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应该打哪里话

亲身经历:美国妈怎样“教训”不听话的孩子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亲身经历:美国妈怎样“教训”不听话的孩子
美国妈妈如何教训孩子
  有一位“中国妈妈”到美国后,亲身接触到“美国妈妈”教训孩子的事例。这位“中国妈妈”写下了几件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伊丽莎白有个天真浪漫的儿子泰勒,每天早上泰勒醒了,伊丽莎白把早餐往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而泰勒呢,也会自己爬到凳子上去,动手吃饭,吃完饭后会自己穿衣打扮。有时候泰勒会把裤子穿反了,伊丽莎白就让泰勒自己改正。
  有一次,泰勒在吃晚饭的时候发脾气,把饭到在地上。伊丽莎白没有用拳头“教训”儿子,而是跟他说,今天你什么东西也不能吃。当天伊丽莎白领着泰勒到“中国妈妈”家做客,泰勒见到“中国妈妈”后说,我饿了,想吃中国面。中国妈妈很快做好了面,泰勒欢天喜地地坐下,正准备开始吃,伊丽莎白走过来,拿走了饭碗,并对泰勒说,我不是和你说过吗?今天不可以吃饭。泰勒哭喊着说,我饿,我要吃面。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没有妈妈的批准,泰勒只能盯着饭碗,却不敢出手。临走时,“中国妈妈”将面打包让泰勒带走,泰勒很宝贝地捧着面,闻了又闻,轻声问妈妈,回到家我可以吃吗?妈妈的回答很坚定,不。泰勒只好再度退让,说那明天可以吃吗?妈妈回答说,可以。泰勒一听就笑了。
  很多父母为了让年幼的孩子吃饭想尽一切办法,哄着、喂着、惯着,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吃下饭,当孙子的劲都有。我的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泰勒,大部分时间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尤其是经过妈妈那次“禁吃”的惩罚以后,最起码泰勒再扔饭碗时要想一想,饿肚子的经历可是不好受的。
  一天,泰勒在客厅打翻一盆水,还踩着玩。“中国妈妈”找出拖把准备拖地,伊丽莎白从她手里抢过拖把交给泰勒,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自己洗干净。泰勒不干,伊丽莎白就把他关了禁闭,而泰勒则是以超分贝的大哭来表示抗议。
  过了一会,泰勒从房间走出来,脸上挂着两行眼泪,他拿起比他高一倍的拖把,一下一下地拖地。拖完地,脱下裤子,拎在手里,光着小屁股走近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孩子都会淘气,打翻一盆水可谓是最普通不过的淘气表现。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形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为他换衣服、洗净身体,然后大人把地上的水清理干净。伊丽莎白的做法没什么新奇,只不过是让孩子了解作一件事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是要自己承担的。但在不少家庭,如果妈妈要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大人间恐怕就会先上演一场“世界大战”,爷爷护、奶奶拦,夫妻吵架,全家上下鸡飞狗跳。
  伊丽莎白带泰勒到公园玩,泰勒和两个小女孩在吊床上玩耍的不亦乐乎。突然,泰勒走下吊床,把吊床翻了个底朝天,两个小女孩摔倒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只见伊丽莎白一声不吭地走向泰勒,把他抱上吊床,然后一下子把吊床翻了过去,泰勒摔倒草地上,摸着屁股大哭。伊丽莎白问泰勒,痛吗?下次还做吗?泰勒一边哭一边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
  孩子有时会无意识学坏,父母应该怎么办。在涉及到社会公德的行为上,伊丽莎巴没有采用父母最常见的教训方式,把孩子拉过来打一顿以示警戒,她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有时孩子的行为会有把自己的快乐加在别的孩童痛苦之上的情形,如果他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种痛苦,相信孩子的心灵之中会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父母对子女权威式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有一个两极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娇生惯养式,父母对孩子极度溺爱,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二是粗暴式,孩子不听话,父母不是打就是骂。这两种方式皆为权威式教育的变种,父母在女子面前都体现着某种权威,或是可以提供舒适的生活或是体现老子拳头比你大。
  权威式教育,人们可能会理解为是严格管教,其实严格管教只是权威式教育的一个方面。而把粗暴式教育作为权威性教育的内涵则更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在权威式育儿方法中,有的母亲成功,有的育儿成绩则令母亲失望。原因何在?
