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国著名医学家家有哪些

古代医学家
Ancient physician
以上为机器翻译结果,长、整句建议使用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是中国古代医学家的伟大发明。
Smallpox inoculation or variolation is a great invention of medicine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性”。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will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four " theory into food, think of each food also has the "four ".
中国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性”。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will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four sex" theory into food, think of each food also has the "four sex".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藏医学主要的医家有哪些?_藏族历史_中国民族网
民 族导 航
> 藏医学主要的医家有哪些?
藏医学主要的医家有哪些?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覃金娥 发布时间:
在历史上藏医学名医辈出,是这些医学家推进了藏医学的发展。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能对其中比较重要的医家,进行介绍。 董吉托觉坚 这是藏医学史上最早的一位名医。在古代吐蕃时期,其第28代赞普(也就是藏王)拉妥妥日年赞时,就出现了医学的雏型。据舒卡洛最给布所写的《知识总纲》一书中,提出公元3世纪中叶到4世纪中,拉妥妥日年赞统治时期,从天竺来了两位医生,一个叫毕吉加杰,另一个叫贝拉加杰玛。藏王要求二位医生留下来,并且把公主意吉锐拾玛许配给毕吉加杰。他们生下的儿子取名董吉托觉坚。两个天竺医生对董吉托觉坚进行医学教育,授给他关于切脉进行诊断、饮食疗法、药物知识、灸疗法、放血术、外科器械治疗、创伤包扎等医术,并讲述一些医疗理论。 哈祥马哈德哇 意译为“大天”,是一位僧人,原名难于考证。于藏王松赞干布在位时期进藏。可能是随文成公主入藏的。他通晓藏文及汉文,又谱医学。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入一批中医书、医疗器械。其中有一部医书《医疗大典》(一译《医学大全》),由他与另一位医生达玛郭夏共同翻译成藏文,这是藏医史上所载最早的理论与实践俱备的医著。可惜此书于后来遗佚。马哈德哇的其他事迹也失考。 韩文杭德 这是一位汉族医生,于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入藏。他的名字有不同的拼写法。如工祝元丹嘉措的《知识总库》记载名叫韩文海;而第司桑吉嘉措的《藏医史》则载为亨文杭德或享翁杭德。多数著作还是以后者的名字较常见。据载,同时应请入藏的其他医生还有天竺医生巴热达扎、大食医生嘎林诺。3人共同编著一部七卷本的医书《无畏的武器》,藏名为“敏吉巴冲恰”。《无畏的武器》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藏王松赞干布明令全藏医生传习,曾对藏医学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可惜此书后来也遗佚了。 哈祥马哈金达 是一位汉族医僧,于藏王赤德祖赞统治时期进藏,极有可能也是随金成公主入藏的医僧。他也是一位谙熟藏文的学者。当时,他会同另一汉族学者加楚卡更、藏族学者琼布孜孜、琼布通珠和觉拉曼巴共同编译医书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月王药诊》,藏名“曼杰达维给布”,梵名又称“索玛拉札”、书中涉及藏医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共115章,是现存最早的一郁古代藏医学著作,对藏医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马哈金达对汉藏医学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哈耶那 汉族医僧,意译为大乘和尚或禅师,又有译成摩诃衍的。