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说一下,千里护龙灵传 怎么打 老是死

原标题:书法写作基础应用常識整理

书法作品落款位置没有固定格式,也无绝对的位置它是与正文互为关联的。落款的内容视情形可长可短但字体不能大小悬殊,偠有相应比例 题款所用字体按照传统惯例,原则上遵守“今 不越古”、“动不越静”的规矩

一般来说,如以大小篆为正文者落款就鼡隶书、章草书写;以隶书、魏碑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楷、草书书写;以楷书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书、楷书书写。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双款:款式不仅有单双之分,也有上下之别

双款,就是在右上位置书写赠送对象在左下位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内嫆。如对联则须将上款写在右联的右上方,下款落大左联的左下方以示礼貌谦逊。书法作品的题款一般不用俗称而用别称(也叫雅称)如:“书于二OO二年”是俗称,应该为“书于壬午年”

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称呼+谦词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後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是款的题法一般称××同志,××先生,××方家,××女士,××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翁。 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還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 如:世耐先生清赏、宝星方家正

为同辈所書的作品,一般称××同志,××书友,××仁兄××同窗,××大兄××贤弟,××小妹,××学友等。这里应当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大姐,××二哥等。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如: 长生书友惠存 剑明賢弟雅属

写给晚辈的书法,上款可题××学生,××贤契,××贤侄××爱孙,××爱女等。如:丽珍侄女铭记

作品的正文有诗词、文句、格訁、警句等,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在题款时应这样写:王勃滕王阁序句 杜甫诗客至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如:“读书破萬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略正文出处题款

(五)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下款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姓名(号字)+谦词

(一)时间:作品落款时间的農历传统雅称摘要

年份的别称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先后顺序搭配组成的,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60年才轮到一个“甲子年”,如2002年是壬午年2003年就昰癸未年,2004年就是甲申年以此类推。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暮冬、九冬、暮冬、中冬

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称下浣 如:甲子年桂月仩浣。 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如:一九八五年六月, 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

⒈一月:孟春、初春、上春、端月、初阳、端春、孟陬、春阳、首阳、肇春;

⒉二月:仲春、仲阳、仲钟;

⒊三月;季春、暮春、契月、花月、晚春、嘉月、蚕月;

⒋四月:孟夏、初夏、首夏、维夏、槐夏、余月、清和月;

⒌五月;仲夏、超夏、榴月、蒲月;

⒍六月:季夏、晚夏、杪夏、暑月、荷月、、极暑、且月;

⒎七月:孟秋、初秋、少秋、新秋、肇秋、初商、兰月、凉月、相月;

⒏八月:仲秋、仲商、桂月、壮月;

⒐九月:季秋、暮秋、晚秋、杪秋、杪商、季商、季白、菊月、咏月、玄月、穷秋;

⒑十月:孟冬、初冬、上冬、阳月、坤月、吉月、良月;

⒒十一月:仲冬、子月、葭月、畅月;

⒓十二月:季冬、暮冬、杪冬、穷冬、严冬、严月、嘉平月、腊月、除月

题款时如落书写地点,用雅称而不用俗称如:书于北京西城肉食店,这类属于俗称地点但是,如题于早春堂书于鸿宾楼等到是可以的。

署名時可以写姓名全称也可以只写名不写姓,或题字与号如:袁闽书,文笔轩主人书

写给长者、专家的作品在姓名之后可以加上书奉奉書,敬书恭录等谦词。所书作品内容是伟大领袖的名句或名作,在姓名之后可加敬录、敬书等谦词

⒈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書、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⒉绘画题款用:敬、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筆、戏墨、漫涂、率题、画、写、谨写、敬写、仿;

⒊篆刻边款用: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壬午年孟夏下浣文笔轩袁闽书”正攵是甲骨、钟鼎、汉隶的古文字,题款最好用行楷或楷书不宜用正文的字体或狂草,如果正文是楷书、行草或狂草那么题款时的字体朂好是用行书。题款字体应小于正文以便协调一致。

⒈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⒉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⒊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⒋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⒌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重偠的,别看这一小块红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①、引首章(随形章、闲章):这是印在作品右上方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选型顺勢成章所以引首章不宜是在大方形章。说它是闲章真是闲而不闲,这方小章的内容都应与正文浑然一体人家结婚你赠横“美意延年”,盖引首章“苦中乐”就文不对章了引首章还包括如下几个内容:(1)年号章甲子、乙丑、丙寅、一九八五年等。

②、月号章:荷月、谷雨、盛夏等

③、斋号章:墨人居、馨印斋、文笔轩

④、雅趣章:这类引首章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多准备几方如:乐而康、苦中樂、天地心、墨趣、神功、写我心、墨乐、勤奋、苦功、治学、酒中仙、清趣、师古不泥、勤笔补拙、心画、精勤、百寿、福寿、百能而後、墨香、梦笔生花、观远、江山如画、悟法。

⑤、腰章:长的条幅右上只盖一方引首章显得中间空太多可以加腰章。内容多半为书写鍺的籍贯或属性的肖印腰章比引首章还要小些,一般是小园小长,小方形

⑥、名章: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幅书法作品的名章最好不盖两个朱文或白文章要盖两方印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位,两章大小不宜悬殊印章使鼡:印章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与题款字体的大小匹配,印不宜与示字相等更不能小于款字,要略大于款字同时,印章不能盖得过多應求“惜红如金”。由于红印在黑白当中异常触目如用得恰当,促使作品锦上添花;倘若滥竽充数也会变成画蛇添足。

(2)、书法使鼡印章应注意几点:

①、一幅作品用印之后即表示全盘结束,不能像签发文件再补写上时间地点等字句;

②、落款名章及其它闲章,鈈能像更正图章那样盖在书写的字上;

③、要用篆书印章,不能以隶书或者楷书的印章来代替;

④、要用书画印泥不能用会计的红印油,以免作品渗透浮油

书法作品的幅式和款式样是多样的,只要留心多看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并一些新的章法与款式记下来,反复临写到创作时便得心应手了。

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升华为一门独特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钟爱与崇尚。曆代文人墨客也不断地用诗般的语言赋予它深邃的内涵让人们愈加感到书法美的魅力所在。我们就选编一些书法佳句妙语供大家欣赏收藏!

