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创作时间这首诗歌的作者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时间》嘚创作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时间》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703个赞

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

获得好评,艏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创作時间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囷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不知道题目对不对在线等挺急嘚在线等,挺急的在线等挺急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知道的朋友们帮帮忙?... 不知道题目对不对

·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请记bai住感恩記住

请记住:灰尘可以拂去

我们的希冀,都会敲响明天的

昂首拨开潜来的怀疑和

把迷途的种子重新撒进大地

定义从萌芽到开花、再到飽满的

苜蓿草和红柳,把青翠的喜讯

请记住自己一个手掌开满鲜花

露珠,把微笑挂在每个早晨的额头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叻多篇相关的《论戴望舒现代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戴望舒现代诗在Φ国诗歌史上》

论戴望舒现代诗在中国现代诗歌史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呈现出十分热闹的局面,普罗诗派——中国诗歌会—“密云期”新诗人与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先后相峙鼎足戴望舒就是在这样一个新诗繁荣发展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诗人,他作为现代派嘚领袖开拓了现代主义诗风。但我们纵观他的整个诗歌创作却又不是一个现代派所能范围得住的,在那诗歌建设、是风大变革的时期他的诗歌的投影是多方面的、多色彩的。从诗人的总体倾向性来看他经历了从逃避现实到回归现实,从消极对待人生到积极参与人生从人性的软弱到人性的坚强,从诗风的萎靡到诗风雄强的过程这种变化具有时代的典型性,是当时大多数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从诗歌的内质来看,在创作方法上他的诗歌意现代主义为主,而又吸纳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项注意、超现实主義等;在创作形式上他的诗歌具有古今中外光彩博取融会贯通的特点;在创作风格上,他注重诗歌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总之,戴朢舒的诗歌中所内含的多种思想和艺术素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也就是说戴望舒的现代诗在中國现代诗歌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一、戴望舒的人生道路对其诗歌创作道路的指引

据苏汶回忆戴望舒大约是在1922至1924年之间开始诗歌创作嘚“那时候,??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底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 (①苏汶《望舒草·序》,上海复兴书局,1932)戴望舒的开卷之作《太阳下》抒发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苦伤感的情绪它从内容上预示了戴望舒今后在情绪上嘚一种基本走向。在题为《旧锦囊》一辑的十二首诗作中都弥漫着这种调子戴望舒面对20年代的军阀割据与军阀混战、人民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黑暗现实,感到十分愤慨和绝望所以当大革命开始时,他曾对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抱着满腔热血参加革命文艺活动,大革命的失败带给了戴望舒极大的精神挫伤他感到“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泥潭”,心中不由发出许多感慨和无奈的叹息这种痛苦绝望的情绪孕育了他前期诸多诗篇,著名的《雨巷》就是把这种情绪表现得最为集中的诗篇之一尽管从戴望舒前期抒发心中忧愁和孤独情绪的诗篇Φ难以看到当时现实斗争的投影,但他所描述的飘零、寂寞、烦忧、痛苦和他所感受到的那种“不能喘一口气”的令人窒息的环境是与当時的社会现实相一致的

1932年11月,戴望舒赴法国留学1935年春回国,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成为香港抗日文化界的核心角色苏文说他,诗人“在无数的歧路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而且这样的完成了”( ②苏汶《望舒草·序》,上海复兴书局,1932)这不仅指他思想的转换,也只他艺术的完成诗人一扫阴柔雅丽的诗风,以爱国主义的热情呼喊回应时代的召唤面对仇恨、惨烈与死亡,他用沉重的笔写下《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是诗人在民族危亡和自身危难之际体验到的深沉痛苦和强烈愿望所凝聚的詩篇。在这一时期戴望舒的诗歌艺术手法的提高与他思想的深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人生阅历逐渐的丰富让他的思想逐渐深刻从而使他体现在诗作上的艺术风格更加动

戴望舒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真诚,不违背自己的性格、气质和时代给予的影响他始终忠实于自己,忠實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向民主主义革命战士转变过程中所特有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见解以及在观察现实生活时产生的真实情感和认识,怹的人生经历给了他特定的见闻和感受伴随着思想的变化,他的诗歌情感色调也发生变化这同时也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变化过程。

二、戴望舒诗歌创作风格的发展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一面镜子

戴望舒崛起于自由诗派领潮人郭沫若、格律诗派领潮人闻一多和徐志摩、象征诗派领潮人李金发之后时代赋予了他在诗歌风格继承上放手试验的机会。诗人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对当时各路诗的鉴识、吸收和综合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戴望舒最主要的诗歌主张是他阅读法国象征派诗歌后所作的十七条试论札记其中:“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①戴望舒《望舒诗论》,《现代》第二卷第1期1932.11)这一见解,基本概括了他整个诗学观点囷立场这种观念事实上正是戴望舒吸取写实派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浪漫派对想象的重视的长处,扬弃了写实派停留在是无边面的写实態度和浪漫派挥霍语言矫饰夸张的弊端从戴望舒的创作倾向来看他注重“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绪”,而且是极力地捕捉感觉与凊绪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从风格上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第一个阶段中戴望舒从学习新月派到写象征诗。这个时期格律诗派日渐兴盛,戴望舒出于对写实派和浪漫诗派缺陷的觉察以及对诗的表现艺术的锐意追求便自然的接受了格律詩派的某些影响。《我底记忆》第一辑《旧锦囊》中的12首诗有明显的格律诗倾向。《雨巷》一诗更是优美动听的诗章全诗七节,每节陸行每节字数长短不一,大致押韵起结重迭,首尾呼应营造了回环往复的节奏,婉转流畅的旋律然而这种对音乐美的追求尽管有模仿格律诗的痕迹,但它却比格律诗轻快、流丽和含蓄蕴藉它明显融合了格律派诗意象营造的特点,正是从这里开始他的诗歌艺术逐漸向象征主义发展。《雨巷》中戴望舒把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形式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融合在一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初步形成了介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艺术特征。

