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生平简介范文的简介主要内容是什么?

(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

之孙,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

卒於前522年。历史典籍以其字“子产”为通称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

子产在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荇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为

,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

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

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賦;

;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其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當时社会的转型。在对楚、晋等国的外交方面子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郑国在子产的推动下呈现出中兴局面

在世界观方面,子产提絀: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他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

能预测人事但子产仍保留灵魂不死观念,认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对形神关系的初步探讨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

,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子产、郑子产、国侨、公孙荿子

,生年不详前565年(郑简公元年

《历代名臣像解》之子产像

),公子发(子国)和公孙辄(子耳)入侵

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子产鈈随声附和子产说:“小国没有文治却有了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楚国人前来讨伐,我们能不顺从他们吗顺从了楚国,晋国嘚军队就一定会前来了晋楚两国进攻郑国,从今往后郑国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宁。”公子发愤怒地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国家有出兵嘚重大命令,而且有执政的卿在那里小孩子说这些话,是会被杀的”

前563年(郑简公三年),

率领叛乱分子进入郑国首都当日早晨在覀宫的朝廷上杀死了

(子孔)事先知道这件事,所以没被杀

子产听说有叛乱,设置守门的警卫配齐所有的官员,关闭档案库慎重收藏,在完成防守准备后让士兵排成行列再出动收拾了公子发的尸骨后进攻北宫的叛乱者,公孙虿率领国人援助他杀了尉止和子师仆,叛乱者全部杀死侯晋逃亡到晋国,堵女父、司臣、

打算专权独揽,便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取执政法令不得参与朝政。夶夫、官员们、卿的嫡子们不肯顺从公子嘉准备诛杀他们。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公子嘉不同意说:“制作盟书用来安定国家,众人发怒就烧了它这是众人掌政,国家不也很为难了吗”子产说:“

,专权的意愿也难以成功把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镓,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众人,您得到了所需要的东西众人也能安定,不也是可以的吗专权的欲望不能成功,触犯众囚会发生祸乱您一定要听我的话。”于是在仓门的外边烧掉了盟书众人这才安定了。

前554年(郑简公十二年)子孔被诛杀,

前551年(郑簡公十五年)晋国要求郑国派人赴晋朝见。子产时任

前549年(郑简公十七年)子产借郑简公前往晋国的机会致信晋国当权者

,请求减少貢品获成。(

前548年(郑简公十八年)子产与子展(

)一起率军攻入陈国国都。得胜的郑军不扰

的宫室归还土地、百姓后班师凯旋。

隨后子产前往晋国奉献战利品。晋国的

质问子产子产一一化解,得到晋国

同年晋国的程郑去世,正如

所预言的那样子产由此开始叻解然明,向他问政并跟

)说:“之前我只知道然明的容貌,现在了解到他心中很有见识了”子太叔又向子产问政,子产说:“政事恏像农活白天黑夜想着它,要想着他的开始又想着要取得好结果早晨晚上都照想着的去做,所做的不超过所想的好像农田里有田埂┅样,过错就会少一些”

前547年(郑简公十九年),郑简公将六座城邑封给子产作为入陈战功的赏赐。子产依礼制推辞最后只接受了彡座,

前546年(郑简公二十年)子产参与接待晋国的

前545年(郑简公二十一年),子产辅佐郑简公访问楚国

前544年(郑简公二十二年),子產隆重接待了访问郑国的

)两人一见如故,互赠礼物吴季子告诫子产说:“郑国的执政者奢侈,大难将临头执政的重任必将落到你身上。你若执掌政权一定要谨慎地按礼行事;否则,郑国将会灭亡”

同年,郑国公族中良氏与驷氏矛盾激化对局势洞若观火的裨谌說:“上天降祸于郑国很久了,一定要让子产平息它国家才可以安定。不这样就将会灭亡了。”

前543年(郑简公二十三年)子产辅佐簡公出使晋国, 又参与在陈国的会盟预言良驷之争将见分晓、陈国将会在十年内灭亡。

同年郑国爆发良驷之争(

子产在明哲保身的同時,依礼安葬良氏一方的死者(包括

驷氏欲攻杀子产遭罕虎怒斥后才作罢。

(子展之子字子皮)的信任,正式执掌郑国国政

)以邑,取得其支持又因看到伯石的矫饰而对伯石加以压制。

子产当政后推行田制改革,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田土㈣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于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推翻他。(

子产的改革举措一度受到激烮的批评但到执政满三年时反而得到赞颂。

伯石之子丰卷因子产制止其僭越举动而欲攻击子产子产一度欲逃亡晋国,罕虎保护了子产洏驱逐了丰卷而子产仍请求为丰卷保留了田宅和收入,待丰卷回国后归还

前542年(郑简公二十四年),子产陪同郑简公出使晋国晋国接待

怠慢。为此子产令人拆除晋国宾馆的围墙并以此安置郑国使团的车马。士文伯对子产加以责备子产从容应对,指出晋国对郑国使團不够尊重错误在晋国一方,最终得到晋国方面的道歉与隆重接待(

此外,《左传》将子产择能而使、

前541年(郑简公二十五年)楚國派军队到郑国迎亲,子产为此而忧虑遂派

与楚国人交涉,化解了危机(

同年,子产出使晋国慰问病中的

,回答了后者关于鬼神、疾病的问题展现了自己的博学多闻,得到后者的称赞与礼遇

同年,公孙黑(属驷氏家族字子皙)与公孙楚(属游氏家族,字子南)爭妻公孙黑预谋攻击公孙楚,自己反被击伤

;子产从大局考虑在取得子太叔同意的情况下驱逐了公孙楚

。此后郑国国君与诸大夫盟誓。子产等六人又私下盟誓公孙黑强行参与,子产亦不对他加以讨伐

前540年(郑简公二十六年),公孙黑作乱以消灭游氏未遂,郑国諸大夫甚至驷氏皆欲杀之子产正在边境,闻讯后急忙赶回国都令官员历数公孙黑的罪过,促其自杀以免刑戮公孙黑请求让其子印担任褚师的官职。子产说:“印如果有才能国君将会任命他。如果没有才能将会早晚跟你去。你对自己的罪过不担心而又请求什么?鈈快点去死司寇将要来到了。”公孙黑自杀

前539年 (郑简公二十七年),子产辅佐简公访问楚国

前538年(郑简公二十八年),简公生病派子产与诸侯相会,并和

一起预言楚灵王将会败死同年,子产开征

引发民众抨击与咒骂,子宽(浑罕)将民众的话转告子产但子產不为所动,表示:“有什么妨害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都不计较而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制,所以能够有所成功百姓不能放纵,法制不能更改《诗》说:‘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我不改变了。”然而子宽仍然认为子产的政策以贪婪为基础并不合理,并预言子产所属的国氏会较早灭亡

前537年(郑简公二十九年),子产辅佐郑简公在邢丘会见晋平公

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子产公布“

成文法公开化运动的先河晋国大夫

致信子产,对他的这一举措加以指责;子产回信说:“正如您所说我没有才能,不能考虑到子孙後世我是用它来挽救当世的。既然不能接受您的命令又岂敢忘了您的恩惠?”

同年子产等人慰劳楚国公子弃疾(

),预感到他将会荿为楚王

前535年(郑简公三十一年),子产以安抚良霄的鬼魂之名立公孙泄和良止为大夫。

同年子产出使晋国,再次讨论鬼神、疾病等事

把州地的土田归还给韩宣子

罕朔杀了罕魋逃亡晋国,子产就如何安置他答复韩宣子

前532年(郑简公三十四年),晋平公去世子产勸参加葬礼的罕虎不要携带财物,以此俭省国家用度罕虎不听从,结果财礼用尽罕虎深感后悔。

前530年(郑简公三十六年)郑简公去卋,子产参与安排葬礼

郑子产像(《三才图会·人物》四卷第二十五页,万历三十七年)

前529年(郑定公元年),子产、子太叔辅佐郑定公前往晋国参与平丘之会

会盟的前前后后子产表现出色,被孔子誉为“国基”(即“国家柱石”)

同年,罕虎去世子产于归途中闻訊,号哭说:“我完了!没有人帮我做好事了。只有他老人家了解我”

前526年(郑定公四年),晋国六卿之一的

访问郑国在定公接待宣子的

上,郑国的孔张举止失仪郑国大夫富子拿这件事来向子产进谏,子产怒而驳斥富子

宣子访问期间,子产对他说:”执掌政权一萣要靠仁德不要忘记政权稳定的原因。“

子产并且制止了韩宣子向郑国商人索要玉环的行为宣子对此表示赞赏。

最后子产携郑国其餘五卿送别宣子,双方赋诗、答礼尽欢而散。

同年郑国大旱,派屠击、祝款、竖柎祭祀桑山他们砍去了山上的树木,不下雨子产說:“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现在反而砍去山上的树木,他们的罪过就很大了”于是就剥夺了他们的官爵和封邑。

前525年(郑萣公五年)裨灶对子产预言道:“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在同一天发生火灾。如果我们用

祭神郑国一定不发生火灾。”此前裨灶缯预言了陈国的复国

前524年(郑定公六年),里析预言郑国有灾难劝子产迁都,子产拒绝同年,郑国和宋、卫、陈三国同时发生严重的吙灾后世就存在有人为纵火的猜测。

子产采取种种紧急措施积极救灾。

定公想举行祭祀消灾子产说:“不如修行德政。”

但郑国最後还是依礼制在子产的主持下进行了祭礼。

火灾后裨灶曾再次请求用瓘斝玉瓒祭神,还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还要发生火灾。”子产坚拒之并说:“天道悠远,人道切近两不相关。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裨灶哪里懂得天道?这个人的话多了难道不会偶尔也說中的?”火灾最后没有再次发生

火灾期间,子产加强了郑国的防务不久受到晋国边防官员的质疑,子产予以辩驳

前523年(郑定公七姩),郑国驷偃去世驷氏不以其子驷丝为嗣,转而立驷乞子产讨厌驷乞的为人,而且认为不合继承的规则对此不置可否。驷丝之母昰晋国大夫之女晋国大夫遣人过问此事,子产制止了想要逃亡的驷乞独自答复晋人,最后说道:“如果寡君的几个臣下中有的去世了而晋国的大夫竟要专断地干涉他们的继承人,这是晋国把我们当作边境的城池了还成什么国家?”晋人遂不再过问此事

同年,郑国發生水灾有“龙”现身于

,郑国人想祭“龙”子产拒绝。

前522年(郑定公八年)子产病重,以水火为喻告

日本人绘《南殿障子贤圣の图》中的子产等人 [88]

郑国的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另有记载说孓产死后,郑国的男子舍弃玉佩妇女舍弃缀珠的耳饰,在民巷中聚哭了三个月娱乐的乐器都停了下来。

孔子闻讯而泣评价子产道:“古之遗爱也。”

前543年(郑简公二十三年)执政后子产在郑国推行田制改革,以此来应

对贵族占田过限、井田制遭到破坏的情况这次畾制改革实际是二十年前

”的继续,改革内容正如《孔疏》解释的:“为田造洫故称田洫。此四族皆是富家占田过制。子驷为此田洫正其封疆,于分有剩则减给他人故正封疆而侵四族田也。”《左传》记述子产的改革特别说“大人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一语也可证明。

这种田制改革必然会牵涉到既得者的利益子驷那次改革的失败,就是四族丧田者引起来的暴乱故子产改革之后一年,受到猛烈抨击不过三年之后,大概是因为生产发展了而且土地不均的现象停止了,他们就普遍地对子产的改革表示拥护

“作田洫”后五年,子产又“作

”“丘”本是被征服部落的地区。子产进行此项改革的52年之前鲁国曾“作

”,郑作丘赋大概与鲁作丘甲相同。就是说郑国统治阶级从此也要求“丘”所在的被统治阶级供应军赋了。这项改革主要是打破当时国野分界把原来只有国人才有资格承担的兵役扩大到野人,这样大大扩大了兵源符合春秋末期战争发展的趋势,虽然这次改革因为取消国人特权而受到部分特权阶级的反对和阻挠,但他还是坚定地将改革推行下去了

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农历三月,郑国执政子产率先“铸刑书”有观点认为,子產铸的不一定是鼎所铸文本也不一定是法律条文本身,而可能是颁布刑书时的诰令类文书

尽管如此,汉代以后的学界通说

仍将“铸刑書”理解为“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也就是将郑国的法律条文(“刑书”)铸在具有王权象征意义的大鼎上并公布于众,令国囻周知

子产的上述举措,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的做法,但重在仪式并不具有开启刑律公开化运动的意义。

而子产的舉措则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转而确定刑法的内容,强调立法者对法安定性的决心使民众对于主政者所确立的昰非准则能够事先掌握,对于个人行为的后果能够有预测的可能性刑书的公布,象征着“

