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绥中满族关姓的由来镶黄旗高姓由来

岫岩,凤城满族姓氏考
(一)满洲旗人姓氏
爱新觉罗氏(金氏,肇氏,赵氏) 肇祖猛特木姓爱新觉罗氏。后取意为“金”,“肇”,“赵”姓显祖塔石之后裔皆为宗室金姓。东沟大孤山镇金姓,始祖督师南关,连战连捷,因为私收降女为妻,被清帝定罪处斩,父大臣保他征战有功,被贬配辽东,乘船过海,隐居大孤山下,后散居在东沟金大岭,三道洼等地。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之后裔皆为肇氏,后取同音字“赵”。岫岩兴隆乡赵姓,清初由开原被治罪来岫岩定居,后后散居在东沟的汤池,宽甸的永甸,凤城的宝山等地。
赫舍哩氏(赫氏、张氏、康氏)
始祖原是赫舍哩部人,取该部落为名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正黄旗满洲。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后分为赫、张、康三个汉姓。
始祖洼尔达,曾任汉都将军,由京城拔驻凤凰城,隶属正白旗满洲,先居凤城边门赫家村,后散居在凤城的杨木乡,红旗镇,刘家河蛟羊峪,赛马赫家窑村,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岫岩的汤沟乡赫家堡,朝阳,宽甸的长甸和丹东市的振安区等地。清同治年间,有两支迁居黑龙江双城县。按字排辈为:“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康姓 始祖卡宜奇郎,汉“卡宜”谐音,取吉庆之字“康”为姓,正黄旗,木力占牛录,敕封武德骑尉。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都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达士巴”和四子“招里
其”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凤凰城,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卡宜奇郎墓在辽阳的涧溪沟。康氏后裔迁居凤城之初住边门镇老爷庙街和凤凰城边,后散居各处。宝山乡岔路村康家堡子是一支,从五世起一支移居抚顺千金堡,一支迁居辽阳涧溪沟处,此外还分布在石城,宽甸的红石砬子等地。康氏族谱全称为《赫舍哩氏康族世谱》,自五世起按字排辈为:“文玉尚荣恩桂,延昌尔基之会。兆民稔格家箴,万世葆纯国粹。” 张姓
始祖乌尔度,清康熙年间任凤凰城第一任城守尉,隶属正白旗满洲,居边门镇张家村,鸡冠山镇沙子岗村,后散居于凤城的汤山城,宽甸的长甸,石湖沟,东沟的兴隆,东尖山,岫岩的清凉山、药山等地。
完颜氏(汪氏,王氏)
世居完颜地方,因以为氏。国初来投,隶镶黄旗满洲。至五世杨保,诰封昭武都尉;七世佛尔果春,由生员考授笔政,升员外郎;八世呈瑞,字辑王,庚子副榜。今传十余世。谐音取汪,王为姓。岫岩哨子河乡汪姓,隶属镶蓝旗满洲,祖居铁岭汎河南,其后裔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城南蓝旗营居住,后移居哨子河西蓝旗屯。凤城宝山王姓,元,明两朝赐姓完颜氏,清初从龙入关,世居北京三合县下甸村。世祖黑色等兄弟三人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自京拔驻凤凰城宝山石柱村,后散居于凤城的汤山城,东汤,大堡,宽甸的太平哨,石湖沟等地。
瓜尔佳氏(关氏)
谐音取关为姓。关氏族谱记载:关氏始祖居“牙尔虎”处,据有关专家考证,昔日的“牙尔虎 ”即今日之“萨尔浒”,16世纪末关氏始祖“松阿力”之子“噶哈”是萨尔浒城的 酋长,后归附努尔哈赤,并与爱新觉罗家族连亲,成为努尔哈赤创建基业的一支重
要力量。1621年,努尔哈赤抚降辽东70余城,关氏也随之进入辽沈地区。1644年, 清军定鼎中原,关氏随即“从主入关”,住进了北京的寿比胡同,1687年,康熙帝为了确保发祥地的安全,派关氏八世祖翁窝图和其弟弟琰布迁凤凰城卡巴岭下驻防既今宝山一带(凤城市北红旗村---古名为:乐善屯),于是就世居于此,其后裔散居于凤城的草河,白旗,大堡,红旗,岫岩的汤沟等乡镇,至今已传自第二十一世。岫岩偏岭乡的关姓,原居长白山,1651年(顺治八年)由京拔驻岫岩。到了清朝末年,关氏家族人丁过千,当时政府对旗人的管理大大的放松,而且
