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中,目前在新疆考古研究所境内没有发现什么作坊

新疆考古发现:金箔墙皮展现1700年前世俗生活
  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31日电(记者张鸿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凌教授带领的考古队,在新疆南部的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古城东北部的发掘工作中获得重大发现。
  “我们在古城发现了贴有金箔的墙皮,贴金塑像残块、佛塔顶部的塔刹等。”陈凌说,从出土的遗物推测,该城的始建年代应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魏晋(公元3~4世纪)时期。
  通古斯巴什古城位于新和县城西南44公里渭干乡,古城现存面积约5.7万平方米,方形,用土坯砌成。墙基宽约4~8米,墙体残存最高可达7米。古城四面有马面,四角有角楼。
  陈凌介绍:发掘区域为古城的北瓮城,面积约800平方米。通过局部钻探,发现通古斯巴什古城地层堆积超过5米。
  “这说明该城文化堆积深厚,延续使用时间长。部分遗址进行过多次改造、利用,先后有多层房址堆积。由于经过多次改建和后代破坏,遗址残损严重,发现有金箔墙皮的居址在古城内的东北角。”
  记者看到贴有金箔的墙皮残片,薄如信纸的金箔熠熠闪亮,显示出高超的金箔打制工艺。墙皮呈微小的细波纹,似为专门制作,类似今天装修用的壁砖。
  “能住在这样一个贴金的房子里的人,大概非富即贵了。”陈凌说,“这处房址是什么性质,曾经是什么人居住和使用,都是值得追问的话题。”
  一件约40厘米长的木雕塔刹让陈凌如获至宝,“这是佛塔的顶部建筑残存,很可惜不见佛塔,塔刹的顶部也有焚烧过的痕迹,这是因为新的房址就在原有的房址焚烧后建设。”陈凌说。
  在这里出土的古代钱币,除唐代“建中通宝”外,还有不少汉代的五铢钱。“我们还发现了纹饰图案精美的陶片、木刻、釉陶和玻璃器皿残片,我们推测可能与波斯有关。”陈凌说。
  “根据目前出土的遗物推测,该城的始建年代可以追溯至魏晋时期。由此也就引发了这座古城自始建以来延续至唐代到底是什么性质,新和县在汉—唐时代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么一个规模巨大的古城反复利用又说明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地寻找和探索答案。”陈凌说。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平定龟兹(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将安西都护府建于龟兹,并在天山以南的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史称“安西四镇”。更早的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在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西域都护府。通古斯巴什古城即在今轮台县以西百余公里。
  “我们将对以安西大都护府为中心的一系列中央管理新疆地区的古代行政、军事设施,以及周边的戍堡、烽燧等进行调查,并有重点的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测绘、试掘和正式发掘。”陈凌说。
  “安西大都护府考古”项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和县龟兹文化博物馆三家单位共同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获批,于2013年秋冬正式启动。从2014年7月下旬起,陈凌教授带领的考古队开始在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古城考古发掘。”
[责任编辑: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打击分裂势力,加强对新疆管辖而采取的措施。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打击分裂势力,加强对新疆管辖而采取的措施有: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后来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故答案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苏州市九年级3月段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苏州市九年级10月段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古代奴隶制民主政治特征的是:A、金字塔
C、种姓制度
D、雅典伯利克里统治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九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美联社称,明治神宫是日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军国主义化的象征。日安倍晋三前往明治神富参拜,这是日本首相时隔六年再度参拜。下列系明治维新内容的是①“废藩置县”
②“文明开化”③实行征兵制
