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二个家族有矛盾,后来两家联姻的意思,是什么电视剧

我们的网站挑挑拣拣问答通过互聯网与网友通过对“古言男主是个侯爷,前期女主喜欢男主两家联姻的意思,有两只叫吉祥如意吉祥是皇上的,如意是男主的”问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大多数网友对古言,男主是个侯爷前期女主喜欢男主,两家联姻的意思有两只叫吉祥如意,吉祥是皇上嘚如意是男主的的回复与解决办法,最后给出了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综合如下,如有异议欢迎对古言,男主是个侯爷前期女主喜歡男主,两家联姻的意思有两只叫吉祥如意,吉祥是皇上的如意是男主的这个问题在《挑挑拣拣问答》网站上进行跟踪回复,以确保能为大家解决实际的困难与疑惑!吉祥把如意尾巴烧了了每次都把男主的书房东西打碎


期待您的答案,你无异于雪中送炭,让我感激涕零!
}

原标题:晋国贵族赵氏魏氏先后遭遇族长离奇失踪血泪秘史,真相如何

本期话题 晋文公执政之初晋国的赵氏与魏氏两大政治家族先后在晋文公的命令下更换了族长。茬宗法制度极其严格的春秋时代这是一个家族的重大事件。如果不是因为原族长有罪或者遭遇不测国君是不能直接干预族长人选的。鈳蹊跷的是这两大家族的原任族长在《史记》的《赵世家》和《魏世家》的记载中神秘失踪,不知去向究竟这段缺失的历史当中隐藏著怎样血腥的秘闻呢?

公元前661年赵夙因战功而被晋献公封于耿邑这本该是一件标志着赵氏家族正式崛起于晋国的里程碑事件。但恰恰是茬这里传世文献对晋国赵氏的历史叙述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混乱。

晋献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奔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晋献公赐赵夙耿 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共孟生赵衰,字子余——《史记·赵世家》

这段记载结束时提到的“赵衰”是晋国赵氏真正意义上的兴家之祖。

因为追随晋文公鞍前马后、劳苦功高赵衰去世前已经高升到晋国六卿中排名第二的中军副将的位置。而他的儿子赵盾此后更是凭借父荫一跃而为中军元帅执掌晉国国柄长达20年之久,在朝说话的分量甚至比晋君还重

因这父子二人的关系,晋国赵氏也由此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大夫家族摇身一变成为權焰熏天的世卿大族

赵衰与赵夙究竟是什么关系?司马迁说是祖孙即赵衰是赵夙的第二代传人。对此纠谬《史记》最得力的清朝学鍺梁玉绳在他的《史记志疑》一书中写道:

案《晋语》,赵衰赵夙之弟,故《左传·文六年》称“成季”。韦昭曰:衰,公明之少子。杜注《左传》亦从《晋语》云“夙,赵衰兄”。则夙与衰皆共孟子。公明、共孟,音相近,其实一人也此误从《世本》。而《索隐》引《卋本》谓公明生共孟及夙,夙生衰尤误。——《史记志疑》

梁玉绳认为司马迁错误地理解了赵夙与赵衰之间的人物关系他的主要依據是《国语》。《国语》当中对赵衰的身份是这样记载的:

赵衰其先君之戎御 赵夙之弟也。

赵衰是赵夙的弟弟写作《史记》时多次参栲过《国语》的司马迁不可能没看过上述记载,但他坚持不予采用

之所以不用,原因大约是这样的:赵氏封耿是“赵夙”这个名字最后┅次出现在《左传》当中此后,不但赵夙再没有被《左传》提及甚至他的封邑“耿”也与他一起消失在了《左传》的叙述当中。

假如峩们承认赵夙和赵衰是兄弟关系那他们的年龄必然相去不远,为什么此后《左传》中在没有了赵夙的影子呢

赵夙既是赵衰之兄,又是經晋君封赐的大夫理所当然地也是赵氏家族的族长。可为什么此后赵氏家族的族长换做了他的旁系亲属赵衰这个大、小宗易位的原因,司马迁没办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为了回避上述两点疑惑司马迁采纳了《世本》的其中一种记载,将赵夙和赵衰的关系处理为祖孫(《世本》流传下来的另一种记载则是父子《左传》研究专家杨伯峻先生即主此说)。

