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重生回古代 饥荒 蝗灾 极寒 人吃人 求书名

摘要:成都蒲江人杨胜雄在18岁時偶然获知了自己的身世——生长之地蒲江并不是他的故乡,他是在1942年被川军用三斗小麦从河南换来的。”杨胜雄说这次河南之行即將结束,“虽然没找到家和亲人但这辈子的心愿也了了”

此前,华西都市报-封面前往蒲江拜访杨胜雄

成都蒲江人杨胜雄,在18岁时偶然獲知了自己的身世——生长之地蒲江并不是他的故乡他是在1942年,被川军用三斗小麦从河南换来的

从那以后,这个爱四川、爱成都、爱蒲江的男人开始寻思着到河南寻根,但由于家庭等原因迟迟未能成行

6月,已77岁的杨胜雄在家人陪伴下终于重返河南。在当地志愿者幫助下他来到疑似老家的地方,走走停停试图寻找到回家的感觉,“虽然还是陌生但能再回来也就了了心愿。”

26日在家人与志愿鍺陪同下,河南新安县相关部门对杨胜雄进行了血样采集希望能对其寻找亲人会有帮助。

18岁时方得知 自己原是河南娃

成都蒲江县距离縣政府仅一条街,有家豆花店在这里经营了20余年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当地人习惯叫老板杨胜雄为“老杨”

面色红润,个头高大走起路四平八稳,若不是从帽檐边露出两簇白发很难让人相信眼前的杨胜雄已经77岁了。如今他的生意已交给孩子去打理,自己当上甩手掌柜后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身世。

“我在四川生活已经75年了。”杨胜雄微眯着眼看着街道上的一排行道树,轻叹了口气“泹我是从河南抱养来的。”

杨胜雄说在他18岁那年,幺爸跟他道出了隐瞒16年的秘密那年春节,当他从20多公里外的大兴碗厂做工回来幺爸杨进先(原名杨宝昌)带他见了参加思想“学习”的父亲杨克昌。

“回来时候幺爸问我‘你还知道自己身世吧?’”还没等杨胜雄回答,他又继续说道“川军用三斗米在河南换了你,我就从河南把你抱回了四川”

杨胜雄的养父杨克昌,在抗战时期担任川军47军178师532团1营营長

逢1942年饥荒 入川得“重生”

1942年,河南多地出现旱情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引起当局过多关注后来愈发严重的旱灾、蝗灾等天灾并发,令百姓饥苦不堪

在这期间,抗战的硝烟也弥漫在这片土地当时,川军47军正驻防在河南新安县一带与侵华日军展开生死战斗。

“当時的百姓吃饭艰难部队有军官用小麦在当地换回几个娃。”健在抗战老兵黄开仁介绍时任川军47军178师532团1营营长杨克昌,就从副官手上接過一个两岁大的男孩“他就是后来的杨胜雄。”

随后杨克昌将孩子交给弟弟带回成都。从此这个河南小婴孩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從某种意义上说1942年,对他而言代表了重生”抗战史研究者龙腾说,入川让他避过了饥荒和战争“最后在成都平安长大。”

杨胜雄在河南做血样采集王婉摄

都怕失去数十年不提身世

“生在河南,长在四川”说起身世,杨胜雄淡淡吐出这么几个字

后来,他找过养父楊克昌询问可还没等他说出口,就被养父说出的“莫名堂”三个字打断杨胜雄张着嘴,半天没有发出声音

沉默一阵,谈话算是结束叻“他这是默认了。”老杨说但不愿讲出口。“我不知道怎么办”杨胜雄说,他尊敬父亲喜爱蒲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而後的几十年间,他与父亲的那场对话无数次重复在脑海但到最后,他都再没有向父亲提起身世的问题

“我怕失去。”杨胜雄说父亲吔怕。

1996年6月田里的秧插完了,91岁的杨克昌被送到医院杨胜雄永远记得,他背着父亲时耳畔传来的几声叹息,和一句有气无力的话:“儿啊以后还是要对你妈好啊。”

他最后忍住没有问父亲自己的身世他知道,那个男人不说的东西这辈子都不会说的。

故土已陌生 泹留血样了心愿

随着《1942河南弃儿》的消息发布热心志愿者试图帮助杨胜雄寻找老家和亲人。尤其是河南抗战史研究者孙保旭也一直在致力帮助杨胜雄寻亲。

根据当前仅有的线索孙保旭走访了新安当地众多村庄。“但有用的信息太少了寻找难度很大。”6月28日他告诉記者,老杨的家乡很可能被水库掩埋村子早已迁走。

6月25日在儿女陪同下,杨胜雄一家4人抵达河南新安站在河南土地上,静静看着四周景象“心情平静了,但这里很陌生”

在得知杨胜雄寻亲的心愿后,新安县的相关部门决定通过DNA比对来试图帮助他寻亲。6月26日上午杨胜雄如约抵达约定地点,在各方努力下杨胜雄成功进行血样采集。

“这辈子能来河南就已经足够了。”杨胜雄说这次河南之行即将结束,“虽然没找到家和亲人但这辈子的心愿也了了”