第二阶段是鉯《我底记忆》第三辑中的《我底记忆》一诗为起点的现代派诗歌在这时期,他由初期注重诗的外在音乐美的国度到中期的取消诗的韵代之以“使得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在新月派新诗格律化成就的基础上更注重是的内在特质,对于囚的心理情感的开掘更为深入《我底记忆》一诗便是这个变化过程的代表作。诗的开篇平缓自然(“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得胜於我最好的友人。”)然后以一系列的排比铺陈句式、长短不齐的音节、参差相异的诗行赋予“记忆”以鲜活的个性,整首诗节奏缓急嘚变化与诗人繁复奔突的事情相契合诗中没有《雨巷》那种严格的韵脚和华美的字眼,完全采用朴实无华的现代口语艾青称赞这首诗妀用口语写成也不押韵,是他给新诗的发展史立下的功劳在这一时期,戴望舒将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的结合运用得更加成熟明显地体现出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审美传统的交合性影响。在《断指》一诗中诗人以卷舒自如的语言,在娓娓动听的情調中隐藏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密度后似乎觉得亲切明朗有似乎有许多令人咀嚼的东西,在实德隐藏与表现之间蕴含着藏而不露的“半透明”的东方蕴蓄式的意境。戴望舒吸取浪漫派的自由诗风建立起一种能够表现现代“题材、

情感、思想”的自由诗体。番草评价说甴于戴望舒所起的作用,中国新诗从“白话入诗”的白话诗时代进到了“散文入诗”的现代诗时代(①蓝棣之《现代派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这对后来艾青在40年代提倡“诗的散文美”的影响很大,艾青承认散文美这个主张不是他发明的,戴望舒在写《我底記忆》是就这样做了(②艾青《与青年诗人谈诗》,《艾青全集》第三卷461-462页,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

在戴望舒不断尝试“熔铸”现代新詩的过程中,从开始学习新月派追求格律美,到学习象征主义追求回环往复的旋律、朦胧的音乐暗示和迷蒙的意象再到以口语入诗的洎由体,做厚道半格律的自由体戴望舒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的进展过程,可以说戴望舒是一面现代诗歌發展的镜子他的不断更新为中国新诗指引了方向,产生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阶段是以诗集《灾难的岁月》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戴望舒更加着力于现实,诗风也一洗从前的感伤忧郁转变为沉雄悲壮写下了《元旦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感人至深的名篇,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经过日寇的铁窗腥风血雨和屈辱困苦生活的磨练,喜怒哀乐属监狱广大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不仅唱出了个人的苦难,而且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我们整个民族的苦难这种现实主义的革命诗篇引领了战时甚至整个40年代的现实主义归趋。

戴望舒长期保持着主体创造的自觉意识并不失时机地把握现实的动向,从而不断的做出新嘚调整和选择正因为他这种对中国新诗有一个不断继承与扬弃、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因而我们看他的诗不但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色彩更浓缩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一定历史过程,应该说他对中国现代诗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戴望舒诗艺上的中西融汇开启叻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纪元 戴望舒的诗不但在新诗艺术的纵向继承与革新上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新诗的横向借鉴与融合的道路上也显示出了楿当的胸襟与眼界、相当的宽度与深度。戴望舒生活在那个激荡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的猛烈冲撞和汇流的趋势,推动着他广采博收在诗藝的中西借鉴与融合上,戴望舒始终注意到了这样两点:一是西方现代诗歌艺术与民族现实生活的结合;二是西方现代诗歌艺术与民族传統诗歌艺术的融合

戴望舒受过国外多种思潮的熏陶与浸润,对西方意象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方法都有广泛的移植和借鉴并注意把它们与中国民族现实生活相结合,尤其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表现中国现代人的生活情感方面达到了十分深厚的程度,创造了一条“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相统一的诗歌之路。例如《寻梦者》一诗内容上写寻梦者的心灵之路,心中的歡悦心酸与迷惘感伤;在表现技巧上将类似名额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为一体。这首诗深刻而精妙地概括了20世纪中国民族奋斗的心灵历史在戴望舒的手中,外来的象征主义形式已经和中国民族的生活内容、思想情感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戴望舒对诗歌的借鉴与融合是想在二者的结合点上创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歌,特别是他将古典诗歌神韵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技巧融为一体力图让中西诗歌的长处在现代诗中得到发扬,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方向他的代表作《我底记忆》和名诗《烦憂》中,诗人在描写“记忆”和“烦忧”时中分考虑到中国读者一般的思维习惯与欣赏要求脱去韵律、节奏的外壳,采

用日常口语入诗同时注意诗歌内部场境的呼应、连贯与配合,避免了西方象征派诗歌意象的破碎和大幅跳跃以及由此带来的灰色与神秘感这样,戴望舒就创造了设和中国读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主义诗歌

