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右翼后旗火山到当啷忽洞苏木怎么走

当郎忽洞苏木介绍_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后旗当郎忽洞苏木地名网
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后旗当郎忽洞苏木
地名:当郎忽洞苏木隶属:行政代码:代码前6位:150928长途区号:0474 邮政编码:012000车牌号码:蒙J行政级别:乡 当郎忽洞苏木相关网站:???????????????
  当郎忽洞苏木
当郎忽洞苏木区划 220 察汗不浪嘎查
220 黄羊城嘎查
220 补力图村委会
220 海卜子村委会
220 八间房村委会
210 甲力汉营村委会
220 二道湾村委会
220 三道湾村委会
220 任家村村委会
220 察汗淖村委会
220 后洼村委会
220 格小村委会
220 宿-村委会
当郎忽洞苏木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当郎忽洞苏木怎么看? ---说两句吧!
3楼 网友115.239.212.193于 4:17:29发表:我找见结婚证是在
2楼 网友115.239.212.134于 4:16:07发表:结婚证
1楼 网友110.19.48.64于 7:53:31发表:一个字、穷
全国地名搜索
区划: ? ? ?
察哈尔右翼后旗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察哈尔右翼后旗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察哈尔右翼后旗
该版本已锁定
察哈尔右翼后旗
察哈尔右翼后旗简称察右后旗,位于乌兰察布市中北部。大青山北麓。东与商都县、兴和县接壤,南与察哈尔右翼前旗、卓资县毗邻,西与察哈尔右翼中旗、四子王旗交界,北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相连。面积3,910平方公里。人口20.01万,蒙古族1.0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0.04万人。辖4个苏木、14个乡和2个镇。旗人民政府驻白音察干镇。
  察哈尔右翼后旗简称察右后旗,位于中北部。北麓。东与、接壤,南与、毗邻,西与、交界,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面积3910平方公里。人口20.01万,1.0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0.04万人。辖4个、14个乡和2个镇。旗人民政府驻镇。
  察哈尔右翼后旗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和蒙古语,使用于正式场合。   但察哈尔右翼后旗的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属于晋语的张家口-呼和浩特片方言。
  秦汉时为雁门郡之微外地;   明为蒙古族察汗部。   清为、的北部。   民国年间归省。   1949年并入绥东四旗中心旗。   1954年将正红旗、正黄旗、陶林县、集宁县各析一部分置察哈尔右翼后旗。   1955年2月,将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新民区划归察哈尔右翼后旗,1956年1月,又将新民区和土牧尔台区东方乡的苏合少、刘家沟两村划归苏尼特右旗。1957年11月,将集宁县大西沟、大六号、贲红、高茂、曹不汗、高玉梁、黄羊城划归察哈尔右翼后旗。1958年6月,将四子王旗所属海青花、三井泉、大西村、土城、明乐划归察哈尔右翼后旗。   1958年3月,撤区划乡,将32个乡镇划为22个乡镇,同年10月把22个乡镇划为6个人民公社、1个镇公社。1962年5月,将6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9个人民公社。   1967年,改称察哈尔右翼后旗革命委员会。1971年,旗人民政府从土牧尔台迁往白音察干。1981年6月,察哈尔右翼后旗革命委员会改称察哈尔右翼后旗人民政府。   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为乡镇(苏木)人民政府,时辖21个乡(苏木)镇、180个行政村、639个自然村。   1997年,全旗辖20个乡(苏木)镇、179个行政村、648个自然村,总面积3 910平方千米,年末总人口214 829人。(以上摘自当地政府网站)   2000年,察哈尔右翼后旗辖2个镇、3个苏木、15个乡:白音察干镇、土牧尔台镇、乌兰哈达苏木、当郎忽洞苏木、哈彦忽洞苏木、八号地乡、三井泉乡、大六号乡、石门口乡、石窑沟乡、白音察干乡、吉棍塔拉乡、红格尔图乡、阿贵图乡、贲红乡、虾江河乡、胜利乡、韩勿拉乡、锡勒乡、察汗淖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164980人,其中: 白音察干镇 26485、土牧尔台镇 21911、八号地乡 8225、三井泉乡 3400、阿贵图乡 8397、当郎忽洞苏木 6314、吉棍塔拉乡 2815、察汗淖乡 3611、韩勿拉乡 4074、乌兰哈达苏木 5197、红格尔图乡 11860、白音察干乡 5554、哈彦忽洞苏木3782、大六号乡 12988、贲红乡 10333、石门口乡 11569、虾江河乡 7436、锡勒乡 4966、石窑沟乡 3574、胜利乡 2489。    2003年,察哈尔右翼后旗辖5个镇、4个乡、5个苏木:土牧尔台镇、红格尔图镇、白音察干镇、贲红镇、大六号镇、八号地乡、阿贵图乡、石夭沟乡、石门口乡、当郎忽洞苏木、韩勿拉苏木、锡勒苏木、乌兰哈达苏木、哈彦忽洞苏木。   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
  察哈尔右翼后旗辖5个镇、4个乡、5个苏木。   镇:、、、、大六号镇   乡:八号地乡、阿贵图乡、石夭沟乡、   苏木:、韩勿拉苏木、锡勒苏木、、哈彦忽洞苏木   土牧尔台镇:辖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5个居委会;团结、双胜、于家洼、东西滩、白小、 段些、大南坊、大青沟、东方红、新建10个行政村。   红格尔图镇:辖 红格尔图、爱国、光明、联合、光荣、大小井、新民7个行政村。   白音察干镇:辖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8个居委会;三义、高家地、丹岱、白山、红水、古六洲、只几卜、土城8个行政村;那另格、白音淖尔2个嘎查。   贲红镇:辖 黄羊城、西大渠、玉印山、贲红、哈毛不浪、温家、芦家、红胜、红丰、大九号、建和11个行政村。   大六号镇:辖 大六号、庙湾、东风、羊盘洼、恒义隆、北号、大西沟、晨阳、南梁、丰裕、何家地11个行政村。   八号地乡:辖 八号地、团结、吴宝山、西山湾、金坝地、东宝山、西土城、大西、巨井泉、东些营10个行政村。   阿贵图乡:辖 王丙、长胜湾、喇嘛口口、生产、向阳5个行政村。   石窑沟乡:辖 苏集不浪、西海、石窑沟、赵家坊、石层坝、大丹岱、共联、霞江河8个行政村;红格尔图嘎查。   石门口乡:辖 西蜡图、董家、陈仕、三木匠、曹不罕、高玉梁、卓子山、石门口8个行政村。   当郎忽洞苏木:辖 补力图、八间房、海卜子、甲力汉、二道湾、三道湾、任家7个行政村;察汗不浪、黄羊城2个嘎查。   韩勿拉苏木:辖 亢家、后坊子、石灰图、察汗淖、后洼、格少、宿黑蟆7个行政村;巴音高勒、哈拉沟2个嘎查。   锡勒苏木:辖 西泉、白音不浪、前兵图、胜利、勿来报、大坊、五忽浪7个行政村;红旗庙、巴音2个嘎查。   乌兰哈达苏木:辖 前进、奎树、陈家3个行政村;阿达日嘎、哈毕力格、乌兰格3个嘎查。   哈彦忽洞苏木:辖 建设、西泉、大井3个行政村;阿玛忽洞、哈彦忽洞2个嘎查。
  地处,地形起伏不平,北部丘陵起伏,中部地形平坦,西南部高山绵豆。主要山脉有灰腾梁山、韩勿拉山、阿贵庙山、大小等。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主要有霞江河、丹岱河、黑河、西泉河等。有大小湖泊46处。属北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4℃,年降水量320㎜,无霜期112天。
  面积110多万亩,以、、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等。1990年粮食产量54223吨,农业总产值为8984.2万元。   畜牧业经济占一定比重,草牧场面积300余万亩,1990年末有牲畜32.5万头(只),其中羊28.4万只。   矿产主要有、、、、、、、、等。己建起砖瓦、水泥、农机修造、皮毛、地毯、印刷等工业企业,1989年工业总产值为3226.2万元。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至)纵贯全旗,并有通往、、二连浩特的公路。(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至(科尔沁区)),在该旗贲红乡与集二铁路(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至二连浩特)交汇。
  察哈尔右翼后旗(简称察右后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的东北部。经112°42′-113°30′,北纬41°31′~41°59′,全旗东西平均宽约50㎞,南北平均长约80㎞,总面积为3910平方公里。察右后旗是县级政权机构,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旗。全旗总人口为2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为1.2万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总数为3082小时,年平均气温3.4℃,最冷的一月份平均为-14.9℃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为19.4℃。无霜期平均11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为300㎜~320㎜。   察右后旗境内矿藏资源较为丰富,品种较多。少数矿藏已开发,多数矿藏急待勘查和开发。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浮石、大理石、花岗岩、矿泉水、黄金、铁矿石、粘土、裼煤、钾长石、石墨、芒销、硅吵、硅藻土、钨矿石、稀土、石英石。
  察右后旗工业发展立足于本地,兼具民族特色。主要产品有电石、电容器、皮革制品、地毯、水泥、花岗岩和大理石等。察右后旗共有耕地面积80万亩,主要种植马铃薯杂粮以及胡麻、油菜籽等经济作物。马铃薯是察右后旗的特产,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无污染。全旗种植马铃薯40多万亩,年产鲜薯约40余万吨,外销新加坡、马来西来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内销上海、九江、武汉、天津、北京等十几个省市地区,均受到用户的好评和赞誉。 畜牧养殖业主要有猪、羊、牛年存栏牲畜70万头,年产牛羊皮20余万张,羊毛1500多吨,肉类2.5万吨。   察右后旗交通方便,境内有两条通过。公路交通网络纵贯南北,横联东西。全旗有公路总里程338公㎞,、省际大通道纵贯全旗。并与途经乌兰察布的相接。邮电通讯事业发展很快,实现了&长途传播数字化、市内交换程控化&,全旗7个乡、苏木、镇、全部话在程控,白音察干镇和土牧尔台镇开通了移动通讯。电力供应属华北电网,供电充足。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二处,35千伏变电站三处,有35千伏输电线路42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646㎞。
  耕地面积110多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征麦、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籽等。1990年粮食产量54223吨,农业总产值为8984.2万元。经济占一定比重,草牧场面积300余亩,1990年末有牲畜32.5万头(只),其中羊28.4万只。矿产主要有稀土、金、铁、钨、石棉、水晶、石灰石、大理石、石墨等。己建起砖瓦、水泥、农机修造、皮毛、地毯、印刷等工业企业,1989年工业总产值为3226.2万元。集二铁路纵贯全旗,并有通往呼和浩特、乌兰察布、二连浩特的公路。集通铁路,在该旗贲红乡与集二铁路交汇。   贲红车站煤台位于贲红镇南1㎞,东至贲红镇任家村,西至208高速,南至南梁村,北至贲红镇。煤台内现有煤炭发运小企业10家,大企业1家、正在建设中的大企业1家、准备入园建设的大企业1家。全部建成后,年运输能力将达到15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创利税6000万元。哈毛不浪煤炭开采现有企业1家,即内蒙古胜远煤炭公司,已进行钻探勘察。   土牧尔台镇皮毛绒肉加工园区位于土牧尔台镇西北部,东至集二铁路土牧尔台车站,西至土牧尔台镇段些村,南至于家洼,北至唐贡梁。2007年规划建设园区,当年入园企业38家,实现销售收入3.12亿元,创利税2400万元,解决劳动力近千人。 巴音锡勒风电园区位于我旗锡勒乡玻璃脑包、红牧脑包、韩勿拉及锡勒和石层坝,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规划装机120万千瓦。2005年由卓资县世纪枫林发电有限公司建设50米、70米测风塔2个,测风仪5个。2006年3月由山西大唐国际云岗热电有限公司与卓资县世纪枫林发电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在玻璃脑包风场建设50米、70米测风塔2个,在红牧脑包建设70米测风塔1个,共上测风仪15个,现已完成全部测风,风质优良。已取得测风资料的有5家。其中,大唐风电项目进度最快,4.8万千瓦风电项目可研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自治区发改委办理核准事项;绿能4.9万千瓦风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上报自治区发改委核准。现有金铁矿产能达到6万吨。韭菜沟煤矿现有企业1家,正在钻探勘察,煤矿现有企业2家,正在钻探勘察。察哈尔右翼后旗地名志(1988年10月版)_察右后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217贴子:
