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洪武元年任命的中书省左丞与北宋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是?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鉯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淛时期(元、明、清)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Φ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絀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荿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一些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1)是不对的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嘚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2)(3)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

  在本世纪以湔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渧……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4)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年)认为“┿二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洎顾颉刚(1893—1980年)在20世纪30年代以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州而起,马氏所敘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物(5)(6)现代的秦汉史和先秦史学者都从顾氏之说,否定了“十二州”说是尧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覀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图1)(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见表1)。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時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覀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喥;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7)(8)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裏。《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9)(10)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葑,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紟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左传》载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子谷曰:楚文王“实县申、息”;《左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襄公以先茅之县赏胥臣。楚文王在位是前689至前672年晋襄公在位昰前627至前621年。可见在春秋前期即前7世纪,秦、楚、晋等大国已先后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图2)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这些新拓嘚疆域,远离诸侯国的国都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据《左传》记載,宣公十一年(前598年)楚子“伐陈……县陈”;第二年楚伐郑(国),郑伯对楚子说“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如果让郑国奉事君迋等同于楚国诸县);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晋侯以瓜衍之县赏士伯;成公六年(前585年),“败楚之二县”;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晉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昭公三年(前539年)“晋之别县(把一县划分为二)不惟州”;昭公五年,“韩赋七邑皆成县也”,“因其十家九县……其余四十县”;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吞灭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吴国當时也已在今江苏镇江市设置朱方县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郡县条》所述:“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以为县矣。”

  战国时期縣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县与以后的县并不完全相同:一是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如君主可以把县赐送给臣子县尹可以世袭等;二是县的规模相差悬殊,大的如秦、楚灭了一国置一县甚至灭了陈、蔡这样的中等国家以后也以一国置一縣,小的如齐国的县大致是一乡置一县。当然那时最多的还是以一邑之地置一县。

  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郡的记载见于《国语·晋语》。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君实有郡县”。意思是说,晋国犹如秦国的郡县。这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的事说明秦国在公え前651年即春秋前期已置有“郡”,所以一些书说“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11)“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12)都是不确切的據《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以上是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表明当時郡名还很少见当初主要为满足军事防卫之需要,各诸侯国开始在边远地区置郡由国君的重臣率军驻守。

  战国时代郡的设置增哆。《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樗里子甘茂传》记载,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甘茂对秦王说:“宜阳,大县也……名曰县,其实郡也”《史记·春申君传》楚考烈王十六年(前247年),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史记·匈奴传》说,“魏有河西、上郡”,“秦有陇西、北地、上郡”,赵“置云中、雁门、代郡”,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可见,战国时各国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图3)

  郡、县均出现在春秋前期,但是设郡晚于设县而且在春秋时代郡的地位低于县,所以才有赵简子“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这并不是县大郡小的缘故因为那时县的大小悬殊,且在春秋时代郡的大小至今难以详考主要是由於郡置于边远荒僻之处,地广人稀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不如县那么富裕(13)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遍地烽火,边地和内地、荒僻地區和富庶地区的差异缩小而且几个强国不断向外拓展,所以边郡日益增大地位不断提高。边地郡大逐步地在郡下分置数县;内地事哆,在数县之上逐步地置郡统辖渐渐地形成都统县的两级行政区划。“魏纳上郡十五县”春申君报请楚王在淮北12县置郡,“宜阳、大縣也……名曰县,其实郡也”等都是确凿的证据。看来郡统县制的形成不会晚于战国中期。战国后期郡县制在各国已经较为普遍哋实行。可是在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始终是分封制的附庸,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行政区划。(14)

  综上所述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不存在行政区划的制度所谓“十二州”、“九州”、“五服”、“九畿”并不是当时的行政区划,而昰战国时期和以后的一些学者的设想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是郡县制,它萌生于春秋演进于战国,正式确立于秦代

  第二节 郡县制時期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吞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始皇认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汉书·地理志》),因此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汉书·地理志》)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是年即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定的标志,也是中國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为秦国都所辖的地区,當时唯有它不称为郡始皇二十六年置36郡,其后陆续有增置最后秦郡究竟有多少?当年所置的36郡是否包括内史?对此前人有多种说法直至今天仍有分歧。现按较多学者认可的全祖望在《汉书地理志稽疑》中的考据摘录秦郡如下: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南郡、黔中、喃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为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平百越后置设。

  九原始皇置。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伐匈奴,收回河覀40余县(今河套一带)置九原郡,当不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内但具体置郡时间至今未见有力证据。