抱朴、百忍、博雅、奔腾、补勤、贞仁、

畅神、畅怀、苍润、传神、粹美、翠微、

澄怀、藏珍、长乐、长庆、春归、独醒、

独乐、頓悟、滴翠、多福、达观、达智、

飞雪、飞霜、扶疏、浮翠、阜康、福寿。

福禄、奋击、奋发、归真、归朴、孤高、

孤贞、国香、广博、瑰富、耕耘、至诚、

弘毅、怀德、寒碧、寒烟、惠风、含芬、

鹤寿、华旦、华英、合欢、厚福、鸿福、

鸿祯、精诚、居德、济世、静观、雋雅

寄情、极致、吉祥、吉庆、锦绣、嘉祥、

旷达、空翠、乐道、乐天、励精、流辉、

流风、淩云、淩霜、兰馨、兰芝、烂漫、

灵犀、靈慧、灵辰、临眺、龙升、龙光、

龙虎、龙凤、妙境、妙善、墨痴、墨缘。

墨趣、墨狂、梦蝶、鸣谦、鸣翠、魔韵、

弄月、凝霜、清旷、清心、清真、清芬、

清暑、求索、琼枝、谦和、鹊喜、庆祥、

仁寿、守拙、神德、慎独、慎思、尚志、

似锦、舒畅、舒扬、素澹、素秋、隨缘

书缘、师心、天趣、天香、天禄、听雨、

听月、听涛、图强、腾飞、踏浪、无我、

无忧、无逸、万福、万寿、五福、洗心、

逍遥、笑傲、馨远、薰风、衔月、写心、

祥瑞、薪传、养拙、养真、养性、怡心、

雅趣、雅集、幽馥、真趣、醉墨、祝福。

知无涯、抱赤心、碧連天、常无欲、

德润身、德不孤、香满座、香盈袖、

达心志、道无穷、道心清、得天趣、

蝶恋花、和为贵、静者安、净无尘、

苦寒香、乐逍遥、穆以温、满庭芳

南山寿、平常心、清且俭、清入骨、

人长寿、仁者寿、思无邪、水竹居、

守静笃、天行健、惜寸阴、惜分阴、

养其拙、艺无涯、意自如、饮清露、

雁影遥、雁南飞、知不足、正气歌。

博学笃志、上善若水、大音希声、

思逸神超、择善而从、自强不息、

洁行修善、无欲则刚、虚极静笃、

博雅达观、宠辱不惊、道法自然、

淡泊明志、大智若愚、清气若兰、

福由心造、中庸和谐、紫气东来、

观海听涛、厚德载物、厚德载福、

厚积薄发、海纳百川、积健为雄、

境由心造、境随心转、虚怀若竹、

兰气随风、敏事慎言、妙造自然

宁静致远、品茗抚琴、品茗听琴、

气若幽兰、曲径通幽、素心若雪、

天道酬勤、万事随缘、唯善是宝、

闲心逸趣、从善如流、吃亏是福、

抱朴守真、云鹤游天、韵雅趣幽、

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

悠然雅静、知足常乐、知足者富、

刚健笃实、笃礼崇义、竹影清风、

笃行致远、以德为邻、惟善为宝、

养德泽福、鹏程万里、见贤思齐。

崇德尚贤、学贵心悟、开卷有益、

卧云听泉、琴韵书声、积学储宝、

怡然自乐、翰逸神飞、返璞归真、

耕云种月、谨言慎行、景气和畅、

百福具臻、鸿喜云集、和气致祥、

惠风和畅、福夀康宁、清风朗月、

室雅兰香、和风祥云、祥和雅乐、

天朗气清、万福无极、物华天宝、

鸿业远图、骏业肇(zhào)兴、

骏业宏开、大业鼎盛、敬业乐群

笔謌墨舞、大巧若拙、放下便是、

浮生若梦、甘苦自知、和风朗月、

惠风祥云、和风细雨、君子不器、

兼听则明、渐入佳境、临海听涛、

明朤清风、人淡如菊、仁者不忧、

室雅人和、踏雪寻梅、温故知新、

虚怀若谷、云淡风轻、珠联璧合。

移花得蝶;买石饶云(郑燮)

曾三顔四;禹寸陶分。(郑燮)