  在子女教育上获得成功的父母,他们的权威性教育大多表现为对子女管教严厉但富有爱心并能够做到宽容、为子女制定出有导向的规则同时给与子女子女的自治权。在这种教育方式中,青少年更易于参与社会活动、富有合作精神、在道德上也会关注到他人的利益。而采用粗暴式教育的父母,一旦孩子做错了事往往会对子女在肉体上采取惩罚的方式、言语上漫骂或凶狠、缺少合理的引导性规则。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青少年易出现过激的行为以及难以教育的现象。
  父母对子女权威式教育能够成功的关键是父母与子女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在这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父母才有可能将子女的成功、追求与社会对青少年的期盼有机的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父母会把子女当成自己家庭的“私有财产”,而忽略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因素。
  因此,父母持续性和有区别地使用给予子女自治权、支持但又严格管教子女的方式,是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的。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要设定高标准,同时让孩子展现出自我管理、克制和成熟的风貌。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成功的孩子们大都具有相类似的心理素质,那就是对生活满意度高,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研究显示,母亲严格但有爱心地管教儿童时,孩子的情绪、社交表现较好,日后学习也更好。这种管教方式就是妈妈要求较严格,但在爱心环境下管教,给孩子解释行为规矩的原因、在适合孩子发育的情况下允许他们一定限度的自治。相形之下,“粗暴型权威式”教育就是只强调规矩,没有解释事情的原因,并在表达时确少爱心与耐心。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那些采用解释和爱心表达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会很优秀。如果孩子没有遵守规矩,妈妈可以惩罚,但惩罚时如果解释,这些规矩对你很重要,妈妈很爱你,但你必须遵守。孩子虽然当时会不满,但事后会没有怨恨地记住这些规矩。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社交表现对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在子女教育上,妈妈如果没掌握好尺寸,过分注重严厉或过分放纵孩子,都无法做到最佳的育儿结果。(文/乔磊)
  本文选自《》新浪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教育国际学校库独家提供全国300余所国际学校信息,可一站对比查询学校信息,详情请点击:
&&& 更多信息请访问: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您当前的位置: >>
心理热线:010-
孩子不听话,家长打他有效吗?
文章来源:王老师&&&浏览次数:730&&&时间: 15:34:22&&&文字大小: |
  【导读】: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的一句古谚语,很多老一辈的人也都对“打孩子”深信不疑,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模模糊糊,一方面认为打孩子对孩子可能会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他们发现打孩子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的改正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为您专业解读:孩子不听话,家长有效吗?  【燕园博思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解读】:  孩子被打时并不能理解真正的原因,但当他们再次主动探索时会感到害怕,影响长大后的探索精神。对儿童心理,父母缺乏足够的了解,因为不懂所以没有技巧,因为没有技巧所以很伤神,因为很伤神所以没有耐心,但父母似乎都渴望立刻解决问题。阻止某种行为最快的方法,不就是让他害怕么?  惩罚的羞辱性又决定了它必定会给孩子的自尊带来打击。孩子小的时候,都是通过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价值的,被打,说明自己是个坏孩子,被骂,说明自己是坏孩子,被惩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很差。一旦“坏孩子”的标签被孩子自己贴上,孩子就开始自暴自弃,因为相信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什么都不敢去做。  一些孩子之所以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坏,可另一些孩子从不打却一直很好,是因为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很容易产生敌意和憎恨,破坏父母和自己的亲子关系,由简单的敌意升级为叛逆,对一个叛逆的孩子,想在生活中对他进行积极正面的规划和指导,就很难了。  攻击性行为就像踢皮球,你踢给我,我踢给他,总要有渠道发泄,孩子肯定会有样学样,产生报复他人的需要。你惩罚孩子,孩子自然会有愤怒,他就会有产生报复的需要,体验过惩罚之后,孩子万一理解成“拳头比道理管用”,那就不好了,Ta会从爸爸妈妈这种强有力的角色榜样中学会攻击别人,以此恶性循环。  【心理咨询中心温馨提示】:  如果单纯的问:打孩子,有效吗?如果您希望是有效的,您期望的效果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是希望孩子停止一个行为,让孩子害怕确实是很有效果。但是如果您希望让孩子发展一个健康的人格,让孩子更快乐的长大,我建议您可以考虑跟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些更好的、有益处的教育方法。