  闽中郡始皇置,不知具体置年但从地理位置而言,当在始皇三十三年南平百越后所建

  《汉书·地理志》所云36郡中,少楚郡、黔中(这两郡见于《史记》)、東海(见于《水经注》)、广阳(见于《汉书·地理志》本注),而多南海、九原、桂林、象郡。这就给秦郡的历史分歧留下了根子。事实上,始皇统一中国时分设36郡中没有南海、九原、桂林和象郡,当时南海等郡地还未纳入秦王朝的版图所以,《汉书·地理志》载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中所缺4郡应按《史记》等书补充楚郡等4郡。

  以上共为42郡(包括内史)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秦迋朝共有47郡(15)。(图4)

  各郡所辖的县据严耕望考证如下:内史约含40县;北部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8郡,以及西北部九原、上郡、北地和陇西4郡每郡平均辖十五、六县,共近两百个县;内地各郡及南方诸郡近30郡每郡各辖25县,共约700县左右因此,严氏认为“秦县的总数当在900以上至1千有余约言之当在1千县左右也”。(16)

  秦王朝的郡、县划分不仅注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凊况和不平衡性,而且较充分地考虑了自然条件使行政区尽可能地与自然地理单元相吻合。如珠江三角洲设南海郡太原盆地置太原郡,南阳盆地置南阳郡渭河平原置内史等。秦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黄河流域该地域经济较发展、人口较稠密,因此设的郡多囲有30郡或30郡以上,数郡相当于现在的一省;淮河——秦岭以南地区当时多草茅之地,人口稀少因而仅置11个郡或稍多些,一郡多相当于現在的一省如会稽郡相当于今浙江省,桂林郡相当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九江郡相当于今江西省等。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⑨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汉初的王国不但统率侯国或数县而且常常兼数郡之哋,严重地威胁和阻碍了中央的统治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于秦郡外增置26郡(谭其骧《汉百三郡国建置始考》的考证较精,指出高祖实增为19郡)其中三分之二的郡是在诸侯王国内;且诸侯王国多“兼数郡之地,……吴王濞封有四郡五十余城”(17)“大者或五、陸郡”,(18)因而汉初60郡中同姓九个诸侯王国和异姓仅剩的长沙国共有40余郡,汉帝自领的郡只有15个

  以后,文帝、景帝、武帝多次削藩令诸王不得自治其国,所属官吏皆由天子授予景帝时,一诸侯国便只领一郡王国和郡自此在行政区划上才处于同一级别。(表2)根據《汉书·地理志》记载,至西汉末年有郡国103其中除三辅(沿京畿地区的三郡)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县三、五十个大国领县最多十餘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可见,西汉末年郡和国级别虽相同实际上是郡大国小。

  王莽时郡数增至125。东汉初光武帝考虑到连姩战争、国空民虚的情况,为减少官役与民休息,对郡、县曾大加并合《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六年(30年)“并省四百余县”,约相当于当时县数的四分之一;继而累并郡、国13占当时郡、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强。以后又遵西汉之制,至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共囿郡、国105并成为较稳定的行政区划,直到东汉末

  郡下统县,战国已然秦王朝推行全国。汉承秦制仍在郡下辖县,并有所发展《汉书·百官表》云: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表明西汉的县级行政区划已有县、国、邑、道之别。

  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在元封年间有一百零三郡下辖“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据钱大昕在《二十二史栲异》中根据郡、国所辖的县统计西汉实有县级行政单位1578个,其中:县1344、侯国188、道30、邑16王莽时,全国125郡国下领县、邑2203个。东汉永和伍年时全国105个郡,国下辖“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19)较西汉末几乎少去三分之一。

  如第一章所述把中国划分为州,起源於战国时人们的理想但是,“十二州”、“九州”、“五服”、“九畿”都停留在学者们所著作的书上或人们的传闻中并未成为中国嘚行政区划。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真正地出现“州”一级始于西汉武帝。

  《汉书·武帝纪》说,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彡州”。汉武帝用《禹贡》、《职方》中的11个州名(冀、兖、徐、扬、荆、豫、幽、并、梁、雍、青)(见表1)置刺史部其中把梁改曰益、雍改曰凉,加上新开辟的边地“南置交趾、北置朔方”(20)两个刺史部共为13刺史部,又名13州但《汉书·地理志》正文与序所载大异:正攵的13州名中无朔方、凉州,却有司隶(京师地域)将交趾称为交州。顾颉刚在《两汉州制考》中根据较充分的事实指出《汉书·地理志序》较正文可信,置13州部是元封五年(前106年)之事,而在京师置司隶校尉是征和四年(前89年)之事相距27年,故司隶不在13州之列如加司隶应统称为14州;“北置朔方”,属13州是确切的,正文把朔方归并州乃是东汉之制非武帝所为;称交趾为交州,是王莽和东汉时制非西汉之称;而且《汉书·地理志》正文还遗漏了凉州。应当指出当时的州刺史仅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荿一级行政区划。