于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时入藏,原姓名无考。据记载,在藏王赤松德赞统治时期,他把汉族医书《月王药诊》由五台山带入吐蕃,并与藏族大译师陈枪餐阉氤刹匚模邮橹芯咛迥谌菘矗匀灰丫氩氐鼐咛逡搅凭橛胱匀惶跫岷狭耍且徊勘嘁氲氖椤 东松冈哇 汉族医生,其真实姓名难考。在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公元742-797年),从邻近各国各地聘请了一些名医入藏交流并传授医学,其中汉族中医有马哈巴拉、先蒂巴达和东松冈哇。当时各地名医曾译出各自的医学著作,并收集起来,以檀香木制成的木匣珍贵收藏,取一总名为《太医药诊紫色经函》。其中东松冈哇所编译的有10部,重要的有《文殊口述配方宝A》,传说他曾经亲眼见过文殊菩萨而得其真传。还有《茶毒治法无垢宝珠》、《内脏展显示神奇大镜》、《灸法实践明灯》、《小便检查方法》等等。当全部医著编译完成之后,藏王从各地挑选了9名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来学习,其中就有出类拔萃的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陈 陈刈遄琶糯胧Γ钣诠8世纪。出生于前藏尼姆地方的巴阁滩,原名为更甲汤达,卢札那是他的法名,意为“大日如来”。他7岁时即开始学习藏文,受到藏王赤松德赞的接见,并从天竺入藏佛教大师莲花生学习五明学。后来,藏王又派他赴天竺学习各种学问、听受经法,还到喀什米尔学习医学,听受各家的医说。其中最重要的是天竺重要古代医著《甘露精义八支秘块》、《文殊本草》,以及与马哈耶那合译的《月王药诊》,为藏族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后世所推崇。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是古代藏医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又称为老宇陀。于藏历土蛇年(公元708年)出生于前藏堆隆给那的地方。他出身于医生世家,从曾祖洛哲希宁开始,祖父洛卓哲吉嘉嘎巴扎,父亲是宇陀琼布多杰。他们分别任松赞干布、贡松贡赞和芒松芒赞和都松芒保杰(一译器弩悉恭)的御医。元丹贡布,3岁起开始学习藏文,接受藏医学的薰陶。他聪颖而敏锐,5岁时就开始接受佛教密宗的各种仪轨及医理的教育。他很早就随父兄一道行医,而且医疗效果很好,甚至有人给予他以“第二御医”的称号。当时,藏王梅阿匆把他召到著名的桑鸢寺,与当时的名医昌迪家族的杰聂卡布等进行辩论,并得到全胜。藏王遂任命他为王子的御医。 洛饮仁钦桑布 仁钦桑布生活在公元958―1055年。他以藏历第一个绕穷以前的土马年(公元958年)出生在阿里古格的恰娘旺热纳的地方。3岁时,仁钦桑布皈依佛门,出家受戒,并开始学习藏文,进而系统学习五明学。他天资聪颖,被选中去天竺、尼波罗等地学习,拜觉卧纳那诺达巴等班智达共75名学者为师,先后达10年之久,成为一位出色的大翻译家。其中,他曾以重金向贾涅阿达学习印度学者马鸣的著作《八支精华要义》和达瓦旺嘎对该书的注释本《月光》。 德教札巴旺协 札巴旺协于藏历水鼠年(公元年)生在前藏夭如,曾在著名的桑耶寺学佛法戒律,后又从其叔学佛学和医学。札巴旺协的最大功劳在于他从桑耶寺的正殿中的宝瓶柱下面发掘出珍藏的《四部医典》的原本。他将该书取出后抄录一份完整的。一年后,他把这份抄本交给卫巴达札,后者又把他转给兑顿贡却嘉布,最后又转给宇陀萨玛元丹贡布。自此,《四部医典》才得以流传于世。 宇陀萨玛元丹贡布宇陀萨玛又称为小宇陀、新宇陀,是老宇陀宁玛的13世后代,以第二个绕迥火马年(公元1126年)出生于后藏年堆阁希热塘的地方。他全家都从事医业,曾与其祖父、父亲、儿子和孙子,合称“小宇陀五贤”。 小宇陀从小学习文化,据说8岁开始学习大、小五明学,对医方明尤其感到浓厚兴趣,攻读甚力,在实践中取得成绩,医名四扬。卫巴达札曾从札巴旺协处获得《四部医典》,他把这部珍贵的书讲给绕顿听,并把书送给了他。绕顿为了答谢小宇陀治病之恩,前往阁希热塘,把《四部医典》转赠给小宇陀。这样,沉睡达200年左右的《四部医典》又返回到宇陀家族。 强巴朗杰札桑 朗杰札桑是藏历第七个绕穷的木猪年(公元1395年);出生于后藏的昂仁。从小就开始学习藏文。从10岁起,学习佛法显密两宗,其师长是班觉西绕仁铁巴桑和桑格坚参。当时,萨迦王朝的贡嘎札西坚参巴桑受到内地明朝的皇帝封赐的官职;与此同时,朗杰札桑也受封为大司徒的官衔。 米尼玛通瓦顿旦 一名米尼玛公却仁饮,是王室的后裔。出生于王室家庭,他自幼即皈依佛门,学习佛法。因天资聪颖而学业优异.其导师都是有名的大师,如洛钦索南坚参、强巴朗杰札桑、昌迪班旦措吉等。