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纪年法是怎么纪年的

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图文解密中国古代纪年历法的奥秘
2015年是农历的乙未年,乙未为六十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2个,多用于记录时间。前一位是甲午,后一位是丙申。论阴阳五行,天干之乙属阴之木,地支之未属阴之土,是为木克土。
&2015年是农历的乙未年,乙未为六十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2个,多用于记录时间。前一位是甲午,后一位是丙申。论阴阳五行,天干之乙属阴之木,地支之未属阴之土,是为木克土。
说到农历就要先了解一下&甲子&这个概念。六十
本栏目最新文章
国家领导人在任时,往往公务繁重,退休之后不再承担具...
热门关键词我国古代四种纪年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古代四种纪年法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我国古代四种纪年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古代的各种纪年方法
  日是最早出现的计时单位。
  干支的概念:天为干,地为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天干纪日法:早在夏代可能已产生,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后逐渐不用。
  《黄帝内经》中多数只用天干纪日,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句中四组天干都是指日而言。
  某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即根据每月月相(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不同形象)来纪日。例: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金&窦汉卿《标幽赋》)&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以上划分时段的方法,通用于周代。
  汉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内经》中还有一些特定称谓,如:大晨,指天大明之时;早晡,指将近晡时的一段时间;下晡、晏晡,均为晡时之后,但下晡在前,晏晡在后;合阴,指夜半之后的一段时间;合夜,指鸡鸣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经》以外,后世医书一般都按十二地支纪时。[注意]“小时”(表中写“钟点”)的概念是到二十世纪初才慢慢通行起来的,因此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世常以春秋作为一年的代称。
  开始时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素问&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西周中期之后,四时之称就规范为春夏秋冬了。长夏:因为四时与五行相配缺少一位,故加上一个“长夏”以配土。
  下面介绍古代对十二个月的几种特殊称谓。&
(1) 名纪月&
  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后世医家仿之,如清&汪昂《医方集解&序》“康熙壬戌岁阳月”的“阳月”即指十月。&
(2) 季纪月&
  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吴昆《医方考&自序》“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3) 月建纪月&
  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月建的“建”指“斗建”,即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故称月建。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即所谓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所以叫做“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后二月,相当于现今夏历正月)为正,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冬至后一月,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二月)为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冬至所在的月份,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一月)为正。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历法制度,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法制度也就不能统一,《黄帝内经》是三正兼用,甚至有用秦历(秦始皇时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使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此后大约二千年间,j基本上都是用的夏正。所以辛亥革命后,对于旧用的历法称为“夏历”,俗称“阴历”、“旧历”,也称为“农历”。&
(4) 律吕纪月&
  律吕是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律本来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共有十二个名称,后来被借用为十二月的代称。六律用以指单月,六吕用以指双月。如《类经&序》“岁次甲子黄钟之吉”的“黄钟”即指阴历十一月。
  在中医古籍中,也有用别称异名纪月的。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自序》题作“景定甲子良月朔”,良月即指阴历十月。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辩&自序》题作“康熙岁次庚戌正阳月”,正阳月即指阴历四月。&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现择其要,依次介绍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柯琴《伤寒论注&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段成己《肘后备急方&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