④废除农奴制A.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九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再看一眼大别山,万般情思胸中收。”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再现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由时的壮举,渲染了重回大别山激动难舍的心情。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了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C.战略进攻
D.战略决战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九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考古发现该遗址保留有干栏式房屋痕迹,上住人下养畜,通风防潮,这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重大成就。”与这段文字对应的图片是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九年级3月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判断题
(判断题,题意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欧洲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欧洲走向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九年级3月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票据时历史的浓缩与见证。下图中的票据见证了A. 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 “大跃进”开展的盛况D.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盐城市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
我们(指美国)就好像是预备队,先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参加进去作最后的一博,以决定最后的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材料二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者经济的。”——摘自《联合国家宣言》材料三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球赛”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美国上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的“三国同盟成员国”指哪三个国家?该宣言的签署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写一个“各签字国”“共同斗争”的典型事例。(3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表现是什么?(2分)(4)材料四两组图表说明欧洲联合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5)通过解答以上问题,你有怎样的认识?(1分) [科学]新疆境内考古发现的丝绸文物【2】
&&&&【提要】《[科学]新疆境内考古发现的丝绸文物【2】》由66test友情收集整理的,谨供需要科技的朋友参考。内容如下:
线可能为西域当地所产。新疆更为大量的绵经绵纬织锦采用的是平纹纬重组织,其色彩常见土黄、白、红、浅褐色等,幅宽有的1米左右,即以“张”为计量单位。其图案风格自成一派,典型的实物有扎滚鲁克云气动物纹锦、营盘对人对兽树纹锦、阿斯塔那红地人面鸟兽纹锦、“吉”字纹锦等。  唐代丝绸品种变化最多,织锦除沿用早期的平纹经锦外,还出现了斜纹经锦、斜纹纬锦以及双层锦。其中斜纹经锦在唐初发展迅速,阿斯塔那出土联珠小花锦、小型联珠对兽对禽纹锦等都采用了这一结构。初唐或更早一些,斜纹纬锦开始出现,但在阿斯塔那墓群中,斜纹纬锦大量出现是在7世纪中叶。这类纬锦的夹经,捻向上有S捻和Z捻之分,据研究,夹经的不同捻向反映了不同的产地。S捻者,其图案以宝花或花鸟等题材为主,主要产于中原,吐鲁番出土的宝花纹锦和花鸟纹锦等属此类。Z捻者,其图案多具明显的西域风格,其产地可能在中亚的波斯和粟特,吐鲁番出土联珠大鹿、联珠猪头、联珠骑士纹锦是这类织锦的典型代表。双层锦与毛织物中的双面罽结构相同,实物有阿斯塔那出土的白地朵花双面锦等多件,唐末宋初的新疆巴楚脱库孜沙来遗址仍见新月和兔纹的双层织物。除织锦外,唐代丝绸中的一些新品种也引人注目,如阿斯塔那出土一条用作舞俑腰带的缂丝带,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缂丝实物。还有一种以单层的彩条经斜纹作地、金黄色纬浮显花的织物,因其独特的装饰效果,被称为“锦上添花锦”。唐代的印染技术名扬千古,绞缬、夹缬、蜡缬、灰缬等物理的、化学的印花技艺日趋完善,阿斯塔那出土的绿纱地狩猎纹缬、黄纱地花树对鸟纹缬、绛纱地柿蒂纹缬等,再现了唐代印染技术的高超水平。唐代丝绸的图案在承继中国传统风格的前提下,从中亚西亚的装饰艺术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因此,这时期的图案远比前期丰富,其中尤以五彩缤纷的联珠团窠、花卉团窠为骨架填以主题纹样的图案,最能反映大唐雍容富贵的盛世面貌。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种连珠对禽、对兽纹锦、宝花纹锦、花鸟纹锦以及双珠团窠对龙纹绮、宝花立鸟纹印花绢等都是这方面的精品。&&&&(文章来源:东方早报网 原文刊于《东方早报》日第10版 作者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新疆境内考古发现的丝绸文物_鉴藏知识_新浪收藏_新浪网
