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乐府元曲兴盛的原因因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汉代诗歌中真有价值的,...”,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①汉代乐府所掌管的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都属于这一类,犹如《诗经》的“颂”。另一类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它们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是西汉乐府诗的精华,因为它们来自民间,所以后世称之为乐府民间歌辞,或乐府民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共138篇,这个数目已接近《诗经》的《国风》。《汉书·艺文志》在著录各地“歌诗”的数目时,又有“声曲折”的著录,如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下,又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记载。可见当时采集时是乐曲、歌词并录的,因年代久远,其乐曲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汉之“乐府”即相当于周代的《诗经》;反之亦可以说,周代的《诗经》即相当于汉代的“乐府”。& &&&&②汉乐府民间歌辞,两汉文献中没有记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多有散失。搜罗完备的,则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按照各自音乐的不同,分成12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约60首。再合以《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十九章》,就是现存的两汉乐府的全部了。在写作年代上,《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十九章》》最早;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相和歌辞中的汉乐府民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歌辞中所录的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③汉乐府民歌与基本上是四言体的《诗经》不同,从句式上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但重要的是两种,一是杂言,这类作品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样,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它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另一种是五言,完整的五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相当的数量。五言诗虽比四言只多一个字,但却能够把单音词与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五言诗最终&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1.对“歌诗”和“声曲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当时流行的乐府音乐。&B.“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为乐府民歌写的歌词。&C.“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歌词,“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曲谱。&D.“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曲谱,“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歌词。&2.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汉乐府民间歌辞的内容,《汉书·艺文志》作了收采,两汉其他文献中没有记载。&B.就诗与音乐的关系、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汉“乐府”相当于周代的《诗经》。&C.汉“乐府”《国风》有138首诗,这个数目与《诗经》中《国风》的数目接近。&D.汉乐府民歌以杂言诗居多,这种杂言诗不讲章法,句式自由随意,气势起伏跌宕。3.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两汉有代表性的乐府诗产生的时间。“杂曲歌辞中所录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由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乐府民歌作者由民间诗人为主逐渐发展为专业诗人为主。&B.汉乐府民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文人创作产生了影响。&C.汉乐府民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D.汉乐府民歌创作纵贯两汉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书其事”。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铺采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是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了,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他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远不够的。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赋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书其事”。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铺采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是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小题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了,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他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远不够的。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赋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兰大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文学史习题1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文学史习题1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04:14:2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文学史习题1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文学(1)第二次作业
您的位置: →
中国文学(1)第二次作业
《中国文学(1)》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学一、填空题1、&建安七子&是指七人
。&七子&这一名称出于曹丕的《
》。2、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
七子之冠冕
&。3、徐干是学者,曾著《
》。4、蔡琰字
。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的散文,山巨源即山涛
,与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6、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要算是曹丕的《
》。二、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的风格。南朝梁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也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赞赏诗句。2、竹林七贤