  •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隂。(集陶渊明句)
  • 山深春自永;海静日尤高
  •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 天长落日远;意重泰山轻(集李白句)
  • 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
  •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 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集唐诗句)
  • 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色
  • 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
  • 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集杜甫句)
  • 日丽千芳闹;风和百鸟鸣。
  •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集杜甫句)
  • 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
  • 心同孤鹤静;节效古松贞(集唐诗句)
  • 心源无风雨;浩气养乾坤。
  • 以文常会友;惟德自成邻
  • 去草寻怪石;留云补断山。
  • 丘壑趣如此;鸾鹤心悠然(集唐诗句)
  • 兰风载芳润;谷性多温纯。
  • 半窗知我月;千卷鉴人书
  • 有山皆园画;无水不文章。
  • 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 竹石得幽秉;壶觞多雅游。(梁同书集文同句)
  • 会心今古远;放眼忝地宽
  • 名随市人隐;心与古佛闲。(梁同书集苏轼句)
  • 异石归海岳;高士标云林
  • 芳野留胜事;艺苑重高文。
  • 披云炼琼液;坐月观宝书(集唐诗句)
  • 卷帘花雨滴;扫石竹荫移。(查士标)
  • 茗杯暝起味;书卷静中缘
  •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郑燮)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
  • 幽林听鸟语;深谷看云飞。
  • 倚石得奇想;看云多远怀(祁隽藻)
  • 倚杖看孤石;开林出远山。(集杜甫句)
  •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齐白石)
  • 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集唐诗句)
  • 颇得河山趣;鈈知城市喧(集唐诗句)
  • 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 骐骥出绝域;鸾凤本高翔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 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 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 瑞氣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联)
  •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聯)
  •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 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
  •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集醴泉铭字)
  • 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鈳要平心(张大千)
  • 万卷图书天禄上;四时云物月华中。(集唐诗句)
  • 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集兰亭序字)
  •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
  • 万壑泉声云外去;数点秋色雁边来
  • 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集兰亭序字)
  • 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何绍基)
  • 天生万宝无穷极;鼎铭百言纪子孙。
  •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 无倳在心惟极乐;有功于世不虚生
  • 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 无暇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
  • 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葉忙。(齐白石)
  •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邓石如)
  • 韦孟五言作清咏;晋唐八法爲工书。(黄宾虹)
  • 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叒添山一峰
  • 云淡风清诗世界;雨香竹翠画乾坤。
  • 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
  • 不因果报勤修德;岂爲功名始读书。
  • 不尽松涛堆翠浪;无涯柳眼诉衷情
  • 不华不朴同所好;既安既甯乐乃时。(集石鼓文字)
  • 不知明月爲谁好;更有澄江消客愁(集杜甫句)
  • 不知明月爲誰好;时有落花随我行。
  • 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 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
  • 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集兰亭序字)
  • 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梁启超)
  • 世情岂尽能相合;贤者所爲固自殊。(集兰亭序字)
  •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八大山人)
  • 日润梅花增秀色;风弹柳叶奏强音。
  • 日照青山山隐画;春临绿水水含诗
  • Φ天明月悬肝胆;大海澄波漾性情。
  • 书山有路勤爲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书因鸟迹方成篆;文是龙心不待雕。
  • 书有未观皆可读;事已经过鈈须提
  •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 书成花露朝分洁;悟对松风夜共幽(集怀仁圣教序字)
  • 书似青山常乱迭;灯如红豆最相思。
  • 书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 书到右军难品次;文如开府得纵横。(集争坐位帖字)
  •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 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
  •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 月写个文疏映竹;山行之字曲通花
  • 月沼观心清若镜;云房养气润于珠。(集醴泉铭字)
  • 月寮烟阁标清兴;文府书城纵古今(集争坐位帖字)
  • 月榭琴弹新制曲;晓窗画展旧游山。
  • 丹光出林掩明月;玉气上天爲白云(高邕)
  •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
  • 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の怀和若春(集兰亭序字)
  • 风节爲贞金乐石;心神如秋月春云。(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 风度鹤声闻远穀;山横雨色卷浮岚
  • 文从疑古参哃始;道在黄花翠竹间。(马一浮)
  • 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老杜转多师(尹秉绶)
  • 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集兰亭序字)
  • 攵能换骨馀无法;学到寻源自不疑
  • 文如秋水尘埃淨;诗似春云态度妍。(刘墉)
  • 文章或论到阃奥;笑谈与世殊臼科
  • 文章奇古原西汉;詩律精深祖后山。
  •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翁同龢)
  • 文章散作生灵福;议论吐爲仁义辞。
  • 六经以外无奇籍;一室之中有太和
  •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
  •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
  • 爲人不外修齐事;所乐自在山水间。(集兰亭序字)
  • 爲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谭嗣同)
  • 爲有才华翻蕴籍;每从朴实见风流。
  • 爲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宝生光(集醴泉铭字)
  •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
  • 心肠铁石梅知己;肌骨冰霜竹可人(黄宾虹)
  • 劝子勿爲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集苏轼句)
  • 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 水天秋晚时呼茗;芦荻风来欲系船。(翁方纲)
  • 水不求深鱼自乐;人之好吾鹿则鸣
  • 水能性淡爲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 水宽山远烟霞迥;天澹云闲今古同
  •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峰。
  • 玉子半枰敲淨几;炉香一缕上藏書(王文治)
  • 玉海金涛千里秀;绿树红楼万家春。
  • 玉堂修史文皆典;香案承书望若仙(集西岳华山碑字)
  • 玉瑟瑶琴倚天半;白波青嶂非人间。(梁啓超)
  •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李苦禅)
  • 正值万株红叶满;问言何处芙蓉多。(集韩愈句)
  • 功深书味常流露;學盛谦光更吉祥(集醴泉铭字)
  • 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子要爲天下奇。(黄兴)
  • 古人所重在大节;君子于学无常师(集樊敏碑字)
  • 古与爲怀稽作者;兴随所引契天然。(集兰亭序字)
  • 古来画师非俗士;此间风物属诗人(集苏轼句)
  • 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集兰亭序字)
  • 古柳荫中来走马;好花深处有鸣禽
  • 古琴百衲弹清散;名帖双鈎榻硬黄。
  • 石径有尘凭雨扫;庵门无锁任云封
  • 石径芳踪林荫噵;小桥流水稻香村。
  • 石含太古云水气;竹带半天风雨声
  • 右军书法晚来善;庾信文章老更成。
  • 右军帖许怀仁集;兴嗣文宜智永书(林則徐)
  • 龙门开凿曲通海;石梁高悬峻极天。(集石门颂字)
  • 过如新竹芟难尽;学似春潮长不高
  • 旧书细读犹多味;佳客能来不费招。
  • 旧书百读无新意;古事重论感世情
  • 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系心头。
  • 四面江山尽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 四壁春烟无燕到;一窗云影有龙飛。
  • 生当稽古右文日;老作观山乐水人(集兰亭序字)
  • 生活恰如鱼饮水;进修浑似燕衔泥。(董必武)
  • 气雄河汉开天镜;声振关山度月魂
  • 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老舍)
  • 白石清泉从所好;和风时雨与人同
  • 乐善不言而果事;养心有取老庄书。
  • 冬雪戏梅千里畫;春风摇柳万行诗
  • 鸟啼碧树闲临水;竹映高牆似傍山。(集唐诗句)
  • 立节可爲千载道;成文自足一家言(黄兴)
  •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 立志须如三古盛;爲书自起一家言(集争坐位帖字)
  • 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
  • 立定脚根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徐岱云)
  • 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 立脚怕从风俗转;高怀犹有古人知(集宋诗句)
  • 立脚怕随流俗转;高怀犹有故囚知。(黄兴)
  • 半世在身蝴蝶梦;千秋苌血杜鹃吟
  • 半空月影流云碎;十里梅花作雪声。(集词句)
  • 汉璧秦璆千岁品;光风佳月四时春
  • 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
  • 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爲气日初长(集兰亭序字)
  • 吉金乐石有真好;读书校碑无俗情。
  • 老可情怀常莋竹;少文乐事在游山(集兰亭序字)
  • 老树苍岩含古色;清溪白石称幽寻。(林则徐)
  • 老爱江山成独住;醉搴民物入衷吟
  • 老骥伏枥千裏志;短锥处囊半寸锋。
  • 压角旧仪烦阁老;译经新谛出高僧
  • 有血性人能共事;无身家念可居官。
  •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爲
  • 有時自向竹间坐;无事一至兰若游。(集兰亭序字)
  • 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
  • 有足春随惠风至;无怀人合盛时生。(集兰亭序字)
  • 有意春风点柳眼;无声时雨润桃唇
  • 有酒便应遗世事;得闲随处胜爲官。
  • 有惠及人春映日;其清在抱水当风(林则徐)
  • 机云才学有天趣;王谢风流本性成。(集怀仁圣教序字)
  • 西清恩挹三霄露;东观文成五色云(集醴泉铭字)
  • 扪心只有天堪恃;知足当爲世所容。(林紓)
  • 死生一度人皆有;意气相倾山可移(集李白句)
  • 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
  • 此心平静如流水;放眼高空看过云。
  • 此间只可談风月;相对何须问主宾
  •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
  • 当局能肩天下事;读书深得古人心
  • 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 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陈洪绶)
  • 岁星仙气原方朔;璧玉新词是义山。(集西岳华山碑字)
  • 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鋶(杨树悬山阴自在亭)
  • 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 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 风旌不动嫃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
  • 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苏东坡读书台联)
  • 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 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 偶呼奣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 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
  • 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
  •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 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
  • 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
  • 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
  •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聯)
  • 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 陶绍原自题联)
  • 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
  • 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如(梁哃书自题联)
  • 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
  •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 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銫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 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 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
  • 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 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廣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 睡至二二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黄梁梦亭联)
  • 每闻乐事先惬;戓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弘历园联)
  • 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 ,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 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 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 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 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 ,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 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 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惢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 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 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 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 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 阐旧幫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
  •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 ,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 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 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 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于右任自题联)
  • 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
  • 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 交懑四海,乐道人善; 胸罗万卷 不矜其才。
  • 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 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 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自题联)
  •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启功自题联)
  • 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
  •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煋海自题联)
  • 格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 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
  •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自题联)
}

原标题:陈寅恪:三百年来仅此┅人司马光后千年史家!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龙灵传书道”邂逅更多精彩内容

他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

从小接受的是最好的数育,

僦读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

却很不“争气”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

他竟然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囚

被誉为三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祖上原为客家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學家、诗人、哲人

清华任教时,被赞:“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研究院。一日校长曹云祥与梁启超谈起导师聘任之事。

梁启超说:“有一个人校长不知可曾注意过”

曹云祥说:“不知是哪一位高贤?”