新疆境内考古发现的丝绸文物
尼雅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刘玉生 图
  新疆干燥少雨, 有利于地下有机物的保藏,特别是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罗布泊荒漠以及吐鲁番盆地等丝路沿线的古代墓葬中,发掘出土大量色泽鲜艳、保存良好的纺织品,其 中以汉唐时期的丝绸最为丰富。丝绸中的织锦,织造费工费时,最能反映织造技术水平。从实物看,汉晋时期,五种色彩的织锦发现最多。
  李文瑛
  新疆干燥少雨,有利于地下有机物的保藏,特别是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罗布泊荒漠以及吐鲁番盆地等丝路沿线的古代墓葬中,发掘出土大量色泽鲜艳、保存良好的纺织品,其中以汉唐时期的丝绸最为丰富。
  新疆史前时期丝绸的发现(西汉以前):
  1。乌鲁木齐附近天山阿拉沟战国时期墓葬出土凤鸟纹丝绣;
  2。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曲曼墓地发现战国时期丝绸残迹;
  3。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出土铜器表面残留丝绸残迹。
  新疆汉唐时期丝绸的发现:
  1。民丰尼雅汉晋墓地出土丝绸。
  民 丰县境北尼雅河下游地带古三角洲,深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汉代精绝国故地。1901年由英国学者A。斯坦因首次发现,获取大量珍贵文物。1959年新 疆学者发现1座东汉-魏晋贵族墓葬。19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中日尼雅联合考察,收获丰富,尼雅遗址地处沙漠南缘,它是精绝王国境内最为著名的考古发 现。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清理出多处墓葬,多为东汉魏晋时期。丝绸文物集中发现在1995年发掘的M3、 M8。墓主据推测即为两代精绝王。男女尸衣着华丽,随葬品丰富,又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最负盛名。
  2。若羌楼兰汉晋墓地出土丝绸。
  楼 兰遗址中出土的丝织品大多也为东汉至魏晋时期,品种包括锦、绮、罗、绢、绉、绣、织成等。1979年至198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楼兰考古队三次深入 罗布泊腹地,在楼兰古城遗址中发现了纺织品,同时在城郊墓葬中清理出纺织品近百件。附近墓葬也清理出被盗扰的丝绸服饰。
  3。尉犁营盘汉晋墓地出土丝绸。
  1989、 年营盘墓地经过3次考古发掘。其中1995年发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干尸及珍贵遗物,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丝织品品种中有 绢、绮、绦、绣、锦、染缬、贴金等。最举世瞩目的发现是营盘95BYYM15号墓,时代为东汉中晚期。该墓出土一具彩绘木棺,墓中为一名成年男性干尸,面 罩麻质贴金面具,衣着服饰奇特,鲜艳如新。营盘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从该地区所出土的纺织品中可以看出。营盘所出纺织品既有来自内地的,也有新疆 当地所生产的新品种,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绵线织锦,这类织锦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新疆当地的产品。这种织锦所用绵线与内地煮茧缫丝取长丝不同,绵线是等蚕蛾破 茧而出后采用蛾口茧进行纺丝的。这可能与当地信奉佛教不杀生有关。
  4。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晋唐)时期丝绸。
  1959年起先后进行过13次发掘,清理墓葬近500座。分三期,其中300多座可根据随葬文书或纪年物判明其年代。 出土丝绸主要分属两个时期,一是高昌王朝时期(531-640年),相当于北魏至唐初;二是唐西州时期(公元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下半叶)。
  以上各地点出土丝绸品种繁多,锦、绮、绫、罗、缂丝、绢、纱、刺绣、染缬尽有,对于研究我国汉唐丝绸的技术特点与艺术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丝绸中的织锦,织造费工费时,最能反映织造技术水平。从实物看,汉晋时期,五种色彩的织锦发现最多。五色锦在彩经的配置上,或经线分区排列,表、里经的排列 比为1:2或1:3,如尼雅“万世如意”锦、“长乐大明光”锦、“元和元年”锦等;或经线不分区,组织结构采用1:4平纹经重,这种织锦幅面没有色区,花 纹流畅自如,极为华丽,代表了汉晋织锦的最高技术水平。尼雅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恩泽下岁大孰常葆子孙息弟兄茂盛无极”锦、“金池凤”锦等都是 这方面的杰作。从这类织锦非同一般的铭文看,可能是特制的产品。尼雅织锦有明确的出土单位,1995年发掘的M3、M8,墓主据推测即为两代精绝王。汉晋 丝绸的图案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突出表现在云气动物纹的流行,这与当时神仙思想和谶纬方术的盛行是分不开的。这类纹样以各种祥禽瑞兽、神仙灵异为主 题,以流动飞扬、蜿蜒舒卷的云气、山峦为骨架,穿插吉祥祈福的种种铭文,形成一种绮丽诡异的仙境氛围,这些都可在上述相关地点的考古发现中找到实物佐证。
