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有什么战争灵魂摆渡小说原著文笔像《兄弟连》原著的,《血战太平洋》除外,谢谢。

下载地址1(需安装手机迅雷)留言评论剧情介绍《兄弟连》是2001年播出的美国10集电视连续剧,改编自StephenAmbrose的畅销书《BandofBrothers》,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戴米恩&刘易斯、马修&赛特等众多好莱坞明星主演,描写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真实故事。在二战中,E连的阵亡人数是该连编制人数的1.5倍。本片在2002年美国主要影视奖项上,共各获得15次提名、7次获奖,其中在第54届艾美奖上获得13次提名,获得包括迷你剧/电视电影类-最佳迷你剧等在内6项大奖;在第5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上获得2次提名,获得电视类-最佳迷你剧/电视电影奖。剧情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同时也到了战况最为惨烈的时节。德国纳粹节节败退,同盟国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而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则成为新局开端的要冲所在。日,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奉命空降这个枪火密集的海滩。E连有一群热血贲张、爱国向上的青年组成,严酷的训练让他们成为美军中的精英和骨干。在温斯特中尉的指挥下,战士们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出色完成了登陆之战。在此之后,高密集度的战斗拉开了序幕,直到他们攻克了希特勒的最后一座堡垒&&位于贝希特斯加登的大本营。兄弟连,正是一支属于平凡战士的颂歌和安魂曲。剧集评价片中,E连战士间的友情从未被激情四溢的言语表白过,却明白无误地随着故事的展开而渗透在他们言行的点点滴滴中。刚进训练营时,由于教官索伯尔的压迫,激发他们团结一致形成对抗。年轻的小兵恐惧登高,拒绝参加登山训练被索伯尔罚独自登山。艰难地走到半路时,他发现队友渐渐围拢在自己身边。而当索伯尔挤压深受士兵爱戴的温特斯时,他们竟冒着军法处置的危险,进行了集体抗议。烽火硝烟中间,生死与共的友情才真正经历了人间最严厉残酷的考验。在上战场前,中士葛奈瑞对同伴说:&在战场上,你什么都不能相信,除了你自己和离你最近的战友。&(中国新闻周刊评)对于E连的官兵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彼此间在战场上结下的深厚兄弟情谊。在第三集中,温特斯对一排长哈里说:&刚跟辛格上校谈过话,他非常感谢E连能守住防线,还说泰勒将军非常高兴。&得到的却是哈里的冷嘲热讽:&是吧,那就是我来法国的原因,为了让泰勒将军高兴。&其实,士兵们最希望得到的是战友之间的肯定、关怀和帮助,而不是上司的例行嘉奖,战场上兄弟般的情谊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士兵最高的奖赏。该剧取名为《兄弟连》而不是《伞兵E连》、《&&猛虎连》&&也突出了在战争中战友的情谊必然凝聚成一种克敌制胜的力量的这一鲜明的主题。&兄弟情谊高于一切&。《兄弟连》的魅力不仅在于直视战争的本质,更在于直面战争中士兵们之间互助共携、同仇敌忾、平等融洽的兄弟情谊等命题,通过多种侧面,表现了一场战争施加于军人的种种回响。观看《兄弟连》,感受在战火中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感悟在战火中升华的兄弟情谊,感慨美国艺术家独特的爱国情怀和主旋律意识,不仅给我们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提供有益的启迪,也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事业追求大有启示(新浪新闻评)。《BandofBrothers》的作者斯蒂芬&安布洛斯在书中说到,写这部书就是想要从细节反映战争的大局。《兄弟连》极其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使得《BandofBrothers》在整体风格上最大程度地符合了历史原貌。而这些都归功于斯蒂芬&安布洛斯对101空降师506团E连士兵们长期的采访。