察哈尔右翼后旗地名志(1988年10月版)收藏
二 自然条件
该旗地处蒙古高原、阴山北部,平均海拔1500米。全旗地形起伏不平。其中:低山丘陵区占总面积的18.3%,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平原区占29%,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丘陵间洼地占16%,主要分布在南部;玄武岩台地占29%,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部及中部。河谷洼地主要分布在当郎忽洞、白音察干、锡勒、霞江河等地区的河流两岸。
全旗大部分地区属栗钙土,占总面积的97%;其余为黑钙土和盐碱土地带。主要山脉有灰腾梁山,韩勿拉山,阿贵庙山,大小卓资山及磨子山等;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主要有霞江河,丹岱河,黑河,韩勿拉河,西泉河,豪赖沟河,板石头沟河和霍家秃赖河等;大小湖泊46处,主要有白音察干,阿孟忽洞等湖泊。
水库主要有石门口,六道沟,补力图,哈不泉等,有水面积4.8万亩。其中可养鱼水面1.9万亩。草牧场为346.5万亩,属干旱荒漠草原,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耕地122.7万亩。林地24.4万亩。
矿产资源丰富。根据内蒙古地质部门的勘察,主要有稀土,金,铁,钨,石灰石,浮石,大理石等。其中石灰石,浮石,大理石不仅储量丰富,品质优良,而且矿点比较集中,覆盖层薄,宜于开采。
该旗属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风多雨少,干燥多寒,冷热不均,十年九旱。年平均气温3.4。c,最低-37。c(一月),最高气温35.8。c(七月)。年平均降水量320毫米,且多集中在7,8,9月。无霜期平均为112天。
春季常有灾害性的大风雪。年平均日照时数3082小时,平均相对湿度54%。年平均蒸发量2186毫米,约是年降水量的6.8倍。主风向为西北风,主要集中在3,4,5月份,年平均大风日数61天,年平均风速4.7米/秒。 三经济状况(略)四文教卫生(略)五 名胜古迹及纪念地该旗历史悠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已发现古城七座,古墓群两处,古庙四座,古边墙三条。据考证,红格尔图乡赵家房村古城,古墓群和韩勿拉乡二兰虎沟古城,古墓群,始建于战国,秦汉时期。在二兰虎沟出土的匈奴族遗物中,有带“日光”,“长宜子孙”字样的铜镜和“大吉”字样的铜铃。
当郎忽洞乡察汗不郎古城和红崖子古城,建于辽,金,元时期。哈彦忽洞苏木境内的阿贵庙,乌兰哈达苏木境内的花庙,席勒乡境内的红旗庙,分别建于清康熙,光绪年间及清朝末期。这三座喇嘛寺庙建筑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但是这些古代城池及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尽沧桑,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出土的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现乐这里古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白音察干镇 在察右后旗中部。地理位置:北纬41。27,;东经113。10,。系旗委,旗政府驻地。“白音查干”系蒙古语,“白音”意为“富饶”,“察干”意为“白色”。1953年兴建集二铁路时在此建站,因这里有两座山,一座名“白音陶勒盖”,意即“富饶的山头”,另一座为“察干敖包”,意即“白色的山”。故以两山名头一个词相结合命名为白音查干车站。随着这条铁路的建成和通车,很快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自然镇。1971年,成立白音察干镇人民政府。镇名从站名。同时将察右后旗旗委,旗政府由土牧尔台镇迁此。辖四个居民委员会和枳机卜一个村民委员会。城乡居民共2720户,10537人。其中蒙古族1059人,满族31人。全镇南北略高,地势较平坦。面积镇区2.8平方公里。有白音街,兴旺街,北马路,繁华路等13条街道。
其中白音街和繁华路是镇区内主要街道。白音街全长1955米,为镇内最长的南北向街道,驻有旗委,旗政府等单位。有综合修配厂,维修队,柳笆厂和农工商联合消费社等镇办企业;有中学三所,小学四所以及旗医院,蒙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卫生事业机构。驻有旗直属机关60多个。地处祖国北部边疆,交通极为便利。
白音街 在镇中心。南起农业银行,北至修造厂。长1955米,宽20米,沥青路面。原无名。日以镇名“白音查干”的“白音”一词命名为白音街。系镇内的一条中心大街,驻有旗委,旗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大型建筑有政府礼堂,旗文化馆等。繁华路 在镇中心。西起商业局家属院,东至二轻局家属院。长650米,宽18米,沥青路面。原无名。因此街商业网点多,比较繁华,故1982年命名为繁华路。驻有百货,食品,副食等商业门市部。兴旺街 位于镇政府东。北起屠宰场,南至财政局南平行道。长1945米,宽18米。原无名。因此街学校多,故1982年3月命名为兴旺街,以示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驻有旗教育局,第二小学,白银察干中学,旗卫生局,防疫站,旗医院,医药公司等文教,卫生单位。 新建街 在镇中心。南起旗供销社,北至迎宾路。长1190米,宽18米。于1982年命名。驻有旗外贸公司,气象局,乡镇企业局,经委等单位。
察右中旗东苑商务宾馆上携程,全网特价预订2折起,App/网站/电话全方位服务!携程订酒店,最高返现201元,折扣更低!优惠更多!
这种资料还是很少见得。
2土牧尔台镇 在旗政府驻地北45公里。镇政府驻繁荣街中部路南。土牧尔台之地名来历有几种解释:一,系蒙汉结合语,“土牧尔”蒙古语意为“铁”;“台”即汉语的军台。此地曾为九台滩,因距北京,张家口至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的阿尔泰军台路第九台沁岱(今柴四房子村)仅五公里,故名。且是张家口口外十八台站来往车辆间歇的好地方;二,因蒙古族牧民土牧尔居此,被人们称为土牧尔台;三,此地曾住过一位铁匠,蒙古语为“土牧尔沁”,且因地处“军台”,遂得名“土牧尔台”。
清末民初,平(北京)绥(呼和浩特)铁路建成后,土牧尔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起来,在集(集宁)二(二连浩特)铁路未建以前,这里一直是后山地区最大的集镇。
现在的土牧尔台镇在原土牧尔台东南7.5公里,此地原是仅有13户人家的黄家村。1953年修筑集二铁路,并在此建站。因土牧尔台在这一带颇有名气,故站从村名。
此后,车站周围很快形成集镇。1955年察右后旗政府由集宁迁至该镇。1957年成立土牧尔台人民政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这里已是有近两千户人家、数所中、小学校,十几家工厂,十数家国营商业公司和商店的集镇。并有了通往各乡、苏木及临近旗县市的长途汽车。1961年归土牧尔台人民公社管辖。1963年又独立成土牧尔台镇人民公社,辖黄家村、于家洼两个生产队、四条街道。1972年黄家村、于家洼两个生产队划归土牧尔台人民公社。
1975年于家洼又划归土牧尔台镇,定位蔬菜生产队。1976年把已有的九条街道组成三个居民委员会。1984年又将土牧尔台人民公社所属的10个农业大队划归土牧尔台镇人民政府管辖。
现辖三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1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城乡人口20308,其中:城镇人口5810;蒙古族231人;满族31人。以农为主。面积17355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6.25平方公里。耕地12.3万亩,林地6.6万亩,草牧场8.6万亩。
镇区内主要街道有繁荣街、和平街、土牧尔台路、太阳路、广场路、草原街、团结路、物资路、建设路等九条。其中繁荣街是全镇商业集中、繁华的一条街道、驻有镇政府。镇内还驻有乌兰察布市和商都、化德、镶黄、白乃庙、西苏、四子王、察右中旗等六个旗县49个单位。
交通非常便利。是乌盟的北窗口和交通枢纽。有集二铁路通过,还有通往韩勿拉、乌兰花、商都、化德、白乃庙等地的公路,联系着后山地区的广大农村和牧区。各种农副产品和矿产由这里集散。有中学二所,小学二所,在校生2500余人;有卫生院二所,影剧院一座。还有广播站、文化中心站等文化设施。繁荣街 在镇政府北侧。西起广场,东至副食品批发站,长652米,宽22米,沥青路面。因商业集中、市场繁荣,1982年3月命名为繁荣街。驻有土牧尔台镇政府等单位。土牧尔台路 在镇政府东。北起新建大队,南至新井路,长1784米,宽14米。是镇内一条主要街道,日命名为土牧尔台路。驻有土牧尔台中学、邮电局等单位。
太阳路 在镇政府东。北起新建街,南至新井路,长1784米,宽14米。“文革”中,在十字路口建有一座方柱形塔,画有***像,因当时把***比作红太阳,故名太阳塔。路从塔名。日正式命名。系镇内一条中心街道。驻有土牧尔台中学、百货批发部等单位。团结路 在镇政府西。北起察右后旗物资小组,南至部队煤场,长1440米,宽20米。因该路运输量较大,各地人员来往频繁,附近旗县驻镇单位较多,故于1982年3月命名为团结路,以示团结互助。系该镇较宽的一条运输干道。驻有土牧尔台粮库、石油站、土牧尔台发电所等单位。
察哈尔右翼后旗概况
察哈尔右翼后旗,在乌兰察布盟东北部大青山北麓,东与商都、兴和县接壤,南与察右前旗、卓资毗邻,西与察右中旗、四子王旗交界,北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相连。地理位置:东经112°42′至113°30′;北纬41°3′52〃至41°59′。属乌盟后山地区。东西平均宽50公里,南北平均长80公里,面积39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
辖18个乡(苏木)、2个镇、171个村民委员会(嘎查)、个居民委员会、678个自然村(浩特)。人口204676,其中蒙古族8845人。旗政府驻地白音察干镇。 一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和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劳动生息。战国时,为匈奴属地;秦汉时为雁门郡之徼外地,晋时系拓跋氏地,后魏为抚冥镇(今内蒙古武川县东北);金时为抚州领域威宁等县;元为兴和路,集宁路及所属集宁,威宁等县;明为蒙古察汗部,大同府边外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该旗蒙古族系林丹汗后裔,属察哈尔部落,归镶黄旗管辖。清天聪年间将察哈尔部落改为察哈尔苏木,仍属镶黄旗管辖。1644年清朝建立后,又将归顺的察哈尔部落仿效满清的八旗制度编为察哈尔八旗。
光绪28年(1902年)派钦差大臣伊古来这一地区大量垦荒。民国二十四(1935年),又将西四旗(即正红,正黄,镶黄,镶蓝旗)划归绥远省,改称“绥东四旗”。改变了原“县属绥远省,旗属察哈尔省”的状况。1948年秋在绥东四旗成立了绥东蒙旗办事处。
日在正红旗成立绥东四旗中心旗,辖辖正黄旗,镶黄镶蓝联合旗。1954年初,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在解决旗县并存问题时,撤销了绥远省,取消了绥东四旗建制。3月5日,以原中心旗(即正红旗)第一区(当郎忽洞区)及正黄旗第一区(乌兰哈达区),陶林县红格尔图、土牧尔台两个区,集宁县第七区(袁家坊区)为基础,并划入原中心旗第三区大房子乡,集宁县第三区高家地,三苏木房子和刘五村三个乡,共五个区、四十二个乡,组成并命名为察哈尔右翼后旗。
其后苏尼特右旗新民区划归察右后旗,1955年又重新划归苏尼特右旗。1957年11月集宁县撤销,将大西沟,大六号,贲红,高茂,曹不罕,高玉梁,黄羊城七个乡划归该旗。1958年6月,又将四子王旗八号地区的海青花,三井泉,大西村,土城,明乐等九个乡划归该旗。形成了现在的行政区域。1955年9月旗政府驻地由集宁迁至土牧尔台镇;1971年3月又由土牧尔台镇迁至现驻地白音察干镇。
