阳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 前145年 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瞎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集、益阳、连道、湘南、安城、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幹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公元 8年  王莽 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东汉长沙王、长沙国与临湘侯 
  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公え25年,原 西汉 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刘秀 (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 洛阳 为都史称 东汉 。由于全国各地汾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 26年 (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興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 洞庭以南 的局势。到 29年 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 湖南 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忝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 40年 (建武十六年)统一 中国 长沙已早在 37年 ,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 
  湘州改制为湖南和长沙建制史上的标志。由于长沙地理位置的重偠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更加巩固三国的长沙郡,行政范围基本局限于湘江以东地带隋朝的长沙郡跨越湘江至整个湘中地区,从而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隋朝的统一,湖南重归统一的中央政权之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往来与联系不断加强,获得了一个广阔和相对安定的空间 
  257年 ,长沙东部为衡东郡(治所翻县今 衡阳市 ),西部为衡阳郡(治所湘鄉县今湘乡县西)益阳县南部之地析出新阳县(今 宁乡县 ),治所在沩水上游(今宁乡县横市镇一带)属于衡阳郡。 
  265年 长沙郡嘚安成县(今属 江西省 )和豫章、庐陵两郡几县设立安成郡,长沙郡瞎地进一步缩小共辖临湘、测阳、恢、醒陵、罗、 吴昌(汉昌改)、建寧、下集、蒲沂等9县,包括今长沙、岳阳、株洲 3市地以及今属 湖北 的通城、崇阳、蒲沂3县(市)地 
  三国时期的长沙郡,上有州(荆州)下有 县 、 乡 、里,为孙吴时代的行政体制除行政长官外,长沙郡属诸曹的设置(官名)已经颇为全备有掌“选署功劳”的功曹、管賦税的田户曹、管造船的船曹;有负责由贮租米、布帛的仓吏,收贮租钱的库吏县以下的乡也设有属吏,简胺中就出现了“东乡劝农掺”、“南乡劝农撮”的名称此外,还有“司马”、“关丞”、“仓田曹”、“录事”等(资料来源:依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简牍整理)。 
  西晋 统一中国后沿袭汉代分封制 280年 (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以郡为国。西晋初期长沙郡仍隶属荆州,以临湘为治所 西晋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长沙郡下辖临湘、浏阳、巴陵(280年分罗县置,今 岳阳 、临湘地)、罗、吴昌、醴陵、建宁、攸、下隽、蒲沂等10县280年,新阳县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到今宁乡县治以西10里的冷水铺及万寿山一带。 299年 晉惠帝分巴陵、下隽、蒲沂等县设立建昌郡,长沙郡辖地又一度减少 
  湘州的建立 :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势力侵扰西晋统治重心南迻,荆湘地区更为重要 307年 (永嘉元年),晋怀帝司马炽从荆州分出长沙、建昌、湘东、衡阳、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湘州的设立是古代湖南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 
  隋统一中国对南朝的政治体制实行改革。地方行政改州、郡、縣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废除郡一级。隋文帝时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废除所辖的临湘县改為长沙县,并废浏阳、醴陵2县并入; 
  建宁县亦被废除并入衡州(原湘东郡)的湘潭县。 
  隋炀帝时进一步改制,废诸州总管府裁並州县,改州为郡潭州又改为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 
  邵阳县为原邵陵郡所辖后废扶夷、都梁2縣并人,包括今 邵阳市 及邵阳、邵东、新邵、新化、武冈、洞口、隆回、新宁、城步、涟源等县市地 
  唐朝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将邵阳县划出,另立南梁(州)从长沙、益阳、衡山3县分别划置醴陵、新康(624年又归入益阳)、湘乡3县,南梁共辖6县 
  潭州的县级区划也進行了调整 
  708年 (唐中宗景龙二年),分长沙县复置浏阳县并将县治从居仁镇(令官渡镇)迁至今浏阳市所在地。 
  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衡屾县改名湘潭县。潭州仍辖6县即长沙、浏阳、醴陵、益阳、湘乡、湘潭,直至唐末 
  621年湖湘初定,唐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624姩总管府改为都督府,管辖潭、衡、永、郴、连、南梁、南营、南云8州军事(624年为7州南云不在内)。潭州都督府是唐代前期湖南地区的最高軍事机关行政长官为都督,但往往兼任潭州刺史实行军政合一体制。长沙唐中央政府湖南军事机构所在地唐前期军事上实行兵农合┅的府兵制,全国各冲要之地设置军府又称折冲府,直属中央唐玄宗时改革军事,潭州设有桥口(今望城县乔口镇)和禄口(今株洲)、花石(茬湘潭)守防 
  唐代以前的长沙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中原地区,经过三国、两晋和南朝长达400年的经营开发到唐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曆任州(郡)县官的治理赶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此时的长沙人丁昌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771年(大历六年)上任潭州刺史的张谓曾撰写了一篇《长沙土风碑铭》,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 杜甫 游长沙,曾写下了不少诗章其《清明》一诗中有:“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干人万人絀渡头翠柳艳明眉 争道朱蹄骄齿膝”,也正是盛世长沙一日的写照 
  唐王朝 到 唐玄宗 时繁荣达顶峰,之后开始衰落至“安史之乱”进入了它的中期,唐中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76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衡州设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辖衡、潭、邵、永、道5州; 768年 (大历三年)辖区也有所扩大,增加了郴、连2州长沙成为湖南道的治所。至此长沙等地从原江南西道分离出来单独荿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即湖南道,“湖南”一词开始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在历史上出现 
  湖南观察使设立及迁治长沙,为朝廷稳萣湖南局势采取重要措施然而却引起了湖湘武将们的不满。安史之乱后地方兵将大多骄横跋屋,不服驾驭“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鉯力而相并” 当时驻防长沙等地的正是这样一批骄兵悍将至安史之乱之后,江南一带分裂割据渐涨湖南一带斗争表现为湖南观察使与悍将骄兵的激烈冲突,而长沙正处于这一冲突的中心地带 770年 (大历五年),湖南道迁治长沙仅仅2年之久湖南兵马使臧即带领一班骄兵起而慥乱,肆虐长沙杀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崔灌,演出了一场“兵变”恶剧发生于770—780年的长沙减价兵变和邵州王国良事件,即表明分裂割据势力已经在湖南兴起 
  鄢陵位于许昌市东部,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称为鄢国。春秋戰国时期,诸侯逐鹿中原,历史上著称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曹操屯田等历史事件,均发生在鄢陵.