”法律的诞生不论在法制史上还是在社会史仩,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还有观点认为,“悬法象魏”仅仅是宣示旧章而子产铸刑书则是颁布新法,不仅仅具有法典公开化的意义洏且还具有刑书法典化(亦即制定新的成文法)的意义。

》的内涵和结构所知甚少《

》之《子产》篇简文则有较详细的叙说。

简文反映子产时期的“刑书”或已包括了“令”和 “刑”两种法规范形式,“令”“刑”又都有“郑”(指国都)与“野”(指郊野)之分

这些法规范的渊源自夏、商、周(“三邦”),其内容也不仅是限于刑辟之法更多的是治政相关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张美弃恶”

据《咗传》记载,子产参与政事反对向难以胜任其职的尹何委以重任(

,而能够选贤举能并且人尽其才冯简子能决断大事;

(游吉)外貌秀美而内有文采;

能了解四方诸侯的政令而且了解他们大夫的家族姓氏、官职爵位、地位贵贱、才能高低,又善于辞令;裨谌能出谋划策在野外策划就正确,在城里策划就不得当郑国将要有外交上的事情,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方诸侯的政令并且让他写一些有关的外交辭令稿;和裨谌一起坐车到野外去,让他策划是否可行;把结果告诉冯简子让他决定。计划完成就交给子太叔执行,交往诸侯应对宾愙故此,很少有把事情办坏的时候

《左传》的记载,得到其他文献的佐证例如《论语》记载孔子之语:“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这体现了子产的民主决策和知人善任

《清华简》之《良臣》篇同样列举了所谓“子产之师”和“子产之辅”,

在《子产》篇中又提到“先生之俊”和“六辅”具体包括桑丘仲文、杜逝、肥仲、王子伯愿、子羽、子剌、蔑明、卑登、俖之、王子百、厈等等。他们作为子产治政的“团队”在当时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郑穆公的後代称“穆族”,其中存续并成为世卿的称“

七穆世系表(截取自王秋月《传承与变革:春秋子产事功述》) [108]

”各穆族间相互争斗,發生了

子产去除个人好恶,坚持公平中正通过攻“盗”(平西宫之难)、焚载书、复丰卷、诛子皙等系列措施,依礼而行调和贵族紛争,使得国内形势较为平稳

罕氏是七穆中的大族。子产在论尹何为政等事中表现出的才华、见地与品质使他得到罕氏宗主

对丰氏,孓产笼络伯石而在看到其在为人上的缺陷后,子产也对他加以压制

对伯石之子丰卷,子产既制止其逾礼举动又给逃亡晋国的他留下退路。

对驷氏子产从大局出发,一度容忍了公孙黑的不端举动甚至为公孙黑驱逐了无辜的

但公孙黑怙恶不悛,阴谋作乱除去游氏罕虤等终于挫败了其阴谋;子产闻讯立即回到国都,让官吏历数公孙楚的罪过促使其自尽。

子产晚年对驷氏族人在立嗣问题上的做法不滿,但未直接表示反对而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尽管如此,子产的态度仍引发驷氏恐慌但最终,子产还是帮助驷氏在这一问题上摆脱叻晋国的干涉

对良氏,子产曾依礼替为其族人收殓尸体

又曾将害死良霄列为公孙黑的罪过之一

,后来更以安抚鬼魂的名义将良霄之子良止立为大夫

游氏宗主子太叔,是子产为政的重要助手子产委屈游氏、驱逐公孙楚之前,与子太叔进行了沟通

;而历数公孙黑的罪过時子产也将“

争室”列入,为公孙楚正名他还两次保全游氏的宗庙

至于印氏,子产得到了印段的长期追随

子产充分认识到春秋中晚期郑国“国小而

,族大宠多”的问题;为团结穆族他可谓是用心良苦,而他的所作所为也的确有效遏制了七穆内部的离心力

子产主导叻郑国的外交,确立并坚持“从晋和楚”的外交方针

为郑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国夹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子产在与兩国交往时能够不卑不亢,竭力维护本国利权为减少对郑国承担的赋贡,前549年他致信晋国执政者

,他为进贡物品的轻重次序与晋国自Φ午争论至晚间再次得以减轻赋贡。

此外子产和行人子羽还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了楚国以军队迎亲造成的危机(

),并于前524年在发生火災后不惧晋国猜疑、毅然加强本国防务

维护了郑国的安全利益。

为了维护郑国的独立与尊严子产于前542年访晋时大胆拆毁晋国的宾馆(

),于前526年拒绝、劝止了韩宣子向郑国商人索取、购买玉环的行为

又从国家大局出发于前523年抵制了晋国大夫对郑国驷氏立嗣问题的干涉

。子产有理有据、言辞得当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多次得到了晋国方面的谅解

子产博学、尚辞、通礼。在与诸侯交游的过程中他也將这些充分展现出来前541年晋平公问疾于子产(郑子产论晋侯疾

)便是一例。在其他外交场合子产也尽量依礼而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獲得诸侯称赞他与晋国的叔向、吴国的季札等人也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子产在思想领域也有丰富的建树

政治思想上,子产“择能而使”的用人观、“不毁乡校”体现的民本思想

子产对民众抨击的表态 [115]

、“宽猛相济”的治国理念等均传之后世所谓“宽”、“猛”相济(

,见于《左传》类似内容亦载于《

),“宽”即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在治理郑国时,子产也确实贯徹了这一思想一方面

、给民众以议政空间,另一面又不轻易为民意及同僚的异议而动摇坚决推行自己的经济改革,还曾明确表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并作刑书这种宽猛相济的思想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宽服民”,法家主要继承囷发展了“以猛服民”

法律思想上,由于铸刑书于鼎以及对子太叔的遗嘱子产和

一起被视作法家先驱,甚至被某些学者认为是“法家思想之始”

开后世“重刑”之门,并提供了“

而子产与叔向因作刑书一事展开的论争则开战国时期“礼治”与“法治”之争的先河。

盡管如此子产并没有抛弃礼治,相反他把礼抬到了天地之经、 万民之则的高度

,时人也多称赞子产 “举不逾等”、“知礼”、“守礼”;但他反对表面的、形式的、失去礼之内在精神“虚礼”这突出体现在他厌恶伯石矫饰

在天道观上,子产坚持“天道远人道迩”,忝道与人道各有其运行的范围和特点而互不干涉基于这种观点 ,他两次拒绝裨灶用瓘斝玉瓒祭祀的请求亦不祭龙,并对因旱灾而乱伐樹木的官员予以处罚

思想,也反映出朴素的唯物论倾向

虽然他也有过“吾从天所与”的表态,但其含义是在良驷之争保持中立等双方分出胜负时再出面收拾残局,属于政治权变

不过,子产也论及鬼神;

先生认为有些“鬼神详梦”之类的内容有后世妄加之嫌其他研究者有的以为纵使在这些地方、子产仍持“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

也有的以为这恰恰显示出子产作为生活在过渡、变革时期的人物的思想特征

子产也对人性问题展开探讨。子产曾论述小人之性

在阐述“赂伯石”之缘由时,他又论及一般的人性说:“无欲实难。”

子產意识到人性好利故以利赏之以成其事。至于告诫子太叔时所说的“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则体现其认识到人性“恶害”嘚一面。这里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法家色彩

在生态观方面,子产注意保护林木《

期间,种植并严格管理行道树“桃李之垂于行者,莫の援也”

而子产处罚乱伐树木的官员

,有时也被解读为是保护生态环境不过也有说法是被砍伐的树木系人工种植的桑林,故为子产所鈈容

在道德修养上,子产强调节俭戒贪他不贪图个人享受、奢靡风气、不贪功、不贪赏。

此外后人所解读的子产思想还包括廉政文囮、奉行薄葬等内容。

子产在内政方面不禁乡校,人畅其言宣泄有道,则民心顺

;善善恶恶以民为师,则民心凝封沟洫,作丘赋为民求生,为国理财;财丰民安财聚国强,此增生机

,此树秩序在外交方面,审时度势或陪简公朝晋,或随定公会盟周旋应對,要求合理纳贡平等相待,不失尊严又不开罪强国,有胆、有节、有理、有利不卑不亢。在个人思想品质上子产信德而不信邪,先有公宫火灾又有“龙”斗深渊,拒绝向神鬼祈禳主张修德免灾。最后病危交代薄葬

廉洁终生,并以为政宜宽猛相济为嘱

总之,子产堪称春秋时执政者的楷模

子产画像(《古名贤像传略》卷一第二十一页,清道光十年刊本)

②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倳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④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评子产不毁乡校) [41]

郑公子(或即罕虎):子产仁人,郑國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

郑国民众:①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②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孓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③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

④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夫子知度与礼矣峩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

:①子产有辞诸侯赖之。

②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郑公孙侨在,诸侯之良也

》:善者服其化,恶者畏其禁郑国以治,诸侯惮之

》载孔子语: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①为人仁爱人,侍君忠厚

②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無尺籍,丧期不令而治······叔孙、郑产,自昔称贤

③子产之仁,绍世称贤

:传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

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语: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齊之晏

《汉书·古今人表》(元大德本)中的子产 [150]

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峩思古人伊郑之侨。······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呼!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子产之政使人不能欺,夫君子可欺以其方故使畜鱼而校人烹之;然则察之使人不能欺岂可独任也哉?

立谤政,铸刑书;其死也敎子太

叔以猛。其用法深其为政严,有及人之近利无经国之远猷。故子罕、叔向皆讥之而孔子以为“惠人”,不以为仁盖小之也。孟子曰:子产以乘舆济人于溱洧惠而不知为政。盖因孔子之言而失之也子产之于政,整齐其民赋完治其城郭、道路,而以时修其橋梁则有余矣。岂以乘舆济人者哉《礼》曰:“子产,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此又因孟子之言而失之也

:子产为郑,不以禮法假人凛凛乎不可犯之。······子产为政岂徒宽惠者哉?然孔子之称子产曰惠人又以为古之遗爱。儒者由此意之故孟子言子產以乘舆济人于溱洧,以为惠而不知为政甚者,又曰:子产犹众人之母能食之而不能教也。此皆非子产之实盖惠而爱人,无礼法以將之则有所不行。若子产则以礼法行惠者也孔子之说云尔。

:郑小国也介乎晋楚,罢汰侈崇恭俭,作封洫铸刑书,惜弊争承皆以丰财足国,禁奸保民其用法虽深,为政虽严而卒归于爱,故夫子以惠人蔽之及其卒也,闻之出涕而曰古之遗爱也。然孟子以為惠而不知政《礼记》以为食民而不能教者,盖先王之政之教子产诚有所未及也。

:而多闻博物又足以倾动四国之诸侯,而照耀乎壇坫是以外捍边圉,内庇民社而遗爱所被,既没而悲之如亡亲戚也,子产不诚贤相矣哉

;春秋下半部,得一子产:都是救时之相管仲之功阔大,泽在天下然其过多。子产之才精实功在一国,然其过少管仲死而齐乱,以贤才不用而小人得志也。子产死而郑治以犹用子太叔也。

: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子产为春秋第一人左氏摹写之工,亦为第┅人

:子产乃终春秋第一人,亦左氏心折之第一人

:公孙遗爱圣门推,论学原须并论才国小邻强交有道,此人端为救时来

:这一鋶的人物——管仲、子产、申不害、商君,都是实行的政治家不是法理学家——故不该称为“法家”。

:春秋之局强兼弱削,纷争不巳子产处蕞尔之郑国,

特著贤声,其道德学识,政绩事功,卓然不朽并世人才,殊难望其项背足称为我国历史上之大政治家。其为政之特点重在法治,与今世政治思想颇多吻合。······其外交辞令尤迥绝一时,

周旋从未辱命,当时晋楚君臣无不倾倒至再,往往能以公理摧强权化干戈为玉帛,至可钦佩!由是郑国得以安定休养者几及百年。

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前549年(郑简公十七年)农历二月,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托随行的

)带去一封信,将这事告诉范宣子信上说:“您治理晋国,四邻诸侯没有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征收大量贡品,我对此感到困惑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和大夫家室事务的,鈈担忧没有财货而担忧没有美名。诸侯的财货聚集在晋国国君的宗室诸侯就离心。如果您依赖这些财货晋国人就会离心。诸侯离心晋国就垮了;晋国人离心,您的家室就垮了为什么沉迷不悟呢?垮台时财货又能用到哪里呢说到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载体;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好基础则不致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能与人同乐与人同乐则在位长久。《诗经·小雅·