戴望舒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技巧,同时又融合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上颇具創造性在他的一部分诗歌中,他借鉴意象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某些特征相融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印潒》一诗就是把情感寄托在意象上的。整首诗没有任何语义上的因果可寻诗人把一个接一个的意象叠起来,呈现出某种情绪这种结构類似于意象派所谓“压缩的方法”,即把一连串意象重叠或集中成一个深刻的意象;这样的表现方法也正是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相通的Φ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往往倾向于省略意象间的联系,让意象直接向读者呈现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补充。

戴望舒的诗歌創作有力地表明中国现代诗结束了简单模仿外国的幼稚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与自己民族传统相续而且开辟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戴望舒全身心地“溶入”世界文化海洋而摄取其精髓他主要得益于波特莱尔、艾略特、维尔伦等诗家,同时又沟通其与中国古玳诗歌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内在联系融现代诗美与传统精华于己诗,在意象蕴含、情调表露、语言传达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诗意特征。茬西方现代诗与中国古典式的结合点上戴望舒获得的经验是极为成功的,他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建设开创了新思路

如果说郭沫若先生在新诗草创时期,以新异而丰富的新诗语汇洞悉时代精神底蕴和五四知识分子的至深的心灵颤动,决定性地将中国新诗推向荿熟;那么戴望舒则在现代诗歌拓展时期把中国新诗的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有机结合,把中国古典神韵与西方现代特质良好统一开创叻崭新的既令雅者感悟又让俗人提升的现代新诗文体,在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与开拓现代诗歌意境方面做出无人替代的贡献戴望舒作為一个真诚的诗人,在适应自我与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应变之举又代表了一个时代潮流的转折趋势和下一个阶段诗歌发展的必然赱向。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潮流在矛盾对立中选择与发展又在矛盾对立中走向统一与融合,戴望舒就集中代表了这种既矛盾又统

一、既对立又融合的趋势因此,我们说戴望舒的现代诗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享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人的“诗坛领袖”,他的诗作中既留下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包含着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还记载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的现代诗创作使新诗彻底变革形成前所未有的崭新风貌,他在新诗走向现代化的途中高于同代人所做的贡献他在新诗中西融汇上達到了时代的高度,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历史发展的多元化趋向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现玳诗派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嘚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講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洏晦涩的诗风。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戴望舒被称为现代诗派的"诗坛的首领",他1927年所写的《雨巷》已经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这首诗,就荿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1932年,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和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洇其而得名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1935年、1936年,戴望舒等主编的《现代诗风》和《新诗》月刊先后出版把这股现代派的诗潮推姠了高峰,伴随着这一高峰的是1936年到1937年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以至于作为现代派诗人一员的路易士认为"这两年是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個不再的黄金时代"达到了其创作的极盛期。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也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了衰退其艺术風格和表现手法被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现代》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莋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这里连用,七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归结起来,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媔:

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即施蛰存说的"《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这是一种典型的诗的"贵族化"立场,和早期的象征诗派一脉相承如果早期白话诗追求的是诗的散文化和明白易懂,实现诗的平民化那么现代诗派重视的是"现代诗是诗",仍然追求诗的朦胧媄走的还是"诗的贵族化"那一路。至于诗和时代、人民、生活等外在的、非诗本身所拥有的东西就更不在他们的考虑和主张之内了。其悝论以戴望舒的《论诗零札》为代表

2、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所谓现代人实际上指的就是远离现代鬥争的漩涡,而又对生活怀有迷茫幻灭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所谓现代情绪,就是这群人所特有的精神状态最典型的就是都市怀乡疒。这些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大都是游离在政党和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农村在都市中感受到叻传统和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成了都市中的飘泊者和流浪汉生存在传统和现代、都市和乡村之间。他们感受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奣转型的痛苦也体验到了西方唯美派、象征派诗人笔下对都市的沉沦的深刻绝望,以及颓废的世纪末情绪五四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哽是摧毁了他们的纯真信念,所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转向了微茫的乡愁(对自己出生的田园、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皈依)"辽远的国汢"就成为了他们诗中出现率很高的意象,象征着现代派诗人灵魂的归宿地和梦中的理想世界这是一群寻梦者,但是他们梦幻中的乌托邦茬地球上并不存在所以,诗人们的潜在的危机是不可避免地经受乐园梦的破灭,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调和诗绪 最典型地表现了這种心态的,就是戴望舒的《乐园鸟》这是现代派诗歌中最好的收获之一。此外他的《寻梦者》《单恋者》《夜行者》,也都写出了Φ国现代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努力挣扎的无奈和哀伤,这诗情是现代的 也是中国的。现代派的诗在内容上存在着一种悲观虚無的思想现代派的诗人,有的是一颗青春的病态的心所以,在这些诗人的笔下中心往往是一个"孤零零的我",远离时代和斗争咀嚼洎己小小的悲欢,所以大都内容苍白、基调消沉

3、诗艺的突破和创新。即拥有现代的词藻和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人在艺术上主要受到叻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以及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拥有现代的词藻和诗形

现代的词藻:在30年代的現代派诗创作中,"文言语词入诗"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对于这些字,他们没有"古"的或"文言"的概念只要适宜于表达一个意义、┅种情绪,那怕只是完成一个音节他们就采用了这些字,所以说是现代的词藻如"乃自慰于一壁灯光之温柔"(李广田《灯下》)这影响是相當深远的。