团结路 在镇政府西。北起察右后旗物资小组,南至部队煤场,长1440米,宽20米。因该路运输量较大,各地人员来往频繁,附近旗县驻镇单位较多,故于1982年3月命名为团结路,以示团结互助。系该镇较宽的一条运输干道。驻有土牧尔台粮库、石油站、土牧尔台发电所等单位。于家洼 村。在镇政府西南1.5公里。1949年以前一于姓国民党团长拥有村中绝大部分洼地(水浇地),1953年后居民增多,仍沿用原村名。人口608,均系汉族。以种植蔬菜为主,耕地830亩,其中蔬菜430亩。系于家洼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低洼,呈东西向矩形聚落。新建 村。在镇政府驻地西北8公里。原名土牧尔台,最早称九台滩。1958年名新建。以农为主,耕地11786亩;林地115亩。人口1272,其中蒙古族25人,满族5人。系新建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西、集二公路两侧呈正方形聚落。 雷家村 村。在镇政府驻地北10公里。1926年年前后,一名雷富贵的人来此开地建村,故名。人口288,均系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409亩。系东方红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西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大青沟 村。在镇政府驻地东北10公里。1921年前后,河北省尚义县大青沟一农民迁此开荒种地,沿用原籍村名。人口521,均系汉族。以农为主,耕地6026亩,林地571亩。系大青沟村名委员会驻地。村靠山坡呈正方形聚落。大南坊 村。在镇政府驻地东北8.5公里。1901年前后有一高姓人称大不楞(货郎)的人居此,故名为大不楞村。1951年,因乡政府设在大青沟村,该村居其南,故更名大南房。人口346,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159亩,林地628亩。系大南坊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阎家村 村。在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1919年前后由本旗内霞江河乡阎家村迁来几户农民开地建村,故名阎家村。人口811,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4832亩。系团结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二大同 村。在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1915年前后有一名吕科的人由山西大同迁来,因其排行为二,人称二大同,故名。人口317,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2744亩。系双胜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西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段些 村。在镇政府西3公里。1925年前后,段些一家最先来此开地建村,故名。人口407。以农为主,耕地3984亩,林地290亩。系段些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西,土牧尔台至乌兰花公路两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王二秃 村。在镇政府西7公里。1923年前后,一名二万五的人来此开地建村,故名二万五村。二万五死后,易名王秃村。人口158。以农为主,耕地2111亩,林地154亩。系白小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土牧尔台至乌兰花公路的南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东滩 村。在镇政府驻地西10公里。1942年前后,项氏三兄弟来此开地建村,故名项家村。后因形成东、西两个村落,该村居东,1952年分队时易名东滩。人口477。以农为主,耕地5070亩,林地523亩。系东滩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土牧尔台至当郎忽洞乡的公路南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西滩 村。在镇政府驻地西12公里。原名项家村。后因形成东、西两村,因该村居西,1952年分队时易名西滩。人口563,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250亩。系西滩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土牧尔台至当郎忽洞乡公路南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3八号地乡 乡政府驻地呆坝营村在旗府驻地北53公里。1919年前后,蒙古族牧民居此放牧。后来,蒙汉各族居民逐渐增多,1924年已有九个自然村,100多户人家,300余人,耕地发展到7500亩。
1949年前这里属武东县管辖。1949年后划为四子王旗第一区。1953年改为第四区,下设民乐、海青花、土城子三个乡。1957年划归察右后旗为第四区。1958年,划归土牧尔台人民公社。1961年分开另立公社,因驻地在八号地村,故名。
1976年驻地迁呆坝营村。1984年改为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30个自然村,人口11859,其中蒙古族78人。属高原丘陵区,面积180平方公里。半农半牧区,耕地108111亩;领地5584亩;草牧场123598亩。黑石崖水库一座。
在乡北部的金坝地村民委员会有一条约5公里长的叫成吉思汗的边墙(据考证,实属金界壕);在西土城村民委员会的东土城与西土城之间,有一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古城,曾发现过犁铧、盆碗、钱币等文物。此外,该乡还有较丰富的长石、英石。宝石等矿产资源。呆坝营 村。1922年前后,村内住过曾任过呆坝的蒙古族人,故名呆坝营。“呆坝”系蒙古语“尼尔巴”之转音,意为“管家喇嘛”。人口305,以农为主,耕地3074亩,主要种小麦、莜麦。系八号地乡驻地。地势平坦,呈不规则行聚落。八号地 村。在乡驻地西南4.5公里。1925年建村,赵全常等八户农民,购买了地主崔彦霞等人的八股土地,每股俗称“一号”,共有“八号”,故名八号地。人口683,均为汉族。半农半牧。耕地8030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八号地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呈正方形聚落。 薛家村 村。在乡驻地东南3.5公里。1927年,一名薛元考的人来此开地建村,故名薛家村。人口417,均为汉族。半农半牧,耕地5251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团结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 五宝山 村。在乡驻地东北5公里。1924年,有一叫郑老大的人来此开地建村,取名郑家村。因一名武本善的人来此种地,遂更名为武本善村。1955年冬,因武是地主,故易名五宝山村。人口777,半农半牧,耕地8750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五宝山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呈三角形聚落。 西山湾 村。在乡驻地东北1公里。因村座落在山湾处,故名山湾。1936年,在村东又建一小村落,为避免重名,故将该村命名为西山湾。人口231,其中蒙古族5人。半农半牧,耕地2606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西山湾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山湾,呈三角形聚落。金坝地 村。在乡驻地东北6公里。1938年,因村民租种蒙古族金坝喇嘛土地,故名金坝地。人口261,其中蒙古族5人。以农为主,耕地2369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金坝地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依金界壕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东宝石山 村。在乡驻地东北4公里。1649年,因牧民在此打了一眼大井,故名大井。1953年,又以村西“马鬃山”的别名“宝石山”易名宝石山村。又因同有两村,该村居东,故名东宝石山。人口500,其中蒙古族23人。以农为主,耕地4627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东宝石村民委员会驻地。在马鬃山北侧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 西土城 村。在乡驻地西北5公里。1949年建村,因村东有一古城遗址,故名西土城。人口388人,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100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西土城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 4三井泉乡 乡政府驻地小西村在在旗府驻地西北46公里。1949年属四子王旗第四区管辖。1958年6月划归土牧尔台人民公社。1962年单独成立公社,因驻地在三井泉村,故名三井泉人民公社。
1965年驻地迁至小西村。1984年改为乡,辖三个村民委员会,15个自然村。人口5832,其中蒙古族79人。属高原丘陵区,面积153平方公里。
以农为主,耕地6.1万亩;林地5300亩;草牧场1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土豆等。有公办学校一所,民办公助学校10所,。有土牧尔台至乌兰花公路通过。 小西村 村。1934年建村,因距大西村很近,且只有三户,故名小西村。人口294,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2463亩,系三井泉乡政府驻地。村依山座落,沿土牧尔台至乌兰花公路呈不规则行聚落。 大西村 村。在乡驻地西1公里。原名西村。1925年前后,住户较多,且邻近又有一小村,故名。人口830,其中蒙古族17人。以农为主,耕地8921亩。系大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山脚下,沿土牧尔台至乌兰花公路两侧呈正方形聚落。 平地泉 村。在乡驻地东北5公里。1924年,一崔姓人家来此居住,故名崔家村。后因村址地形平坦,人畜饮水困难,渴望平地涌泉,故于1957年易名平地泉。人口206,其中蒙古族5人。以农为主,耕地2357亩。系三井泉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呈三角形聚落。 东喜营 村。在乡驻地北85公里。1946年前后,有一位叫图喜的蒙古族牧民定居。1948年,汉人迁此定居建村,命名东喜营。“东喜”即“图喜”之转音,意为“砧”。人口335,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445亩。系东喜营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山坡,呈长方形东西向聚落。
5阿贵图乡 乡政府驻地东王丙村在旗府驻地北35.5公里。1958年,属土牧尔台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单独成立公社,因附近山腰有个洞,蒙古族成为“阿贵图”,故以此命名阿贵图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乡。辖五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人口10016,其中蒙古族71人,回族7人,乡属高原丘陵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以农为主,耕地7万亩,林地1.6万亩;草牧场5.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土豆等。有中学一所,小学24所。 东王丙村 村。1923年,一王姓饼匠来此定居,故名王饼村。后人写成“丙”。1953年修铁路,分王丙村为东西两村,该村居东,故名东王丙村。人口707,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907亩。系阿贵图乡政府及王丙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山坡,西依集二铁路呈正方形聚落。 周家村 村。在乡驻地西北2公里。1924年,一名周大疤的人来此定居,故名周家村。人口405,其中蒙古族8人。以农为主,耕地3670亩。系向阳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河滩,在集二铁路西侧呈正方形聚落。 长胜湾 村。在乡驻地西北8公里。1923年,一名李长胜的人来此山湾定居建村,故名长胜湾。人口707。以农为主,耕地6283亩。系长胜湾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山湾,在集二铁路西侧呈西北、东西向矩形聚落。 东房子 村。在乡驻地西北7.5公里。1923年,一名张巨奎的人由察右前旗喇嘛圐圙村迁此定居建村,沿用其原村名。后在村西又形成个村落,故两村分别冠以东、西二字,以示区别。1949年建乡,驻地设在西喇嘛圐圙村并改名为西房子。同时东喇嘛圐圙村也随之易名为东房子。人口591。以农为主,耕地5450亩。系喇嘛圐圙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生产村 村。在乡驻地西南5公里。1926年一名李大荣的人来此定居建村,故名李大荣村。1952年易名生产村。人口554,其中蒙古族19人。以农为主,耕地5420亩。系生产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依山西南麓呈三角形聚落。 (33)6当郎忽洞苏木 乡政府驻地当郎忽洞村在旗府驻地西北33公里。“当郎”即蒙古语道伦的转音,意为“七”,“忽洞”即蒙古语呼都格的转音,意为“井”,合起来意为“七眼井”。