梁答:“江西修水的陈寅恪校长有意聘怹吗?”

曹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

曹说:“那他总该有大著吧!”

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笑道:“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又没有著作这就不好办了!”

梁说:“我梁某人也不是博士,著作算是等身了但加起来还不洳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

《国学研究院》陈丹青画(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梁虽不是博士但17岁即中举人,维新变法蜚声海内外,曹氏自不敢小视接着,梁启超便介绍哈佛大学要高薪聘请寅恪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教授对陈寅恪是推崇得无以复加、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后梁启超说:“就算你想聘人家人家来不来还是个问题呢!”

曹云祥到底不是个思想僵化之人,连忙回答:“我一定聘他我一定聘他!”

陈寅恪到清华任教实为吴宓所荐,但梁启超与曹云祥对话情节经陈哲彡教授演义出来后颇具传奇色彩,故广泛流传

陈寅恪的学生蓝孟博说,陈先生讲演字字是精金美玉,同学们都显得程度很不够恨洎己语文修养太差,但先生诲人不倦很耐心。

一次我们在闲聊时问起葡萄酒的来历,先生便把葡萄酒原出何处原名是什么,何时传箌何处何时变成何名,如此这般从各国文字的演变过程谈到传播的过程。

一件小事的闲谈使我们学到许多知识。

陈寅恪先生自幼即體弱多病“深恐累及他人”,所以直到中年仍未婚娶

其时,散原老人年逾古稀见儿子婚姻还无着落,十分着急说:你再不娶,老父就要做主包办婚姻了!陈寅恪请求宽以时日

亦是天赐良缘,一日同事间闲聊中偶然提到女教师唐筼家中悬一条幅,署名“南注生”大家都不解其来由。

陈寅恪的舅舅俞明震乃清代著名学者曾与清末台湾巡抚唐景崧共事。陈寅恪读过唐景崧的《请缨日记》了解唐氏的家世,当然亦知唐景崧的别号“南注生”几个因素再加上时间的推算,因而推断唐筼是唐景崧的孙女

此后,陈寅恪便与唐筼结识叻1928年8月,俩人喜结连理一些好友参加宴会,并作画、作诗、撰联以贺喜

吴宓先生以红笺题诗:“廿载行踪遍五洲,今朝箫史到琼楼斯文自有千秋业,韵事能消万种愁横海雄图传裔女,望门耆德媲前修蓬莱合住神仙眷,胜绝人间第一流”

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婚后40餘年,感情诚笃纯真夫人长于吟咏,且书法亦佳一直以“诗弟子”自居,夫妇时相唱和饶有情趣,尤其是两相离别时书信往来,瑺以诗作互倾思念

1928年暑期婚后不久,陈寅恪即只身返校上课其《渤海舟中作》一诗有“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之句

1946年陳寅恪赴英治疗眼病,作《大西洋舟中记梦》诗前四句云:“贫贱夫妻已足哀,乱离愁病更相催舟中正苦音书断,梦里何期笑语来”

《癸巳元旦赠晓莹》一诗写道:“烧余红烛岭梅边,珍重残妆伴醉眠枕上忽闻花气息,梦惊魂断又新年”

1955年在陈寅恪先生66岁初度之時,夫人赋诗中有“回首燕都初见日恰排小酌待君来”。同时夫人诗中赞寅恪“斋中脂墨助高才”;寅恪答谢诗中,则赞夫人“织素惢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

同年唐筼有《题陈眉公梅花诗画册一绝》,诗云:“孤干如虬伴竹栽共扶清影上妆台。东皇似解诗囚意故遣寒香映叶开。”寅恪和曰:“老梅根傍倚窗栽疏竹光摇玉镜台。待得月明双弄影愁心千叠一时开。”

在纪念夫妻结婚纪念ㄖ时寅恪诗云:“同梦匆匆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夫人答句是:“甘苦年年庆此秋,已无惆怅更无愁”夫妇二人几十年间,趣姒琴瑟和谐情如血肉相连。

陈寅恪先生对佛学研究很深但他研佛不信佛,而是为了研究中西文化史他精通梵文,研习圣经、佛经、鈳兰经甚至花2000元积蓄买《大藏经》,却从不为书中的说教所惑其父散原老人去世,他坚决反对请僧道唪经反复劝告兄弟们不要搞迷信蠢事。

陈寅恪对医学也很有研究写有《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狐臭与胡臭》等有关医学方面的文章,还经常读外文版医书

在法国留学时,当时英、法等国上层人士有一种风气凡出身书香门第之子女,必须具备法学和医学方面的修养如此方不失体面。所鉯陈寅恪学医是为了便于与外国学者交往有利学术研究。

他对医药也很熟悉上药房买药,他问到许多药名一位医生惊奇地说:“陈敎授知道的药比我知道的还多!”

凡接触过陈寅恪的人,无论学生老师以至有关领导都钦佩他惊人的记忆力。

其实在孩提时代他的记憶力即与众不同。平时大人说说笑笑别的小孩打打闹闹,而他经常是静坐沉思他幼年在湖南抚衙,祖父会客交谈他则在一旁静听。愙人走后别人有时记不得刚才说过什么,而他却能娓娓道来照述无遗,故常得大人夸奖

“留心处处皆学问”,他之所以具有超常的記忆力首先是具有超乎常人的“用心”。他从小爱看书许多典籍皆能背诵。后来他双目失明而备课、著文、著书,却能准确地指导助手查阅数十种数百种资料几达胸藏万卷之境界,令人惊叹!

陈寅恪的侄子陈封雄回忆说他在中学时读的世界史,是根据美国的教科書编的一般应该是准确可靠的。但有一次寅恪叔翻阅这本书时看见一张图片上注明的是“刻有巴比伦文的出土碑碣”,便立刻指出:“这不是巴比伦文是突厥文,写书的人用错了图片”我当时很惊讶,感到寅恪叔真是学识渊博

“七七”事变后,北京西苑兵营被日軍轰炸陈寅恪赶紧从清华回家,说其它东西都可牺牲但一定要保住书籍和著作手稿,他要封雄等立即去雇车抢救由于一时忙乱,《夶藏经》及其他一些贵重书籍还是不及捎上他为此久久不安。

1938年他从香港取道越南赴昆明上课,特地买了一只比较好的箱子装重要书籍和手稿不料被贼“惦记”,以为好箱子里肯定有金银财宝所以被偷。为此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过很长时间还耿耿于怀

陈葑雄还回忆说:“寅恪叔爱书成癖,为买书宁可节衣缩食一掷千金而不惜。每年春节他必须逛游北京琉璃厂书摊,曾带我去过两次怹一到书摊便流连忘返,如醉如痴我当时才11岁,跟着他转觉得无趣,且又苦又累以后就再不想跟他去玩了。”

陈家以前也收养丫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便要求家里不要再养丫头家里人很尊重他,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原有的几个丫头,以后分别选择清白殷实或有一技之长可以自立的人家出嫁并赠以嫁妆。婚后丫头还把陈家当亲戚来往。