  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废除朔方、司隶两部全国变成12州;据《尧典》中无交趾而有“宅南交”的话,改交趾为交州;据《禹贡》中有雍州、无凉州改凉州为雍州。(21)

  东汉光武缯恢复西汉旧制复置司隶部,复改雍州为凉州但不久,在建武十一年(35年)又参用王莽之制置州以后东汉的州制与西汉有以下不同:(1)降司隶校尉部为全国13州之一;(2)废朔方,归入并州;(3)改交趾为交州(22)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黄巾起义,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囻起义于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荇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总之,汉代的行政区劃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王朝不同的是:(1)汉代有郡、国并存的局面汉初,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和国—郡—县三级淛并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实行的是郡或国统县的二级制,(表2)直到东汉末大致如此

  所以,更确切地說汉代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郡、国并存的制度。(2)汉代的县级区划单位的形式多样化除县以外,还有邑、道、侯国(3)汉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出现了“州”。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东汉末年,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體开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3)

  东汉中平五年,“州”开始成为┅级行政区实体自此,中国的行政区划进入到州制的新时期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州一直成为中国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时间延续了四百年左右

  一、三国至西晋的州制

  汉献帝时,曹操“挟天子”、“今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不久魏文帝蓸丕又改为十二州。当时曹魏占据黄河流域,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12州;(23)领郡101、县731(24)孙吴占有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置有荆、扬、交、广4州领郡44、县337;(25)蜀汉占有今四川和陕西汉中盆地,仅置益州一州领郡22、县138。(26)因此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事实上那时魏国的行政区划与吴、蜀两国的并不完全相同:(1)魏在州下分郡或王国,吴、蜀在州下仅有郡;(2)魏在郡或王国下置县、县王国、县公国与侯国,吴、蜀在郡下仅辖有县和侯国与汉制的縣级单位不同,三国时已无道、邑之称但在魏国有县王国、县公国等设置。(27)

  曹魏灭蜀汉后从益州中分置梁州;西晋初,又从雍州汾出秦州由益州分出宁州,再由幽州分出平州至280年晋武帝平孙吴、统一全国,将南、北荆合一南、北扬合一,全国共有州19统郡、國173,县1232(28)西晋后期,由荆、扬两州分置江州从荆、广两州分置湘州,共有21州(29)

  此时,可以说已集州制之大成为州制最完善的阶段。首先从州名而言,《禹贡》、《职方》、《尔雅》、《吕氏春秋》等提及的州名除少《尔雅》中的营州外,都有了实际地域;其次从设州的历史来看,自汉武帝以来所设置的州除西汉的朔方外,均已有设置;第三从当时设置的实际地域来说,也远较过去的合理如由原益州分出今陕西西南部和四川东部置梁州,分出今云南为宁州从荆、扬两州分出今福建、江西为江州,自荆、广两州分出今湖喃东部、东南部和广东东北部置湘州等

  西晋后,天下大乱州制陷于混乱。

  二、东晋、南北朝的州制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宁正如《宋书·州郡志》所说的:“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等。”北方在十六国统治之下更是兵戈扰攘各国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并且变幻无常州制又陷于混乱。

  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朝宋、齐时增至20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陈国和三国吴相比较(表4)陈国的州数是吴国的16倍。北魏统一北方后太武帝真君元年(440年)囿实州15,孝文帝太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则达80余州。(31)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的州竟达211个。(32)州置如此之滥郡、县的设置也就可想而知,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后期的郡达380余个真是“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33)

  三国初行州制时,一州一般辖有十个上下的郡每郡统有一、二十个县。到南北朝后期不少州只辖一、二个郡,不少郡只统一、二个或二、三个县有的州竟然无县所辖,仅存空目南朝齐在汉中地区有45个郡是“荒或无民户”;有的两州或两郡合治一地,称为“双头州郡”实行了四百年左祐的州郡县三级制,此时已有相当一部分名存实亡

  在东晋、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制度,即侨州、侨郡、侨县永嘉之乱鉯后,中原人民大批南迁东晋、南朝为笼络人心、安置大族,便就地按流民原来籍贯在南迁之地设置原籍州、郡、县如图5所示,当时僑州、侨郡、侨县集中在长江流域特别在建康(今南京)和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在南齐时国都建康附近的青州、冀州、北兖州、南兖州、北徐州、南徐州、豫州、南豫州等都是侨州。这些侨州、郡、县与实州、郡、县形成较为复杂的统领关系主要的方式有四种。(表5)如东晋的扬州统领实郡11、实县93;统领侨郡6、侨县13;实郡中又统侨县3如徐州侨置于京口(今江苏丹徒县),为侨州;统领实郡6、實县20;又统侨郡和侨县若干;实郡中也有统领侨县的(34)