对《四部医典》及《八支药方》、《月王药诊》、《月光》、《甘露宝瓶》、《配方百种》等等都有所研究,医名颇著。 舒卡年姆尼多吉 又名措且楚巴、顿珠坚参、达玛色米。他出生在藏历第七个绕穷的土羊年(即公元U39年),家乡是前藏塔勃拉脱索卡。他曾经在后藏的夏却旺嘎寺院中,聚会从前藏涅、洛、甲及塔贡地区的埃、尼昂、工等地区的名医,讨论医药,特别对全藏出产的药物标本一一进行鉴定,并著成《药味铁A》、《草药形态》、《甘露宝库》等,形成了与北方学派不同风格的另一个派别,后世称为南方学派。 舒卡洛最给布 原名泽丹给,生于藏历第九个绕穷的土蛇年(公元1509年),是舒卡年姆尼多吉的后代,藏医世家。 他自幼就受到医药的薰陶,后来受戒于嘎玛赤列,学习因明学。后来又在林布曲吉处学习、听讲《四部医典》、《千万舍利》等名著,也在萨迦曼仲的地方学习《八支》及其解释本《月光》。他对宇陀家族的著作特别感兴趣,并有幸在娘迈的地方发现宇陀萨玛的《金注(四部医典)》,经过认真研读校阅,纠正了一些错误,并得到山南的地方长官耶杰巴的赞助,在查塘地方把《四部医典》刻版印刷,是为查塘版《四部医典》,也是今日通行的《四部医典》用得最多的一种版本。 第司桑吉嘉措 桑吉嘉措生于藏历第十一个绕穷的水蛇年(即公元1653年)于拉萨市北郊,父亲名为阿苏,母亲是普赤给莫。桑吉嘉措自幼聪敏,学习藏文及其文法。后来,他受到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的疼爱而加以收养和特殊照顾,召到宫内学习佛教的各种显宗、密宗经典。他的老师有多人,其中达巴译师是负责语言、梵文和历算的;隆格阿旺则授予声韵学、占卜星算术;还有向沦丁南木杰多吉学习关于菩提树、人体测度、秘方等等,成为一名才气横溢、多才多艺的学者。 达磨曼然巴洛桑曲札 生于藏历年第十一个绕穷的土虎年(公元1638年)。早年就进入布达拉宫,受到五世达赖的赏识,并在那里学习经法及医学。后来他任五世达赖的私人医生,并主持在布达拉宫的哈旺角创办的医学校,培养藏医人才,主要讲授《四部医典》。后来,五世达赖还委任他对《祖先口述》不足的部分进行增补。 帝尔玛丹增彭措 以第十二个绕穷的木蛇年(公元1725年)诞生,其父名为参拉多杰札西,母名拉嘎。从8岁起,就先后跟随多名名医就读。他对药物特别感兴趣,曾深入藏区、康区实地考察各种藏药,深入研究,并于19世纪上半叶著成藏药学专著《药物学广论》,又叫《无垢晶串》,一般都称它为《晶珠本草》。丹增彭措由此成为藏药学界最有名的学者。除此以外,丹增彭措对制药、配方等也有研究,并有《丸药配方》、《药方集要》等著作。 曲巴钱绕诺布 钦绕诺布生于藏历第十五个绕穷的水羊年,即公元1883年,家乡在山南甲萨寺附近。家庭是历算世家,父亲名章国列,又叫孜巴阿吾其,母亲名叫央吉。 十三世达赖对钦绕诺布十分赏识,在他29岁那一年,即委任他为藏区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的医生。这期间,他认真研究了《四部医典》原著和《蓝琉璃》,尤其深入研究了其中的根本医典。此时他著有《医说人体绕条月亮宝鉴》、《医学海洋之精华》、《简述草药形状稀奇金穗》和《婴儿接生法利众明月宝鉴》等。 钦绕诺布还创立了一套培养藏医人才的办法。他继承了第司桑吉嘉措的优良传统,强调形象教学,曾复制全套彩色曼汤数次。除了着重绘制脉络图、火灸治疗放血图、愿望树等以外,更注意到了医家兼画家丹津诺布对解剖原图的修改,要求学员仔细观察其区别。他还新增绘一幅藏医历代名医图,使原来的79幅的全套曼汤增加到80幅。 在教学中,钦绕诺布十分重视实践,在学制中规定,每年要有半个月(一般是藏历7月1―15日)到盛产藏药材的山区去采集和辨认药物标本。每一期学员最终要求有能力辨认300种以上的药物,这神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钦绕诺布本人在学术上也有很{的成就,有较多的学术著作。其中重要的有《显明(四部医典)程序母虎锐气》、《广释(论说续)的明月宝镜》。在70岁的高龄时,他还写了《广释医学》。西藏和平解放后,钦绕诺布仍被委任为自治区藏医医院院长,直到1962年去世为止。
& 下一篇: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分享文章到微信
关注新文阁公众号
扁鹊见齐桓公发生了什么?著名医学家扁鹊是哪国人
来源:新文阁
编辑:jian
导读 : 扁鹊见齐桓公发生了什么?著名医学家扁鹊是哪国?扁鹊是哪国人扁鹊是中国从古代传诵至今的一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凭借自己深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中医的开山鼻祖。扁鹊提出的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成为了后世中医奉为宝典的望闻问切。关于的他的事迹,自然是...
