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历史学博士士读博士年薪是多少

清华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
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7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建立,并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流动站涵盖&中国史&、&世界史&一级学科之下的&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等二级学科。流动站以历史学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为主要依托,部分研究领域与文学、哲学、美术、科技等学科相交叉。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包括专任教授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兼任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专家: 1、历史文献与古史研究 李学勤、彭 林、廖名春、赵平安 、刘国忠、李守奎&&&&&& 2、中国古代史     张国刚、秦晖、侯旭东&&&& 3、中国近现代史    张 勇、陈争平&&&&&& 4、专门史       秦 晖、汪 晖、王晓毅、仲伟民&&&&&& 5、世界史       刘北成、张绪山、彭刚、刘晓峰、梅雪芹 &&&&毕业两年后 20W年薪 VS 清华大学博士 怎么选?
按投票排序
如果你的这种疑惑不是突然出现,而是经常会冒出来,建议你选择20w年薪
首先,我个人观点读博本身是一种“学徒性质的工作”。认为读博士只是在读一个学位的观点,是一种误解。读博士的本质在于你利用4-5年的时间,学习如何进行学术研究这一专业性工作。读博士的目的是让你在完成这一“学徒性质的工作”后,可以进入大学、研究院这种专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研究。有一种谬误认为博士头衔可以让你在选择国企、政府等非研究机构的工作机会上拥有某种优势。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非研究机构中,博士的优势只源于头衔,而实际竞争中博士的学术研究能力并不在考察范围之内。因此选择非研究机构工作,意味着你用4-5年的时间只换取了一个头衔,你需要考虑这是否值得?另一方面,对于博士,真正好的非研究机构工作机会极为有限,竞争激烈,不是可以轻易获得。事实上,就我个人所知,大部分毕业的博士最终还是选择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作,因此除非你有特殊的人脉或经历,否则选择读博,很大程度意味着你选择学术研究作为终身职业。从这个角度,再来考察你的问题。我认为你问题的本质是:选择产业界工作还是选择学术研究工作。“20W年薪”和“清华大学”并不纳入考虑范围,因为基于我之前的分析,一旦你读了博士,你有极大可能是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短期的“毕业20W年薪”和“在清华还是北大读博士”并不重要。从长远角度出发,你的选择应该基于两点:第一,你个人更倾向于产业界还是学术界的工作。学术研究有一套特有的工作方法,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如何提出解决方案,如何验证。这套方法来源西方,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对这套方法的铺垫明显不足。如果你选择学术研究,那么你需要考虑一下,你是否希望今后就以这套方式进行工作。我了解大部分人进入这一领域都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另一方面,产业界工作的优劣势也很明显,朝九晚五(或者更长),经常从事一些机械的、无意义的劳动(即使是智力密集型工作也一样)。但是门槛低,好介入。而很多时候也可以工作得很愉快。第二,你如何在产业界和学术界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规划之间做出选择。总的来说,学术界的早期工资低、做到教授级别的淘汰率高,但是一旦做到教授,就意味着你这辈子衣食无忧。相反,产业界风险更低,但高级别工作和低级别工作的差异没有学术界那样明显。你要考虑收入产出以及风险收益的问题。诚然,选择因人而异。但是当你在20多岁的时候,做一个长达4-5年,影响你一生的决定时还是应该慎重。多了解一些信息,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最重要的,不仅要考虑一个决定让你得到什么,还要考虑这个决定让你失去了什么。我想会你最终会收获好的结果。
20万年薪很多么?一个月16K-17K,五险一金,个税扣完之后到手13K左右吧。基本上是一个有经验的产品经理,一般的IOS/安卓开发工程师,一个不错的销售人员所应得的薪水。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和刻苦程度能让他能在国内拿到一个清华的博士,那么这个人把心思大部分放在赚钱上一年搞不到20W,那只能说他选的学科不对。这个问题设置本来就不对,接近这个水平的人,面对这样选择的人,达到年薪二十万元的目标,只是个早晚的事情。最多比题目里假设的多用4-5年时间。但是人到了28岁以后再想放下这些东西去做学术,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提高一个水平。这成本就会相当高。
普通玩家选择默认设置,高端玩家选择自定义设置
明年是我硕士毕业两年,如果公司业绩还好的话,算上所有到手的钱,我有机会到这个数,税后20有一定挑战,税前20问题不大。但如果你现在给我一个机会,专业靠谱的话(靠谱是指与从事行业相关。。。),我愿意辞职回去读个博士。20万年薪我30岁之前迟早会有的,但全日制博士年轻时候不拿,老了就算拿到了也没什么用了,我预感这东西迟早有一天会扼住我的喉咙的。
___眼皮不要太浅,宁愿做过后悔也不要没做而后悔~。
清华在读博士生觉得问出这个问题的人简直丧心病狂。
比的选的都是life style. 不是收入.