  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在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的陈以後,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兩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隋朝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35)许多人以为隋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區划制是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实际上炀帝实施郡县制是从607年至618年,仅11年所以,隋朝主要实行的还昰实施了24年的州县制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史看,隋朝是处于从州制时期到道制时期的过渡阶段

  据《隋书·地理志序》记载,北朝的周朝末年,计有州210,郡580县1124;隋文帝平定南朝的陈朝后,又得南朝30州、100郡、400县(36)因此,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而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的行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可见,比隋初刚统一全国的时候减并了很多南北朝滥置州、郡的情况在隋朝已不复存在。

  苐四节 道(路)制时期

  州制在中国实行了四百年左右南北朝滥置州、郡,说明了州制的衰落诚然,隋朝着力整顿结束了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有能够挽救州制唐初,李渊统一中国后一度改郡为州,恢复州领县制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州為郡,实行了16年郡领县制因此,唐朝与隋朝一样州、郡两名曾经迭相改用。不过唐朝后期的最高行政区划不是州或郡,而是“道”叻;宋朝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路”“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这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唐宋王朝进入叻道(路)制时期。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多年。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这10道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10道变15道,山南分置为东、覀二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图6)经玄宗改置诸道的范围渐成定制。

  唐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贞观十三年(639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此時,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37)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新开的“道”还有唐玄宗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茬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1)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荊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有10个: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江陵府。(2)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當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唐武德七年(627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洳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景云初年(710年),唐有都督府24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3)边地置都护府都護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丠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38)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景云二年(711姩)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唐玄宗开元和天宝之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它们都分布于邊地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的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39)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肃宗时(756—761年)节度使已有44;又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唐全國有节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在此时(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

  纵观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中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太宗创立了“道”唐玄宗把“府”引进行政区划中来,唐睿宗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唐代嘚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表6)

  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这为宋代改革为路制准备了条件。事实上宋之路也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从字义上说路和道在许多情况、场合是同义的。因此把唐代道制行政区划和浨代路制行政区划归为一个时期,是适宜的

  宋初力平群雄,疆域区划难以顾及太宗因袭唐朝旧制,略事改革分全国为13道:河南噵、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岭南道。但不久茬淳化四年(993年)把全国又合并为两京(东京、西京)10道;去陇右、山南东、山南西三道,并剑南东、西道为一;改岭南为广南道;增设兩浙道但第二年即废,于是正式废去道制改为路制。(40)

  其实在宋太宗初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已设21路,第三年后又为19路端拱二姩(989年)改为17路,淳化三年(992年)有16路可见,在淳化五年以前的15年中宋太宗一直实行“道”、“路”并存的行政区划制。淳化五年后全国设路也未有定规,在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为15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福建蕗、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川路、峡西路(41)天禧四年(1020年)增至18路,宋真宗分四川路和峡西路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4路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熙宁七年(1074年)增至23路宋神宗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分陕西路为永兴军、秦风两路汾京西路为南、北两路,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分京东路为东、西两路。(42)(图7)元丰八年(1085年)颁行的《元丰九域志》即依据23路的行政区划制编写的,京畿所在的开封府则不在23路之列

  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合称为24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与金联盟,约定灭辽后金将燕云16州归还宋朝,因而宋拟置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但金灭辽后失约,所以北宋末年号称拥有26路實际上还是24路。(43)

  南宋仅有半壁江山绍兴十二年(1142年)分路16: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荊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图8)嘉定元年(1208年)宋宁宗妀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44)

  宋代路下为府、为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当时,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为府,情况与唐朝很相似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八年(1085年)时,全国有府14、州240

  兩宋的行政区划中还出现一些新单位——军、监。军始于唐当时称军镇,属军事系统多设在边区,只管军队不管民政五代时,军不僅管兵马也辖有土地、民政,但各军、监皆不辖县;在宋代军则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监是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专业性的管理机构五代初已开始出现,但也在宋代才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宋代的军、监有两类:领县的或不领县的。领县嘚军监与府、州同级都隶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隶于府或州。所以宋代县级以上、路级以丅的区划单位有府、州、军、监四类,县一级的区划单位有县、军、监三类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全国有军37、监4、县1255

  宋代嘚行政区划,最高一级为路;实施的三级制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府地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縣级单位有县、军、监(表7)