扁鹊见齐桓公发生了什么?著名医学家扁鹊是哪国?扁鹊是哪国人
扁鹊是中国从古代传诵至今的一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凭借自己深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中医的开山鼻祖。扁鹊提出的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成为了后世中医奉为宝典的&望闻问切&。关于的他的事迹,自然是很多人好奇的,尤其是哪个地方出了这么一个人人才。
卢国旧址纪念碑
扁鹊姓姬,名缓,秦氏,字越人。因为古时候避讳直呼其名,所以都是用字来代替,在他还未成名之际,众人都叫他秦越人。扁鹊还有一个别号,叫&卢医&,&医&自然指代他是一个医生,而这个&卢&就道出了他的出生地以及早年的居住地,卢国。
扁鹊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郡郑地,现在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当时这个地方是一个小小的诸侯统治的小国,卢国。由于卢国辖地太小,在当时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是待宰的对象,所以在史书上找不到关于它的身影。
卢国的都城大致在山东济南长清区,现在此地有一个叫&卢城洼&地方,据说就是卢国的都城旧址。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还能看到一些残破的城墙,有的地方城墙的高度还是不低的。只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大规模的开垦土地,所以城墙就在这一时期被破坏殆尽。现在只能依稀辨别的出当年的轮廓,少数地方还能看到夯土。
总之,扁鹊的故国卢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现今能够辨别的出当年他们生活过的遗迹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扁鹊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师从长桑君,尽得其真传,终成为一代神医。扁鹊精通医术,在民间的声望很高,他是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著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司马迁曾在《史记》之中评价扁鹊是古代医学的开山鼻祖,是他奠定了后世医学的基础诊断法。
扁鹊救虢国太子
在今天,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扁鹊的小故事,比如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扁鹊学成之后,就开始周游列国。有一日,扁鹊来到了虢国,他听到百姓都在议论太子的事情。扁鹊就站在旁边听了一小会,原来是虢国的太子死了,他仔细的询问了太子的死因。当时,虢国的太子死了不到半天,尸首也没有入殓。扁鹊结合百姓所说的,再加上自己的分析,他认为虢国的太子很有可能没有死。于是,扁鹊就赶到皇宫中,他告诉中庶子说自己能够将太子救活。但中庶子根本不相信扁鹊的话,认为扁鹊是骗人的,人死怎么可能复生呢。
无奈之下,扁鹊就让中庶子去检验一下,应该可以听到太子耳鸣,看到太子的鼻子发肿,并且太子的大腿还会有温热之感。中庶子半信半疑的去了,一看之下,发现果真如扁鹊所说,他就赶紧报告了虢国的国君。虢国的国君一听有人能够将自己的儿子救活,非常高兴,亲自去迎接他。
扁鹊用针砭对虢国的太子进行了急救,经过扁鹊的努力,虢国太子终于被救了回来。在扁鹊的调养下,二十多天后,虢国太子就能够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当前栏目:
推荐栏目: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历史事件
  5月10日昨晚,54岁许晴在微博晒出自己拿着相机在草地摄影的照片...
tfgirls是什么梗,TFBOYS穿上女装谁更妖艳,看到今天的热搜,队长...
5月17日,刘洲成被妻子曝出孕期6次家暴,引起网友们的热门争议,随...
权力的游戏第一季导演: 蒂莫西范帕腾 / 布莱恩柯克主演: 伊萨克...
近日,演员古力娜扎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组水下性感美照。...
说到节日,小编赶脚中国传统节日大家都很熟悉了,于是...
世界最奇葩的十大旅游景点。你是否有去过奇葩的旅游景...
10. Cubic Houses(立方体房屋)建筑师:Piet Blom地...
中国十个最邪门的地方是全中国最阴森恐怖的地方之一,...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日报网
1.张衡(78-139),东汉天文学家,字平子,南阳人,画出我国首张星图,创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2.祖冲之(429-500),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道人,擅长历数,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制成《大明历》,造出指南车,千里船。
3.贾思勰,北朝北魏农学家,山东省寿光市人,出身儒学家族,官至高阳太守。于北魏末年写成《齐民要术》一书。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4.僧一行(683-727),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名张遂,昌乐人,在世界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还制成《大衍历》。
5.沈括(),北宋科学家,字存中,杭州人,在天文、数学、医药、生物、物理学上的成就,都极其卓越,著作40种。
6.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松江人,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郭守敬(),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河北邢台人。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他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8.李时珍(),明代医学家,究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国我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9.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无锡人,译著《几何原本》,著《农政全书》,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的先驱。
10.宋应星(1587-约1666年),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人,著《天工开物》,为我国古代科技名著。
来源:博科园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光明网)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有哪些?