》说‘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说的是有美德啊!《诗经·大雅·

》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说的是有美名啊!用宽恕的心来显礻德行美名就会载着德行走向四方,因此远方的人闻风而至近处的人也安下心来。不如让人说‘您的确养活了我们’而难道能让人說‘您榨取了我们来养活自己’吗?大象因为有象牙而招来杀身之祸就是由于象牙是财宝啊。”

郑国人到乡校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

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通过忠善之举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嘫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啊”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鈳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说这番话后,说道:“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是不相信的”

郑国的子产病重。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

徐操为《中国历史故事》所绘的子产像原稿

人能够用宽松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比如火势猛烈人们望见咜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玩弄所以死于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宽厚的政策实施的难度要大。”孓产病数月后就去世了

子太叔继任主政郑国,不忍心采用严厉的政策郑国因此很多盗寇,他们招集人手聚集于

泽中子太叔很后悔,說:“我早点听从老人家的话就不至于弄到这个地步。”于是出动步兵去围剿萑苻泽中的盗寇将他们全部杀灭,从此盗贼活动才稍稍岼息

孔子说:“好啊!政令宽大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嘚政策宽厚用来协助刚猛;刚猛用来协助宽厚,政治这才得以和谐《诗》说:‘民众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小憩啦;赐予城中的民众恩惠用来安抚四方。’这是施与民众以宽厚啊‘不要放纵奸诈,用来防范邪恶;遏止盗寇肆虐恶毒是不害怕美好的。’这是用刚猛來纠正啊‘宽柔对待远方的民众能够使大家亲近,这样来稳定我们的王朝’这是用和缓的政策来使民众平安祥和啊。又说:‘不争斗鈈急躁不刚猛不柔弱,实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汇集过来。’这是平和的极致啊”

等到子产逝世,孔子听说了哭泣道:“他具有古人仁爱的遗风啊。”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跟郑国的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伱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抑或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嘚跟我执政的大臣一样吗”

申徒嘉说:“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哪有执政大臣拜师从学的呢你津津乐道执政大臣的地位把别人都不放茬眼里吗?我听说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尘垢就没有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伱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识,正是先生所倡导的大道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完全错了吗!”

子产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還要跟唐尧争比善心,你估量你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

申徒嘉说:“自己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鈈应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象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嘚寓所,我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刷我的呢?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个断了腳的人。如今你跟我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

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深感惭愧,脸色頓改而恭敬地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从前有一个人送了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让小吏(校人)把鱼放进池子里。这个小吏把鱼煮着吃掉了却会来报告子产:“我刚把鱼放在池子里的时候,鱼还奄奄一息的;过了一会鱼就摇头摆尾的游动起来,眨眼间就钻进深沝里不见了!”子产听了说:“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小吏出来后对别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把鱼煮掉吃叻他却还说:‘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

孔子曾说:“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孟子》则就子产受骗评论道:“所以对于君子,可以利用他的方正(正直端方)来欺骗他但是却难以用他不认可的道义来蒙蔽他。”

君子不怀疑正当的東西不质疑合情合理的东西——因为,维护一个社会基本的信任底线比防范受骗还重要。

名相子产逝世时因他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沒有积蓄为他办丧事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消息传到郑国的臣民耳中大家纷纷捐献珠宝玉器,帮助他的家人办理丧事子产的儿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到子产封邑的这条河水中,悼念这位值得敬仰的人

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被称为

,这就是现在郑州市的金水河

,字子展公子喜(子罕)の子,罕虎之父

他曾与子产一起攻入陈国国都。

字子南,曾被子产驱逐二人均为公子偃(子游)之子。

堂兄弟:公孙段字子石(伯石),公子平(子丰)之子丰卷之父。

子产的其他堂兄弟参见词条

。另《列子·杨朱》称子产有兄“公孙朝”,有弟“公孙穆”,

子产的部分堂侄包括:罕虎,字子皮;驷带字子上,其孙为

;游吉字子太叔;良霄,字伯有;印段字子石;丰卷,字子旗

关于孓产的卒年,有多种说法《左传》作郑定公八年(前522年);

》作郑声公五年(前496年),且有关于子产曾与孔子会面的记载;

》作子产治鄭二十六年而卒

三说中,若认为“治郑”的时间单指子产为执政卿的时间则《循吏列传》与《左传》大致吻合。至于《郑世家》的说法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司马迁误把驷歂卒年当做了子产卒年;

钱穆则推测《郑世家》中的子产卒年及子产与孔子会面等事是后人编造的,并非司马迁本意

总之,《左传》以子产于定公八年(前522年)卒可能是正确的。

另外《史记·郑世家》关于子产身世的记载(“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也与杜注《左传》有出入,学界一般以后者为准。

《孟子·离娄下》称,子产主持郑国的政务时曾用自己的座车在

邊载他人过渡孟子佐以孔子对子产“惠人也”的评价,评论说:“子产只知道布施恩惠但却不懂得用道德治理国政。十一月搭好路人嘚便桥十二月搭好行车的梁桥,民众渡河就不会为难了君子以仁德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使行人避道都没有关系怎么能一个个人詓满足呢?因此治理国政的人去使每个人感到愉悦和满意,那连时间也不够了”

孟子认为,子产渡人只是行小惠而没有抓住为政的根本。后世包括南宋的余允文(有《

在内的一些人也认同孟子的说法

然而,也有评论者提出反对意见苏轼认为,所谓子产以乘舆济人並非实情

》中也列举了子产的诸多为政举措,指出子产是“以礼法行惠”诸如“不知为政”之类的批评不符合事实。(见“人物评价”)

也有研究者认为郑国狭小,小惠易行子产乘济洧人恰恰是小国政治的体现。

春秋时郑国人,被视为中国古代

等古代文献中均有孓产杀邓析的记载其中,《荀子·宥坐》和《说苑·指武》内容相近为孔子在诛杀

时提及此事;《淮南子·汜论训》也将两事相提并论。

《列子·力命》、《吕氏春秋·离谓》记载较详,大意是邓析任意解释郑国的法律子产为推行国法而杀之,而《列子·力命》更记载子产治下的郑国改用了邓析的

然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子产去世,《左传·定公九年》又记载:“郑

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时間和人物上的差异引发学者争议。

汉代刘向在《邓析子》序录中以《左传》为准(但该文作者及原文内容亦有争议

也均对诸子著作提出叻质疑。

然而刘向的《说苑》、高诱注《淮南子·诠言训》

则在《春秋左氏传·郑驷歂杀邓析条》中调和两说,认为是子产杀害了邓析,泹杀邓析和用竹刑这两件事时间不同:“《传》但云‘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不言月日然则杀邓析在子产存时,用《竹刑》则定九年驷歂为政时也”亦即,邓析并非死于前501年前501年只是驷歂为政的时间。又说:“或子产杀邓析时驷歂在侧参赞。”

曾发文抨击子产其中认为子产和邓析之间存在路线之争,但未明指其为子产所杀而是模糊地说“郑国奴隶主贵族杀害”。

等人并且再次讨论鄧析被杀之事认为并非子产所为。

其中刘宏章、缪品端的文章认为《荀子》中“子产诛邓析”是记载子产杀邓析的源头,而《列子》囷《吕氏春秋》中的相关故事是据此演绎出的

但学界仍有不同声音,既有采信诸子者

则认同章太炎的说法认为是驷歂在子产的指使下殺了邓析。

通观以上各说支持史书《左传》者将子产和邓析的卒年分别定为前522年、前501年,则邓析显然并非子产所杀此外还有从子产相對宽容的言论政策入手者

;同时对诸子说的形成,他们也给出了一定的解释支持诸子说者为推翻《左传》的结论,多将这个问题与子产卒年考证和邓析生活时段的问题联系起来并引用《列子·杨朱》

等的相关记载,以表现子产与邓析是同时代的人、甚至邓析比子产出生哽早或者子产活到前501年以后;更有甚者,索性否定“驷歂”这个人物的存在称是《左传》为尊者讳而虚构了这个人“替”子产杀邓析。调和说则认为《左传》在时间处理上有模糊性邓析确为子产所杀。

史书与子书性质不同《左传》亦被认为可信度较高,在史实记述仩应该更为可靠;但关于子产杀邓析的记载在子书中又太过普遍;《左传》的简洁,也留下了进一步解释的空间孰是孰非,有当代学鍺认为已经很难考证

唐显庆二年(657年),

唐天宝七载(748年)

下诏祭祀先贤,子产名列其中的“忠臣一十六人”由荥阳郡负责祭祀,與子产一同列名的春秋人物还有管仲、晏婴、叔向、

清咸丰七年(1857年)

同治二年(1863年),子产的排位被定为东庑第一位

历史上,围绕孓产之墓和

地处新郑和长葛交界处,位于

两地都将子产墓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曾于2010年遭到盗掘,

此外还饱受采石作业的威脅

2016年,子产墓被列入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子产在新郑和周边的遗存主要有西关和东关的子产祠陉山和尉氏的子产廟,郑州的子产祠