青少年心理>>
推荐文章>>
擅长:婚姻情感咨询、青少年、亲子关系咨询;职业规划、职场人际关系冲突;个人成长
擅长:婚恋情感、家庭矛盾、情绪情感调节、青少年问题
、心理危机干预
擅长:婚姻情感 家庭关系 亲子教育 职业规划
擅长:职业规划 人际交往困惑 压力和情绪调节 情感困惑 亲子教育 家庭关系
擅长:婚姻家庭 青少年成长困惑 压力管理 人际交往 神经症
擅长:婚姻情感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抑郁、焦虑、社交恐怖等情绪问题
擅长:婚姻家庭,儿童青少年,人际关系
擅长:婚恋情感与家庭咨询,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心身健康咨询,个人成长咨询
擅长:婚恋情感 人际沟通障碍 抑郁症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呢?家长需要心平气和去了解孩子,跟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从而给予慢慢的开导和教育。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多数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孩子。而老一辈的共同点多数都会宠惯孩子, 令孩子平时稍有不称心的,就不听话,闹脾气。那么当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话应该如何教育呢?
  当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现在普遍出现一种局面,就是父母管教,爷爷奶奶护着。当遇到这种局面时家长们必须要有共识,要大家一致。如果长期下来,孩子不听话时,总是有人护着,他们就会不懂是非观念,更加变本加厉。相反,在没有护着的情况下,孩子容易冷静下来,这时家长可以好好的跟孩子谈一下,了解其原因,而慢慢给予开导教育。
  世界上是没有天生不听话的孩子的,孩子不听话一定是有原因的,而平时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在家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少,每次孩子调皮,不听话。家长总不能平心静气去了解,而是打骂了事。其实家长应该每天抽些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和孩子一起做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要跟孩子成为朋友。这样下来孩子都愿意跟父母诉说心底话,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很多时候父母说的话孩子都会愿意去听。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孩子不听话令家长极为头痛,是什么原因导致呢?没有一个孩子是从一都不听话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会引起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吧!
  1、孩子的感受被忽略。
  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从来不给孩子发表意见。其实这会令孩子变得不听话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长远下来会变得反叛的。所以家长应该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多让孩子发表一下自己意见,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当孩子的意见被采纳相对来说他们会更加愿意去参与,而且会更用心去做。
  2、孩子没有选择权。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自我意识不断提高,渐渐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兴趣等。而站在家长的角度,总希望孩子能够成材,认为自己为孩子做的都是最好的,为孩子规划好一切,要求孩子照着办。阻止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尝试,从而令孩子产生挫折感,长期下来,孩子就会变得不听话。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要他们服从你的决定。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往往令家长极为头痛,遇到孩子不听话有什么方法解决呢?应该怎么办呢?
  1、当孩子发脾气耍赖时,若是用打骂去阻止他的,往往会令他情绪更加激动。这是我们应该冷静对待,不要急于去说服他,让他一个人在屋子呆一会,没有多久,他就会安静下来,这时再和他讲道理,他就会接受。
  2、有时候孩子做事解决的方法不正确,大人就会阻止,从而令到孩子闹脾气。其实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没试过是不会知道自己的方法不行的。所以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适当体验,他尝试过,碰壁了,再给他讲道理,他会更明白更乐意接受。
  3、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做错事。如果家长只懂得指责孩子,会令他反抗性更强,更加不会听话。所以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指责孩子,而是要去了解孩子,耐心的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他分析这样做的后果,使他认识到严重性,学会以后如何解决此类的问题,调控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
  孩子不听话,总是说不听,常常会令家长火冒三丈,解决方法就是打。其实不听话的孩子该不该打呢?
