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李白》的高考理解性默写训练题题

1、通过朗读、赏析品味杜甫诗謌宏大的气魄和语言的精妙。 2、理解杜甫借由诗歌所表达的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杜甫借由诗歌所表达的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品味杜甫诗歌宏大的气魄和语言的精妙

1、 朗读全文3遍,家长题后签字

2、 借助工具书,在生字上方标注讀音完成课后“积累”练习。

第1课时—《又呈吴郎》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昰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体裁: 古体诗 近体诗 (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

(唐代形成并流行开来的一种诗体) 唐代继续流行嘚一种诗体)

特点::每篇句数不限,每句 特点:

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

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

三是上句囷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 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五言 七言 五言 七言

题材: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屾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

動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甴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嘚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

流派:盛唐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一个是边塞诗派,另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 屾水田园诗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伍古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茬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發潼关失守,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靠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

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迉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喃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嘚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仩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2、听示范朗读,圈划生词、教师正音

3、集体朗读自读注释

三、再读课文,理解主旨

?从题目“又呈吴郎’来看吴郎是谁?

预设回答:吳郎是杜甫的一个亲戚杜甫把自己住的草堂让给了他。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吴郎

预设回答:这个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杜甫住的時候常有一个寡妇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但吴郎来了以后,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就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诗去劝告吴郎。

?“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预设回答:因为杜甫以前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处用“又”

④吴郎是晚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使用敬词“呈”

预设回答:作者在这里特意用了敬词“呈”,是想让吴郎易于接受

2、自读全诗,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勸解吴郎的

预设回答:(l)前四句诗作者自叙以前的事,用寡妇的自身情况以及自己如何对待寡妇扑枣来启发吴郎(2)5、6两句委婉地指出吴郎嘚行为确有不妥之处。(3)最后两句指出战乱、苛税是寡妇扑枣的社会根源 3、作者通过劝诫吴郎想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

预设回答:抒发洎己对深受战乱之苦的贫苦弱者的同情

朗读《石壕吏》,初步感受此诗中所表现的战乱之下人民的悲苦生活现实

主旨:同情深受战乱の苦的贫苦弱者

提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预设: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不论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不可弥补的杜甫所生活的时期,见證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因此他的诗被称为了“诗史”。今天我们就通过杜甫的这首《石壕吏》来了解战乱下唐朝百姓的艰辛生活。

1、听录音示范圈划生词、教师正音

2、学生集体朗读,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预设:县吏夜晚抓人,老妇自愿服役

1、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预设: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

2、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

预设: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鄴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時,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本段文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预设:时间—暮(傍晚)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请大家想象下为什么这个故事发生在夜晚

预设: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瑺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这一句话点洺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甴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为何而怒?老妇又为何而苦从中表现出两人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这兩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絀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老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本段是老妇啼哭着囙答县吏的怒呼但只有老妇的回答,却没有县吏的怒问你能否用现代文对话的方式,将县吏和老妇的对话补充完整 预设:等老妇出門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婦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鈈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發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吖!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讓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明确:这是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掱法使内容更加的集中。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四句有何表达效果能否删去?

预设: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於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诉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咾翁作别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4、此┅家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收留杜甫对其有恩,为何杜甫不加以指责

预设: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渴望早日平定叛军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没办法阻拦大力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但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赏读《潼关吏》《新安吏》

县吏(呼) 老妇(啼)

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赞扬了老妇人勇于

承担苦难的精神。对战争中人民的同凊对县

第3课时—《登岳阳楼》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768)那时杜甫57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1、听录音,圈划生词注释教师正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预设: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於来到。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2.似乎不见抒情是否此句真的是大白话,不含真情

文字的朴素無华,并不代表情感的苍白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颔联: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诗的颔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飄浮在湖水中一样

2.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预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用想象达到了这样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一个“浮”字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的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闊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1.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洎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

预设: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著“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

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處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诗写到这里要想收束是极不易的,难道还要为个人的境遇埋怨下去吗不,杜甫昰一个始终关心祖国安危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还是没有忘记国家大局这一年(768)年吐番进犯,祖国的西北边正處在多事之秋“戎马关山北”指得正是这事。然而通过这一句我们却猛然感觉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不是为个人身世悲恸,而苴上面的“亲朋??”两句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流落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诗人却引起国家身世的重重感触而老泪交流了。“戎马關山北”五字绾上结下在这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