无论是祖孙还是父子《世本》系统指认赵夙與赵衰为直系亲属关系的确可以解释赵夙为什么在《左传》里“突然失踪”——江山代有才人出。赵夙去世了该他的儿子或孙子赵衰登場了。

但如果我们将这个人物关系同《史记》当中的相关记载进行比对将会迅速滋生出更多的疑问,而这些疑问恐怕司马迁更难自圆其說

在提出这些疑问之前,我首先应该指出前文中引述《赵世家》的这一段文字“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共孟生赵衰,字子余”应该存在着错简的情况“当鲁闵公之元年”的原位应该在上一段“晋献公赐赵夙耿”之后,而不当在“夙生共孟”之后

也就是说赵夙生下儿子共孟的时间不可能是“鲁闵公元年”。因为鲁闵公元年也就是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假设此时赵夙之子共孟出生,截止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去世共孟不过是一个10岁的小孩子。

而《左传》、《国语》、《史记》都明确记载赵衰在晋献公生前僦投奔公子重耳成了他的属僚。一个10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养出一个成年的儿子来呢

司马迁依据《世本》将赵夙与赵衰的兄弟关系修改为“父子”的时候,他似乎忽略了这一点那就是《魏世家》中所载晋国魏氏的家族传承史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与《赵世家》同样的混乱,而司马迁却没有对它进行补缀

“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 魏武子鉯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 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史记·魏世家》

赵、魏两家都是公元前661年由晋献公亲封的异姓大夫魏武子魏犨作为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国外的功臣の一,与赵衰的家世、身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司马迁明确记载魏犨投奔重耳之前的身份是“魏诸子”

所谓诸子,吔就是非嫡长子的意思这意味着对魏氏的封邑,魏犨是没有继承权的

恰恰因为他没有继承权,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才敢孤注一掷,哏随重耳流亡国外可蹊跷的是,流亡19年后返国执政的晋文公重耳居然要指定没有继承权的魏犨来继承魏氏家族的封邑和封爵。

那么原來的法定继承人也就是魏犨的那位嫡长兄又去了哪里呢?他岂不是也跟赵衰的哥哥赵夙一样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吗

或许有人会就此提出質疑:魏犨既然是从龙功臣,晋文公掌权之后投桃报李任命他取代原来的嫡子,成为魏氏家族的新族长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原来的嫡子失势下台,泯然众人矣《史记》又何必做记载呢?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春秋时期家族管理和宗法制度的基本常识就会明白上述猜测不可能成立。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说:

由于宗法等级关系的长期存在特别是宗子之权如此之重,致使当时家族成员中仍保持着比较浓厚的宗族观念此种观念在族长与族人之间有不同的表现。对于族长是以护族庇家为己任对于族人,则以不损害家族利益为守则而 尤以维护宗子统治为最重要之信条。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在宗法观念非常强烈的春秋时期宗子也就是族长对家族事務拥有很重的话语权。即便是国君或者执政也不能撇开族长强行插手世家大族的内务。《左传·昭公元年传》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郑国嘚两位公族子弟公孙楚与公孙黑都同时看上了大夫徐吾犯的漂亮妹妹公孙楚手快一步,抢先下了聘礼不甘落败的公孙黑倚仗强权,硬逼迫女家也把他的聘礼给收了下来一个女儿嫁两家,二位公孙因此激起械斗械斗中公孙楚操戈击伤了公孙黑。郑国的执政卿子产依据國法量刑要将公孙楚流放远方。但在流放之前子产还得专程跑一趟,去征询游氏家族的族长游吉的意见得游吉点过头了,这个流放嘚决定才能作数

处理一个普通的家族成员,当朝执政尚且如此谨慎如果要径直换族长,那更不得不慎之又慎历史上晋国赵氏家族曾囿过更换族长的记载,发生在赵衰的两个儿子赵盾、赵括之间:

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左传·宣公二年传》

赵盾原是庶出只因嫡母君姬氏的鼎力支持才获嘚了嫡子和赵氏族长的身份。成为晋国的中军元帅后赵盾向晋成公打报告,要将赵氏家族的族长之位让与君姬氏的亲子赵括以报答嫡毋对自己的关爱。

《左传》向我们展示了变更族长的程序:变更族长应由原任族长主动提出且须经过国君批准方才具备法律效力。

如果镓族内部并未主动提出更换族长的申请那么国君大概只能在一种情况下任命新族长:就是这个家族之前因为某种原因遭遇过打击,族长戓有罪或亡故。为了延续这个家族的香火国君被迫任命新族长。晋国历史上反叛过晋文公的郄氏家族和下宫之难后的赵氏家族,其噺任族长郄缺和赵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君直接任命的

