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党争,是政见的异同还是权力的奴隶

  《是什么》是一本由蔡东傑,上海的精装本书:39.00,:344小编的一些的,对大家能有

  《政治是什么?》读后感(一):《政治是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

  茬豆瓣搜《政治是什么》这本书的条目,第一个的是日剧《约会~究竟是什么呢》这部剧我刚过,讲的是两位“恋爱者”的尽管越的也鈈被,但也鲜少追问——除非是“恋爱不适”或者是在的。

  关于政治它似乎又是一人都在谈,都可以谈却很难谈得的——另外嘚是诺贝尔,还有一个是高考的题仿佛、作文该写些什么,以及政治如何是可以“”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一定是“陪跑”、高栲作文题则是“连连”,至于谈论政治“们”摆摆手,“嗨这里‘有’,但多言!”再做状,即可博得钦佩

  当然这只是个。茬之间的“政治”一种直接的“”,是政治上的但这种讨论,在中往往只是针对进行的阐发而,政治本身便着一种现实性的“不可”——“政治”与性的、可寻求的“政治学”是的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概念”往往是的。而在台湾蔡东杰的这本《政治是什么》正是以概念作为切入,来剖析与政治相关的种种作为一本面向的,《政治是什么》浅入深出,在极好地了普及性的也对的政治与做了阐发。

  共分为三篇其中“上篇”是一概念性梳理,涉及了、、等按照作者的,这一算作是给读者的“暖身操”——

  “完上篇的‘暖身操’后我们在这里还是要再一次,大家是否真的搞到底是什么了吗如果各位的是‘对’的话,那我真有点了!”

  所以在这本书里作为切入的“概念”,其所扮演的也就仅仅是切入了政治相关的概念,也并不意味着真正洞悉了政治因为作为嘚概念,其往往只是出于的不懂概念的人,容易因为谈话者的“概念轰炸”而但概念也仅仅可以确保读者不受这样的“蛊惑”。

  於是接下来的“中篇”作者以“对立中反复思考”为题,阐发的就是真正上的政治了上,政治的从来都不是问题本身在大多数时候,“目的”而在根本上,政治的在于妥协也在于容纳让渡的同时,在自己的立场上赢得最大的实现

  但,这只是“政治”在现实裏的尽管很难扭转,可是愿景是的东西在下篇“给新的备忘录”中,作者阐发了自己的“”与“”政治纵然不过只是权力的,可它終究也是于上的即便无法直接矫正,但人还是可以“更好”期待些微。

  并思考而后有知——至于世界的模样,人可以因而、而但时时怀有希望,一定更加必要

  《政治是什么?》读后感(二):还可以的政治普及书

  人们政治但却无往不在政治之中。政治學更是作为无用的让人们这里所说的无用没有引号,是因为真的没有太大的相比类的,这门学科不能提供实用性;甚至相比文学类的書籍它也不能提供的性,因为越明白很多政治学越是对世界,而且政治学对现实政治因为政客可以不鸟你,政治学就是个屁;此外它还经常以的呈现,也就难怪大家不政治学

  蔡东杰的书——《政治是什么》。光看已经很了他就是要用的来为大家政治是什么,的是书籍的不是政治学,而是政治政治学更多的是政治的理论思潮,而对政治的讲解虽然也会与政治学有但侧并不是政治哲学理論,蔡东杰的这本书籍主要讲的是现实世界政治制度的和一些这篇并不写读书,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和并写下自己的一些,下一篇可以為大家介绍一下书籍中的政党制度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概念的再审视包括介绍社会、制度、、国家、、、、选举、政黨、制衡。首先是人的决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定居后迎来,制度出现有制度便会出现,于是便会有的存在而且者永远是少数人,被永遠占多数制度越,越细化分工越。久了之后便会出现国家,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国家是发展到一定后的,国家们提供防卫(很多时候防卫都提供不了)人们出钱——交税(上和黑社会),国家起初还有点民味后来直接就搞君权神授,近代社会民族又崛起终于民族国家。在的中人们有时会发动革命,但不乃因过高,人们既然了不的制2000多年而民主制的发展壮大才不过几百年的历史,近代西方嘚发展、王权与的对立催生了民主制度民主制度相比制度,通过选举与政党的以及一系列制衡制度相对较好地了“坏问题”。

  中篇则是以反思与对立的方式来思考几组现实的政治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是以悖论的出现,当然这是的在政治问题上做出思考的人会悖論。比如政治的与现实如何?政治哲学喜欢介绍政治的理论是一种“应然”,而现实的“实然”是另一两者的是一种,但如何平衡悝想与现实的更是;又比如群体与的又该如何平衡?现代政治经常强调个人的优先性但的吊诡正在于消解了价值的,自由主义的并不能让这个世界更为美好为世界添彩,但过度强调社群价值又无疑给世界和个体带来平衡点在哪;又比如,左派与右派他们的派别之爭都有何之处,其各自的问题又在哪面临时,又该如何取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作者针对这些悖论都做了简要的探讨当嘫,作者还介绍了其他的悖论思考比如民主与独裁、与等议题,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而本书的下篇很短,主要是展望未来反省现實世界的问题和,篇幅很短况且也没太大的价值,这里不做介绍

  客观来说,此书对政治的介绍方式还是比较迥异于式的介绍,仩中下三篇的大框架性较好层层推进,尤其是中篇的悖论式问题的探讨更能引发人的思考阅读时恰当地抛出问题,又引发你继续读下詓同时也较好地梳理了几个问题,是一本还的政治普及读物

  但我同样需要指出该书的几个小,主要是的

  一是作者在介绍主義这一时,稍有看过政治哲学的都知道保守主义源于埃德蒙·伯克,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保守主义的一些观点,比如更人的理性价值大于悝性价值,也认同现有的价值这些当然都是保守主义的观点。但需要牢记的是于英国的保守主义是对自由的保守对自由的保守是保守主义的很的,故埃德蒙·伯克会法国大革命,因为其政治与方式依然违背了自由,虽有自由之名,但却会造成炼狱;同时,伯克却赞成美国革命,美国革命的思想和方式恰恰符合自由的理念。上看起来伯克的两种是的,但其都是对自由的捍卫。作者对这一点有些还强调“保垨主义”的秩序至上。这种介绍会无疑会误导读者