政府还鼓励到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去开荒,所以一大批关氏家族的人开始向北迁移,
迁居的地方主要有: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双城堡、富锦县、依兰县和嫩江县,吉林省的通化县、海龙县、辉南县等等。另外关氏家族其实已经散居东北各地,如本溪县、西丰县、铁岭县以及凤城市内的刘家河乡、边门镇、大堡镇、凤城镇等地
。按辈定字命名,从十四世到五十三世定字为:“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世,保元允呈祥。宗贤启鸿运,懋仁崇义芳。宪德沛卓智,哲胤绍泽长。”
伊尔根觉罗氏(赵氏)
其氏族甚繁,居处之地不一。其居叶赫地方者,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岫岩兴隆乡赵姓,老姓伊尔根觉罗氏,隶正黄旗满洲。先祖常明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自京来岫岩驻防。哈达碑乡赵氏,长白山六道沟人,老姓伊尔根觉罗氏,撤马罕牛录,隶镶黄旗,1748年(乾隆十三年)来岫岩买地落户。传十余世。
索绰罗氏(曹氏)
岫岩哨子河乡曹氏,老姓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隶镶红旗满洲,始祖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三子-索长阿。京始祖松吾突之子舒力突,于1664年(康熙三年)自京来岫岩驻防。今散居于凤城的草河,宽甸的长甸,杨木川等地。按字排辈为:“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鳞、昌、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凤、图、斌。”
卡克他氏(康氏)
此凤凰城北山康氏,与边门康氏既不同宗也不同旗。始祖努尔哈赤旧属,曾于1636年奉皇太极之命参加抵抗朝鲜的战争。而后从主入关,住在京城。康熙年间拨民实边,卡克他氏图美和图奇兄弟二人奉命来凤凰城北山驻防。隶属镶白旗满洲,官保牛录。弟图奇当兵,终身未娶;兄图美官至参领,娶汪氏生三子,世居凤城北山一带。光绪三十年十月一日修谱,按字排辈为:“庆会运昌明,英才济圣清。过华全尖品,世禄广恩荣。德义昭隆业,贤良继圣名。永怀先泽厚,保太益和平。”
钮祜禄氏(郎氏)
“钮祜禄”满语意思为“狼”,后人取“狼”同音“郎”为其姓。满族巨族也,居长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额地方。国初,有额亦都者,识太祖高皇帝为真主,从征数十年,攻城野战所向皆捷,太祖深加褒奖,赐亲乘名马、赏賫衣、弓矢等甚众,并以其女为太宗文皇帝妃。其子孙先后尚公主者五人。授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天命六年卒。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庙。额亦都五配,生子十七人。世祖入关,多随扈从。康熙年间奉命留奉天驻防,来到凤城鸡冠山四台子村驻防,隶属镶黄旗满洲,现居住在凤城市鸡冠山镇四台子郎家堡子处,后一支迁往石城乡郎家堡子。相传清朝有一个郎太后就出于本族。今散居于东沟的黄土坎,新立等地。按字排辈为:“盛玉振廷坤,永庆福德春。万世英雄俊,常吉国后恩。”至今传十余世。
吴扎拉氏(吴氏)
吴扎拉氏又写为“兀喇氏”,取首音吴为姓,祖居长白山,隶属镶白旗满洲,始迁祖忒秋和儿子敦得力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在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处,后营子村岔沟和民主二队也是其聚居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姓就是从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今散居于凤城的宝山,蓝旗乡蓝旗村杨木沟,吴家四沟,岫岩的黄花甸,关门山,东沟的黑沟,宽甸的毛甸子等地。按辈排字为:“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他他拉氏(唐氏)