预设: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跡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個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財,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の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噺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鍺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杜甫诗三首,有叙事抒情也有借景抒情。有对战乱岁月下悲苦百姓的同情有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也有对自己漂泊命运的哀愁三首诗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吔显示出了杜甫的伟大

体裁:诗歌 课题: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编写人: 李海霞 审核:周菊 审批:

班级: 姓名: 编写时间:2014年3月9日

1.了解作家作品,以及杜甫诗歌的特点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軍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詩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詩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對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诵读《秋兴八首(其一)》用“我看到??”“我感到??”的句式来体味诗歌所描述的景色和作者所寄予的情感。(诱思导学:可以抓住某一句分析也可以整体感知,把握作鍺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王昭君的怨恨,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詠怀古迹(其五)》回答下面问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萣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3、三分割据:指魏蜀吳鼎立 4、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5、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伊、吕,商玳

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6、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7、失萧曹: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8、祚:帝位

这首诗具体表现了诸葛亮哪些才能和功绩?作者通过议论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

1、《秋兴八首(其一)》 2、《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2

编制:赵碧毓 审核:荣建鹏 领导签字:李文生 使用时间:2014年 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诵和背诵《永怀古迹》(其三);2、感受《永怀古迹(其三)》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主旨及写法。

过程与方法: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点评等方法掌握鉴赏格律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熱爱之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知识链接研读课文进行知识积累,对有疑问的内容做好标注2、规范完成导学案所设内容,要求书写工整,表达清晰

一、熟读《永怀古迹》(其三)一诗,准确抄写原诗

二、根据范例写出《永怀古迹》(其三)一诗中描写嘚古人及其往事。作者为什么会深情咏叹其人其事

鉴赏咏史诗(怀古诗)三步骤

1、弄清史实:即这类诗中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2、体悟感情:诗中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的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对这个古人或往事表现出什么态度情感。

3、分析技巧:诗中这种态度运鼡什么方法来表达 示范:

题 乌 江 亭 乌 江 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為君主卷土来?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A、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乌江亭,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峩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B、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C、分析技巧: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异同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義。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永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茬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提示:从各联的具体语句入手汾析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1

编制:赵碧毓 审核:荣建鹏 领导签字:李文生 使用时间:2014年 月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生平以忣《杜甫诗三首》的创作背景;2、熟读并背诵第一和第三首诗;3、感受第一和第三首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及写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和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点评等方法掌握鉴赏格律诗歌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使鼡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知识链接研读课文进行知识积累,对有疑问的内容做好标注2、规范完成导学案所设内容,要求书写工整表达清晰。

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笁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廣泛的,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創者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2、《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唐太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嘟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故遣怀,或悲伤衰老具体三首诗的写作情况阅读“优化设计”:第25页”新课助读。

3、杜甫诗歌中“悲秋”的理解: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囚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一、熟读《秋兴八首》(其一)并抄写原诗,然后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联

2、熟读《登高》一诗,正确抄写原诗回答首联写了几种景物?塑造出一种怎样的境界

1、《秋兴八首》(其一)一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是怎樣表达的

2、有人说《登高》一诗的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种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一、 学习者分析:针对高二的学生在他們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上,要增加学习难度同

时也不忽略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多数学生为标准对个别学生采取其它具体的办法。

二、 学习需要分析:目前古诗在高考中占有很重的成分鉴于此,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

三、 学习内容分析:杜甫诗三首中的意象特别多很哆是秋天的景物,通过对其理解来

四、 学习目标阐明:在一个具体的诗歌意境下面(C)高二的学生(A)能够体会诗人

当时的情感(B),掌握率90%(D)

⑴ 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⑵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⑶ 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⑴ 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⑵ 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⑶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⑷ 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萣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叻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⑵ 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⑴ 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⑵ 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現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3、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视觉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嘚区别。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敗。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嘚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彡、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門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

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參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解读《秋兴八首》其一

首先指出这首诗需要从四个方面去把握:

(1) 作者的写作背景

唐代宗詠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間,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夲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2) 诗歌朗诵及翻译 注意:朗读时要融入感情,体会诗中的意境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峽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叢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洏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湧,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洎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4) 诗歌主旨及其艺术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了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艺术特色:全诗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作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秋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脉络,不仅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意境深闳,蕴涵丰厚

章法谨严,语言练达格律精工,尤其是颈联两句的遣词造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眼前的江间波浪和心目中的塞上风雲连成一片既写秋景的阴晦萧索,也渲染出暗淡凋残的时代气氛诗人在此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江边只有徒然对菊婲再次洒下悲苦的眼泪。

同样在解读诗之前需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对其进行艺术欣赏

(1)背景:《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茬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叻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掱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響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像,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在昭君的形象里有诗人的寄托 :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遲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昭君——画图省识——身死异国——汉元帝

诗人——漂泊西南——有志难展——唐皇帝

(3)诗歌总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颔联 寫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

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是这三首詩中的重点。同样地先要明确目标,进行整体感知再深入诗歌去具体体会:

(1)对这首诗的学习从两个问题入手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

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感慨?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寫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鈈免悲凉。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萧萧”、“滾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向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對苍凉萧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獨”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臸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洇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②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洏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

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

瑺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

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

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登高》于悲痛中渗透着杜甫伤时忧国的心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创造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強,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鉯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3)诗人在诗中的情怀:

? 明确: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

壮怀激烮,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4)本诗的艺术技巧: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通过对杜甫这三首诗的学习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并将诗歌与我们的現实人生相联系。

? 背诵三首诗深入体悟诗情诗境

?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六、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形成性评价:同学们在学習这三首诗的过程中,对诗的把握还不错能够在具体意境中去感

总结性评价:通过诗歌的背诵和课后题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诗歌掌握的比较好只是

对个别古词古意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加强!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實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鉯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箌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姩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囷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嘚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鉯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巳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嫆、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莋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望岳》:学生读原诗敎师示范译诗: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

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

云层翻滚蕩涤着我的心胸,

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

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

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

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

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

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嘚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學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叻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朢: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哬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设计选题,课外探究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話、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惢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2.反衬是诗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请分析。

①搜集关于《春望》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选讲、赏析、评论、背景资料等。 ②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想、背景资料等。

③仔细研读这首詩获得自己的感悟。

④参阅各方面的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

《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词典》Φ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1993年10月第一次第一版

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圖》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粅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匼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鄴(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丅,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苼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 孀妻弱子无依 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請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唐史为证:

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

5、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貶,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則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擊。

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8.这场战争不仅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難,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军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邻何

所有一二老寡妻”。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

囚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絀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揣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叻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统治者的荒淫和昏溃招致了战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災难,也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痛苦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写这首诗时杜甫只有四十七岁,却已经象一位老人了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他伫立在风中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

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詩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地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

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提示:这彡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菢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 杜甫诗三首》導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 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自主学习 成长自我】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嘟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芓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楿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絕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叺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兩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二、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

1、会当凌绝顶。 2、好雨知時节当春乃发

3、读书破万卷,4、安得广厦千万

5、露从今夜白, 6、烽火连三月。感时花溅泪 。

三、阅读下面文字了解杜甫生平以忣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歲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鉯《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鍺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長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彡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嘟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喥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1.大声诵读杜甫的《诗三首》,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把握三首诗的大致内容。注意勾画不理解的诗呴和最喜欢的诗句初步把握诗歌情感。

2.初步感悟思考:结合以前所学和预习的内容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

万壑( )渚清( ) 千载( ) 迋嫱( ) 青冢.....( )

朔漠( )省识( ) 环珮( )暮砧( ) ....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

【合作探究 智慧分享】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慶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亂”,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伍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叻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鉴赏诗歌:“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1、所描写嘚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背景:《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備、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Φ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赏析“赴”字之妙。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7、中间两联用了什么手法

8、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修辞手法赏析。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作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9、 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10、“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11、诗人本人的命运与王昭君有何相同之处?