(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宋&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4) 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我国远古时代是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古人首先发现的,是二分和二至。&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而且都是汉族地区的习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很多,如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的望果节、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采,也值得了解和研究。
  中医古籍中常用节日名称作为某日的代称,如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自序》题作“宝祐癸丑上巳”,《本草纲目》王士贞序题作“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明&陶华《伤寒琐言&自序》题作“正统十年乙丑中元日”,清&唐宗海《血证论&自序》题作“光绪十年甲申重九后一日”等等,都是用节日名称纪日的例子
古代纪年方法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包括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节日等。它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日是最早出现的计时单位。   
干支的概念:天为干,地为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天干纪日法:早在夏代可能已产生,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后逐渐不用。
  《黄帝内经》中多数只用天干纪日,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句中四组天干都是指日而言。
  某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即根据每月月相(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不同形象)来纪日。例: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金?窦汉卿《标幽赋》)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以上划分时段的方法,通用于周代。
  汉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内经》中还有一些特定称谓,如:大晨,指天大明之时;早晡,指将近晡时的一段时间;下晡、晏晡,均为晡时之后,但下晡在前,晏晡在后;合阴,指夜半之后的一段时间;合夜,指鸡鸣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经》以外,后世医书一般都按十二地支纪时。[注意]“小时”(表中写“钟点”)的概念是到二十世纪初才慢慢通行起来的,因此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世常以春秋作为一年的代称。
  开始时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素问?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西周中期之后,四时之称就规范为春夏秋冬了。长夏:因为四时与五行相配缺少一位,故加上一个“长夏”以配土。
  下面介绍古代对十二个月的几种特殊称谓。
(1) 名纪月
  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后世医家仿之,如清?汪昂《医方集解?序》“康熙壬戌岁阳月”的“阳月”即指十月。
(2) 季纪月
  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吴昆《医方考?自序》“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3) 月建纪月
  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月建的“建”指“斗建”,即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故称月建。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即所谓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所以叫做“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后二月,相当于现今夏历正月)为正,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冬至后一月,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二月)为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冬至所在的月份,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一月)为正。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历法制度,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法制度也就不能统一,《黄帝内经》是三正兼用,甚至有用秦历(秦始皇时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使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此后大约二千年间,j基本上都是用的夏正。所以辛亥革命后,对于旧用的历法称为“夏历”,俗称“阴历”、“旧历”,也称为“农历”。
(4) 律吕纪月
  律吕是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律本来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共有十二个名称,后来被借用为十二月的代称。六律用以指单月,六吕用以指双月。如《类经?序》“岁次甲子黄钟之吉”的“黄钟”即指阴历十一月。
  在中医古籍中,也有用别称异名纪月的。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自序》题作“景定甲子良月朔”,良月即指阴历十月。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辩?自序》题作“康熙岁次庚戌正阳月”,正阳月即指阴历四月。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现择其要,依次介绍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柯琴《伤寒论注?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段成己《肘后备急方?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