  北朝时期的织锦在技术上多因袭汉晋织锦,但配色明快,布局也多采用对称结构,图案在整体风格上变化很大,使人明确感受到来自萨珊波斯、粟特、印度的影响,纹 样中出现了大量外来的珍禽异兽、人物和神祇形象,还有莲花、忍冬等植物纹样,个别的还点缀有简单的文字,营盘的一件织锦上见汉字“王”与佉卢文并存。北朝 后期连珠动物纹逐渐增多,并成为隋和唐前期中国丝绸中最重要的装饰题材。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这一时期的织锦最集中,也最为精美。
  值得指出的是此时新疆本地亦有织锦生产,其织造工艺和规格都很有特色。营盘出土方格动物纹锦绦,组织是我国传统的平纹经重,但所用丝线却加有Z向强捻,这种丝线 可能为西域当地所产。新疆更为大量的绵经绵纬织锦采用的是平纹纬重组织,其色彩常见土黄、白、红、浅褐色等,幅宽有的1米左右,即以“张”为计量单位。其 图案风格自成一派,典型的实物有扎滚鲁克云气动物纹锦、营盘对人对兽树纹锦、阿斯塔那红地人面鸟兽纹锦、“吉”字纹锦等。
  唐代丝绸品种变化最多,织锦除沿用早期的平纹经锦外,还出现了斜纹经锦、斜纹纬锦以及双层锦。其中斜纹经锦在唐初发展迅速,阿斯塔那出土联珠小花锦、小型联珠对兽对禽 纹锦等都采用了这一结构。初唐或更早一些,斜纹纬锦开始出现,但在阿斯塔那墓群中,斜纹纬锦大量出现是在7世纪中叶。这类纬锦的夹经,捻向上有S捻和Z捻 之分,据研究,夹经的不同捻向反映了不同的产地。S捻者,其图案以宝花或花鸟等题材为主,主要产于中原,吐鲁番出土的宝花纹锦和花鸟纹锦等属此类。Z捻 者,其图案多具明显的西域风格,其产地可能在中亚的波斯和粟特,吐鲁番出土联珠大鹿、联珠猪头、联珠骑士纹锦是这类织锦的典型代表。双层锦与毛织物中的双 面罽结构相同,实物有阿斯塔那出土的白地朵花双面锦等多件,唐末宋初的新疆巴楚脱库孜沙来遗址仍见新月和兔纹的双层织物。除织锦外,唐代丝绸中的一些新品种也引人注目,如阿斯塔那出土一条用作舞俑腰带的缂丝带,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缂丝实物。还有一种以单层的彩条经斜纹作地、金黄色纬浮显花的织 物,因其独特的装饰效果,被称为“锦上添花锦”。唐代的印染技术名扬千古,绞缬、夹缬、蜡缬、灰缬等物理的、化学的印花技艺日趋完善,阿斯塔那出土的绿纱 地狩猎纹缬、黄纱地花树对鸟纹缬、绛纱地柿蒂纹缬等,再现了唐代印染技术的高超水平。唐代丝绸的图案在承继中国传统风格的前提下,从中亚西亚的装饰艺术中 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因此,这时期的图案远比前期丰富,其中尤以五彩缤纷的联珠团窠、花卉团窠为骨架填以主题纹样的图案,最能反映大唐雍容富贵的盛世面貌。 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种连珠对禽、对兽纹锦、宝花纹锦、花鸟纹锦以及双珠团窠对龙纹绮、宝花立鸟纹印花绢等都是这方面的精品。■
  (作者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来源:东方早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
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二)
――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
二、新疆早铁器时代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
&&&&a.小亚土著人发明创造了铁器
&&&&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新疆早铁器时代初期所出现的铁器,应该是由中亚传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铁的使用,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就已出现,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都有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不过这些铁器基本是陨铁所制,从人类冶铁的角度讲,此前的发现,还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铁器时代。现在,一般都认为,古代近东的土耳其北部,小亚帕夫拉戈尼亚(Paphlagonia)是铁器的起源地,因为这里出土铁匕首的“阿拉卡遗址文化共分四层,出土铁匕首的是在第Ⅲ层,整个文化是属于早期青铜文化Ⅱ期,与小亚西部的特洛耶(Troy)Ⅱ期同时代。这个阿拉卡Ⅲ层文化既没有美索不达米亚,也没受到爱琴文化的强烈影响,而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的土著文化。虽然该遗址王墓中发现的头颅是短型的,跟当地的长头颅不同,可能是外来的,但也不是在公元前2300年以后才进入此地的赫梯人创造的。可见,铁器并不是赫梯人最早发明的,而是原始的小亚土著人民创造的”。(57)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后来,这里不仅成为亚述帝国在喀纳斯(Kane)的殖民地的供应金属的地区,赫梯帝国也从这里崛起。
&&&&b.&新疆早铁器时代的两种考古学文化类型
&&&&关于中亚地区的铁器时代考古文化,欧洲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其绝对年代在公元前;500年;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公元前;800年。从总体上分析,中亚地区的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阿克美尼德文化为代表的“定居农业文化”,和以塞人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中亚地区的“定居农业文化”以绿州农业文化为代表,以苏联费尔干纳的楚斯特为例,在这些绿洲农业文化遗址中,见到灌溉工程、古代堡垒,晚期有了铁器。以塞人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以帕米尔塞人文化为例,在这一时期,虽然铁质短剑已经出现,但镞仍然用铜。