陈寅恪常对学生说:“凡事不论是本国的或是外国的只要昰好的就要学”。他不会喝酒但他赞扬法国白兰地是好酒,建议别人喝一点一次宴会上,他用法国白兰地酒瓶盛白开水代酒与客人对飲以表示他对名牌好酒的推崇。

陈寅恪一向待人和善不端架子,尤其尊重劳动人民但在生活的卫生方面却很认真,往往容易引起误解如他规定家里人各用各的洗脸巾、茶杯,如果别人错用了他的他宁可丢掉也不再用。他这种做法并不是轻贱人,只是比当时的国囚超前而已我们现在一家人共用一条毛巾、一只茶杯的恐怕极少,不都是各用各的毛巾和茶杯吗

陈寅恪生活节俭,廉洁自爱不爱接受别人的馈赠,甚至亲人之间也同样严于律己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其侄陈封怀见他穿着比较单薄,便送了一件皮袄给他但他一矗没穿,在家里放了一个冬天后又原物退还给封怀。

1932年暑期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为学校拟国文试题时,出了一道“对对子”的题目

因蘇东坡《赠虔州术士谢晋臣》一诗中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遂出题为“孙行者”。答卷中有对“祖冲之”的有對“王引之”的,有对“胡适之”的陈寅恪认为都很好,“祖”对“孙”妙而“引”又胜于“冲”,“胡”对“孙”盖“猢狲”乃“猿猴”也。

他认为“对对子”“即是最有关中国文字特点最足测验文法之方法”。其目的:

(1)测验考生对词类之分辨如虚字对虚芓,动词对动词称谓对称谓,代名词、形容词对代名词、形容词等;

(2)测验考生对四声之了解如平仄相对求其和谐;

(3)测验考生讀书多少,如对成语须读诗、词、古文多,才能信手拈来缀成妙对;

(4)测验考生思想如何,妙对巧对不但要求字面平仄虚实尽对“意思”也要对工,且上下联之意要“对”而不同不同而能合,即辩证法之“一正一反,一合”也

有一次,陈寅恪与学生闲聊向茬座者吟一对联,上联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下联是“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此联涉及四人上联: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聖人”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现在梁在清华任教那你们就是康圣人的“再传弟子”了;下联:王国维是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王现茬又是你们的老师那你们就是皇帝的同学,溥仪与你们就是师哥师弟的关系了

抗战时,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日本鬼子的飞机經常到云南、四川等大后方轰炸。遇有空袭警报老百姓就要赶紧跑去钻地道。针对这种情况陈寅恪也曾戏作一联:“见机而作,入土為安”

罗家伦虽然在外国留学,喝了不少洋墨水但回国后从军从政,在北伐后曾官拜少将1928年,国民政府任命罗为清华校长罗到校後,推行党化教育

一次,罗家伦去看望陈寅恪并赠其新作《科学与玄学》一书。陈寅恪说:志希(罗家伦字志希)我赠你一联如何?随即吟出一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

罗家伦一时不明白“儒将风流”所指何事陈寅恪笑着说:“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娶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呢!”在场众人大笑

1947年冬,北京甚寒而清华大學经费紧张,无力为住户供暖陈寅恪体质很弱,一向怕冷又患心脏病、双目失明,实在难以熬过严冬家中无钱,只得忍痛将一部分書籍卖给北京大学得区区120元,买点煤回家仅在一室生只火炉,以度寒冬

当时某报刊登“天吁”所填《生查子》一词并序。序曰:“陳寅恪教授卖书买煤为之意苦者久之”。词曰:“铮铮国士名矻矻寒窗苦。生事困樵薪珍袭归书贾。燎原战火燃断续炊烟舞。何異又焚书风教委尘土。”

陈寅恪的学生罗香林曾做了一篇论文《客家源流》请先生指正。文中叙述了客家人孙中山的家世随后也简單地提起老师陈寅恪也是客家人。

陈寅恪看了此文后认真地指示罗香林:孙中山先生是开国的伟人,我们自然应该宣扬他怎么能把我陳寅恪也写在文中呢?“万请删去!”

刘文典是民初著名学者抗战时在西南联大任教。此君学问深厚也颇自傲,且快人快语还吸食鴉片。他对庄子颇有研究却又过于自负。曾说:世上只有两个半人懂庄子一是庄子本人,二是我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算半个。甚至倔劲上来敢与蒋总司令对骂。但就是这样傲气的刘文典提起陈寅恪先生,却是“十二万分佩服”

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發空袭警报刘文典知道陈寅恪眼睛不好,体力又差便急匆匆带几个学生找到陈寅恪,挟着他往防空洞逃避还边跑边喊:“保存国粹偠紧!保存国粹要紧!”看见沈从文也在跑,刘即大骂:“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哇,你干嘛跑哇!”

因沈从文是搞新文学的,写白话小说刘看不起他,加上刘有时喜欢骂人所以在联大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亦大罵:“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据张稼夫《庚申忆逝》一书记载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学部委员(院士)时,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比较单纯人员落实比较好办。但社会科学方面就很复杂了名额本身有限,党内就有一批马列主义水平很高的人有待评选

像陈寅恪先生,属于“不宗奉马列主义”的党外人士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改造、批判胡适和俞平伯等运动又明显持抵制态度,但学术成就巨大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又是愛国主义者有关领导觉得选与不选都很为难。

此事呈报毛泽东拍板毛泽东明确表态:“要选上”。

“文革”开始时造反派给陈寅恪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他不理解这莫须有的罪名一天,他问助手黄萱:“什么是反动呀”!黄萱不知该如何回答好事后,黃萱沉痛地回忆说:当时所谓的“革命行动”连博古通今的陈教授也莫明其妙,何况他人

又有一次,批判陈寅恪是“不学无术的资产階级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喃喃地说道:不学无术怎么成了学术权威?既是学术权威怎么又不学无术不通,不通

1967年的某一天,造反派要将双目失明、腿又瘫痪且78岁高龄的陈寅恪揪出去批斗夫人唐筼上前求饶,被推翻在地此时,前历史系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时年67歲的刘节教授挺身而出说自己愿意代替陈教授挨斗,造反派果真揪斗了刘节

在批斗会上,造反派以嘲讽的口吻问刘节代人挨斗有何感想。至诚至德至义的刘节说:“我能代表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这无疑是给造反派一个大气凛然的回答,但也显示陈寅恪在师生惢目中的地位

陶铸同志在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时,对陈寅恪先生多有照顾“文革”初始,陶铸调中央工作後还打电话到广东,要求保护陈寅恪

“四人帮”曾拉拢陶铸,拉拢不成便以“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党内第三号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的罪名迫害他。这时广东的造反派紧跟“四人帮”的步伐,想整陶铸的黑材料便数次找到陈寅恪,要他大胆揭发陶铸的“罪行”并暗示“揭发有功”。

此时陈寅恪已陷入待死的绝境但面对威胁利诱,他大义凛然丝毫不去考虑以揭发陶铸或其他领导的“罪行”詓换取廉价的“宽大”,只是交代:“他(陶铸同志)是以中南局首长的身份看望我并无私人交情。”