个人感觉这种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个性化太强。就我个人而言年薪多少没有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九十年代的万元户现在一文不值。现在的20W,十年后呢?更多的是我喜欢,可以跟一群优秀的人一起工作。每天都可以有进步,可以养成一种随时保持成长的习惯。也就是可以保证我能跑过通涨,跑过房价。换个角度来说,博士也有三六九等,否则也不会出现海龟受追捧的现象。如果你有幸可以跟本领域顶尖的教授做Ph.D,我想放弃二十万的年薪值得。但是过去搞个学位,我看还是算了。一个末等的博士生比一个优秀本科生一点优势都没有,博士期间你有的仅是退步。可能读完就剩专科生水平了。这个学位拿到手,谈资而已。
我放弃了读北大的博士,去了个起薪税前十万都不到的工作,你感受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今日: 2|昨日: 13|帖子: 142182|会员: 84187|欢迎新会员:
初等数学问题交流研讨.不因为初等而忽视其基础性地位.
402 / 3209
讨论内容:大学生数学竞赛,建模竞赛,数学工具,算法程序及竞赛试题解答,竞赛论文.
729 / 3054
研究数学的历史,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版主:
Math Gallery版主:
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工具.版主:
昨天&22:47
讨论内容:微积分(高数), 数学分析, 高等代数等考研数学相关问题解答.
8269 / 5万
讨论内容:考硕考博经验,复试交流,在读感受,出国访学,找工作.版主:
949 / 8774
发布考研真题,考博真题,原创解答,期末试卷等数学专业试卷.
3358 / 1万
讨论内容: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变分学,几何测度论等.版主:
2633 / 1万
昨天&04:58
讨论内容:解析几何,微分几何,代数几何,一般拓扑,代数拓扑,解析拓扑学.版主:
652 / 3751
讨论内容:线代,抽代,矩阵论群论,范畴论,同调代数,代数数论,几何数论,解析数论.版主:
1267 / 7008
讨论内容:测度论,高等概率,概率基础,随机过程,随机分析,统计学.
446 / 1741
讨论内容:生物数学,组合&图论,运筹学&博弈,计算数学,金融数学,数学物理.
700 / 2357
聊聊数学界的大事小情,侃侃数学名人的奇闻趣事,手捧一杯咖啡...
1235 / 7251
前天&17:42
发布交友信息, 心灵随笔, 人生感悟, 道义援助等.版主:
昨天&20:39
请博士,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版主进来投上您神圣一票.子版块: , 版主:
883 / 5567
- 总计 117 人在线
- 最高记录是 2750 于 .
数学学科交流学术网站
Powered by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 往期回顾 & && &&&
官员读博会否妨害教育公平
清华大学论文博士引发争议
本报记者 叶铁桥
中国青年报
&&&&5月1日,曾因老家房屋被强拆而给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写公开信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进文在微博上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是他的同班同学,但同学们从未见过徐景颜。
&&&&当天,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确实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在读博士生,但他并非是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论文博士生。
&&&&然而,又有媒体发现,早在日,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怎么看目前有不少官员只要递交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说法”时称,我国目前并不存在“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并称,如果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另有声音质疑,廖莹在回应中称,“论文博士入学后会明确论文写作方向和指导老师,一旦正常毕业则是‘双证齐全’(毕业证和学位证)”,但从培养形式上看,论文博士生跟全日制博士生差异很大,应只能获得学位证书,不应该获得学历证书。
&&&&种种质疑,让“论文博士”这一为外界所不了解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从互联网上的言论看,许多声音将此事与“滥发文凭”、“大学行政化”、“利益合谋”联系在一起。
&&&&5月3日,教育部新闻办向媒体宣称,已将清华大学招收论文博士一事移交相关科室,并将对此核查处理。5月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新闻办获得的回应是,此事还在调查处理中,一有结果将及时公布。
&&&&论文博士引发质疑
&&&&王进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也是偶然才获知徐景颜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在读博士生。
&&&&王进文跟山东省国土部门较过劲。他家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北三里村,日2点多,他家被强拆,房子被推土机推倒,家具、衣物、粮食及他的书籍全被散落掩埋。
&&&&王进文因此对潍坊市国土局等多个部门提起行政诉讼,并向山东省行政复议办公室提起过行政复议,被驳回后,他又向国务院法制办提起行政复议申请。2012年3月,国务院裁定撤销山东省行政复议决定,要求重新作出处理决定。
&&&&获知徐景颜也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让王进文很意外,除了指称从未见徐景颜上课外,王进文还在微博上呼吁:“法学院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为人民服务,勿滥发文凭,危害一方。”在后面发的微博中,他更是指称山东违规征地现象严重,“身为学法之人,包括我与徐厅长,应身践法治”。
&&&&廖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徐景颜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博士生,每月集中两天学习,清华大学对论文博士有严格招生规定,每次上课均有考勤记录。论文博士相当于以研究为主,他们的课时安排跟全日制博士生课时安排是不一样的:论文博士生都是在职学习,他们在第一年做课程学习,之后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且第一年上课均是在周末。
&&&&廖莹还称,法学院论文博士并不止徐景颜一人,据了解,仅徐景颜所在的班就有十来人是论文博士。他们中有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人士。
&&&&然而,廖莹的回应出来后,却引发了许多质疑。除前文所言,还有人发现,2010年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中,徐景颜和王进文同时出现在了法学院“公开招考”的名单中,因此质疑徐并非论文博士。更多人的质疑,官员读博,招录机制是否公平公正?