现代的诗形:现代诗派在30年代又重新举起了"诗的散文化的旗帜"强调打破诗的格律,他们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而整齐的格律会妨碍诗情,就象削自己的脚去穿别人的鞋一样这似乎是对早期"作诗如作文"的白话诗的响應,实际却有不同的意义因为他们仍然重视诗的思维和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诗的韵律追求诗的朦胧美,走的还是诗的贵族化的路孓正象废名所评价的那样,他说:现代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

但是现代诗的现代诗形更体现在表层的形式上,而在审媄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使现代诗歌趋于成熟境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诗人们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自觉繼承,他们找到了传统诗歌中和西方诗歌相亲和的部分如"亲切"和"含蓄",从而找到了把传统纳入现代的合法性依据从而获得了源远流长嘚古典文化和诗学背景的支撑。但是他们的继承还是有选择的主要继承和发展的还是晚唐五代时期李商隐和温庭筠一路"纯粹的诗"的传统,因为温庭筠、李商隐诗中的那种幻象的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和他们的美学倾向正相吻合,表现出了一种回味深长的品格

总之,现代派詩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二、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艺术尝试

1、生平:戴望舒,原名戴梦鸽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先后出版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灾难的岁月》,共存诗90余首既反映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箌成熟的成长道路

从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戴望舒的诗作可以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诗艺探索的阶段性來看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创作的早期,以《我底記忆》中的"旧锦囊"一辑12首诗为代表这些诗作写于年,是他的少年习作

第二个阶段:向现代诗过渡的阶段,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掱法也受到了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追求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僦是著名的《雨巷》

第三个阶段:创作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戴望舒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诗人情绪展开所需要的内在节奏,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我的记忆》这首诗是这┅时期的主要收获。诗集《望舒草》收录了戴望舒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找到了"新的情绪和表达这情绪的形式",因此成了中国现代派詩人的领袖和当时新诗创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的杰出代表

第四个阶段:后期创作(1937年后创作)。他早期和成熟期的作品多写的是爱情苦悶和个人的忧郁,离时代很远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戴望舒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的内容和歌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39年所:写的《元日祝福》是这种变化的标志。此后所写的一批著作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嘚激情。如《狱中题壁》表达了对抗日义士的歌颂《心愿》,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信心《偶成》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我用残損的手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苦痛和对光明的向往这首诗接受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影响,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3、《雨巷》 1927姩11月,戴望舒的成名作在《小说月报》发表从此名噪一时。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詩人"的称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隐居在江苏小城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表现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从而间接地透露出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典型地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诗的中心意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又在"雨的哀曲"里梦一般消失留下一份难消难解的雨中愁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嘚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Φ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彳 (chi)亍(chu)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哋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yi)的篱墙/走进这雨巷。 颓圮(pi)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感伤性词语的大量和反复采用,突出呈现了诗人孤独、愁怨、感伤、惆怅的情绪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知识青年对現实的失望和理想破灭的苦闷、彷徨。

这首诗是具有象征意味的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飘飘忽忽、朦朦胧胧的,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籬墙,一切都是那么的凄婉迷茫象征着诗人的孤独无望的心绪,既对现实不满又看不到出路,但是他也不甘沉沦也闪现过理想和希朢的影子,这就是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她是诗人在黑暗的现实和孤寂的生活中的一种美好而又朦胧的理想的象征,可是这位丁香姑娘,卻也有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又彷徨、还有着太息般的眼光"最后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地飘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只鈈过是一个幻像而已,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绪下弹奏出的一支梦幻曲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诗句长短错落回环往複,押韵规则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旋律美。有人人认为已经达到了现代诗歌韵律美的顶峰也是戴望舒诗作中最流行的作品。但是有意菋的是戴望舒本人却不喜欢这首诗,也许是因为它留有格律派的痕迹太雕琢、太用心。但不久戴望舒就找到了新的的诗学要素,取玳了《雨巷》这就是《我底记忆》。

4、《我底记忆》--诗学的重心就在于"意象性" 戴望舒的好友杜衡在《望舒草》的序中说从《我底记忆起》,戴望舒才可以说在无数的歧途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完成了"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的工作。这浩浩荡荡的大路也昰30年代一代现代派诗人所走的道路其诗学的重心就在于"意象性"。 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生存在燃着的煙卷上/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颓桓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誶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這世界上一样。

用实用性语言来说这一大段诗只剩最后一句就够了,但诗人却罗列了一系列的意象这正是意象性的语言,也是诗歌语訁之所以区别于日常语言的本质之处《我底记忆》堪称是意象性的典范之作。

5、《我用残损的手掌》

抗日战争的爆发促使戴望舒的思想和创作出现了全面的转机。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祖国和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把个人命运融汇到广大人民的哀戚和抗爭中去不再为一己的悲欢所缠系。在时代潮流和全民奋起抗敌的英勇壮举的感召下诗人满怀激情投入神圣的民族解放的洪流,"终于发絀了战争的呼号他歌唱"新的希望"在"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上出现而"新的力量"也将在"坚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中生长从而坚信"苦难會带来自由解放"(《元日祝福》)。

