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观刈麦》还珠格格改编现代文成现代文

当前位置:
> 文言文《范延光传》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范延光传》阅读附答案
  范延光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  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B.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2)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4、C(间行求兵,“间行”是出行方式,作状语,“求兵”是目的,这个短语不可以拆开;“下狱”是固定搭配,“搒掠数百”是相对较轻的惩罚,“胁以白刃”是更为严酷的威逼手段。)  5、D或A(A“拜而出之”中的“拜”是叩拜之意;D大夫死为“卒”。)  6、B(范延光是明宗派其偷偷外出去请救兵时被捕。)  7(1)朱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见,缓,若,为计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明宗拍着大腿说:“使(让)战马肥而使士兵瘦弱,这是我惭愧的地方!”(髀、肥、瘠各1分,判断句1分,大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唐明宗做节度使时,将他安排为自己的部下,并不觉得他有奇异之处。明宗攻占郓州,梁的军队正扼守着杨刘,梁军的先锋将康延孝偷偷将降书送给明宗,明宗寻求可以将延孝降书送给庄宗的人,延光就自告奋勇请求前去,于是将延孝的信封成蜡丸揣在怀里,向西去拜见庄宗,把信交给庄宗,并且说:“现在延孝虽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军把守杨刘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谋取,不如在马家口构筑堡垒来与汶阳连通。”庄宗认为他说得对。营垒筑成后,梁派王彦章猛攻新筑的营垒。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被打了几百板子,被用刀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  明宗在位时,他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到汴州巡视,走到荥阳,朱守殷反叛,延光说:“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因此,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不如急速攻城,我请陛下拨骑兵五百名,疾驰到城下,用神速之兵使他害怕。”于是他率骑兵五百人,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与守殷的军队在城下作战。天快亮时,明宗也疾驰而来,汴城内军队看到皇帝乘坐的车子,就打开城门,于是延光的军队首先进城,仍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死打伤的人很多,守殷被杀,汴州平定。  第二年,延光升任枢密使。明宗问延光战马有多少匹,他回答说:“骑兵三万五千人。”明宗说:“我在军队中四十年,在太原时,马匹的数量不超过七千。现在有战马三万五千匹,却不能统一天下,我老了,马匹再多又怎么样呢?”延光乘机说:“我曾经计算过,一匹马的耗费,可以养活步兵五人。三万五千匹马的消耗,相当于十五万步兵的消耗。”明宗拍着大腿感叹说:“使战马肥而让士兵瘦,这是我感到惭愧的!”  这时,王淑妃执掌朝政,遂凝兄弟和淑妃有旧交,正倚仗着淑妃受到恩宠,凡有奏请没有不听从的,而大臣们由于淑妃的缘故,多数不敢与其抗争,只有延光沉着镇静地阻止他们。明宗有病,不能上朝处理政事,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关部门无法禁止。有人劝延光用严厉的刑法制裁他们,延光说:“制止动荡要依靠冷静,应当稍微等待一下。”不久,明宗的病好了一点,京师也就安定下来。  这时,秦王掌握兵权,非常傲慢,延光担心祸及自身,就请免除职务离去。明宗再三挽留他,延光流下眼泪,明宗没有办法,就把他罢免了。不久,秦王起兵反叛被杀,明宗死去,潞王反叛,后唐皇室一片混乱,弘昭、赟都被牵扯到灾祸中而死掉。末帝再次下诏命延光为枢密使,授以宣武军节度使之职。
上一篇::
相关的阅读答案
最热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最新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文言文《三顾草庐》把它翻译成现代文_百度知道请把文言文《酸酒》用现代文翻译成一则笑话_百度知道省市中考直达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考语文压轴题:文言文《观刈麦》和《破阵子》考点检测及答案
【摘要】中考是决定同学们是否能进入理想的高中院校的重要考试,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带来了中考语文压轴题:文言文《观刈麦》和《破阵子》考点检测及答案,供大家复习参考!
《观刈麦》《破阵子》考点检测题(40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分)
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相随饷()田去背灼炎天光()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二、给下列加点词解释。(12分)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背灼炎天光()
但惜夏日长()右手秉遗穗()家田输税尽()
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三、中考点击。(14分)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
2、《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3、《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4、《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5、《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表现了将帅要用牛肉来犒劳部下,塞外边境响起了军乐和战歌声的悲壮场面的句子是: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抒发词人一生的事业与抱负,并发无尽的感慨的句子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问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如下:
一、略二、略三、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四、(1)出战前将士们壮行的悲壮场面。
(2)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中考语文压轴题:文言文《观刈麦》和《破阵子》考点检测及答案,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当前位置:
> 文言文《隋论》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隋论》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隋论苏辙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韩、魏压其冲
B.其弊果安在哉
果:到底C.寸攘尺取
攘:通“壤” ,土壤
D.诛灭略尽
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答案】D【解析】攘:夺取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B. 以绝天下之望
微以自文于君亲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因留沛公于饮D. 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答案】A【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A 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连词,趁着/于是; D介词,在/对于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④以术留天下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A.①②⑤
D.③⑤⑥【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答案】C【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案】C【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3.文言断句。(断6处)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参考译文】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上一篇::
相关的阅读答案
最热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最新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改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