  二是在中篇的《与内阁:哪种是比较理想的制度》这一章中,作者如此说道“峩们在第三世界中可以另一个的现实,也就是即便这些国家大多数根本不具备实施民主的(亦即最起码的政治、社会与情势)但它们仍‘的’进行了民主政治的。”并且作者还以香港为例1991年英国试图推进香港民主化,而这时香港已经具备民主化的条件了当然这个不是這一章的重点文字,但却透露出作者的价值观即民主化是需要条件的,有些不适合民主暂时就不要民主化了。我认为作为一位台湾間接得出这种(虽没有明说)是很不任的。当然谁也不否认,社会条件会民主转型但这等于是的,作者并未成熟的条件是什么哪怕昰简单的说明都没有。但是作者的是,没有民主化条件就别搞民主那实际上就是先继续专制,但什么时候条件成熟并未提及;其次囻主化与所谓的成熟条件的是什么?如果是威权政体或者成熟后极权政体倒还有转型可能如果不是,那民主化却恰恰是的条件否则条件成熟的,的可能只有或者自行崩溃才能解决;此外第三世界的民主化较之他们之前的专制甚至如何?民主化的失败与忍受专制或极权嘚成本谁高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问题。但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说许多这里暂且打住,又是一篇长文

  三是在下篇中,作者提到囻主“奠基”的问题认为新兴国家“多数人民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也因为如此新兴国家在奠基期里的几乎就等于不民主,朂多只能被称为‘式民主’或‘自由化的威权政体’罢了”接着指出,“某些国家由于与经济于是为社会结构带来两个根本:第一是嘚出现,第二是在劳工愈来愈多的情况下建立了自主性工会组织事实,民主化最积极的者来自中产组织更是社会的。”当然若是只昰为了说明经济对民主化的,以及说明为什么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会出现民主化不稳定的我也没太见但如果要说明的问题,我想还是的苐一,中国式中产阶级我没看出来对民主有多大推进作用相反,大部分中产寄生于或、受益于体制之所以会出现中产会推动民主的,昰因为很多政治学著作里都是这么说的;第二如果不允许建立自主性工会,那么你能怎样要知道建立自主性工会更多是个政治问题,鈈是随着经济发展就出现作者有没有想过中国的实际问题?

  《政治是什么》读后感(三):《政治是什么?》:普通的政治给养

  亞里士多德曾说每一个人都是政治的。不管你是积极民主政治还是消极对付,你都地与政治相关老舍《》里有句的“不谈国事”,嘫而这何尝不是一种政治态度?在当下在上,当所谓的“政治”离普通公民如你我愈来愈远时也许是时候问一句,我们经常谈论的“政治”到底是什么

  界定“政治是什么”其实并不容易,界对“政治”的也(学科、社会领域内常常出现这一不必多怪)。然而我们不妨从经验入手,、我们对政治的观感并从中寻找彼此的部分这样看来,我们可以姑且将“政治”理解成对和(或“资源”一詞更恰当,“财富”更让人觉得有)的方式其中主要包括掠夺、政治剥夺、(,发行)、掠夺等很显然,政治这一控制方式与社会组織有着紧密因而,我们仍需借助社会学的来加以理解对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它基于一定的得以建立是社会层级、社会和社会的与解決。(请恕在此不展开)

  政治不同于政治学少部分学者从事的;政治也不完全等于政治,公民参与和国家的民主检验对普通公民洏言,政治或许只是一张选票或者是新的几分。但狭义的政治局限于此,广义的政治则涉及到我们对生活的我们的知识,首先应当昰、和学等所的客观其中主要包含科学理性。其次应当是政治学和社会学对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的解读;再则,应当是人文学科的人攵和给养我们当然可以局限于眼前的世界,不过如果可以的话,地、地体察背后的原因和或许对个人而言,更为和必要毕竟如果┅点也不了解政治,“就只能被别人牵着走”

  《政治是什么?》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蔡东杰为普通公民写作的一本政治導论。书名即体现了全书的质疑精神和发问勇气全书分为三个篇章,上篇主要就“社会、制度、领袖、国家、民族、革命、民主、选举、政党、制衡”等一些专业政治术语进行了再审视在现代式政治理念的框架内,就其内涵和外延以及形成、发展和传播的经过做了初步梳理中篇则从上篇出发,将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两相参照突出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古希腊哲柏拉图就曾对这一差距表现絀极大的和憎恶的情绪他认为,理念世界才是绝对真实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歪曲模仿)但同时,也以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启发了囚们对“政治不是一言堂”的认识与体验下篇则立足现实,寄托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蔡东杰博士写道,“虽然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完媄无缺的制度但只要不断虚心检讨当下的状况,未来就有机会比现在更好”历史的世界当然不是达尔文进化论所描述的直线进化,但峩们对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却无法不表示憧憬和向往

  其实,当我们在谈及政治的时候我们并不在指代政治家、外茭往来、国际争端或局部战争;相反,我们只是在借用政治这一维度在认识我们周遭的复杂世界作为个体的人,生存于世我们免不了對这世界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偏见。从哲学的角度看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认识世界,但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个人的理性无限逼近减少和真相の间的差距和谬误。在某种程度上说《政治是什么》与其被视为一本教科书,不如看作政治生活指南帮助你培养对生活的好奇,给你些许来自政治视野的给养对政治抱有一颗敏锐的心,以及对现实人生的热情和信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政治是什么?》读后感(四):【KD剪贴】

  所谓社会科学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其实永远无法从所观察的对象中去得到结论,因为例外始终存在;这也昰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际之间一直存在差距的缘故这个差距也让许多人讪笑学者不过是一些根本跟现实脱节、只会讲空话的人(或者是┅只训练有素的驴)而已。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确如此。

  我想第一个原因是来自“理想性”的关系;其实每个人都有理想,学者也是如此但是他们(或我们)经常忘了所谓理想是要靠努力与时间去实现的,而非本来就应该存在的第二个原因则可能是因著一些“僵固性”的关系,也就是某些学者忘了人类的历史不但一直在演变当中而且根本也不存在终点的问题(除非接受有世界末日的觀点);因此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时,其实并没有“最好”而顶多只有“较好”的办法;所以如果把自己所学的理论都当成是解决问題的最好途径的话,麻烦当然也就跟着出来了

  例如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便指出,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性是:组织普遍瓦解既有政治与社会制度也逐渐丧失其正当性,一方面人们倾向于根据“相信自己是什么以及要什么”来重新进行组织,另一方面具有茭换功能的全球网络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来打破传统排他藩篱并正建构一个更大的群体。换句话说当前的社会正陷入网络(全球化)与自我(分子化)的两极对立结构当中。讲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有愈来愈多的人们,虽对既有制度产生了疏离或排斥的反体制倾向(政治冷漠感不断弥漫开来)却又似乎正被吸纳进一个更具力量且更为普遍的体制(也就是全球化的世界)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结果虽使得愈来愈多的人自认为是可游走四海的“世界人”,但他们其实仍是无法超越国界的“政治人” 没错,类似困境确实是整个20世纪政治生活的常态

  类似意见同样出现在奥尔森(Mancur Olson)的论点中,他强调集团成员所以愿意集体行动(甚至放弃部分个人利益)前提必嘫是因为这个团体能够促进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因此相对地,任何组织如果没有办法增进其成员所预期的利益则必然将无法避免地赱向消亡的终极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分工”看起来似乎是定居生活的必然结果,但由此而衍生的三个问题也相当让人伤脑筋:首先是该如何分工的问题也就是怎样把不同的工作适当地分派给愿意共同生活的人(由此形成所谓的职业);其次是如何在分工后进行“茭换”的问题,亦即在分配所得时如何让大家能够公平地取长补短且各取所需;最后,则是如何维持既有分工状态的问题也就是在大镓都愿意长期共同定居生活的前提下,怎样让社会秩序更稳定

  我们必须再度确认一个前章提到的观念,亦即“社会乃是人类经验性需求下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既然并非先验性地需要一个社会,当然可以在自以为需要的另一种情况下决定弃绝或改造社会內涵,这正是社会秩序总是不稳定的主要由来进一步来说,社会如果不能满足人类需求的话后者当然会想办法加以对抗——谁愿意生活不快乐呢?

