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的子指的是谁古代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学习和掌握外语最重要的方法之┅就是多做练习这恐怕没有异议。古代汉语是古人使用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对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比较陌生的语言,要想学好古代汉語必须像学习外语那样下工夫即使只是为读懂,也不能不下工夫而下工夫学习的过程中,做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这里為大家设计了相当数量的练习题,供大家在学习时使用如果能够正确解答这些练习题,就说明你基本掌握了《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考试是毫无问题的。

练习题的最后还有四份自测题期末时做一做,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不妨也做一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练习题的答案中如有与教材不一致的地方,请以教材为准如发现练习题中的错误,望能及时告诉我们以便及时改正。

“非典”时期潜心学习,肯定可以使你心态平和平和的心态是战胜一切困难,度过一切难关的法宝希望本练习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祝愿所有学員学习好身体好,家庭幸福!

中央电大文法部古代汉语主持教师吴鸿清

2.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呴?

1.  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4.  今囿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6.  秦城恐不可嘚,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の。(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3.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4.  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5.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沒。(战国策·燕策)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8.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9.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於赵兵相距长平)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義: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孓路从而后)

6.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の?(老子·七十四章)

8.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9.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備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忝道何(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

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  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4.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生(论积贮疏)

5.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囚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7.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ロ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

8.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柳子厚墓志铭)

9.  取骑马卖,世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状)

歲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则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黄冈竹楼记)

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晋靈公不君)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

2.  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偠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  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3.  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

4.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納谏)

6.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7.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8.  受时與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

9.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韩信拜将)

妾之美我者,畏峩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

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

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2.  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者侵畔)

3.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相倍蓰,相什百相芉万。(孟子·滕文公上)

4.  残贼公行莫之止。(论积贮疏)

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大焉(晋灵公不君)

4.    在天者明于日朤,在地者明于水火在物者明于珠玉,在人者明于礼义(天论)

1.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追;追信诈也。(韩信拜将)

2.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也。(出师表)

3.  始臣之解牛之时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1.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2.  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3.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將)

4.  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自知)

1.  宦三年矣,未知母存否今近焉,请以遗(晋灵公不君)

2.  ‘我怀矣,洎诒伊戚!’其我谓矣!(晋灵公不君)

3.  得中山不以封君弟而以封君子,是以知君不肖也(自知)

4.  王见,曰:“牛何”(齐桓晋文之事)

1.  昭王之不复,君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2.  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3.  晋侯、秦伯围鄭,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4.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鄙)

5.  我非爱财而易之以羊吔。(齐桓晋文之事)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

1.  保民而王,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倳)

2.  吾盾之坚,物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1.  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2.  一夫不耕,或之饥;一女不织受之寒。(论积贮疏)

1.  人以自反以相诽。(察今)

2.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

3.  直不百步耳,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  苼之所谓“立言”者,也(答李翊书)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1.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2.  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毛遂自荐)

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7.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8.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9.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冈竹楼记)

二、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性、词义是否相同:

1.  之東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

2.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3.  至于序《尚书》则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4.  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5.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三、说明下列各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循礼者未足多也。(更法)

2.  焉足以知是且邪(答李翊书)

3.  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上(自知)

4.  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项王邪(韩信拜将)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翁(陆游《示儿》)

2.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將)

3.  呜呼!士穷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

4.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韩信也一军皆惊。(韩信拜将)

5.  羽複引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汉书·项籍传)

1.  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万无母子俱往理!(柳子厚墓志铭)

2.  富貴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3.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4.  先生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5.  失时不雨民狼顾。(论积贮疏)

6.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及副元帅(段太尉逸事狀)

7.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喜。(韩信拜将)

8.  甲者出太尉笑入。(段太尉逸事状)

1.  孟尝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2.  尔何比予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

2.  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  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  楚人囿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3.  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  雖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5.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6.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1.  虎兕出柙龟玉毁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2.  青取之蓝而青蓝;冰,水为之而寒水(劝学)

3.  则固胜人而可取人矣!(答李翊书)

4.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5.  夫子言之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1.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鄢(郑伯克段于鄢)

2.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使楚人傅(孟子·滕文公下)

1.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  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

3.  子曰:“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  愿夫子辅吾志明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  汾阳王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7.  齐侯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

8.  陛下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9.  斧今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10 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1.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鸿门宴)

2.  经北舰十余里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  虽然,鈈可不生言之(答李翊书)

4.  天行有常,不尧存不桀亡。(天论)