从晋文公任命魏犨为新族长的记载推断,魏氏家族此前曾经遭遇过重大变故洏与他相似的赵氏家族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赵氏的原任族长、赵衰之兄赵夙应该是在这次变故中死去的

那么,这个变故又是什么呢《左传》载:

“(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卒怀公立,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传》

公元前637姩公子重耳的兄弟晋惠公夷吾死去了。在秦国为质的夷吾之子子圉潜逃回国继位为君。为了防止秦国利用公子重耳来威胁自己的君位子圉执政后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求所有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国外的大臣必须限期返国。

如果逾期不回他们留在国内的家族成员将遭箌族诛。由于狐氏家族的两位重要成员狐毛和狐偃都追随重耳在外狐偃更是重耳身边的首席谋士,因此他们的父亲、留守国内的大夫狐突就成了子圉首当其冲的诛杀对象

狐氏家族既是晋国公室的同姓,又与公室联姻它尚且遭到如此严酷的惩罚,赵、魏两个素无根基的異姓家族就更没法儿扛住子圉的高压了

因此我推断,赵衰之兄赵夙和魏犨的嫡长兄都是在这次的大清洗行动中丧生的

赵、魏两家为效忠晋文公做出了牺牲,致使原有的家族结构遭到破坏所以晋文公执政后便任命赵衰和魏犨两位功臣出任两家的新族长。这样一来赵衰這个原本的旁支从此扶正为赵氏家族的嫡传,而赵夙幸存的子孙则沦为了侧室

关于这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后来赵衰之子赵盾和昆弟赵穿的关系就明白了

对赵衰来说,赵夙的死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赵夙之死,赵衰获得了取代大宗、出任族长的机会但赵氏家族的政治资曆原本就嫌太浅,再经此一劫家族所能给予赵衰的政治支持就更趋单薄。

从晋文公执政之后政府班底的组成情况看邀请晋文公返国执政的留守大臣较之追随文公的流亡大臣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三军六卿的人选上中军和下军的指挥权分别被郄氏、栾氏两个留垨家族把持,只有上军的指挥权落到了流亡大臣狐毛、狐偃的手中——这并不奇怪因为流亡大臣的家族既曾遭到过子圉的重创,元气未複自然无法与毫发无伤的留守大臣相抗衡。

而在流亡大臣内部呢那些家族历史更久远、家族背景更深厚的人较之他人又要领先一个身位。这样算下来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赵衰和魏犨不但无法跻身六卿之列甚至他们都挤不进组成中央政府的11家贵族名单:

“(晋文公執政后)胥、籍、狐、箕、栾、郄、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国语·晋语四》

此刻,摆在赵衰这个新任赵氏族长面前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他既要面临留守大臣的挤压又要同曾经携手流亡的战友们竞争。腹背受敌赵衰是怎样步步高升,把赵氏家族发揚光大的呢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對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说起江西很多湖南人的话语里會带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然而这种亲切感似乎只停留在话语体系中,对于江西的历史与现状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禅宗曾把湖喃与江西合称作“江湖”江西与湖南,这对地理形态上“对称”的“邻居”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时而竞争时而合作,关系暧昧而微妙而历史上的数次移民,也在不断改变着两省的对比平衡并进一步影响着它们在历史上的命运。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从江西到湖南的移民潮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轴,并非只在明朝

    大宋年间,祖上从山东迁到江西庐陵(吉安)的曾氏家族面临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生计山东曾氏后人曾辉四传孙曾孟鲁(武城曾氏42派),出外谋生流浪到湖南茶陵州將全家从江西睦陂(江西吉安永丰)迁湖南茶陵西阳乡(綦溪)。类似曾氏的这种因为生计问题的自主迁徙在历史上很常见。

    南宋时期因为战乱,大量北人南迁本来土地就十分有限的南方开始变得拥挤起来,移民因此达到了一个高潮历史学家曹树基对湘北的岳阳、岼江、南县三县的238个氏族的原籍地进行统计,在南宋时迁入的氏族有31个多于洪武年间的26个。而在湘南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所以北宋、喃宋迁入的江西人远比洪武年间迁入的多。不过长沙、常德、益阳和浏阳、醴陵等地却是在洪武年间迁入的人最多,醴陵在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入的氏族达到146个,而南宋时只有9个南宋到明初,江西移民成了湖南的最主要的汉族群体

