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州孙睢宁状元府府汪庄孙睢宁状元府汪庄

产地:本地
最小起订量:1件
造型国槐报价,造型国槐供应,造型国槐行情,造型国槐哪里有,状元府苗木基地
产品价格:0&人民币
所属行业:道路清扫车
发 货 地:济宁任城区李营镇名优苗木大市场
观注次数:12次
发布日期:
公司名称:
联 系 人:孙宝宁
造型国槐报价_造型国槐供应_造型国槐行情_造型国槐哪里有&
说明书,报价手册及驱动
暂无相关下载&
其他资料下载
暂无相关下载&
造型国槐报价,造型国槐供应,造型国槐行情,造型国槐哪里有,状元府苗木基地,公司名称:济宁状元府苗木基地(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名优苗木大市场
联系人:孙宝宁 qq:
公司地址:济宁任城区李营镇汪庄村
网站域名:
济宁状元府苗木基地位于历史悠久的苗木之乡--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南靠济宁火车站、汽车站,东临日东高速公路进出口处,北依孔孟之乡曲阜,西有水泊梁山。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主要品种有: 法桐、速生法桐、 南栾、北栾、紫薇、速生法桐小苗、合欢、白蜡、 国槐、垂柳、紫薇、 紫荆、苦楝、杜仲、臭椿、香椿、雪松、黑松、云杉、樱花、火炬、毛白杨、五角枫、广玉兰、白玉兰、龙爪槐、黄金槐、紫叶李、千头椿、七叶树、马褂木、楸树、木槿、银杏、大叶女贞、小叶女贞、黄连木、西府海棠、隶棠、柿子树等各种规格的大小苗木,尤其以大规格乔木见长。产品远销江苏、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等十几个省市......
本基地郑重承诺:质量优,价格低,同时包起苗,包装,装车,检疫等。近年来我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上帝的宗旨,赢得了各界同仁的赞誉,基地总经理欢迎各位同 行专家来本基地洽谈业务或指导工作,我们将尽全力让您满意而归!
试用会员,请谨慎交易
会员级别:
会员级别:认证类型:未认证◆◆尚未认证,请谨慎交易
您是不是在找山东历史名人————还有不少潍坊人
山东历史名人
孔子(前551~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3岁丧父,随母颜征在移居闷里。少时家贫,好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30岁时已傅学多才,收徒授业。约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因对鲁政失望而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返回鲁国,不得重用,继续教学、著述。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整理。老而喜《易》,乃至“韦编三绝”。经后人整理其言行录《论语》一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其思想影响深广久远,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墨子(约前480~前390)名翟。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古小邾国(今膝州市)人。出身于平民,提出"兼爱"、"非攻"、"尚同"、"尚贤"等主张,创立了墨学。为宣扬学说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其思想和主张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出生在马鞍山下的凫村,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元代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邹国亚圣公”。他和孔子的思想主张合称为“孔孟之道”。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一说字子休,蒙人,曾任蒙漆园(今东明东裕州屯)吏(一说曹县人,一说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之学傅大精深,无所不窥,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集其大成并创立道家学说。先后被皇帝诏封为"南华真人"、"微妙元通真君"等称号,配享"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即老子),所著《庄子》也被诏封为《南华真经》。
冉子(公元前544~?) 名耕,字伯牛。肥城市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若。肥城市人。孔子弟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于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蒉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拭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费喷。责馈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字长卿,临淄人(一说惠民,一说广饶)。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为避齐国内乱而奔吴。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年),经伍子胥推荐,孙武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被任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孙武为吴王制定了西破强楚的作战方案,并参与指挥三万吴军千里远袭,五战五捷,大败二十万楚军,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孙武则于功成后隐退。其兵法十三篇被历代尊为兵学圣典。&