  该打,但要打得讲究打得有技巧。而且不能常用,打一次就要让他记住,起惩戒性作用,以后只要说要打他他就不敢才有用,如果总是打孩子皮了就起反作用了。
  那么打需要讲究什么呢?家长打孩子时不能在愤怒情绪的时候打,因为愤怒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失去理智,可能产生不可预计的结果。打的时候需要心平气和告诉孩子,是什么原因打他,而不是因为父母生气才打你,这才是打的主要目的。而打的技巧就是打得疼就行,不能打太过,也不能打太多。
  孩子不听话打骂有用吗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对打骂不听话孩子是否有用的意见褒贬不一。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其实孩子不听话打骂有没有用,这的确是需要看情况。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经常性用骂的、打的来解决,时间久了,孩子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这时候打骂就已经完全起不到作用了。
  如果要让打骂起到作用,那只能作为秘密武器,只偶尔使用一次才会起到作用。其实孩子不听话必定是有其原因的,所以作为家长的应该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孩子沟通,而不是想着用打骂来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热线电话:010-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2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afp/door/;ap=285;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解决孩子不听话的10个妙招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afp/door/;ap=284;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1.友善&&如果你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使用正常的音调与和蔼的态度的话,孩子会更有可能认真地听你说。不要以不耐烦、甚至是命令的口气,这一点年轻的妈妈们有时控制不好,孩子也许会听你于一时,但很快就会转化为内心的抵触,在心中垒起一堵墙。不到万不得已,不是原则性问题,对孩子一定要和颜悦色。我很反感那种冷嘲热讽孩子的做法,尤其是某些幼教工作者板着面孔对孩子,给孩子无形中增加很大的压力。  2.暂停&&在孩子一时无法接受你的要求,甚至与孩子发生争执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你可以说:&我不想现在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来谈论它吧。&冷处理反而收到奇效,孩子冷静下来的时候会主动向你示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黄玺赫这一点很令我欣慰,因为他无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他心里都是非常明白的,但他知错认错,态度还是非常诚恳的。我也明白他&犯坏&的目的一是引起家长的注意和惊讶,二是不知道如何与小朋友交往,造成一种冲突,引起对方的反应。  3.道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无礼的时候,不要立即处罚他,应该以友好的口吻来教育他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和举止。&你玩完的玩具不应该随处乱丢,下一次请把它放入它应该放的地方。你的玩具架子才是玩具的家。玩完的玩具应该让它回自己的家,就像你一样,如果你在外面玩完了,我把你丢在街上不让你回家,你觉得对不对?&不要低估孩子的,你说的话他都明白,只是不善于表达。如果你将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上会觉得讲道理会更容易接受。事后再批评,孩子会非常配合你,主动认错的。  4.积极&&不要这样来对孩子说,&我要说多少次你才会去刷你的牙齿呢?&而应该说,&去刷你的牙齿,我想知道你什么时候能完成,我想看看你是否可以刷得很干净。&不要将你的坏情绪传染给孩子,有的家长很容易发脾气,说话不注意分寸,顺口说出的话是很伤孩子的自尊心的。你所作的努力,夸奖孩子的十句也抵补不上对他的一次否定。  5.解释&&当孩子向你说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你应该给孩子一种解释的权利,让他简短地解释他为什么需要做这件事,之后向他解释清楚这样做错在哪里,他有没有理由这样做,以及正确的做法。不要错怪孩子,要分清事实,有良好的判断力。那天我带黄玺赫到东单公园,一位女孩的妈妈一个劲地说着自己的孩子:&别动小弟弟的玩具车,这样不礼貌&事实是,黄玺赫非常乐意与这位小姐姐分享玩具,两人情投意合,最后给小姐姐恋恋不舍地送到门口。  6.珍惜&&不应该将所有的全部集中在孩子的不当行为举止上,其实每个冲突发生的时候,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机会,你不要放过它,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因势利导教育你的孩子。黄玺赫骑自行车喜欢撞别人的车,这其实是男孩子皮肤饥渴的一种宣泄。