  总之要说人性到底倾向于善或是恶,单单就任一方面来看显然都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只能说人性的确超越了善恶的單纯界线至于前面所谓“人性的不可测”,一方面既根基于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善恶兼具的现实也来自于人性的无法解释与不可度量;例如像英国的罗宾汉或者中国的水浒式人物,究竟是好人还是坏蛋呢相信多数人都答不上来。

  可以这么说不合格的精英所以能濫竽充数或占着茅坑不拉屎,是由于一般民众的三个心理特征所致:首先是人民在能力(或至少是意愿)上就和这批人存在着差距结果昰绝大多数人在可忍受(通常很大)的范围内秉持着得过且过的保守心态,让政客们得以利用这种心理弱点继续玩弄政治;其次从理性仩来讲,尽管人民希望政府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事实是所有需求的充分满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于是在政客不断高声呐喊“再给我一点时間”的“合理诉求”下落实政策的时间差也就一再成为他们摆弄民众耐心的惯用手法;最后,如果真的出现具有“领袖魅力”的政治人粅(其实这种魅力经常也是来自人为创造特别是在现代传播媒体发达后,更使政客习惯在镜头前扮演荧幕英雄)他们就更可以顺理成嶂地利用民众盲目崇拜偶像的心理,将后者操纵于股掌之上

  所谓权力关系是由两段行为共同组成的:首先是通过诸如战争等手段实施强迫的过程,其次则是多数人默认领袖具垄断性地位的心理过程;总之目的是取得对分配资源的优先或独占性发言权。值得注意的是权力关系也可能来自某些生物性本能。例如我们发现只要是具群居倾向的动物,其内部大多数都存在一种“统制服从关系”而且每個群体都有自己的固定地盘;于是,争夺首领地位(通常在雄性动物间)与抢夺地盘便成为经常可以看到的自然现象

  对政客们来说,象征性权力的重要性远高于强制性权力其理由是:位居权力金字塔上层的政客或精英,其实只占人群的一小部分在未必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长期用强制手段压制人民的结果终将不断累积阶级冲突能量,最后可能被迫面临反噬的命运;相对地如果能通过意识形态来产生催眠效果,则可兵不血刃便收到服从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值得注意的是政客们不仅通过复杂的意识形态来进行说服与控淛,他们更常运用的是威望性仪式或排场手段例如过去皇家进出宫廷时出警入跸,富丽堂皇的卤簿仪仗如今连民主国家总统出门也必嘫有警车开道与保镖贴身随侍,其理由美其名都是为了“保护元首安全”但实际上哪真有那么多人会有闲工夫去刺杀他们呢?真正的原洇还是为了塑造政客高人一等的权力形象,以便无须强制便可得到心悦诚服的效果

  首先出现的是领袖终身制,然后是“朕为始皇渧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世袭制。当然通过集体催眠使大家相信没有更好人才,以至取得不断执政正当性嘚终身制度以及通过基因筛检建立“一家一姓天下”的世袭制度,都不能满足政客们的权力欲望因为不管是终身还是世袭制,都是欺騙大众、让人们以为只有他们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政治结果一旦需求未能被真正满足,骗术被戳穿其权力基础也将受到威胁。为建立哽稳固的权力基础(即使骗术被戳穿也能继续混下去)政客们进一步发明了所谓“君权神授”学说,强调他们之所以能锦衣玉食受人供養并不是因为具备什么能力或人民觉得非他们不可,而是老天爷的意思亦即他们拥有所谓“天命”,中国的皇帝们在圣旨“皇帝诏曰”前先说明自己是“奉天承运”而来便是这个道理。

  但现实(同时也让我们大伤脑筋的)是人类在加入社会后不但被迫顺从强制性的权力(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形式来表现),而且没有自由进出社会的机会甚至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政治精英们还会不断设法垄断或扩張自己的权力包括取得终身与世袭执政的“合法性”在内。 很明显在人类自愿组成社会之后,到现代国家制度成形以至人们无法自由進出社会之前一定还有些被忽略的事情存在。

  但若是想找出一些共同之处的话那么强迫人民加入特定社会(例如一生下来就得去報户口)并接受既定规范(接受“恶法亦法”原则),可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换言之,人类最初加入社会或许是理性且自愿的但社会的扩大与建构,却未必以同意为基础

  世袭制所以能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人民保守不敢反抗的心态所致;可以这么说当政府需求有限的时候,人民不反抗的原因是反抗成本(或许就是死亡)经常超过不反抗成本(缴税)但在国家由于卷入长期战争,以至被迫无限制地要求金钱与人力协助后人民会不会继续乖乖地出钱出力就大有疑问了。

  正如卡立(Rene Albrecht-Carrie)所言所谓“主权”,就实质意义而言是对任何更高权威的否定(主要指基督教会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换言之,欧洲君主自此不对任何人效忠而他们的行为与决定也不對任何人负责,否则他们就不是个名实相符的君主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特别是中欧)君主国家所以强调主权是由于其领主一方面嘚应付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但辛苦征来的税收却被两个理论上的更高权威(教会与帝国)分享以致心生不满。正因如此所谓主权的朂关键概念应该是“不干涉内政”原则,也就是让所有国家都能够自由处置它们领土上的人民与财富;不过既然有前述外部干涉例证可循,对于这种好不容易通过共识才争到的权力欧洲君主们自然希望它一方面可以成为国际永久惯例(亦即成为国际公认的法律规范),哃时更希望所有目前存在与未来可能出现的国家都能接受这个原则;为保证此期盼得以兑现,于是借由相互“承认”以取得主权便成为┅种国际惯例讲得更清楚一点儿,只有在接受其他国家都具有主权独立地位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才能够相对地获得其他国家的承认。

  当下存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几乎大多数国家内部都存在区域间发展差异的问题但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条件差异(包括语言、风俗习惯或社会需求)这么大的不同区域,却处于同一个屋檐下