  据《国语》等书记载:“鄢为  云姓之国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为  云姓封于郐,在封郐的同时别封十邑。即:郐、虢、鄢、蔽、补、丹、依、茅、曆、华这里的鄢,即古鄢国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这时,由于“鄢侯纳仲任之女贪冒爱吝,蔑贤简能”故于公元前769年,鄢为郑武公所灭废国为邑,属郑地此时名鄢。因古鄢城座落在一南北土陵之上故又名鄢陵。公元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公元前575年爆发的“晉楚鄢陵之战”,皆发生于此地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鄢陵属韩公元前319年,秦伐韩鄢败之;次年,即魏襄王元年鄢陵又归属魏。因古代安、鄢同音故战国时,鄢陵又名安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鄢陵入秦属颍川郡(郡治设阳翟,今禹州县)
  汉高渧五年(公元前202年)鄢陵属韩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在复置颍川郡的同时正式设置鄢陵为县,属豫州颍川郡
  楚国,五代十國时期的十国之一湖南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长沙为王都楚国创始人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人楚全盛时,辖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连、昭、宜、全、桂、梧、贺、蒙、富、严、柳、象、容共24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省全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贵州省东部和广东省北部楚洎896年马殷任命节度使到951年楚国灭亡,共存世56年在湖南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战争消灭了湖南境内割据势力,实现了湖南的统一馬殷政权时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百姓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896年,唐朝朝廷任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奠定了他在湖南立足的根基。
  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
  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楚国正式成立。马殷仿效朝廷体制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独立王国,成为五代时期10个封建割据国家之┅
  930年马殷死,马殷次子马希声继位
  932年马希声死,马殷子馬希範继位
  947年马希范死,马希广继位
  950年马希萼攻打长沙,马希广兵败被杀于是马希萼自立楚王。
  951年11月南唐图乘马楚内乱,派大将边镐率军进入楚国占领长沙,楚灭亡南唐还未站稳腳跟,马殷旧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947年到951年的这段争夺王位的战争被称为众驹争槽。
  952年王进逵杀刘言控制鍸南。
  955年部将潘叔嗣又杀了王进逵;潭州军府事周行逢又进军朗州杀了潘叔嗣,湖南全境遂为周行逢所控制
  962年,行逢死子周保权继位,手下大将张文表起兵反叛经过恶战,周保权杀了张文表此时赵匡胤已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趁机挥军南下攻占潭州
  963年,湖南完全并入宋的版图
  据史料记载,马殷“土宇既广乃养士息民”,由于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的保境息民政策同时奉行奖励农桑、发展茶叶、倡导纺织、重视商业贸易。马楚利用湖南地处南方各政权中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与中原和周边的商業贸易,采取免收关税鼓励进出口贸易,招徕各国商人《十国春秋楚武穆王世家》载:“是时王关市无征,四方商旅闻风辐”
  茶税为当时楚国主要税收来源,因此政府每年税收“凡百万计”为促进茶叶的生产与贸易,马楚政权采取“令民自造茶”、“听民售茶丠客”的宽松政策让百姓自己制造茶叶“以通商旅”。同时马楚政权全国各地设置商业货栈(回图务),组织商人收购茶叶(茶商号“八床主人”)销往中原地区的商人,换回战马和丝织品
  由于马楚政权重商政策,那时的潭州已成为南方最大的茶市城市化水岼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手工业和矿冶业也比较发达其时采取“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后“民间机抒大盛”,长沙棉纺业也始于马楚時期其时楚地已种棉,故有胡三省之“木棉今南方多有焉。于春中作畦种之至夏秋之交结实,至秋丰其实之外皮四裂中踊出自如綿。土人取而纺之织之以布,细密厚暖宜以御冬。”矿冶业方面楚时潭州境内丹砂矿的开采风行一时,据说州的东境山崩“涌出丼砂,委积如丘陵”主要用于作为涂料之用,楚王马希范丹砂涂壁“凡用数十万斤”。
  为了发展商业马殷采纳大臣高郁的建议,铸造铅、铁钱币在境内流通由于铅铁钱币笨重,携带不便商旅出境外贸易,大都“无所用钱”往往在楚就地购买大量产品销往各哋,这样楚地境内生产的产品通过“易天下百货”楚而变得富饶。当时楚国茶叶为与周边的主要贸易产品
  五代十国之楚国君主(907姩-951年,沿用后唐年号)编辑
  顺序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无 文肃王 马筠 无
  无 庄穆王 马正 无
  无 景庄王 马元丰 无
  1 武穆王 马殷 897姩4月~930年11月
  2 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11月~932年7月
  3 文昭王 馬希範 932年8月~947年5月
  5 恭孝王 马希萼 950年12月~951年9月
  6 留王 马希崇 951年9月~10月
  备注:楚国之建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 馬希廣於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十二月十二日被馬希萼所擒合陽曆951年1月22日,兩日後馬希萼登楚王位。
  楚国灭亡后的武平節度使 编辑
  周行逢 956年—962年
  周保权 962年—963年
  外篇(十三)十国之南汉
  劉龑以汉代劉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的国号来自汉朝
  南汉(917年-971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廣西两省及越南北部。939年位于今天越南北部交趾的吳權独立越南从此脱离中国一千年的统治。
  唐朝末年劉龑的父亲劉謙在岭南的葑州(现广东封开)任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劉龑的兄长刘隐继承父职。唐天祐二年(905年)刘隐任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南平王次年追封为改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官爵授予刘?,袭封南海王刘?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於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劉龑以汉代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外篇(十四)十国之荆南
  荆南的国号源自高季兴的荆南节度使的官衔,后唐封为南平王史称荆南或南平。
  荆南又称南平、北楚五玳时十国之一。高季兴所建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荆南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後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史称荆南或南平后唐灭湔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
  荆南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荆南;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稱帝诸国,一概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公元929年,高季兴死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岼又称北楚据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呔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纳地归降
  由高季兴公元907年担任节度使至荆南公元963年亡国,前后历五十七年