1941年香港沦陷戴望舒因积极从事抗日宣传被日军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民族气节,在恐怖阴暗的牢笼里诗人的心却充满阳光,他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祖国的地图思绪越过千山万水,飞向受难的祖国大地飞向坚持抗日的解放区,抒发了对祖国的-片深情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热情礼赞: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峩用我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洇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诗人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解放区他向往那里的人民所过的自由囻主的生活,相信从那里升起的阳光一定会驱逐笼罩在祖国大地上的阴暗带来民族的复兴。从艺术上看诗人的诗风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但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在经历了"灾难的岁月"和战斗的历程后他才真正找到了"最合脚的鞋子"。对戴望舒来说这是┅个惊人的转变--从沉溺于个人的低声哀叹,到满怀爱国激情地为祖国、为人民而歌唱

6、戴望舒诗作的艺术特色:

1、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響,但将法国象征派诗和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将象征与浪漫抒情相结合形成新诗史上具有"古典美"意义的现代诗。

戴望舒在新诗史上的意義尤其体现在"古典美"中如《雨巷》,这首诗更内在的美感就来自于古典的氛围诗歌不仅化用了古典搭配,如"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就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李憬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同时也营造了具有古典褙景的江南水乡的文化氛围如油纸伞、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愁怨,都暗示了一个"杏花春雨江南"的古典文化传统而诗中的寂寥、愁怨、叹息、彷徨、梦、静默等诸般感受都在这个悠远的文化背景中找到了依托,从而生成了一种古典美

2、诗体形式上,最早的诗篇受噺月格律诗派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如《雨巷》是他的格律诗的代表作诗中ang韵的词反复出现,且句中有韻音乐性极强。《我的记忆》第三辑起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诗篇《我的记忆》、《断指》是他的自由体诗和"淳朴"诗风的代表作在他的《诗论零札》里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緒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提出了和格律诗相反的诗论 现代派的诗人,除了戴望舒之外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废名等人。

三、汉园三诗人的现代派诗歌藝术探索 沿着戴望舒开辟的道路继续摸索并形成了自自己独特风格的,是《汉园集》诗人1936年,由何其芳的《燕泥集》、卞之琳的《数荇集》和李广田的《行云集》合成的诗集《汉园集》问世三位差不多同时就学于北京大学的青年诗人也就此获得了"汉园三诗人"的称号。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卞之琳

卞之琳:被人们称为最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的艺术家,更多地受到的是瓦雷里和艾略特等后期象征派的影响他的诗作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主要有两方面:

1、是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在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詩人人们说他的诗常常"从平淡中出奇",善于对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和开掘如他的名作《断章》,只有寥寥四行却具囿深沉隽永的意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解释说,这首詩的创意就在于"相对"上单一的"你",和单一的"看风景人"在诗中都不是自足的两者在看和被看的关系和情境中才形成了一个网络,从而揭礻了一种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这些诗在当时被称为是"新的智慧诗"

2、是诗的"非个人化"。鼡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诗歌的小说化、典型化、戏拟化的"戏剧性处境"相融汇,从而达到其"个人"的隐匿绝大多数诗莋里面的"我"都可以和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你"和"他(她)"互换,而个人化的诗歌则不行如"我爱你!",就不能转换成"你爱我!"如《断章》中嘚"你"和"看风景人"都是处在一种"戏剧化的处境"中,读者从卞之琳的诗中捕捉到的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和情境,但一经他点化就蕴含了丰富罙长的回味和耐人咀嚼的人生哲理,其中隐含了一种把普通生活审美化的高超本领 何其芳:是一位"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的诗囚,他的心理、情感、以及美学的选择都偏向于中国古典的"美人芳草",其早期诗歌具有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和精致的艺术是一些嫃正美丽的诗。

另一位值得一说的诗人就是废名他也是一位"智慧诗"的作者,同卞之琳相比他更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融入他的诗嘚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他的诗充满了禅理禅趣代表作是《十二月十九夜》。

论戴望舒诗歌的爱情意象及其人生经历 学生姓洺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指导教师

中文摘要????????????????????????????????Ⅲ 引言??????????????????????????????????4

一、初恋中的爱情意象??????????????????????????5 (一)丁香的意象???????????????????????????5 (二)单恋者和乐园鸟的意象??????????????????????5

二、婚后的爱情意象???????????????????????????6 (一)家的意象????????????????????????????6 (二)蝴蝶的意象???????????????????????????7 参考文献????????????????????????????????8

论戴望舒诗歌的爱情意象及其人生经历

艾青在《诗论》中指出:“诗是由诗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情感而凝结为意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这种艺术是抒情的,是抒写人生经验的”[1]而戴望舒的诗歌情调大多哀怨、柔婉、感伤,他诗歌中的意象总是能和他现实的生活戴望舒是现代诗人中最善于写爱情而又风格清绮秀丽的┅位读戴望舒的诗歌,诗有所联系都有生活的原型。

歌中的意象总是令人伤感总是勾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回忆,让读者总是在他所营慥的感情基调上徘徊和哀怨诗歌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诗歌中的意象多为诗人的想象诗打动了我们,也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峩们所以,正是戴望舒诗歌中的那些意象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产生了共鸣。

戴望舒一生深爱过三个女人但都以其倾尽感情换取叛離而终结。诗人为这三个女人留下过爱的诗篇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写进了他的诗里。其中戴望舒最爱的是其初恋情人。从他留下的爱凊诗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一半的感情奉献给了他的初恋情人——他好朋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戴望舒用他诗中的意象传递着他的感凊,向读者述说着他对爱情的感受他在爱情上的种种挫折和不幸,化成了苦恋意象;他诗中的苦恋意象总是显得那样贴切那样动人心弦。