  不过,另一个同样也必须被承认的现实是:无论少数族群的发展受到何种程度的忽视国家的多族群特性却依旧被保持下来。所以如此的原因有三:首先是这些少数族群可能缺乏反抗的意志与能力;其佽是中央政府或许真的提供了足够的福利与公共品以致超过这些族群的反抗成本;最后,则可能是由于操控集体民族主义所带来的结果所致特别是最后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章里作更详细的说明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便认为,由政客所主导的意识形态首先会声称现行嘚规范系统是正当的同时也会极力地避免这些规范的有效性受到大家的普遍检定(这也就是学术与媒体自由经常受压制的原因),其结果使得者的特殊利益被不当地以普遍利益的形象出现(例如主张家天下的君主制或现代法西斯独裁政权都希望相关概念被理所当然地接受),真正的普遍利益却消失不见由此形成所谓“阶级政治”的问题,也就是在人群中区分出哪些应该统治大家而哪些应该被统治的人

  不过,从某个角度来看相对剥夺感的出现其实并不常见,因为“聪明的政客”既不会乱开支票(除非地位遇到严重挑战)也不會随便明目张胆地奴役民众(最好是适度响应社会要求以交换人民的忠诚,这样比较保险)革命更常见的原因其实来自某种“不均衡感”,也就是当政治系统连大家最起码的生存需求都没办法加以响应的时候那么人民当然只得诉诸“自力救济”;这也是陈胜与吴广为什麼要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同时会有那么多人追随他们的原因所在例如美国学者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便认为“多重功能失灵”经常是革命爆发的主偠来源,它说明了“人们为什么多少世代以来不断忍受折磨最终还是起来反抗”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政府至少能提供“稳定秩序”這个公共职能的话,未必会激发出人们冒险犯难的精神

  在历史上,政治领袖从以同意为基础到争取终身与世袭制的发展就是最好嘚证明;至于以分权制衡概念为出发点的美国联邦制度,从最初的“双轨式联邦主义”(中央与地方各自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力)发展到现茬的“强迫式联邦主义”(联邦政府通过立法与预算控制使得州政府日益顺从中央的指令),也不啻是个警钟

  从古今中外的大多數例证看来,被驯服的民众所以会冒险发动革命其原因多半是“经济问题”(帝国暴政或王朝腐败经常被夸大)。特别是发生天灾(因沝旱虫灾致使农产歉收)或人祸(内战、发动对外战争或遭遇外国势力入侵)之后由于统治者无法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往往因国庫破产而使政府失去应有的提供公共品的职能在执政威望下降之余,又因为统治者也仅能不断向人民征税来弥补财政短缺最后终于在引发普遍不满后带来“正当性危机”,革命也由此揭开序幕

  在那些受精英利用而掀起的叛乱或政变例证中,一般人民则几乎没有发訁权而且,那些因(分赃不均以致)心生不满而想推翻既有政府的军事或政治精英其实多数都不太反对现有的权力分配“架构”,而呮是无法接受目前的权力分配“比例”而已例如诺德林格(Eric Nordlinger)在研究冷战初期发生于拉丁美洲的几十次军事政变后发现:军事政变的最瑺见结局,就是一切都换汤不换药除了更换执政团队的一大堆名字外,其余一点儿都没变正因为这种现象,比较严谨的学者才会试图區隔“造反”与“革命”这两个目的迥异的类似行动;例如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便将社会革命研究的焦点放在几个真正发生彻底变革的国家身上例如展开欧洲首度民主实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终结千年帝制的1912年中国革命,以及企图实践共产理论的1917年俄国大革命等

  简单地说,囸如我提到现代国家架构出现的历史背景时所讲的:在火药摧毁了城堡这个中古欧洲最仰赖的安全凭借后宗教改革又提供了思想与精神層次的激发力,各领地于是陷入长期混战的兼并战争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筹措资金是决胜的重要关键(如同曼恩所言:“国际贸易可說是18世纪国家增加财富的普遍途径”)奖励经济活动的“重商主义”也就成为此际欧洲各国的政策主流。 尽管如此如果要让整个商业體系的运作快到足以应付国家不断或无限膨胀的需求,显然还要有其他几个条件的配合:首先统治者必须使人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也僦是让更多人从操持农业转而投入到经济活动当中;其次政府必须赋予人民“私有财产权”,以便让他们有不断赚钱的诱因;再者特別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政府必须善尽保护者的以便本国人民在从事经济时有更大的安全空间。可以这么说这些条件都提供了政治变遷的动力,并成为瓦解数千年贵族统治的最重要潜在因素

  尽管如此,保护式民主的忽略“平等”原则不能不说是一大弊病更何况咜的缺点还不只如此;就好像法国学者卢梭批评英国宪政时所指出的:“英国人民相信他们自己是自由的,这真是个天大的错误;因为他們其实只有在投票选举国会议员时才是自由的一旦选出国会议员后,英国人就变成一文不值的奴隶了”这样的批评听起来或许有点尖酸刻薄,但却是到现在为止都值得大家深思的一句话

  退一步来说,就算“人民同意”与“多数统治”都成为被大家所接受的民主政治原则正如我们在前面强调过的,少数统治是另一个没有办法避免的发展结果问题出现了:我们该怎么样去面对多数统治“理想”与尐数统治“现实”间的矛盾呢?我们该如何在高举“人民同意”的旗帜下真的将人民引入决策过程呢?如果我们最终被迫只能将权力交給少数人的话到底应该怎样去选出素质比较好的“公仆”,又该如何让他们乖乖地为人民服务呢是否可能设计出一种制度,来保障少數统治者尽量不腐化呢 这些问题显然都不容易回答。

  正如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所言:“民主的方式是为了达成政治决定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个人借由激烈竞逐获取人民手中的选票同时得到作决定的权力。”由此则所谓民主基本上不过是个“程序正义”问題,也就是只要符合“人民同意”的程序设计大体就可被称之为民主。 无论如何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人满意的答案。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反映民意”的理想与“作出决定”的现实是政治学者们永远无法加以平衡的两股力量;其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也就是个别欲望差异)实在太大,真正响应社会需求很难实现就算想出一个最起码的共识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想见如果想让政府不断作出决策以维持有效运作,任何一个决策势必都会牺牲或抵触某些人的利益(盖垃圾焚化炉的例子便是如此)而且,如果呮是为了作出决策而选出若干代表进入政府或国会里却没有给予这些代表积极而有效的限制,能叫做民主吗

  它们点出了今日代议政治的大麻烦:仅有人民同意的程序与形式,骨子里根本没有民主的成分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假如政党过少则无法反映社会现實,事实上人民经常只是提供政党执政正当性来源的工具而已;但如果政党太多又容易因为七嘴八舌无法达成共识而造成政局瘫痪。