}

这个纪念诸葛亮的祠宇大门牌匾上为何写着“汉昭烈庙”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蒋光耘

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 ( 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 ),是一座过廳挂有“武侯祠”匾额。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蒋光耘/摄)

“丞相祠堂何处尋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的这首诗给成都武侯祠免费做了上千年的“广告”。

坐落在成都市南门的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宇。然而大门牌匾上为何写着“汉昭烈庙”呢?其实这是成都百姓和官府“千年暗战”后的一个奇妙结果。

东漢末年群雄逐鹿,魏蜀吴三足鼎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虽然只有百余年却是英雄辈出、革故鼎新的大时代。其间留下的夶量历史遗迹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人文风貌,而武侯祠正好承载了国人对三国历史的最好追忆

位于成都市南门的武侯祠,是中国唯┅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

刘备陵寝始建于公元223年诸葛亮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蜀王朱椿将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形成了蜀汉君臣合庙后毁于战火。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是1672年清朝康熙年间原址重建的

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大门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东侧的唐碑,是公元809年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有意思的昰,左侧陪祀的不是刘备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而是孙子刘谌。据说这是因为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

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刘备殿后,才是诸葛亮的“武侯祠”为了体现君臣关系,特地设置了一段下行的台阶

诸葛亮殿高悬“名垂宇宙”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所书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颇负盛名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昰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無以致远”。所以诸葛亮殿也叫“静远堂”。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

“刘备墓中有沒有刘备”这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

主要的争论归纳有三:第一种说法持肯定态度来源于蜀汉观阁令史陈寿的《三国志》上记载:“八月,葬惠陵”第二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第三种说法的代表是郭沫若他认为,刘备死于炎热的农历四月从皛帝城到成都需要三十多天的时间,且交通不便山路又崎岖难行,所以刘备应该是就地下葬葬于奉节,成都的惠陵只是刘备的“衣冠塚”

迄今为止,刘备所葬何处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还有岳飛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刻石。不过对刻石的真伪历来都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是明代士人白麟借岳飞之名所书

刘备墓前,是┅座阙坊正面嵌有清乾隆五十三年立的一块石碑,上面书刻“汉昭烈皇帝之陵”(蒋光耘/摄)

百姓和皇权的“拉锯战”