09-07-05 &
药王孙思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孙思邈、张仲景、华佗、李时珍、扁鹊。我就知道这些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按时间来说吧: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啊!~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华佗(?-208) :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古人对于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张仲景 :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 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 皇甫谧(215--282): 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肃平凉西郊)人。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巢元方 :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 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曾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王冰: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平素钻 研医学,曾郃时十二年,注释九卷本《黄帝内经素问》。所著又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一说为后人 王惟一: 北宋医学家。天圣四年(1026)参与官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总结古人针灸医疗实践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铸成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地区针灸医学有重要影响。唐慎微: 北宋医药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曾著《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书,并搜辑经史诸子文献内所载方药。重视民间医药经验,曾赴各地采访单方、草药,编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总结了宋以前药物学成就。许叔微: 南宋医学家。字知可,绍兴二年(1132年)进 士,所著《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等,对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挥。另著有《普济本事方》,记录医案及经验诸方。王好古: 元代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曾学医于张洁 古、李东垣,并任赵州医学教授。所著有《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阴症略例》等,对脾胃学说多所阐发。 朱丹溪(): 元代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医学,所著《格致馀论》,认为多种疾病的病机,均由“阳有馀、阴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张“滋阴降火”。对于当时《和剂局方》中用药偏于温燥现象,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另著《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薛己(): 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家世业医, 曾任太医院院使。其医论重视脾肾,治法善用补益。自著及注释医书十六种,多附治验病例。?人汇集其著作为《薛氏医案》七十八卷,其《口齿类要》等,为现存较早的口腔、喉科专著。李时珍():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 春)人。家世业医,注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曾长期上山采药,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铃医请教,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馀种,对各种药物亲自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多种药物,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其书收录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古代人民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著又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 张景岳():明代医学家。名介宾,字会(惠)卿,会稽(今浙江绍 兴)人。曾学医于金英(梦石)。精研《内经》,历时三十年为之整理注释,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等、《景岳全书》、《质疑录》等,于医学理论颇多阐发。  张石顽(?): 清初医学家。名璐,字路玉,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所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又著《医通》, 薛雪(): 清代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江苏苏州人。少习文史, 兼擅诗画,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曾选辑《内经》原文,按阴阳、藏象、论治、疾病等分为十四类,约取诸家注释,并加入个人体会,编为《医经原旨》。又著《湿热篇》,为论湿热病之专著。 王清任(): 清代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玉田人。以为“业医诊病, 当先明脏腑”。为明解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非难,亲至坟冢间观察小儿残尸,并至刑场检视尸体脏器结构。所著《医林改错》,纠正古代医书记载脏器结构及功能之错误(也有误改之处)。其医论和诊治重视气血、擅长活血化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 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奏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因此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重视切脉,以探求病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一生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二、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当年寿终。   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四、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岁(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一般较公认的是生于隋开皇元年(581)之说:另有生于是西魏帝太统七年月日(541);还有生于染天得篮十四年(515)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刻苦研习岐黄之术。成年以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活动。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咸亨四年(673年)曾担任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同年孙思邈去世,遗命薄葬。子名行,天授中(690~692)曾任风图侍郎,孙名溥,曾为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丞。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稿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全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见《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太医精诚,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六百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  孙思邈积八十余年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并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在妇幼保健方面,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且,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大多已散佚无存。主要有:《千金养生方》一卷、《千金髓方》等18种,此外,现尚存世之眼科专著《银海稍微》乃托名孙氏之著。  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崇高地位,受到历代人民的热爱和拥戴。他死后,人民为他修庙立碑,直至今日他的家乡陕西耀县孙家塬还有孙氏祠堂,内有孙氏塑像。耀县药王山有药王庙、拜真台、洗药池、太玄洞等孙氏活动遗迹。  五、张宝藏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太宗服药后,痢即全愈。宝藏因此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六、崔知悌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约生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唐咸亨中(670~674)为尚书右丞。调露元年(679)官至户部尚书。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于政事之暇,喜从事医疗活动。