(58)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东面和南面与我国的甘肃、青海、西藏相邻。东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毗邻、西北部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搭界。其早铁器时代的文化类型也可以说两种类型皆兼而有之。但前期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主,定居农业文化为辅。目前在罗布淖尔地区孔雀河下游发现的古墓沟文化属“绿洲农业文化”类型,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年左右。古墓沟人的生产虽然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农业已利用灌溉之便,种植的小麦(59)。但此时尚处于青铜器时代,以至到古墓沟文化晚期也并未进入铁器时代。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历史上新疆地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各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并不是那么迅速、广泛。原始民族的自我封闭意识,远远超过了自然地理上的封闭界限。所以说,早铁器时代无论是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或高加索人最初把铁器带入新疆,但铁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并未传播,仅限于少数携带铁器民族本身使用。而后,有可能曾出现已经使用铁器的这些民族,在入主新疆之后,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曾中断过对铁器的使用。
&&&&c.焉布拉克文化的冶铁术并未东传
&&&&前文述及,有学者提出“我国的人工冶铁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新疆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冶铁术很可能是由新疆沿河西走廊传入,时间大体在西周中晚期”。持此说法学者的立论基础是:焉不拉克古墓出土了7件铁器,焉不拉克文化中的常见陶器单耳豆,腹耳壶,双耳罐等,彩陶纹饰多S纹,竖线纹,云雷纹,双钩纹与甘肃地区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的同类器型和彩陶纹饰有着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与甘、青地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所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考虑,即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焉不拉克文化的冶铁术即通过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传播到周原地区,从而又由周原地区扩散到中原。
&&&&究竟中原地区的冶铁术是不是由新疆通过甘肃河西走廊传入的,要搞清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新疆铁器最初的来源问题。尽管目前内地的早铁器时代的铁器发现资料不及新疆多,尤其是属于西周以前的发现,仅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现的一件铁刃铜钺;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中期墓葬中发现的一件铁刃铜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M2001出土一件玉柄铁剑;连同传说出自河南浚县商末周初墓葬,现存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的一件铁刃铜钺与一件铁援铜戈计算在内总共五件。但考古学提供的事实并不支持“新疆冶铁术东传”的说法。
&&&&事实上处于同一文化小区、同属焉不拉克文化类型的哈密五堡水库、艾斯克霞尔墓地、寒气沟墓地、四堡拉甫乔克墓葬的发掘,并未出土铁器。年,先后在甘肃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发掘清理四坝文化类型:玉门火烧沟墓地、酒泉干骨崖、民乐东灰山遗址、酒泉西河滩大型聚落遗址等,其中玉门火烧沟:墓葬312座,出土铜器200余件,陶器近千件,还发现有精制加工的金、银耳环以及玉器等。酒泉干骨崖、民乐东灰山遗址:墓葬354座,出土陶、石、骨、铜、金、银、玉器等1&000多件。酒泉西河滩大型聚落遗址:房址50余座、窖穴60多座、烧烤坑350多座、陶窑5座、祭祀坑20多座。砷铜制品在四坝文化中大量存在,某些器物的特点又与中亚文化接近,也均未出土铁器。这是为什么?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年代约为距今3900年&#年(60)。焉不拉克墓葬有12个碳测数据,多数在BC;BC650年之间(61)。大家知道,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从四坝文化类型与焉不拉克文化类型的碳十四测年比较,四坝文化的年代明显早于焉不拉克文化的年代,究竟是焉不拉克文化东传影响了四坝文化,还是四坝文化西传影响了焉不拉克文化。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d.新疆早铁器时代初期的铁器非本地所产