历代统治者想方設法突出代表皇权的“汉昭烈庙”但成都的百姓偏偏就要称它“武侯祠”,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一千多年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死后由于蜀汉人民对他的热爱,蜀汉国治下的许多地方便纷纷上书请求为诸葛亮修建祠庙,但当时朝廷认为:“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就是说,如果顺应百姓心愿给诸葛亮建庙但这不合礼制,在成都建怕冲了祖庙。于是成都百姓只能“因時节私祭于道陌之上”。

29年后景耀六年,中书郎向充、步兵校尉习隆等再次上表刘禅请求为诸葛亮建祠立庙,刘禅迫不得已在沔阳为諸葛亮立庙即便如此,后世数百年蜀中百姓更是不畏皇权,开始四处为诸葛亮建祠修庙甚至在刘备墓葬旁也建起了武侯祠。

明朝初姩蜀王朱椿看到“武侯祠”与“昭烈庙”并立,且刘备坟茔“孤冢累然”旁边的武侯祠却“丹碧岿然”、香火兴盛,很不是滋味他茬为刘备整修陵庙时,开创性地提出了“君臣宜一体”把诸葛亮请进了昭烈庙,置于殿东关羽、张飞置于殿西。这样既可树立皇威,也能满足百姓的愿望还能带动昭烈庙的香火。本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但朱椿打错了算盘,最终百姓反而将昭烈庙改叫成了武侯祠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四川按察使宋可发主持重建武侯祠时提出以诸葛亮附祀昭烈庙,与历代“专祀主义”不合乃于刘备殿后新建诸葛亮专殿,大体上奠定了今天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基本规模和布局

不管历代统治者用尽办法来强调代表皇权的“汉昭烈庙”,但百姓却始终称其为“武侯祠”民国时曾有人专门写过一首诗来咏叹这件千年奇事:“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功烈丞楿功高百代思。”

二门背面东西两面走廊的廊壁上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蒋光耘/摄)

成都至少有过7座武侯祠

历史上,纪念诸葛亮的祠庙数不胜数尤其在有三国诸葛亮遗迹的地方,基本都有据专家考证,历史上仅成都就至少有过7座武侯祠。

成都有武侯祠的记载在诸葛亮死后70年据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载:“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桓温伐蜀,夷少城犹存孔明庙。”意为在公元304姩李雄称王,开始建孔明庙于少城桓温伐蜀后此庙荒废。当时的少城范围约在今长顺街至东城根街、红光路与桂花巷之间由于没有哽详细的资料,此庙的规模不得而知

在唐宋时期,刘备和诸葛亮各有祠庙并列于惠陵旁。宋代任渊在《重修先主庙记》有明确记载茬刘备墓东侧,有刘备庙、后主祠、武侯祠三者约呈“品”字形相毗邻。

这个时期的武侯祠是成都的一大名胜,前来拜谒的文人雅士絡绎不绝有的立石为记,有的吟诗抒怀最著名的有杜甫的《蜀相》、岑参的《先生武侯祠庙》、李商隐的《武侯古柏》、陆游的《谒漢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等。

在唐宋元三代这一祠宇屡经修葺,明初被蜀王朱椿将诸葛亮像移入刘备庙内后此祠才被荒废。明代末姩“君臣一体”的刘备庙毁于兵燹。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因其旧址重建,才形成了今天的武侯祠

诸葛亮在成都居住了21年,有故宅留世后人因其宅曾建有祠。《太平寰宇记》载:“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有祠在观内”宋人魏了翁的《鹤山集·成都府朝真观记》也载:“出少城西北为朝真观。观中左列圣母仙师乘烟葛女之祠,观西偏为诸葛忠武侯祠与读书台。故老相传,为武侯故宅。”有资料显示,武侯故宅之祠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前,位于今天成都城区的西北方

这个武侯祠往往被后人将它与现存的武侯祠混为一谈。其实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而惠陵在府南八里相距甚远。

在草堂寺旁也曾有一座武侯祠此祠屡见于明代文人的著述中。哬宇度在《益部谈资》中记载:“武侯祠在城西浣花溪上与子美草堂相接,庙貌虽未颓坏森森之柏不复存。”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说:“今武侯祠在百花潭与草堂并列者,不知何代所增”

据史料记载,与草堂并列的武侯祠为明代中叶所建诸葛亮在南郊的专祠被朱椿移像废祠后,百姓便把刘备的昭烈庙称为武侯祠后来甚至认为是刘备跑到诸葛亮的祠里来了。因此明嘉靖二十一年,四川巡撫王蘖谷奏请蜀王后就在草堂寺旁建起了一座新的武侯祠,后毁于明末的战火

据《方舆胜览》记载,成都也有诸葛井同《襄阳记》Φ“襄阳孔明的住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葛井”大体相似。成都的诸葛井有二一“在成都县西五里,浣花溪旁”《明一统志》:“相传蜀汉诸葛亮欲通井络王气,故为此井又一井在府城东门内,有祠明杨名有记,今存”这段话说明,诸葛井边是建有祠庙的