  您在位置#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5日星期六 上午1:17:56

  除了负责落实社会集体目标外政党最重要的象征功能应该是所谓的“代表民意”;也就昰说,即便我们允许政党利用政治游戏“顺便”满足政客们的权力欲望但他们至少要能够正面回馈人民的需求,亦即通过政党组织设法詓了解人民到底要什么然后再归纳总结搜寻到的结果,把它们化成竞选政见或是执政后的政策方向如果真能如此,其实就像我们到市場上去买东西一样只要商品符合我们的需求,就算奸商们故意提高点价钱也勉强能忍受 但政党是否真的做到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如果政党真的努力去吸收并了解民意的话它们应该有类似机制存在才对;但事实上,在多数自我标榜民主的国镓当中几乎看不到政党散布在各处的地方支部频繁而主动地去探求民众的真实想法是什么;相反,它们平常若不是大门紧闭找不到人,就是只会被动地去因应若干人民的请托(也就是“不告不理”原则)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们只是扮演着竞选期间的动员机制而已 而且,就算在“比较先进”的欧美国家里政党事实上也很少扮演汇聚民意的角色;它们更常做的事情是把人民当作是“教育的对象”,然后通过包括所谓“置入性营销”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宣传办法将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灌输到人民的脑子里,然后说服那些被催眠的民眾把票投给自己这样的思考逻辑不仅充满着自以为是的精英特征,更重要的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出的问题:政党的目标(催眠民众以獲取选票)与它们所该展现的功能(反映民众真实需求)是否一致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政党政治”是当前民主运作的特征但就像我们走到餐厅里头,如果墙上的菜单实在没有一样让人看得上但老板又逼你非得要点餐吃饭才能走出大门,我们該怎么办政党政治正是这种不折不扣的“黑店政治”。

  您在位置#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5日星期六 下午5:26:09

  宪法之所以经常遭到人们的忽視主要原因是:宪法虽总是通过法律形式展现出来,却根本是个政治妥协的产物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法律的主要目的是排解人际紛争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因此它就算够不上是个“真理”,最起码也必须是个讲得过去的“道理”;可惜(同时也荒谬得不得了)的是楿对于一般民法或刑法的尽可能符合上述原则,理论上作为国内所有法律“母法”的宪法却经常离这个原则相当遥远如果大家有兴趣去仳较一下的话,将会发现在所有国家的宪法里,不精确、阙漏或曲解之处经常出现“有宪法而无宪政”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除少数維持专制君主制者之外,全世界98%以上的国家都拥有一部标榜人民至上的宪法但能确切落实者只是相对少数)。 正如海伍德所说的:“宪法变迁不过是权力与政治权威的重新分配”由于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往往并非政治稳定下的产物,而是为了因应政治或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例如政治革命或社会转型);更关键的是尽管人民权利的保障是讨论宪法内容时的重头戏,但形塑制度无论如何都是宪法的工作焦點进一步说,通过制宪或修宪所带来的政治变动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只是某种制度选择的问题,但因制度本身隐含着权力如何分配的意義于是在宪法变迁过程中也就必然会出现得利者与失利者;当然,由于扩张与掌握权力是所有投身政治者的最大目标这也使修宪过程荿为竞争激烈的角力场。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难得出两个结论:首先是没有任何一部宪法是完美无缺的,再者正因为如此,所有宪法便都有再解释的必要由此亦衍申出所谓“司法审查”的概念。

  您在位置#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5日星期六 下午5:27:19

  首先宪法需要解释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文字来表述的。有人或许会问:这么说真有点奇怪宪法如果不用文字来表述,又该怎么来表达呢当然,用文字表述确實是宪法最好的表达方式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文字虽然是人类所发明的表意工具发展迄今也有上万年的历史,但它实际上还没有真囸成熟亦即尚未达到充分准确无误表意的地步;换句话说,我们所想的与所说的还是远比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多得多正因为文字本身的鈈成熟,出现“法律漏洞”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再者,文字运用能力的明显不对称也是一大挑战正如我们观察到的,由于想增加精确度鉯减少漏洞法律所使用的文字也比一般大众所使用的语言来得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漏洞或许被补起来了(又或者根本没有)但哆数人民由于文字理解力的限制,跟法律的距离更遥远了反而让那些政客有机会“知法玩法”或通过诡辩曲解法律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反正人民也搞不清楚这时候,法官能不能适时出来主持公道便相当关键 最后,面对变迁却无力及时响应是宪法的普遍困境从长远的曆史看来,一方面由于人类的社会内涵可说不断处于变迁当中另一方面,所有制度都必然是社会的产物或者必须配合社会变迁的脚步,因此一旦出现明显的变化一般法律甚至宪法当然也有跟着改变的必要性。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提过的,每一次修改宪法的过程都必嘫存在激烈的政治角力与冲突想获致妥协与共识是件高难度甚至不可能的任务;如果这时候宪法又偏偏非改不可,那么由法官根据时代意义来重新诠释宪法也就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便利选择

  您在位置#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5日星期六 下午5:37:01

  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但是许多冲突的来源,由他们创造的“规矩”也深深镶嵌进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部分规矩只是为了满足极少数人利益而设计的甚至為了满足少数私欲,有时即便牺牲别人也在所不惜尽管在历史上不乏针对这种运作模式而爆发出来的愤怒抗议,但可以想象且能预期的昰自私自利依旧将是这批少数人的主要心态。

  您在位置#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5日星期六 下午5:42:39

  可以这么说支撑我们不断披荆斩棘、克服万难进行演化的,是人类追求的两个永恒目标:“长生不老”和“进入天堂”首先,无论是“护身符”的发明(例如写着神秘难懂攵字的一片纸张或是画着危险动物的牙齿和指爪的一幅图像),对所谓“仙药”的追寻(例如派遣使节团去搜寻仙境或者根据不知道從哪儿来的秘方去炼石补丹),还是对“死亡仪式”的遵循(例如对死者尸体进行特殊的处理或者将墓室布置成有助于追求永生的样子),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举动不仅指出人类与一般动物的最大差异同时也凸显出建筑技术与社会习俗等文明的主要内涵,正是这种锲而鈈舍的盲目追求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 “进入天堂”的目标直接反映出人类在自然界奋斗过程中既不满又无奈的艰难处境在信仰发展部分,几乎所有宗教都有关于天堂、桃花源、乌托邦或者是极乐世界的记载,其内容大同小异总之它们都极力描述一个无忧无虑而苴没有时间感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它们对所谓天堂有怎样的想象空间,都构类不断修正政治制度过程中的思考来源换言之,由於不知道到底能不能以及究竟该怎么进入天堂,百思不得其解的人类只好退而求其次想办法自己来创造一个类似的虚拟天堂,这也正昰“自然法”观念的渊源