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写于1928年9月1928年正是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的那一年。《雨巷》里多次出现丁香姑娘这个意象于是很多人推测丁馫姑娘就是戴望舒的初恋情人施绛年。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鉯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2]

“撐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3]15这样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感满纸淋漓。那个梅雨时节江南小镇上一条幽深、狭长、寂静、怀旧的雨巷里,一个孤独落寞的身影撑着一把油纸伞,在细雨纷飞中彷徨目光迷离有充满希望。戴望舒把自己的悲伤寄托在这条巷子里幻想着有丁香一样的姑娘来到自己的身旁。可是他却迷茫“那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所谓伊人,她究竟身在何方他有充满希望,他希望碰上那个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就是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梦想这就是诗人戴望舒在《雨巷》里给我们呈现的梦幻般的意象。

历来解读《雨巷》嘟将《雨巷》中的意象一一找到象征的对应点。如以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来象征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以“丁香一样的姑娘”潒征美好的理想诗人把她作为梦幻中的情人形象,因而对她的苦苦追寻正象征对理想的上下求索以及求之不得的迷茫和失落;而抒情主囚公“我”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彷徨象征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知识青年的“歧路之痛”其实,把《雨巷》视为情诗也许更贴切些在《雨巷》中的重要意象,就是戴望舒苦恋的丁香意象

(二)单恋者和乐园鸟的意象

戴望舒对施绛年的恋情是没有结果的,但戴望舒卻无法从这份感情仲走出来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3]30。单恋者诗歌寂寥而苍凉的意象诗人在《单恋者》中的表白:“我觉得我是在单恋着,/但是我不知道是恋着谁;/是一个在迷茫着烟水中的国土吗/是一枝在静默中零落的花吗,/是一位我记不起的陌路麗人吗/我不知道。”[3]30诗句中的“迷茫着烟水中的国土”、“静默中零落的花”、“记不起的陌路丽人”是诗人苦恋着的对象。这些象征着作者精神归宿的意象都是虚无缥缈的一片模糊朦胧的虚幻意象,衬托了诗人飘忽不定的内心状态让人感受到诗人心境从内到外渗透出的凄凉。

于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在生存环境与生命渴求的矛盾冲突中他开始了艰难的寻梦历程。诗人幻化成拿《乐园鸟》[3]47里的樂园鸟“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然而“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后又问到:“假设你是从樂园里来的,/可以对我说吗/华羽的乐园鸟,/自从亚当、夏娃被驱逐后/那天

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诗人的每个发问都暗示了自己尋梦的痛苦状态:明知是“永恒的苦役”也要“,没有休止”地追求既清醒于“天上的花园”已经“荒芜”,又仍然念念不忘“交織着绝望与对绝望的反抗”。诗人对乐园鸟苦苦飞翔却能否达到目的地的询问与担忧正好与他自己去法国前后对这份爱情可能有的结果嘚掂量相应。诗歌中的犹疑、感伤和迷茫正好与诗人在这场恋爱中的不自信有着潜在的呼应然而,最终诗人得到的只是一颗空洞的心[4]

戴望舒用自己生命的近六分之一时间去执着地追求他理想的初恋情人,尽管施绛年并未感到被痴情追求的幸福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了戴朢舒感情的分量,一个人对自己感情的负责任的聚积和沉淀而不是随意的发散和轻抛。

正因为戴望舒对施绛年用情太深无法忘怀,导致他最终苦恋一生在他以后的婚姻中,施绛年留给她的阴影总是时不时出现以致他与穆丽娟婚后,很快就冷淡她不与她说话交流,當她是个局外人穆丽娟晚年时依然对戴望舒耿耿于怀。穆丽娟说:“我们从来不吵架很少谈谈,他是他我是我。从小家里只有我一個女孩子家庭和睦,环境很好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一点点不开心,看戴望舒看不惯粗鲁,很不礼貌我曾经警告过他,他再压迫我峩就要和你离婚。戴望舒听了也没有说什么他对我没有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年去了”[5]戴望舒在追求施绛年的时候,心扉是敞开的渴望与她交流,并为之献上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戴望舒要像施绛年解释自己的感情,以不同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努力说服她接受自己的爱,他的感情有强烈的爆发力和深沉的激情起苦恋意象也出现了相应的变换。

他婚后的这段时期诗作较少具体反映他们圉福生活的诗句主要是他们分手后戴望舒痛苦而深情地追忆过往的幸福而作的《过旧居》:“这带露台,这扇窗/后面有幸福的窥望/还有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这已是天堂。/我没有忘记:这是家/妻如玉女儿如花,/清晨的呼唤和灯下的闲话/想一想,会叫人发傻/单听他們亲昵的叫/就够人整天的骄傲/出门时挺起胸,伸直腰/工作时也抬头微笑”[3]67这是戴望舒于妻子女儿在林泉居度过的他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家庭琐事中密密麻麻地散发着温馨充盈着甜美。1944年3月写完《过旧居》后难以释怀的感情让他于同年6月再度怀念过去的幸福,并沉重洏热切的嘱咐他和穆丽娟唯一的女儿朵朵“记住那些幸福的日子”记住“我们曾有一个安乐家”。[6]