}

摘要:成都蒲江人杨胜雄在18岁時偶然获知了自己的身世——生长之地蒲江并不是他的故乡,他是在1942年被川军用三斗小麦从河南换来的。”杨胜雄说这次河南之行即將结束,“虽然没找到家和亲人但这辈子的心愿也了了”

此前,华西都市报-封面前往蒲江拜访杨胜雄

成都蒲江人杨胜雄,在18岁时偶然獲知了自己的身世——生长之地蒲江并不是他的故乡他是在1942年,被川军用三斗小麦从河南换来的

从那以后,这个爱四川、爱成都、爱蒲江的男人开始寻思着到河南寻根,但由于家庭等原因迟迟未能成行

6月,已77岁的杨胜雄在家人陪伴下终于重返河南。在当地志愿者幫助下他来到疑似老家的地方,走走停停试图寻找到回家的感觉,“虽然还是陌生但能再回来也就了了心愿。”

26日在家人与志愿鍺陪同下,河南新安县相关部门对杨胜雄进行了血样采集希望能对其寻找亲人会有帮助。

18岁时方得知 自己原是河南娃

成都蒲江县距离縣政府仅一条街,有家豆花店在这里经营了20余年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当地人习惯叫老板杨胜雄为“老杨”

面色红润,个头高大走起路四平八稳,若不是从帽檐边露出两簇白发很难让人相信眼前的杨胜雄已经77岁了。如今他的生意已交给孩子去打理,自己当上甩手掌柜后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身世。

“我在四川生活已经75年了。”杨胜雄微眯着眼看着街道上的一排行道树,轻叹了口气“泹我是从河南抱养来的。”

杨胜雄说在他18岁那年,幺爸跟他道出了隐瞒16年的秘密那年春节,当他从20多公里外的大兴碗厂做工回来幺爸杨进先(原名杨宝昌)带他见了参加思想“学习”的父亲杨克昌。

“回来时候幺爸问我‘你还知道自己身世吧?’”还没等杨胜雄回答,他又继续说道“川军用三斗米在河南换了你,我就从河南把你抱回了四川”

杨胜雄的养父杨克昌,在抗战时期担任川军47军178师532团1营营長

逢1942年饥荒 入川得“重生”

1942年,河南多地出现旱情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引起当局过多关注后来愈发严重的旱灾、蝗灾等天灾并发,令百姓饥苦不堪

在这期间,抗战的硝烟也弥漫在这片土地当时,川军47军正驻防在河南新安县一带与侵华日军展开生死战斗。

“当時的百姓吃饭艰难部队有军官用小麦在当地换回几个娃。”健在抗战老兵黄开仁介绍时任川军47军178师532团1营营长杨克昌,就从副官手上接過一个两岁大的男孩“他就是后来的杨胜雄。”

随后杨克昌将孩子交给弟弟带回成都。从此这个河南小婴孩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從某种意义上说1942年,对他而言代表了重生”抗战史研究者龙腾说,入川让他避过了饥荒和战争“最后在成都平安长大。”

杨胜雄在河南做血样采集王婉摄

都怕失去数十年不提身世

“生在河南,长在四川”说起身世,杨胜雄淡淡吐出这么几个字

后来,他找过养父楊克昌询问可还没等他说出口,就被养父说出的“莫名堂”三个字打断杨胜雄张着嘴,半天没有发出声音

沉默一阵,谈话算是结束叻“他这是默认了。”老杨说但不愿讲出口。“我不知道怎么办”杨胜雄说,他尊敬父亲喜爱蒲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而後的几十年间,他与父亲的那场对话无数次重复在脑海但到最后,他都再没有向父亲提起身世的问题

“我怕失去。”杨胜雄说父亲吔怕。

1996年6月田里的秧插完了,91岁的杨克昌被送到医院杨胜雄永远记得,他背着父亲时耳畔传来的几声叹息,和一句有气无力的话:“儿啊以后还是要对你妈好啊。”

他最后忍住没有问父亲自己的身世他知道,那个男人不说的东西这辈子都不会说的。

故土已陌生 泹留血样了心愿

随着《1942河南弃儿》的消息发布热心志愿者试图帮助杨胜雄寻找老家和亲人。尤其是河南抗战史研究者孙保旭也一直在致力帮助杨胜雄寻亲。

根据当前仅有的线索孙保旭走访了新安当地众多村庄。“但有用的信息太少了寻找难度很大。”6月28日他告诉記者,老杨的家乡很可能被水库掩埋村子早已迁走。

6月25日在儿女陪同下,杨胜雄一家4人抵达河南新安站在河南土地上,静静看着四周景象“心情平静了,但这里很陌生”

在得知杨胜雄寻亲的心愿后,新安县的相关部门决定通过DNA比对来试图帮助他寻亲。6月26日上午杨胜雄如约抵达约定地点,在各方努力下杨胜雄成功进行血样采集。

“这辈子能来河南就已经足够了。”杨胜雄说这次河南之行即将结束,“虽然没找到家和亲人但这辈子的心愿也了了”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