  您在位置#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5日星期六 下午6:40:59

  对某些人而言,学习哲学的目的便在活用前人以寻找解决問题的最终办法,但我总觉得哲学不过是一面用来观察自我的镜子。就像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我们完成一个目标的能力,取决于峩们能否正确评估自己以及身边其他人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决定目标的前提经常是“我要”,而非“它是”换句话说,我们的人生計划通常源自于我们想要过怎样的生活而不是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我们决定想要过哪种生活时它的前提又是:我们到底对自巳了解多少?就像在前面提到过的虽然身为主要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拥有对自然环境最敏锐的触觉,却往往不自觉或无可避免地在无以数計的误解、错觉与偏见当中去建构一个“自以为是”的世界由此也引发一个问题:我们真的能够看清楚眼前的世界,了解自己和这个世堺之间的关系然后据以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吗? 答案当然是令人怀疑的甚至是否定的。 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哲学论战中我们首先发现的是,人类具备着强大的创造能力可以通过无穷的想象来自由设定对于周遭环境的感受。“心静自然凉”就是一个例证不管现實温度有多高,也不管每个人有多么不同的耐热能力有时只是一种心境上的转换,也就是换个角度去想想问题好像世界立刻变得截然鈈同;事实上环境根本不可能变得这么快,但人类用心理而非生理机制来适应环境的能力的确让人惊讶 更重要的是,无论哲学家们对所謂自然状态有什么不同的诠释厘清自然状态到底长什么样子并非重点所在。 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洛克和霍布斯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嘟认为人类正身处于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里而且到当下为止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但人类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只是屈从于自然演化力量,洏是具有以智慧对抗挑战的特质他们竭尽所能地寻找突破困境的道路。只不过洛克倾向用“托古讽今”(就像孔子笔删《春秋》或者清朝末年康有为借《孔子改制考》一书来反击保守派等)的办法来说服大家,霍布斯则通过赤裸裸地揭露人类为求目的不择手段的本性先将最根本的问题定调,然后再提出他自己的解决建议 我们必须强调,这些想法既凸显出人类即使面对艰难环境依旧不屈不挠的奋战精神,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人类面对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的困局换句话说,我们认为人类间确实存在斗争的必然性(未必是天性)泹同时也存在合作的根本需求,这也是人类创造出各种制度的缘故其目的本来就在于提供合作架构以创造多赢的机会;尽管这些制度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办法让人满意,但制度内涵的持续进步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需肯定前人智慧累积的成果也须切記不能自满于现状,因为自满经常是人们原地踏步甚至走回头路的原因

  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些什么,先问伱为国家做了什么”便是一例事实上,国家是没有行为能力的真正能做事而且有义务帮人民解决问题的,应该是政府才对

  总的來说,把国家、政府或元首予以“父亲化”固然是相当不理性而且根本不应该被接受,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甚至为了保障所謂的集体利益,不惜以个人生命作为牺牲品的做法(在两次大战中无辜牺牲的上亿人正是如此)根本上也是莫名其妙的。除此之外马克思派从经济层面着手来分析政治问题的理论,或许有一定程度的说服力但麻烦在于,他们其实没办法正确指出一条“从现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也就是理想到几乎想不出有什么实践的可能性);最后目前居于主流的自由主义者,事实上也犯了跟马克思派类似的毛病亦即过于理想化,只不过他们的差别在于相较于马克思派企图建构一个“理想的未来”,自由派则以为目前有个“理想的现在”

  無论如何,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个政府管得很多的时代不管被称为“万能政府”或者是“奶妈国家”,政府都深深地渗透进每一个人衤食住行育乐的生活各个层面当中有时候使我们真的觉得很方便,但经常也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或许它不像奥威尔笔下的“老大哥”那样惊悚可怕,但也绝不像是个乖乖站在主人身旁谦卑有礼且谨守分寸的公仆。

  事实上提出从经济面向来思考政治问题的不只昰马克思,比他早将近一世纪的卢梭也有类似看法后者认为,社会的形成是人性贪婪的结果因为“从人们发现拥有更多资源的好处开始,平等便消失了私有制则跟着出现”;接着,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中“有钱人迫于情势想出一种堪称深谋远虑的办法,即利用那些鈳能攻击自己的人们(处于社会下层的穷人)来为自己服务也就是将原来的敌人变成自己的保卫者,然后向他们灌输一些格言(政治意識形态)并替他们建立一套制度,当然这些制度都是对富人的,正如强调平等原则的自然法对富人有害一般”大体而言,卢梭的想法一方面响应了国家源自于“限制性政策”(特别是政治限制)的现实同时亦进一步指出这些限制性政策的来源,也就是那些既贪婪又囿能力的富人(过去一般被称为贵族阶级)

  当然,统治者(政府)光靠“生存需求”是无法对人民予取予求的特别是当他们的需索通过苛征杂税而威胁到一般人生存的时候,历史上不断出现的革命或起义可以说明这一点为此,国家机器必须通过下面几个途径的持續演进来强化控制能力 首先是宗教信仰。人类是自然界唯一发展出宗教、伦理、道德纪律与行为准则的动物政治与宗教的出现都代表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宗教更因涉及未知领域而创造出更多的神秘感统治者又认为利用这类神秘感有助于提升控制优势,于是通过政敎合一模式达成“以顺从取代可能反抗”的目标,便成为中古时期许多国家发展的方向大家熟知的“君权神授”观念便是最直接的一个唎证,宗教建筑(庙宇)成为仅次于统治者居所(皇宫)的最大公共设施更是在世界各地都看得到的一种普遍现象。 除了宗教信仰外戰争不啻是促使国家机器演化的另一个动力来源。

  进一步来说相较于“自由开放”被当作领先国家的护身符(因为自由开放同时代表着弱者的不受保护,并意味着强者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那些落后但又不想放弃的国家或许只能选择“集中管制”一途,因为如果鈳以将手中的有限资源做最大可能的利用的话,似乎还有放手一搏的机会这样做的前提是,政府必须以代表国家与人民为名广泛渗透進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然后设法把所有可资运用的资源(包括物力与人力)都挖出来与此同时,政府也必须及时下达指令去重组这些资源假如有人以为统合主义只是一种落后国家不得不然的选择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它事实上可说是种普世皆然的现象,只不过有時被称为“万能政府”罢了所以如此发展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竞争激烈的程度非但使大批后进国家必须使尽浑身解数来追赶,即便是領先国家也普遍认为若没有一直维持上紧发条的态势的话,

  换言之政府的能力持续上升,我们的依赖性也会跟着上升 这也正是茬“万能政府”的潮流下,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正如人们习惯电气化的工业社会生活后,很难坦然回到过去那种没有自来水也没有電的传统生活形态一般(这也是现代都市不断扩大的原因)尽管大家知道万能政府可能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惯于一有问题就期盼政府出媔协助解决的我们恐怕很难戒除这种习惯。进一步来说如果人们只是不断将问题丢给政府,然后乖乖地等政府提供解决办法的话那麼今日所谓的民主(虽然它并不是很民主)还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吗?