《BandofBrothers》寄予了作者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新浪新闻评)。温特斯在第五集&十字路口&中一马当先,打死了一个发愣的德军哨兵,但是那个士兵发愣的面孔长久地留在记忆中,甚至在前往巴黎度假的时候,他在车上还是恍惚间从一个青年人的面容中,依稀看到了那个被打死的德军的错愕的脸。在这里,电视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军人的矛盾心理状态,他一方面打死了一个对手,同时,当他从人的角度来看的话,他杀死了一个与他同样的人。电视剧比较真实地体现出一个士兵的双重身份的尴尬,作为一个兵的残忍与作为一个人的苦闷。影片对温特斯的心理状态作出了比较细腻地展现。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温特斯是艺术家们表现他的主题而构思出来的丰满的形象而已,他其实是一个艺术家需要的角色,却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所需要的典范(新华网评)。德国将军投降时那一段演讲真的是经典之作。导演太聪明,让Liebgott一边翻译,连字幕都不用打。但这段台词确实经典至极,用德语的效果也极好,丰富的破擦子音呈现出雄壮的效果。这段绝对可以打满分。而最后一段,棒球场上一群阳光大兵的场面,又显出导演和编剧的精湛功力:Winterst几句话就交代完了《BandofBrothers》原著上的最后一章&战后生活&,这原在意料之中,但Winters就太辛苦了,镜头调度是他讲到一个人时正好是这个人的一组升格镜头,由此他必须控制好语速&&可以想见这段话他读了多少遍。而最后卡得分毫不差,辛苦辛苦。高昂的声音展示出对战后和平生活的渴望和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而镜头里,奥地利的蓝天白云,阳光小伙,一声脆响,棒球直冲云霄。但愿战争就这样,飞得远远的,不要再来。(新浪网评)虽然是电视连续剧,内容是连贯的,但它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角色。通过对这一角色的强化描写,得以在表现出战事进展的同时始终抓住人物的心理与状态,用人物支撑起剧中战争场面的复原。该剧节奏非常快捷,人物对话风趣幽默。在拍摄技巧上,对静止的大场面,多用摇移的长镜头纵览全景;而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时候,则用手提摄影机跟拍,打破构图,晃荡不宁,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纪实风格。最出色之处就是它自始至终都用悲天悯人的情怀与审视的目光描述战争,集中到一点就是剧中一排长哈里所说:战争就像炼狱。(新华网评)幕后制作制作背景汤姆-汉克斯的儿子科林-汉克斯饰演琼斯少尉日,&二战&时的一位美国老兵莱斯特&哈什伊悄然辞世&&他曾是美国101空军部队506团&英雄连&&&E连里最年轻的士兵。直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刻,莱斯特都不曾忘怀作为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先锋中的一员的难忘经历,还有和E连的战友并肩作战用血泪凝结的珍贵回忆。在荷兰,莱斯特把关于E连的一切告诉了美国著名的二战史专家斯蒂芬&安布洛斯(StephenAmbrose),于是便写了一本叫做《BandofBrothers》的书。1998年,在《拯救大兵瑞恩》宣传期间,一个参加过&二战&的老兵亲手向汤姆&汉克斯赠送了这本小说。读完之后,深受感动的汤姆&汉克斯又把书转赠给了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二人遂决定将其拍成电视剧,并共同担任该电视剧的监制。自从1998年汤姆&汉克斯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合作《拯救大兵瑞恩》之后,两人便构思了这部以第二次大战为内容的电视影集。在英国经过八个月密集的拍摄,其中动用了五百个有台词的演员、一万个临时演员,由八个导演共同完成,其中汤姆&汉克斯执导了第五集,在第八集中他儿子科林&汉克斯成功的塑造了琼斯少尉一角。剧集改编101空降师,&啸鹰/呼啸之鹰&,是美国的王牌部队。也是&有光荣优秀革命传统的部队&。二战的时候仍然是种族隔离制度,所以队里没有黑人。这支部队最富传奇色彩的经历就是在比利时Bastogne守卫的几天,打赢了一场几乎没有胜率的战役。