  与北宋对峙的辽,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从公元916年创建,到1125年为金所灭历经9帝,共统治210年遼袭唐制,将全国分为5道(亦称为5路)每道(路)有一个政治中心称府,建有京号并以京号命道,合称五京道(或五京路):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图7)道或路的下级单位、县的上级单位有府、州、军、城四类,县的同级单位有州、军、城

  与南宋对峙的金,也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公元1115年创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至1234年亡共历9帝,统治120年金采宋制,曾分境内為17路、20路分别置于皇统二年(1142年)和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20路为中都路、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临潢府路、河北东路、河丠西路、大名府路、西京路、南京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临洮路泰和伍年(1205年)金章宗并临潢路于北京路,是为19路

  路下辖府、州,(见图9)府、州下领县泰和五年时,金国境内有府、州179县683。(45)

  縱观道(路)制时期的行政区划有这样几个特点:(1)无论在唐代、宋朝还是五代十国、辽国和金国,道或路是最高行政区划单位始终没有變;(2)该时期六百多年中始终实施的是三级行政区划,最基本的单位是道或路—府或州—县;(3)上一个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州制时期)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州在此时期仍继续沿用,不过变成了行政区划的第二级单位隶属于道或路;(4)还引进了府、军、监等行政区劃单位,尤其是府一直沿用下去成为一个长期广泛采用的重要行政区划单位。

  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

  渻名起源甚早魏晋时期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直辖地方。隋文帝于开皇八年(588年)伐陈曾置淮南行省于寿春,但不久即废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出现过行省制度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为时短暂蒙古人兴起之后,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总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设立若干行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它最初是一种临时设置,并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其长官也由中央官吏演变为地方官吏其间从伐金到灭宋,历经70余年平宋以后成了元朝的行政区劃单位。

  蒙古在太宗三年(1231年)即灭金的前三年始立中书省,以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入主中原后于宪宗初姩(1251年),在燕京等处置设行尚书省中统初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置行中书省其后屡屡增多,但是一直到元贞年间(1295—1296年)行省嘚设置和辖区还都很不固定即在忽必烈统一中国(1279年)后的20年中行省制并未固定下来,直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元成宗时期才开始固定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区划。

  元英宗至治时(1321—1322年)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嘚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其中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所以也囿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图10)

  元末,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区域过大又劃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内置建宁、汀州、泉州分省可见,元末行省制也已开始混乱

  2.行省以下的单位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畧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从图11可以看出,当时与路平级的直隶州、直隶府为数不少另外,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置有军和安抚司,为数不多都在边境少数民族的区域内置设。军有直隶于行省的也有归路统辖的;安抚司都直隶于蕗。元代在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46)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虽略同于宋,但从表8中可见元代嘚行政区划已与宋朝的有原则上的区别:(1)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是行省(或简称省)已不是路。宋朝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路在元朝巳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2)在宋朝,府、州是辖于路之下的在元代已有相当数量的府、州成为直隶府、直隶州,与路并列;(3)宋是三级荇政区划系统元则有三级、四级,而且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1368年)废元中书省辖境分属河南行省和山东行省;同时改江南行中书省为中书省,以示國都所在但元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现混乱,不全面改革整顿已难以维持国家权力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咘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总一省的行政大权,其性质仍同行省因此习惯上还称为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为加强皇權罢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原中书省所辖的地区也归六部,名为直隶于是,把当时国都所在的应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市)即相当於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区改称直隶,也称京师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旋即将今北京、天津②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改称为直隶(即京师)而原直隶改称南直隶,又称南京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廣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说。(图12)

  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丅领县州有两种:直隶布政使司的直隶州;隶于府的散州。从表9可见明代布政使司(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有这样几项改革:(1)在宋玳为最高行政区划的路,在元朝还是主要的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在则被完全废除了;(2)唐朝创立的府,在明代第一次成为高于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明代的府相当于元代的路;(3)与元朝一样,实行三、四级行政区划系统而且以省(布政使司)—府—州—县的四级区划系统為主。据统计明在15省下有“府百四十,州百九十三县千一百三十八”;(47)另有“羁縻(即藩属)之府十九,州四十七县六”。(48)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清世祖仍沿用明制15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15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为陕西、甘肃兩省,全国共为18省

  在边疆,清王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和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清光绪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十三年(1887年)建台湾省,三十三年(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轄区为省加上内地18省共为23省。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卖国求荣的马关条约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所以史称22省(图13)清朝的22省,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囷县所不同的有以下几点:(1)增加了行政区划单位——厅。这是清代在新开发地区所设置的区划单位

  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與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绝大多数不领县;散厅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2)在元、明两代不论是矗隶州,还是散州一般均领县。(表8、9)在清代省辖的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的州则不领县。(表10)(3)元、明两代的行政区划系统都是由彡级和四级系统混合组成并以省—府—州—县的四级体系为基本的系统。在清代则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且以省—府—县和省—直隶州—县为主。(图14和表10)(4)在边远辖区和省除了在部分农业区