擅长针灸,临床诊治,审病制方颇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著名,被收入《外台秘要》名为“灸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灸法。他的著述、文献可考的主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产图》一卷,均已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另有《崔知悌集》五卷,《法例》二卷。  七、张文仲  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卒于唐·圣历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不断,其余则隋病情发动,临时治之。患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时节,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旧唐书·张文仲传第141,卷191,中华书局1975年月日第一版》,时武则天令其集当时名医共同编撰风气诸方,并诏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撰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外台秘要》中可见其部分内容。  八、韦讯  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道士,精医术,则天时(684~690)为侍御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中宗景龙年间(707~710)任光禄卿,掌御膳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还乡。他施药济人,巡医于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归故里,世仰为药王。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  九、王焘  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670),卒于天宝十四年(755),(今陕西县)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大,司勋郎中。焘有二子,长子遂,曾为大理寺卿,次子遘,曾为苏州刺史。  王焘幼年多病,年长喜好医术,其母疾病弥年,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立志学医,八世纪初他曾任职于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二十余载,在此期间,他博览古代医学文献数千卷。凡所览阅之书,均遂条采摘记录,积累了大量资料。天宝年间(742~755)他因故被贬至房陵(今属湖北),后出守大宁。正值当地疾病流行,王氏取所录经方,亲施方药,疾者多获救治,遂立志编撰一部医方大全。于天宝十一年(752)著成《外台秘要》四十卷传世。他的另一部著作《名台要略》十卷,为《外台秘要》之简本,惜已亡佚无存。  十、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  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开元元年(713)回到扬州时,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任扬州大明寺主持。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并邀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宝元年(742))鉴真接受日本接连人邀请。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均未成功。第五次东渡失败后,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唐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鉴真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大师。当时日本天气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级官员都接受了鉴真的三师七证授戒法,皈依佛门弟子,唐乾元二年(759年,即日本天平宝字三年,鉴真在奈良效区创建招提寺,并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流传,是日本印板之开端。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弟子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因此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764即日本天平宝字七年)五月六日圆寂。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十一、秦鸣鹤  秦鸣鹤,里籍不详,生活于公元七世纪,曾与张文仲同为唐高宗侍医,医术精湛,针灸技术娴熟。时高宗苦风眩,头重目眩不能视,秦氏诊查后认为是风气上逆所致,砭刺头部微出血,即可愈之。则天皇后闻而大怒,说天子头上,岂可放血?此罪当斩,高宗李治认为医生诊病论疾,不可加罪,且头重目眩,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秦氏刺其百会及脑刻穴,微放血而愈。则天皇后于帘内拜谢,并赐物奖之见(旧唐书·高宗纪下第五,中华书局1955年第一版)。  十二、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gYu-thog rNying-ma Yon-tan mGon-po)公元708年出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吉纳的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父洛哲希宁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御医,祖父斋杰加戓巴扎是藏王贡日贡赞和芒松芒赞的御医。相传宇陀三岁时,从父琼布多杰学习藏文写读、读经,五岁时随父受“日露化学”和“药师佛修习法”等佛教密宗之开许仪轨。宇陀宁玛·元丹贡布表现非凡的天赋,受到父亲的悉心教育培养。  宇陀在家庭教育和医药世家的熏陶下,勤奋好学,从青少年时代起,在医学方面就已有相当深厚的基础。宇陀与王室太医、内地医家东松冈瓦有着深厚的师徒情谊,东松冈瓦将自己的医著《医治痫症·生命轮》(gZa''-bCos,Srog-gi''Khor-1o)、《医治狂犬证·匕首轮》(Khyi bCos sPu-gri''i''Khor-lo)、《医治痉症·相轮》(Bya-bCos mTshon-gyi''Khor-lo)三部书相赠。  宇陀在青年时期,曾先后两次去天竺求学,第一次留学历经四年之久,第二次游学,往返共一年零八个月,返回吐蕃后,一面医治病人,一面向门徒传授医术。  三十八岁时,宇陀第三次到天竺各地游学四年,广投名医。特别在名医美旺(Me-dbyang)尊前,聆听了《医六十万》(gSo-dpyad''bum-pa)《医续晶鉴》(rGyud-gSel-gyi Me-long)《月王药诊补遗》(Somaratsa kha-skong)等等,在班钦·旃陀罗比尊前,受了《仙人耳传》(Drang-srong Xyan-brgyud)和《八支论》(Yan-lag brGyad-pa)等众多医学论著。返回吐蕃,行医授徒,成绩卓著。赞普赐予他塔、工、琼三处封地,并在工布曼隆沟修建寺院,培养医生,加工药材,炮制成药,行医治病,搜集民间药方。嗣后,他带领门徒往内地五台山朝佛,向僧医阿尔雅恳求医道,听受了《配方宝》(Sbyor-ba''iphreng-ba)和《内科藏义》(Byang-Khog Don-khrems)等很多的特殊的医训教言。  四十五岁时,宇陀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础,吸收了汉地、天竺和各方的医学,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撰成名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鉴于宇陀·元丹贡布在藏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藏族人民尊称他为“医圣”和“药王”。  十三、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先生郭于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自天宝九年(750)至宝应元年(762),历时十二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王氏对运气学说很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世传还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十四、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及医学家。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卒于会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因担任过太子宾客,故称为刘宾客。  禹锡自幼体弱多病,经常廷医服药。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治病用药,讲求实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他曾奉诏参加编撰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此书包括他在连州时,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民间经验效方共五十余首,因每方皆有所据,故以传从为名。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急救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之特色。  十五、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主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卒于大中十三年(859),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唐大中年间(847~852),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  此外昝氏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容易、价廉效验之特点,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今亦存。  十六、甘伯宗  甘伯宗唐代人,生平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七卷。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之为《名医大传》或《名医录》。