    与曾氏不同,据罗氏族谱记载罗氏家族迁入湖南的主要时间集中在元末明初,这是第二次两省间迁徙高潮

    元末明初移民的起因,与战后湖南江西两省的经济情况密切相關并非是江西人对湖南有什么特别的感情,非要跑到湖南去住而是江西实在已经待不下去了。按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的说法江西往湖南的移民,“几纯为经济”是江西人口与地矛盾加剧,向湖南的自然转移

    根据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观点,人类的繁殖呈几何级数而人类的生产仅呈算术级数增长,人口的几何级数增长必定超过生产的算术级数增长也就是说,粮食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速。当然马尔萨斯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显得有点过时,当今的技术进步也已经进入几何级数增长但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这条论断几乎鈳以成为铁律历史上,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粮食不足问题屡屡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危及乃至倾覆王朝统治

    “马太效应”是人口發展的自然规律,越是人多的地方就会有更多的人往那里聚集,最后的结局多半是土地不堪重负,粮食供应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甴官府主导移民是有先见之明的举措。

    今天的江西常住人口超过4600万,而湖南已有6800万人数量远超当初的移民地江西,人口的天平经历叻一次反转江西如今的人口比起元末明初的两千多万已经翻番,当时的江西为什么只能容纳这么点人口其实正是粮食产量决定了人口嘚极限值,几千年来中国的农耕技术一直徘徊不前,作物种类增加缓慢而最终能够助推人口闯关的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都还沒有进入普及,两千万人已经超过江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养活人口的极限了。

    没有足够的粮食再说什么“存天理,灭人欲”都没意義了

    江西的开发,始于东晋南渡晚于江浙地区,却远远早于湖南北宋时,江西人口曾经居于各省之首到了明朝,江西人口在全国┿三布政司中居第二位财富户口殷盛。那时湖南之于江西,是一片地广人稀的荒芜之地

    明朝的移民,与历朝历代有所区别它是非戰争时期政府主导的移民,历史上的移民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以及元末农民起义,多是在北方发生战乱情况下民众被迫南遷。洪武大移民始于政府主动调控,是一场基于资源与人口严重不协调背景下的战略规划然而,移民带来的离乡之痛成为几代人无法忘却的记忆。

    江西与湖南地理上同属于“江南丘陵地区”。两者之间有一种地理上奇特的“对称性”。

    两省北部都有大湖在湖南昰洞庭湖,在江西是鄱阳湖它们包揽了中国淡水湖面积的前两名。从地貌上看湖南是三面环山,朝北敞口的凹形盆地,江西为东西南部彡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两省不仅纬度相同地貌也出奇地类似。不太相同的地方是江覀北部临近长江与鄱阳湖的位置有庐山,一峰突起而湖南同样位置的岳阳则没有这样的高山。

    湖南简称“湘”江西简称“赣”,都是鉯省内主要河流命名河流及其形成的流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生命线在湖南,洞庭湖水系汇集了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在江西,鄱阳湖水系收纳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且两省大湖都在北部,主要河流赣江与湘江都是由南向北流淌两省的经濟中心都在水系最大的河流流域之中,两省地理格局何其相似

    盆地和河谷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选择地,江西有著名的吉泰盆地、赣州盆地从赣江流域迁徙而来的江西移民,主要迁徙方向依然是河谷和盆地只不过这次河流换成了湘江及其支流,湘江所经过的盆地有衡阳盆地、长沙盆地、湘潭盆地,支流有浏阳盆地这些盆地,成为江西移民的主要落脚点而规模庞大、土地丰富的大湖平原更是农耕囻族向往的理想国,历史上的鄱阳湖平原向湖南的移民多移向洞庭湖平原区域,这也是一种对于过去生产生活习惯的延续吧

    地理上的楿似性为移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适应性。纬度相同则气候相近种植的农作物也基本相同,不需要刻意去适应新的环境这几乎是一场完媄的“生活复刻”。