1950年,已有蒙汉居民865户,3060人,并办起勒农牧业互助组、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驻地村名命名为当郎忽洞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苏木。苏木系蒙古语,相当于乡级行政建制。辖九个嘎查,七个村民委员会。34个自然村。9652人。其中蒙古族1176人;回族6人,满族6人。该苏木属高原丘陵区,面积340平方公里。
以牧为主,耕地78331亩,其中:饲料基地4500亩;草牧场304185亩;林地11139亩。主要农牧产品有粮食、油料、牲畜、皮毛、肉食等。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自流井、机井等32眼;蓄水量为90万立方米的补力图水库一座,灌溉面积700亩,养鱼50万尾。东部恩格营子周围有较丰富的铜矿资源。
有初级中学、小学、蒙古族小学共24所。距苏木驻地西7公里,有一座察汉不浪古城遗址,经考证系元朝衙署所在地。城内有建筑遗址七处,城中央长方形台基较大,南北长20余米,东西宽10余米,东西蹲着一对用花岗岩雕刻高约两米的石狮子。 当郎忽洞 村。1910年前后,名叫格力希、格力玛和苏格计宁布的三户蒙古族牧民迁居此地,挖井七眼,故名道伦呼都格。后音变失真为“当郎忽洞”,系蒙古语,意为“七眼井”。人口191。以农为主,耕地1695亩,系当郎忽洞苏木及八间房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东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西压地房 村。在苏木驻地西南2.5公里。1934年,杨小山、胡西两户迁此压地(即开荒种地),盖房建村。因一小土梁将东西两村隔开,该村居西,故名西压地房。人口298,其中回族6人。以农为主,耕地2650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压地房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东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大德堂 村。在苏木驻地东南4.5公里。1933年,一名张振生的农民由该旗大六号乡大德堂村迁此居住,开地建村,以原居住地名村。人口772,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5600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大德堂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成不规则聚落。 增产 村。在苏木驻地东南4公里。1942年,一名武万义的人在此设立土地经销点,命名德堂。后巩福才、郭贵生、武凤山等农民陆续迁居此地,形成村落。1969年命名为增产村。人口417,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600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增产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山坡,呈三角形聚落。 永胜 村。在苏木驻地东5公里。1922年,杨连科、卢二孔迁此开地建村。曾名甲力汉营。语种、含义不清。1969年易名永胜。人口1168人,其中蒙古族14。以农为主,耕地10693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和油料等作物。系永胜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乌兰哈达苏木至察右中旗堂地乡的公路北侧呈正方形聚落。 黄羊城 片村。在苏木驻地北3公里。1947年建村,据说过去这里黄羊很多,是狩猎的场所,并留有圐圙的痕迹,故名黄羊城。人口160,其中蒙古族79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7400亩,耕地670亩,设两个牧点。系黄羊城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西侧呈正方形聚落。二苏木房 片村。在苏木驻地西北7公里。1926年,一名郭万义的人由察右前旗二苏木村迁此,以原居住地名村,人口150,其中蒙古族73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4400亩,耕地600亩。设二个牧点。系二苏木房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东西向矩形聚落。红井子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15公里。1946年,由一名赵佃云的人建村,村名五大汉。1950年因该村井土是红粘土,名为乌兰忽洞,系蒙古语,意为“红井子”或“红土井”。人口145,其中蒙古族54人。以牧为主,草牧场32400牧,耕地600亩。系红井子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正方形聚落。 海卜子 村。在苏木驻地西4公里。1940年建村,因村东北有一盐海子,故名海卜子。人口350,其中蒙古族17人。以农为主,耕地405亩,林地70亩。系海卜子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海卜湖南侧,呈西北、东南向矩形聚落。察汉不浪 村。在苏木驻地西6.5公里。1862年前后,有两户农民迁此开地建村,因地处山湾是白土构成,故名察汉不浪。系蒙古语,意为“白土湾”。1919年又因一蒙古族居民生有白眉毛,故易名白眉毛营。1949年复名察汉不浪。人口233,其中蒙古族172人。以牧为主,草牧场58500亩,设5个牧点。有旗属肉牛基地一处。系察汉不浪嘎查驻地。地势平坦,呈三角形聚落。 恩格营子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13公里。1885年前后,有一户蒙古族牧民迁居此地的向阳坡下,养牧为生,故名恩格尔爱力。系蒙古语,“恩格尔”意为“向阳坡”,“爱力”意为“村”。后译为恩格尔营子。“恩格”恩格尔的转音;“营子”即“村”。人口137,其中蒙古族75人。以牧为主,草牧场49500牧。系恩格营子嘎查驻地。地势平坦,成正方形聚落。后格少 村。在苏木驻地西南8.5公里。1902年,巴德玛、三寡妇两户牧民居此,以养牧为生,因该村位于察汉淖乡格少村北,故名后格少。“格少”系蒙古语“格顺”的转音,意为“苦”。人口117,其中蒙古族59人,以牧为主,草牧场3.3万亩。系后格少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西北、东南向矩形聚落。 下色拉营 村。在苏木驻地西北8公里。原名色拉宝力格,系蒙古语,“色拉”意为“分岔”;“宝力格”意为“水泉”。后简称色拉营。因在该村西北又建起一个村落,居上方,故名下色拉营。人口75,其中蒙古族54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5万亩。系下色拉营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三角形聚落。 上色拉营 村。在苏木驻地西北11.5公里。1862年前后,有名三马官、韩庆格、孟和巴雅尔的蒙古族牧民迁居此地,养牧为生。因村座落在泉水分岔处,故名色拉宝力格。后简称色拉营。1884年左右易名三喇嘛营子。1955年又更名为上色拉。人口65,其中蒙古族32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6500亩。系上色拉营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巴音敖包 村。在苏木驻地西北12.5公里。1958年建村,因村坐落在巴音敖包南山脚下,故名。“巴音敖包”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山”。人口80,以牧为主,有草牧场8400亩,耕地500亩。系巴音敖包嘎查驻地。村北依巴音敖包山,呈三角形聚落。四间房 村。在苏木驻地西12公里。1943年,张喜等四户农民迁此开地建村,取村名四间房。人口334,其中蒙古族27人。以农为主,耕地2826亩。系补力图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补力图水库南侧呈西北、东南向矩形聚落。7吉棍特拉乡 乡驻地小三道湾村在旗府驻地西北43公里。1949年后属黄旗和正红旗管辖。1951年归中心旗管辖。1953年旗县调整合并后,这里归察哈尔右翼后旗,成立吉棍特拉(亦称均特拉)与和平两个小乡。
1958年,为当郎忽洞人民公社所辖,该乡是其三个管理区之一---三道湾管理区。1962年单独成立人民公社,命名为吉棍特拉乡人民公社。“吉棍特拉”系蒙古语,意为“东滩”。
因公社驻地东南有一平摊而得名。1984年改为乡。辖五个村民委员会,12个自然村。人口5003,其中蒙古族739人。属高原丘陵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以农为主,耕地5.3万亩,林地4315亩,草牧场8.1万亩。农作物为小麦、莜麦、土豆、油料等。有学校11所,在校学生598人;交通便利,有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通过境内。 小三道湾 村。1920年前后建村。因坐落在平顶山脚下第三道山湾里,为与三道湾村相区别,以其规模较小,故名小三道湾。人口316。以农为主,耕地3250亩。系吉棍特拉乡政府及三道湾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平顶山脚下呈南北向矩形聚落。有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贯穿该村。 五道湾 村。在乡驻地北4公里。1923年建村,因坐落在平顶山脚下第五道湾,故名。人口443。耕地3450亩,林地390亩,以农为主。系五道湾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在平顶山前呈东西向矩形聚落。村中有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穿过。 二道湾 村。在乡驻地南三公里。1923年建村,因坐落在平顶山脚下第二道山湾里,故名。人口480,其中蒙古族10人。以农为主,耕地5193亩,林地400亩。系二道湾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在平顶山前呈南北向矩形聚落。村中有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穿过。 任家村 村。在乡驻地西南7.5公里。1924年前后,一名任五的人在此居住,故名任家村。人口747,其中蒙古族18人。以农为主,耕地9800亩,林地10亩。系埃力棍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平顶山前呈东北向、西南向矩形聚落。 油房村 村。在乡驻地西5公里 。1920年建村,因一名二德子的人居此开地,故得名二德子村。1930年,又有三个大户开了三个油坊,又易名油房村。人口393。以农为主,耕地4830亩,林地150亩。系油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在平顶山前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7察汗淖乡 乡政府驻地察汗淖村在旗府驻地西北32公里。平均海拔1427米。1954年成立察汗淖乡,隶属察右后旗第二区。1958年,划归当郎忽洞人民公社。