同时,伞兵本身也是一个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题材:上百架飞机起航,茫茫夜空中俯瞰海面上万舰齐发,荷兰晴朗的天空下的神兵天降&&只有这个兵种才有眼福。E连里的骨干是士官们,从列兵升上来的士官,还有倍受爱戴的Winters连长。自然,以前的连长Sobel上尉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虽然他很令人讨厌。《BandofBrothers》的原著是一本访谈性质的多人回忆录。散文式的叙述从细节铺陈出一个宏大的场面,人物则是从多角度的互相描述的言语中塑造的,整个结构无疑就是《水浒传》的结构。而改编起来则颇费劲,因为稍有不慎则会使整个结构松散。但《BandofBrothers》的编导无疑是很成功的,除了第1、9集之外,各有一个叙述的中心人物,保证了故事的连贯和相对集中。又是《水浒传》的结构。不知道是有意借鉴还是不谋而合,但这的确为多主要人物故事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方法。国内引进2003年,中央电视台引进《兄弟连》,被称为央视版《兄弟连》,共14集,每集50分钟左右,并已于2003年10月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的《海外剧场》中播出。美国原版《兄弟连》是10集,但每集时长不一,有的是50分钟、有的长达70分钟。央视8套播出的《海外剧场》每天只有固定的50分钟。于是央视将全片平均了全片时长,每集时长规范控制在50分钟内,这样,央视版的《兄弟连》,就由原版的10集变成了14集。
刚看了那个老美的&兄弟连&,感觉颇多,看来要论起&艺术&来,我邦还是环球无敌。现将&兄弟连&的失败之处摘录如下,以供大家探讨。  一、整个电视剧没有一处高级领导在硕大的地图前指点江山的镜头,全是一群小兵在跑来跑去,完全无组织无纪律。忽略了领导人的伟大作用,就没有了战略眼光,没有 了高屋建瓴嘛。 二、没有一个美国大兵在临死前要求入党或者......... 有用 整个兄弟连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集中德国军官在投降前对自己士兵说的那段话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且骄傲地为祖国作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这样的情谊存在也只存在于战斗中。象兄弟一样,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刻彼此互相扶持,你们共同面对死亡,一同接受磨难。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为能够与你们每个人共.........643/653 有用 写这篇剧评的时候,脑子里出现最多的是温特斯安静地坐在简陋办公桌前踏踏踏地用打字机写着战斗简报的情节,情形和我现在这个样子很像,《兄弟连》第五集终于把这个很让人喜欢的指挥官搬到了主角的位置。 本集是看到现在5集中最精彩的一集,其精彩程度甚至超越了很多我看过的战争电影,一集电视剧能做到内容丰富情节紧凑人物丰满独立叙事又承上启下,实在只能用完美.........156/158 有用 如此神作,膜拜甚晚。 遗憾是没有早看到它,庆幸现在看到了。 Part One 训练营 看之前心中的大问题:兄弟连,即101空降师E连,共140人。10集每集1小时的电视剧,怎样分配戏份,怎样点面结合? 角色原型访谈引出每集开头很有代入感。 倒叙的方式也合情合理。 本集主要引出英雄的E连,以及第一个脱离E连的士官Sobel。作为E连最特殊的一个存在,Sobel的训练方式.........126/127 有用 作为一部注定要轰动的电视剧,改编自战争回忆小说的《兄弟连》带观众回到了一个近乎真实的战争环境,强大的剧组阵容也为其增添了关注的价值,如果说之前战争电视剧多出于爱国主义宣传和反战思考的话,那么《兄弟连》近乎是一部完美的供军事迷和准军事迷和普通观众的历史教科书似的作品。好几年前的作品了,最近开始重看,写点小评论,希望能对看过和想看的人一点参考标.........50/51 有用 是抽着CAMEL,品着香茗看完《BAND OF BROTHERS》的。 二战的美国大兵让CAMEL香烟、ZIPPO打火机便布全球,片中再现了二战的欧洲战场,熟悉的地名:NORMANDY、OMAHA、BOCAGE、SCHMERZEN&&MG42机枪、TOOMPSON机枪、M1步枪、M4谢尔曼坦克、PZKPFWⅣ坦克、PZKPFWⅥ-A虎式坦克、PZKPFWⅥ-B虎王坦克、88毫米高射炮&&一部典型令人激奋的男性电视电影。 