是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三、简述题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成就。答: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佳作。它长达五百四十字,像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此前文人诗歌中所没有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这首诗虽然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但是它通过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同事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现实主义,它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诗人有如身临其境,目睹其人。汉乐府中开始大量出现叙事诗,像《十五从军征》、《孤儿行》等都是以诗中人物自叙身世遭遇。《悲愤诗》正是从精神到艺术手法都收到这一传统的影响。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了它的影响。四、问答题1、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选作题)  阮籍早年&好诗书',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法实现,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冲上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他终日&饮酒昏酣,遗落世事&,做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他把这种深藏内心的、无法宣泄的痛苦与愤懑,用音乐曲折的形式在诗歌上表达出来,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他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中还表现出尽管诗人有避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出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诗歌从进步的思想出发,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进行了揭露。以上这些都是《咏怀诗》思想上的积极表现。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阮籍处于政治高压之下,虽然满腹愤懑却不能直接说出,因此,在表现上多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权利做五言诗的诗人,且能够吸收多方面的影响,创造独特的风格,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 试论正始文学的特点。(选作题)正始时期,代表士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政治异常黑暗。阮籍和嵇康都有比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不满现实的腐朽。他们看到司马氏假&名教&以达到自私的目的,贬义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他们的创作虽然贯串着老庄思想,与建安文学有明显的不同,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3、 为什么说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建安文学对汉代文学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提高题)?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曹操的诗歌全部都是乐府歌辞,虽然沿用汉乐府古体,但并不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显示,表现出新的面貌。曹丕的诗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另一是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成就较高的是五言和七言诗。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精神。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都是诗作表现他们身处乱世的忧愤和对现实的关注。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骨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是个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书名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的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4、 略论曹植的诗歌的前后期的变化,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何成就?(提高题)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但却有建立功业的伟大抱负。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它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精神。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返回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诗。全诗共七章,表现了复杂的感情。诗中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表达了对任城王暴毙的哀悼,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在艺术上,诗人通过章章蝉联的轱辘体的形式,一步步地将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极有层次。此外,诗人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写内心悲愤的感情,使得感情的表达显得沈著浓厚,而不是一味地宣泄。    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壮志不衰,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人文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他的诗善用比喻,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辞藻的风气。          第二章
两晋文学一、 填空题1、
被称为&太康之英&。2、西晋太康、元康时期,文坛上出现了更多的作家,有三张(
)、二陆(陆机、
)、两潘(
)、一左(左思)之称。3、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是模仿《
古诗十九首
》的。4、潘岳与陆机齐名,是当时
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5、
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
&,这显然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6、《扶风歌》是
的代表作。7、郭璞的代表作是《
》十四首。二、名词解释1、田园诗
田园诗是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格调恬静悠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的大部分诗歌是田园诗的代表作。2、游仙诗
游仙诗的来源很早,秦博士有《仙真人诗》,汉乐府中也有这类作品,建安、正始时期更不断有人继作。游仙诗中明显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真正描写游仙的诗;一种是借游仙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如曹植、阮籍的一些作品就是如此。郭璞的《游仙诗》显然是继承后一种传统,借仙游来咏怀,有一定的现实内容。三、简述题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了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接触的诗人左思。左思现存诗十四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并非一时写的,它反映了诗人由积极而消极的过程。左思出身寒门,在门阀社会里得不到重视,一生不得志。正是这种感受,诗人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后半更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样就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感染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是指其咏史而言。这些诗里多引史事,所以&典&;他用史事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怨&。从他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发展。诗中使用对偶,也用辞藻,但由于剪裁得当,严格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风力内充,一点儿没有冗沓平弱的毛病。所以左思的诗歌,不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四、问答题1、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类举出代表作品。