丁汝夔()字大章,号沦源,今古城镇管家庄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礼部主事,山西左布政使,甘肃、保定、应天巡抚,湖广参政,河南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兵部尚书兼督团营。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挞靶军进犯京城,汝夔拟调兵迎战,严嵩阻止并扣压汝夔退虏长策十余犊。致使靴靶军得以肆掠京城8日,饱囊而去。事后嘉靖帝以御寇无策、守备不严将汝夔斩首。汝夔临刑大呼:“是严嵩误我!”1567年隆庆帝继位,汝夔始得昭雪,赐资政大夫。
于慎行()字可远,又字无垢,号谷山,杨柳乡前屯村人,明代大臣,文学家。进士,授翰林编修,充日讲官,后由侍讲学士升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辞官后,重修《东阿县志》,主编《充州府志》。万历三十五年复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不久疾归,卒谥文定。有“一时文学之冠”之称。著有《谷城山馆诗文集》、《读史漫录》等。
于擅行()字可远,更字元垢,东阿镇人。文学家,诗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著有《笔雇》、《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集》、《谷城山馆文集》等,并纂修了《克州府志》。
马文炜()字仲韬,号定字,贾戈乡马家楼村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初任河南确山县知县,因政绩突出,升为御史。后因查办要案触动了奸相严嵩及其爪牙,被贬出京城,任湖北德安知府。后迁升至都察院金都御使兼江西巡抚。为官执法,刚正不阿。明万历十六年(1589年),在其子马应龙协助下,主纂第一部《安丘县志》。
马周(601~648)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茌平镇马庄)人。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谣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
马新贻()回族,菏泽城东北西马垓村人。祖辈几代为清朝官吏。27岁中进士,先后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等职。清同治九年(1870年)7月26日遇刺身亡。皇上亲赐祭文、碑文,特赠太子太保,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袭,谥"端敏"。江宁、安庆、杭州,海塘以及菏泽都为他建有专祠,有地方还规定每年春秋,官为之祭。
卞壶(281~328)济阴冤句(今菏泽丹阳办事处卞庄)人。晋代官至宰相。晋太宁三年(325年)明帝驾崩后,卞壶辅助幼主晋成帝执掌朝政,被加封为右将军加给事中尚书令。晋咸和三年(328年)率军保卫京城,被苏峻战败,但仍奋力死战,直至阵亡,时年48岁。当时其二子卞胗、卞盯忍着丧父的悲痛拼命杀敌,相继战死。至晋安帝时,以钱十万为其修墓一座,以示褒奖。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曲阜人。人仕后历任侍御史、中军候、虎责中郎将、议郎、北海相等职。因与曹操谋划不一,时有顶撞,而以“败伦乱礼”的罪名遭杀害。其诗文造诣颇深。有明代人所辑《孔北海集》流传于世。
毛纪()字维元,掖县(今莱州市)城里人,历任明朝重臣侍学士、学士、户部侍郎,正德十年(1515)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旋迁户部尚书,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有《鳌峰类稿》、《海高集》、《归田杂识》等著作,还纂修成第一部《莱州府志》。
毛遂(?~?)薛(今膝州官桥镇)人,战国时为平原君的门客。《史记·平原君列传》所载"毛遂自荐"的故事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毛遂卒后葬于薛城北门外,今膝州官桥火车站处,迁葬墓址尚存。
王旦(957~1017)字子明,莘县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历任平江知县、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工部尚书、宰相等职。天禧元年(1017年)病逝,谥号“文正”。著有文集20卷。
王仙芝(?~879)唐濮州鄄城县(今旧日城镇)人,唐未农民起义领袖。唐乾符元年(874年)底,聚众数千人于河南长垣率先起义反唐,发布檄文痛斥唐朝官吏贪暴,赋敛繁苛,赏罚不明。次年攻占郓州、曹州、濮州,饥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同年,冤句人黄巢起兵响应,与之合兵,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唐乾符三年(876年)九月,攻陷汝州,乘胜围攻郑,久攻不克,遂改变策略,避实就虚,迂回作战,南下湖北,连克靳、鄂、宋、安、随、复、荆等州,并分兵进击江西。乾符五年(878年)二月,被唐军围困于湖北黄梅,王仙芝战死,余部投奔黄巢,继续进行反唐斗争。
(),字子箴,老城镇东屯村人,1898年弃农从戎,在军中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冯玉祥、施从云组织"武学研究会",进行革命宣传。1911年成立"山东同乡会"从事募捐,密买枪械准备起义。9月驻防滦州,被公推为大都督,率部起义,在与清军交战中被俘,俟后,英勇就义。
王导(276~339)东晋开国大臣,著名政治家。字茂弘,琅琊临沂人。出身士族。西晋未,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王导任丞相,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总揽元、明、成帝三朝国政,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稳定了东晋初期的统治。
字仲子,西汉东海郡兰陵(今峄城古邵村)人。自幼好学,勤于经书。隐居乡里,教授诸生。光武帝时受聘至京,历任沛郡太守、太中大夫、大司徒司直等职。为官恭谨,从政清廉。后以养病为由,辞官回乡。