(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宋?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4) 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我国远古时代是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古人首先发现的,是二分和二至。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而且都是汉族地区的习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很多,如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的望果节、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采,也值得了解和研究。
  中医古籍中常用节日名称作为某日的代称,如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自序》题作“宝祐癸丑上巳”,《本草纲目》王士贞序题作“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明?陶华《伤寒琐言?自序》题作“正统十年乙丑中元日”,清?唐宗海《血证论?自序》题作“光绪十年甲申重九后一日”等等,都是用节日名称纪日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方法
(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
摘要 本文概述中国历史文献中不同的纪年、纪月、纪日方法。
关键词 纪年; 纪月; 纪日;
如今, 世界上通行公元纪年, 而在历史上, 各国各民族的纪年方法却不尽相同。
  一、纪年的方法
中国历史上, 纪年的方法主要有11 种, 即:
王公名号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岁星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太平天国纪年、孔子纪年、黄帝纪年、中华民国纪年、公元纪年和回
(一) 王公名号纪年
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 通行按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 即以元、二、三、四、五、六、七??的序数递记,
直到该王公出位为止。如鲁惠公四十年、齐厘公二年、晋孝侯十一年、秦文公三十七年、楚武王十二年、宋宣公十九年、卫桓公六年,
与周平王四十二年并列, 相当于公元前729 年。
(二) 帝王年号纪年
年号是帝王在位期间纪年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 正式建年号。他曾用过11 个年号, 在第四个年号“元狩” (公元前122 年) 时,
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纪年。自此以后, 每个“正统”的帝王即位时要“建元”,
有的中途还要“改元”。农民起义政权、割据政权等也常建元、改元。到明、清时期, 规定一帝一元。帝王年号纪年延续两千多年,
基本没有间断。中国古代有不少年号重复, 如“建武”这一年号就有7 位皇帝用过; 所以, 要查实这是哪个帝王的年号,
才能断定其年代。
(三) 岁星纪年
星, 指岁星, 即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木星。古人认为, 木星自西向东, 12 年运行一周天,就把周天分做12 等分;
岁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 岁星在该年所在的部位即为岁名。古人还有12 辰的概念, 是把一周天的12 等分由东向西配以12 地支,
由于它与岁星的运行方向恰好相反, 人们就假想另有一个与12 地支一致的岁星, 即太岁(又称岁阴、太阴) , 并用它来纪年。
太岁年名与地支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太岁年名与地支对应关系表
太岁年名 摄提格 单阏 执徐 大荒落 郭牂 协洽 涒滩&& 作噩
阏茂 大渊献 困敦 赤奋若
  西汉年间, 历学家又用10 个岁阳与天干相对, 其对应关系见下表。岁阳的名称, 古书记
载不尽相同, 今以《尔雅·释天》为主, 附注《史记·历书》中的名称。
岁阳与天干对应关系表
《尔雅》阏蓬 旃蒙 柔兆 强圉 著雍 屠维 上章 重光 玄井 阳昭
《史记》焉蓬 端蒙 游兆 强梧 徒维 祝犁 商横 昭阳 横艾 尚章
辛&&& 壬 癸
  岁阴与岁阳的相配之法, 与干支纪年法相同。如“阏蓬”“摄提格”, 代表甲寅, “旃蒙”“单阏”, 代表乙卯; 等等。这种纪年方法,
除《尔雅·释天》外, 还有《淮南子·天之训》、《史记·天官书·历书》等古籍。由于既不精确, 又较烦琐,
故新莽夭亡后一般不再使用。顾炎武和鲁迅曾用过岁星纪年, 是出于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表示不承认这些王朝。
(四) 干支纪年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有10 个, 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12 个, 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和地支相配,成60 对, 如下表。这种纪年方法周期长,
符号简单。由于天干地支编排次序是固定的, 一图60 年, 为一甲子, 周而复始, 所以几千年中重复的很多, 必须与某个皇帝的年号挂钩,
才不致张冠李戴。
干 支 表
  (五) 生肖纪年
将12 地支配上12 兽名, 即: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已——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犬; 亥——豕(猪)。12 年一循环, 叫十二属或十二属相。这种纪年法,
主要用来推算人的年岁和出生年份。
(六) 太平天国纪年
这是清末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使用的纪年方法。1864 年(清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后, 太平军余部继续使用, 直至1868
(七) 孔子纪年
清末戊戌变法时, 康有为、梁启超用孔子降生2475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
纪年。这种纪年至民国初年停止使用。
(八) 黄帝纪年
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和同盟会为反对满清, 自1901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起用黄帝纪年,称该年为4599
年。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出版的报刊书籍亦用黄帝纪年, 但不尽一致, 如《黄帝魂》将1901 年记为黄帝纪年4612 年,
《江苏》等报刊记为4392 年。黄帝纪年法于1912 年停止使用。
(九) 中华民国纪年
1912 年1 月1 日,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中华民国, 将1912 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废止这种纪年, 改用公元纪年; 但台湾当局至今仍沿袭“中华民国”纪年方法。
(十) 公元纪年
亦称公历纪年, 由罗马历法发展而来。公元前46 年, 罗马帝国独裁者儒略·凯撒组织整理原来极为混乱的历法, 规定以365
日为一年。分为12 个月。月数逢单为大月, 每月31 日;逢双为小月, 每月30 日; 2 月为29 日。为了彰扬功绩,