他他拉氏又写为“他塔喇氏”,谐音取唐为姓。凤城凤山乡唐姓,隶属正红旗满洲,崇德年间,驻奉天府新城堡,六世祖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今散居于凤城的草河,岫岩的岭沟等地。
扎库他氏(张氏)
先祖瓦尔喀人,世居萨齐库山下扎库他城,取地名为氏,后谐音为张姓。东沟县龙王庙张姓,隶属正白旗满洲,始祖从龙入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驻凤凰城,后移居凤城的老鸦窝,东沟龙王庙一带。
那塔拉氏(白氏)
满洲老姓不详,祖居长白山,隶正黄旗满洲,顺治定鼎燕京,始祖从龙入关,传至护军校崇厄力,生二世祖兄弟五人,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驻岫岩,祖居哨子河乡大岭后白家堡,教场沟,玲沟,北沟,南黄旗沟,凤城的白旗,边门等地。
叶赫那拉氏(那氏)
为叶赫嫡派后裔,以地为氏。国初,杨吉砮之女,讳孟古姐姐即孝慈高皇后,敕封杨吉砮之子阿什达尔汉为国舅,其后翁阿岱之孙为国戚。本姓那拉,取首音“那”为姓。清初奇玛瑚随世祖章皇帝入关,隶正蓝旗满洲,生九子,其季讳羊山,于康熙年间自北京拔驻凤凰城,卜居于城西南六十里石柱子。至今传十余世。
喜塔拉氏(齐氏)
取首音谐“齐”为姓。世居长白山喜塔拉地方,因地为氏。图力吉都督与兴祖直皇后之父阿古都督,显祖宣皇后之父至达格都督,敕封国戚舅舅,即太祖高皇帝之舅也。国初,隶正白旗满洲,世为福陵章京品级。清初从龙入关,住北京巴彦伏洛。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驻岫岩,凤凰城等地。今居于岫岩的杨家堡,凤城齐家胡同,东沟的东尖山,合隆,宽甸的八河川等地。四世祖阿古都督之女哈分不哈为显祖宣皇帝之后,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之母。至今传十七世
富察氏(傅氏,富氏)
因地为氏,原居长白山下富察地方。后取首音谐“傅”,“富”为姓。国初,有瑚图来归,隶属正红旗满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凤城边门傅姓,隶属镶红旗满洲,清初从龙入关,驻北京十驸马大街。一世文达力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来凤凰城边门驻防,今散居于凤城的弟兄山,鸡冠山,白旗,刘家河,岫岩的红旗营子,宽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传十四世。
佟佳氏(佟氏)
辽东巨族也。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后迁抚顺以贸易赀雄一方。清大军克抚顺,佟养性输款太祖高皇帝。佟养正遂携族属归正蓝旗汉军。后养正之孙佟国纲,于康熙二十七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谕令,与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图诸大臣考订支派氏族谱,今请归满洲。”部议以佟佳氏官职甚多,应隶汉军。唯国纲本支,宜入满洲,遂为正白旗人。于是满汉分隶,族大支繁,于国朝八大姓中称最焉。康熙年间奉命驻防凤凰城,居住在东汤乡石桥村的梨树沟处,始迁祖“那郎阿亦”
葬于此。后人分散居住在凤山乡发箭岭后的新民村、石城乡的佟家窝棚、叆阳乡的佟家堡以及大洼乡的佟家村,凤城的东汤,石城,草河,岫岩的前营等地。自十世起按辈排字为:“文明承圣治,才德殿应贤。国本境鸿运,和祥保万年 ”。至今传十一世。
马佳氏(马氏)