(选作题)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按它的内容又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表现农村的甜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方面的代表作为《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主要写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陶的田园诗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所歌咏的是陶渊明自己个人悠闲的生活,这是他的不足。但是陶渊明从官场回到田园,他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来观察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他往往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田园诗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农业劳动中和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书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第三,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此诗反映了经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怨诗楚调》在汉乐府的楚调曲里有《怨诗行》,这首《怨诗楚调》就是模仿汉乐府的体裁。《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追求。早年&大济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把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逐渐形成,桃花源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按订的社会。在《桃花源记》里,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面貌,对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绘。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象《杂事》、《谈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杂事》第二首,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又如《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嫉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2、 试论傅玄、张华乐府诗。(选作题)傅玄、张华是晋初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风表现了由魏到晋的过度。傅玄是乐府诗见长。他虽然在晋武帝制礼作乐时,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宗庙乐章,但一部分乐府却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其中尤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为最突出。如《豫章行》之《苦相篇》描写了女子从出生、成长到嫁人以至婚后生活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揭示了曹操乐府诗的影响。此外,傅玄故事性很强的乐府《秋胡行》表现了秋胡妻子忠于爱琴的贞烈行为;《秦女休行》描写了庞烈妇的正义复仇举动,都从正面歌颂了妇女的高贵品质。张华,出身寒微而官至显位,是一位较为正直的官僚,西晋继正始之后,名士多崇尚玄虚,张华在《壮士篇》中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游猎篇》通过对游猎生活的描写,暴露了士族生活的放荡。《轻薄篇》用铺张的笔法揭露了士族生活的骄奢淫逸。以上这些诗在内容上都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精神。但他的不少诗往往内容单薄,而在形式上喜用铺排对偶、堆砌典故和辞藻,显得繁缛乏味。3、 试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题)第一,陶诗的风格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哦那个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而有时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地抒写出来,诗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诗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第二,陶诗的风格是平淡而醇厚。陶诗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醇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在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深厚的生活基础。第三,陶诗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而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第四,陶诗由于内容不容,风格也不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平淡自然,意味醇厚,但是象《咏荆轲》等诗却显得豪放有力。但虽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和他的田园诗的风格仍有相通之处。4、 论陆机、潘岳诗的艺术特点。(提高题)    陆机是太康文坛著名的作家,他的文风对当时有深刻的影响。陆机诗内容贫乏,无非是士大夫的一般感慨,却竭力追求辞藻和对偶,结果流于堆砌呆板,繁冗乏力;且机械地模拟前人。比如乐府,曹氏父子是&用乐府题目自作诗&,他却是因袭旧题,敷衍成篇。他的《拟古诗》是模仿《古诗十九首》的,虽名重一时,却也是意不出于原诗,只是略为转变词句而已。路陆机诗的这些特点使他成为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陆机诗只有少数作品略为可取。如《赴洛道中作》不甚铺排辞藻,而能比较形象地写出诗人去国远行途中的一些亲身感受。此外,他的诗也还往往有些名句,如孙绰所说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潘岳与陆机齐名,也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与陆机一样缺乏深厚的内容,其艺术表现的特点之一辞采华丽,所以孙绰说&潘文灿若披锦&;其次是铺叙多,往往平缓繁冗而缺乏含蓄。不过他的诗间有真挚的感情,比陆机的诗要高一筹,特别是他的名作《悼亡诗》三首,写得很是感人,后人写哀悼亡妻的诗也都用&悼亡&为题,是受了他的影响。第三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一、填空题1、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中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保存在《清商曲辞》中,北朝乐府民歌保存在《
梁鼓角横吹曲
》中。2、《乐府诗集》一百卷,分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歌辞,(4)横吹曲辞,(5)
,(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
杂曲歌辞 ,(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3、南朝乐府民歌见于《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的《
》和《 西曲歌
》。4、南朝民歌主要是表现爱情的情歌和反映婚姻问题,诗歌以巧用
、隐语见称,工于
。5、北朝民歌主要是反映北方民族
精神和反映恋爱、婚姻的诗篇,风格粗犷。6、南朝抒情长诗《
西洲曲 》收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全篇通过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歌辞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宛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7、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8、《古今乐录》为陈
所著。二、名词解释1、《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o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p梁鼓角横吹曲等类r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p相和曲p吟叹曲p平调曲p清调曲p瑟调曲p楚调曲和大曲等类r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o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属于朝廷所用的乐章o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辞和舞曲歌辞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艺术价值较差。但总的来说o它所收诗歌o多数是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o《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o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2、梁鼓角横吹曲