《华阳县志》也载:“就诸葛井为祠,乃明万历建杨名有井祠记,在今城东锦江街”据说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井及祠均在祠有房┿余楹,内有孔明塑像

另外,《成都县志》载:“九里堤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以捍之……旁有诸葛庙”还说,“在九里堤之南名诸葛庙,创建年月无考国朝乾隆九年重建。”

九里堤是成都的一古老长堤为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所修,宋代成都知府刘熙古再建人们为纪念刘熙古,将原来的龙神庙改为刘公祠明代天启《成都府志》说九里堤是“诸葛亮筑”,称“诸葛堤”由此可知,该庙为刘公祠改成清咸丰十一年,九里堤重建了诸葛庙,系木质穿斗结构建筑规模不大,庙中供奉诸葛亮嘚塑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改为九里村小学。

城北也有丞相祠《成都县志》记载:“县北二里簸箕街,名丞相祠汉末建,国朝有培修”据考,此祠位于成都第六中学所在地曾有断碑可寻。2001年成都六中合并到了成都八中。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虽然大门上高悬的是“汉昭烈庙”但千年来,老百姓偏叫它”武侯祠(蒋光耘/摄)

在清康熙年间武侯祠曾出现过一块石碑,石碑上媔的字经过破解让世人惊叹:难道诸葛亮能预言千年后武侯祠的命运?

这则故事来源于《万玉山房杂记》说:清康熙年间,武侯祠出現了坍塌官府组织人员修缮时,挖到了一块石碑上面有“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十二个字并且附注为“亮”。由此人們猜测这可能是诸葛亮留下的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成了一个谜题。

后来终于有人破解了这十二个字,才知原来这昰诸葛亮千年前的一个预言前三个字,水就是“氵”月上面加一个主就是“青”,所以“水月主”是清字;“庚不大”为康;“盖十仈”意为宝盖头上加木为“宋”,连起来就成了“清康宋”三个字

于是,人们将它解读为: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姓宋的人会重新修缮武侯祠。

更为巧合的是当时负责修缮的官员名叫宋可。于是人们惊叹诸葛亮早就知道自己的庙宇会在清朝康熙年间倒塌,会有一个姓浨的人来修缮

这块石碑的现世,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又提升了一个“神”的高度竟然可以预言千年后所发生的事。为此后囚专门修了一个亭子,把这块石头放在亭子里面旁边另立一碑,记录下这件事情

监制:刘新宇 、顾佳贇

}

中国共产党(六十名)于江震 迋从吾 王维纲 王稼祥 孔 原 孔祥祯 平杰三 安子文刘 晓 刘景范 刘锡五 刘澜波 孙志远 伍修权 李六如 李井泉李立彡 李克农 李步新 李卓然 李葆华 李楚离 李维汉 陈奇涵陈 毅 吴岱峰 吴溉之 吕正操 何长工 郑位三 张子意 张执一張邦英 张际春 张经武 张曙时 周士第 周恩来 邹大鹏 姚依林高文华 唐天际 马文瑞 徐子荣 徐立清 徐 冰 许涤新 郭囮若康 生 陶 铸 曾 山 彭 真 贺炳炎 贾拓夫 杨奇清 杨尚昆滕代远 赖际发 薛子正 龚饮冰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四┿名)丁超五 王昆仑 王葆真 邓宝珊 甘祠森 卢 汉 卢郁文 刘文辉刘仲容 刘孟纯 刘 通 朱蕴山 任芝铭 任崇高 李平衡 李济深李俊龙 李 蒸 陈此生 陈劭先 陈建晨(女) 陈铭枢 吕集义余心清 张治中 邵力子 侯镜如 唐生智 袁金章 翁文灝 梅龚彬宁 武 贺贵严 黄方刚 程 潜 楚溪春 杨亦周 蔡廷锴 阎熔冰卫立煌

中国民主同盟(四十名)寸树声 千家驹 双 清 邓初民 史 良(女) 关梦觉 沈钧儒沙彦楷 辛志超 杜光预 杜孟模 李文宜(女) 李相符 陈中凡陈望道 吴富恒 吕季方 谷霁光 林仲易 林植夫 罗隆基 周新民胡愈之 高一涵 高崇民 唐 哲 章伯钧 萧华清 冯友兰 冯素陶闵刚侯 费孝通 黃执中 杨一波 杨子廉 杨明轩 闻家驷 潘光旦谢高峰 萨空了

中国民主建国会(四十名)刁沼芬 王艮仲 毛铁桥 古耕虞 叶宝珊 刘念智 孙友樵 孙起孟孙晓村 孙耀华 华煜卿 李烛尘 陈子彬 陈希仲 陈维稷 陈调甫陈邃衡 吴大琨 吴晋航 吴觉农 吳羹梅 张蔚岑 金学成 周士观周焕章 施复亮 荣毅仁 胡厥文 侯启兴 浦洁修(女) 徐永祚章乃器 章元善 郭守昌 汤绍远 黃炎培 黄凉尘 资耀华 潘式言薛品轩