字景初,汶上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次年授山西临汾知县。处事缤密,知人善任,仅两年,政绩跃为“山西第一”。后曾任山西监察御使、陕西茶马御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都察院右企都御使、户部右侍郎等职。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升任户部尚书,相继改变银钱折粮方式,调整食盐管理办法,没收贪官赃款,加倍收缴富商大户多年拖欠的税金,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财政收入,皇帝大为赞赏,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加封太子少保。后遭诬陷被贬往广东雷州,不久含冤而死。明隆庆元年(1567年),皇帝得知实情,立即下令予以昭雪,同时赠封太子太保,派员营葬。
字维纲,东平梯门村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曾任阜平县、滑县知县,奉召进京拜为御史。明正德年间,先后任大理寺丞、右佥御史、右副都御史等职,曾奉旨巡抚辽东,历经郧阳、大同等地。在应州抵御外寇有功,封户部右侍郎,赐封其子为锦衣百户。明武宗朱厚照南征,命其率户、兵、工三部侍郎督理军储有功,升代兵部尚书。嘉靖四年(1525年)任三边总制期间,带领将土多次打败边寇,受嘉奖。不久升任兵部尚书兼督团营。数年后告老归里。卒后赠少保,谥康毅。
王祥(184~268)魏晋重臣。字休徵,琅琊临沂人。汉末,隐居庐江二十余年,后任温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大尉等职,封睢陵侯。晋代魏,官至太保,进爵为公。以"孝行"闻名古今,民间流传有王祥"卧冰求鲤"、"黄雀入幕"、"风雨守柰"等故事。
字伯善,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及木活学印刷术的改进者。为总结农事经验,于1296年开始,前后用了17年时间撰写了《农书》。该书原有37卷,现存36卷,约13.6万字,插图306幅。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集北魏以来农业生产经验之大成,是我国第一部对农业及农业器械作系统研究的农书,在中外历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所著《造活字印书法》,附载在《农书》之后,是最早系统叙述活字版印刷的珍贵文献。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今昌乐)人。十六国前秦丞相。少时家贫,以卖畚箕为生。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前秦,王猛着布衣见桓温,扪虱而论世事,旁若无人,传为"扪虱谈兵"的历史佳话。357年氏人苻坚称帝,任王猛为中书侍郎,不久擢升始平令。359年官至尚书令。370年为丞相,并授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复授司徒。375年病逝。
王曾(977~1038)字孝先,北宋青州益都人。状元及弟,官至宰相。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25岁的王曾,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大魁天下。历任济州通判,秘书省著作郎,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翰林院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相),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等职,封沂国公。后与吕夷简不和,同时罢相,出知郓州。宝元元年(1038)病逝,谥文正。王曾书画甚佳,尤工诗赋。他的咏梅诗被传诵一时,《有无类赋》和《有物混成赋》更是脍炙人口,时称奇才。著有《九域图》3卷、《契丹志》1卷、《笔录》1卷。
王登联(?~1666)杜郎口乡李寨村人。1648年中举人,翌年任河南郑州知州。
1651年摧升济宁巡道,1656年升通政司参议,1658年任顺天府丞,1660年5月任大理寺卿,同年9月任保定巡抚。1661年任工部尚书。1666年因上《圈地疏》力陈圈地利弊,被鳌拜诬陷矫旨赐死。1668年康熙智除鳌拜,停止圈地,为其昭雪。著有《政要三诫》、《日署存录》、《圈地疏》。
王熙(180~270)
魏晋医学家,字叔和,以字行。山阳高平(今任城区)人。他博好经方,尤精诊处。傅采秦汉以来医家诊脉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一卷。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先后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和欧洲。他还对散性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励口以搜集、增补、校对、编次,使之成为中医经典著作,得以流传后世。
王懿荣()字正孺,又字廉生,古现村人。清末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侍读,人值南书房行走。三为国子监祭酒。1900年6月,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是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毅然率众抵抗。京师陷落,投井殉国。
名研,又称计倪、计砚,春秋时莘人(亦说“濮上人”),学识渊博,曾为赵大夫范蠢之师。后佐越王勾践,富国强兵,打败吴国。范蠢称:“计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后范蠢根据计然“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旱则资舟,水则资本”等理论,先施于国,后施于家,遂成巨万之“陶朱”。
韦贤(前148~前60)字长孺。精通《礼记》、《尚书》,尤擅长诗赋,号称“邹鲁大儒”。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为丞相。谥号节侯。