1962年单独成立人民公社,由原察汗淖乡和宿黑蟆乡组成,因公社驻地在察汗淖村,故名察汗淖人民公社。“察汗淖”系蒙古语“察汗淖尔”之转音,意为“白色的湖”。1984年改为乡。 辖四个村民委员会,21个自然村。人口5779,其中蒙古族64人,满族31人。以农为主,地形属丘陵、平摊区,面积87平方公里。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亦盛。耕地4.8万亩,林地6291亩;草牧场4.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等。境内有韩勿拉乡哈不泉水库一条长4000米的支渠,灌溉面积2000亩。有学校21所。交通便利,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通过境内。 察汗淖 村。1924年前后,蒙古族牧民生更在此居住,因村东水潭无水时,盐碱呈现出白色,故名察汗淖。“察汗淖”系蒙古语“察汗淖尔”之转音,意为“白色的湖泊”。人口305,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782亩。系察汗淖乡政府及察汗淖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察汗淖湖西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村中有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通过。
后洼子 村。在乡驻地西1公里。1937年至1941年,先后有刘、胡、郭姓农民陆续迁来,沿着黑土洼地边居住,逐渐形成相距不远的几个村落,人们把该村称为后洼子。人口685。以农为主,耕地7062亩。系后洼子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西侧呈东北、西南向矩形聚落。 宿黑蟆 村。在乡驻地西南8.5公里。1936年前后,名叫彭四的人在此附近设牧点,雇一名叫锡勒玛的蒙古族妇女放牧,故名锡勒玛。后变为宿黑蟆,系蒙古语“锡勒玛”的转音。人口532,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5952亩。系宿黑蟆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呈东西向矩形聚落。前胜 村。在乡驻地西5公里。1925年,农民买察右前旗马莲滩村武大仁土地耕种,故名武大仁地。1966年更名前胜。人口396,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825亩。系格少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低洼,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9韩勿拉苏木 苏木政府驻地韩勿拉村在旗府驻地西北27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1958年,划归当郎忽洞人民公社。1961年单独成立公社,因境内有韩勿拉山,故名韩勿拉人民公社。“韩勿拉”系蒙古语“汗乌拉”之转音。“汗”意为“主”、“王”;“乌拉”意为“山”“韩勿拉”即“最高的山”。1984年改为乡。辖八个嘎查,七个村民委员会,45个自然村。
共1721户,7500人,其中蒙古族490人,满族15人。地形属山地丘陵区,面积308平方公里。半农半牧,草牧场347664亩,草库伦3万亩,耕地4万亩,林地2059亩。
有哈不泉水库一座,蓄水量58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草牧场8000亩。有蒙汉学区两处,蒙族学校一所,中学一所。小学29所。交通便利,有集二公路、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及白音察干至科布尔公路纵横穿越境内。境内有汉代古城遗址和二兰虎沟古墓群,曾出土汉代中原与匈奴文物数百件。韩勿拉 村。1961年成立韩勿拉人民公社,该村是公社驻地。因村东有座韩勿拉山而得村名。人口140,其中蒙古族50人。该村现为韩勿拉苏木驻地。地势平坦,东依韩勿拉山,北临哈不泉水库,呈矩形聚落。后坊子 村。在乡驻地西北2公里。1897年前后,刘、曹、田姓人家开地建村,因村座落在哈不泉山后,故名后房子,后将“房”改为“坊”。人口337,均为汉族。半农半牧,耕地2134亩,系后坊子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白音察干至土牧尔台简易公路西侧,呈正方形聚落。 元山子 村在乡驻地东南10公里。1920年前后,一名宏继生的人来此放牧,取村名福古堂。1966年后,据村西小元山,易名元山子。人口306,其中蒙古族29人。半农半牧,耕地2146亩,系石灰图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呈三角形聚落。 白音堂 村。在乡驻地南10公里。1920年,名郭恩义的人在此放地建村,取村名白音堂。“白音”系蒙古语,意为“富饶”。人口366,均为汉族。半农半牧,耕地1869亩。系白音堂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山坡,呈正方形聚落。白音察干至科布尔公路经此。 韩盖淖 村。在乡驻地东南8公里。1880前后建村,因靠近韩盖淖(一小湖泊),故名韩盖淖。“韩盖淖”系蒙古语,“杭盖淖尔”之转音,“杭盖”意为“宽广的”,“淖尔”意为“海子(湖泊)”,意即“宽广的海子”。人口360,均为汉族。半农半牧,耕地2000亩。系韩盖淖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山坡,在白音察干至科布尔公路及韩盖淖碱湖南侧,呈东北、西南向矩形聚落。 亢家村 村。在乡驻地东8.5公里。1914年,一户亢姓人家开地建村。故名亢家村。人口352,均为汉族。半农半牧,耕地1624亩。系荣胜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三角形聚落。 段家村 村。在乡驻地东北8公里。1925年,有三户段姓人家开地建村,以姓氏名村。人口605,均为汉族。半农半牧,耕地3879亩。系段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依山坡呈西北东南向矩形聚落。 陶来不浪 村。在乡驻地东北10公里。1925年,白音察干南陶来不浪村迁来三户人家开地建村,以原居住地名村,陶来不浪系蒙古语“陶力布拉格”之转音,意为“镜子般的泉”。人口155,均为汉族。半农半牧,耕地1120亩。系阿力忽洞村民委员会驻地,依山坡呈东西向不规则聚落。
乔家沟 村。在乡驻地东南12公里。1934年,一名乔和友的人来此开地建村,故名乔家沟。人口149,均为汉族。以牧为主,草牧场13500亩。系乔家沟嘎查驻地。村依山坡呈正方形聚落。 哈拉沟 村。在乡驻地南12公里。1880年成村。村南一条土石沟呈黑色,故名哈拉沟。“哈拉”系蒙古语,意为“黑色”,村从沟名。人口123,其中蒙古族58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5000亩。系哈拉沟嘎查驻地。依山坡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麻迷图 村。在乡驻地南14公里。1880年前后成村,因山石上雕有念佛诵经之像而得村名。“麻迷图”系蒙古语“麻尼图”之转音,意为“有佛经的地方”。人口哭82,其中蒙古族60人,汉族22人。以牧为主,草牧场9000亩。系麻迷图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山坡,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格丑 村。在乡驻地西南5公里。1900年前后建村。因村旁山高沟深,地形险要故名格丑。“格丑”系蒙古语意为“厉害”。人口95,其中蒙古族19人。以牧为主,草牧场7500亩。系格丑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正方形聚落。 巴音勿拉 村。在乡驻地东4公里。1952年前名恩格勒。1952年更名巴音勿拉。“巴音勿拉”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山”。人口107,其中,蒙古族64人,汉族43人。以牧为主,草牧场24000亩。系巴音勿拉嘎查驻地。地处巴音勿拉山南坡,呈正方形聚落。 善丹 村。在乡驻地西南2公里。1800年前后建村,因有一片小浅井,故名善丹。“善丹”系蒙古语“善德”之转音,意为“小浅井”。人口64,其中蒙古族41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3500亩。系善丹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张嘎房 村。在乡驻地北4公里。1940年建村,名红地德力斯。“红地德力斯”系蒙古语,意为“枳机洼子”。1949年后,来了一名张嘎的人,故更名张嘎房。人口22,其中蒙古族17人,汉族5人。以牧为主,草牧场7500亩。系巴音高勒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集二公路东侧呈正方形聚落。小西营子 村。在乡驻地东北8公里。1949年前名阿力忽洞,系蒙古语“阿日呼都格”之转音,意为“后面的井”。1949年后,因与大西营子村相距不远,故更名小西营子。人口32,其中蒙古族12人。以牧为主,草牧场4500亩。系阿力忽洞嘎查驻地,村在巴音勿拉山背后,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10乌兰哈达苏木 苏木政府驻地明村在旗府驻地北16公里。平均海拔1450米。清嘉庆年间,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因此地有一火山,火山口周围的岩石多为红色,故得名乌兰哈达。 “乌兰哈达”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岩石”。1958年成立并命名为乌拉哈达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苏木。辖7个嘎查,五个村民委员会,51个自然村。人口6790,其中蒙古族648人。
地形属高原丘陵区,面积313平方公里。以牧为主,草牧场36万亩,耕地21515牧,林地一万亩。主要农牧产品有皮、毛、绒。肉、小麦、有买。土豆等。有蒙汉完全小学各一所,各村民委员会(嘎查)和大部分自然村均有民办公助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集二铁路、公路南北向贯穿本苏木境内,交通极为便利。 后明 村。1958年公社驻地设在此命名后明。“后明”系“后明地”,“明地”系该地方言,意为汉族人居住的地方。人口1016,其中蒙古族39人。以农为主,耕地1328亩,系乌拉哈达苏木政府驻地。地处低洼,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东营子 村。在苏木驻地东一公里。因村居苏木驻地正东,故名东营子。人进口116,其中蒙古族84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8万亩,耕地150亩。系赛汉塔拉嘎查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红山背后,呈正方形聚落。 阿达日嘎西村 村。在苏木驻地东南10公里。依地形得名。“阿达日嘎”系蒙古语,意为“不平的表面”,后因逐渐形成两个村落,该村居西,故名阿达日嘎西村。人口80,其中蒙古族30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5万亩,草库伦一处,饲料基地400亩。系阿达日嘎西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集二铁路东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中阿力乌素 村。在苏木驻地西南7.5公里。因村坐落在山脚下,山后有股小溪,故名。“阿力乌素”系蒙古语,“阿力”意为“后面”,“乌素”意为“水”。后因居东西阿力乌素之间,故名中阿力乌素。人口71,其中蒙古族70人。以牧为主,草牧场22500亩,饲料基地140亩。系阿力乌素嘎查驻地。在黑脑包山南坡呈正方形聚落。 空尺老 村。在苏木驻地西南14公里。因村西南有一天然的独立石块,远看象人,故名。“空尺老”系蒙古语“浑朝鲁”之转音,意为“石头人”。人口53人,其中蒙古族20人。以牧为主,草牧场22500亩。系乌兰格尔嘎查驻地。村地处低洼,呈正方形聚落。 伊和古特拉 村。在苏木驻地西南11公里。1910年前后蒙古族牧民在此居住放牧,村正北有东西两座山,中间为一大山口,故名。“伊和古特拉”系蒙古语“伊和胡图勒”之转音,“伊和”意为“大”;“胡图勒”意为“山谷”。人口53,均为蒙古族。以牧为主,草牧场1.5万亩。系伊和古特拉嘎查驻地。地处低洼,呈西北、东南向矩形聚落。 哈拉忽洞 村。在苏木驻地西南9公里。1880年前后蒙古族牧民在此居住放牧,此地有一眼井,因水深看上去似有黑色之感,故名。“哈拉忽洞”系蒙古语“哈日胡都格”之转音。“哈日”意为“黑色”,“胡都格”意为“井”。人口53,均为蒙古族。以牧为主,草牧场1.5万亩,草库伦一处,饲料基地200亩。系哈必力格嘎查驻地。地处丘陵洼地,呈南北象矩形聚落。 平地脑包 村。在苏木驻地西北12公里。1920年前后建村,因村庄坐落在平坦的草原上,村后有一突兀的小山丘,故名平地脑包。“脑包”即蒙古语“敖包”之转音,意为“土丘”。人口198,均为汉族。以牧为主,草牧场22500亩,草库伦一处,饲料基地850亩。系平地脑包嘎查驻地。地势平坦,在平地脑包山南侧呈正方形聚落。乌拉哈达至察右中旗公路通过该村。 奎素 村。在苏木驻地西南15公里。1880年前后建村。地形四面高,中间低,似人的肚脐,故名。“奎素”系蒙古语“辉森”之转音,意为“肚脐”。人口453,以农为主,耕地3070亩,系奎素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低洼,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五个脑包 村。在苏木驻地西14.5公里。因村南有五个用于祭奠的石头堆,蒙古语称之为“脑包”,故名五个脑包。人口210,以农为主耕地1226亩。系丰产村民委员会驻地。在五个脑包山背后坡地上呈正方形聚落。 忻周房子 村。在苏木驻地西南15.5公里。1880年前后,一名张顺的人居此耕作,后山西省忻州人迁居此地,人口逐渐增多,1950年易名新州房子,以后人们又将“新州”写作“忻周”。人口190,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250亩。系转达沟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西北、东南向矩形聚落。 七顷地 村。在苏木驻地西北2公里。1920年前后有几户人家耕种约七顷土地,故名七顷地。人口287,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896亩。系七顷地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不浪山南呈正方形聚落。有乌兰哈达至察右中旗的公路通过。 大火焰 村。在苏木驻地南8公里。1940年前后,一樊姓人家居此,故名樊家村。1958年易名大火焰,含义待查。人口196,其中蒙古族6人。以农为主,耕地981亩。系陈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集二铁路西侧呈东南向矩形聚落。 11红格尔图乡 乡政府张俊沟村在旗府驻地北26.5公里。平均海拔14000米。1916年前后,蒙汉两族商人在此经营土地买卖,出租、垦地建村,并以该地地形特征取名红格尔图。“红格尔图”系蒙古语,意为“小盆地”。