所谓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做&鼓角横吹曲&。这些歌词的作者也主要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名族的人民。北朝的鼓角横吹曲曾先后输入齐梁,并由梁乐府保存,陈释智匠著《古今乐录》因冠以&梁&字,后人遂沿用不改。三、简述题分别说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南朝民歌:其一,强烈地反映了恋爱与婚姻的不自由。如《华山畿》、《懊侬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等。其二,反映了恋爱过程中的男女不平等,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如《子夜冬歌》、《子夜歌》、《懊侬歌》等,从这些诗作中,不仅可以看出女子的坚贞爱情,而且可以看出他们的悲惨命运。其三,反映了不少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都市,如《寻阳乐》一些诗歌反映了妓女的悲怨。《夜度娘》、《长乐佳》也都曾直接地诉说了他们的酸辛。其四,也有少数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作品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有的是女子的独唱,如《拔蒲》、《那呵滩》等。其五,南朝民歌除吴歌、西曲外,尚有&神弦曲&十八首,也属于&清商曲辞&,这是江南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和《楚辞 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有人神恋爱的特点。北朝民歌:其一,反映战争的。战争史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始终。如《企喻歌》,便是当时各族人民大量死鱼战争的真实写照。《木兰诗》正是这种战争频繁的时代环境中的产物。其二,反映人民疾苦的。北朝深灰的另一个特殊现象,是和野蛮战争相辅而行的人口掳掠。人民被迫离开故土,因而北朝民歌中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而且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激愤,不同于一般的游子诗。《陇头歌》三首写得最为悲壮动人。有些诗歌还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如《雀劳利歌》还接触到社会贫富对立的根本问题。其三,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诸民族向来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这种民族特性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很突出的表现。如《企喻歌》、《琅琊王歌》、《折杨柳歌》等。其四,反映爱情生活的。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习俗的差异,同事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心直口直,有啥说啥,毫不掩饰。除以上四个方面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还有《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此诗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的确是&千古绝唱&。四、问答题1、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选作题)其一,南北朝民歌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给文坛带来了一种新的力量和新的血液。其二,在诗的体裁方面,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像《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长诗,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其三,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如排句、口语、双关。尤其是双关语,唐以后的诗人们由于处境的险恶,往往利用双关语写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其四,南朝民歌对唐五代以后的许多男女艳情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南朝乐府民歌为何均是情歌?(选作题)一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而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2、 试述《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提高题)《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也可以说是一出喜剧。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木兰诗》大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东西魏分裂之前。在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了隋唐文人的加工润色,以致&中杂唐调&。但就全诗来看,仍然保持着北朝民歌的特色。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的。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漠,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气概有表现得如此的磊落轩昂。回到家里,在爹娘姐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更是这个勇敢、坚毅、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波、机智的本来面目。《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北朝,妇女中出现像木兰这样勇敢善战的人物是不足为奇的。木兰自始至终不失劳动人民女儿的本色。她不惜自我牺牲,也不顾男女有别,&弯弓征战作男儿&,既保全了老父,又捍卫了边疆。由于故事本身的正义性、传奇性,是民歌作者有可能在木兰身上集中体现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把她塑造成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为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妇女扬眉吐气。这点在封建社会具有崭新的教育意义。在表现手法上,《木兰诗》也具体有两结合的因素。繁则极繁,简则极简。如开头一段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累。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又如末端写木兰还家,也很繁。但这里却不是夸张,而是精雕细琢,通过人物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十年征戍,艰苦备尝,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作为简繁的标准的是人物的特征。《木兰诗》的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但它们在生动活波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4、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有何不同?(提高题)其一,从题材上看,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写男女情爱;北朝乐府民歌则充满批判精神,视野开阔,凡战争惨景、贫富对立、英雄人物等皆有所涉及,老人、孤儿、穷汉、战虏、骑射称雄的健儿、背井离乡的游子,种种人物都在诗中出现,歌词描写的也正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二,从风格上来看,南北乐府民歌的风格显著不同。南歌专写缠绵婉约的情爱,风格委婉细腻;北歌则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绪,风格直率粗犷。其三,从语言上看,南歌清丽,多用双关、谐音隐语;北歌质朴中带有粗野的气息。其四,从声调上看,&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皆胡虏之曲&,吴声西曲是侑酒佐饮的女乐,声调软;而鼓角横吹曲则是马上的武乐,声调以雄浑悲为特色。其五,从艺术形式上看,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说比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最多。北歌有一部分奔涌外族语言写成,曾经过汉译;一部分则直接用汉语写,南北朝同是五言诗的昌盛时期,民间歌辞也多五言本是不难理解的。加上北方民歌在由被入南时经过南方作家的翻译润色,在体制上更容易同南方民歌接受。不过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六句者,为北歌所无;而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体也不见于吴声西曲。至于叙事诗,更是北歌独擅。第四章 南北朝诗人一、填空题1、《