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镶黄旗满洲,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其弟阿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贡,授七品小京官。嘉庆庚申历官至工部尚书兼正黄旗、镶蓝旗满洲都统,经筵讲官,赏戴花翎,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晋赠达&子太保。赐谥勤直。马氏始祖马穆敦,从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在京都正黄旗二扎兰当差。六世祖朗色被封为“巴鲁图一等侯“,朗依达是西门阵城城守尉,七世祖新泰自1665年至1671年任盛京副都统,八世祖南他海官至佐领,十一世明福曾为青州府将军,林德与长恒都先后任过云南总兵
。马氏后人居住在丹东市振安区的楼房镇(原属凤城市),后移居东港市东沟乡马家岗(原属凤城市),现在散居于东沟的黑沟,龙王庙,凤城的沙里寨,宽甸的毛甸子等地。马氏于1927(民国16年)进行了一次修谱,按辈排字为:“文熙启秀,积庆开先。忠诚绍志,谦惠延年。”至今传十六世。
姜佳氏(姜氏)
清时凤凰城正黄旗满洲恩启牛录,世居辽东地区,杏山人氏。1644年随主入关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世祖哈什太、爵瑚图、胡什布奉命调往盛京,复拨凤凰城驻防,于凤凰城南老虎洞处落户。今散居于东沟的合隆,凤城的草河,宽甸的古楼子,杨木川等地。民国18年(1929年)姜氏后人第八世参议员姜庆元捐资于东港市合隆镇姜家小岗后山建姜氏宗祠。按字排辈为:“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长。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
。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萨嘛喇氏(蔡氏)
始居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地方,隶属镶蓝旗满洲。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始迁祖邦牛奉命由京城拨至凤凰城实边,佐领卡克都里。邦牛生五子
,长子安巴说色居凤山乡梨树村;次子说色、三子何色居沙里寨蔡家堡子;四子科什突居草河乡秋千岭处;五子雅突居地不详,现在黑龙江的双城堡有其一支。今散居于凤城的四门子,宝山,宽甸的青椅山,岫岩的洋河等地。按字排辈为:“景运兴克昌,贵荣继德芳。世永延福寿,奕崇庆其光。”
舒穆禄氏(徐氏)
祖居库尔喀、呼兰、长白山、佛阿拉、沈阳、吉阳等地。凤城叆阳徐姓,隶正白旗满洲。始祖叶臣世居朱舍哩地方,国初率亲族归附,太祖之妹嫁之,称额驸,仍居朱舍哩地方,其后裔于康熙年间拨至凤凰城,今散居于凤城的刘家河,宽甸的永甸,大川头,岫岩的哈达碑等地。
萨古达氏(罗氏)
岫岩的红旗营子乡罗姓,隶正红旗满洲。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二始祖罗固太拨至岫岩,取祖首音为姓。今散居于凤城的凤山等地。
石马拉氏(石氏)
岫岩的新甸石姓,老姓为石马拉氏,后取首音“石”为姓,隶镶蓝旗满洲。元宝之子那力胡达跟随大师彭明平定吴三桂叛乱有功,后拔驻岫岩。今散居于岫岩的红旗营子等地。
田佳氏(田氏)
祖居长白山,隶正黄旗满洲。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驻岫岩,今散居于岫岩的兴隆,凤城的草河等地。
凤城的东石砬子沟有杨,陈,吴姓,属于依彻满洲,原居乌拉(今吉林市附近)女真部落。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驻来凤凰城。
凤城边门,凤山有徐,文姓,属于包衣满洲。文佳氏,隶镶白旗满洲(《文佳氏家谱》载隶镶白旗新满洲)。清顺治年间自朝鲜义州迁来充当通译官,居凤城二台子,后散居于凤城的凤山,草河,岫岩等地。
满洲八旗有锡伯兵,其后裔大多融入满族共同体。锡伯人原居吉林伯都讷(吉林扶余),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又有300名锡伯兵和家属来凤凰城戍边,其姓氏有白,温,何,杨,沈,莫,吴,那,高等。
白雅拉氏(白氏)
取首音“白”为姓,居凤城宝山乡大营子村。
温都尔氏(温氏)
取首音“温”为姓,居凤城宝山乡小四台子村,白旗乡王家沟。
那拉氏(那氏)
取首音“那”为姓,居凤城蓝旗乡老老鸟窝村,后移至杨木乡那家堡。