该地区原分别为商都县、陶林县和正黄旗所辖,后划归察右后旗。。1958年归属乌兰哈达人民公社。1962年单独成立人民公社,因住地设在红格尔图村,故名红格尔图人民公社。 1976年驻地迁至张俊沟村。1984年改为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农科站,33个自然村。人口1.4万,其中蒙古族960人,满族41人。地形属丘陵高原区,地形北低南高,面积141.9平方公里。
以农为主,耕地8.1万亩,林地2.2万亩,草牧场7.9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土豆、油料、皮毛、肉、蛋等。有学校35所,在校生1848人;集二铁路、公路南北向通过境内,交通极为便利。 张俊沟 村。1918年一名张俊的人由兴和县迁来,因村附近有一山沟,故名张俊沟。人口278,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650亩。系红格尔图乡政府驻地。地势平坦,呈正方形聚落。 韩家村 村。在乡驻地东南3.5公里。1919年农民韩元等四户人家从兴和县迁来开地建村,以姓氏名村。有耕地2968亩。人口483,其中蒙古族30人。以农为主。系光荣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呈东西向矩形聚落。集二铁路在村中穿过。 武家村 村。在乡驻地东南7.5公里。1917年由兴和县迁来武永、武爱莲、武大纲等6户农民买地建村,故名武家村。人口593,其中蒙古族419人。以农为主,有耕地3673亩。系联合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正方形聚落。 红格尔图 村。在乡驻地东南约7.5公里。这里开地前系蒙古族牧民的牧点,根据地形特点取名红格尔图。“红格尔图”系蒙古语,意为“小盆地”。人口1349。以农为主,耕地7942亩。系红格尔图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正方形聚落。 新民 村。在乡驻地北二公里。从前,因北依闷葫芦山,地处山湾,故名闷葫芦湾子。后因村民王六毛精明能干,便以其名命村名王六毛。1956年易名新民。人口535,其中蒙古族26人。以农为主,耕地3511亩。系新民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闷葫芦山南,呈正方形聚落。 大小井 村。在乡驻地东北7.5公里。开地前,蒙古族牧民在这里打了一口井,1918年开地后,取村名小井村。1946年易名大小井(以区别现二小井村,即原刘英虎村)。人口534,其中蒙古族7人。以农为主,耕地2940亩。系大小井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爱国 村。在乡驻地北4.5公里。1920年前后建村,原名孔都堂。孔都系蒙古族旧官职。因此地住过孔都,且周围地片均属他管辖,故名。1956年易名爱国。人口839,其中蒙古族8人。以农为主,耕地4692亩,林地370亩。系爱国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集二铁路西侧、闷葫芦山背后呈东西向矩形聚落。集二公路通此。 光明 村。在乡驻地西4公里。1920年前后,由一名南二海的人在此开地、打井,并组织其他农户耕地建村,故以其名名村。1956年易名光明。人口1140,其中蒙古族23人。以农为主,耕地9080亩。系光明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大喇嘛山西侧呈正方形聚落。 12白音察干乡 乡政府驻地白音察干镇。平均海拔1429米。这里历史悠久。1972年,在土城子村曾经出土古城门、古城墙等文物。1953年修建集二铁路时,在这里设站,命名为白音察干车站。名称来历、含义同白音察干镇条。
1954年建乡,乡名从站名。1958年成立白音察干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42个自然村。9416人,其中蒙古族679人。地形属高原丘陵区,面积195平方公里。以农为主,有耕地5万亩。
林地9133亩,草牧场19.8万亩,草库伦1.9万亩,死了基地1750亩。有蒙汉学区两个,公办小学8所,其中蒙古族小学2所,民办公助学校26所,在校学生1700人;境内由集二铁路。公路及其它一些公路通过,交通极为方便。 高家地 村。在乡驻地西南二公里。1872年前后,有高姓一家迁此地开地建村,故名高家地。人口756,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4708亩。系高家地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西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丹岱 村。在乡驻地西南7.5公里。1920年前后,张、吴、陈、刘四大户迁此地开地建村,命名丹岱(含义不清)。人口526,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4212亩。系丹岱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五一水库北侧呈正方形聚落。
建设 村。在苏木驻地西2公里。1952年,由缺水的三苏木迁出部分村民居此开低建村,起名建设。人口489,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006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土豆等。系建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白银查干至商都县公路两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阿不达 村。在苏木驻地西北5公里。1882年前后建村,因村西有一座山形似柜子,故名阿不达尔。后演变为阿不达。人口342,其中蒙古族83人。半农半牧,耕地981亩,草牧场8000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阿不达嘎查驻地。在白银查干至商都县公路北侧山坡上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哈拉沟 村。在苏木驻地西北5公里。1909年,蒙古族牧民迁此建村。因村北有黑色岩质深沟,故名哈拉沟。“哈拉”系蒙古语,意为“黑色”。人口327,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800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哈拉沟村民委员会驻地。在沟边平地上,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高木匠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9公里。1882年前后,一位高姓木匠在此居住,故名高木匠村。人口250,均为汉族。半农半牧,耕地1098亩,林地72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土豆及油料作物。系大南沟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杜高村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12公里。1927年,由兴和县迁来一名杜高的人居此开地建村,故名杜高村。人口178,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986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大井子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白银查干至商都县公路两侧呈正方形聚落。 康三村 村。在苏木驻地东三公里。1850年前后,一名康三的人迁此开地建村,故名康三村。人口380,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2400亩。主要种植小麦、莜麦。系西泉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白银查干至商都县公路两侧呈正方形聚落 化工厂 村。在苏木驻地西北12公里。1959年在此建了一个盐场,故名化工厂(村)。现盐场已废弃。人口70,其中蒙古族49人。以牧为主,草牧场3000亩。系顶木其沟嘎查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正方形聚落。察汗脑包 村。在苏木驻地西南5公里。1882年前后建村,因附近有一用白石垒起用于祭奠的石堆,故名察汗脑包。“察汗脑包”系蒙古语,意为“白色石堆”。以牧为主,草牧场6500亩,耕地400亩。系察汗脑包嘎查驻地,西依阿贵庙山呈南北向三角形聚落。 黑石崖 村。在苏木驻地西北7公里。1880年前后建村,因村后山头石崖呈黑色,故名。人口130,其中蒙古族110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2万亩,耕地700亩。系布拉格嘎查驻地,南依马花草山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尔登达花 村。在苏木驻地西8公里。1882年前后建村,因村西有座似双层的山,故名。“尔登达花”系蒙古语“额尔登达布哈尔”之转音,意为“双层宝山”。人口132,其中蒙古族98任。以牧为主,草牧场1.1万亩,耕地500亩。系尔登达花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白银查干至商都公路北侧呈正方形聚落。 石塔汉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7公里。来历。含义不清。人口72,其中蒙古族71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2000亩,耕地300亩。系石塔汉嘎查驻地。地势较平坦,在白银查干至商都公里西侧呈正方形聚落。 巨力更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10公里。1932年建村,因村前有个草丛卜子(洼地),故名巨力更。“巨力更”系蒙古语,意为“丛草滩”。人口149,其中蒙古族122人,汉族27人。以牧为主,有草牧场800亩(?),耕地410亩。系巨力更嘎查驻地。地势较平坦,在察汗淖尔碱湖西侧呈正方形聚落。 勿兰忽少 村。在苏木驻地北9公里。勿兰忽少系蒙古语,意为“红山咀”。因村前有一座发红的山,山凸出一个尖子,故名。人口130,其中蒙古族69人,以牧为主,草牧场3000亩,耕地500亩。系勿兰忽少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碱海子东侧呈东南向矩形聚落。 都日布力计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10公里。1950年前后,有位“转达”曾住于此,故名转达营子。“转达”系蒙古语,为蒙古族旧官名。后更名都日布力计,系蒙古语,意为“四方形”。人口235,其中蒙古族70人。半农半牧,草牧场700亩,耕地953亩。系都日布力计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白银查干至商都公路两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察汗圐圙 片村。在苏木驻地东北17公里。1932年前,村北有个白蘑菇圐囵,当时名察汗蘑菇圐圙,后简称为现名。