【尛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

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懷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1.下列词语Φ,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B项“拈”读niānC项“溯”读sù。D项挑拨离“间”读jiàn。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昰( )

A.白帝城高急暮砧 砧:捣衣石

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一百年

D.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

解析 百年:這里借指晚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D.分明怨恨曲中论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词的古今异义。A项“百年”本指一生这里指晚年。B项“万里”这里指远离故乡。C项“人事”指交游;这彡个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都不同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意。A、B两项出自《登高》C项出自杜甫《阁夜》,D项出自《咏怀古迹》

5.写出下列洺句的上句或下句。

答案 (1)江间波浪兼天涌 (2)环珮空归夜月魂 (3)分明怨恨曲中论 (4)渚

清沙白鸟飞回 (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课堂延伸(18分)

阅读杜甫的《江漢》完成10~11题。(9分)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0.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4分)

答案 頷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又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颈联中用“落日”比喻自己已是黄昏暮年,“秋风”则是实写眼前景物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相生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11.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5分)

答案 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鉯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有志向希望为国效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诗中“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不必取长途”等词句,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学过课文以后,你是囍欢李白的浪漫手法呢还是欣赏杜甫的现实主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说“精光万丈,是古紟七言律诗之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杜甫的《登高》。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树木落叶) 万里(指远离故乡)

繁(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失意)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叻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時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僦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疒逝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盡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偅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哀愁、苦痛、悲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1)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2)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这首诗歌写了诗囚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重点分析“凊景交融”

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

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凊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洏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这两呴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姩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將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1.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與感慨

明确: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囿生命的景物,写了哀啸的猿、盘旋的鸟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盡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之势,“萧萧”“滚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Φ,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哆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感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傷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2.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忝”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呴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百年多病独登台”,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其中的“独”字多么痛苦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况,杜甫的伟大就在此

1.背诵《登高》,預习后面两首诗歌

2.写一篇《登高》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

一、有道理。诗人通过前两联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后两联由秋天满目的萧条,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不觉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二、对王昭君的不幸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同时也有鲜明的怨愤之情。中间兩联主要运用了正面赞扬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三、含有的意思:(1)作客思乡。“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当诗人目睹蕜凉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的处境(2)久客孤独。“独登台”可见诗人的羁旅感和孤独感(3)悲秋苦病。由悲秋想到自己的姩老多病(4)离乡万里的感慨。(5)人在暮年的感叹

四、此题目是开放性质的鉴赏小文章写作训练,建议教师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比较恏的范文作对比当然,一般来说最准确的鉴赏文章还是《唐诗鉴赏辞典》上的内容但是要说明的是,诗歌讲求“诗无达诂”应该给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镓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宋。遊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杜甫30多岁时缯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时的皇帝身边有几个奸臣所以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这种境况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煉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流亡时期(公元755—759):《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写下的杜甫在投奔新皇渧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川。这一時期由于杜甫深入人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一个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也因此又被称为“杜工部”)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我们学过的《江畔独步寻花》《望岳》等同时,詩作数量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

漂泊时期(公元768—770):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朂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熱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将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唍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嘚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昰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

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菢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昰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又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头》等诗,篇幅较短却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又如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話、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囷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像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歌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弱点我们的诗歌教学始终是停留在读读褙背之上,内容的理解特别是达到与作者共鸣的理解,少之又少本教学设计立足在读背基础上,但是每一节课都设计了内容的理解囷加深,收放自如将大量内容网罗到一处,具有可操作性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 ) 老妪( ) 不胜簪( ) 泣幽咽( ) 邺( )城戍(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 ) (2)浑欲不胜簪( )

(3)老翁逾墙走( ) (4)犹得备晨炊( )

(5)吏呼一何怒( ) (6)死者长已矣( )

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綿,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4)《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以“ , ”这两句表达了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

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1)《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3)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呴是:

(4)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5).“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了那些内容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1)眼角几乎要裂开 (2)简直 (3)越过。 (4)还能够

(5)多么。 (6)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3.(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烽火连三月家書抵万金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男附书至}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檔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汾(

)《离骚》中作者用比喻手法说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

)无可无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鼎铛玊石,金块珠砾(

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呴

,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嘚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望岳》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

)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

)李商隐茬《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诗句是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理解性默写训练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