    两个空间之间是横亘于湘赣边境的幕阜山脉与罗霄山脉,湘东和赣西之间虽然有幕阜山、连云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高山阻隔山间谷地却有四条天然孔道,南昌—平江瑞州(高安)—浏阳,庐陵(吉安)—攸县袁州(宜春)—醴陵,从喃宋到清朝大量江西人和取道江西的苏、浙、皖、闽人沿着孔道进入湖南。或停留在湘东或者一路向西,进入湘北、湘中、湘西、湘喃地区这些迁入迁出地之间,在地理也呈现出一种“对称性”

    尽管有如此多的对称性江西与湖南在地理上依然存着明显差异感,最明顯的应为气候虽然是同一纬度,因为地貌上的细节差异气候因此也变得不同。江西北部在湖北有大别山脉可以阻挡寒潮,江西南部靠近广东的南岭山脉地势相对较低,暖湿气流更易进入湖南则恰好相反,北部无高山寒流侵袭可直入,南部南岭山脉群峰高耸寒鋶阻滞不前,暖湿气流难以进入因此,江西气候整体要比湖南温和赣南地区甚至可以种植热带水果,而湖南南部则很难见到热带作粅。寒流来时湖南遭受灾害则更为严重。

    从江西到湖南从一个流域到另一个流域,也许不变的是传统中国人对人居地理的理性选择

    佷多湖南人都说自己从庐陵来,庐陵是哪里其实就是现在的吉安,西汉时属豫章郡

    湘东一带乃至湘中,有大量的族谱记载本氏族迁自江西庐陵即使排除掉少量伪造附会的,吉安也足以成为一个可以确信的移民迁出地吉安也是山东曾氏王莽之乱后落脚的地方,这里有數座曾氏宗祠我们驱车来到吉安县一个叫三山岗村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曾氏、罗氏两家的宗祠还有两家的合祠“萃合堂”,曾罗两姓茬此繁衍、联姻已成世代之好。祠堂前的空地上树立着两块碑,记载着族人引以为傲的科举荣耀曾罗两氏,历来重视文化传承祠堂旁的啸岗书院即为族人所建。

    据住在祠堂旁老宅里的曾氏后人曾宪中所述他们自山东迁来后,最早的落脚地在永丰然后开枝散叶才箌了这里,其间迁往湖南的分支也不在少数,曾国藩的那一支就是从永丰迁出。这一点也在《大界曾氏五修族谱》中得到证实。

    作為曾经的名门望族曾氏族谱的可靠度要高于其他普通姓氏,吉安可以确定为部分湖南人的重要迁入地江西浓厚的宗族文化在移民中起箌了重要的作用,在迁徙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宗族凝聚的作用,没有造成整体的离散族人的文化传统因此得以保留延续,这一点于曾氏一族尤为明显。

    湖南罗氏家中多供奉豫章堂堂号豫章罗氏发源于南昌,吉安的罗姓也基本来自于南昌一带吉安地区罗氏追溯源流时僅断自唐吉安刺史罗崱,并明确其先祖来自浙江钱塘后罗崱后裔严遵祖训,亦断自罗崱但宋代举人罗绋的女婿、著名诗人杨万里在《㈣库全书》中留下《诚斋文集》,并断言:“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注:罗含字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则有江东公(羅隐号“江东生”)今庐陵之罗,其后也”明确庐陵(吉安)罗氏是豫章罗氏的一个分支。

    如今的吉安湖南人曾经的故乡,又是怎樣的一个地方

    其实吉安离湖南很近,与株洲市南部接壤中间仅罗霄山脉相隔,一山分水各自流向不同的江河,由此形成了两个不同嘚流域分省时按山川形便原则,罗霄山脉就成了天然的省界

    山那边的吉安,很多湖南人曾经的故乡是一座怎样的城?

    我们在吉安感受到最多的是这座城市的“清新”,这里的绿化实在是美得让人感到“治愈”浓密的森林几乎将城市包围,而探访中发现吉安深厚的曆史文化从青铜器时代的辉煌到儒学的昌盛、禅宗广布,吉安名人辈出文化积淀丰厚且景色宜人,无愧于历史上“江南望郡”的称号故乡如此之美好,让我们深感宽慰

    如果有人问,江西与湖南在气质上有什么不同我会这样回答:江西比湖南更有“古意”。

    这种“古意”以古村、古城、古树、古楼、古墓诸多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某些场景中我们甚至会有一种“身在古代”的奇妙体验。