左恩(约205~305)字太冲,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代表作为《咏史诗》和《三都赋》。《三都赋》构思十年而成,一时间京城豪贵之家竞相传抄,纸都因此而涨价。其诗文被后人辑为《左太冲集》。
本明和尚(
)李屯乡丁家寺僧人,原籍高唐杨庄人,原名杨照顺,俗名杨绪露,字心诚,武艺高超,绰号“铜头和尚”,义和团首领。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率义和团团众攻打苗林天主教堂,将教堂烧毁,同年11月9日,与义和团首领朱红灯至在平张官屯教堂,逮捕了主教王观杰,并予以严惩。11月23
日夜,本明和尚被清政府逮捕,12月24日,在济南被山东巡抚毓贤杀害。
田雯()字纶霞,自号山姜,晚号蒙斋,德州市吕家街人。康熙三年进士,授中书,曾督学江南、督粮湖北,后任江苏、贵州巡抚、刑部、户部侍郎,为官廉正,多有建树。著有《蒙斋年谱》四卷、《黔书》二卷、《长河志籍考》十卷、《古欢堂文集》十二卷、《山姜诗选》十五卷、《幼学篇》四卷等,均收《四库全书》。
田穰苴 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严法治军著称。官居大司马,故历史上多称为司马田穰苴。
白英()字节之,明代著名民间水利专家。康驿乡颜珠村人。早年曾受骋设教,充当过运河河工,在治水通船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修运河航道。白英献计改以南旺镇为分水点,在运河流经的南旺一段建水闸38座,分段调节水量;同时筑戴村坝,开小泱河,引位水分流于南旺,使之南四北六,上下济运。经采纳实施后,较好地解决了运河航道水量不足、长期阻塞的难题。“引位济运”这一系统工程,开创了大运河航运史上的新纪元。
字守道,北宋初学者、文学家。宋年兖州奉符(今泰安)人,故居徂俫山西北桥沟村。曾讲学徂俫山下,世称徂俫先生。与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欧阳修称他“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石介对于抑制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以及开展古文运动,都起到积极作用。石介的诗文,南宋时即有刻本,到清代有多次翻刻本。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徂俫石先生文集》,收入了石介的大部分作品。
艾元徽()字允洽,号长人,今孙耿镇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廉洁,忠于朝廷。著述主要有《易经会通》等。
伏湛(?~37)字惠公,西汉琅琊东武(今沂水县)人。历任太傅、太守、尚书、宰相、大司徒,封为阳都侯,不其县侯。伏湛在军事上反对长途用兵,主张先求内部安定,不宜舍近务远。治理国家,主张礼乐教化为首要措施。
字祖荣。东汉牟平人。青年时期,因"明经"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后升任豫章、会稽大守,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升职人京,行前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有五六位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百文钱赠他。刘宠不肯接受,只从许多钱中取出一个以作纪念,后人称他为"一钱太守"。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司徒太尉等职。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刘宠被免职,返回乡里。后卒于家中,葬牟平莒岛(今养马岛)。其一生清廉俭朴,在《后汉书·循吏传》中被奉为楷模。清代监察御史杨维乔在称赞刘宠的一首墓题诗中写道:"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刘士端()单县高老家人,苏鲁豫皖大刀会首领。曾考取秀才。为人好打抱不平,富有民族正义感。30岁时在刘庄一带练习"金钟罩",聚众设坛,广收门徒,成立大刀会,提出"保身为家,兴华灭洋"、"杀赃官"的口号,公开进行武装斗争,攻打洋教堂,惩罚行迹恶劣的教徒。1896年大刀会进攻江南裁缺外委衙门,遭山东、江南清兵大举围剿而失败,刘士端被杀于曹县护城河畔。
刘平()原名刘平生,侯盂村人,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咸丰八年(1858年)春,刘平在侯盂村发动农民起义,响应太平军北伐,队伍迅速扩大到2000多人。咸丰十年(1860年)被封为北汉王,并封其部将为元帅、大将、督军、先锋等。次年秋,刘平率领10万余人,以阳城为根据地,扎营数十里,誓与清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年)春,由于指挥失误等原因,全军溃败,刘带伤突围,率部至蝎子山中养伤时,被叛徒侍卫杀害。
刘正宗()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清朝阁老,安丘城里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历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编修、礼部会试副主考、吏部尚书、秘书院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等。后因多谏被劾,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被顺治帝处以"从宽免死,家产之半入旗,不许回籍"。他从此一病不起,于次年12月20日辞世。清乾隆帝登基后为其平反。著有《捕斋诗集》、《御墨楼诗选》、《木天草》、《雪鸿斋草》等诗集。
刘应节(年)字子和,明中期大臣。潍县(今潍城区)刘家庄子村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户部广东司主事、陕西按察司副使兼辖三关、河南巡抚、顺天巡抚、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1576年,因受锦衣冯邦宁等人排挤,遂上书求归,回乡后,修建"麓台书院",并亲自讲学。去世后,万历帝遣使凭吊,井追赠为太子少保。