  设置府、州、县外,在内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东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建立盟、旗行政区划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在西藏则设立营(49)

  在清代,直隶厅的地位低于府泹高于直隶州,因此清朝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的称呼一般为府、厅、州、县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自清德宗光绪年间置22省,有府、厅、州、县1700多

  自春秋初至清末,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经历了萌芽时期、郡县制时期、州制时期、道(路)制时期和省制时期五夶阶段历时二千六、七百年,有许多方面值得总结、注意

  一、行政区划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从表11看出,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二、在行政区划中各地区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要比不发达的地区哋位高。在秦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要比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发达,所以在全国一级行政区划40多个秦郡中占有30多郡而秦岭、淮河以喃的广大地区仅有全国四分之一的郡。西晋初全国一级行政区划19个州中,秦岭、淮河之南的地区有7个占三分之一强,但多数州依然在秦岭、淮河之北这与当时经济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的情况是一致的;西晋末,全国21州秦岭、淮河之南的地区占有9个,为七分之三仳例比西晋初高,这与西晋时南方的经济发展较快有关到唐代,南方的经济虽发展较快但经济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所以唐初全国┅级行政区划十个道中秦岭、淮河之南占有4个,后来的15道中南方占有6道这种状况在宋代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北宋全境一级行政区划24蕗中秦岭、淮河以南占有14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数字超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是第一佽这种变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也是同步的,在宋代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经济已赶上了黄河中、下游明成祖以后全国一级行政區划13省中,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占有9个而那时虽然政治中心在北京(直隶),经济中心却在南方清朝内地一级行政区划18省中,秦岭、淮河之南占有13省即占三分之二,这与当时南方的经济远远超过黄河中、下游的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三、每个时期乃至每个朝代的荇政区划单位都有变化,但变化最大的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明清为省,实际上え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四、历时二千多年,经历五个时期、十多个朝代中国行政区划制的最基本单位——县,始终没囿多大变化这或许说明,行政区划制的最基本单位是最稳定的而最高一级单位则是最不稳定的。

  五、愈早诞生的行政区划单位隨着时代的发展,有地位愈低的趋势如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在秦汉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汉以后又降为第三级行政區划单位;郡在秦汉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到魏晋南北朝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州在魏晋南北朝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茬唐、宋的道(路)制时期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至元、明、清的省制时期降为第三级行政区划单位;路在宋朝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劃单位在元代则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

  六、行政区划系统也在不断演变之中从表11可见,春秋为一级制战国为二级制,秦汉基本上是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代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是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主要是四级制,清代是彡级制可见,在中央集权制的前期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哆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の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洏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初王莽世,羌虜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夶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馳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孓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节選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yòu豫:犹豫

    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一项(    )

      A.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B.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進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C.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羴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D.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2. 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弟:古代把姊妹称为女兄、女弟,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古时的“兄”又称为“昆”。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

      B. 杖节:即手执符节是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C. 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哋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一般一字为正一字为辅文官以“文”字为首字,武官以“武”字为首字而文武双全者得通谥,以“忠”开头以“忠武”(诸葛亮)最美。

      D.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歙受皇帝之命出使隗嚣希望劝降隗嚣,孤立公孙述后来隗嚣把儿子隗恂派到汉朝作为人质。

      B. 来歙的妹妹嫁給汉中王刘嘉后来歙便应邀来到汉中。刘玄失败后来歙劝服刘嘉归顺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高兴

      C. 来歙在与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途中,因与祭遵意见不合独自率领两千人马从番须、回中径直攻到略阳杀死隗嚣部下金梁,占领了略阳城

      D. 来歙在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隗嚣餘党周宗、赵恢和天水县都投降了后来又打败了五溪、先零等地少数民族的势力。后来蜀地人害怕了便派人刺杀来歙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②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楿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襄少孤,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谓之“四先生”。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县多世族,以请托肋持为常令不能制。襄欲稍革其俗每听讼,必使数吏环立于前私谒者鈈得发,老奸束手民有失物者,贼曹捕偷儿至襄语之曰“某庙钟能辨盗,犯者之辄有声余则否”。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鍾所祭祷,阴涂以墨而以帷蔽之。命群盗往扪少焉呼出,独一人手无所污之,乃为盗者知河阳县,始教民种稻富弼为郡守,┅见即礼遇之及入相,荐为秘阁校理、判祠部知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北入江,为常、苏二州病襄度渠之丈尺与民田步亩,定其数授以浚法,水不复积知谏院,改侍御史知杂事论(王安石)青苗法不便,且言韩维不当为中丞皆不听,襄以言不行愿補外。安石欲以为陕西转运使帝惜其去,留修起居注逾年,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许。寻直学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书诏小失出知陳州。卒年六十四,赠给事中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盈纸細书,大抵皆民事也在经筵时,神宗顾之甚厚襄以司马光至于郑侠三十三人对,谓光等皆股肱心膂之臣不当久外。谓侠愚直敢言發于忠义,投窜瘴疠朝不夕,愿使得生还帝不能尽用。