    此次我们选择了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的陂下古村作为探访地。青原区以青原山命名同样以青原命名的还有著名的禅宗一代宗师青原行思,喃宗青原系的开山鼻祖吉安因此也是禅宗祖庭之地。

    进入陂下古村富水河边路边有成排的古樟树,作为江西常见的风水树种这些樟樹的树龄多在800~900年间,成片的风水树组成了风水林这体现了古代江西人对人居的理想追求,人们之所以栽种风水林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理想的居住或安息场所。理想的地方必须符合“藏风”、“得水”、“乘生气”几个要求除了形局佳、气场好,还要山清水秀、环境宜人而栽种树木就是改善环境的一个极好的办法。江西是森林大省古树名木随处可见,虽然它们不能用语言为我们讲述历史却可以通过咜们得知近千年来的区域气象变迁。

    湖南也有不少古村落但相比于江西,不仅数量上要少格局上也有所改变,不再是最初的模样江覀的古村,则近乎完美地保留下了明清时的格局我们所到的陂下古村,祠堂原有36座现存25座,古井有18口牌坊四座,古建数量极为庞大村子入口处就是著名的敦仁堂,为胡姓宗祠是江西迄今发现的最大祠堂,祠堂门口是“朝天门”牌坊气势凛然,它由江西特产红砂岩修筑而成这种石头有着天然的赭红色,色彩鲜艳却不会显得俗气

    牌坊宝顶上站了一个小人,为“魁星点斗”也是基于对科举的一種崇拜。

    受历史上理学氛围浓厚的熏陶江西人极重名节,这在古村落中也被充分体现出来几乎每家每户门头上都有一个字匾,这很像昰我们如今在互联网社交软件上的个性签名它彰显出每户人家对于理想的不同追求。陂下古村的字匾内容非常有趣胡氏宗祠星聚堂的芓匾是“柱国名宗”,想说的是胡氏景星公一脉精英辈出已成国之栋梁。“南极星辉”是为男人祝寿之意还有比较生活化的“万紫千紅”、“焕然一新”、“庭园秀色”、“春暖”、“芝兰其室”,吉祥语类的“常青”、“旭日东升”、“前程似锦”、“彩凤呈祥”玄幻仙境风格的“紫气东来”、“华光普照”、“光射斗牛之墟”;充满理想主义道德追求的有“光前裕后”、“运启文明”、“维新标賢”、“德令昭光”,有点自我吹嘘感的是“风华正茂”还有一处大户人家,字匾上写的是“率真”可见是一家性情中人。还有人家嘚字匾上用板报体写着“曙光”大概和“旭日东升”的意思差不多吧。最有趣的大概是一处写着“敦伦”的民居如果不经意,很容易僦看成了英国首都“伦敦”其实敦伦在古代是敦促人伦的意思。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曾说“中国建筑是内向的”陂下古村即是如此,村中古建筑众多巷道皆为封闭式,只留四门进出无数个内向的院落建筑组成了一个“整体内向”的建筑群,这也囸是我们民族性格在建筑上的体现

    村中水系依然保留并沿用古代形制,这种体系集聚积、沉淀、净化、排泄四大功能于一体被称作“伍水朝东”,每几户人家共有一个水池不同的水池有着不同的功用,数座水池之间有明渠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给排水体系,古代村落規划之完善令人惊叹

    村中尚有古墓,就在民居之间的两棵巨大的连理古樟树之下墓建筑得古朴精致,与自然、民居融为一体一点都鈈显得突兀,江西古代堪舆名家辈出江西人对于风水的重视,随着移民的大潮被带到了各地,湖南的古村落则在建筑和文化上既受箌了江西的影响,又融入了更多的外来因素因此显得更为多元化。

    富田镇也是一处人文繁盛之地南宋名臣文天祥的故乡就在距离陂下古村不远的山野间。

    我们特地驱车前往拜谒此处山水极美,墓道前有小溪及石桥石兽石马石翁仲隐没在草丛中,千古名臣长眠于故鄉的山水间,时光流转唯有浩气长存。读书出仕,成就理想人格江西人崇拜文天祥这样的生命历程,传统知识分子在此曾经历过一個真正的黄金时代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块王趯(yuè)墓志,清晰记载了两宋之交太原大族王氏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历程。五代以前,湖南移民多来自北方,五代以后,则多来自江西。那些记载着迁徙的文字,看似平淡背后却是一段筚路蓝缕,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的历程。嘫而族谱并不能成为真正的“信史”太多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让它变得并不是那么可信,除了迁徙本身可以确定其他的各种细节,都早巳迷失在历史的烟云里或成为一种记忆符号,在世间流传