从原.........72/100 有用 我不是英雄,但我战斗在一个英雄的连队 &&以温特斯为首的那帮男人们 每次看《兄弟连》时,都会满怀敬意的在心底吼:温特斯少校,你实在&&太有型了! 少校不喝酒,少校不抽烟,少校似乎也从不骂人。但少校有勇有谋,与杨提督一样,他善于发现士兵的优点,并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且温特斯穿上军装绝对比杨提督像军人。 几乎每场战役,少校都身先士卒。当.........46/49 有用 本集开始,101空降师的伞兵们开始了诺曼底战役的征程,对于大量同样出自诺曼底战役的电影来说,这本电视剧基本没有太多的新颖之处,而且Spierburg在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的高度着实难以超越,况且导演自己都活生生扔在制作方里,不用白不用,于是我们在这集看到的基本也就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空降兵版。 今天在看电视的时候国内某电视剧导演又拍了个抗战题材的.........25/25 有用 在诺曼底战役全面展开的时候,101空降师在完成配合登陆作战任务后并没有立即撤离,而是依照命令巩固战线并向前推进,于是第三集的故事就围绕着这块行动。 从剧情承载量来说,《兄弟连》的第三集是我看过所有电视剧中信息量最丰富的,并且有着强烈的独立性和严格的逻辑性,从全剧中单独拎出来其内容也足够比掉许多同类型的电影。 人物方面,按照美剧的惯例,.........24/24 有用 前几天因为买了一套碟,画面很差就找老板换,可是去换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可以换的,偶然间看到了这部兄弟连,我就拿下了。我是一个女孩子,但是我十分喜欢看兄弟连,这部片子我看了不下3遍,可是我还是喜欢看,而且剧中人物众多,让我往往记不清楚每个人的来龙去脉。 但是我还是记住了几个人,先来讲讲101空降师506团的E连的历任连长。 1、第一任连长,索贝尔.........12/12 有用 2001年《兄弟连》是以&史上最昂贵的电视剧&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也就是通过这部迷你剧,斯皮尔伯格仿佛正式正式的向世人宣布:战争电影应该这样写,战争电影应该这样拍。当冯小刚将《集结号》搬上荧幕时,我们看到的确实是一种美式的战争场面的拍摄手法,和足够令人震撼的战争画面,但我们却看不到一个足以支撑这些画面的完美的剧情。在《兄弟连》播出正热的那几年,我.........26/27 有用 《兄弟连》&&一个温情的名字,一段真实而惨烈的历史,十个部分,十个战争亲历者的视角,十个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沉思考 除去战友之间的情谊,我想写点别的东西 近些年,我们的电视机上国产战争片泛滥,我想要与《兄弟连》做一个比较 我首先想问一个问题,在国内导演的眼中,战争是什么? 至少我认为,在他们.........13/14 有用 这是部关于战争的电视剧,但看后的感觉是厌恶战争。 有太多的战争影片看后激起人的英雄情结,恨不得马上来场战争,自己去参加。 而兄弟连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看着一个个亲密的战友牺牲,本来性格开朗的战士不仅受着死亡的威胁,心中也十分痛苦,甚至有些抑郁。温特斯在杀死一个德国兵后的表现,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有些血腥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真实的战争。 .........6/8 有用 兄弟连,原本想着应该跟我国的《我是特种兵》之类的差不多,就这样在我的waiting list里面待了一年多,最近实在不知道看什么电影了,就找出了这个来看。经过三天的战斗,我,看,完,了! 到现在心情还不能平复,遇见好片的激动,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认识,对美国精神和中国精神的思考,在我大脑里翻滚。