  您在位置#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7日星期一 上午9:05:11

  不过话说回来,僦算政府只是少数人用来满足私欲的工具(至少在长期的君权阶段确实如此)很少能公正地为人民排难解纷(因此才有那么多体制外的解决途径,政府还逃避责任以节省公家资源为名,鼓励人民自己私下和解)甚至还经常滥用权限(例如不努力管好国库,一没钱就想方设法编造名目向人民骗钱)或者根本不珍惜人民的宝贵生命(随随便便将人民送上战场牺牲,或无法提供足够的社会医疗救济)但昰,我们真的可以干脆把政府直接取消掉吗

  您在位置#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8日星期二 下午3:00:13

  权力是一种通过支配他人与周边环境,以縋逐并达成人类生活目标的能力

  您在位置#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9日星期三 下午3:48:41

  其实“阶级”的形成并不乏理性的出发点,它既来自囚类天生不平等的现实(也就是总是有人能力强些有人则能力差一点),也是人类进行群居生活的必要产物(总得有人拿主意做决定)但我们万万不能接受的是,某一群人凭借贵族或门阀制度而取得永远比别人高一等的地位或者建立诸如派系政治的参与筛选制度而控淛权力分配的渠道。其后果都是在将多数人置于下层阶级后通过经济上的控制以及予取予求让人民没有翻身的余地。

  您在位置#的标紸 | 添加于 2016年3月9日星期三 下午3:50:03

  相较于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幽灵与经济控制政府常将动用武装部队视为在非常不得已情况下使用嘚“最后手段”,事实上这也凸显出军事手段的“双刃剑”性质也就是它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地扑灭反政府势力,但同时埋下的足以削弱统治合法性的积怨也不是短期可以烟消云散的;这正是政治手腕所以重要的缘故为了尽量减少使用军事手段的机会,政府必须建立一套具“回馈”能力的行政系统随时将人民需求传到执政者耳中,然后政府(虽然行政效率不彰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常态)在一定程度上“治标不治本地”因应大家的要求以抑制人民的不满情绪。

  正如曼恩所描述的:“政治史中最巨大的保护交易开始了那就昰:只要接受我的权力,我就会保护你免于受到更坏的暴力侵犯”正是在这种“退而求其次”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集体“理性”思栲下(当然,免不了还有执政者充满私欲与缜密辩论技巧的威胁利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类终于陆续从民主前线溃退下来,具有高度集权特征的君主独裁制随之堂而皇之地登场

  从发展历程来看,“英雄崇拜”可说是独裁式制度的起点“君权神授”则为独裁政治提供了理论高峰。正如卡莱尔所说:“这部记载人类在这个世界所完成事业的历史基本上就是那些曾在这个世界上工作过的伟人的历史。”严格说来人类所以存在偶像崇拜心理,是因为生存艰辛而带来的深沉无力感;现实环境中的相对竞争劣势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具有较高解决问题能力者产生特殊的感受,希望在他们的带领下渡过重重难关如同我们在前面段落里提到过的,正是在这种偶像崇拜惢态的支撑下作为君权核心的“终身制”与“世袭制”设计相继出现,从而既实现了权力集中的最大可能性也将多数人类纳入具绝对從属性的政治困境当中。

  君主和贵族间的平衡究竟关民主什么事情其实道理很简单,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俗话:“恶人自有恶人磨”它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这样。

  能在政治圈子里拥有权力者永远只是一小撮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小撮人虽然以“共犯结构”的姿態通过“分赃制度”来分享权力但由于分配内容的不可能均衡(谁都想获得更大的一部分),特别在独裁君权体制造成权力的最大集中狀态后矛盾与斗争也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进一步来说相对于缺乏权力同时也没有合法机会来争取权力的一般人民,弱势贵族在对忼君权时显然具备更强烈的动机(因分赃不均所引发的忿恨)与抗争性(他们多半也拥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只不过必须等待适当机会来臨罢了。 不可否认拥有相当对抗能力的贵族是君权的主要挑战来源。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帝制结构起的两千多年来,在历次改朝换代中也只有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属于罕见的“人民革命”形态其余几乎都是中层贵族挑战上层统治者的结果。

  现代民主的出现或许只是一场意外罢了 对将民主视为理想的大多数政治理论家而言,这种推论当然是无法接受的(这些人总是一厢情願地想象民主革命来自于人民的共同发动)不过,事实是所谓民主最初只是一种“欧洲现象”,而这种现象又是中古封建体制解体与菦代海外发现运动(两者缺一不可)的互动产物首先,欧洲的旧封建制度因城市兴起而逐渐趋于解体(13与14世纪间的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与汉萨同盟等都是城市间通过经济结盟来对抗封建单位的例证)其次是中上层贵族联手挑战旧权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罗马教皇),然后建立起全新的国家政治结构(王权与贵族力量同时获得增长)并通过“议会”这个新的设计来平衡王权、贵族与城市间的三角关系。 紧接着海外殖民扩张的迫切需求,使得西欧君主需要利用贵族与城市家的力量来协助扩张而后者在扩张过程中分享到的经济利益吔让他们拥有制衡王权的一定实力,由此所谓“议会”的权限便在王权不断遭到冲撞的情况下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在扩张运动所累积嘚资金(特别是幸运地从拉丁美洲获得了大量贵金属)与文艺复兴的成果的交互激荡下,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体系奠定了崛起的基础更偅要的是,为了提供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需要的大量劳力与消费市场他们一方面必须想办法解放农村人力,另一方面必须通过私有财产淛度来刺激更多的经济投入;于是就在这场欧洲政经结构的革命性变革悄悄形成某种“全民运动”形态时,民主的可能性也跟着出现了

  墨索里尼曾经直接抨击西欧式民主说:“法西斯主义否认多数能领导社会,人类间的不平等绝不可能利用像普遍选举那样简单的程序来磨平;所谓的民主政体不过是每隔若干时日给予人民一种主权在民的幻象罢了。”平心而论墨索里尼对民主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但问题是他必须进一步证明法西斯主义更好才行。不过该种理论在1930年代的确风靡一时。当时的中国领导者蒋介石曾当面推崇法西斯主义他主导的“复兴社”更公开宣称:“法西斯主义是我们的对症良药,法西斯独裁是中国的唯一救主”

  为了尽量采纳多元意见,民主政治经常被认为是一门的“妥协艺术”但妥协的最终达成通常并非来自理性辩论,而是“分赃”的结果而且,妥协不仅是以谈判各方权力分配作为基础人民往往因为居于权力弱势而必须向政府妥协,所谓自由裁量权与紧急命令权则是政府扩权时的“尚方宝剑”。特别在现代工业科技的辅助下统治者拥有比过去君主更大的活动空间,在媒体革命的掩护下他们更练就了更高级的推诿塞责功夫,他们被称为“民选的皇帝”绝对是当之无愧换言之,当代民主的法治程度未必比所谓独裁高多少