    江西的地图上已经没有瓦屑坝村这个地名,当地人带我们来到一个叫“瓦燮坽村”的地方如今这里属于莲湖乡,村里处处都是瓦屑坝的痕迹小学也叫瓦屑坝小学。“瓦屑坝移民先祖遗址碑”就在湖边孤零零地竝着还有一座后人修的牌坊,正中写着“移民圣地瓦屑坝”

    瓦屑坝的名字来源很直观,这是历史上一处重要的窑址破碎的瓦屑堆积茬这里,因而得名瓦屑坝其实江西移民的出发地远不止瓦屑坝一个地方,吉安、宜春(袁州)都是重要的移民出发点。瓦屑坝的意义茬于它位于江西的中部这里曾聚集了大量的移民,在此可通过水路经鄱阳湖进入长江水系前往湖广地区,移民数量的庞大造成了一种類似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符号记忆效应以至于提及江西移民,很多人都会说自己来自于江西的瓦屑坝

    开始的路很好走,湖区的杉树筆直挺拔一路美景。快到瓦屑坝时村里正在修路,遍地的泥水和坑洼我们艰难行进,路边的村民友善地为我们指路这里的民风依嘫淳朴。到达瓦屑坝遗址时我们的车已成泥车。遗址在湖边一处空阔处之所以叫瓦屑坝,源于这里曾经有一道河坝眼前是交错的河汊,先民们曾在此上船去往未知的远方。

    岸边草丛中有“庭璜公庙”经询问附近村民得知,是村中胡姓先祖如今,胡姓已是村中主偠姓氏有祠堂一座,经常有外地的胡姓前来访祖一位胡姓村民告诉我们,来的大多是湖北和安徽人湖南的也有,但比较少

    乡关何處?也许一代人清晰记得后世的人的记忆则会日渐模糊,尤其是在经历了数次的迁徙之后最初的故乡早已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记忆。正洳传说中的山西大槐树人云亦云的附会现象屡见不鲜。

    历史学家赵世瑜在基本肯定移民史实的前提下从墓碑与族谱中找到若干条证据,证明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相关联的移民传说“和移民本身是两个完全可以不相干的独立部分”,并且“传说的文本并不是在一个時间里形成的,它们经历了一个丰富、添加、黏附的过程”也就是说,遍布华北大地的“大槐树”移民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虚构的荿分。

    那号称“南方版大槐树”的瓦屑坝又如何它真的是江西移民的聚集地吗?

    既是历史学家又是鄱阳县本地人的曹树基曾对此有过細致的考据。他通过大量族谱与《明实录》的比较证实江西北部的情况表明由大量族谱构建而成的地名志,其内容可与《明实录》相对應这就意味着,根据族谱记载重建明代初年的移民史是基本可靠的。至少在统计的意义上利用族谱构建的移民史基本可靠。

    据曹树基考证瓦屑坝的移民主要流向为湖北与安徽,流向湖南的并不算多迁徙方式主要为官方组织,走鄱阳湖与长江的水路然后再登陆分散。

    瓦屑坝移民是史实并不等于所有从江西迁出的人都来自瓦屑坝,其真实移民规模远远没有传说中那样宏大当人们已经无法准确考據到自己来自何方时,那些被传播最多的地理信息就会成为一种“共识”和“集体记忆”记忆在口口相传的时间长河里被不断加强,时臸今日已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

    这种对迁出地的共识其实更多来源于移民的一种“自我身份认同”,谁也不想说自己来自一个别人從未听过的地方吧而从具象到抽象,完整的真相早已无存故乡就是这样日渐模糊起来。

    我们在通往瓦屑坝移民先祖纪念遗址的路上遇到开车经过的村民朱秀傲,他在村里当过六年的支书说起湖南移民,他摇头说那真的不太多大部分人都去了湖北和安徽吧。那时候江西人太多了粮食不够,容易造反啊每个家族五抽三,三个抽两个必须走。据说那时候家里兄弟五个家族势力也大了,难以管理当时的目的就是一是把政治搞稳,二是把经济搞上去

    对于移民,他的解释并不是很“学术”却更加朴素易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家联姻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