郭落佳氏(高氏)
谐音取“高”为姓,居凤城红旗镇四家村。
(二)蒙古旗人姓氏
蒙古旗人分为陈蒙古八旗姓氏和巴尔虎旗蒙古姓氏
陈蒙古八旗,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帝派蒙古八旗官兵随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官兵驻防凤凰城,在叆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屯垦。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有鄂,陈,康,苏,戴,卜,白,常,巴,谢,何,吴,石,艾,张,王,李,马等姓氏。
李雅拉氏(李氏)
取首音“李”为姓,岫岩的哈达碑乡李氏,隶镶红旗蒙古。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奇风岭驻防,今散居于岫岩的汤池,凤城的赛马等地。
萨拉氏(白氏,谢氏)
隶镶蓝旗蒙古。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始祖白达色到牛庄落户,后裔取祖名首音“白”为姓,弟黑达色携家眷来岫岩定居,取谢氏为姓。今散居于岫岩的哈达碑,偏岭,凤城的大堡,石城,宽甸的长甸等地。
治良匡氏(张氏)
前营乡张姓,隶镶黄旗蒙古,十三祖伯尔格于1741年(乾隆六年)任岫岩防御使,奉母佟氏,携弟来岫岩定居。
鄂尔佳氏(鄂氏)
鄂尔多斯人,隶镶黄旗蒙古,取首音“鄂”为姓。清顺治元年由盛京拔驻凤凰城大堡三官庙和城东小隈等处。
胡尔佳氏(胡氏)
元世祖忽必烈后裔,隶正黄旗蒙古,后以首音“忽”为姓,因胡与忽同音故写成胡姓,博希特于1634年(天聪八年)归附清朝,随军攻锦州阵亡,其子达罕从龙入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驻凤凰城东影壁山。
巴尔虎旗蒙古
原居喀尔喀地方,因受准噶尔的威胁,率巴尔虎万余人南下,游牧于张家口外。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经大臣议奏,拔驻盛京,其中一部分拔驻凤凰城,岫岩等地,另设一旗,俗称九旗。巴尔虎旗蒙古,有卡氏(马姓),谢京氏(谢姓),陶国浑氏(陶姓),何西勒氏(何姓),吴西勒氏(吴姓,敖姓),穆奇德氏(穆姓,秦姓),包尔机根氏(包姓),梅林奇德氏(梅姓),沙图噜氏(沙姓)等姓。
穆奇德氏(秦氏)
秦姓,隶巴尔虎旗蒙古,先祖罗拔伙住辽阳,乾隆年间,移居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民国年间列凤城秦,黄,鲍,刘四大家族之首位。
(三)汉军旗人姓氏
汉军旗人有盛京旗籍和凤城旗籍之分。
盛京旗籍有:王氏,教氏,管氏,李氏,顾氏,卢氏,曾氏,黄氏,扈氏,门氏,阎氏,艾氏等姓氏。凤城旗籍有:夏氏,安氏,门氏等姓氏。另有清初驻凤城壮丁,原是福建人,因为平定“三藩之乱”有功,被编入八旗。四名马夫,也分别编入正黄旗汉军(姜氏),正红旗汉军(赵氏),正蓝旗汉军(傅氏),正白旗汉军(曹氏)。还有台丁,站丁原来是云南人,平定吴三桂时被俘虏,解至盛京兵部拔驻柳边条和驿站做苦工。台丁挖边壕,站丁递送公文,其姓氏有:吴氏,李氏,王氏,刘氏,宫氏,宋氏等姓氏。
山东莱阳人,自辽阳随清兵入关,隶镶蓝旗汉军,1679年(康熙十八年)拔驻凤凰城,居住于大堡阎家村,后移居草河等地。
山东人,1625年(天命十年)平定镇江中军陈良策反叛,王元忠因立功授佐领世职,其后裔住凤凰城。
云南人,“三藩之乱”时归清,后随军移驻山东,先人扈林于1726年(雍正四年)来凤城投旗
一, 哨子河乡曹氏,老姓索绰罗,始祖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三子-索长阿。现基排辈字为“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鳞、昌、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凤、图、斌。
二,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
三, 大房身乡蔡氏,老姓萨马拉。