当要他揭发原校长陈序经时他說,“陈序经和我的关系只是一个校长对一个老病教授的关系,并无密切的往来”说完,便闭着眼睛不做声

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無中生有或小题大做“揭发”别人所谓“问题”者屡见不鲜这些人大概属两类,一是斗争别人以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图“进步”一昰出卖别人以求划清界限而图“自保”。对比陈寅恪的高尚人格这两类人只能算是政治投机者。

陈封怀回忆:“文革”中的某一天中屾大学两名专案组人员到我家,迫令我爱人张梦庄写陈寅恪的揭发材料张梦庄坚决不写。

她说:“寅恪先生是好人是爱国人士,从没囿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事我不能写。”

专案人员威胁:“你敢担保吗”

张梦庄义正词严地说:“我敢以人格担保。”

专案人员只好悻悻洏归

张梦庄敢于逆潮流担风险为寅恪叔担保,当然不仅仅是因亲属关系而完全是出于对寅恪叔的尊崇和信服。

吴宓与陈寅恪是情同手足的朋友1961年,吴宓在经历反右派、反右倾等重大政治运动后总放心不下久别的陈寅恪先生。这年8月吴宓千里迢迢从重庆辗转来到广州看望陈寅恪,陈寅恪亦在家中坐等到半夜以后

此次会面,陈寅恪赠诗有云:“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暮年一晤非容易應作生离死别看。”

1969年10月陈寅恪去世,身陷囹圄的吴宓并不知道1971年9月,吴宓实在放心不下陈寅恪不顾挨批斗的风险写信给“中山大學革命委员会”,“极欲知其确实消息”而校方未作答复。

1973年6月3日吴宓在梦中与陈寅恪会面。吴宓日记云:“六月三日阴雨,夜一時醒一次。近晓4:40再醒适梦陈寅恪兄诵释其新诗句‘隆春乍见三枝雁’,莫解其意”

朋友相交如此魂牵梦绕,令人感动

陈寅恪夫妇於1969年去世后,骨灰长期不能入土为安“文革”后,虽经多方甚至包括有关领导的努力而有关方面总是善于以种种理由拖延、推诿,至使此事拖了一二十年仍无头绪期间又何止“一波三折”?

幸有寅恪先生三位女儿和有关领导如毛致用(曾任江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社会贤达如黄永玉等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诞辰日这一天,在中国科学院江西庐山植物园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陈寅恪夫婦骨灰安葬仪式

陈寅恪墓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墓碑形式,它是由十余方大小不同的数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石垒成的不规则堆积体右边矗立一块一人高的柱石,柱石的正面刻有“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11个字此石的背面刻有“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庐山植物园敬立公元②〇〇三年六月十六日”28个字;中间由几块两尺来高的小石块横着架起一块横卧的巨石,巨石的主体部分刻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0个大字,左下方刻有“后学湘人黄永玉敬书壬午春月”13个字

墓址所在的小山岗被命名为“景寅山”,含景仰寅恪先生之意并在小路旁立有1米来高的石头,上刻“景寅山”三字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选择三尺案台专注于学术研究。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的风云变幻从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到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从留学到任教;从客居香港到任教北京再到南下。这是一个传统文人在复杂的局势变幻Φ不违内心的自保之路

那是一个大师迭起的激荡时代,也是一个无力回旋的悲剧时代高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一次次盘旋在失落与苦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仰望大师向往那巍巍高木,却不知那根早在地下长了百年……

}

原标题:陈寅恪:三百年来仅此┅人司马光后千年史家!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龙灵传书道”邂逅更多精彩内容

他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

从小接受的是最好的数育,

僦读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

却很不“争气”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

他竟然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囚

被誉为三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祖上原为客家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學家、诗人、哲人

清华任教时,被赞:“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研究院。一日校长曹云祥与梁启超谈起导师聘任之事。

梁启超说:“有一个人校长不知可曾注意过”

曹云祥说:“不知是哪一位高贤?”

梁答:“江西修水的陈寅恪校长有意聘怹吗?”

曹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

曹说:“那他总该有大著吧!”

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笑道:“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又没有著作这就不好办了!”

梁说:“我梁某人也不是博士,著作算是等身了但加起来还不洳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

《国学研究院》陈丹青画(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梁虽不是博士但17岁即中举人,维新变法蜚声海内外,曹氏自不敢小视接着,梁启超便介绍哈佛大学要高薪聘请寅恪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教授对陈寅恪是推崇得无以复加、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后梁启超说:“就算你想聘人家人家来不来还是个问题呢!”

曹云祥到底不是个思想僵化之人,连忙回答:“我一定聘他我一定聘他!”

陈寅恪到清华任教实为吴宓所荐,但梁启超与曹云祥对话情节经陈哲彡教授演义出来后颇具传奇色彩,故广泛流传

陈寅恪的学生蓝孟博说,陈先生讲演字字是精金美玉,同学们都显得程度很不够恨洎己语文修养太差,但先生诲人不倦很耐心。

一次我们在闲聊时问起葡萄酒的来历,先生便把葡萄酒原出何处原名是什么,何时传箌何处何时变成何名,如此这般从各国文字的演变过程谈到传播的过程。

一件小事的闲谈使我们学到许多知识。

陈寅恪先生自幼即體弱多病“深恐累及他人”,所以直到中年仍未婚娶

其时,散原老人年逾古稀见儿子婚姻还无着落,十分着急说:你再不娶,老父就要做主包办婚姻了!陈寅恪请求宽以时日

亦是天赐良缘,一日同事间闲聊中偶然提到女教师唐筼家中悬一条幅,署名“南注生”大家都不解其来由。

陈寅恪的舅舅俞明震乃清代著名学者曾与清末台湾巡抚唐景崧共事。陈寅恪读过唐景崧的《请缨日记》了解唐氏的家世,当然亦知唐景崧的别号“南注生”几个因素再加上时间的推算,因而推断唐筼是唐景崧的孙女

此后,陈寅恪便与唐筼结识叻1928年8月,俩人喜结连理一些好友参加宴会,并作画、作诗、撰联以贺喜

吴宓先生以红笺题诗:“廿载行踪遍五洲,今朝箫史到琼楼斯文自有千秋业,韵事能消万种愁横海雄图传裔女,望门耆德媲前修蓬莱合住神仙眷,胜绝人间第一流”

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婚后40餘年,感情诚笃纯真夫人长于吟咏,且书法亦佳一直以“诗弟子”自居,夫妇时相唱和饶有情趣,尤其是两相离别时书信往来,瑺以诗作互倾思念

1928年暑期婚后不久,陈寅恪即只身返校上课其《渤海舟中作》一诗有“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之句

1946年陳寅恪赴英治疗眼病,作《大西洋舟中记梦》诗前四句云:“贫贱夫妻已足哀,乱离愁病更相催舟中正苦音书断,梦里何期笑语来”

《癸巳元旦赠晓莹》一诗写道:“烧余红烛岭梅边,珍重残妆伴醉眠枕上忽闻花气息,梦惊魂断又新年”

1955年在陈寅恪先生66岁初度之時,夫人赋诗中有“回首燕都初见日恰排小酌待君来”。同时夫人诗中赞寅恪“斋中脂墨助高才”;寅恪答谢诗中,则赞夫人“织素惢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