还把他出生的7 月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因这一历法年比一回归年少012422 日, 积四年约合一天, 又规定每隔三年在2
月末加一天,成30 天, 这一年便叫做闰年。儒略·凯撒死后, 每隔三年置闰的原则被误解为每三年置一闰日, 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发现后,
改成逢四年置一闰日(此前已多闰了3 日, 就规定连续12 年不置闰日, 以资纠正)。奥古斯都也把他出生的8 月用自己的名字命名。8
月原是30 日, 时人认为单数吉利, 双数不祥, 所以把8 月的日数增加1 日。这样, 7 月、8 月、9 月都是31 日,相连不便,
就改9 月、11 月为小月, 而10 月、12 月为大月。8 月增加了一天, 于是2 月在平年改为28 日, 在闰年改为29 日,
这个历法称为儒略历, 或称旧历。儒略历的每个历年为36515日, 比回归年长010078 日, 积久便大。本来儒略历规定春分为3
月21 日, 至1582 年, 春分移至3 月11 日, 历日和季节发生了10 天的误差。因此,
罗马教皇格利哥里十三世召集学者讨论改革历法问题, 规定1582 年10 月4 日以后的一天算作10 月15 日,
凡世纪年(整百数的年份) 能被400 除尽的才算闰年。这样, 每个闰年平均为 日, 比回归年多010003日(26
秒) , 3320 年才积差1 天。这个改革后的历法叫格里历, 或叫新历。格里历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
故有“公历”之称。
(十一) 回历纪年
回历纪年的出现, 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有关。公元622 年9 月20 日, 穆罕默德因避难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17 年后,
第二代哈里发欧麦尔为纪念此事, 规定公元622 年为伊斯兰教历(回历) 纪元。为了使回历元年的元旦与原先使用的太阴年的岁首趋于一致,
又把日期提前了两个月零几天, 回历纪元就从那一年的1 月算起。公元622 年7 月16 日为回历元年元旦, 称为“希志来”(阿拉伯语,
意为迁徙)。我国伊斯兰教徒称其为“至圣迁都元年”。第1 期             林 泓: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方法15回历至今仍为伊斯兰教国家所采用。我国元代文献中亦有不少是用回历来纪年的。
  二、纪月的方法
中国纪月的方法, 除了用公历纪月之法以外, 还流行数码纪月和干支纪月, 此外还有一些月的别称。
(一) 数码纪月
通常用一至十二表示, 即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遇到闰年,
再加上闰某月。古人有所谓“月建”的观念, 就是把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12 地支与12 个月份相配,
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 称建“子”之月, 12 月为建“丑”之月, 正月为建“寅”之月, 二月为建“卯”之月,
三月为建“辰”之月, 四月为建“己”之月, 五月为建“午”之月, 六月为建“未”之月, 七月为建“申”之月, 八月为建“酉”之月,
九月为建“戌”之月, 十月为建“亥”之月。周代正月建子, 商代正月建丑, 夏代正月建寅, 所以夏历以正月为岁首, 殷历以夏历的12
月为岁首, 周历以夏历的11 月为岁首。岁首虽然不同, 但月份的次序并不改动。
(二) 干支纪月
以干支纪月的方法与干支纪年相似。这种方法虽被某些古书所采用, 但因繁琐和不切实
用, 未能推广。
(三) 特定名称纪月
我国古代有很多月的别称,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月——陬月,
正月(月正)、端月、春王、青阳、太簇、孟春、寅月、杨月、泰月、孟陬、孟阳、元阳、正阳、初月、嘉月、首春、首阳、岁首、开岁、肇岁、献月、夏正。
二月——如月、杏月、中和、夹钟、酣春、卯月、大壮、阳月、郦月、令月、仲阳。
三月—— 月、姑洗、桃月、季春、暮春、月、杪春、晚春、三春、暮月、蚕月、禊月。
四月——余月、中吕、清和、槐月、孟夏、己月、中吕、麦秋、朝月。
五月—— 月、榴月、蒲月、端月、蕤宾、仲夏、午月、艾节、中夏、雨月、垢月、榆月、葡月、小刑、郁蒸。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林钟、天贶、季夏、暮夏、未月、精阳、暑月、溽月、徂署。
七月——相月、桐月、巧月、霜月、夷则、孟秋、申月、栋月、瓜月、否月、肇秋、兰秋、萧秋、冷月、商月、兰月、首秋、初秋、开秋、上秋、新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荻月、南吕、仲秋、酉月、桂秋、清月、中秋、正秋、中商。
九月——玄月、菊月、无射、季秋、暮秋、戌月、杪秋、凉秋、霜序、菊序、青女。
十月——阳月、梅月、良月、应钟、孟冬、小阳春、亥月、朽月、坤月、小春、上冬、开冬、初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黄钟、仲冬、子月、畅月、冬月、霜月、龙潜。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大吕、季冬、暮冬、丑月、杪冬、末月、岁秒、冰月、严月、暮节、穷冬、晚冬、残冬、临月、清祀。
  三、纪日的方法
中国纪日的方法, 除了公历纪年的纪日之法外, 还有数字纪日、干支纪日、韵目代日等数种, 另有一些特定的别称。
(一) 数字纪日
即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二)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的方法与干支纪年相似, 始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已(公元前720 年2 月10 日) ,新中国成立后废止。
(三) 韵目代日
在近代使用电讯之后, 为简略起见, 常用韵书的106 韵来代称日。韵目代日见下表。
韵 目 代 日 表
日韵  目日韵  目日韵  目
1 东、先、董、送、屋
2 冬、萧、钟、宋、沃
3 江、肴、讲、绛、觉
4 支、豪、纸、置、质
5 微、歌、尾、未、物
6 鱼、麻、语、御、月
7 虞、阳、麌、遇、曷
8 齐、庚、荠、雯、黠
9 佳、肴、蟹、泰、屑
10 灰、蒸、贿、卦、药
11 真、尤、轸、队、陌
12 文、侵、吻、震、锡
13 元、覃、阮、问、职
14 寒、盐、旱、愿、缉
15 删、咸、潸、翰、合
16 铣、谏、叶
17 (艹条)、霰、洽
22 养、祃 
(四) 特定名称纪日
在历史上, 还有一些以特定的名称来纪日。如有的每月初一称“朔”, 初三为“朏”, 初八为“上弦”, 十五(或大月十六) 为“望”,
十六为“既望”, 二十三为“下弦”, 三十(或小月二十九) 为“晦”。有的正月初一称“鸡日”, 初二称“狗日”, 初三称“猪日”,
初七称“人日”; 二月初一称“中和日”, 十二称“花朝”; 清明前一天称“寒日”; 五月初五称“端阳”、“端午”;
七月初七称“七夕”; 十五称“中元”; 八月十五称“中秋”; 九月初九称“九日”、“重九”、“重阳”; 十一月五日称“下元”;
十二月初八称“腊日”。还有的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称“春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秋社”。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纪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