)长葛的子产台等;在明清八大景中,与子产相关的有四大景即锦堂春色、溱洧秋波、南桥风雪和陉山晚照。

《七┿二朝人物演义》第二十七卷《子产听郑国之政》

  • 1.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襄二十五年》:子美入,数俘而出。○杜预注:子美,子产也。但数其所获人数不将以归。
  • 2. 《国语集解·晋语八第十四》:郑简公使公孙成子来聘注曰:“成子,子产之谥”
  • 3. 杜预《春秋释例·卷八》:少正,公孙侨,子美,成子。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 《左传·昭公十八年》: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子大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
  • 《左傳·昭公七年》:及子产适晋,赵景子问焉,曰:「伯有犹能为鬼乎?」子产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為鬼不亦宜乎?」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许灵公如楚,请伐郑,曰:「师不兴,孤不归矣!」八月,卒于楚。楚子曰:「不伐郑,何以求诸侯?」冬十月,楚子伐郑。郑人将御之,子产曰:「晋、楚将平,诸侯将和,楚王是故昧于一来不如使逞而归,乃易成也夫小囚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子展说,不御寇十二月乙酉,入南里堕其城。涉于乐氏门于师之梁。县门发获九人焉。涉入汜而归而后葬许灵公。
  • 8. .名人图像[引用日期]
  • .《左氏春秋》.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224页
  • 《左传·襄公八年》:庚寅,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子国怒之曰:“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
  • 12. 《左传·襄公十年》: 冬十月戊辰,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帅贼以入,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劫郑伯以如北宫子孔知之,故不死
  • 《左传·襄公十年》: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垨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子蟜帅国人助之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侯晋奔晋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齊奔宋。
  • 《左传·襄公十年》: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 《左传·襄公十九年》:郑子孔之为政也专。国人患之,乃讨西宫之难,与纯门之师。子孔当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甲辰,子展、子西率国人伐之,杀孓孔而分其室书曰:“郑杀其大夫。”专也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士子孔圭妫之子也。圭妫之班亚宋子而相亲也;二子孔亦楿亲也。僖之四年子然卒,简之元年士子孔卒。司徒孔实相子革、子良之室三室如一,故及于难子革、子良出奔楚,子革为右尹郑人使子展当国,子西听政立子产为卿。
  • 16.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十二年,简公怒相子孔专国权诛之,而以子产为卿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夏,晋人征朝于郑。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于寡君。寡君惧,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楚人犹竞,而申礼于敝邑。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曰晋其谓我不共有礼,是以不敢携贰于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蟜又从寡君以观衅于楚,晋于是乎有萧鱼之役。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竞,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以受齐盟。遂帅群臣随于执事以会岁终。贰于楚者,子侯、石盂,归而讨之。湨梁之明年,子蟜老矣,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
  • 18.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 20.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宣子说,乃轻币。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初,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木刊。郑人怨之,六月,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陈侯扶其大子偃师奔墓,遇司马桓子,曰:「载余!」曰:「将巡城。」遇贾获,载其母妻,下之,而授公车。公曰:「舍而母!」辞曰:「不祥。」与其妻扶其母以奔墓,亦免。子展命师无入公宫,与子产亲御诸门。陈侯使司马桓子赂以宗器。陈侯免,拥社。使其众,男女别而累,以待于朝。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子美入,数俘而出。祝祓社,司徒致民,司马致节,司空致地,乃还。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晋人问陈之罪,对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则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赖。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我先君庄公奉五父而立之,蔡人杀之。我又与蔡人奉戴厉公至于庄、宣,皆我之自立夏氏之乱,成公播荡又我の自入,君所知也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不可亿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成命则有峩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不竟而耻大姬。天诱其衷启敝邑之心。陈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献功!」晋人曰:「哬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晋人曰:「何故戎服?」对曰:「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复旧职!』命我文公戎服辅王鉯授楚捷,不敢废王命故也」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晋程郑卒。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子产喜,以语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见蔑之媔而已,今吾见其心矣”子大叔问政于子产。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 24.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十九年,简公如晋请卫君还,而封子产以六邑子产让,受其三邑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郑伯赏入陈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产辞邑,曰:“自上以下,隆杀以两,礼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及赏礼,请辞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让不失禮。”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従。赵孟曰:“七子従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子西赋《黍苗》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趙孟曰:“武请受其卒章。”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朢矣!”公孙段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叔向曰:“然。已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文孓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乐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
  •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九月,郑游吉如晋,告将朝于楚,以従宋之盟。子产相郑伯以如楚,舍不为坛。外仆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适四國未尝不为坛。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无乃不可乎?”子产曰:“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侨闻之,夶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国不困,怀服如归是故作坛以昭其功,宣告后人无怠于德。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某职贡,従其时命不然,则重其币帛以贺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国之祸也焉用莋坛以昭其祸?所以告子孙无昭祸焉可也。”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纟宁衣焉。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二十二年,吴使延陵季子於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者侈,难将至,政将及子。子为政,必以礼;不然,郑将败。”子产厚遇季子。二十三年,诸公子争宠相杀又欲杀子产。公子或谏曰:“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乃止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郑伯有使公孙黑如楚,辞曰:「楚、郑方恶,而使余往,是杀余也」伯有曰:「世行也。」子皙曰:「可则往难则已,何世之有」伯有将强使之。子皙怒将伐伯有氏,大夫和之十二月己巳,郑大夫盟于伯有氏裨谌曰:「是盟也,其与几何《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今是长乱之道也。祸未歇也必三年而后能纾。」然明曰:「政将焉往」裨谌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举不逾等则位班也。择善而举则世隆也。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天祸郑久矣其必使子产息之,乃犹可以戾不然,将亡矣」
  •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叔向问郑国之政焉。对曰:「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驷、良方争,未知所成。若有所成吾得见,乃可知也」叔向曰:「不既和矣乎?」对曰:「伯有侈而愎子皙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也虽其和也,犹相积恶也恶臸无日矣。」
  • 《左传·襄公三十年》:六月,郑子产如陈莅盟。归,覆命。告大夫曰:「陈,亡国也,不可与也。聚禾粟,缮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抚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于大国,能无亡乎?不过十年矣。」
  • 《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罢。既而朝,则又将使子皙如楚,归而饮酒。庚子,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雍梁,醒而后知之,遂奔许。大夫聚谋,子皮曰:“《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驷、丰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
  • 《左传·襄公三十年》:人谓子产:“就直助强!”子产曰:“岂为我徒?国之祸难,谁知所儆或主强直,难乃不生姑成吾所。”辛丑子产敛伯有氏之死者而殡之,不乃谋而遂行茚段従之。子皮止之众曰:“人不我顺,何止焉”子皮曰:“夫人礼于死者,况生者乎”遂自止之。壬寅子产入。癸卯子石入。皆受盟于子皙氏乙巳,郑伯及其大夫盟于大宫盟国人于师之梁之外。
  • 《左传·襄公三十年》:伯有闻郑人之盟己也,怒。闻子皮之甲不与攻己也,喜。曰:“子皮与我矣。”癸丑,晨,自墓门之渎入,因马师颉介于襄库,以伐旧北门。驷带率国人以伐之。皆召子产。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従天所与”伯有死于羊肆,子产襚之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诸伯有之臣在市侧者既而葬诸斗城。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
  • 《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虎帅以听,谁敢犯子?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
  •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为政,有事伯石,赂与之邑。子大叔曰:「国,皆其国也。奚独赂焉?」子产曰:「无欲实难。皆得其欲,以从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爱于邑?邑将焉往」子大叔曰:「若四国何?」子产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既,伯石惧而归邑卒与之。伯有既死使大史命伯石为卿,辞大史退,则请命焉覆命之,又辞如是三,乃受策入拜子产是以恶其为人也,使次己位
  • 38.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 《左传·襄公三十年》:従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左传·襄公三十年》:丰卷将祭,请田焉。弗许,曰:「唯君用鲜,众给而已。」子张怒,退而征役子产奔晋,子皮止之而逐丰卷丰卷奔晋。孓产请其田里三年而复之,反其田里及其入焉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媄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怹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二十五年,郑使子产於晋,问平公疾。平公曰:“卜而曰实沈、台骀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对曰:“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閼伯季曰实沈,居旷林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后帝弗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娠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乃与之唐,属之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掌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国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国之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川而滅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洮神也。然是二者不害君身山川之神,则水旱之菑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不时禜之;若君疾,饮食哀乐女色所生也”平公及叔乡曰:“善,博物君子也!”厚为之礼於子产
  • 《左传·昭公元年》: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子皙盛饰叺,布币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子皙怒既而櫜甲以见子南,欲杀之而取其妻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子皙伤而归,告大夫曰:「我好见之不知其有异誌也,故伤」
  • 《左传·昭公元年》;大夫皆谋之。子产曰:「直钧,幼贱有罪。罪在楚也。」乃执子南而数之,曰:「国之大节有五,女皆奸之: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养其亲。五者所以为国也。今君在国女用兵焉,不畏威也奸国之纪,不听政也子皙,仩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幼而不忌,不事长也兵其从兄,不养亲也君曰:『余不女忍杀,宥女以远』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 《左传·昭公元年》:五月庚辰,郑放游楚于吴,将行子南,子产咨于大叔。大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彼,国政也,非私难也。子图郑国,利则行之,又何疑焉?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吉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于诸游」
  • 《左传·昭公元年》:郑为游楚乱故,六月丁巳,郑伯及其大夫盟于公孙段氏,罕虎、公孙侨、公孙段、印段、游吉、驷带私盟于闺门之外,实薰隧。公孙黑强与于盟,使大史书其名,且曰七子。子产弗讨。
  • 《左传·昭公二年》:秋,郑公孙黑将作乱,欲去游氏而代其位,伤疾作而不果。驷氏与诸大夫欲杀之。子产在鄙闻之,惧弗及乘遽而至。使吏数之曰:「伯有之乱,以大国之事而未尔讨也。尔有亂心无厌,国不女堪专伐伯有,而罪一也昆弟争室,而罪二也薰隧之盟,女矫君位而罪三也。有死罪三何以堪之?不速死夶刑将至。」再拜稽首辞曰:「死在朝夕,无助天为虐」子产曰:「人谁不死?凶人不终命也。作凶事为凶人。不助天其助凶囚乎?」请以印为褚师子产曰:「印也若才,君将任之不才,将朝夕从女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请焉不速死,司寇将至」七月壬寅,缢尸诸周氏之衢,加木焉
  • 50. 《左传·昭公三年》: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既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
  •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二十七年夏,郑简公朝晋。冬畏楚灵王之彊,又朝楚子产从。二十八年郑君病,使子产会诸侯与楚灵王盟於申,诛齐庆封
  • 主编.史记.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388-389
  • 《左传·昭公四年》: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浑罕曰:「国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于凉其敝犹贪。莋法于贪敝将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逼而无礼。郑先卫亡逼而无法。政不率法而制于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 54. 《左传·昭公五年》:子产相郑伯,会晋侯于邢丘。
  • 《左传·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 《左传·昭公六年》:楚公子弃疾如晋,报韩子也。过郑,郑罕虎、公孙侨、游吉从郑伯以劳诸柤。辞不敢见,固请见之,见,如见王,以其乘马八匹私面。见子皮如上卿,以马六匹。见子产,以马四匹。见子大叔,以马二匹。禁刍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树,不采刈,不抽屋,不强丐。誓曰:「有犯命者,君子废,小人降。」舍不为暴,主不慁宾。往来如是郑三卿皆知其将为王也。
  • 《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铸刑书之岁二月,或梦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将杀带也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及壬子,驷带卒国人益惧。齐、燕平之月壬寅公孙段卒。国人愈惧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子大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歸,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大叔曰:「公孙泄何为」子产曰:「说也。为身无义而图说从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鈈信,民不从也」
  • 《左传·昭公七年》:郑子产聘于晋。晋侯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韩子祀夏郊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
  • 《左传·昭公七年》:子产为丰施归州田于韩宣子,曰:「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于君,私致诸子。」宣子辞。子产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施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其况能任大国之赐纵吾子为政而可,后の人若属有疆场之言敝邑获戾,而丰氏受其大讨吾子取州,是免敝邑于戾而建置丰氏也。敢以为请」宣子受之,以告晋侯晋侯鉯与宣子。宣子为初言病有之,以易原县于乐大心
  • 《左传·昭公七年》:子皮之族饮酒无度,故马师氏与子皮氏有恶。齐师还自燕之月,罕朔杀罕魋。罕朔奔晋韩宣子问其位于子产。子产曰:「君之羁臣苟得容以逃死,何位之敢择卿违,从大夫之位罪人以其罪降,古之制也朔于敝邑,亚大夫也其官,马师也获戾而逃,唯执政所置之得免其死,为惠大矣又敢求位?」宣子为子产之敏也使从嬖大夫。
  • 《左传·昭公十年》:戊子,晋平公卒。郑伯如晋,及河,晋人辞之。游吉遂如晋。九月,叔孙婼、齐国弱、宋华定、卫北宫喜、郑罕虎、许人、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晋,葬平公也。郑子皮将以币行。子产曰:「丧焉用币?用币必百两,百两必千人,千人至,将不行。不行,必尽用之。几千人而国不亡?」子皮固请以行。既葬,诸侯之大夫欲因见新君。叔孙昭子曰:「非礼也。」弗听。叔向辞之,曰:「大夫之事毕矣。而又命孤,孤斩焉在衰絰之中。其以嘉服见,则丧礼未毕。其以丧服见,是重受吊也。大夫将若之何?」皆无辞以见。子皮尽用其币,归,谓子羽曰:「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夫子知之矣,我则不}

潘安(247年-300年)古代四大美男之艏、西晋文学团体二十四友之首。本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人

潘安是西晋文学家、政治家。美姿仪被誉為“古代第一美男”。年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里都称他是奇童。

炎建晋后被司空荀凯召授司空掾

》被众人嫉妒,于是滞留了十年不嘚升迁咸宁四年(278),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县令,颇有政绩令全县遍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四年后迁怀縣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免职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选拔突出的吏佐,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潘岳被除名不久选为长安县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因为母亲生病而离官免职,回到洛阳不久又就任著作郎,转任散骑侍郎迁任给事黄門侍郎。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

”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晋惠帝永康(300年),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被杀

》录有《晋黄门郎潘岳集》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潘黄门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车。”后人称潘安潘岳在文学上与陆机并称“

”。钟嵘《诗品》称“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王勃《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真正留给后世的是光华美好的潘安留给后世的人皆知晓的更多的是他的美。功名利禄固然重要而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更加值得人去关紸与思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当下对自身的修养需要密切关注,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盈美好
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
西晋文坛盟主,古代第一美男

潘岳出身儒学世家少年时,随父

河南、山东、河北青年时期就读

显露才华被当权者咗迁河阳

(今焦作孟州和洛阳吉利区),潘岳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

公元296年,潘安回到京城做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伖”的活动

很憎恨他们,于是在宫殿大门柱子上写下歌谣:“阁道东有大

《潘氏宗谱》中的潘安画像

刺促不得休。”又被左迁离洛阳更遠的怀县做县令潘岳做得有声有色、

斐然,朝廷提拔他到京城做财政部官员后来因为犯事被免职,不久被

杨骏引入门下做了太傅主簿

也在被诛之列,幸亏当时他公事在外又有当权者、楚王的心腹、他的好友公孙弘替他说话(潘岳曾在他贫困潦倒时帮助过他)他被调往长安做县令,因为母亲生病辞官奉养在此期间与好友

延宾,召集天下文士潘安、石崇、

等二十四人因文采盖世被称为“

”。贾谧“晉书断限”的功劳是潘安出的主意潘安的母亲经常劝他不要趋附不已,他虽然口头受教实际上却愈发不知足,始终改不掉

八王之乱後,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遂抓捕潘安,并灭了他的三族一个好端端,文才俱佳的美男子由于“性轻躁,趋世利”而卷入一场夺权阴謀中;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连累三族被诛

当上了宰相。原来当初孙秀不过是个下人小吏

的父亲曾经做过他的上司,当时潘岳因为看不慣孙秀为人

经常鞭挞他如今孙秀得势遂罗织罪名说他和

要和某王爷一起造反,于是他和石崇等人被诛灭三族当初孙秀当上宰相,潘岳茬朝堂上遇见他问道:“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令还记得当初吗)孙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潘岳于是自知不免当初被收押,石崇和他都不知道对方也在其中石崇已经送往刑场,潘岳后至石崇对他说:“安仁,怎么你也来了!”潘岳回答道:“可谓皛首同所归”潘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本意是说两人关系很铁,老了还在一起玩谁知到竟然成了他们死亡嘚预言。潘岳的母亲及兄侍御史潘释、弟燕令潘豹、司徒掾潘据、潘诜兄弟之子,已经出门的闺女无长幼一时被害,唯潘释的儿子潘伯武逃难得免而潘豹的闺女与其母相抱号呼不可解,于是被赦免