刘峨()字先资,号宜轩,清代单县刘老家人。任曲阳知县时,为百姓废除里甲、润税等累民之弊政。任水平知府时,平灭盗寇,清理冤狱,解决了旗民、汉民间长期的田地之争。路过密云县遇山洪爆发,他站在泥水中连夜督率抢险修复。后任广西巡抚,又特授直隶总督。因政绩卓异,赐紫禁城骑马,并升为兵部尚书。1795年因病还乡,不久病卒。皇帝亲作祭文并派官员致祭,赐溢"恪简",入直隶名宦祠。
字仲修,别号念庵,明代著名散曲家。祖籍滨州(今滨州市)生于宛平。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任卫辉推官、户部主事,陕西按察副使,后因不满于严嵩父子专权,愤而辞官,卒年仅40岁。郑振锋在《中国俗文学史》中,称他的散曲是“做了破天荒的一种工作”。著作多散俟,存有后人辑刻的《词宵》一卷,收有词曲18种131首。
刘晏(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人。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等官职。唐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升任户部侍郎兼度支、铸钱、盐铁等使,自此始运用掌握的财政大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疏浚运河,实现南粮北调;改革盐政,使国家盐利激增;以经济手段管理常平仓,平抑粮价。为政清正廉明,曾秉公处死过好相元载,并贬斥载之党羽杨炎。德宗即位后杨炎升居宰辅,伙同荆南节度使瘐准诬晏谋反。昏君德宗完全听信谗言,于唐建中元年(780年)年七月赐晏自尽,其家属均被流放江南。死后被抄家时,"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而已。
刘祥道(595~666)
唐朝观城(今莘县观城)人,字同寿。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右相等职。乾封元年(666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是年病逝,赠幽州都督,谥号“宣”。
刘桢(?~217)
字公干,东平人,(一说宁阳人)。“东汉未年文学家。为曹操丞相掾属。其五言诗负有盛名,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后人将他与曹植并列,称为“曹刘”。作品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或抒发个人抱负。原有集,已散佚。明人张溥编选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有《刘公干集》一卷。
刘海东() 北宋抗金英雄,石横镇前衡鱼村人。金兵入侵后,被招聘为平阴都统,领兵北上,在黄龙岗一带大破金兵。
1125年壮烈殉国,时年37岁。
刘鸿翱()字裴英,号次白,清闽浙总督。潍县(今潍城区)城里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为官清正、严明、察情、恤民。历任太湖司马、徐州太守、台湾道兼提督台澎学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署理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等职。闲暇则研究古文,著作有《绿野斋文集》等22卷。
刘黑闼(?~623),贝州漳南(今武城县)人,隋未从郝孝德参加瓦岗军。唐武德元年(618年),瓦岗军失败,他被王世充所俘,后逃归河北,从窦建德,以骁勇多谋著称。621年,窦建德失败后,他收拾余部再起,半年之后恢复窦建德旧地,又遣使北结突厥,次年称汉东王,年号天造,建都泊州(今河北永年)。623年,被唐太子李建成击溃,败走饶阳,为部属执送唐军,被杀。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逄戈庄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入仕途。历任翰林院侍讲并授编修、太原知府、冀宁道台、内阁学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湖南巡抚等职。1782年任吏部尚书,奉旨审理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贪纵舞弊案,刘墉以民间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嘉庆二年(1797年)官拜东阁大学士,1799年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皇帝处死和珅,因刘墉有功,赐为太子少保衔,后又命其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九年(1805)十二月病故。
刘藻()初名玉麟,字麟兆,清朝大臣,巨野县苏集村人。雍正丙午举人。曾任观城教谕。乾隆元年(1736年),经山东巡抚岳浚推荐诏试博学鸿词,授翰林检讨。奉特旨改名为刘藻,字赢海,号苏村。后历任内阁学士、陕西布政使、云南总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调湖广总督。因谎报军情降补湖北巡抚,于三月三日夜自刎身亡,后葬于苏集村北。主编《曹州府志》。著有《笃庆堂文集》。
匡源(年)字木如,号鹤泉,胶州郭家庄人。清道光进士,继任翰林院编修,曾先后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
1858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1862年任随称赞襄政务大臣,咸丰帝病危,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两宫垂帘听政,慈棺罢匡源官,匡迁居济南。其后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兼尚志书院山长,历时17年。其著作有《珠云仙馆诗人钞》、《名山卧游录》、《奏议存稿》等。
字稚圭,西汉东海郡丞(今峰城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幼时家贫,以工赈学,"凿壁偷光",刻苦攻读。知识渊博,才智过人。元帝时任太子少傅,后位至丞相,封乐安侯。成帝时被劾,免官居家。