》十八首,是鲍照诗歌杰出的代表作。2、齐永明年间,周发现汉字的
四种声调,始著《
》。3、著名诗人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
、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4、谢灵运《登池上楼》有曰: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5、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曰:余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
。6、梁简文帝
是&宫体&诗派的核心。二、名词解释1、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开创于南朝谢灵运,经过谢I的发展,何逊、阴铿等人的创作实践,成为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诗派。唐代王维、孟浩然都是山水诗杰出的代表作家。2、永明体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J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I、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P、陆(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I、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 包括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简述题试述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七言诗发展上的贡献。最能显示鲍照反抗现实的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的是他的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尤其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一组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非常丰富。首先,他在这里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如&泻水置平地&及&对案不能食&两首。在这一组诗里,对爱情不自由的妇女也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如&璇闺玉墀上椒阁&一首。此外,还写道了边塞戍卒的生活以及思妇寡居的悲叹,如&君不见少壮从军去&一首,唱出了羁留边塞的士族还乡绝望的哀音。&中庭五株桃&、&今年阳春花满林&等篇,则深刻细腻地描写了思妇寡居的悲叹。这些篇章显然又是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现实主义的传统精神。当然,这组诗中也有少数篇章,流露了听天由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总的来说,《拟行路难》是一组成就非常杰出的乐府诗。思想内容既丰富深刻,感情也强烈奔放。所用的七言、杂言诗体,章节激昂顿挫,富于变化,南朝文人读他的诗感到&发唱惊挺&、&倾炫心魂&。  七言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比五言诗更为漫长。鲍照所拟的《行路难》,本来也是北方牧竖的歌曲。但是,鲍照不仅大胆地采用了这种一般文人视为鄙俗的形式,而且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这种形式,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且可以自由转韵。这就为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榜样,开拓了宽广的道路。自他以后,七言诗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了。四、问答题1、&二谢&的山水诗在艺术表现上各有什么特点(选做题)?谢灵运热衷政治权势,到了刘宋时代,感到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威胁,政治欲望不能满足,心怀愤恨;在永初三年作永嘉太守以后,就肆意游遨山水,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后来干脆辞官回会稽,大建别墅。凿山浚湖,经常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到处探奇访胜,派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多数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例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的诗句深的李白的喜欢,他的这首诗里除借用楚辞的比喻外,没有任何宣言佛理的辞句。但是像这样把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得比较好的,玄言佛理成分也不太多,艺术风格较为完整的作品,在他的诗中很少。他在政治失意时游山玩水,只是在声色犬马之外追求感官上的满足,并以此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因此,他的山水诗虽然能描绘一些外界景物,却很难见出内心的思想感情。当诗中涉及思想时,他总是借一些玄言佛理的词句来装点门面。刘勰说&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正是很准确地指出了谢灵运山水诗的根本弱点。他的山水诗所以多数不能做到情景交融和风格完整,原因也就在这里。但是,由于他把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诗句描绘出来,的确给当时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他的诗在艺术上有明显的缺陷:玄言词句多,辞藻堆砌多,往往有句无篇;结构多半用&叙事-写景-说理&这种章法,读起来也感到很单调。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散见在各篇中的名章迥句。另外,谢灵运还有少数非山水诗,如《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拟古的成就远在陆机之上。《白石岩下径行田》诗中,对永嘉人民灾年生活也有所反映。总的来说,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自他之后,南朝的谢I、何逊,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许多山水诗人相继出现,他们以优美的山水诗篇丰富了诗歌的园地。谢灵运又是一个权力雕章琢句的诗人,这方面他也为齐梁以后的新体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谢I的出身经历,和谢灵运有些相似,他的诗受谢灵运的影响较大,现存的优秀的诗篇大部分是山水诗。有的作品有模仿谢灵运的痕迹。但总的说来,诗风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颇有些不同。有些词语颇为精警工丽向来为人们所传诵。特别是他在任宣城太守时所写的山水诗,平淡而又富有思致。颇有陶渊明诗的风格。谢I的山水诗,也和谢灵运一样,存在&有句无篇&的缺点。不过他的新体诗特别是那些模仿南朝民歌的小诗,语言精练,情趣隽永。艺术上比乐府民歌有所提高。谢I的新体诗,对唐代的律师、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唐代一些著名诗人很重视谢I的诗,李白更在诗中屡次称引他的佳句。2、试论庾信的诗歌创作。(选作题)(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其诗歌总体上显示着绮丽浮艳的风格,但是他的有些诗也有清新之句。同时在永明新体诗的影响下,他的诗在描摹物象、锤炼字句、声律运用、诗境创造等写作技巧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 (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因此,其后期诗歌显得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感情深厚而真挚。《拟咏怀》二十七首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后期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上: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他的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华美与质实、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韵律和谐,属对精工,音乐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显现;用典贴切,巧妙灵活,不着痕迹。3、如何理解沈约&声律论&和&永明体&产生?