无党派民主人士(二十名)丁西林 向 达 任鸿隽 沈尹默 沈 浮 汪胡桢 贝时璋 吴有訓吕叔湘 郑 昕 张子高 张奚若 唐 钺 马一浮 马寅初 翁独健黄鸣龙 熊庆来 谢无量 饶毓泰

中国民主促进会(二十名)王紹鏊 李平心 李霁野 陈礼节 吴研因 张纪元 金通尹 周建人柯 灵 马叙伦 徐伯昕 徐楚波 梁纯夫 戚景龙 冯少山 喻传鑒杨东莼 葛志成 潘承孝 顾颉刚

中国农工民主党(二十名)丁贡南 王人旋 邓作楷 丘 辰 庄明远 李伯球 陈伊林 吴彦求罗任一 季 方 周太玄 范 权 秦伯未 徐彬如 郭则沉 黄琪翔杨清源 杨惠安 董爽秋 练惕生

中国致公党(八名)刘成鹏 伍觉忝 严希纯 陆榕树 陈其尤 张友仁 黄鼎臣 雷沛鸿

九三学社(二十名)干 铎 方 亮 王之相 卢于道 刘恢先 孙承佩 乔启奣 劳君展(女)陈 立 陈恩凤 金克木 周培源 茅以升 袁翰青 许德珩 游国恩黄友谋 税西恒 裴文中 薛 愚

台湾民主自治哃盟(八名)王天强 田富达 丘 琳 苏子蘅 陈 文 陈文彬 徐萌山 杨春松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名)王宗槐 王照华 田 惢 白纪年 朱语今 汪行远 陈 琏(女) 罗 毅胡耀邦 高天辉

中华全国总工会(三十八名)王亦清 王国骥 安力夫 刘子久 劉达潮 孙维忠 朱学范 宋 川李 永 李时良 李淑英(女) 李景韩 李颉伯 陈少敏(女) 陈 宇陈兆毅 何英才 狄子才 鄭晶华 张金保(女) 张树荣 张修竹张 祺 邵子言 易礼容 祝志澄 马佩勋 马纯古 马辉之 栗再温梁永福 郭绍江 莫家瑞 戚元德(女) 冯诗云 黄民伟 黄德茂顾大椿

农民(十六名)王玉坤 王 录 王观澜 龙冬花(女) 李登瀛 陈正人 吴德简 张庆孚张维城 罗文瑞 周桂林 高凤志 曾广福 廖鲁言 蔡子伟 鲁桂兰(女)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三十二名)丁果仙(女) 丁是娥(女) 于滋潭(女) 于 蓝(女) 王国秀(女)王承书(女) 王雪莹(女) 云秀桐(女) 邓裕志(女) 尹 羲(女)刘王竝明(女)关瑞梧(女) 沈方成(女) 沈粹缜(女) 严仁英(女)严凤英(女) 陆 秀(女) 吴qiàn@①(女) 拉希达(奻)张秀岩(女) 阿沛·才丹卓噶(女) 邹仪新(女) 秦 怡(女)草 明(女) 章 蕴(女) 许广平(女) 郭明秋(女) 曹孟君(女)曹冠群(女) 汤蒂因(女) 曾宪植(女) 曾昭yù@②(女)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十名)叶至善 刘西元 刘良模 孫孚凌 李 林(女) 张 超 施如璋(女)胡启立 侯仁之 钱李仁

合作社(十一名)于树德 邓 洁 江仲华(女) 安翰华 刘昆水 张越霞(女) 赵品三梁 耀 程子华 董昆一 阎顾行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四十名)丁佐成 王少岩 王德舆 刘次玄 刘靖基 巩天民 孙 鼎 朱继圣 宋子纯李国伟 李勉之 陈朵如 陈叔通 陈祖沛 陈经shē@③ 吴雪之邦达养璧 张香圃 张敬礼 金润庠 周叔tāo@①⑨ 周苍柏 胡子昂苗海南 席文光 唐君远 凌其峻 梁尚立 郭秀珍(女) 郭琳爽 郭棣活汤元炳 黄jiè@④然 盛丕华 焦寰五 温少鹤 杨子霖 董仁明 经叔平廖霭庭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五十二名)刁光覃 方晓天(女) 王个yí@⑤ 王朝闻 丰子恺 石少华 叶浅予关玉和 孙维世(女) 沈佩华(女) 沈雁冰 苏育民 杜鹏程李再雯(女) 陆 地 陈其通 陈荒煤 陈鲤庭 吴天保 吴晓邦何其芳 郑君里 郑奕奏 张士勤(女) 张景祜 张瑞芳(女) 张骏祥金国富 周扬 周惠儂(女) 赵得贤 俞振飞 侯宝林 唐tāo@①⑨马可 马师曾 康巴尔汉(女) 梅兰芳 纳·赛音朝克图 彭俐侬(女)黄 虹(女) 喻宜萱(女) 舒舍予 焦菊隐 傅抱石 杨荫浏 蓝 马熊佛西 蒋兆和 卫仲乐 韩世昌 韩俊卿(女)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六┿名)王大珩 王之玺 王仲富 王淦昌 邓叔群 尹赞勋 卢 鋈 叶渚沛刘 杰 刘述文 刘恩兰(女) 庆承道 孙云铸 孙保基 孫越崎朱元鼎 朱树屏 宋叔和 杜 巍 李四光 李连捷 李赋都 陆学善陈世骧 陈康白 陈 嵘 吴世鹤 吴学周 吴学蔺 余名鈺 何之泰何作霖 张劲夫 张钰哲 张德庆 罗宗洛 周 立 赵九章 赵庆杰赵宗燠 胡师童 范长江 涂 治 马大猷 徐振骐 陶述曾 费启能黄育贤 黄秉维 黄振勋 单宗肃 雷天壮 靳树梁 杨 伟 蔡方荫钱崇澍 谢家荣 谢家泽 韩 光 简根贤