察汗圐圙系蒙古语,意为白色的场院。人口110,其中蒙古族81人。以牧为主,草牧场1000,亩,耕地450亩。系察汗圐圙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38塔斯海 片村。在苏木驻地东北12公里。1922年前后建村。“塔斯海”系蒙古语“塔斯日海”之转音,意为“中断处”。因村前有个海子断为两处,故名。人口158,其中蒙古族139人。以牧为主,草牧场700亩,耕地300亩。系塔斯海嘎查驻地。地势平坦,察汗淖碱湖西侧呈正方形聚落。 察汗德力素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15公里。1931年建村,因村后长有枳机草,故名。察汗德力素系蒙古语,意为“白枳机”。人口60,其中蒙古族46人。以牧为主,草牧场800亩,饲料地100亩。系察汗德力素嘎查驻地,地势较平坦,在白银查干至商都公路北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以农为主,有耕地7.8万亩,林地5213亩,草牧场7.3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和马铃薯。有年产榆、杨苗条25万株的苗圃一个。有乡中心学校一所,还有54个小学班分布在全乡各地,在校学生1512人。集二铁路、公路纵贯乡境内,并设有芦家村车站,交通便利。 前红海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9.5公里。因村村居一海子西,相传曾出过次红盐,又为别同名村落,故名前红海。人口54,其中蒙古族53人。以牧为主,草牧场300亩,耕地300亩。系前红海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地带,在红海西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后红海 村。在苏木驻地东北9.5公里。因村前有一海子,相传曾出过次红盐,有位别同名村落,故名后红海。人口94,其中蒙古族37人。以牧为主,草牧场500亩,耕地300亩。系后红海嘎查驻地。地处丘陵地带,在红海北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14原大六号乡 乡政府驻地大六号村在旗府驻地东南27公里。海拔1400--1700米之间。清康熙年间有一庞姓人来此开地建村,命名黄羊滩。后又迁来五户人家,新开了五号地(当地人把一块地称为一号),前后开了六号地,故易名大六号。
1949年前,该地属集宁县管辖。1957年划归察右后旗。1958年归贲红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单独成立人民公社,因驻地设在大六号村,故名大六号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 辖11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共4991户,19817人,其中蒙古族198人。地形属高原丘陵区,面积290平方公里。以农为主,有耕地9.8万亩,林地1.6万亩,草牧场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土豆和油料。
有中学一所,小学59所,在校学生3000余人。集二铁路、公路和集宁至商都公路通过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历史悠久,农副产品丰富,特产土豆,年出口量较大。 大六号 村。清康熙年间,庞世荣父亲在此开地建村,取村名黄羊滩。后又先后迁来五户人家,增开五号地(本地人把一块地称为一号地),先后共开六号地,故易名大六号。人口1951,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9138亩。系大六号乡政府及大六号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西的集二公路两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庙湾子 村。在乡驻地南3公里。1880年前后建村,因地处山湾庙院旁,故名庙湾。人口622,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2423亩。系庙湾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西、集二公路两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大六号火车站设此。神农谷农牧业公司驻地位于该村208国道大六号收费站东侧,周边地区包括庙湾子、赵家坊、曲家村、彭家村、二道沟等村庄土地,将逐步建设神农谷庄园, 庄园内目前居住有蒙古族3人、回族3人、满族3人。大东号 村。在乡驻地西南5公里。1830年前后建村于大德堂地主的土地上,因村东有一条东的号口,故名大东号。人口297,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230亩。系东风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铁路、公路西侧呈正方形聚落。 羊盘洼 村。在乡驻地东南4公里。1880年前后,王、刘两户人家迁此开地建村,因黄羊成群,故名羊盘洼。人口182,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952亩。系羊盘洼村名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正方形聚落。
恒义隆 村。在乡驻地东4公里。1880年前后建村,命名恒义局。后因村中老户赵家经营山火买卖,故以其商号恒义隆名村。人口320,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826亩。系恒义隆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正方形聚落。 北号 村。在乡驻地东南9公里。建村时以土地号口为界,因村居号口北,故名北号。人口173,其中蒙古族37人。以农为主,耕地705亩。系北号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山区,呈南北向矩形聚落。王泉沟 村。在乡驻地东9公里。1780年前后建村,以王泉人名命村名。人口274,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100亩。系大西沟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地带,呈南北、东西向矩形聚落。二明 村。在乡驻地东10公里。建村时,以人名村。人口374,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912亩。系晨阳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地带,在集商公路南、大脑包山东侧呈南北向聚落。 南梁 村。在乡驻地东北3公里。1880年前后建村于王舍村南的一个山梁上,故名。人口778,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4712亩。系南梁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铁路东、集商公路北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后堂 村。在乡驻地北7公里。1800年前后,有一名三和的回族人居此,故名三和堂。后因村居前堂村后而易名后堂。人口931,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5300亩。系丰裕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正方形聚落。 何家地 村。在乡驻地北3公里。1830年前后建村,名污泥卜子。后因迁入贾、何两大户人家,原村一分为二,分别命名贾家村和何家村。成立义乐乡后,又把这两村合并命名为何家地。人口82,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5442亩。系何家地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铁路东的集二公路两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15贲红镇
镇政府驻地贲红村。在旗府驻地东南19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从前这里水草丰茂,黄羊遍地,蒙古族牧民游猎于此。南山梁上有两个敖包(用于祭奠的石堆)。系一座陵墓,故名贲红。
“贲红”系蒙古语,意为“陵墓”。1872年后,山西、河北等地的人相继迁此,开地建村,放牧打猎,做工经商。从此,贲红作为地名沿用至今。1949年后,这里是集宁第三区政府驻地。1957年划归察右后旗。
1958年由高玉梁、高茂、贲红、大六号、黄羊城合并成立贲红人民公社,驻地设在贲红村。1961年冬,又将贲红公社分为石门口、霞江河、大六号和贲红四个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36个自然村。人口12600,其中蒙古族220人。地形属滩川丘陵区,面积138平方公里。以农为主,有耕地71710亩,林地13691亩,草牧场72084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土豆、油料等。流经乡境的河流有霞江河与红水河两条季节性河流。有学校30所,在校学生1790人。集二铁路、公路贯穿该乡境内,交通极为便利。 贲红 村。从前这里南山梁上有一座陵墓,故名贲红。“贲红”系蒙古语,意为“陵墓”。1872年前后,山西、河北等地的人相继迁此开地建村,人口逐渐增多,村名沿用至今。人口1401,其中蒙古族11人。以农为主,耕地8476亩。系贲红乡政府及贲红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平坦,在集二铁路西的集二公路两侧呈南北向矩形聚落。玉印山 村。在乡驻地北2.5公里。1882年前后建村,因村后有一小山头,故名小圪塔。后因山上有块青石形似玉印,1962年易名玉印山。有耕地2934亩,林地130亩。人口479,其中蒙古族66人。以农为主。系玉印山村民委员会驻地,北依圪塔山,在集二铁路与集二公路之间,呈正方形聚落。 温家村 村。在乡驻地南4公里。1870年前后,温振明等5户农民迁此开地建村,因温家是大户,故名温家村。人口1062,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7924亩。系温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平川,在集二公路西侧呈正方形聚落。 赵家村 村。在乡驻地西南8公里。清光绪年间,赵姓人家在此开地建村,故名。人口172,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099亩。系哈毛不浪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刘原山东侧的沟口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高玉梁 村。在乡驻地东8公里。1882年前后,一名高玉的山西人来此定居开地,因村建在平缓的坡梁上,故名高玉梁。人口443,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3286亩。系高玉梁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东依大桌子山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高金玉 村。在乡驻地东北11.5公里。1916年前后,一名高金玉的山西人来此开地建村,村从人名。人口354,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740亩。系桌子山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南依大桌子山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刘伍村 村。在乡驻地东北13.5公里。1882年前后,一名刘伍的人来此开地建村,村从人名。人口974,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8767亩。系西乐图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南依大桌子山呈正方形聚落。 上宋家村 村。在乡驻地东北14公里。1902年前后,由宋姓人家开地建村,因村址地势较高,故名上宋家村。人口168,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1115亩。系新华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17霞江河乡 乡政府驻地芦家村在旗府驻地南7.5公里。1949年后,属集宁县第三区管辖,名高茂乡,驻地设在四王柱村。1957年划归察右后旗。1958年为贲红人民公社管辖。
1961年冬将贲红人民公社分为石门口、大六号、贲红和霞江河四个人民公社。本公社驻地最初设在四王柱村,后因离火车站较远,交通不便,1972年迁至芦家村。霞江河原名虾虹河,由流经这里的虾虹河得名。