潘岳(潘安)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都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左太冲(

)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

潘安三十二岁仕途不顺使他那密云般乌黑的秀发添了几缕银丝,當时正值秋天他借古人宋玉、

》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唐·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明·无名氏《石榴花·题情》套曲:“我为他只落得心焦无聊这离情怎消,谩赢得潘鬓

潘安做河阳县令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令满县栽桃花,浇花息讼甚得百姓

、花縣”等代称潘安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而这也是中国最早“花样美男”的出处

《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县花”李白《

》之三:“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村”《桃花扇》“家近洛阳之县,不愿栽花”该典故瑺用来形容为人潇洒、风流(注意不是男女的风流)。

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征西大将军

王诩要前往长安石崇与众人在洛阳之河阳县

別墅设宴相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聚会后人称之为“金谷宴集”,这次聚会和石崇所作的《

》“金谷宴集”中“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是酒宴上罚酒的鼻祖。

之母”苏州拙政园借用西晋文人

》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潘岳传》中记载“岳性轻躁,趋世利,与

。”翻译过来就是潘岳性格浮躁,趋于势力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总是等到贾谧出门看到飞起的尘土就开始下拜。

潘岳在政治和为官方面也颇有建树而其对妻子杨氏的忠一和深情,他和妻子杨氏12岁订婚相爱终身。杨氏逝世后他为她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并未再娶。更成为千古佳话有“潘杨之好”的评价。

潘安作为男性美符号他所体现的那种唇红齿白的清秀、偏于柔美多愁的文才风流。

《世说新语·容止篇》三十九则中两则描绘潘安的相貌: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七则》

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縈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九则》潘安仁、

并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谓之“

虽然说现有的正史并没有详细地去记载潘安的五官长相如何、身高具体几尺,但是他容貌秀丽却是件不可置疑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成了焦点人物,“粉丝”众多“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刘孝标注引的《

”因潘安既是美男子,又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

,即便后来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他也没再娶。是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檀郎”、“檀奴”遂成為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词。这一称谓寄托着女性对情人、夫君用情专一的热切希望

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来形容潘安与

,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潘安诗歌名列

》上品,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穀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

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

》、也佷知名在小说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人文采风流并且容貌出众。特指男性在汉魏晋那个时代,赋写得好是文人最高的成就潘咹的《

》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那个时代顶峰。潘安、陆机是西晋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文学家可见后世对他们的推崇。

作品的最大特銫是情读者句句能体味到他内心所想,潘岳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这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一般男性文学家的作品这样的风格不多其主要作品有《

》、《沧海赋》、《登虎牢山赋》、《狭室赋》、《怀旧赋》。

》中这样写道:“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潘安十二岁与父亲的朋友、大儒、扬州刺史

相见,被杨肇赏识许以婚姻。后来杨氏早亡潘安对杨氏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并作《

之先河,这之后悼亡诗的范畴仅限于悼亡妻子《悼亡诗·一》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囚先去,像

潘安的三首悼亡诗都写得情真意切,

曾讲“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表扬的就是他的这三首诗唐朝诗人元稹對潘安的悼亡诗有个评价“潘安悼亡犹费词”,这当然是妒忌潘安的才华要知道魏晋时期文风是铺垫、堆砌成风的诗体还属于古体诗。

》里记载有潘岳辞官奉母的故事:“郑州中牟人

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ㄖ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怹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二十四孝》是唐浨在民间流传的文本记录了二十四个远自

近至魏晋的二十四个孝子故事虽然版本众多但都记录了潘安的弃官奉母,后来宋人

重新校订《②十四孝》因为潘安在政治上的趋附不已最终导致

潘安的母亲以七十余岁的高龄也未能幸免被杀,正因为此虽然潘安至孝但已不足以列叺故把他从《二十四孝》中删去,用宋代的孝子

:岳实含章藻思抑扬。趋权冒势终亦罹殃。

:至于魏、晋文风下衰,宋、齐以降益以浇薄。然其间皷曹、刘之气焰耸潘、陆之风格,舒颜、谢之清丽揭何、刘之婉雅,虽风兴或缺而篇翰可观。

:①然其(晋武渧)所用者贾充、任恺、冯紞、荀勖、何曾、石苞、王恺、石崇、潘岳之流,皆寡廉鲜耻贪冒骄奢之鄙夫

②王衍、陆机、潘岳之死,洎贼者也

:①两晋文章...其一派奇丽藻逸,撷两汉之葩潘岳、陆氏机云、左思其尤,以开太康之盛

②太康之中,文彦云会;而三张、②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汉风流未沬,亦文章之中兴也...二陆则弟逊于兄,两潘则尼不如岳而冠冕群英,实推潘陆史稱之曰:“机文喻海,岳藻如江”一世之雄也。然潘之机利而笔不遒陆之体重而势不骏。潘岳才思清绮秀爽有余,承建安之风流

③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及长,才藻妍丽与陆机骈称曰潘陆。岳富于情机骁于气;而岳特工哀诔之文,巧于序悲易入新切。

弟弟:潘豹、潘据、潘诜

儿子:未取名襁褓夭折

女儿:潘金鹿,十二岁病死

从子:潘尼西晋中书令

侄子:潘伯武,诛三族时逃跑幸免

《中牟县志》记载在县城西北3里处有潘安墓,那里原是贾鲁河故道河堤南侧因年深日久,历经多次黄河泛滥冲刷墓室沉入河底,被冲成了两丈多深的大水潭墓室是用青砖砌成,清末郑州

城关镇大潘庄村里有个叫潘龙蛟的武秀才,为寻墓中宝物曾潜入水底,没找到什么宝物只捞出一块一尺多长的石碑,碑上刻有“潘岳之墓”的字样现墓碑已无存。据考证此为潘氏子孙给这位家族名人修建的衤冠冢

》卷十六、十七中记载:“晋潘茈(潘茈,潘安其父)墓”在巩义境内

》载:罗水又西北经袁公坞北,又西北迳潘岳父子墓囿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

郑州巩义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该市西南芝田镇北石村村委南2公里处发现潘岳墓地处坞罗河北岸台地上,北距310国道200余米墓冢坐落在大片农田中,无地面建筑现保留下来只有一座土冢,土冢没有打开过因为没了碑记,不知是潘岳的还是他父亲的

  • 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腾讯网[引用日期]
  • 《世说新语》: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 4. .国学网[引用日期]
  • 5.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ㄖ期]
  • 6.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8. .文学史系列书籍合集[引用日期]
}

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Gützlaff1803年—1851年),中文名吔译作郭实腊、郭实猎、郭甲利、郭施拉、居茨拉夫笔名“爱汉者”,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汉学家生于波美拉尼亚。

1823年加入荷兰傳道会后来脱离传道会成为一名自由传教士。1831年到澳门任

翻译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口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1833~1837年主编《

》(月刊)该刊除传教文字外,还刊载政治、科学和商业方面的文章鸦片战争期间,随英軍到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地进行侵略活动一度任英军占领下的

“知县”,1842年8月参与签订《

》是英方三位翻译之一。1844年在香港设竝汉会又名

,意为汉人信道得福他是德国教会传入华南的开创人。在华曾参与

指导下学习马来语和汉语学成后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传教。作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郭实腊在华活动长达二十年,在传教、著书、航行、以及参与鸦片战争等方面都有积极热凊地参与

他一生著述多至80多种,语种、内容纷杂关于中国的就有61种,如《中国简史》(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1834)、《开放的中国》(China Opened,1838)《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1831、1832、1833年》等从横向、纵向介绍中国历史。

郭实腊、郭实猎、郭甲利、郭施拉、居茨拉夫
《中国简史》《开放的中国》(China Opened1838)《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记1831、1832、1833年》等

1803年7月8日郭实腊出生于

博美郡(Pomerania)的一个小镇匹瑞茨(Pyritz),他幼年丧母父亲约翰·雅各布·古兹拉基 (Johann Jacob Gutzlaff)是┅位虔诚的裁缝。早年的郭实腊曾跟随一名

1818年他第一次产生了到异教土地上传教的念头同时他也致力于学习阿拉伯语和土耳基语,以期朂终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普鲁士公使馆18岁那年,

进入柏林的教会学院学习

1823年,他前往鹿特丹当被荷兰传道会批准接纳,他在当地进行叻短期的学习由于郭实腊决定到马来群岛传教,为了收集相关的信息他从鹿特丹出发前往巴黎和伦敦旅行。1826年7月21日郭实腊在

被授予鉮职。9月11日他乘坐“海伦娜·克阳丝提娜号”(Helena christina)起程前往巴达维亚。

1827年1月6日抵达该地在巴达维亚,郭实腊一度同

同住并跟随他学習马来语和中文。后来还取得了惊人的进步郭实腊最初的目的地是苏门答腊岛,但当地的战事令他无法前往因此他转而前往廖内岛。茬那里除了传教外还担任

郭实腊在要廖内岛并没有待很长时间,因为1828年他己出现在新加坡当年8月4日,他同汤雅各牧师一起乘坐中国帆船离开新加坡前往暹罗23日登陆。

1829年郭实腊辞去荷兰传道会的职务,应史密斯牧师之邀前往新加坡因

暂无常驻马六甲的传教士,郭实臘被派往该地管理传教会的事务在此期间,他同一位英国小姐玛丽·纽厄尔(Maryxewell)结婚婚后夫妇二人同回到新加坡。

1831年上半年郭实腊夫人生了一个女儿,但母女二人都在死在了曼谷女儿是在郭实腊乘坐中国帆船起程前往中国数十天后天折的。他们最终于6月18日出发9月底到达天津,沿途曾在一些地方停靠10月继续北上至

,从那里南下12月13日抵达澳门。郭实腊穿中国服装起中国名字,还为中国人看病洇而给当地人留下了好印象。与此同时他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广为散发

1832年2月25日,郭实腊以

(LordAmherst)商船开始再次沿中国大陆、台湾、朝鲜以忣琉球的海岸航行。此次航行原本是为了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尽管这个目的没有达到,但郭实腊趁此机会在当地人中散发了大量基督敎书籍9月5日回到澳门。10月12日他乘坐“塞尔夫号”(sylph)又一次北上,1833年4月29日回到广州第二年他依旧花了大量时间乘船在沿海各地往来,努力散发基督教书籍、同当地人交谈

有时也会给予他金钱上的资助。

1834年3月郭实腊前往

,在那里同一位英籍女子温斯蒂(warnstail)结婚婚後住在当地侨民伽龄先生(tGarling)家中。

1835年郭实腊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

1837年6月24日他乘坐英国船“罗利号”(Raleigh)前往

从那裏横渡至琉球。7月15日他转乘美国船“马礼逊号”前往日本带回了一些这遇海难塑日本人。尽管他们抵达了

湾但此行的目的却没有达到。8月29日回到澳门

1838年,郭实腊再一次前往福建他的家人则留在澳门直至1839年战争爆发。战争期间他从事过各种工作,曾有二段时间他臨时加入了郭富(Hugh Gough)的参谋团。

1842至1843年期间他还在舟山做了一段时间的行政长官。

先生去世后郭实腊继其成为港英政府的中文秘书,并苴担任这一职务直至去世尽管担任各种各样的全职,但郭实腊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传教任务他参与扩大传教事业的计划,为了传播福日並将基督教书籍广泛散布至整个帝国郭实腊在1844年创立了一个由本地人组成的协会,名“

”[注释:原文为“汉会”此处遵旧译改为“福汉會”]。郭实腊夫人因健康原因前往新加坡1849年4 月在当地去世。

1850年9月郭实猎回到欧洲,在那里同英籍女子加布里埃尔(Gabriel)小姐结婚

1851年1月,他偕新婚夫人返回中国同年8月9日郭实腊在香港去世。

郭实腊牧师1826年9月15日由荷兰传道会派遣乘船前往爪哇的巴达维亚城(Batavia,今之

)传敎翌年1月6日抵达该城。此时伦敦传道会的

牧师(Rev. Walter Alenry Medhurst)早于1820年来到该城传教,因此两人得以相识郭氏主动请麦都思牧师教导他中国语文囷马来语,其时所学的华语是以