&&&&如何解释唯焉不拉克墓地出土铁器,而处在同一文化小区的同类墓葬五堡水库等却不出铁器这一文化现象呢?笔者认为,对于这种现象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种文化产品是外来的,且只存在于很小范围,它存在的时间与它的主人停留在该地的时间一样。这就是说,它随谁而来,又随谁而去。为什么焉不拉克人头骨形态资料学显示:蒙古人血统占绝大多数(21/29),欧洲高加索人的成份较少(8/29)。这些铁器很有可能就是由来自欧洲的高加索人带入的。当铁器的主人去世时,也便随葬与主人。这说明焉不拉克文化中虽然出现了铁器,但焉不拉克的土著人并未掌握冶铁术。否则,这种文化现象将得以延续。这就是为什么处在同一文化小区、同属焉不拉克文化类型的哈密五堡水库墓地、艾斯克霞尔墓地、寒气沟墓地、四堡拉甫乔克墓葬并未发现铁器的真正原因。
&&&&同样道理,在苏贝希文化类型的鄯善县苏贝希一号墓地、洋海一、二号墓地;乌鲁木齐柴窝堡墓葬发现了铁器,而处于同一文化小区的木垒县四道沟、木垒河岸、半截沟、水磨河等苏贝希文化类型遗址和墓葬,在调查发掘过程中也均未有铁器出土。与苏巴什墓葬类型相同的托克逊县英亚依拉克、吐鲁番的雅尔湖沟北、鄯善县奇格曼、巴里坤县弯沟等墓葬也并未出土铁器,同样存在这种情况。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早铁器时代初期的新疆人使用的铁器并不是本土所产,这与青铜器时代——早铁器时代的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民族的相互迁徙、融合、入主新疆有一定的关系。
&&&&有学者对新疆早铁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中的铁器资料做过分析,认为焉不拉克墓地出土铁器的“M31棺木的碳十四测年数据5年(经树轮校正),即公元前1312~前1127年。这个年代非常早,从铁器传播的时间上看,已经和伊朗西北第一阶段的时间相近。从铁器在欧亚大陆传播迄今所知的现状看,有些意外。”察吾乎沟口文化类型中出土的铁器并不少,但“铁器在察吾乎类型中使用的时间并不早”。轮台县群巴克墓葬出土有较多的铁器,种类也较多。“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际上出铁器的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公元前七世纪,个别早到公元前八世纪中叶。”&(62)由此看来,新疆地区过早使用铁器的说法尚值得怀疑。
&&&&e.新疆境内发现的冶铁遗址
&&&&新疆地区发现的矿冶遗址主要集中在今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和拜城县,即古龟兹国地域范围之内。史书记载“(龟兹)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63)目前,可以确定为汉或汉代以前的炼铁遗址仅四处。即:
&&&&阿格村炼铁遗址:位于库车县阿格乡北部的阿格村东西两侧。村东3处,均位于阿格河北岸的山坡上,自东向西依次为Ⅰ、Ⅱ、Ⅲ、号遗址。Ⅲ号遗址东端位于Ⅱ号遗址西侧约400米处,为4处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其炼渣堆积长度将近1公里,宽度在50~200米之间,最厚处可达3米多。Ⅳ号遗址位于阿格村西端,河谷南岸山间一小盆地中,面积40米见方。主要是含有风管的炼渣堆积。底层堆积中出土束腰形石磨盘,石锤和灰陶片。时代下限:西汉早期。(64)
&&&&阿艾古城炼铁遗址:位于库车县阿格乡北部、库车河西岸台地上的阿艾古城东、北城垣外。面积约1.3万平方米。遗址有炼铁矿渣的堆积层。遗址散布炼渣、风管、陶片等。堆积的炼渣和附近可可萨依、苏博依、阿格村等炼铁遗址基本一致。采集到的一件石斧,其形制与尼勒克县奴拉塞铜矿、阿格村Ⅲ号地点出土的石斧基本一致。时代:西汉。(65)
&&&&可可萨依炼铁遗址:位于库车县阿格乡北部、苏博依村西侧约500米处,库车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西北距阿艾古城约3公里。遗址面积约6.5万平方米,堆积以炼渣为主,其中包含有大量风管、陶片及石磨盘残块等,最厚可达3米。时代:西汉以前。(66)
&&&&苏博依炼铁遗址:位于库车县阿格乡北部、苏博依村北侧的库车河二级台地上,西侧隔一条冲沟与可可萨依炼铁遗址相邻,实际上为同一遗址。遗址约10万平方米。以炼渣堆积为主,厚处可达3米。堆积与可可萨依遗址基本一致,但部分炼渣中含绿色铜锈。说明该遗址在炼铁的同时也还炼铜。时代:西汉以前。(67)
&&&&魏晋-唐的炼铁遗址一处:即贝迪勒克炼铁遗址。
&&&&贝迪勒克炼铁遗址位于库车县阿格乡政府驻地北偏东18.5公里,库车河西岸,217国道东侧。遗址沿河分布,面积约7.5万平方米。以炼渣堆积为主。炼渣块质地均匀,均不太大,多呈黑色或蓝黑色的玻璃态,所含未熔矿石或溶剂、木炭极少。发现风管,未发现完整炼炉遗迹,残存的炉壁厚度约0.1米左右,内侧多呈玻璃状,从炉壁的弧度看,炉体的直径约在1米左右。(68)
&&&&唐代的炼铁遗址有:拜城县亚木古鲁克冶铁、冶铜遗址;麻扎吉勒嘎冶铁遗址;不确定时代者有:拜城县瓮古鲁吉勒尕冶铁遗址。(69)
&&&&另外,1990年,于田县喀拉墩遗址出土有许多炼渣和铜、铁器物残块,时代为汉晋时期。1958年,史树青先生在洛甫县阿其克山冶铁遗址,发现烧结铁、残破的陶制鼓风口,敷满了赤铁粉的石凿和石锤,推测其年代为汉晋。1983年,且末县也发现了古代的煤矿井和冶铁遗址,有鼓风管残块、炼铁渣等;民丰县尼雅遗址也出土了炼铁炉、小坩埚、烧结铁、矿石和碳渣、炼渣等,年代在汉晋之间。1984年洛甫山普拉墓地出土的少量冶铁鼓风风囊等遗物,年代应在汉代以后。(70)
&&&&轮台县野云沟麻扎遗址:“遗址范围大致呈椭圆形,长540米,宽240米,中有小土台,周约120米,疑为房屋遗址,碎铁块甚多,瓦砾遍地”,调查者疑为汉代遗址,也可能也冶铁有关。(71)