1966年当地政府决定改为比较文雅的谐音字“霞江”。1984年改为乡。辖八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人口10417,其中蒙古族270人。地形属滩川丘陵区,面积143平方公里。
以农为主,有耕地7.8万亩,林地5213亩,草牧场7.3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和马铃薯。有年产榆、杨苗条25万株的苗圃一个。有乡中心学校一所,还有54个小学班分布在全乡各地,在校学生1512人。集二铁路、公路纵贯乡境内,并设有芦家村车站,交通便利。芦家村 村。1880年前后,由芦文兄弟俩在此开地建村,故名芦家村。有耕地764,其中蒙古族131人。以农为主。系霞江河乡政府及芦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西侧呈正方形聚落,并设有芦家村车站。 章盖营子 村。在乡驻地东南5公里。1880年前后,有一蒙古族章盖(官职相当于乡长)在此居住,故名章盖营子。后章盖迁走,兰根计一家来此开荒种地,又易名兰家村。后来其他姓氏的人家逐渐增多,又复名章盖营子。有耕地4890亩。人口642,其中蒙古族10人。以农为主。系红胜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三角形聚落。 高茂村 村。在乡驻地南2公里。1890年前后,高茂来此开地建村,村从人名。有耕地2900亩。人口348,均为汉族。以农为主。系原种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西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杨九斤 村。在乡驻地东北2.5公里。1900年前后,有名叫杨九斤者来此开地建村,村从人名。有耕地2397亩。人口321,其中蒙古族24人。以农为主。系红旭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在集二铁路东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阎家村 村。在乡驻地西4公里。1900年前后,阎和来此开地建村,故名阎家村。有耕地1570亩,人口273,其中蒙古族14人。以农为主。系建和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平坦,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赵家村 村。在乡驻地西南9公里。清光绪年间开始有人来此开地建村。因村中赵姓人多,故名。有耕地2684亩。人口414。以农为主。系霞江河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白音察干至胜利乡简易公路两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王富村 村。在乡驻地南7公里。1912年前后,王富在此开地建村,村从人名。有耕地3840亩。人口487,其中蒙古族13人。以农为主。系红丰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在集二公路西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曹家村 村。在乡驻地西6公里。1900年前后,开始有人居此开地建村。因村中曹姓人多,故名。有耕地2010亩。人口302。以农为主。系大九号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北依人人山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18锡勒乡 乡政府驻地袁家房村在旗府驻地西南29公里。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200多年前就有以蒙古族为主的游牧部落在此劳动、生息。1949年后,此地大部分属集宁县管辖。1954年4月成立察右后旗时划为第三区,区政府驻袁家房村。
1958年由石窑沟、锡勒、胜利三个地区合并成立锡勒人民公社。1962年又一分为三,各以其原名命名为三个人民公社。“锡勒”系蒙古语,意为“山梁”,因本乡处大青山脉灰腾锡勒(蒙古语意为“寒冷山梁”)东部而得名。1984年改为乡。 辖六个村民委员会,45个自然村。人口8835,其中蒙古族166人。半农半牧。该乡属高寒山区,面积342.3平方公里。有耕地4.2万亩,林地3861亩,草牧场28万亩。六道沟水库在乡境内。有效灌溉面积600亩,年产鱼15吨。
西山梁中有石棉、石墨矿藏资源,还有珍贵的野生动物盘羊和数十种药材。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大麦、土豆、牲畜、皮毛、肉类等。有蒙、汉学区各一个,共有学校38所,在校学生1962人,其中蒙古族学生38人。有喇嘛庙--红旗庙遗址一处,系清末由西藏来此化缘兴建的。当时有喇嘛21人,财产雄厚,香火旺盛,建筑宏伟壮观。1949年前被烧毁。1956年重建东仓一座,1966年又遭破坏。集宁至察右中旗科布尔镇公路呈西北、东西向贯穿本乡境内,交通较为便利。袁家房 村。1935年前后,一名袁楞子的人在此居住,故名。有耕地1257亩。人口438,其中蒙古族32人。以农为主。系锡勒乡政府及西泉子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山谷,在六道沟水库北、集宁至科布尔公路两侧呈正方形聚落。白音不浪 村。在乡驻地北5公里。1940年前后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时以泉水取名白音不浪。“白音不浪”系蒙古语“白银布拉格”之转音,意为“富饶的泉水”。有耕地1374亩。人口452,均为汉族。以农为主。系白音不浪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山区,在集宁至科布尔公路东侧呈正方形聚落。 察汗淖 村。在乡驻地西北7.5公里。1780年前后建村。因村南有一碱海子呈白色,故名察汗淖。察汗淖系蒙古语“察干淖尔”之转音,意为“白色的海子”。有草牧场600亩,饲料基地130亩。人口76人,其中蒙古族56人、汉族20人。以牧为主。系红旗庙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集宁至科布尔公路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大马圐圙 村。在乡驻地西北11公里。1935年前后,有一名宋三的人在此开店,且有较大的圈马圐圙,原名宋三村,1947年易名大马圐圙。有耕地1823亩。人口334,均为汉族。以农为主。系古半忽洞村民委员会驻地。在集宁至科布尔公路北侧的山坡上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白道梁 村。在乡驻地西4公里。1912年前后建村。因村西山梁上有白石,故名白道梁。耕地92亩。人口15,均为汉族。以农为主。系前宾图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山谷中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哈拉沟 村。在乡驻地东南5公里。一百多年前,有一蒙古族在此居住,取名哈拉沟。“哈拉”系蒙古语,意为“黑色”。有耕地1290亩。人口204,均为汉族。以农为主。系六道沟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六道沟水库南、集宁至科布尔公路西侧呈正方形聚落。 19石窑沟乡 在旗府驻地西南21公里。1949年后此地属集宁县管辖。1954年划归察右后旗。1958年,为锡勒人民公社管辖。1962年单独成立人民公社,因驻地设在石窑沟村,故名石窑沟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 辖4个村民委员会,35个自然村。人口7567,其中蒙古族151人。以农为主。地形属高原丘陵区,面积200平方公里。有耕地3.4万亩,林地3140亩,草牧场29.7万亩。 主要农牧产品有大麦、小麦、莜麦、土豆、皮毛、肉类等,其中大麦为本地特产,还有少量的渔业生产。乡办企业有渔场一处。有学校33所,在校生800余人。有白音察干至胜利乡简易公路通过。 石窑沟 村。1917年前后,冯、王两户人家居此耕种,因村子坐落在山沟里而名王德沟。后发现村西250米处山脚下有一个自然石窑,故易名石窑沟。有耕地2118亩,林地37亩。人口422,均为汉族。以农为主。系石窑沟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大脑包山北测山沟中,沿白音察干至胜利乡简易公路南北两侧呈正方形聚落。
苏计不浪 村。在乡驻地南6公里。1940年前,蒙古族牧民居此放牧,依地形取名苏计不浪。“苏计不浪”系蒙古族“苏计布拉格”之转音,“苏计”意为“胯骨”这里指“胯骨样的地形”。系苏计不浪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处丘陵坡地,在西海水库西侧呈三角形聚落。 石层坝 村。在乡驻地北9公里。1940年,李姓人迁居此地。因村北山坡石头层次分明,故名石层坝。有耕地2461亩。人口493,其中蒙古族10人。以农为主。系石层坝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北依山坡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上红格图 村。在乡驻地西南10公里。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时,依地形特征并为区别同名村命名上红格图。“红格图”系蒙古语“红格尔图”之转音,意为“盆地”。有草牧场1.5万亩,草圐圙1200亩,饲料基地160亩。人口120,其中蒙古族82人。以牧为主。系红格尔图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北依大脑包山呈南北向矩形聚落。 20胜利乡 政府驻地董义坊村在旗府驻地西南4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1949年前,蒙汉人民在这里进行流动式生产,人烟稀少。1952年土改后,分得土地的村民们命村名胜利坊子。1958年,属锡勒人民公社管辖。
1962年单独成立人民公社,因驻地设在胜利坊附近董义坊村,故名胜利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辖五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人口5466,其中蒙古族136人。半农半牧。地处灰腾梁山区,气候寒冷,为全旗海拔最高乡。
面积292亩平方公里。有草牧场30万亩,耕地2.8万亩,林地3430亩。主要农作物有莜麦、大麦、土豆,主要畜产品有大小牲畜、皮毛、肉类等。乡东部的察汉沟有钨矿资源,北部的白石崖有石棉、石墨矿资源。大泉子有微量金矿资源,煤窑沟有木炭等资源。有中学一所,在校学生85人;小学34所,在校生738人。集宁至科布尔公路穿越本乡部分地区。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交通不便。 董义坊 村。1949年前,有一名董义的人居此放地(出租、卖土地),村从人名。有耕地1325亩。人口228,均为汉族。以农为主。系胜利乡政府驻地。地处山沟,呈不规则形聚落。 胜利坊 村。在乡驻地东0.5公里。1953年农民分得土地后,命村名胜利坊。有耕地1016亩。人口268。以农为主。系胜利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山脚下的豪赖沟西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忽来报 村。在乡驻地东北8公里。1900年前后,有几户蒙古族牧民居此,命村名忽来报。“忽来报”系蒙古语“浩勒包”之转音,意为“相联”。有耕地1941亩。人口308,其中蒙古族34人。以农为主。系忽来报村民委员会驻地。地势较平坦,北依油娄山,在集宁至科布尔公路西侧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大房子 村。在乡驻地西北9公里。1920年前后建村,以村中胡金后的买卖字号“春益永”而名。1949年后,根据牧民达木庆的大房子易名为大房子。有耕地1000亩。人口104,均为汉族。以农为主。系大房子村民委员会驻地。在石崖沟上侧的山脚下呈东西向矩形聚落。大东营子 村。在乡驻地西北10公里。1920年前后建村,因居大房子村东故名东营子。后又称大东营子。人口49,其中蒙古族32人。以牧为主,大小牲畜514头。系巴音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在石崖沟上侧山脚下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汉海子 村。在乡驻地西10公里。1947年建村,因村南有个旱海子而得名。后写做汉海子。有耕地400亩,大小牲畜500头。人口80,均为汉族。半农半牧。系五忽浪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在苏木脑包山北测的洼地里呈东西向矩形聚落。
楼主手上有现在的相关资料吗?求一份。sxq.谢谢!!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察哈尔右翼后旗火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