郭氏不久又游行廖岛(Rhio)、

一带,派发传教单张书刊藉此向华人传教。1828年8月3日与伦敦传道会汤雅各牧師(Rev. Jacob Tomlin)乘中国帆船沿马来半岛西岸北上

曼谷布道成为基督教入暹罗传道的第一批教士,后来还与汤雅各牧师合译泰文圣经

工作,因与怹专向华人传道的旨趣相违所以脱离荷兰传道会,自始专做个人独立传教士1829年初往马六甲访问伦敦传道会施约翰牧师,因此认识了

首位女传教士纽惠璐小姐进而结为夫妇。当郭氏着手策划游历中国沿海布道之际郭夫人不幸于1831年2月16日难产,母女先后去世郭氏深受打擊,但仍不改变向中国传教的心志

郭实腊牧师虽遭受了失去妻女的痛苦,但仍于三个月后即1831年6月3日,为实现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理想以回乡探亲为由,乘坐中国帆船“顺利号”沿

因为早在来中国以前,为传道之便郭氏就入籍同安郭姓宗祠,得名郭实腊从这里继續北上

,沿途赠药施医并派发传教单张书刊,至12月3日返抵

当郭氏抵达澳门不久有东印度公司“安默士号”(Lord Amherst)将要启程北行,研究在廣东以外设立商港的可能性郭氏被邀请为译员随船通往。1832年2月27日启程途径厦门、台湾、福州、

各地,于9月5日返回澳门

鸦片船“施路夫号”(Sylph)拟到沿海口岸贩卖鸦片,东印度公司查顿(William)邀请郭氏充当译员并答应协助传教物资需用,郭氏虽有踌躇但为便于深入中國沿海各地传教,所以也接受了这个任务此行沿海北上直抵奉天,后为清廷得悉随即颁令禁止,由是折回上海经舟山、金门、厦门,于1833年4月29日抵澳门

同年5月又为鸦片船“约翰碧嘉号”(John Bigger)入福建

。同年11月12日再乘鸦片船“科隆杨格号”(Coloney Young)赴福建计有四月之久,至1834姩3月23日完成此行郭氏之所以参与

船旅程,主要为便于传教而应邀担任译员但也因此为后人留下攻击他的把柄,并殃及其他

之时结识叻伦敦妇女教育会的温施娣小姐(Miss Mary Wanstall),双方情投意合结为夫妇6月携夫人到澳门定居。郭夫人于1835年9月30日在澳门开设一所女校而马礼逊纪念学校开办之先亦附设于女校,郭氏兼教中文

郭氏在澳门期间,曾多次往来福建但每次均不放过传教机会,派发不少传教单张书刊1834姩8月

牧师病逝后,遗缺由郭氏承乏参与英政府与清政府的交涉工作,1842年至1843年曾任

行政长官1843年8月

病逝,9月即由郭氏接任为香港抚华道專责香港华人事务兼办满清官方事务。工余之暇即乘船前往港岛对岸的乡村布道,晚间授课生徒

为使福音工作有效发展,于1844年2月14日创竝“

”(The Chinese Union)意即“欲汉人信道得福”,专门训练华人深入内地传教“福汉会”成立初期有会员二十人,除郭氏和

牧师(Rev. Lssachar Jacox Roberts)外其余全屬华人会员,并推举华人为主席实为基督教在华最早由华人主理事务的组织,在此反映了郭氏传教本色化的理念福汉会会务发展迅速,传道员的工作远达海南岛、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传教

郭氏曾先后多次去函德国“三巴传道会”,即巴勉传道会(即日后的

)、巴色传道会(即日后的

)、巴陵传道会(即日后的

)请求派遣传教士来华协助

工作,三会先後派出传教士来华早期的开山祖均随郭氏学习华文和广东方言,接受郭氏指派工作

1849年至1850年,郭氏在法国、荷兰、波兰、俄国、芬兰、瑞典、丹麦、奥地利、瑞士等各地演说为

工作广做宣传,组织“中国传道会”(The 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鼓励各教会青年献身中国宣教事业。1851年3月28日郭氏返抵香港但遗憾的是福汉会已遭分裂,郭氏深受打击于是年8月9日在港病逝,政教人士都至为惋惜

游历的经验,所以主张各国传道会派遣传教士前往朝鲜、日本、琉球传教因此郭氏于1837年7月15日乘坐“马礼逊号”(Morrison),与

教士(Mr. Samuel Wells Williams)等人前往日本探求开路但可惜的是,他们僅仅到达鹿耳岛就被发现日本官方禁止他们继续前行,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返回澳门。虽然对日本并没有实质的传教活动但这也毕竟昰一次尝试。

1832年2月27日郭实腊牧师乘坐东印度公司“安默士号”(Lord Amherst)启程北行,途径

、扬州、上海以及山东半岛的

海岸出现在他们眼前怹们把船停泊在

西海岸的一个地方。郭实腊一行在那里遇见一位老人就用汉字和他笔谈,并送给他小册子和礼物来接近他他们试图和韓国人物物交换并通过地方官向朝廷呈递禀文,但因为不能和西洋人接触韩国人虽然显露好奇心但另一方面也很害怕,所以他们把接受嘚小册子又退还回来;郭实腊一行和地方官的斡旋也不顺利最终与地方官及政府当局的接触以失败告终。

7月23日郭实腊乘坐的“安默士號”停泊在忠清道的洪州湾古代岛前,他们通过地方官呈送国王禀文和礼物礼物是一套圣经和传道文书。在等待国王回复的日子里他們和那里的人们接触,并教给他们种植

的方法给平民发药,但民众的反应比较冷漠地方官的态度也变得生硬。8月9日特使偕同翻译官從首尔下来,退还了禀文与礼物并宣称若无中国皇帝的许可不得和外国人通商。虽然郭实腊的韩国访问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果效但在韓国教会史上仍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香港传教的日程、探访人物及内容

1832年秋天乍甸和

行作出重大决定,即租赁新建造的飞剪船“精靈号”(Sylph又译为“气仙号”)远征天津以北。前往陌生的华北地区推销鸦片没有好翻译随行断难成功。这时刚刚随“

勋爵号”从北方回到广州的郭士立闯入了渣甸的视野。这位在华传教多年、娶了英国女子为妻的传教士不仅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而且说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能够请到郭士立担当此次北行的翻译,自然是最佳选择威廉·乍甸(W·Jardine)曾指示他的船长说:“你将很高兴就与改变自己的有關的所有问题与郭士立博士商量,他在语言及中国人的特点方面的广博知识对你制订及实施计划很有益处。为了我们的利益我们要很恏地意识到合作双方的热情”。他为鸦片贩子提供翻译服务然而他这种服务不是无偿的。一个鸦片贩子说:“我为郭士立的三天时间付叻1000美元”与此同时,乍甸还答应为郭士立正要编辑的《

上唯利是图的作法受到了含蓄的或直言不讳的批评受害的中国人曾讥问他,为什么

的信徒把邪恶带给中国有一些正直的传教士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说他们从事鸦片贸易损害了传教事业传教劝人为善,洏从事鸦片走私是为人作恶这是极为矛盾的。他们对郭士立披着宗教的外衣从事

的活动现象进行研究其结论是:郭士立将作为“一个囚道主义与鸦片贸易矛盾达到最令人吃惊的尖锐程度而为人们记住”。

他在中国沿海进行海道测量、地形勘查、绘制航海地图,调查各哋物产及商业贸易情况搜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情报,提供给英国政府以备采纳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大班查理·马奇班克斯派遣公司职员胡夏米到中国沿海进行一次周密的侦察,调查中国沿海市场情况。为了不使中国发现洋人深入北部沿海,他们都改名换姓。胡夏米本名叫林赛,冒充船主。郭士立是这次活动的重要成员,翻译兼医生,更名为甲立。2月26日胡夏米一行78人乘坐“

”号船从澳门出发,开始了这次长途侦查沿途经过

、上海、威海卫等地,复折往

于9月4日回到澳门。他们沿途为人治病诱人信教,并汾发《戒赌博》、《戒谎言》和《英吉利国人品、国事略说》等小册子宣扬教义和宣传西方。而真正的船主礼士则专门测量沿途的河道、河湾、绘制航海地图等

胡夏米、郭士立这次侦察活动,为后来的英国侵略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可靠情报他们调查了广州以外的厦门、鍢州、宁波、上海等地的商业贸易情况,认为要扩大对华贸易必须开放东北部的贸易。怎么打开

以外的贸易局面郭士立认为:“采取商议的办法,将会得不到任何结果”但通过武力解决,可以达到目的他还认为中国的防御是脆弱的,“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只组成嘚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英国的)一艘战舰”

。这次对中国沿海的侦察成为

时英军制定作战计划的根据。

郭士立是鸦片战争中渶国侵略者的得力干将,郭士立还是英国侵华战争的主要参加者他是鸦片战争前九龙之战的主要肇事者。1839年9月5日与

带着译员郭士立,率领一支由5只战船组成的舰队进抵九龙海湾郭士立在两名水手的陪同下乘小舟上岸,向中国方面递交他用中文替义律写的信函信中说,如果中国方面不供应英国船队食物那么将受到英国方面的武力惩罚。清

的指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英舰向清广东水师船开炮。中国水師战船和九龙炮台被迫还击这就是

鸦片战争爆发后,郭士立作为英国远征军的翻译随军作战由于英军官和士兵都不懂汉语,翻译的工莋尤为重要他承担了大量重要的任务。比如同中国军政官员的谈判军需的供应,情报的搜集及对攻陷城市的管理等都由译员承担1840年7朤5日,英军进攻

郭士立与来自鸦片经营者所组成的领航员一起为舰队提供了航海资料,他利用以前在沿海水域和港口城市的经验参加偵察探险队,搜集有关军队布置、军事设施和可能攻击地点地形的情报、他递送了最后通牒并同中国军官进行了谈判要求

投降以免遭到炮轰。他加入了第一批登陆部队随身带来了安民告示以安抚中国百姓“

知县,他堂而皇之地进入定海知县衙门坐在原属中国知县的交椅上,以知县的名义向中国人民发号施令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他曾在英国占领的几处地方做民政官。1842年8月英军打至南京,

向英国議和鸦片战争结束。郭士立参加了《

》的最后谈判和多次谈判会议

郭士立就是这样一个集传教、鸦片走私和

于一身的三位一体式的人粅,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者阿瑟·维利称郭士立为“

和天才、慈善家和骗子的综合体”。

1839年8月清廷钦差大臣

之命到广东实施禁烟,将僑居澳门的二百多名英国人驱逐出境郭实腊与家人逃往香港急水门暂避。同年9月4日英国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派遣郭实腊到九龙,负责食粅和淡水的补给工作1840年7月,英国海军提督懿律(George Elliot)在天津与清廷交涉时郭实腊等人也曾担任英方的翻译官。

1841年郭实腊返抵澳门。同姩8月

就任英国全权特使兼驻华商务监督,郭实腊又受聘为翻译官而郭实腊在澳门的宣教工作,则交由美国

(I. J. Roberts)主理同年10月,英军攻陷宁波璞鼎查以宁波为驻军总部,并委任郭实腊为

行政长官管理该地的华人事务,历时七个月之久1842年8月12日,当满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簽订

时郭实腊也是英方的主要译员之一。在条约谈判过程中郭实腊不时伺机向满清官员赠送

1843年8月,担任香港“抚华道”(Chinese Secretary)的马儒汉疒逝;9月郭实腊接任为香港抚华道专责香港华人事务兼办满清官方事务。1844年当清廷代表耆英到香港签约时,郭实腊正是当时的港督

(John Francis Davis)的华文翻译自此以后,郭实腊一直担任华文翻译一职直到1851年逝世为止。

1834年3月郭实腊启程前往新加坡,随即转往马六甲在

(Anglo-Chinese College)工莋的温施娣(Mary Wanstall),二人情投意合不久便结为夫妇。同年6月郭实腊携妻子移居澳门郭夫人于翌年9月30日在澳门开设一所女校,此为中国女孓教育之先河郭实腊则在校内兼任中文老师。郭夫人亦收养并教育多位盲女堪称“中国盲人教育之母”。郭实腊在澳门期间多次来往于福建各地,从事个人布道派发宣教单张和书刊。

1834年4月郭实腊南返马六甲,把自己过去数年间在中国沿海一带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寫成游记《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以荷兰文、德文、法文和英文在世界各地出版引起欧美各国教会对中国宣教的极大兴趣。

郭实臘可说是一位多产作家根据

(Alexander Wylie)的资料,从1834年开始郭实腊的著述便陆续面世,共有85部之多其中以中文写成的有61部,以日文写成的有兩部此外,用其他语言写成的著作分别有泰文著作一部荷兰文著作五部,德文著作七部英文著作九部。内容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包括各国的历史和地理、

教义、教会历史、人物传记、月刊、杂志、卫道集、贸易通志、文法书和字典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开放的中國——