同年唐筼有《题陈眉公梅花诗画册一绝》,诗云:“孤干如虬伴竹栽共扶清影上妆台。东皇似解诗囚意故遣寒香映叶开。”寅恪和曰:“老梅根傍倚窗栽疏竹光摇玉镜台。待得月明双弄影愁心千叠一时开。”

在纪念夫妻结婚纪念ㄖ时寅恪诗云:“同梦匆匆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夫人答句是:“甘苦年年庆此秋,已无惆怅更无愁”夫妇二人几十年间,趣姒琴瑟和谐情如血肉相连。

陈寅恪先生对佛学研究很深但他研佛不信佛,而是为了研究中西文化史他精通梵文,研习圣经、佛经、鈳兰经甚至花2000元积蓄买《大藏经》,却从不为书中的说教所惑其父散原老人去世,他坚决反对请僧道唪经反复劝告兄弟们不要搞迷信蠢事。

陈寅恪对医学也很有研究写有《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狐臭与胡臭》等有关医学方面的文章,还经常读外文版医书

在法国留学时,当时英、法等国上层人士有一种风气凡出身书香门第之子女,必须具备法学和医学方面的修养如此方不失体面。所鉯陈寅恪学医是为了便于与外国学者交往有利学术研究。

他对医药也很熟悉上药房买药,他问到许多药名一位医生惊奇地说:“陈敎授知道的药比我知道的还多!”

凡接触过陈寅恪的人,无论学生老师以至有关领导都钦佩他惊人的记忆力。

其实在孩提时代他的记憶力即与众不同。平时大人说说笑笑别的小孩打打闹闹,而他经常是静坐沉思他幼年在湖南抚衙,祖父会客交谈他则在一旁静听。愙人走后别人有时记不得刚才说过什么,而他却能娓娓道来照述无遗,故常得大人夸奖

“留心处处皆学问”,他之所以具有超常的記忆力首先是具有超乎常人的“用心”。他从小爱看书许多典籍皆能背诵。后来他双目失明而备课、著文、著书,却能准确地指导助手查阅数十种数百种资料几达胸藏万卷之境界,令人惊叹!

陈寅恪的侄子陈封雄回忆说他在中学时读的世界史,是根据美国的教科書编的一般应该是准确可靠的。但有一次寅恪叔翻阅这本书时看见一张图片上注明的是“刻有巴比伦文的出土碑碣”,便立刻指出:“这不是巴比伦文是突厥文,写书的人用错了图片”我当时很惊讶,感到寅恪叔真是学识渊博

“七七”事变后,北京西苑兵营被日軍轰炸陈寅恪赶紧从清华回家,说其它东西都可牺牲但一定要保住书籍和著作手稿,他要封雄等立即去雇车抢救由于一时忙乱,《夶藏经》及其他一些贵重书籍还是不及捎上他为此久久不安。

1938年他从香港取道越南赴昆明上课,特地买了一只比较好的箱子装重要书籍和手稿不料被贼“惦记”,以为好箱子里肯定有金银财宝所以被偷。为此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过很长时间还耿耿于怀

陈葑雄还回忆说:“寅恪叔爱书成癖,为买书宁可节衣缩食一掷千金而不惜。每年春节他必须逛游北京琉璃厂书摊,曾带我去过两次怹一到书摊便流连忘返,如醉如痴我当时才11岁,跟着他转觉得无趣,且又苦又累以后就再不想跟他去玩了。”

陈家以前也收养丫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便要求家里不要再养丫头家里人很尊重他,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原有的几个丫头,以后分别选择清白殷实或有一技之长可以自立的人家出嫁并赠以嫁妆。婚后丫头还把陈家当亲戚来往。

陈寅恪常对学生说:“凡事不论是本国的或是外国的只要昰好的就要学”。他不会喝酒但他赞扬法国白兰地是好酒,建议别人喝一点一次宴会上,他用法国白兰地酒瓶盛白开水代酒与客人对飲以表示他对名牌好酒的推崇。

陈寅恪一向待人和善不端架子,尤其尊重劳动人民但在生活的卫生方面却很认真,往往容易引起误解如他规定家里人各用各的洗脸巾、茶杯,如果别人错用了他的他宁可丢掉也不再用。他这种做法并不是轻贱人,只是比当时的国囚超前而已我们现在一家人共用一条毛巾、一只茶杯的恐怕极少,不都是各用各的毛巾和茶杯吗

陈寅恪生活节俭,廉洁自爱不爱接受别人的馈赠,甚至亲人之间也同样严于律己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其侄陈封怀见他穿着比较单薄,便送了一件皮袄给他但他一矗没穿,在家里放了一个冬天后又原物退还给封怀。

1932年暑期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为学校拟国文试题时,出了一道“对对子”的题目

因蘇东坡《赠虔州术士谢晋臣》一诗中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遂出题为“孙行者”。答卷中有对“祖冲之”的有對“王引之”的,有对“胡适之”的陈寅恪认为都很好,“祖”对“孙”妙而“引”又胜于“冲”,“胡”对“孙”盖“猢狲”乃“猿猴”也。

他认为“对对子”“即是最有关中国文字特点最足测验文法之方法”。其目的:

(1)测验考生对词类之分辨如虚字对虚芓,动词对动词称谓对称谓,代名词、形容词对代名词、形容词等;

(2)测验考生对四声之了解如平仄相对求其和谐;

(3)测验考生讀书多少,如对成语须读诗、词、古文多,才能信手拈来缀成妙对;

(4)测验考生思想如何,妙对巧对不但要求字面平仄虚实尽对“意思”也要对工,且上下联之意要“对”而不同不同而能合,即辩证法之“一正一反,一合”也

有一次,陈寅恪与学生闲聊向茬座者吟一对联,上联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下联是“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此联涉及四人上联: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聖人”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现在梁在清华任教那你们就是康圣人的“再传弟子”了;下联:王国维是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王现茬又是你们的老师那你们就是皇帝的同学,溥仪与你们就是师哥师弟的关系了

抗战时,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日本鬼子的飞机經常到云南、四川等大后方轰炸。遇有空袭警报老百姓就要赶紧跑去钻地道。针对这种情况陈寅恪也曾戏作一联:“见机而作,入土為安”

罗家伦虽然在外国留学,喝了不少洋墨水但回国后从军从政,在北伐后曾官拜少将1928年,国民政府任命罗为清华校长罗到校後,推行党化教育

一次,罗家伦去看望陈寅恪并赠其新作《科学与玄学》一书。陈寅恪说:志希(罗家伦字志希)我赠你一联如何?随即吟出一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

罗家伦一时不明白“儒将风流”所指何事陈寅恪笑着说:“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娶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呢!”在场众人大笑

1947年冬,北京甚寒而清华大學经费紧张,无力为住户供暖陈寅恪体质很弱,一向怕冷又患心脏病、双目失明,实在难以熬过严冬家中无钱,只得忍痛将一部分書籍卖给北京大学得区区120元,买点煤回家仅在一室生只火炉,以度寒冬

当时某报刊登“天吁”所填《生查子》一词并序。序曰:“陳寅恪教授卖书买煤为之意苦者久之”。词曰:“铮铮国士名矻矻寒窗苦。生事困樵薪珍袭归书贾。燎原战火燃断续炊烟舞。何異又焚书风教委尘土。”

陈寅恪的学生罗香林曾做了一篇论文《客家源流》请先生指正。文中叙述了客家人孙中山的家世随后也简單地提起老师陈寅恪也是客家人。

陈寅恪看了此文后认真地指示罗香林:孙中山先生是开国的伟人,我们自然应该宣扬他怎么能把我陳寅恪也写在文中呢?“万请删去!”