四, 红旗乡傅氏,老姓富察氏,其排字为:“文、景、德、贵、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五, 哈达碑乡赵氏,老姓伊尔根觉罗氏。撤马罕牛录。
六, 哈达碑乡满氏,长白山三道沟人。
七, 汤沟乡赫氏,老姓赫舍里,以大族分为赫、张、康三个汉姓。康为正黄旗、赫、张为正白旗。
赫舍里氏分支较繁,在辽东一带分布较广,赫、张、康三姓大体上沿长白山脉直到辽南山脊两侧都有分布。如边门、叆阳、通远堡、青城子、石庙子、三家子、汤沟青凉山、药山一带。
八, 偏岭乡关氏,老姓为瓜尔佳,辈份排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杨家堡乡杨氏,老姓为易木查氏,为辽东旧族,相传为杨四郎与大辽公主之后,融入北族,故其姓中有易木二字,合之为杨。
杨家堡乡齐氏,老姓喜塔拉,其远祖为阿古都督,阿古都督之女哈分不哈为显祖宣皇帝后。入京居于巴颜洛豆子胡同。康熙二十四年拨回岫岩驻防。其辈分排字为:“00永00,保恩常贵庆、00英奎景,祥振广运恒,0端有吉肇,鹏兴万世隆,0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古。”其中0为缺字。
十一,岫岩县哨子河乡刘氏:其家祖籍在辽宁省岫岩县北曹家堡子,是满族王爷后代.据说不知什么原因全家犯抄,连夜带着金银财宝出逃,为了逃避追杀全家改为刘姓.家谱在文革时被烧毁,据见过家谱的族人讲,谱书里有精美的绣像.人物为红顶黑帽官员形像.眼眉是用绿色天鹅绒绣成.
据老辈人讲近祖有两位,一个叫夏虎,一个叫巴力.他们是兄弟.传下来的辈份排字为:治,国,兴,承,业,安,邦,荣,显,明,忠,义,恒,柏,树,天,保,福,常,增。这个家族与哨子河乡曹氏有世姻关系。
十二、岭沟乡席氏,老姓待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百姓通谱网欢迎您!
金二小学:满涛,来啦!
日 | 阅读:203次 | 来源: | 关键词:
金二小学:满涛,来啦!
这几天,只要您路过金二小学的大门口,就会看到两大张醒目的海报。走进教学楼,您更会发现大厅里更是壮观,到处是同学们的作品&&海报、手抄报,主题只有一个&&&满涛,来了!&
同学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日。这天下午,校园里沸腾了,同学们早早地坐在教室里观看作家见面会的现场直播,最荣幸的要数那能够直接与作家面对面的200名学生代表了。这些学生代表因自己设计的海报、手抄报获奖而收到了&与满涛面对面&的入场券。大家将读过的满涛的作品带到了现场,在聆听作家讲座的时候认真记录,并在互动的环节踊跃地发言,有的是对满涛叔叔作品的想法、期待,有的是对自己写作和阅读方面不满意的地方提出了困惑,满涛叔叔都一一耐心的解答。最后,同学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请满涛叔叔签名、合影留念。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同学们都是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要将满涛叔叔的地址留下,以后还可以保持联系。
&读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对话;读书,更是一种心灵的旅行。&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不仅近距离地接触了名作家,也更深入地认识到读书的好处,也学到了许多读书的方法。我校一直坚持每个学期都要举办校园阅读节活动,这也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相信,通过这样有价值的活动,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能与好书交朋友,与智慧手牵手,共同将我校营造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书香校园!
金二小学杨宇琪供稿&&&&&&&&& 责任编辑:高令旭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祖藉江西的高姓的来源_百度知道辽宁绥中永安乡高姓来至哪里_百度知道百姓通谱网欢迎您!