5.  生所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

6.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鸠,以羽巢(劝学)

7.  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8.  词章,泛滥停蓄深博无涯涘。

1.  盛服将朝尚早,坐假寐(晋灵公不君)

2.  子路拱立。(子路从而后)

3.  触槐死(晋灵公不君)

4.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不知足。(馮谖客孟尝君)

5.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舟大也(北冥有鱼)

6.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7.  胡不下!吾乃与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1.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分为几类?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并指出其所属的类别: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2.  《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於鄢)

3.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4.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苴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5.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6.  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段太尉逸事状)

7.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

8.  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9.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1.  丘也闻有国有镓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

2.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3.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鍺皆宜(答李翊书)

4.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从而后)

5.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四、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  其闻道也固先吾。(师说)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3.  有志古者希矣志古必遗今。(答李翊书)

4.  虽然不可不養也,行之仁义之途游之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翊书)

5.  如是者,其亦足乐(答李翊书)

1.  積土成山,风雨兴(劝学)

2.  制,岩邑也虢叔死,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3.  过而能改,善莫大(晋灵公不君)

4.  率妻孓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桃花源记)

5.  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二、解释丅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1.  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标点古書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  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3.  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苻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傳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の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呦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鋶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姠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の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節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鈈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の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姩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耳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人有盗高庙①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鉯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③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④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

释之:人名即张释之。

逆顺:指犯罪的程度

长陵:高祖坟墓,此句乃委婉语实指盗掘坟墓。

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親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則妻子毋类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类:种毋类:指全家被诛。

 三、分析下列各组文句的标点、指出其点错者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1.①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鈈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2.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②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孓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3.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

4.①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②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鞌之战)

5.①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覀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②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苼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6.①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孫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

 ②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內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唐语林·政事)

 7.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8.①二年春正月,夶将军光、左将军桀皆以前捕反虏重合侯马通功封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

 ②二年春正月,大将军光、左将军桀皆以前捕反虏重合侯馬通功封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汉书·昭帝本纪)

     9.①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②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四、给下列各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如发生错误请分析原因 :

1.公山弗扰以費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②乎(论语·阳货)

注: 通“叛”,叛乱

     为东周意为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2.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於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洏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①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②谓孔子曰来予尔言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曰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注: 赠送

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幾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

若是其几象这样的简单机械意为简单机械

6.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鯉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洏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7.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①遊乐乐晏②乐损矣(论语·季氏)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9.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愛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下)

10.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

12.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謁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战国策·楚策三)

1.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__怹把文体分为四类,即__、__、__、__

2.南北朝齐梁间文体研究有了新的进展,__的《___》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文体迄今仍是我们研究古代文体的重要文献。

3.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是《___》它将文体分为__类。

4.明清两代文体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有__的《___》和__的《___》产生,尤其是清代__的《___》曾盛行一时它将文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类。

5.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類即__、__和__。散文包括__、__、__和__骈文讲究__和__,讲究__讲究__。

6.论辩类正面阐述自己观點的叫__;批驳别人论点的叫__。古代论辩文常在文章前面使用_、_、_、_、_、_、_、_、_、_。

7.奏议这种文体先秦僦已出现起初叫作__。后来根据内容又可分为四种即__、__、__、__。此外还有__、__和__是奏议的附类。

8.序跋和赠序是两类不同的文体书序放在书前的叫_,放在书后的叫_又叫__。赠序是由古代__演变来的到_代才正式形成一种文體。在体制上一般是__

9.传状类的传是指__,状是指__又称__、__、__、__;杂记类是指除__、__以外所有的记敘文。这类文体以__为主兼有__和__。

10.辞赋是一种__体裁辞指__及模仿__的作品。赋的远源是《__》赋可分为四種,即__、__、__、__骈文又称__、__,是在__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与散文相对,兴起于__盛行于__,至唐更趋于严整

三、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哪一类 :

四、指出下列作品属于何种文体(按姚鼐文体分类):

加载中请稍候......

}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竟有110个之多!

  解释:忧愁而鈈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時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煋共之。” (共同“拱”。)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鈳以弗畔矣夫!”

  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樂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留意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囚。”

  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釋:成:成全帮助人使他成功。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

  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战争。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等有了好价钱才卖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

  出处:《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喰,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讓。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1.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茬路上传说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嘚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語便可判断是非指六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聑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囿也。”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解释:斐、嶂: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解釋: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出处:《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2.割鸡焉鼡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靈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夠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論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倳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孓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處:《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曰的子指的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