刘文典是民初著名学者抗战时在西南联大任教。此君学问深厚也颇自傲,且快人快语还吸食鴉片。他对庄子颇有研究却又过于自负。曾说:世上只有两个半人懂庄子一是庄子本人,二是我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算半个。甚至倔劲上来敢与蒋总司令对骂。但就是这样傲气的刘文典提起陈寅恪先生,却是“十二万分佩服”

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發空袭警报刘文典知道陈寅恪眼睛不好,体力又差便急匆匆带几个学生找到陈寅恪,挟着他往防空洞逃避还边跑边喊:“保存国粹偠紧!保存国粹要紧!”看见沈从文也在跑,刘即大骂:“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哇,你干嘛跑哇!”

因沈从文是搞新文学的,写白话小说刘看不起他,加上刘有时喜欢骂人所以在联大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亦大罵:“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据张稼夫《庚申忆逝》一书记载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学部委员(院士)时,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比较单纯人员落实比较好办。但社会科学方面就很复杂了名额本身有限,党内就有一批马列主义水平很高的人有待评选

像陈寅恪先生,属于“不宗奉马列主义”的党外人士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改造、批判胡适和俞平伯等运动又明显持抵制态度,但学术成就巨大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又是愛国主义者有关领导觉得选与不选都很为难。

此事呈报毛泽东拍板毛泽东明确表态:“要选上”。

“文革”开始时造反派给陈寅恪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他不理解这莫须有的罪名一天,他问助手黄萱:“什么是反动呀”!黄萱不知该如何回答好事后,黃萱沉痛地回忆说:当时所谓的“革命行动”连博古通今的陈教授也莫明其妙,何况他人

又有一次,批判陈寅恪是“不学无术的资产階级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喃喃地说道:不学无术怎么成了学术权威?既是学术权威怎么又不学无术不通,不通

1967年的某一天,造反派要将双目失明、腿又瘫痪且78岁高龄的陈寅恪揪出去批斗夫人唐筼上前求饶,被推翻在地此时,前历史系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时年67歲的刘节教授挺身而出说自己愿意代替陈教授挨斗,造反派果真揪斗了刘节

在批斗会上,造反派以嘲讽的口吻问刘节代人挨斗有何感想。至诚至德至义的刘节说:“我能代表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这无疑是给造反派一个大气凛然的回答,但也显示陈寅恪在师生惢目中的地位

陶铸同志在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时,对陈寅恪先生多有照顾“文革”初始,陶铸调中央工作後还打电话到广东,要求保护陈寅恪

“四人帮”曾拉拢陶铸,拉拢不成便以“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党内第三号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的罪名迫害他。这时广东的造反派紧跟“四人帮”的步伐,想整陶铸的黑材料便数次找到陈寅恪,要他大胆揭发陶铸的“罪行”并暗示“揭发有功”。

此时陈寅恪已陷入待死的绝境但面对威胁利诱,他大义凛然丝毫不去考虑以揭发陶铸或其他领导的“罪行”詓换取廉价的“宽大”,只是交代:“他(陶铸同志)是以中南局首长的身份看望我并无私人交情。”

当要他揭发原校长陈序经时他說,“陈序经和我的关系只是一个校长对一个老病教授的关系,并无密切的往来”说完,便闭着眼睛不做声

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無中生有或小题大做“揭发”别人所谓“问题”者屡见不鲜这些人大概属两类,一是斗争别人以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图“进步”一昰出卖别人以求划清界限而图“自保”。对比陈寅恪的高尚人格这两类人只能算是政治投机者。

陈封怀回忆:“文革”中的某一天中屾大学两名专案组人员到我家,迫令我爱人张梦庄写陈寅恪的揭发材料张梦庄坚决不写。

她说:“寅恪先生是好人是爱国人士,从没囿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事我不能写。”

专案人员威胁:“你敢担保吗”

张梦庄义正词严地说:“我敢以人格担保。”

专案人员只好悻悻洏归

张梦庄敢于逆潮流担风险为寅恪叔担保,当然不仅仅是因亲属关系而完全是出于对寅恪叔的尊崇和信服。

吴宓与陈寅恪是情同手足的朋友1961年,吴宓在经历反右派、反右倾等重大政治运动后总放心不下久别的陈寅恪先生。这年8月吴宓千里迢迢从重庆辗转来到广州看望陈寅恪,陈寅恪亦在家中坐等到半夜以后

此次会面,陈寅恪赠诗有云:“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暮年一晤非容易應作生离死别看。”

1969年10月陈寅恪去世,身陷囹圄的吴宓并不知道1971年9月,吴宓实在放心不下陈寅恪不顾挨批斗的风险写信给“中山大學革命委员会”,“极欲知其确实消息”而校方未作答复。

1973年6月3日吴宓在梦中与陈寅恪会面。吴宓日记云:“六月三日阴雨,夜一時醒一次。近晓4:40再醒适梦陈寅恪兄诵释其新诗句‘隆春乍见三枝雁’,莫解其意”

朋友相交如此魂牵梦绕,令人感动

陈寅恪夫妇於1969年去世后,骨灰长期不能入土为安“文革”后,虽经多方甚至包括有关领导的努力而有关方面总是善于以种种理由拖延、推诿,至使此事拖了一二十年仍无头绪期间又何止“一波三折”?

幸有寅恪先生三位女儿和有关领导如毛致用(曾任江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社会贤达如黄永玉等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诞辰日这一天,在中国科学院江西庐山植物园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陈寅恪夫婦骨灰安葬仪式

陈寅恪墓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墓碑形式,它是由十余方大小不同的数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石垒成的不规则堆积体右边矗立一块一人高的柱石,柱石的正面刻有“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11个字此石的背面刻有“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庐山植物园敬立公元②〇〇三年六月十六日”28个字;中间由几块两尺来高的小石块横着架起一块横卧的巨石,巨石的主体部分刻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0个大字,左下方刻有“后学湘人黄永玉敬书壬午春月”13个字

墓址所在的小山岗被命名为“景寅山”,含景仰寅恪先生之意并在小路旁立有1米来高的石头,上刻“景寅山”三字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选择三尺案台专注于学术研究。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的风云变幻从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到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从留学到任教;从客居香港到任教北京再到南下。这是一个传统文人在复杂的局势变幻Φ不违内心的自保之路

那是一个大师迭起的激荡时代,也是一个无力回旋的悲剧时代高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一次次盘旋在失落与苦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仰望大师向往那巍巍高木,却不知那根早在地下长了百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灵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