华歆(157~231)字子鱼,今高唐县固河乡大华庄人,东汉未举孝廉,授郎中职。汉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辅政,征欲为尚书郎。汉建安五年(200)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征欲任议郎、参司空军事、侍中、尚书令等职。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称帝,欲拜相国,加封安乐乡侯,后改为司徒。226年曹睿即位,华欲任太尉,封博平候。231年病故,终年75岁。墓在固河乡大华庄北200米处,为县级重点文物
吕才(600~665)唐初哲学家。今高唐县清平镇吕庄人,是深得唐太宗李世民信赖的多能学者。他通晓阴阳、方技、舆地、历史,尤长于乐律,曾任大常博士,太常丞等官职。奉大宗之命勘正《阴阳书》颁布天下。贞观十八、十九年(644~645)受命完成地理著作《方域图》和军事著作《教飞骑战阵图》,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修《文恩博要》、《姓氏录》等书,是年著《因明注释立破义图序》多篇。高宗显庆元年到五年(656~660)修订《白雪曲》,同时增订南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并作图解,成书54卷,龙朔元年至三年(661~663)作《刻漏经忖卷,井著史书《随记》20卷。
吕后(前241~前180)汉高祖刘邦之妻,名吕雉,山阳单父(今单县)人。楚汉战争时随刘邦转战南北,生子刘盈。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吕雉为后。其后8年,她一边协助刘邦打击割据势力巩固统治,一边为其子即位拉拢朝臣,排除异己,计杀韩信、彭越。前196年其子即位,吕后掌握实权,开始排斥刘氏势力,封吕氏族人为王,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先后残杀了越王如意和戚夫人。临朝8年间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鼓励耕作,释放奴婢,轻谣薄赋,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增强了汉王朝的国力。
吕海寰()字镜宇,掖诚(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工、兵、外务部尚书等职、"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到"大清红十字会"直至中国红十字会的会长;著有《奉使金鉴》60卷,补辑40卷《庚子海外记事》4卷。
吕彦宜()
字仲宜,又字古愚,东平人,近代建筑师,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吕彦直幼居法国巴黎,喜爱绘画。回国后,入北京王城学堂读书。19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到美国康南耳大学深造。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建筑事务所。后应征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赵秀山头中山纪念碑图案,获首奖。吕彦直为设计和主持中山陵工程,积劳成疾,于1929年5月病故,年35岁。
孙允荣(),惠民镇大孙家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在县城拳场学武。1900年6月,孙允荣加入义和团,竖起了“山东省武定府惠民县城西大孙家大师兄孙允荣”的义旗,口号是“扶清灭洋”。8月,孙允荣率众南下,与济阳县的大师兄陈云岭等人传帖召集惠民、济阳、章丘、邹平、商河、齐东6县的义和团千余众聚集于济阳县东部的玉皇庙,孙被推力6县总大师兄、大元帅。9月下旬,袁世凯派得力干将查荣绥率兵前往镇压,被孙允荣杀死。袁世凯又调重兵围剿,团民寡不敌众,遂化整为零,以待时机。孙允荣潜回惠民县藏于香王家村。知县柳堂带官兵追捕到香王家,以杀大孙家全村相要挟。孙允荣挺身而出,毅然就擒,被解送济南,10月23日英勇就义。
孙时(约)字习之,郓城县人,著名军事家孙膑后裔。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举人。曾任教谕、知县、按察司金事、刑部员外郎,后为大理寺右丞,冤狱多所平反。尝以论报忤旨人狱。明成祖察其忠而释之。终任兵部右侍郎兼南京大常寺卿。1436年辞官还里。其墓在今武安镇孙林村南。
孙毓汶(?~1899)字莱山,济宁州北乡(今李营镇汪庄村)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八年(1858年)得罪僧格林沁亲王,被兔职并发配新疆。同治元年(1862年)复职。同治五年复登科场,考取状元,升侍讲学士。累官至刑部、兵部尚书,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他赞同李鸿章的对外妥协政策,力主批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次年被免职。
师旷 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目盲,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南师店村有师旷墓遗址。
成无己()宋医学家。聊摄(今洪官屯乡老成庄)人。成家世代行医,无己尤精,是中国最早注释《伤寒论》的医学家。著有《注解伤寒论川》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他以《内》、《难》经旨来辨析《伤寒论》,并对每种病症的病机、病变和处方用药加以理论性的阐述,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
朱红灯()原名朱守财,朱占鳌,又名朱逢明,号天龙,拓沟镇宋家河人。清末义和团领袖。年轻时几度在本村聚众设拳场。好杀富济贫,屡遭官府缉拿,但因其精于拳术,故屡缉不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避灾荒到长清县大李庄其舅父刘亭水家,以行医为名,串连乡里,组织“义和拳”。短时间内,即在山东各地遍设武场,黄河以北水灾严重区域内发展尤为迅速,随之改为“义和团”,形成反帝爱国的洪流。在斗争中受伤被捕,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2月24日在济南被袁世凯杀害。