(提高题)&永明体&名称源出《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陈郡谢I、琅琊王融,以七类相推毂;汝南周J,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其一,&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是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沈约、陈郡阳夏谢I、琅琊王融等诗人。其二,&永明体&的形式特点是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规则组织排列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其三,&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讲求格律对偶,&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具体运用时应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等声病。&永明体&的声律特点同样适用于骈文及其他各类文章。由于&永明体&是第一次将四声原则运用到诗歌领域的五言新诗体,不仅与参差错落、句式长短不一的古诗歌谣不同,也与汉魏平衡整齐的五言古诗也不同,所以又称&新体诗&。永明新体诗是由汉魏古诗发展到唐代近体诗的一种过渡形式,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永明时代,将声调四声不同的汉子按一定规则组织排列,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的方法和理论叫&永明声律论&,永明声律论是司马相如&一经一纬,一宫一商&、陆机&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范晔&性别宫商,识清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倡导者是沈约。沈约历仕宋、齐、梁三代,身为名公巨卿兼文坛领袖,又著《四声谱》,倡导声律论。4、试论山水诗产生的原因,谢灵运在扭转诗风中的作用?(提高题)在中国士大夫的观念里,山林是和仕途官场对立的。山林作为隐士避世的场所,很早就被士大夫向往着,描写着。到了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的风气更加盛行。士大夫阶层,不论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这样,山水描写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南渡以后,将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士族地主到处建园林别墅,过着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他们的玄言诗里也出现了山水诗句,借助自然山水来表现老庄的哲理。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山水的成分逐渐增加,东晋后期谢混的《游西池》等少数诗篇,就已经集中地刻画山水景物了。宋代初年,谢混的侄子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就去游山水,并写作大量山水诗来发泄他的愤懑。这些诗虽然还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但山水的描写终于从玄言诗里独立出来,从而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此外,诗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的加深,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民歌里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出现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再加上南渡以后,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江南秀丽的山水,这样山水诗很自然地产生出来。第五章 南北朝骈文和散文一、填空题1、总的看来,骈文是一种
化的散文。2、押韵的骈文即是
。3、《芜城赋》的作者是
。4、《北山移文》的作者是
。5、《恨赋》和《别赋》的作者是
。6、《小园赋》的作者是
。7、《哀江南赋》中&哀江南&一语,出于《楚辞?
》的&魂兮归来哀江南&句。8、《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的简略,就是佛寺
的意思。9、《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这本书是用
思想教训子弟之书。10、《水经注》的作者是
,本书是为
时代无名氏所著的
一书所作的注释。二、名词解释1、 《芜城赋》《芜城赋》是南朝宋鲍照作。主要写其凭吊广陵故城时的感受。其时广陵曾因北魏南侵和竟陵王刘诞的叛乱,受到两次重大破坏。赋中以广陵全盛时的情状,与当日满目凄凉的境况相对照,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分裂、统治阶级之间互相争夺的战争对社会所造成的严重损害。但情调低沉,杂有&人生无常&的感叹。语言工丽中见清峻,状物生动,是南朝小赋中的著名作品。2、 《别赋》《别赋》为南朝梁江淹所作。主要写从军将士、剑客、道士、思妇等不同身份的人们&黯然销魂&的离别,取材构思又与乐府的代言体相似。或刻画临别的衔涕伤神,或描写别后的四季相思。或慷慨悲歌,或缠绵往复。风格峻拔,并善于运用自然风物来烘托别情,情景交融。3、 《哀江南赋》《哀江南赋》是庾信骈文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庾信本仕于梁,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文中结合身世,叙写梁末侯景之乱和西魏攻陷江陵事。对梁末统治集团的倒行逆施,有很多揭露;于侯景军及西魏军的凶残、人民所受的灾难,也有所反映,而其主旨,则在悼念梁室的覆亡。通篇文辞凄恻,情调低沉。三、简述题谈谈《水经注》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书40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四、问答题1、试论《北山移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选作题)《北山移文》是一篇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北山移文》是一篇讽刺性的文章,旨在揭露和讽刺那些伪装隐居以求利禄的文人。全篇假设山灵的口吻,对一个&缨情好爵&的虚伪隐士加以口诛笔伐。文中写这位假隐士奉诏出山,给钟山带来了莫大的耻辱,引起了&南岳献嘲,北陇腾笑&。所以当他秩满入京,再经钟山的时候,就引起了山灵无比的愤怒。整篇文章都用妙想天开的拟人手法,是山岳草木都充满嬉笑怒骂的声音和姿态。在习用于歌功颂德的骈文中,很少看到这种辛辣有力的讽刺杂文。2、何为骈文?骈文的特点是?(提高题)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和文学理论一、 填空题1、纯粹记录人物轶事的小说,最早的作品是东晋裴启的《
》,比较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
的《世说新语》2、
小说《搜神记》的作者是
。3、曹丕的《
》是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论,尊文章为&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4、陆机《文赋》以为&诗 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5、钟嵘的《诗品》是专门评论
诗的,它将诗人分为
品,将陶渊明列入
的《 文心雕龙
》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最系统的著作。7、现存的文章总集,以萧统的《
》为最早,他在《序》中提出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
&。二、 名词解释1、《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2、《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但也有不少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的记述。全书语言精炼,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韵味隽永。三、 简述题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发展的概况。  我国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开始繁盛,当时写作小说几乎成为一种风气,不仅作品的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出现了当代所没有的盛况。这时期的小说,就其内容说,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谈鬼怪神异的志怪小说;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大量产生,是有其现实社会原因的。首先是和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宗教迷信思想最易传播。腐朽的士族阶级不敢正视现实;而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在统治阶级的愚弄下,也往往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不现实的神的福佑之上。