&&&&5月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上述问题联系采访廖莹,廖莹要求记者与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联系。清华大学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称,新闻中心正在准备材料,暂时不作出回应,过段时间将对此事作出回应。
&&&&论文博士培养制度被指不伦不类
&&&&既然论文博士这种形式确实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也规定,“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那么,教育主管部门为何没有推广这一培养模式呢?
&&&&1999年,时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的王子成、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蒋慧和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竺曼莉曾联合署名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关于“论文博士”的招生、培养及教育》的论文称,教育部可能考虑,为保证博士生的入学质量,不宜大面积地开展这项工作。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成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降低要求的代名词。如果不加以控制,使论文博士的招生工作蜂拥而上,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该文称,个别招生单位钻空子,把论文博士的入学资格当成人情送人。应规范论文博士,从而保证论文博士的学位不至于贬值。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表示,在国外,论文博士的要求非常高,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往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获得了出色的学术成果,于是向授权学校提交论文,申请博士学位。“一般来说,在国外,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其学术水平应普遍高于普通博士生。但在国内,论文博士生往往是官员或者国企人士,他们中很多人不专门从事学术工作,这与国外的论文博士是有区别的”。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春时认为,中国一些高校实行的论文博士培养制度看起来不伦不类,说是学历教育,又可以脱产;说不是学历教育,又有一定的课程和考试。
&&&&让别敦荣觉得最奇怪的是,为何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可以获得双证,“既能拿到学位证,又能拿到毕业证,我们称之为双证博士,双证博士必须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要全脱产学习,只有专业博士才可以在职学习,而论文博士应该只授予博士学位,俗称单证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也认为,论文博士应该只有博士学位(学位证),没有学历(毕业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双证齐全肯定有问题,“论文博士既然能不脱产学习,怎么能有毕业证?”
&&&&杨春时表示,据他所知,国内有高校对于论文博士只发学位证。
&&&&论文博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是否会作出特别标注以区别于一般博士?杨春时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亲眼见过论文博士的学位证,跟一般博士的学位证没有任何区别。
&&&&为何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可以获得双证?为何论文博士的证件上不会作出区别标注呢?