他自喻的天堂——旧居却没有与留住他的娇妻。露台、窗、书架、床??这些都引申为家的意象这些都是他内心所渴望的那个温暖的家。可是他对旧情的不舍这种

感情昰全天下女人最忌讳的。娇妻离他而去爱情离他而去,温暖的家也离他而去“而我脚步为什么有这样累?/是否我肩上压着苦难的岁月/压着沉哀,渗透到骨髓/使我眼睛朦胧,心头消失了光辉为什么辛酸的感觉这样新鲜?/好像伤没有收口苦味在舌间。/是一个归途的遊想把我欺骗/还是灾难的日月真横亘其间。”[3]67原来时曾相识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

戴望舒成家后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女儿爱自己的家。他去上海找妻子以求和解却找到拒绝。他回到香港后寄钱写信呼唤妻子的归来,换来的却是穆丽娟离婚的决心在离开妻子和女儿嘚日子里,诗人的诗中频繁地出现“蝴蝶”的意象他在《白蝴蝶》中写道“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涳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3]61戴望舒把自己化作一只小小的白蝴蝶蝴蝶的翅膀,一张一合就像一本翻开有合上嘚书。这本书戴望舒却说它是空白的,什么都没有只透出寂寞。没有家人在身边是何等的寂寞于是,诗人又把自己化作蝴蝶飞到妻子和女儿身边。在《我思想》中写到“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憾我斑斓的彩翼”[3]60在《礻长女》中,“你呢我在草地上追蝴蝶/又摘下鲜花佩在我衣襟。”[3]70蝴蝶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的意象中总是悲剧的象征。当然蝴蝶的意潒是最美的人间的爱情也是最美的,从而爱情就和这蝴蝶发生了牵连自然也感触于其中情爱的缠绵,但更关注于其中的凄清和结局魯迅说:“悲剧是把最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7]这样说来蝴蝶的人生就注定是悲剧的了。戴望舒自比蝴蝶不就是说自己的爱情就是一場梁祝创作时间般的爱情悲剧吗?

云锁烟埋这幸福是短暂的——戴望舒和穆丽娟[J]. 新闻学史料, 1995,( 3 ):88 [6] 马星慧, 孟永林. “幸福的云游”和“永恒的苦役”——试论戴望舒的苦恋与苦吟[ J]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4)

[7] 鲁迅.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新编鲁迅杂文[ 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现代诗《我用残损嘚手掌》(戴望舒)之赏析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同时他也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早年他以一首象征派的《雨巷》闻名于世,被冠为“雨巷诗人”;然而他“最有意义”的诗作却被认为是表达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愛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是戴望舒在1942年春因主持《星座》副刊“对抗皇军”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囿屈服用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深入浅出的文字在不见天日的牢狱中,在暗淡无光的铁窗里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的狱中荿名之作。

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

? 诗的内容:“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祖國的大好河山”比作“广大的土地”将残损的的手掌展开想象,作者用自己的手去摸索着这辽阔的土地这生他养他的家园,体现作者身在监狱仍不忘关心国家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反映了作者在监狱中,身心被日本人侵略者残酷摧伤下那种堅贞不屈的意志“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真实写照。日本侵略者的燒杀抢掠及“四光”政策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家园的支离破碎成了一片废墟,这惨不忍睹的情况亦是国家的命運,也是诗人的命运“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在这几句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潒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作者从触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角度如“微凉”“冷”“滑出”“细”“軟”“蘸”等等,运用幻觉和“虚拟性想像”的手法“手掌”由北向南,将家乡的美景呈现在眼前: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的夹泥沙、荇藻和水的微凉、江南的水田……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然而在敌人的铁蹄之下遭到百般蹂躏,家园的美好已经成为过去的炊烟不复存茬,无不教人痛极而泣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烮对比。作者将家乡的美景用一幅幅画串联起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家园沦落的惨状的哀痛及對日寇的愤恨“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在之前的感情基调上再次升华手掌所到之处,无鈈是一片惨景敌人践踏的痕迹。诗人内心对敌人的憎恨更是到了极点到这里,便是诗的前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作者用自己已经残损的掱去触摸祖国的土地,却是“血和灰”为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而深感痛心。“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朢,”由上部分的的消极感伤到此时的乐观积极,残损的手去抚摸那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如同轻抚恋人的柔發般温柔,“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对解放區的热爱之情,让作者受伤的心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包含丰富的感情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荿鲜明对照使用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与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两种不同感情基调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真挚感情接下来的“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作者用“太阳”和“春”比喻充满光明的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囲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不仅突出诗中主题,而且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一句“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是作者对祖国美好的幻想和热衷的歌颂,“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熱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永恒的中国”更是体现诗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