&&&&阿格村炼铁遗址、阿艾古城炼铁遗址、可可萨依炼铁遗址、苏博依炼铁遗址等大型汉代炼铁遗址的丰富堆积,说明至汉代新疆已采用了中原地区先进的高炉鼓风冶炼技术,冶铁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史料明确记载:新疆的冶铁技术自汉代才有了质的飞跃。如《汉书·陈汤传》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这说明,在汉代先进的冶金技术未传入之前,新疆的金属工艺较为原始,所制备的武器性能很差。
&&&&f.寻找新疆地区冶铁术诞生的下限标志
&&&&从总体上讲,铁器在新疆的普遍发现,是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但新疆普遍发现铁器的年代,并不等于冶铁术在新疆出现的年代。对于早铁器时代铁器如何在新疆传播,郭物先生推断:“从现在新疆早期铁器发现的情况看,铁器在新疆也存在一个传播过程。可能铁器是先被新疆东部或者中部地区的文化接受,之后才传到天山南麓中段相对封闭的地区。值得指出的是,伊犁、喀什等地区实际上很可能比较早地接触到冶铁术。从哈布其罕墓地发现的装饰品铁器、群巴克墓地发现的大量铁器看,伊犁、喀什等地区有可能也是冶铁术传入新疆的早期孔道之一。这和青铜时代域外文化在新疆的传播过程也大致相似。”(72)
&&&&笔者认为:早铁器时代铁器在新疆的使用过程,并不代表冶铁术在新疆的传播过程。使用铁器和制造铁器虽互为因果,但从开始冶铁到铁器诞生,这中间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只有从冶铁术的出现,到完成铁器的制造,才算是铁器文化在一个地区真正落地生根、传播的开始。并不应不问来源,把铁器一旦在一个地方的出现,就视为该地冶铁术已经诞生。
&&&&如何来判断冶铁术在一个地方的出现时间,对此,笔者认为:冶铁术在一个地方的诞生,应以这个地方铁器文化中最普遍,实际生产、生活中用量最大的铁器品种出现时间为下限。而这个铁器品种在该地区的普遍出现与使用,即标志着冶铁术在这一地区真正诞生的时间。
&&&&众所周知,新疆早铁器时代的社会形态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渔猎、放牧经济社会。农耕经济或半农半牧经济在这一时期还处于辅助地位。民族间、部落间还经常发生争夺草场的战斗。或者说彼此间还经常因扩充领域而发生战争。新疆岩画中有这方面的资料。王炳华先生指出:“无论是炼铜,还是炼铁,可以肯定:当时采矿、冶炼生产必然已经超出家庭手工业的范畴,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不论是铜矿开采还是冶炼,生产工艺都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生产规模较大,需要的劳动力也比较多。每个生产环节,如找矿、坑道掘进、支架防护、采矿、排水通风,提取运输矿石、冶炼、浇铸等……,都要求生产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必须比较固定或相对稳定地从事这一工作”(73)。这就要求从事采矿、冶炼的这个民族,不仅要相对稳定的活动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而且该地域内具有其所需炼铁的铁矿、燃料。这个民族经济上、军事上一定是强大的,人口数量也一定具有相当规模。从这一点上讲,无论是焉不拉克文化早期、苏贝希文化早期、察吾乎文化早期、还是伊犁河流域文化早期与香宝宝文化类型遗存的年代,早已融入这些文化民族中的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他们虽然有可能在入主新疆之前就已经使用铁器,甚至已经掌握了铁的冶炼技术,但在入主新疆之后一段时期内却并未进行铁矿开采和炼铁,以至制造铁器。这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比如说,这些民族人口较少,活动的地域范围较小,在该地域内缺乏矿源、燃料等等。所以,尽管目前新疆地区有公元前800到公元前1000年的铁器发现,但并不能证明此时冶铁术在新疆已经出现,铁器文化在新疆已落地生根。
&&&&那么,这个标志着新疆冶铁术诞生的铁器品种是什么呢?是新疆地区早铁器时代文化中出土数量最多、也最常见的铁器种类小铁刀吗?不是。而是用于战争和游牧狩猎的武器——铁镞。因为铁镞是一种消耗量很大的铁器产品。在一个地区,冶铁术未出现之前,是不可能大量生产、使用铁镞武器的。
&&&&对于这个问题,王炳华先生早就注意到了。他在研究阿拉沟古墓出土的小铁刀、三棱形铁镞时曾指出:“战国时期,塞人已经用铁,尤其是使用了消耗量很大的铁镞,对我们估计当时塞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铁矿的冶炼、铁器的加工,都远较铜器金属要困难。铁被用于制造工具、兵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是不少新的生产领域可以到开发。”(74)笔者同意王炳华先生的分析意见,故把铁镞在新疆地区各文化类型中的普遍发现作为新疆冶铁术诞生的下限标志。
&&&&冶铁术是在炼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一个地方在冶铁术诞生之前,必然有成熟的炼铜技术。故铜器的普遍使用在该地区应早于铁器的使用。
当然,直观的讲,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冶铁遗址的年代,可以确定为冶铁术在新疆诞生的年代。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发现,尚不足说明这一点。所以,我们不得不寻找“铁镞”作为旁证。
&&&&g.冶铁术在新疆诞生的年代
&&&&从上述发现来看,至汉代,冶铁术在新疆已普遍出现。但这并不是新疆人最初开始炼铁的年代。事实上,一个民族,有熟练的炼铜技术做基础,又有丰富的铁矿与燃料,生产上或生活上一旦有这方面的需要,一项新的技术和产品就会应运而生。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75)
&&&&既然直观证据不能说明冶铁术在新疆开始的年代,那么,铁镞在新疆早铁器时代各文化类型中普遍发现的年代又如何呢?