想得太多,反而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先说说从小受到的熏陶,正.........11/12 有用 德语: Maenner!Es war ein langer Krieg.Es war ein harter Krieg.Ihr habt tapfer und stolz fuer euer Vaterland gekaempft.Ihr seid eine besondere Gruppe,die ineinander einden Zusammenhalt gefunden habt,wie er sich nur im Kampf entwickeln kann.Unsere Kameraden, die Fuchshoehlen geteilt haben,die sich in schrecklichen Momenten gegenseitig ge.........11/11 有用 如果你看过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会明白我说的是美国陆军101空降师506团E连,也就是这部电视剧的里所描绘的主人公们。 我记得在以前的日志里说过我买了兄弟连的DVD碟,很不幸,我被黑心碟商坑了,在精美封装的外表下是连音轨都没有的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片子的,片子,怪不得自从有了宽带以后碟商的收入剧减,诚信也是一方面啊。无论网通跟电信比再怎么慢,但至少.........7/10 有用 &&Were you a hero in the war? &&No,but I served in the company of heroes. 很遗憾当年《兄弟连》火爆CCTV8的时候,我没跟着老爹一起看,但庆幸在这个年纪我看了,而且回来又欲罢不能的看了三遍。再加上珍珠港,太极旗,大兵瑞恩,实尾岛,&,我真的没法掩饰我这颗女土匪的心了。我还真得为那会年幼的眼光道个歉,当年跟着老爹撇了两眼觉得男主一脸褶子难.........3/3 有用过年前看完了美剧《血战太平洋》,拍得确实不错,真实、震撼。但感觉战役场面比较零碎,战场外的表现比较多,可能这部剧更想表达反思战争对人的影响而不是战争本身。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兄弟连》带给我的震撼。这两天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感觉许多地方又给我新的感觉和启示。 个人认为这是我最喜欢的电视剧。以前看时最喜欢温斯特上尉,他不抽烟,不喝酒,不.........9/10 有用我是一名女生。 对于二战史感兴趣,可是满瓶不动半瓶摇。 武器什么的,算上鲁格尔汤普逊,总共认识的不超过十种。 军衔更是一头雾水,不了解。 可是依然无妨为【兄弟连】而感动。 一起熬过严酷的训练,跳伞后腿袋没了依旧很淡定。上场作战互相之间默契的手语,朋友中弹倒下在战火中对着他大叫有没有关系,难得获得休息机会,战士们脸上轻松的微笑&& 太.........2/3 有用 看了N遍了 诺曼底有个旅行社专门组织一个半天的兄弟连之旅 导游非常非常专业 在那个炮兵阵地他会告诉你李普在那棵树上,康普顿在哪里甩手雷。 我去报名参加的时候 你必须看过才能参加 我骄傲的回答我看了6遍了 导游临了说了句话二战事实上目前为止唯一可以分得清正义方和邪恶方的战争。 仔细想了想,有道理,你觉着呢?......9/11 有用《兄弟连》除了精彩的战争之外更多的是渲染战友情那么太平洋_血战太平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59贴子:
《兄弟连》除了精彩的战争之外更多的是渲染战友情那么太平洋收藏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那么太平洋这部片子更多的宣扬什么?美国的爱国主义吗,
ThinkSNS年底钜惠,社交+直播+电商系统,0元分期,轻松购买
从尤金身上,你可以看到战争是多么摧残人的内心,而第九集,一个日本女性在那一刻,至少她帮尤金洗净了战争的罪恶 说白了 太平洋就是揭露的人性的致命弱点
它不但有恢宏的战争场面,更叙述了一个个士兵的心理,塑造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我的《兄弟连》,我的《太平洋》[更新Part6][更新Leckie原著书评]
以后在这里更新,两集一篇:Part3+Part4:Part5+Part6:Leckie原著《Helmet for My Pillow/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书评:以盔为枕:太平洋不是诺曼底:作为一个看了40多遍《兄弟连》的铁杆粉丝,作为一个本科毕业论文开《兄弟连》的电影宅,作为一个虽然天天看奇怪的艺术片却喜欢关起门来看战争片儿的死文青,我没有理由不期待这部叫做《太平洋》的剧集或者某种意义上的电影。好罢,其实活生生期待了两年半有余,上一个礼拜更是度日如年,开心的事儿是今天一觉醒来就有片源了——美国时间14日21点首播,中国时间15日便有片源,在此感谢伟大光荣正确的YYeTs字幕组。本文计划连载11次,看完一集写一篇,最后会有一个总结。