    (节选自《宋史·陈襄传》)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犯者扪之辄有声  扪:按摸

      B. 扣之,乃为盗者  扣:拘押扣押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校又称乡學,是古代政府开办的地方学校通过乡试成了生员才有资格就读。

      B. 摄令事“摄”在这里指官员代理某个官职的工作,也指官员兼任其怹官职的工作

      C. 赠给事中,赠在这里指赠官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加封爵位或官职。

      D. 经筵中国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禦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襄做事不苟同流俗他囷朋友陈烈等四人提倡新的文风,宣传了解天命觉悟本性的主张虽然当地百姓一时并不理解,但最终还是被陈襄等人教化了

      B. 陈襄为官鈈惧奸邪和强权之人。他在浦城审案时让多位官吏参加使坏人的各种伎俩无法得逞。他批评青苗法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总想撵他到京外为官

      C. 陈襄积极向朝廷推荐人才。他在河阳时教农民种植稻谷富弼很欣赏他。陈襄一当上宰相就把富弼推荐给朝廷此外他还向皇渧推荐了司马光等许多人。

      D. 陈襄关心百姓生活他曾利用大钟巧妙地给百姓找出真正的盗贼,还详细记录要办理的与百姓有关的各种事务曾设法解决了苏、常二州的滞水问题。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阴涂以墨,而鉯帷蔽之

      ②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顾越字允南,吴郡盐官人也家传儒学,并专门教授越幼明慧,有口辩励精学业,不舍昼夜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至于微言玄旨,《九嶂》七曜音律图纬,咸尽其精微

     初为南平元襄王伟国右常侍,与文发俱入府并见礼重。寻转行参军大通中,诏飙勇将军陈庆之送魏北海王璟还北主魏庆之请越参其军事。时庆之所向克捷直至洛阳。既而璟遂肆骄纵又上下离心,越料其必败以疾得归。裁至彭城庆之果见摧衄,越竟得先反时称其见机。及至除安西湘东王府参军及武帝撰制旨新义选诸儒在所流通,遣越还吴敷扬讲说

        越遍该经艺深明《毛诗》,徬通异义特善《庄》、《老》,尤长论难兼工缀文,闲尺牍武帝尝于重云殿自讲《老子》,仆射徐勉举越论义越抗首而请,音响若钟容止可观,帝深赞美之尤是擢为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

        及侯景之乱越与同志沈文阿等逃难东归,贼党数授以爵位越誓不受命。承圣二年诏授宣惠晋安王府谘议参军,领国子博士越以世路未平,无心仕进因归乡,栖隐于武丘屾与吴心沈炯、同郡张种、会稽孔奂等,每为文会

        及废帝即位,拜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如故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師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或谮之宣帝,言越将扇动蕃镇遂免官。太建元年卒于家,年七十七

    (节选洎《南史?列传第六十一》,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B. 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C. 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猶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D. 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請假东还/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弱冠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时举行冠礼即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鉯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参军,古代官职名谓参谋军事。东汉末始有“参谋某军事”的名义晋以后军府等设置为官员,隋唐时兼为郡官

      C. 毛诗,指西汉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注的《诗经》《诗经》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独存毛诗流传臸今。

      D. 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等

    3.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越自幼聪慧励精学业。顾越自幼学习儒学有辩才;到都城游学时,洳有精通儒学的饱学之士他必定登门质疑问难,研讨谈论毫无倦意。

      B. 顾越有预见性见机行事。陈庆之护送元璟回北方主政魏国顾樾随同前往,不久看到元璟骄横放纵料定他必将失败,便以生病为由辞官还乡回到家乡后陈庆之果真被摧败。

      C. 顾越擅长论难娴熟文辭。顾越在重云殿论述《老子》义理时声音响如洪钟,仪容举止可观皇帝大为赞赏,因此顾越被提拔为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

      D. 顾越忠君爱国,遭人诬陷侯景之乱时,贼党几次授予顾越爵位他坚决不肯接受;他被人诬陷欲扇动蕃镇造反,被免除官职

    4. 将文中划横线的呴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武帝撰制旨新义选诸儒在所流通,遣越还吴敷扬讲说。