&&&&据笔者搜括:铁镞在焉布拉克墓地中未曾发现。苏贝希一号墓地、洋海三号墓地、阿拉沟口墓葬出土有铁镞。苏贝希一号墓地、洋海三号墓地的年代为公元前400年左右,阿拉沟口墓葬的年代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100年之间。温宿县孢孜东墓地M41石堆墓出土有銎铁镞12件,时代为公元前;前500年。察吾乎沟口三号墓地、尉利县夏勒都尔乌依遗址、轮台县羊达克企o遗址也发现铁镞,但年代已进入汉,察吾乎沟口三号墓地,据碳十四测年并经树轮校正,在公元前190年至公元145年之间。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墓地A&#出土铁镞2件,另有铁镞残片4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00年,最晚延续到公元前300年。通过对同类文化墓葬有些出土铁器,有些并不出土铁器,以及铁剑、铁刀、铁锥、铁钉、铁牌、铁马衔、铁马镫等普通常见铁器与铁镞共出一墓的现象分析,总体考虑新疆冶铁术出现的年代,笔者认为:铁镞作为战争武器与狩猎工具中的主要消耗品,其大量出现的年代应当作为新疆冶铁术诞生的下限,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但也早不过公元前700年。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新疆冶铁技术应始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当于内地的春秋晚期。
三、结束语
&&&&铁器在新疆出现的时间虽然在公元前1000年前,但冶铁术在新疆出现的时间却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这就是说,铁器最初由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经西亚、中亚带入新疆,当这些民族已经融入当地的塞人、羌人、月氏人、蒙古人及当地的土著民族而成为新疆这块土地主人的时候,冶铁术在此并未诞生。新疆地区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各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并不是那么迅速、广泛。原始民族的自我封闭意识,远远超过了自然地理上的封闭界限。所以说,早铁器时代无论是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民族把铁器带入新疆,但铁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并未在当地的塞人、羌人、月氏人、蒙古人及当地的土著人之间迅速传播,种种迹象表明:铁器文化从西亚进入中亚地区以后,在一段时间内并未在新疆落地生根。更谈不上经新疆自西向东沿河西走廊向中原传播。
&&&&尽管公元前五世纪至三世纪,新疆地区已呈现出群雄逐鹿,行国(76)漂移,绿洲无数,居国林立的情景,铁器已经在新疆各民族间普遍使用,但源于西亚的冶铁术的传播还仅仅局限于新疆当地各居国、行国之间。只有到了公元前二世纪以后,汉武帝派李广利征大宛,在轮台、伊循等地开垦屯田,中原地区先进的高炉鼓风炼铁技术才传入新疆,从而大大提高了新疆的炼铁技术和质量,生铁冶铸技术也得以在新疆推广使用。
&&&&至于有人说青铜器、铁器皆“最初导源于西亚的青铜器和铁器,首先影响到新疆地区,然后到达黄河流域,这标志着新疆处于金属文化东传的中心环节。”这完全与历史事实不符。虽然新疆属于中亚的一部分,大多地方的地理地貌与中亚其他地区区别不大,北疆的一些大河又将新疆与以西亚、中亚一些国家连为一个大的自然地理单元,考古发现它们又拥有相同的文化渊源。而且西亚、中亚(包括新疆)和我国中原地区发现的早期铁器皆为原始的块炼铁,但冶铁术作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民族文化,要进行远程传播,对西亚、中亚及我国中原地区来说,在时间上并不是渐次到达的。客观的讲,中原与新疆历史上分属于两个不同文化地域范围。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民族文化在尚无民族迁徙、民族融合的情况下,大跨度、远程式的传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前几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晚期墓地曾出土过一件“砷青铜齿轮”,有人就推论我国中原地区的冶铜技术是从西域传过来。事实上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主要是用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铸造的。从“砷青铜”的分布地域来看,目前仅在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的四坝文化和青海东部的沙井文化中见到,并未渗入“周文化”领地。四坝文化中青铜器多为“铜、砷”二元合金制品(77)。虽然与西亚等地同期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器金相组织一样。但周文化的青铜器、铁器的金相组织,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金相组织一样,而与西亚的同类器物金相组织差别甚大,何谈我国的青铜器、铁器皆“最初导源于西亚的青铜器和铁器”呢?应该说,中国的冶铁术在公元前500年前和公元前800年前后分别独立起源于我国的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这才是历史事实。
(57)孔令平
冯国正:《铁器的起源问题》《考古》1988年第6期,542~543页。
(58)(法)亨利?保罗?法兰克富,(法)戴蔻琳口译王炳华记录整理:《中亚地区铁器时代考古文化》《新疆文物》1987年1期,79~82页。
(59)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187页。
(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3月版,272页。
(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3月版,318~320页。
戈:《铁木里克墓葬》《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9月版,335~336页。
(63)(北纬)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等疏段熙仲等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09页。
(64)(65)(66)(67)(68)(69):参见:a.李肖:《古代龟兹地区矿冶遗址的考察与研究》《新疆文物》期(合刊)16~26页。B.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阿克苏地区文物普查队:《阿克苏地区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5年4期,83~87页。
(70)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出土金属遗物的冶金学研究》《西域研究》2000年4期,8~9页。
(71)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
巴州文物普查队:《巴音格楞蒙古自治州文物普查资料》《新疆文物》1993年1期,58页。
物:《新疆及中原冶铁术来源问题的探讨》《新疆文物》2007年2期,74页。
(73)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220页。
(74)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219页。
(75)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76)所谓“行国”,指“国都”不定的游牧民族而言。例:“督察乌孙、康居行国”。见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98页。
(77)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学考古系:《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95年12
作者简介:
卫斯(1954――)男,山西平陆人,自由学者。原工作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系山西省委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西域考古、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文明起源。作者邮箱:.cn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版权所有:汇泰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考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