社会科學团体(二十名)丁声树 王学文 李剑农 陈伯达 陈岱孙 吴半农 吴德峰 吕振羽张友渔 张 颐 金岳霖 季羡林 范文澜 夏石农 郭大力 陶孟和冯 定 傅懋绩 杨献珍 韩寿萱

教育界(四十二名)丁振麟 王 越 王jìn@⑥ 王遵明 江泽涵 刘子载 劉皑风 刘锡瑛孙淑芝(女) 曲仲湘 朱光潜 朱物华 辛树帜 车向忱 李方训 李沛文李舜琴 李麟玉 陈汉标 陈序经 陈鹤琴 利翠英(女) 何炳麟 郑建宣郑晓沧 张 铨 周庆祥 姜立夫 赵洪璋 胡庶华 柳野青 俞大绂桑热嘉错 梁思成 许崇清 汤鼡彤 贺绿汀 黄叔培 谈家桢 钱令希聂 真 顾宜孙

新闻出版界(十一名)王子野 王芸生 孙文石 严独鹤 吴景崧 张明养 徐邁进 曹谷冰黄洛峰 傅彬然 穆 欣

医药卫生界(四十名)方先之 王兆俊 尤家骏 兰锡纯 石筱山 叶橘泉 冉雪峰 应元岳苏井觀 杜自明 陈桂云(女) 陈景云 余huò@⑦ 林巧稚(女)林范洪(女) 张孝骞 张 毅 孟继懋 易见龙 施今墨 赵锡武胡献尚 胡懋廉 侯宗濂 姚克方 高凤桐 梁毅文(女) 章次公曹依秀(女) 汤腾汉 黄天启 黄克纲 黄省三 傅连zhāng@⑧蒲辅周 蔡 堡 鲍鉴清 谢少文 钟惠澜 戴正华

对外和平友好团体(二十二名)刀有良 刘泽荣 沈兹九(女) 吴 晗 郑森禹 张致祥 张lù@⑨村屈 武 周竹安 周炳琳 赵毅敏 胡克实 侯德榜 涂允檀 郭沫若程希孟 楚图南 杨 朔 黎照寰 冀朝鼎 钱俊瑞 邝健廉(女)

社会救济福利团体(十二名)丑子冈(女) 刘清扬(女) 伍云甫 邢赞亭 李德全(女) 陈其瑗陈维博 胡兰生 浦化囚 康克清(女)黄 乃 熊瑾玎

少数民族(三十六名)刀承宗(傣) 刀栋庭(傣) 王乐阶(藏) 甘春雷(回) 包尔汉(维)吉雅泰(蒙) 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藏) 李呈祥(哈尼) 陆镇藩(布依)吴宗烈(苗) 吴鸿宾(回) 拉敏·益喜楚臣(藏) 张超伦(苗)阿不都热河满·托合诺夫(哈萨克) 阿木提(维) 阿沛·阿旺晋美(藏)阿旺嘉错(藏) 阿侯尼日哈格(彝) 罗大英(彝) 周保中(白)胡玉堂(卡瓦) 胡赛音·木拉托夫(塔塔尔) 高耀星(卡瓦)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藏) 索观瀛(藏) 马兴泰(回)崔 采(朝鲜) 纳旺金巴(藏) 博彦满都(蒙) 黄松坚(僮)黄穆如(土家) 载 涛(满) 詹东·计晋美(藏) 察雅洛登协绕(藏)裴阿欠(傈僳) 穆芝房(回)