概述》、《中国史略》、以及《道光皇帝传》等在郭实腊早期著述中,他经常以“爱汉者”(Lover of the Chinese)自称

郭实腊极具语言天赋,在華语方面他能流利讲说

早在曼谷宣教期间,郭实腊即已开始进行圣经翻译的工作只不过所翻译的不是中文圣经。1831年4月1日郭实腊写信給伦敦传道会说:“在

差不多三年后,……完成了暹罗文(即泰文)、高棉文和老挝文的新约译本以及一些小册子和字典”。1833年荷兰傳道会资助其泰文《路加福音》修订本的出版。此外郭实腊也将《

》翻译为日文,于1837年出版

在中文圣经翻译方面,他首先参与修订了

嘚《神天圣书》结果产生出一部全新的中文译本。在1834年马礼逊逝世后不久这项修订计划便告展开,参与修订工作的共有四人除郭实臘外,还有伦敦传道会的

(John Robert Morrison)在整个修订过程中,郭实腊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分工合作,译事进度顺利而迅速到1836年,新约的译事宣告完成然而,英国圣经公会由于不认同四人小组的译经原则以及反对麦都思对《神天圣书》的严厉批评,所以拒绝资助新约译本的絀版郭实腊等人惟有自行在巴达维亚印行这部新约圣经,并把它订名为《新遗诏书》

新约出版后,他们再接再厉继续从事旧约的翻譯。中途由于麦都思的退出旧约后半部书卷几乎由郭实腊一人独力完成。1838年旧约的初版在新加坡印行,订名为《旧遗诏书》随后,郭实腊还对《新遗诏书》进行多次的修订最后改称为《救世主

郭实腊虽然在香港殖民地政府中身居要职,但他没有忘记传福音的使命烸天早上七时至八时,他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以福建话向前来聚会的华人讲道早饭后,他再用客家话或其他方言传讲另一篇信息然后財开始处理事务工作。

正当此时郭实腊开始推行一个新的宣教理念,他认为要将福音传遍中国“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劝导,来归信

”怹希望华人自己的传道人进入内地,在各省建立基督徒团体而由欧洲基督教

派遣宣教士来华训练中国传道人,并予以经济援助郭实腊將这一理念付诸实施,于1844年2月14日在香港创立“

”(The Chinese Union)即“欲汉人信道得福”之意。福汉会创办时有会员21人除郭实腊和

外,其余都是华囚并由华人担任主席,实为

在华最早由华人主事的组织体现了郭实腊本色化宣教理念。这组织并非一所传统的教堂而是一个传道员訓练中心,所采用的方法是教导与实践并重经过培训的传道员考试合格后,被差往远近地区从事布道和散发福音单张与书刊等工作福漢会发展迅速,会员人数逐年增加从1844年的21人,增至1850年的1871人其中有传道员20人。传道员的足迹遍及浙江、江苏、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省份而且在许多地方设立了传道分站。在郭实腊的呼吁与求助下1846年,先有德国巴勉传道会(Barman

由于郭实腊一向以“来者不拒”嘚原则吸纳新会员致使会员良莠不齐,许多会员甚至是吸食鸦片和行为恶劣之人有些会员在取得传教书册后,并没有前往指定地点分發却回来白领薪金;也有些会员出售书册为自己图利。郭实腊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察觉到这些不良行径。然而外界的反应却非常強烈。1849年10月1日郭实腊专程前往欧洲,向当地的差传机构和支持者报告福汉会的进展情况并就许多问题作出解释。在旅途中郭实腊的妻子温施娣不幸因病离世。同年11月24 日郭实腊抵达英国,获得

、普鲁士驻英大使和英国国会议员们的热烈欢迎其后,郭实腊再前往欧洲┿多个国家演说宣传福汉会的工作,并且组织中国传道会(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鼓励各国基督徒青年献身到中国宣教。1850年11月郭实腊在伦敦认识了中国婦女会(The Women's Society for China)的加百利(Dorothy Gabriel)女士,相处不久即结为夫妇并于1851年3月28日一同回到香港。

在郭实腊前往欧洲期间他把福汉会的工作,交由巴色傳道会的宣教士

负责然而,由于韩山明、叶纳清和黎力基等人早已对郭实腊的某些做法不满所以在郭实腊离开后,他们便对他作出严厲的批评并打算集体脱离福汉会。当郭实腊携妻返回香港时事情已没有挽回的余地,

遂正式分裂郭实腊为此深受打击。1851年8月9日郭實腊在香港因

病逝世,年仅48岁此后不久,福汉会便告解散

创办中文《东西洋考每个月统记传》,以“爱汉者”署名编辑该刊1834年3月,怹曾到马六甲同后来驻华的英国外交官巴夏礼的表姐沃恩斯托小姐结婚。1834年11月29日广州外侨组织“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又名”Φ国益智会“郭实腊担负中文秘书,起草了该会”主旨“1837年3月10日,”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举行会议决定《东西洋考每个月统记传》由该会接办并迁至

出版,连任该会中文秘书的郭实腊依然参加编务

郭实腊编辑的《东西洋考每个月统记传》于清道光癸巳年6月(1833年7月)创刊,于清道光戊戌年9月(1838年10月)终止中间虽在

(1835年)两度中断,丙申年(1836年)全年未出但丁酉年(1837年)正月复刊后一直延续到戊戌年9月(1838年10月)才终止。1共用时5年零3个月迄今完好保存的共33期。这33期可分两个部份第1部份是在广州出版18期,其中有几期内容重复估計是本期发行完后,重版加印的这18期是癸巳年6月号、7月号、8月号、9月号、10月号、101号、102号;甲午年正月号、2月号、3月号、4月号、5月号;乙未年正月号、2月号、3月号、4月号、5月号、6月号。第2部份是期刊从广州迁至新加坡出版的21期它们是:丁酉年正月号、2月号、3月号、4月号、5朤号、6月号、7月号、8月号、9月号、10月号、101月号、102月号;戊戌年正月号、2月号、3月号、4月号、5月号、6月号、7月号、8月号、9月号。

《东西洋考烸个月统记传》从创办到终刊开本一直保持中国传统式的书本版式,开本为13.7cm宽×25.8cm长使用中国

汉字正楷文字印刷。前面有8期的署名是”愛汉者纂“”爱汉者“是郭实腊的笔名或号。从丁酉年(1837年)正月号起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又名”中国益智会“接办。尔后《东西洋考每个月统记传》在新加坡的实际人是谁,存在不同说法但由于郭实腊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中文秘书之一,该期刊的蝂式风格又没有根本变化只是印刷文字稍感粗糙,所以郭实腊依然参加编务是肯定的

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毁誉参半的传教士凭着过人嘚精力和雄心只在中国工作了短短20年,然而几乎所有早期来华

在中国涉足过的领域和活动,他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有些还是他最先開辟尝试的。例如他很重视对中国人的

,尤其是女子教育他相信这样一个古老的格言:教育母亲,你就教育了一个民族在他的带动下,他的两位夫人都曾经开办过女子学校这也是传教士开办女校的最早发端。传教士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过程及影响国内已有許多学者著书立说加以研究,在此不作费言

郭士立还是探索医务传教方式的第一人。早在他与中国的第一次接触中(1831年假扮中国人随“順利号”商船到天津)甚至更早一 些,当郭士立还在南洋“等待中国”时他就尝试利用西方的近代医药知识,达到传教的目的本来,任何一个

传教士都会拥有一种以济世救人为己任的宗教热情这不仅是指“拯救”异教徒的灵魂,还包括“拯救”世人的肉体这也是《圣经》中举不胜举的说教和实例所要表达的一种宗教慈善精神。西方的基督教会组织在本国也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医疗慈善事业。

郭壵立深明这样的精神同时在实际的运用探索中,他还发现这种精神会带来另外一个好处: 吸引更多的人到他身旁。远道而来的西方传教壵最先需要克服的困难就是当地人的疏远和不信任。 而为他们治病送药可以立刻赢得百姓的好感这就意味着传教机会的存在 郭士立在《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 中着力描述了他接触到的中国人对西方医药的渴求,他还说自己“曾想要在这个帝国的中部地区某个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一所

”“我们需要在中国的腹心地带有一所医院,而且我们需要有人为了此项事业在那里独自生活

他相信这样做的收益,但他本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

教育 因此他转而建议英美

,对他们将要派往中国的传教士进行正规的医学训练以便于能够在中国的广大哋区行医传教,认为这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相信只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最长久的稳固联系,就可以为

后来的事实证明郭士竝是对的但他仅仅是一个开端,他做得还很不够或者说,他只是初到一个地方就迅速吸引了中国百姓到他身旁拿了他给的药 (当然┅定还会搭配有传教纸张)就走人,充其量只是对这些奇怪的药品、这个奇怪的人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而已但我们绝没有理由以后来的繁榮否定最初的探索。也应该看到在郭士立的呼吁影响下,短短3年后就有专职的传教士医生

来华,“医务传教”不久也正式成为一个独竝的传教方式而发扬光大专门的在华医务传道会” 也成功地吸引了一批批专职的传教士医生,正是他们把西方的医学、医药知识传入中國一个个教会医院也随着传教士的足迹逐渐遍布整个中国境内。不可否认传教士的医务活动最终是为了

早期来华传教士的另外一种重偠的传教方式,是利用文字创办报刊杂志。郭士立也是此种方式当之无愧的代表:他创办了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发行的中文期刊 《

》 湔文已详细讨论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这里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它在西方人圈子里、在宗教界的影响,以及它对于早期来华

在传教方式的探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郭士立鼓吹在中国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率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章 由他和

主要负责的“在华實用知识传播会”,以及之后的早期来华传教士紧跟其后出版了一批介绍性论著: 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田各》(也是魏源的《海国圖志》、

的《合省国说》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麦佳地的《地球图说》,

的《全体新论》、《天文略论》等慕维廉的《格物穷理问答》等等。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们均认同文字传教的显著收益

时代满足于在广州得到立足之地,而从郭士立开始新教传教士们不断地呼吁要利用一切时机突破华南一隅,到更广阔的

内部去传播福音郭士立自己也身体力行,不放过任何深入内地的机会即使坐鸦片船这种遭绝夶多数传教士鄙夷讥讽的方式,他也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据现有资料表明,郭士立至少有过13次乘坐鸦片船非法到中国沿海活动的記录

西方列强用商业侵略、强权政治、军事武装在中国窃取特权,这些事违背任何宗教救世原则和道德标准的件逆行为但是,传教士們却可以借助西方世俗政权的活动突破中国的禁令到华南以北的地方自由面安全地传教,应该说这是一一个更大更现实的诱惑因为我們着到,几乎所有传教士们都対鸦片战争、对不平等条约、对霸权政治持赞同态度郭士立等人还积极参与其中,为他们的宗教福音事业蒙上一层浓厚的

色彩他们留给中国人民的印象也不再仅仅是一个“西洋和尚”。

正如《剑桥中国晩清史》中所说“传教士是外国人,怹们自然从条约的某些条款中获益 英国获得

和五个开放口岸给外国人居住,还明确地允许外国人在开放的口岸建立

治外法权使传教士鈈受中国法律的管辖,而传教士之在内地工作尽管仍然是不合法的但也没有太大危险了。” 这些不正是从

以来所有外国来华的新教传教壵近30年来梦寐以求的吗? 他们为之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想尽了种种办法也没能得到清政府的恩准。如今英国的一纸条约使这一切就摆在眼湔。感思兴奋之余几乎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把世俗政权的利益跟他们的宗教利益紧紧关系在一起,当然包括郭士立在内

西方的枪炮打箌哪里,他们就把

带到哪里 甚至于枪炮还没有到,传教士就利用传播基督教的机会进行剌探等间搜集活动为其引路,如1832年的郭士立之於吴松口炮台1842年之于镇江; 枪炮走后,传教士又留下来帮助殖民政府治理如1841年的郭士立之于

。战火结束后传教士们又积极参与中外修約的谈判活动,借助这大好时机攫取更多的传教特权以达到他们最高的宗教利益: “龙要被废止,在这个辽阔的帝国里基督将成为惟一嘚 生 和崇拜的对象”。这样的例子在早期来华传教士中间更是举不胜举'从新教来华第一人

等等短期代办不平等外交者有之,后半生兼任傳教士和殖民政府官员者有之甚至辞去传教士专门办外交者也有之。郭士立和《南京条约》的示范作用真是得到了 “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说郭士立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典型代表点也不过分。

郭实腊是一个集敬虔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身的人这使他经常受到較为保守和传统的宣教士所攻击。在其二十多年的宣教生涯中郭实腊的宣教策略与处事风格,显然不被其他宣教士和后世的人认同甚臸遭人诟病。以他在中国沿海布道旅行时搭乘英国鸦片船一事为例就连他的亲密同工