字云门,今高唐县梁村镇朱楼村人,生于明崇帧元年(1628)前后。清顺治十八年(1661)朱昌祚以宗人府启心郎授浙抚,多善政,清康熙二年(1663)迁福建,以丁忧未到任,翌年改授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人称“朱三省”。时辅政大臣鳌拜擅权,鳌拜系满洲镶黄旗人,以本旗地亩薄,要圈换正白旗地亩及开垦成熟的民地,昌祚上疏反对,被鳌拜矫旨绞死。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逮鳌拜治罪,为其昭雪,诏复原官,赐祭葬,谥“勤”。
毕士安(937~1005)字仁叟,祖籍代州云中,宋太祖乾德初年其父又林任观城县令,遂置家观城(今莘县观城镇)。966年举进士,历任大理寺丞、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等职,后居宰相位,兼监修国史。著有文集30余卷。景德二年(1005年)病逝,谥号“文简”。
牟宗三()字离中,蛇窝泊镇牟家疃对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华西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教授。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等3部译作。
邢侗()字子愿,临邑县临邑镇邢柳“行村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拔贡,1570年京闹举人,1575年,任南宫知县,1584年升湖广参议,1586年2月,升任陕西太仆寺少卿。同年5月辞官归乡,筑来禽馆等二十六景名“烁园”,身于其中,攻读习书26年,邢侗善书、诗、画,尤以书法名世。工二王,其名与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同称明末四大书家。与董其昌又称南董北邢。墨迹为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及上海、苏州、西安、四川、沈阳、承德避暑山庄和山东历史博物馆等所收藏;日本也有收存。其著作有《来禽馆集凡9集、《南宫县志》、《武定州志》15卷、《临邑县志》16卷。其中《武定州志》被方志家誉为名志。刻有《来禽馆帖》,其中以《十六贴》、《澄清堂帖》最著名。
何休(129~182)东汉今文经学家。字邵公,樊县(今任城区李营镇何岗村)人。曾任司徒、议郎、谏议大夫等。知识渊博,精通今文诸经,兼擅历算。著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盲》、《敦梁废疾》等。
何应瑞(?~1644)曹州(今菏泽城内)人。大理丞何尔健之子。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先后任常州知府、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广西左布政使、南京大常卿、尚书。甲申年李自成攻人北京城,崇祯帝吊死于煤山,何应瑞悲痛绝食七日而死。
初彭龄(?~1825)原籍莱阳北黄村,后迁居即墨海堤村(今属金口镇)。1780年中进士,曾任工部、礼部侍郎,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他耿直敢言,曾多次参劾在朝权贵,使一些不称职官员被免职。任云南巡抚时解决了多年的盐务积弊,受到当地官民的拥戴。
吴大洲()原名廷桢,字佐周。琅琊镇吴家村人,后迁居泊里封家庄。1908年加入同盟会,在东北、山东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后曾任山东军政府都督。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后,1914年7月出任山东革命军司令长官,与袁世凯第五师展开大规模战斗。1916年任山东护国军都督,打垮靳云鹏和袁军第五师,俘官兵7000余人。袁死后,段祺瑞借黎元洪之名,乘机诱捕吴大洲于陆军监狱。1916年吴殁于狱中。后孙中山追赠吴为陆军少将
吴式芬()字子芯,号诵孙,清海丰县城里村(今无槐镇城里村)人。清咸丰五年(1355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笃好金石文字,收集的金石遗物和拓片,仅周、秦、汉三朝的就有130多件。编著的《裙古录金文》3卷9册,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的青铜器物1329件,还纠正了孙星衍的《衰字访碑录》中的错讹,增添了商、周、秦、汉以来的金文,写成《裙古录》20卷,著录从周至元金石文18128件。并与潍县陈介棋合编《封泥考略》10卷,收录秦汉宫私封泥849枚。另有《金石汇目分编》、《双虞壶斋八种日记》、《印谱》、《江西金石存性总目》和《陶嘉书屋诗赋》等10余部著作,大部分存于北京图书馆。
吴岳()字汝乔,南旺镇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山西布政使、贵州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廉明,操守如一。任南京吏部尚书期间,“抑浮薄,杜侥幸,南都绪绅惮之”。他下令印发《会约》、《礼考》等,对官吏进行正面教育;同时,认真调查官场弊端,既而“上疏陈六事,帝颇纳其言”。不久,委兵部尚书,赴京上任途经家乡期间病故,谥号介肃。吴岳善诗文,文风深沉典雅,不尚辞藻,有《望湖遗稿》一卷传世。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定陶县力本屯乡)人(一说曹县人)。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改革家。初在鲁国为将,治军严明,律己宽人,与士兵同甘共苦,以寡敌众打败齐军。后至魏任将,辅魏伐秦,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前382年,离魏至楚,被封为令尹,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楚国很快强盛起来,在短期内南平北越,北灭陈蔡,西败强秦,威震诸候。楚悼王死后,由于被改革触犯切身利益的公侯、贵戚乘机作乱而遭杀害。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现存一卷,计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篇,同《孙子兵法》一样,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吴崇礼()