&&&&王子成等人的论文认为,论文博士虽然主要是通过非学历教育的途径获得的,本应标注清楚,如“工学论文博士”、“农学论文博士”等,不这样做的原因是:“第一,论文博士的招生和培养质量下降,从而使这个学位名称贬值,因此无论是招生单位还是论文博士生本人都不希望使用这个学位名称;第二,有些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试点工作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因此,在上报教育部录取名单时,不能名正言顺地以‘论文博士’名称上报,而在毕业时,更不便以‘论文博士’的名义申请学位和填写毕业证书,这就形成了按论文博士的方式招进,而按一般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这种‘独特’的状态。”所以出现不少研究生招生单位悄悄地既发学位证,又发学历证的状况。
&&&&如何防止论文博士成为学历腐败的通道
&&&&近年来,官员读博蔚然成风与中国高校滥发文凭的现象合流。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曾感叹:“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据《重庆晚报》2009年9月报道,西南大学研究生部相关人士曾透露,重庆区县党政一把手中,大约有一半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
&&&&如何看待官员读博的现象?在周光礼看来,官员普遍读博现象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如果官员真的爱上学习,比不学无术要好得多。但如果我们认为博士教育不仅仅是为学术职业培养人才,它还为经济、政治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那么官员读博士也未尝不可,毕竟所有公民都有接受博士教育同等的权利。”
&&&&别敦荣也认为,官员读博无可厚非,公民都可以接受教育,不能把官员读博一棍子打死。
&&&&他认为,追求博士学位的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现代反映,“大家都以为,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就表明是优秀的,社会中只有极少数人能获得博士学位,这使得这个学位有象征意义,似乎代表着学识与能力”。
&&&&熊丙奇也表示,官员如果有真才实学,愿意认真学习,求取真知,“对这种读博的,我也非常支持,但问题就在于很多都是来混文凭的”。
&&&&杨春时也早已对官员混文凭的现象深恶痛绝。在他看来,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动用公共财政占用高教资源,为自己的前途谋利,“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2010年,他由此提交提案,建议整治这一现象,清理官员读博,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
&&&&杨春时了解到,读博的官员,很多都不经过正规考试,即使考试也是走过场。被录取后,动用公款交学费。读博后,基本不上课、不读书、不做作业,有的官员甚至一切让秘书代劳,毕业论文也是请人代写,为的就是混个文凭,作为日后晋升的阶梯。“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教育的公平性。”
&&&&熊丙奇认为,对于高校而言,为了谋取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把学位拿来换资源的利益驱动非常常见,“有些高校甚至主动拉官员来读博”。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身为副市长的全国政协委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曾有几所高校邀请他读博,有的学校甚至告诉他连考试都不用考,但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是大学教师出身,对学术还存有敬意。&
&&&&在杨春时看来,要遏制高校滥发文凭、防止学历腐败,就必须堵塞通道,他建议取消论文博士。
&&&&他介绍说,厦门大学为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从2011年起,决定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即使是高校教师要来厦大读博士的,也必须跟原单位脱钩,把户籍和工作关系转到厦大,这是国内要求最严格的,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制止文凭腐败”。
&&&&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有资料称,日本学界近年来也在探讨是否取消论文博士。
&&&&熊丙奇则认为,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的教育形式一定会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论文博士作为培养方式而言无可厚非。
&&&&但他认为,要防止论文博士成为学历腐败的通道,就应该在公开透明上做文章,“官员读博的信息一定要公开,包括原有学历如何,有哪些学术成果,申请学位时提交了哪些资料,学校的评审结果是什么,招录时都应该向社会公示。录取后,学费从哪里支出,选了哪些课程,毕业论文题目是什么,都应当向社会公开,只有全面公开才能防止腐败。”&
&&&&王子成等人的论文则认为,对于论文博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应严格禁止“无证经营”,非试点单位应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三种入学方式招生,教育部应随机抽查,检查博士生入学试卷,发现作假的,要通报批评,甚至追究责任。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清华大学历史系介绍
> 清华大学历史系介绍
清华大学历史系介绍
  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开设有中国史、西洋史等课程,1926年正式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陆懋德、蒋廷黻、刘崇f、雷海宗、张荫麟、吴晗、邵循正、王信忠、孙毓棠、周一良、丁则良、王永兴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并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学人才。
  1952年院系调整,历史系并入北京大学等校,其后三十多年,历史系在清华不复存在,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并没有中断。同时中国科技史、建筑史等学科在清华得到大力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渐恢复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1985年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1993年,清华历史系恢复建制。200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史学科也成为清华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成立新的历史系,对原有力量进行了整合。
  由于清华文科的特殊经历,清华历史学科具有以下优势与特色:
  一是起点高。清华历史学科的重建很大程度上依靠引进人才,而清华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因此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的史学队伍。目前以李学勤为带头人的出土简帛研究、以彭林为带头人的古代礼乐文明研究、以王晓毅为带头人的魏晋玄学研究、以葛兆光为带头人的宗教思想史研究、以张国刚为带头人的隋唐史研究、以秦晖为带头人的农民史研究、以李伯重为带头人的明清经济史研究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国际化。清华史学工作者与国外学界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多位教授有在美、英、法、德、日、澳、韩等国及港台著名大学工作的经历,并有多种学术专著在国外和港台刊出。多位中青年教师拥有国外博士学位或长期的经历。
  三是多学科交融。在继承发扬老清华&史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清华史学进而形成了&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新特点。
  目前,清华历史学科依托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了以历史系为中心,多学科密切合作,名家汇集,梯队合理,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学术新生长点多,图书资料积累量大,国际化的学术格局。
下页更精彩:1
清华大学历史系介绍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学博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