Part1,Guadalcanal/Leckie今天主要梳理一下资料。当然,无论怎么看《太平洋》,一个绕不开的前文本和必须的比较对象是《兄弟连》,第一件事情是在imdb的资料库里找熟人。演员没什么熟人,而且尚未对他们产生好感。本集导演是Timothy Van Patten,一个拍美剧的老兄,作品包括《Rome》、《Sex and City》等等,兼任本剧制作总监,以及1、7、9集导演。编剧是Bruce C. McKenna,作品极少,除了《兄弟连》就是《太平洋》,尚有一部电影正在制作中,《兄弟连》里他写了4、6、8三集,《太平洋》里则是1、2、7、9单独执笔、5、6、8联合编剧,是本剧最主要的一位编剧。其他的熟人还包括英国摄影师Remi Adefarasin,是《兄弟连》的主摄影师,掌镜的《伊丽莎白》曾获奥斯卡提名。当然,还有万年不变的高级军事顾问Dale Dye上校——《兄弟连》里的Sink上校,此次是他携2006年结婚的第三任妻子Julia Dye联手上阵。剧作方面,承袭的仍是《兄弟连》的改编套路,这次不是改编自二战专家、畅销历史学家Stephen Ambrose的著作,而是两本回忆录:已故前海军陆战队战士、记者Robert Leckie(人物链接:(author))的《Helmet for my Pillow》(1957),和已故前海军陆战队战士、后来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寄生虫学……)Eugene B. Sledge(人物链接:)的《With the old Breed》(1981),以及从以下书中取材:前海军陆战队战士Chuck Tatum的《硫磺岛:碧血黑沙/Red Blood, Black Sand》(1995),以及Eugene B. Sledge逝世后出版的《China Marine》(2002,Ambrose为本书作序)。这三名作者也在剧中被扮演。不出意外,应当是视点人物。以上是废话。下面开始说第1集的观感。评价:3星。又要说《兄弟连》了,好罢,《兄弟连》第1集是新兵训练,设置BT龟毛男Sobel上尉和全连的冲突(我终于理解当年为何大家看《兄弟连》会笑了,在我看了《Friends》之后……),这个较劲贯穿第1集,并成为此后全剧的一个核心矛盾——E连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领导者。同时,《兄弟连》第1集交代了十几个主要人物,也是此后分集的视点人物,形成某种与《兄弟连》原著历史书类似的多视点结构。在《太平洋》这儿,没什么交代,鉴于刚开始看,中国人眼里的老外长相区分度不算大(兄弟连看到第三四遍才算认清楚人……),忙于认人却认的糊里糊涂,好罢,我就权当这一集在埋线了。开头是历史片,历史片后是《兄弟连》格式的老兵访谈。然后是这一集里最好的东西,也是这一集里唯一能跟《兄弟连》相比的东西:片头。炭条素描做剪辑点,着实不错。音乐方面,很遗憾Michael Kamen大叔英年早逝,这次Hans Zimmer大叔担纲,片头主题写的跟《兄弟连》那叫一个像……当然13号已经下到了整张原声,跟《兄弟连》是不能比……之后从1941年12月讲起,典型的战前小情人告别、父子告别——Robert Leckie一条线;一场《巴顿将军》式的战前动员之后,家庭聚会——Basilone、Rodriguez、Morgan一条线;接着是Eugene Sledge 因为心脏有问题但是还想报国从军,送别好友Sidney Phillips这一条线。接下来是船舱里的登陆之前,这里显然令人联想到《最长的一天》以及《父辈的旗帜》,甚至《兄弟连》,这是Leckie一线,他已经开始掉书袋了,怪不得战后当了记者(呃,其实他战前已经是记者了哈,16岁开始写体育报道),一辈子写了40多本书……接着是登陆战,拍的最好的当然是《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也不错,《太平洋》这一集没有任何亮点……写文的时候已经是第二遍看了,通常有特写的是主角,本着这个原则在往下看,大致情节是瓜岛战役(会持续两集),人脸的辨识度依然不高,战争片尤其严重,因为基本不能通过服装区分(现在才理解《兄弟连》越往后穿衣打扮越五花八门,老兵如此,为了方便观众也得如此……),剧情简介说这一场仗主要是Leckie和Philips在打,我得承认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认出来他们(当然最后借助imdb还是认出来了)……就内容和形式而言,这一集与金熊片儿《细细的红线》类似,丛林,玉碎的日本鬼子(呃,Japs翻成小鬼子真好),炎热,漫长的等待,以及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夜景战斗跟《父辈的旗帜》类似。