过去有句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的男孩子喜欢通过打架甚至挨打来达到皮肤接触的目的,这是婴幼儿心理学,今后我会全面揭示。那么我们家长能否用抚摸,按摩等方式解决孩子的这种生理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  7.激励&&可以通过一些只语片言来激励你的孩子,通过合作的方式来鼓励他的进取,类似的话语有:&你看,别的小朋友都能做,你一点也不比他们差,你完全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对不对?&黄玺赫曾经为不会骑自行车而懊丧,我对他说:&不要着急,你到三岁就会骑了。&结果他离三岁生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掌握了骑自行车。  8.尊重&&如果你的小孩问:&在我们出去之前,我可以看完这部电视剧吗?&如果你还有一些时间剩余的话,应该让出一些时间来给你的孩子。你应该充分尊重孩子请求的权利。  9.自律&&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说:&你要是再这样,你就快该挨打了!&&还记不记得上次我为什么打你?&这种武力威胁实在是天大的错误,尤其更不应该提起以前给孩子造成的痛苦。武力威胁只能让孩子认为你是一个专制粗暴的家长,而越发拒绝与你合作。所谓的代沟不正是有些家长自以为是所造成的吗?  10.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在发现孩子犯错误时,不要每次都用一种面孔、一种说理的方式,孩子会感到厌倦。你完全可以变换一些花样,因事制宜,尝试孩子能接受的各种方式。比如问题出现时先简单处理一下。然后在有时间的时候再通过、做游戏、去动物园、参观博物馆、郊游等等形式,结合看到听到的事物深入地阐明你要告诉他的那个道理。在冲突的当口,往往孩子不容易接受批评,但是在事后进行这种耐心的教育,孩子就容易接受了。这其实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是一种系统的学问,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而是要把他置身于民主、自由、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让他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予以有针对性地校正。
| 25人有用 | 12人有用 | 2人回答 | 2人回答 | 1人回复 | 9人回复
| 28人有用 | 26人有用 | 9人有用 | 6人有用 | 2人有用 | 26人有用
| 5人回答 | 5人回答 | 3人回答 | 4人回答 | 5人回答 | 3人回答 | 5人回答
| 1人回复 | 10人回复 | 4人回复 | 2人回复 | 5人回复 | 2人回复 | 1人回复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宝宝出生的前一年最困扰妈妈们的问题是虾米?永远睡不够?一直在...
喜欢被人宠溺地叫着"傻丫头"。因为傻丫头,招人疼。就像这个叫Aries的小姑娘一样。
过敏,是指人体接触到本来对人体无害的物质(食物或空气的过敏原),导致人体产生一些化学物质,而引发不寻常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这种反应称为过敏。
在对待老公找小三一事,日本女人的所作所为让中国女人无法理解。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女人对男人找小三视而不见呢?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288;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5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你这样奖励孩子怪不得孩子不听话!_网易新闻
你这样奖励孩子怪不得孩子不听话!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你这样奖励孩子怪不得孩子不听话!)
  育儿群里前几天有宝妈问:“孩子晚上洗漱总偷懒,而且还要催好几次怎么办?”有位妈妈回复:“我儿子以前也这样,后来跟他说按时洗漱的话,奖励小红花,集齐5朵实现一个小愿望,成效特别显著,你也可以试试。”  接着又有位妈妈说:“我儿子班级有个孩子家里就一直奖励奖励的,现在没奖励根本不学习,说期末考好了要家里给买苹果手机,孩子才四年级,以后还管不管得了?”随后群里的话题就从怎么让孩子好好洗漱,变成了到底该不该奖励孩子,你 言我一语,一下子热闹起来。  同样是奖励孩子效果天差地别  曾接触过两位宝妈的故事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位宝妈家里的孩子不到四岁,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但是因为她和老公工作都很忙,平时主要是爷爷奶奶在带。  老人平时带孩子会跟孩子说“把饭吃光光,奶奶就给你1块钱”,“好好上幼儿园,如果听话,奶奶给你买巧克力”,出去到别人家也会说“你消停一会,回家给你看两集动画片。”  宝妈之前也没注意,后来发现孩子总是喜欢跟大人讲条件,有时候犯起倔劲儿来,谁说都不听。  还有一位宝妈也在分享心得,但是她的孩子就省心不少。  据她说,她和老公每天晚上会跟孩子进行家庭讨论会。两口子先耐心地听孩子自己评价一下自己今天的表现,做了哪些好事情和高兴的事儿,哪里可能需要改进,然后再由他们夫妻两个人说说对孩子的表扬,希望孩子能做出调整的地方,还有对孩子的期待。  