通融之美——满维起山水画谈
日 | 阅读:121次 | 来源: | 关键词:
  满维起的山水画,可以引发人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暴画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因为满维起的画,着眼所在是西南地区的苗乡、侗寨等少数民族风景。这类形象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无论青绿、抑或写意,都是难寻踪迹的。相对传统山水画描绘中原地区的崇山峻岭与江南水乡的远山近渚,满维起所画的以广西、贵州地区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创作对象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浮想的奇异性。故而他在描绘对象的表现上,本来应该与传统山水画拉开很大的距离,在一种极具异域性的视觉效果中展现其画面所想表达的对象。这正如西方风景画,在以写生为基础的创作观念下,不同地域的风光,就自然会引发画面在风格、语言以及最终视觉效果上的极大差异。然而事实上,虽然满维起的画面足以令人一眼辨出。在众多山水画风中独树一帜。但是,这种独特的差异并没有在他的画面中膨胀到一种极致的程度,没有成为他画面中惟一的视觉元素。甚至相反,这种独特性的视觉元素在画面中是被消融在某种传统因素的共性之中。那么,在描摹对象与传统山水画具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下,满维起的山水画为什么没有如同西方风景画一样,因为表现对象的差异而与传统山水画凸现一种绝对的异样性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将这种原本应该突兀的&特性&消融于某种传统的共性因素中,是满维起对待传统的一种机智表现,也是他自身文化内涵的某种自然流露。其结果便是:满家山水展卷于目前,乍观之下,是令人惊叹的异乡风景;然进而细察,则其山其水,草木繁茂,山体滋昂之中流动着的,却仍然是一种传统的意蕴与境界。从根本上看,他所描绘的西南风景与中原山川、江南远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而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更为微妙的地方在于:满维起的这种与传统的天生联系,又没有走到用与传统的&共性&&遏制画面新生的&特异&,而是让两者得到了合理的融合,在矛盾之中获得了一种美感上的统一。于是,足以令西方风景画为之叹服的现象在满维起身上显现了:他竟然在传统的共性与个体的特性之中,寻到了一条通融的表现方式,使得其画面在古典精微的简淡与含蓄中显现出现代性的律动,这在西方风景画以革命为发展的风格史中是难得一见的。
  应该说,满维起的成功得益于他对传统山水画的深度浸泡。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不同于西方风景画以矛盾与冲突来实现,而是借助对山水本体精神观照一以贯之的。这种差别是两种文化立足点的差异所造成的,与西方科学理性精神不同,中国人的理念之中,本体和现象是浑然不可分的,正如章太炎曾言:&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那么,这种&体用不二&的实用理性使得中国人没有先验的道,道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万物运行之中。于是,将道赋予世间万物的中国人反过来又在世间万物中求道,文艺便成为求道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以载道&才可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绘画者亦然,&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升载寂寥,披图可鉴&。而山水画则尤为如此,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王微提出了&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姚最则提出了&心师造化&&这里的造化不是指自然万物,而是指道在天地之间运行产生万物的过程,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因此,所谓&心师造化&就是指师于万物之中道的运行,后世张躁所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同于此。他的&外师造化&是要求画者在观察万物表象的同时,还要能深刻体悟宇宙造化的内在生命与流动的生机,其结果是要求&中得心源&。然而,心源并非凭空而出,而是画者心中&造化&衍生物象的结果。画者要仿照宇宙之道,造化运行的过程,在其心中创想出心造之物,或是心造之境。它的存在与形式不强求与自然物象统一,而是要求与万物生成的造化方式相统一。