第一场战斗是军医同学因为出门撒尿,不幸招来战友的密集火力,于是杯具地领便当了。呃,还记得《兄弟连》里的Tab“刺刀之夜”,还有杯具了的新连长Moose么?然后这一集就在试图辨认人脸中度过,哎,应该跟三国演义似得,人物旁边出个标签,连名带姓加上外号,或者大家多叫叫名字以或者外号,我好上imdb查,难道我有人脸识别障碍么……反正怎么看都跟《细细的红线》没嘛区别。哦,夜景遭遇战还让我想到了那几部著名的越战片《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之类。最后终于看出来了这一集的主题:新兵上阵。等待,打仗,阵亡,见到尸体,调戏小鬼子。发现日本人很难缠,宁可玉碎;也不忍心看小鬼子被虐待;最后发现小鬼子也是人(照片)。他们在作为援军登陆后看到了酷似残兵败将的战友,几天后他们在战争洗礼后也变成了这样,结尾,又有新的援军到来。后来引用了Leckie给Vera的信,呃,写的真文。或许他会是一个类似Webster的人物。台词写的一般,除了结尾那首“how fucked are you now”之外,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比起《兄弟连》,有一点还是改进了。据Carwood Lipton看过《兄弟连》后说,他们当年说话虽然很糙,但是没有那么多“F-words”,这一集能看到这个变化,不信的话可以比较一下词频。最后一点是,PFC Lew 'Chuckler' Juergens看起来是个比较有主角相的人物,希望他不要过早领便当。本次小结:1、片头着实很好,跟《兄弟连》一样好,每次看(看了10遍了……)都会被秒得浑身乱颤。2、演员挑的还成,《兄弟连》用小明星或者不用明星就是因为要拍“普通士兵”,《太平洋》同理,用得电视剧演员比较多,反倒一些配角是熟脸,比如Puller上尉,演过100多部片子了(当然,绝大多数是电视剧)。3、这一集摄影和剪辑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属于常规战争片的拍法,十分规矩的那种。几场战斗的空间交代的比较清楚,但是对瓜岛的环境交代不够。4、看来看去没有什么新东西,尤其有《细细的红线》在前,再跟《兄弟连》一比,一般般吧。且看后面拍得如何……5、《兄弟连》中国观众爱得如痴如醉,总还是隔岸观火,《太平洋》打日本鬼子,大约中国观众也会很开心吧,有《海豚湾》为鉴,更有东木头大叔《硫磺岛家书》为证。在我看来,《家书》不及《旗帜》,反而中国观众更喜欢《家书》,这个问题我写过长文:1945,永不沉没的硫磺岛(),可以一看。[]——————————————————————————————Part2,Basilone今天第二集,出的最早的是HDTVrip版本和圣城家园字幕组的字幕。在此感谢D和国家感谢圣城家园字幕组(推荐中英文混合字幕,不过把蚊子翻成苍蝇是有点失手了……)。首先集中回复一下评论中的问题。第一,最帅的当然是伞兵,101空降师本来就比其他的军兵种占便宜,我也是先入为主,之前写过,不可绕过的一个文本是《兄弟连》。第二,关于史实和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无所谓,当然比较历史与叙事改编也是一个讨论影片的方式,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剧本的叙述方式,我无意也无力比较史实和影片。在这一点上,《太平洋》的剧作显然不及《兄弟连》精细,一方面,台词水准差了很多。这一周间又看了两集《兄弟连》,其间细节的严密程度是令人赞叹的,第一集埋的线可能第七集才用到,这方面倒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太平洋》才看到两集,自然很多细节看不到。主要问题在于,《兄弟连》的台词显然是好莱坞流水线加工过的埋了许多包袱和笑料的台词,当然有人不喜欢这种太过修饰的台词,这不是个各有所爱的问题,而是加工质量的问题,当然,可能的原因还有两个,其一是风格,或许四大叔和汤姆大叔这会就要走朴实流。其二则是改编来源的问题,《兄弟连》是S. Ambrose根据几次多人采访和部分回忆录写成的,想象一下,一群老家伙坐在一起怀旧,除了讲笑话还会干什么,比如屁股中弹是E连的传统之类(不过书里的笑话显然没有片子里多,应该大部分是编剧加进去的)。事件在互相印证之后会变得细节丰富,《太平洋》主要取材于三个人的回忆录,《兄弟连》的取材至少有三十个人……所以《太平洋》的剧作简单点也可以理解。第三是影片质量,首先不能因为难拍而取消价值评判,泰伦斯·马利克《细细的红线》珠玉在前,我不跟《兄弟连》比跟这个比总行了吧。其次,很明显,也不能因为这片子是打小日本就说它好,还有《桂河大桥》呢是不是,再说《父辈的旗帜》不也是打小日本么……至于Japs的翻译,我一直是翻成”小日本“,不过翻成”小鬼子“似乎更好哈哈。