社会上宗教迷信思想因之盛行,神鬼故事也就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也运用各种方式向压迫、剥削他们的反动统治阶级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常常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于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现出来。志怪小说中有不少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作品,就是这些故事的记录加工。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现存下来完整与不完整的尚有三十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郭宪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托名魏《曹丕》的《列异传》,晋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荀氏的《灵鬼志》,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宋王琰的《冥祥记》,刘义庆的《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其中干宝的《搜神记》的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记录人物逸闻琐事的小说在魏晋南北朝也很盛行,这和当时社会品评人物的清谈风尚有关。鲁迅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具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以一段话,扼要地说明了轶事小说产生和兴盛的原因。  魏晋轶事小说,较早的有托名刘歆的《西京杂记》,据《唐书?经籍志》著录,视为晋葛洪所撰。纯粹记录人物轶事的小说,最早的作品是东晋裴启的《语林》,后来又郭澄之的《郭子》,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梁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这些书大都已经散失,只在类书目中还保有一些遗文。比较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世说新语》,它是我进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四、 问答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兴盛的原因。(选作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大量产生,是有其现实社会原因的。首先是和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宗教迷信思想最易传播。腐朽的士族阶级不敢正视现实;而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在统治阶级的愚弄下,也往往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不现实的神的福佑之上。社会上宗教迷信思想因之盛行,神鬼故事也就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也运用各种方式向压迫、剥削他们的反动统治阶级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常常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于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现出来。志怪小说中有不少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作品,就是这些故事的记录加工。。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现存下来完整与不完整的尚有三十多种。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记录人物逸闻琐事的小说在魏晋南北朝也很盛行,这和当时社会品评人物的清谈风尚有关。鲁迅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具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以一段话,扼要地说明了轶事小说产生和兴盛的原因。2、试论《世说新语》的内容及艺术特色。(选作题)《世说新语》主要是掇拾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尤其详于东晋。全书按内容分类系事,计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世说新语》的大部分篇幅是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流&,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名士士族有意玩弄风度、风流自赏的情态。他们崇尚自然,主要适意而行,不受任何约束。《世说新语》的一些记载还暴露了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暴露了豪门士族穷奢极侈的生活,暴露了士族阶级的凶残暴虐、贪婪悭吝等丑恶本性。《世说新语》也记载和称颂了一些好人好事。《言语篇》&新亭对泣&一则表现了爱国思想,在当时的士族中,能够对北方国土沦陷发发感慨,并表示恢复的心愿,已是难得的了。《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它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善于记言记事结合,也是《世说新语》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体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3、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提高题)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主要有四部:其一,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在这种风气中为生的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在《论文》中曹丕首先肯定了文学的地位,对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次,他强调作家要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风格。认为&文艺气为主&这个&气&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独特的风格。第三,将文学体裁区分为四类,并对每一类的特点都加以说明。第四,讨论了从事文学批评的态度。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反对文人相轻。其二,陆机的《文赋》。《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作者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宠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笑端&。《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奸&。《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5)《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可以说,《文赋》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文赋》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的最早的一篇专论,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三,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他看来,&神思&虽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逻辑思维那样受着概念的规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与物、象、言相结合,始终在感性形象中运动,并伴随着主体情感的体验和自由抒发。书中说:&夫神思方远。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认为语言文学既再现着客体的物貌,又抒发着主体的情与理、志与气。所以,刘勰侧重从&体性&来划分文学的风格,即所谓&才情异区,文体繁说&。刘勰对文学的形式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总结了平衡、对称、变化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其四,钟嵘的《诗品》。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在《诗品序》里,他谈到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从这一段话来看,他对诗的看法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一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
中国文学(1)第二次作业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