一般情况下都会给孩子奖励的,奖励就是在纸板上贴上一张笑脸,笑脸多了可以去游乐园玩、看电影或者要求爸爸妈妈陪玩多少个小时之类的。  这位宝妈说孩子每天看到能粘贴笑脸的时候,都特别开心,家里一直用了这么长时间,孩子表现还是很好的,也没发现什么负面效果。  同样是奖励孩子,为什么不同的家庭用起来,效果差别就这么大呢?乱奖励会害了孩子  其实教育界,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对要不要奖励孩子一直都是存在争议的。  额外的奖励,改变了人们做这件事情的动机,从最初的在这件事情中体验乐趣,变成了为了获得奖励在付出努力。  很多孩子在初期得到父母奖励的时候,都是兴致高昂的,一旦奖励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或者失去奖励的时候,恶果就来了,孩子们不愿意再去做“没利可图”的事情,哪怕这个事儿真的是“为他们自己好”。  也就是说,父母正在用所谓的奖励,一点一点地,亲手熄灭孩子本能的兴趣以及完成一件事之后的那种成就感和快乐。  但是心理学无数的实验还证明,孩子非常容易受到父母、老师的心理暗示,父母老师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们会非常有自信心,并且愿意主动校正自己的某些行为。  所以说,奖励孩子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主要是看父母是否用对了方法。  好的奖励结果,是增强了孩子的荣誉感自信心,让孩子自热而然往好的方面努力。而坏的奖励结果,就是改变了孩子做好事、做好行这样奖励孩子最有效  想要有效地奖励孩子,取得好的效果,父母不妨先做到这些事。  1.跟孩子讲清道理,共同协商  奖励,只是一种教育孩子的辅助方法。父母们并不能靠简单的奖惩措施,就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最忌讳的就是“图省事儿”,跟孩子说做了这个就奖励什么,不做那个就奖励什么,看着孩子乖乖地去做,就认为万事大吉了。  2.多种形式结合,少用物质奖励  直接的物质奖励最容易让孩子变得喜欢讨价还价,变得贪婪。  可以精神奖励,比如在孩子作对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拥抱、夸奖,当众表扬。或在孩子表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让他来决定一次出游,满足他一个不过分的小愿望。黄磊家的多多就是通过做家务来赚取积分,如果积分达到一定的数量,父母会允许他养一只小狗。这些都是没问题的。  3.奖励不应该重结果,更应该看过程  见过一些家庭是针对孩子学习进行奖励的,考进前多少名可以奖励什么。其实孩子的进步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德智体美劳,哪个方面做好了,父母都可以奖励一下孩子。  奖励主要是帮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比如改掉了不爱刷牙的坏毛病,就可以得到奖励。热心地帮助了同学,也可以得到奖励,而不仅仅是成绩。  4.奖励需要言出必行,一诺千金  我父亲也是一位老师,他曾经教过一个孩子,本来进步很快,期末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可第二学年成绩就变得很差,孩子也不认真学了。  后来了解到,原来是父母答应考好了带孩子去趟上海。孩子拼命努力,但是寒假的时候父母却变卦了,认为成绩好不容易提高,寒假再看看书、补补课,考重点高中都可能,所以硬是没让去。  孩子自然不答应,父母还责骂:“学习是你应该做的,当初答应就是给你个鼓励,别这么不懂事。考上重点高中你爱去哪儿去哪儿,没人管你。”  孩子没法反驳,就用不好好学来默默反抗。  父母也许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这样做对孩子的伤害还是很大的。答应了孩子最好尽量做到,如果有困难,也要跟孩子把理由说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一旦被打破,再弥补相当困难。  5.把握好奖励的频率,父母要成为掌舵者  提倡跟孩子协商,并不意味着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更不意味着父母有义务对孩子做好的每件事,都给予奖励。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成为掌舵者。
  我们可以针对孩子现阶段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刷牙、做题错误率高这些现象,制定奖励策略。积累一段时间,再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奖励,当孩子养成习惯后,就可以针对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下一步。  奖励的额度、频率,都需要父母来进行把控,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见,但不能让孩子认为他在进行一场交易,更不能让孩子用坏习惯来威胁父母。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奖励,只能叫“贿赂”或者“收买”了,更加背离了培养好习惯好作风的初衷。 (小树)
(原标题:你这样奖励孩子怪不得孩子不听话!)
本文来源:舜网-都市女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不听话我想弄死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