  那么,精于此道的满维起也就自然不会因为他所面对的&对象&,而放弃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有的精神审美,走向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冲突与背离的路子上,故而他在画面的营造中,一方面师从西南山水表象上的奇异之景,而另一方面则更为注重在这样的山水中怎样体现对&道生万物&的观照,从而确保他的画面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精神层面上的一致性,用画面体现出一种心境,一种对感知世界的超越。以这种态度对待传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因为在确保与传统山水画相衔接的基础上,满维起用与传统山水画精神观照相一致的方式消解了西南风景突兀于传统山水画的&不和&之处,但同时也以西南之景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并使两者融会贯通,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山水风格。
  这种矛盾之中的融会与贯通在满维起对待古人山水图式的继承与发展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山水为今日中国山水画坛提供了较为少见的崇高感,在大都玩弄笔墨小情趣的潮流中,他极力地去表现山川本身高大健朗的质感属性,诚如有些学者所论,这种画面构成与北宋山水的&三远&空间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然而,他对古人的&三远&却并非一种直接的接受,试拿满家山水比较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高远,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满氏高远不同于范氏平面直立的高耸图式,满维起的高耸是一种山体空间叠加的结果,越往上行,就越多出一种空间上向里推进的纵深感,以一种大与小,虚与实的对比组合,完成了山体视觉上崇高峻朗的最终效果。他的深远亦然,在山体与山体的前后组合中分割空间的完整性,并以此显现层峦叠嶂的深远空间,再辅以浓淡、黑白、深浅、干湿的对比,或墨与色、或冷与暖的对比,表现出郁郁葱葱的多层空间的重山之貌,与传统北宋山水图式有着某种同工之妙,但却绝非一种只懂得&脚丫子气&的重复。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一种结果,原因便在于满维起面对的客观物象是远离传统图式的对象,他无法直接简单套用古人的山水图式,为了能够在画面中显现他所面对的山川之景,他就必须将其改换面貌。然而,他的改换又并非是一种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切人到传统图式之中,以传统来消融创作对象的&突兀&,以新貌来突破传统图式的&陈旧&,从而在两者之间获得了一种平衡,并以小青绿的面貌为今日中国山水画贡献了较为少见的健朗力雅的图式风格。
  从画面的构成看,满维起描绘的风景大都具备几种要素:山岳的高峻、水波的浩淼、峡谷的幽深、云霞的微茫以及树木的苍古。这一类景物很容易让人产生雄强崇高的视觉联想。但满维起画面中的这种崇高性的联想,并非一种压抑悲情的崇高,他的画面以广阔迷茫的空间统汇、融合、调动并选裁这一类景物,常常以相同形状,相同动向的线条重重并置,层层组合,仿佛音乐中重复扩展的乐句,伴随着感情的波澜将画面情绪推向高潮,在形式上具有一种轻松华滋的张力,所以满维起的山水在崇高之中渗透着的是一种轻松而华美的清雅与秀丽。在繁茂丰富的画面内,显现出一派&雄秀清远&的气象,其画清风拂面,绿荫醉人,令人如人幽雅静美之胜地。山石房屋、林木流水被安排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透出几分灵秀的壮美。
  满维起的山水属于密体小青绿,画面多景象,无论方寸之小,抑或丈尺之巨,皆万物繁茂,层峦叠嶂,饱涨着生命力的律动感。而在这样的画面中显现出灵秀之气并不容易,但满维起都运用他独具风貌的小青绿实现了这样的审美追求。他在继承青绿山水严谨工细的法度之下,以消退了火气的青、绿、蓝为主调,衬以墨色的含蓄与凝重,在色度的明暗对比及变化中尽现空间的变化与灵动,从而避免了传统青绿的僵硬与单调。他的作品构图饱满,充实而富有张力,虽然画面常常繁满茂密,大幅满纸,几乎不留空白,但却能安排有序,满而不塞,繁而不密。能够茂密之中见空灵,空旷之中见物象,可谓之满密而不滞,尽显空幽清雅之意。其画造型以中锋勾勒与皴染相统一的方式为主,早期曾作过粗笔触、大块面的山水,而近期则多以羊毫小笔作大画。仅就表现方式而言,他的画无论大景小景,山石林木,皆以中锋勾勒轮廓,较少泼墨,常常于细微之处呈现出隽秀清逸的文人气息,这样的工整与雅致是当今山水画坛少有的收获之一&&于崇高的严肃中尽现轻松的华滋,于饱满的丰腴之中渗透灵秀的律动,于厚实的张力中暗示秀美的轻盈,有论者云其画,是在矛盾的性质中获得了一种通融的美感,当为不谬也。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族镶黄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