字彬卿,县城西街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天启五年(1625年)任兵部尚书,旋改任南京刑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定襄。著有《三边总图》、《抚蓟奏略》等。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郡鄄城人,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晋隆安三年(399年)任龙骤将军、广州刺史。赴任路遇广州石门贪泉,饮水赋诗明志:"古人云此水,一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克已奉公,大兴节俭清廉之风,遂使南疆吏治民俗大为改观。皇帝特下诏表彰奖励。后升为度支尚书,日理钱财巨万,但清廉作风依旧。乐善好施,安于清贫。虽为官多年,其妻仍像贫妇一样纺线织布。嫁女,谢石以橱帐馈赠,使者至,见婢女牵犬卖之。自广州卸任归家,见其妻带回沉香一斤,认为是奢侈品,来路不明,便投入水中。逝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字岱倪,号绎田,又号青岩。肥城市汶阳镇宋孝门村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泰山学者。万历辛丑年(1601年)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巡抚江南,兼管学政。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因上疏为江西参政姜士昌鸣冤,被贬为平定州判官。不久辞职归隐故里。在泰城灵芝街建“青岩居”书院讲学。搜寻岱故,考订史实,编著了《泰山纪事》《岱下小史》《州志补遗》等著作;著有诗集《青岩居草》和《荷花全韵》。卒后数十年,明廷赠封其为光禄寺少卿。后人将他列为“泰山五贤”之一。
宋景诗()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堂邑县刘贯庄(今属冠县甘屯乡)人。咸丰十年(1860年)率众进行“抗官闹漕”斗争,次年与天龙八卦教首领杨泰等一起起事,组建“黑旗军”,攻县城,烧县署,威振山东、河北。后在官兵围剿下失败,被迫投降清军,随清军到安徽、陕西镇压捻军、回民起义军。同治二年(1863),宋率部返回家乡,再次抗清,与民团进剿清军进行战斗。失败后,宋奔安徽、湖北与捻军合作。捻军失败后流落江湖,被安徽巡抚英翰部下逮捕杀害。
张万公(?~1207)字良辅,东阿青苔铺人,金代大臣。进士,初任新郑县主簿、长山县令,后升任河北西路转运司都勾判官,迁侍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平章政事、资善大夫,封寿国公,谥文贞。
张尔歧()字稷若,号蒿庵,今店子乡稷若村人,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纂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为监本《礼记》和石经《礼记》勘正脱误300余处。在济南讲授《仪礼》时,深为著名学者顾炎武推崇,并结交为友。张一生寒素,耿介自持。事亲至孝,待邻谦诚。著作还有《易经说略》、《诗经说略》、《书经直解》、《老子说略》、《春秋三传驳义》、《蒿庵闲话》、《弟子职注》等。
张兆栋(年) 字伯隆,号友山,潍县(今潍城区)城里人。以进士授刑部主事,又迁郎中。外放陕西凤翔知府,后耀升四川按察使,广东、安徽、江苏布政使,漕运总督,广东巡抚、福建巡抚等职。1884年中法战争中因马尾失守被革职。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福建寓所疫殁。宣统元年(1909年)开复原官,恢复名誉。
红楼一梦, 23:53:02
张行简(?~1215)字敬甫,日照街道人,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中状元。历任翰林文学、太常博士、礼部郎中、节度使、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翰林学土等。为官清正,敢于直谏。著有《敬甫文集》、《礼例纂》、《清台记》、《皇华记》、《为善记》、《自公记》等。
张贞()字起元,号杞园。世居潍河东高柯庄,其高祖迁居安丘城南六里。清初著述家、书法家、篆刻家。曾多次被举荐而坚辞不受,后隐居杞城村,拜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黄宗羲为师。著有《渠亭山人半部稿》(再版时更名《杞田集》)、《渠丘耳梦录》、《浮家泛宅图诗》、《杞纪》、《青州府志》、《青州乡贤传》、《安丘乡贤传》、《家乘族谱》等。
张齐贤(949~1014)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定陶县力本屯乡蔡楼村)人,北宋名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居官无论尊卑,皆能考究民情,务行宽大,尽心为民,广受百姓爱戴。在政治上具有卓越的才能,在军事上亦多有建树,曾多次指挥抗辽,每战必胜。所著《洛阳缙绅旧闻记》可补五代史之缺,《孝和中兴故事》亦为世人所推崇。
张志纯(),字布山,号天倪子,马家埠镇张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有张炼师之称。元世祖忽必烈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天倪”,授紫服。南宋景定三年(1262)被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亲自设计监修泰山南天门。金文学家元好问曾以《送天倪子归布山》诗相赠
张择端 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诸城)人。早年游学卞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奉翰林国画院,职务可能是翰林待诏。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廓。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前者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状元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