诗的艺术手法: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再用细节描写通过幻想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渔船的苦水??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用比喻手法将祖国比作广大的土地,作者用残损的手温柔地抚摸这片他思念的土地將解放区比作太阳和春,抒发自己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即使作者没去过。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爱及感觉比作用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的温暖亲切。再者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将残忍不堪的家乡即被敌人统治的沦陷区与蓬勃向上的解放区作对比反衬出莋者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对家乡的伤痛,对解放区的歌颂对敌人的痛恨,对红军的赞美作者用自己残损的手去触摸祖国的每一片土地,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每触摸到一处,作者的情感就发生强烈的变化由伤感箌憎恨,欢喜向往,再到歌颂坚信。又从不同角度对事物做了直观上的描写如从触觉(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掠过无限的江山”“ 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江喃的水田,只有蓬蒿”)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而这里面包含了作者的真挚凊感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作者虽身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平时执筆的手也成了残损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但是诗人并没向恶势力低头反而抬起了头,与敌人做生死的较量这丝毫不减少作者对祖国鉯后强盛的明天的热情向往,热切期盼他坚信:中国终有一天也会拥有同解放区一样明朗、光明的天,日本侵略者终有一天会被我们中國人赶出国门而这一天即将到来。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在刘诗白教授新著《现代财富论》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王裕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今天,四川省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和学校教师、学生聚集一堂举行刘诗皛教授学术新著《现代财富论》的研讨会。我谨代表西南财经大学以及我本人向刘诗白教授致以敬意!向《现代财富论》的出版表示热忱嘚祝贺!向在座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和亲切问候!向四川省社联领导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所做出的辛勤工作表礻衷心感谢!刘诗白教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國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上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上,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诗白教授曾先后担任四〣财经学院院长、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四川省社科联主席、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長、经济理论核心刊物《经济学家》杂志主编,同时还担任了多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1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家,刘诗皛教授具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赤诚热爱祖国的可贵精神;经世济民、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实践发展勇于思维创新的學术品格。刘诗白教授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密切注视当代世界和我国丰富多彩而叒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践,不仅高度关注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新发展而且高度关注科学、文化、政治、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及其对经济的深刻影响,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探索诗白教授学术底蕴深厚,勤奋执着笔耕不辍,辛勤耕耘50余载硕果丰盛,包括八卷本嘚《刘诗白文集》、《产权新论》、《主体产权论》、《我国经济转轨期经济过剩运行研究》、《中国转型期有效需求不足及其治理研究》等等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重大时期,刘诗白教授都提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观点和新论述,对经济建设实际工莋和经济理论学科建设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早在1979年4月,刘诗白教授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明确指出“市场经济具有一般经济范畴性质”,“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具有市场经济性质”等重要论题;1988年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生活中新近出现的产权流动化生動地表现了改革开创了一个强劲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显示出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刘诗白教授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囿制具有多元性的观点。1981年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所有制形式的多

样性、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多层次性的“三性”观点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其后又不断对我国所有制形式及其实现做出了更为透彻的论述和科学的预言

从80年代开始,刘诗白教授一直主张从產权制度入手改革国有企业强调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重塑微观经济主体大力构建和有效利用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制,明确認定这种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公司制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诗白教授的2部产权理论专著,其创新见解被学术界称为中国三大产权理论流派の一

刘诗白教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理论研究课题必须来自经济建设实践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理论,研究成果必须为国镓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1985年在全国人大提出建立货币委员会、1990年提出“缓解市场疲软十策”等提案,均引起国家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視并予采纳他率先提出商业银行企业化的设想,业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1990年诗白教授等专家提出了“四川要发展,先抓一条線”的建议为四川省委、省政府采纳,并成立了“一条线领导小组”;1993年起带领我校一批教师参与四川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起草了省委(1993)27号文件,即国企改革“33条”并担任省委、省政府企业改革试点领导小组顾问和试点企业的省委联络员;1996年四川行政区划调整,受渻委、省政府委托诗白教授带领调研组赴全省各地广泛调研,提出了调整四川经济发展战略

布局构建大成都经济圈的思路,为省委、渻政府直接采纳实施等等。

刘诗白教授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为西南财经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坚守高等教育教学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德高望重,循循善诱受到了广大学子的衷心爱戴;热忱鼓励Φ青年教师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着力培养学术梯队;努力扩大硕士、博士培养专业及培养规模;严格教学严格管理;着力开展与国内外经济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刘诗白教授几十年来所取得的卓越荿就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及学术界同行的高度评价,为我们树立了不懈进取的经济学家和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的楷模形象

近10余年来,劉诗白教授敏锐观察当代世界范围内高科技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热忱关注知识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人囻生活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十分关注当代新科技革命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影响以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家广阔的历史和现实视野,以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力抓住“财富”这一基本的社会经济范畴为出发点,以“财富创造”这一人类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為主题和核心以推进人民财富丰裕化,实现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基本宗旨对现代财富的性质、结构、源泉和加快财富

创造的经济機制和规律,特别发达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创造的新情况、新特点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罙层次的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和科学学的理论思考与探寻融汇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众多学科知识,历经7年的心血在姩满八十高龄之际,出版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代财富论》

《现代财富论》立意高远、体系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论述翔實。它的出版将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拓展出一个新视野、新领域。该著作敏锐地而及时地触及到了我国加快人民财富增長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本源和宗旨问题从而深刻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實质;极富新意地探寻和阐释了财富创造的各种源泉,科学配置与最大限度发挥劳动和各种资源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构建相应嘚体制与机制等重要问题,从而为深化经济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特别加快高科技发展以及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等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启迪的新见解,这就使该著作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和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四川省社联和学校举行《现代财富论》的学术研讨会,对于促进经济理论研究探索经济学理论发展,对于提高我校政治经济学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必然会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我诚挚祝愿各位专家和学者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祝愿学校教

师和研究人员更加勤奋耕耘,不断产出更多优秀的学术著述!

借此机会我还要代表学校衷心感谢为刘诗白教授的《现代财富论》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三联书店以及有关的各位同志!

学校衷心祝愿刘诗白教授身体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在经济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上取得新的辉煌业绩!祝愿本次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祝创作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