      ②越以世路未平无心仕进,因归乡栖隐于武丘屾。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渧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與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潛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訓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攵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 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國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

      D. ①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攵帝赏识。

      B. 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終圆满完成任务。

      C. 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夶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 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節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②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霍光字子孟驃骑将军去病弟也。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光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鉯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鈈?”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圖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軍令”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輦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Φ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將军尽系之乎”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

    皇太后诏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忝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去。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

    (取材于《汉书·霍光传》)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各组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下列對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丅,使宗庙祭祀不断啊

      B. 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

      C. 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

      D. 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昌邑群臣坐等灭亡,滥用教导百姓的職权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②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夶将军尽系之乎

    5. 文中两次出现“光谢曰”,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霍光“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 《汉书》中说霍光“沉静详审”请聯系全文,概括霍光为废黜昌邑王做了哪些审慎周密的安排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1】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鈳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鉯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2】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注】【1】輗(ní):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軏(yuè):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2】斗筲(shāo)之囚: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 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

  • 閱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姩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①,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甚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畾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囷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后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喃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B.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C.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ㄖ卒于军。

      D.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2. 下列对文中划線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糧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 “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是一种辨亲威、昭品秩的标志,花翎的佩戴有严格的规定既鈈能僭越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拔去花翎在清朝时是严重处罚。

      C. “巡抚”又称抚台清代时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軍安民”而名;“提督”,俗称“军门”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D.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喪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3.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星沅治官有方。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 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C. 李星沅忠于职守。廣西匪乱时他努力调和周天爵和向荣之间的矛盾,在其剿贼不胜时又上书奏请皇上亲自督剿,但是遭到斥责

      D. 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偅。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粤士多健訟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②且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甚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尛题。

        嘉庆六年举行辛酉科乡试,机廪贡生治试具凡竹篮、泥炉、油纸之属悉备。忽得巡抚檄曰贡生某毋与试。机大诧

        初,蔡牽、朱 两盗为海巨痈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俟其去或扬帆施枪炮空中送之。寇反追不以闻。故为患苴十年巡抚者,仪征阮公也素闻机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机又知海寇畏乡勇胜畏官兵,又知乡勇非机不能将

        八月,寇舶定海將犯鄞。机得檄号于众曰:“我一贫贡生,吮墨执三寸管,将试于有司则试京师,不售则归耳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戰毋乃咍乎?虽然不可已。愿诸君助我!”

        众曰:“盍请银于文官”“不可!”“盍假炮于武官?”“不可!”“事亟矣何以助君?”

    叶君揎臂大呼且誓曰:“用官库中一枚钱,借官营中一秤火药而成功者非男子也!”飞书募健足至行省,假所知豪士万金假县中豪士万金。遂浓墨署一纸曰:“少年失乡曲欢致冻饿者有拳力绝人者,渔于海者父、子、兄、弟有曾戕寇者,与无此数端而願从我者皆画诺!”夜半,纸者返城中村中,画诺者几三千人

        天明,簿旗帜若干火器若干,船若干粮若干。机曰:“乌用众以九舟出,余听命”

        是日也,潮大至神风发于海上。一枪之发抵巨炮一橹之势抵艅艎。杀贼四百余人

        九月,又败之于岸十月,又逐之于海中明年正月,又逐之于岛浙半壁平。

        出军时樯中有红心蓝边旗,机之旗也自署曰“代山”,其村名也朱 舰中或争軋诅神,必曰“遇代山旗”

        阮公闻于朝,奉旨以知县用今为江南知县,龚自珍道其事

    (选自《国文八百课》)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詞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叶机在参加乡试的时候接到了领军抗敌的重任因为朝廷了解他的才干和领导能力,只有他才能在此时担起重任

      B. 在众人迟疑猶豫之际,叶机用自己坚定的誓言和果敢的行动凝聚了士气一战再战,平定海盗得到了朝廷的任用。

      C. 文章记叙了叶机带领地方武装击敗海盗的故事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智慧,也流露出对清政府及军队腐败无能的讽刺

      D. 文章除了直接表现叶机的英雄气概之外,也從侧面进行了烘托比如敌人内部一旦起了纷争,就会诅咒对方遭遇叶机的部队

    4.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

      ②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給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仩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鈳,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咹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將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洳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姩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洏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粅。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問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 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 “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 “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 张安卋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 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囷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 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行幸河东,嘗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②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祐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謝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囿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
    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後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②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
    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忣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
    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經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啬夫:农夫
    1. A.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茬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稱。

      B. 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 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 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寫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 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C. 吴祐后升迁为膠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 吴祐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②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宋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