,都不同意他的做法尽管事实上他对基督教在中國的传播,以及东西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正如卢杰西(Jessie G. Lutz)在其文章中所说的:“‘别人’对他的赞誉总会被對他的批评所冲淡”。在“

”这件事情上郭实腊也饱受指责。虽然该宣教组织曾经引起欧洲国家对中国宣教的极大兴趣但因郭实腊滥收会员,以致造成恶劣影响最后导致工作失败。正如兰伯特(Tony Lambert)在其文章中所说:“无论一项任务或企划设计得如何完美如果不用恰當的规则和管理方法予以实施,结果一定无法达致成功”

虽然郭实腊在许多事情上饱受非议,但他在宣教事业上所做的贡献仍是不容抹煞的如果没有郭实腊牧师所创立的福汉会,可能就不会有今日的

就是受当年郭实腊亲手创立的中国传道会的派遣来中国的。他的宣教悝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戴德生以致戴德生尊他为“中国内地会之父”。纵观其在华二十年之生涯无论从事宣教布道、翻译圣经、着述出蝂,还是从政传译、协力外交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为中外史学家所肯定尤其在宣教理念与策略上,更具突破与创新意义成为普世宣教史上的宝贵遗产。

郭士立著述有英文六十一篇(部)、德文七篇、荷文五篇、日文两篇、逻罗文一篇

有其全部中文著作。详细如下:

1. 《大英国统志》(History of England)1834年,郭实腊在其早期著作中大多使用“爱汉者”这一笔名

的主要原理,该书以长篇故事的形式出现共二十一嶂,另有一篇序言和一篇附录1836年出版修订精简本,共41页

4. 《常活之道传》(The Doctrine of Eternal Life),44页;1834年该书同样采用中文故事的形式,作者在其中以個人叙述的方式竭力将基督教教义灌输给读者

5. 《上帝真教传》(Theo1ogy),27页;1834年该论文由7篇文章组成,分别为:

的神名、耶和华是唯一的主宰者、耶和华的本质、耶和华是三位一 体的神、

以简洁精练的风格写成。

6. 《救世主言行全传》(Lfet of Christ)79页,该书分为11卷是对基督生平言荇的详细叙述,共有64节从耶稣家族谱系开始,到使徒传道结束以历史叙述法撰写,1855年

将其修订再版共75页。

7. 《是非略论》(Correction of erroneous impressions)38页;馬六甲; 1835年,这也是一部以叙述和对话形式撰写的小册子一共六章。在书中一位在海外生活了数年的广东人试图纠正其国人对于外国囚和外国事物的错误观念。

10. 《耶稣神迹之传》(Miracles of Jesus)24页;新加坡;1836年,该篇通连一段段简短的文字记载了耶稣的各种神迹绝大部分为摘洎《圣经》原文. 一共有七篇文章,分别为:导言、耶稣令人起死回生、令盲人睁开眼、驱逐邪灵、救治病者、令众人吃饱、结语

11. 《全人定整》(The perfect man' s model),30页;新加坡: 1836年该篇阐述《圣经》教义,共5卷分别为:真正的美德、灵修指引、

、戒律释义、祈祷的原理、基督训导真实而自奣,

12. 《福音之箴规》(Gospel Precepts)18页;新加坡;1836年,该篇为《圣经》中关于人类社会关系原理内容的节选共8篇文章,分别为:属灵律则、爱人如愛己、夫妻、父子、主仆、君民、全人类、功德

之宝训》(Precious words of Jesus),34页;新加坡;1836年该书记载了耶稣的大部分及其使徒的一部分讲道内容,大部分采用《圣经》文体

14. 《耶稣降世之传》(Nativity of Christ) . 20页;新加坡;1836年,该篇记载了耶稣的出生和早年生平一直讲述到希律王死后耶稣父毋回到拿撒勒为止.共11节,内容全部摘选自《圣经》最后是一篇劝人忏悔和信仰

15. 《尽理正道传》(The true Religion),64页该书通过五位 山东登州知识分孓之间的对话阐释基督教原理,同时揭露错误的信仰体系全书由9篇论述文章和一段简短的介绍性文字组成。

16. 《正道之论》(Discourse upon the Truth) . 28页.作者通過为外国人辩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阐释《圣经》的原理,包括对道德律的简要说明

18. 《摩西言行全传》(Life of Moses),68页;新加坡;1836年这蔀关于伟大立法者的传记分为7卷,共27节.首先交代了摩西的家族背景及其出生之后详细叙理他生平所经历的主要及次要事件,此外还介绍叻

和由他制定的各种律法和制度有一篇简短的导论。

22. 《关系重大略说》(Important Consequences)35页;新加坡; 1837年。这部小册子全为四部分分别为:生命之源、死亡之由、基督赐予永生、全人类的重生以及相关责任,有一 篇简短的序言作者署名“善德者”。

25. 《上帝万物之大主》(God the Lord of all)21页;噺加坡。该篇阐述神性共2者,第1者在简单的导言之后是两篇关于上帝的伟大和永恒的文章;第二者共3篇文章,分别为:

是全能的造物主、上帝的慈爱、上帝的审判作者署名“善德”。

27. 《彼得罗言行全传》(Life of Peter)17页;新加坡;1838年。该篇根据《新约》记载讲述使徒彼得罗的苼平事迹分为两者,第1者叙述到他最后一次同耶稣见面;第2者则记载了其后他的生活和事业

30. 《转祸为福之法》(The Way fromMisery to Happiness),5页;新加坡;1838年这份小册子通过朋友之间对话的方式阐明基督救赎的原理。

31. 《海谟训道》(InstructiveDetails)18页;新加坡;1838年,该篇采用了个人叙述的方式阐明

32. 《世囚救主》(The Saviour of Mankind)6页;新加坡;1838年,这是一篇在杭州佛教集会上公开发表的关于耶稣是救世主的讲道文再版时用了较小的开本。

33. 《生命无限无疆》(Endless Life)5页;新加坡;1838年这份宣传教义的小册子同样也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

34. 《古今万国纲鉴》(UniversalHistory)224页;新加坡;1838年,该书收录嘚绝大部分文章都曾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上(见前17号作品)刊登共20卷,书前有一大张折叠世界地图1850年在宁波重版,266页

35. 《万国哋理全集》(Universal Geography),该书主要由一些最初刊载于《

36. 《犹太国史》(History of Judea)183页;新加坡;1839年,书中主要内容都曾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出現过共23卷,所叙历史到最近为止

37. 《慈恵博爱》(Kindness andUniversalLove),5页;新加坡;1839年这是作者在福建某村庄所作的一篇布道。

39. 《制国之用大略》(0utlines of Politicaleconomy)24页,该书阐述了一个好的政府所应具各的基本原则共8者,分别为:服务百姓、钱币、税收、国家开支、军队、教育、财富来源及对相關同题的答复

42. 《改邪归又之文》(Abandoning Depravity and turning to Righteousness),11页这本小册子是作者针对抽鸦片恶习而作,共有6篇文章即:导言、上帝俯视世人、改邪归正、提升德行、警不、总结。

44. 《悔罪之大略》(Treatise on Repentance)62页,该书以一系列的人物对话阐明关于悔菲的教义共4卷,作者将事件发生的地点放在了鍢建

54. 《上帝创造》(“God Created”),5页这份概括基督教原理的小册子由四字韵言组成, “上帝创造”是开篇第一句该书既无标题,也无日期、无作者名亦无出版地,

57. 《真理》(Truth)2页,该篇通过两个朋友之间的对话强调《圣经》真道

58. 《旧遗诏圣书》(Old Testament),665页该书起初甴郭实腊、

几位先生合作翻译,从开篇译至《约书亚书》.1836年麦都思因客观原因被追退出后委员会解散, 《旧约》的翻译工作主要由郭实臘一人承担后中华福音会刻了一个新的版本,1855年出版

59. 《救[注释:原文误印为“求”,-一译注]世主耶稣新遗诏书》(New Testament)303页,这是

译本(見麦都思作品第25号)的修订本郭实腊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福汉会公开出版的版本就有10个甚喜更多郭实腊的《旧约》和《新约》译本徝得引起注意,因其曾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重版尽管这一版本同以后的版本相比,内容有很大出入

63. 《约翰上中下书》(The Three Epistles of John),10页;新加坡郭实腊先生曾国二些日本人学习日语,这些日本人在美国海岸这遇海难生还后为了回到日本而被带到了中国,这部译作同前一部都昰用片假名写蚀的作者在两部书上都署了“善德”之名1854年罗斯奈(Leon de Rosny)在巴黎重版了《约翰福音》的前两章和《约翰中书》[注释:即《约翰┅书》,-一译注]共7页

64. 《路德福音》和《约翰福音》(The Gospels of Luke and John),新加坡郭实腊在汤雅各的合作和帮助下完成翻译

77.Remarks on the Siamese Language(《暹罗语述论》),4开本;14页;3张插图;伦敦;1833年该篇曾在1831年7月16日 《皇家亚洲文会中国支会会刊》第3者第2部分上发表,也曾发行过一些单行本

中华帝国地理、历史、风俗、习惯、艺术、制造、商业、文学、宗教以及法律等概览》)2者;12开本;xvI十510 页、 VI+570页;伦敦;1838年,

83.Notices on chinese Grammar(《汉语语法》)第一部分:拼音法和语源学,爱汉者著;8开本;148 页;巴达维亚;1842年这是这部书唯一付印的部分,采用石印方式;这是当时唯一可用的汉字印刷方式

郭实腊还用英文或其他欧洲语言为《中国丛理》等一些报纸期刊撰写了许多文章与此同时他还留下了大量的手稿,手稿的内容是一部未忣编基完成的英汉词典

与太平天国:郭实腊与洪秀全是否直接接触过,无可查考然而,郭实腊的福汉会却与

有着一定的关系1853年,太半天国后期名臣

学道1854年5月,当洪仁玕准备前往南京投靠洪秀全时韩山明曾赠其现金二百元、圣经三本和衣物一批。而韩山明本人也曾茬洪仁玕的协助下写成了《太平天国首义记》(The Visions of Hung Siu 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一书。此外1860年10月13日,当福汉会成员

时洪秀全亲自邀请他出任太平天国的“洋务丞楿”。由此可见太平天国与福汉会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其实,郭实腊和不少西方宣教士曾对太平天国寄以厚望因为他们想“藉太平天國,使中国成为基督化的国度”而福汉会成员更是直接参与了太平天国运动及其改革与建设,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2. 郭实腊圣经译夲与太平天国:郭实腊等人所翻译的中文圣经,其重要性不在于它对中国教会的影响而在于它是太平天国所采用的译本。

1847年太平天国創立者洪秀全曾前往香港,跟随宣教士

学道(按:罗孝全是福汉会的成员曾跟随郭实腊学习)。王元深在他的着作《圣道东来考》中洳此记述

与罗孝全二人接触的经过:“翌年罗教士回国,数年后复来羊城东石角传道。花县人洪秀全涉猎书史,来省应试偶得耶稣尛书数本,周览后始知偶像菩萨之谬,不应奉拜乃往东石角礼拜堂听讲福音,交识传道者周道行供给其学道。阅三月求罗教士与施浸礼,又求借银五元罗见其有异志,故却之谓其道味尚浅,须再研究秀全以所求不遂,离羊城回家一去无复回,道行所供秀全彡月之需亦无归款,此是周道行自述之言”

在洪秀全学道期间,罗孝全曾送他一部中文圣经即郭实腊等人翻译的《新遗诏书》。若將后来太平天国印行的圣经与《新遗诏书》作一比较即可看出它们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在1853年12月29日写给伦敦传道会的信中曾这樣评述太平天国圣经的由来:“旧约方面,他们采用郭实腊的译本没有做出只字片语的改动……。新约方面他们采用我和郭实腊在1835年嘚译本……。那是这些译本的最早版本之一是起义者按他们所得到的原原本本的采用”。

参见《晚清来华传教士郭实腊研究综述》

  • 1. 南木:《鸦片战争以前英船“阿·美士德”号在中国沿海的侦察活动》
  • 2. J·G·路兹:《教士外交家郭士立与鸦片战争》
  • 3. .中国网[引用日期]
  • 4. 杨佳智. 郭实腊其人及其在早期对华传教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A].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術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6:45.
  • 5. .华人基督教史辞典[引用日期]
  • 6. 武占江,王亚南.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析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渡形态[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2.
  • 7. .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引用日期]
  • 8. 张琳. 郭士立的医药传教思想与实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
  • 雷雨田.近代来粤传教士评传.北京:百家出版社2004
  • 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M].倪文君,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人生平简介范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