宋代许慎斋将此书人物增至五代时,名为《历代名医探原报本之图》,是一部有传、有图、有赞的医家史传,惜原书早已亡佚,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宋代《历代名医蒙求》之中。  十七、李珣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隋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为长兄。其妹李舜絃为蜀主王衍昭仪。其弟李玹,字延仪,人称李四郎,喜游历,好摄生,尤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家之产不计,以鬻香药为业,曾为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对药学颇有研究,他曾游历岭南,饱览南国风光,认识了许多从海外传入的药物。著有《海药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国。此外书中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有些条文兼载药名解释。书中收载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为当时其它本草著作所未载。惜原书至南宋已佚,其内容散见于《政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著作中。  十八、韩保升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进行参校、增补、注释、修订工作,编成《蜀雹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  《蜀本草》内容较苏敬的《新修本草》更为详尽。惜原书己亡佚,其文多为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采录,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 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奏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因此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重视切脉,以探求病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一生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二、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当年寿终。   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四、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岁(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一般较公认的是生于隋开皇元年(581)之说:另有生于是西魏帝太统七年月日(541);还有生于染天得篮十四年(515)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刻苦研习岐黄之术。成年以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活动。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咸亨四年(673年)曾担任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同年孙思邈去世,遗命薄葬。子名行,天授中(690~692)曾任风图侍郎,孙名溥,曾为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丞。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稿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全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见《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太医精诚,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六百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  孙思邈积八十余年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并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在妇幼保健方面,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且,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大多已散佚无存。主要有:《千金养生方》一卷、《千金髓方》等18种,此外,现尚存世之眼科专著《银海稍微》乃托名孙氏之著。  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崇高地位,受到历代人民的热爱和拥戴。他死后,人民为他修庙立碑,直至今日他的家乡陕西耀县孙家塬还有孙氏祠堂,内有孙氏塑像。耀县药王山有药王庙、拜真台、洗药池、太玄洞等孙氏活动遗迹。  五、张宝藏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太宗服药后,痢即全愈。宝藏因此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六、崔知悌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约生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唐咸亨中(670~674)为尚书右丞。调露元年(679)官至户部尚书。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于政事之暇,喜从事医疗活动。擅长针灸,临床诊治,审病制方颇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著名,被收入《外台秘要》名为“灸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灸法。他的著述、文献可考的主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产图》一卷,均已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另有《崔知悌集》五卷,《法例》二卷。  七、张文仲  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卒于唐·圣历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不断,其余则隋病情发动,临时治之。患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时节,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旧唐书·张文仲传第141,卷191,中华书局1975年月日第一版》,时武则天令其集当时名医共同编撰风气诸方,并诏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撰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外台秘要》中可见其部分内容。  八、韦讯  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道士,精医术,则天时(684~690)为侍御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中宗景龙年间(707~710)任光禄卿,掌御膳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还乡。他施药济人,巡医于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归故里,世仰为药王。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  九、王焘  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670),卒于天宝十四年(755),(今陕西县)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大,司勋郎中。焘有二子,长子遂,曾为大理寺卿,次子遘,曾为苏州刺史。  王焘幼年多病,年长喜好医术,其母疾病弥年,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立志学医,八世纪初他曾任职于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二十余载,在此期间,他博览古代医学文献数千卷。凡所览阅之书,均遂条采摘记录,积累了大量资料。天宝年间(742~755)他因故被贬至房陵(今属湖北),后出守大宁。正值当地疾病流行,王氏取所录经方,亲施方药,疾者多获救治,遂立志编撰一部医方大全。于天宝十一年(752)著成《外台秘要》四十卷传世。他的另一部著作《名台要略》十卷,为《外台秘要》之简本,惜已亡佚无存。  十、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  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开元元年(713)回到扬州时,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任扬州大明寺主持。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并邀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宝元年(742))鉴真接受日本接连人邀请。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均未成功。第五次东渡失败后,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唐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鉴真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大师。当时日本天气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级官员都接受了鉴真的三师七证授戒法,皈依佛门弟子,唐乾元二年(759年,即日本天平宝字三年,鉴真在奈良效区创建招提寺,并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流传,是日本印板之开端。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弟子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因此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764即日本天平宝字七年)五月六日圆寂。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十一、秦鸣鹤  秦鸣鹤,里籍不详,生活于公元七世纪,曾与张文仲同为唐高宗侍医,医术精湛,针灸技术娴熟。