回来说第二集影片。从片头的前情提要来看,三大主角的顺序是——Eugene Sledge、Leckie、Basilone(片尾字幕则是Leckie、Sledge、Basilone),虽然Sledge只在片尾出来打了一下酱油。第一集片尾,登陆的增援部队里确实有Basilone。这一集的导演是David Nutter,此人是专业美剧导演,《兄弟连》里执导第四集”Replacement“,编剧还是Bruce C. McKenna,摄影师仍是Remi Adefarasin。这次忽然醒过闷儿来,汤姆·汉克斯大叔的旁白和开头的黑白纪录片说明白了一件事儿,这次他们更想把这部片子打扮成”历史“本身,真有趣,片尾字幕还写着”某些情节根据需要进行了故事化处理“。难道这是明写二战,暗写越战或者伊战么?继续观望。这一集的主要的情节是美国大兵们如何在缺乏食物和补给的状态下坚守瓜岛。片头的采访,某老爷爷说”我们在瓜岛上,只是祈祷和坚持“,我倒没看到祈祷。这一集正片开始的时候,台湾在地图上仍然不是红色(日据区),不知为何。开场戏是Basilone所在的增援部队的一场遭遇战,后来的战神班长此时已显出指挥才能。接下来是Leckie一线,四人团Leckie、'Runner' Conley、'Chuckler' Juergens、'Hoosier' Smith基本确立了这一线的主角位置,他们吃着1918年的战争补给——这一段对话倒是有趣,显然是修饰过的。然后转会Basilone一线,这边的人也在挨饿,不过菜单挺有意思。Puller上校(Chesty,翻成”大胸男“,字幕组你们真有才)的简报,让人想起Sink上尉在《兄弟连》第七集的圣诞简报。接着是”趁火打劫“,这一场戏里,Leckie一组和Basilone一组都有参与,Leckie这一帮真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Leckie被吐槽的一段,有点意思,Johnny Walker还做了植入广告(!)好了,这儿我发现上一集的判断是不对的,这帮人说话其实也挺糙的,”F-words“不绝于耳,还说长官的简报是”blowjobs“(翻成”说了一堆废话“不传神啊不传神,其实翻成”秀了秀他的口活儿“之类就好了嘛)。看到这儿忽然想起了《士兵突击》……这帮闲人也爱乱起外号,”Runner“基本被定性成了一个贫嘴到死的家伙。接着是Leckie这边遭遇夜间轰炸,这一场领便当的人不少,被炸懵的也不少。接着转到Basilone一边,三人组Basilone、Rodriguez、Morgan,Rodriguez被Puller叫到团部,Basilone班长则回去跟布防,小鬼子打丛林战。转回Leckie一线,布置作战任务。接着是本集最大的一场夜间战斗,Morgan好运气逃过一劫(头盔),Basilone大出风头,这一场是阵地战,小鬼子突破防线,Basilone班长则不顾烧伤的危险扛起重机枪一阵勇猛冲锋,还包括一场肉搏。(这一场的反应弹真差劲……有这么飙血的么)小鬼子人多势众,巴班长则神勇无双,当兔子(诱饵)还开外挂,主角光环威武!Rodriguez虽然救了巴班长一命,然而自己也英勇地领便当了。这场夜战持续了10分钟,天亮了,野战医院里血肉模糊,巴班长找了一天,发现痛失挚友(跟前一个降旗的镜头剪在一起,挺好)。然后回到Eugene Sledge一线,这一场戏纯属打酱油,算是全剧的中心思想一类的场景,又在宣扬热血报国的主流价值。回到战场,Leckie同学竟然在写诗……终于换防。转回Basilone一线,巴班长为挂掉的挚友伤感不已(片头唯美镜头之一)。回到船上,Leckie四人团被一杯咖啡感动得热泪盈眶,然后发现他们自己成了英雄。看了看后面的剧透([]),后面一集会讨论到”Hero“这个《父辈的旗帜》讨论过的问题,期待一下。本集小结:1、瓜岛环境恶劣,大兵们衣衫褴褛。视觉上呈现出来了,算是美服化道部门做得不错。重口味的同学们有福了,《太平洋》里面,大兵们穿得比较少哈哈哈。2、人物塑造迄今不太成功,Leckie的性格不统一,时而文青时而兵痞;Basilone迄今则是勇猛有加,此外高大全;Eugene Sledge还没展开,现在是个热血青年;这么多人里性格最明显的当属”Runner“的贫嘴,还有Leckie的好连长(?)Stone(应该是他吧,还没确认)。跟《兄弟连》一比,明显的劣势在于缺乏说明人物性格的细节。3、从前两集来看,本剧还有点执着于一板一眼的场景复现,写意的和情绪性的镜头不够(比如本集降旗的镜头,以及两个巴班长主观视角的对天空的仰拍镜头),镜头调度太过平稳——当然可能是丛林战不便调度。夜景光的处理比较糙。看到这里,还是三星。[]
这篇影评有剧透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战太平洋和兄弟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