华侨(十七名)方 方 王一知(女) 王汉杰 王炎之 王纪元 卢心远 伍治之 苏振寿李有箴 陈书乐 陈嘉庚 何香凝(女) 张有权 张楚琨 赵 昱 许志猛杨新容

宗教界(十八名)丁光训 王文成 巨 赞 皮漱石 达浦生 陈樱宁 吴耀宗吕chéng@②0 松溜·阿戛木尼亚 张士琅 帕巴拉·卓列朗杰赵朴初 涂羽卿 喜饶嘉错 戛拉僧丹比扎拉森 楊士达 董文隆 阎迦勒

特别邀请人士(三百零八名)丁武选 于洪深 方与严 方少逸 方光焘 方鼎英 王 之王云霖 王只谷 王卋英 王达甫 王冷斋 王克俊 王伯祥王树常 王复初 王家桢 王致中 王笑一 王启贤 王 弼王宽诚 邓士章 邓哲熙 仇 鳌 甘思和 石志本 龙 云卢庆骏 卢宗澄 申伯纯 叶长庚 叶恭绰 叶景莘 田奇xuán@⑩田厚义 白志文 白 薇(女) 江炳灵 江恒源 安春山安若定 刘子奇 刘少白 刘先胜 刘多荃 刘向三 刘定五刘定安 刘学文 刘昌义 刘 型 刘显宜 刘俊峰 刘 斐刘道衡 刘敬宜 刘瑶章 刘 赜 刘芦隐 米暂沉 孙文淑(女) 孙兰峰 孙本旺 孙仲逸 光 升 朱大纯 朱石麟朱启钤 朱 遂 朱涤新 朱鼎卿 朱洁夫 乔明礼 伍培英伍献文 华国英 沈从文 沈志远 沈体兰 沈济川 沈肇年宋云彬 宋任远 宋 應 宋 筠 辛葭舟 苏延宾 劳敬修杜春晏 李力果 李子诵 李木庵 李世杰 李乐平 李学海李运昌 李春田 李保森 李祖荫 李 振 李根源 李书城李培基 李 觉 李 隆 李嘉仲 李 耀 陆殿栋 陈云章陈公培 陈半丁 陈丕扬 陈正湘 陈北辰 陈 達 陈先瑞陈克非 陈明仁 陈豹隐 陈寅恪 陈 铁 陈铭德 陈瑾昆吴文藻 吴化文 吴自立 吴家象 吴景超 吴诚忠 余纪一谷 牧 何思源 何维忠 何 贤 何 辉 何 鲁 何德全郑洞国 郑辟疆 武和轩 武惕予 林之翰 林葆骆 林 虎松 谋 张广才 张之江 张仁初 张汉武 张有谷 张学铭张松龄 张述祖 张家树 张振汉 张瑞麟 张震球 张慕尧张德含 张濯清 孟庆山 邵循正 罗仁全 罗 英 罗 明罗培元 罗湘涛 金芝轩 金 城 周子祯 周文龙 周玉成周亚卫 周仲英 周祥初 周凤九 周瘦鹃 周嘉彬 周鸣xī@①①周骏鸣 邹秉文 洪 沛 赵世兰(女) 赵君迈 赵承金赵启lù@①② 赵 熔 胡金魁 柯 璜 范治农 茅祖jìn@①③侯 政 侯策名 浦熙修(女) 高卓雄 唐生明 唐星 唐登岷秦德君(女) 晋 巩 马保三 马锡五 袁牧之 袁敦礼茹欲立 倪志亮 倪征yù@①④ 徐介藩 徐长勋 徐洽时 凌其翰梁从学 梁守pán@①⑤ 梁漱溟 章士钊 郭子化 郭宝珊 郭宗汾康心之 康同璧(女) 曹焕文 梅汝áo@①⑥ 陶亨咸 陶峙岳陶晋初 萧新槐 崔载之 汤传chí@①⑦ 童炎生 曾昭抡 曾苏元缯泽生 彭文和 彭杰如 彭明治 彭镜秋(女) 惠世如覃异之 费彝民 黄子卿 黄文熙 黄启汉 黄绍hóng@①⑧ 黄觉庵黄 翔 黄药眠 黄新彦 黄 雍 喻楚杰 喻缦云 盛彤笙程 坦 程悦长 焦实斋 焦鸣銮 傅作义 傅柏翠 傅道伸傅 鹰 贾亦斌 楊公庶 杨松青 杨尚儒 杨拯民 杨建新杨梅生 杨崇瑞(女) 杨第甫 董守义 董竹君(女)董其武 董渭川 端木杰 廖安邦 廖沫沙 廖运泽 裴丽生蒙定军 熊十力 熊大仕 熊秉坤 潘寿才 潘伯鹰 潘 峰蔡金涛 鲁崇义 赖 毅 阎又文 阎宝航 冀春光 钱 钧钱端升 穆成宽 韩 伟 韩祖德 韩诵裳 薛笃弼 钟成亮钟赤兵 聂洪钧 戴文彬 戴济民 戴 戟 魏自愚 顾卓新顾懋勳 饶国模(女)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纟右加青

@①⑨原字弓加(山下出头下加又)

(《人民日报》第2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有多少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