时高宗苦风眩,头重目眩不能视,秦氏诊查后认为是风气上逆所致,砭刺头部微出血,即可愈之。则天皇后闻而大怒,说天子头上,岂可放血?此罪当斩,高宗李治认为医生诊病论疾,不可加罪,且头重目眩,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秦氏刺其百会及脑刻穴,微放血而愈。则天皇后于帘内拜谢,并赐物奖之见(旧唐书·高宗纪下第五,中华书局1955年第一版)。  十二、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gYu-thog rNying-ma Yon-tan mGon-po)公元708年出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吉纳的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父洛哲希宁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御医,祖父斋杰加戓巴扎是藏王贡日贡赞和芒松芒赞的御医。相传宇陀三岁时,从父琼布多杰学习藏文写读、读经,五岁时随父受“日露化学”和“药师佛修习法”等佛教密宗之开许仪轨。宇陀宁玛·元丹贡布表现非凡的天赋,受到父亲的悉心教育培养。  宇陀在家庭教育和医药世家的熏陶下,勤奋好学,从青少年时代起,在医学方面就已有相当深厚的基础。宇陀与王室太医、内地医家东松冈瓦有着深厚的师徒情谊,东松冈瓦将自己的医著《医治痫症·生命轮》(gZa''-bCos,Srog-gi''Khor-1o)、《医治狂犬证·匕首轮》(Khyi bCos sPu-gri''i''Khor-lo)、《医治痉症·相轮》(Bya-bCos mTshon-gyi''Khor-lo)三部书相赠。  宇陀在青年时期,曾先后两次去天竺求学,第一次留学历经四年之久,第二次游学,往返共一年零八个月,返回吐蕃后,一面医治病人,一面向门徒传授医术。  三十八岁时,宇陀第三次到天竺各地游学四年,广投名医。特别在名医美旺(Me-dbyang)尊前,聆听了《医六十万》(gSo-dpyad''bum-pa)《医续晶鉴》(rGyud-gSel-gyi Me-long)《月王药诊补遗》(Somaratsa kha-skong)等等,在班钦·旃陀罗比尊前,受了《仙人耳传》(Drang-srong Xyan-brgyud)和《八支论》(Yan-lag brGyad-pa)等众多医学论著。返回吐蕃,行医授徒,成绩卓著。赞普赐予他塔、工、琼三处封地,并在工布曼隆沟修建寺院,培养医生,加工药材,炮制成药,行医治病,搜集民间药方。嗣后,他带领门徒往内地五台山朝佛,向僧医阿尔雅恳求医道,听受了《配方宝》(Sbyor-ba''iphreng-ba)和《内科藏义》(Byang-Khog Don-khrems)等很多的特殊的医训教言。  四十五岁时,宇陀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础,吸收了汉地、天竺和各方的医学,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撰成名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鉴于宇陀·元丹贡布在藏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藏族人民尊称他为“医圣”和“药王”。  十三、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先生郭于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自天宝九年(750)至宝应元年(762),历时十二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王氏对运气学说很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世传还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十四、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及医学家。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卒于会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因担任过太子宾客,故称为刘宾客。  禹锡自幼体弱多病,经常廷医服药。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治病用药,讲求实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他曾奉诏参加编撰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此书包括他在连州时,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民间经验效方共五十余首,因每方皆有所据,故以传从为名。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急救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之特色。  十五、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主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卒于大中十三年(859),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唐大中年间(847~852),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  此外昝氏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容易、价廉效验之特点,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今亦存。  十六、甘伯宗  甘伯宗唐代人,生平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七卷。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之为《名医大传》或《名医录》。宋代许慎斋将此书人物增至五代时,名为《历代名医探原报本之图》,是一部有传、有图、有赞的医家史传,惜原书早已亡佚,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宋代《历代名医蒙求》之中。  十七、李珣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隋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为长兄。其妹李舜絃为蜀主王衍昭仪。其弟李玹,字延仪,人称李四郎,喜游历,好摄生,尤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家之产不计,以鬻香药为业,曾为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对药学颇有研究,他曾游历岭南,饱览南国风光,认识了许多从海外传入的药物。著有《海药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国。此外书中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有些条文兼载药名解释。书中收载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为当时其它本草著作所未载。惜原书至南宋已佚,其内容散见于《政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著作中。  十八、韩保升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进行参校、增补、注释、修订工作,编成《蜀雹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  《蜀本草》内容较苏敬的《新修本草》更为详尽。惜原书己亡佚,其文多为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采录,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汉代女名医淳于衍 女子行医,始于汉代。当时出现了一批民间女医,她们中医术高明者,常应诏担任宫廷女医。淳于衍便是其中的一个。她虽来自民间,没有经过专门医学学校的传授培养,但是她天资聪慧,勇于实践,在与各种疾病搏斗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医疗经验。淳于衍精于切脉,通晓医药,有“女中扁鹊”之称。 晋代女名医鲍姑 鲍姑,广东南海人。她在丈夫葛洪的影响下,对民间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潜心揣摩灸法,是著名女灸家,尤以治赘瘤和赘疣最见奇效。她精湛的医道“治人无数”,被人们奉为“鲍仙姑”。 唐代女名医蔡寻真、李腾空 蔡寻真系唐侍郎蔡某之女,李腾空则是宰相李林甫之女,二人皆出身显贵,行为超脱凡尘,同时入庐山修道学医、她们挣脱了套在脖子上的封建礼教枷锁,走出狭窄的生活天地,摄生养性,学医炼丹,布道行医,济生救民,虽带有一些宗教迷信色彩,却在人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明代女名医谈允贤 谈允贤出身医药世家。她在祖父母的熏陶下,夜以继日地熟读《内经》、《脉经》等医学书籍,以其独到的医德医术,赢得“相知女流眷属,不屑男治者,络绎而来”。 清代 曾懿,又叫伯渊,是四川华阳人。她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相当于公元1837年。当时正处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懿接受了进化论和改良主义思想。她认为国家要富强的话,必需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所以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想指导下,深究医理,著书立说,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曾懿的思想和学识主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而谈论医学的主要是《医学篇》这本书。该书写成于光绪三十二年,相当于公元1906年。当时曾懿已经54岁了。《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上册共4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也有4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 曾懿还十分重视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如她提出要关心休息,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气;要多活动,以使血脉流通等等。曾懿生长在封建时代,但医学知识十分渊博,特别思想很进步。在我国古代既通晓医理,又有行医救国思想的女中医不多,而其中当以曾懿为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名医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