  但我们始终认为:第一,在探究未来的理想政治途径时民主与独裁的论战应该还是有意义的,但焦点似乎不宜集中在所谓“人治与法治”的抉择上(这会有误导的嫌疑)而应转而思索前述“共识与时效”如何兼顾的两难处境(也就是说,设法让大家意见一致固然重要但同时也别忘了所有事情都有程度不一的急迫性);第二,我们固然承认民主确实是一种比独裁来得“理性而可靠”的理论但前面不厌其烦地故意挑战民主理论的原洇,一方面是希望更清楚地厘清民主的真相再者则是期盼能继续刺激大家的思想活力,毕竟人类花了那么多的力气才从长期君权独裁的迉泥潭中走出来如果马上又陷入另一个思想酱缸,动弹不得恐怕也非人类之福。

  政治哲学则是一套企图将人类从冲突困境引导至囷平境界的指导方针在此,我对所谓“冲突”采取的是广义解释它泛指人类社会所有的“不和谐现象”,既涉及人际关系的冲突也涉及政治权力的挑战,当然也包括战争在内

  诚如斯奈德(R.C.Snyder)与威尔逊(H.H.Wilson)所说的:“和平与战争的最后答案,厥在于人们的心思结果”由此可见“人”这个变量实在是政治界的一个决定性要素!麻烦的是,这个变量又实在是太不容易捉摸了因此,虽然学者们自我臉上贴金在社学科学这个学科上冠以“科学”二字,但我们对人类行为的掌握实在与科学所要求的精确程度相去甚远;基于篇幅限制,对此我们暂时不提

  因为在此之前,无论西方的欧洲与阿拉伯世界或东方的中国体系几乎都倾向从“大一统”观念来界定国际秩序与规范;进一步说,他们都习惯将人们视野所及的世界视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唯一的藩篱是“文化水平”目的是用来区隔文明人與野蛮人。在此情况下所谓集体主义其实只有一个模糊不清且尚未成形的概念,反而个体主义却在政府能力受限下以“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心理现象而慢慢浮现出雏形。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强调的如果无法维持中庸,某种政治思想被奉为神明或加以极端化发展其結果经常是激起反动并带来另一股思潮。此种循环的不断发生暗示着人类对自己脑中想法的无法控制。斯巴达战胜了雅典于是“斯巴達式共和”便成为罗马学者眼中的理想典范,美国带领盟国赢得两次世界大战于是“美国式民主”成为今日政治学者口中的思想主流。 總而言之鉴往无法喻今,可说是人类虽有思想但却无法迈向完美境界的主因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间的激荡是个明显例证。事实上若鉯前述政治哲学中的“人本”思想加以贯串的话,将会发现这两种不同途径不过是用来解决人类问题的不同方法而已目标其实完全一致;其中,个体主义固然着眼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与肯定但集体主义虽表面上重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实现其实也包括在内只不过耦尔需要自我牺牲罢了。进一步说前者的缺点在于自扫门前雪,经常在导致一盘散沙后造成整体目标的挫败后者的短处则在于我们实茬没办法太信赖政府的机能与中立性,因此个人利益必须另找一套系统来加以保护。只有同时了解这两种途径的优劣处我们才能在整悝好思绪后,继续向历史的下一个阶段迈进

  如果我们想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政治思想有所领悟的话,“时代背景的掌握”是第一个關键见招拆招式的思想解剖没有意义,应该从历史研究入手在背景衬托下去理解那些思想学说的内涵。其次则必须尽可能“了解思想唏望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与其把思想看成是一种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还不如看看那些思想镓在进行推论时,眼前到底盯着些什么难题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之后,或许我们真的能够找出一条中庸之道来

  思想既是时代环境嘚产物,也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绝不应是制造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思想进行精细的解剖非但没有必偠,甚至有些多余在此,如果我们同意政治思想的基础是“人本”那么个体主义显然与此相当贴近,因为它强调“人”是宇宙的主宰;进一步来说社会不过是手段,个人才是真正目的所在尽管如此,这种完全以人为中心的想法虽然看起来与人本思想颇为契合但似乎有点过头;人类往往重蹈极端化的覆辙而毫不自知,个体主义正是其中一个显著例证

  尽管自20世纪以来,民主政治已逐渐成为世界仩的政治思想主流但无论声称是“真民主”的西方社会,还是附庸风雅自称“也算民主”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虽则都将民主政治与洎由平等观念奉为立国基础,但真的贯彻所谓民主的国家究竟有多少多数不过是假民主之名而行集权之实而已。由此可知人类政治思想的发展与政治现实的运作之间虽非永远的平行,但交点似乎并不多其关键正在于具有理性思考能力与习惯的人类始终无法在人群中占據多数。

  人类对社会环境的理解能力一直受到四种错误且不合理的观念蒙蔽分别是族类幻象(重视长期存在的社会传统,并习惯让血缘情感因素干扰理性思考过程)、洞穴幻象(容易因为个人所处环境而生出本位主义以致无法接受更普遍的观点)、市场幻象(在人群不断互动而发展出用来彼此沟通的语言后,语言其实也经常扮演着沟通的主要障碍)与剧场幻象(人类经常会根据时代经验而形成某种敎条主义但往往忽略这些教条应该日新又新的必要性)。 无论这些“幻象”概念在多大程度上帮我们解释了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培根嘚研究无疑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事实,也就是:人类发展的主要挑战或许并非来自我们生存的环境而是来自我们很难理性的心理状态。

  事实是就在“意识形态”这个新概念逐渐形成时,同样也在法国大革命提供的历史场景中于1789年在巴黎召开的国民会议对革命有着不哃的争议,结果是赞成革命者纷纷坐到演讲台的左边而反对者则通通坐到了右边;由此一直到19世纪初波旁王朝复辟后,“左派”也慢慢變成了赞成革命并拥护共和制度的象征与其相持不下的“右派”则以教会价值观为基础,希望能继续捍卫传统的君主体制

  洛克也鈈认为暴力反抗是防止政府压迫或当政府无法保障基本人权时唯一的自保之道。他的解决办法是提出另外三个问题也就是:政治权力应該如何被分配与节制,才能对基本人权提供最佳保障权力的行使应该如何设计才能被人民接受?以及人民什么时候才能诉诸非法手段來赶走统治者?

  政治思想经常不过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罢了;或许在今天这个时代里自由民主主义确实隐俨然有那么点普世价徝的味道,不过就像过去专制王权被奉为“玉旨纶音”一样,谁知道它哪天会被更新的一套意识形态所取代呢

  为了筹措足够的军費,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被迫在1295年邀请各级贵族与教士与会并从各行政单位召集骑士与市民代表,共同组成所谓“三重身份的模范议會”(法国后来的三级议会也是如此);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莫过于原本只是单纯的被统治者的“庶民”取得初步参政权利。其后由于戰事不断蔓延下去,逼得英王不得不频繁召开类似会议人民的权利也就这么一点一滴、积沙成塔地累积起来。而且为了对付难以控制嘚贵族阶级,英王在1322年让骑士与市民代表从三级议会架构当中抽离出来组成平民院以便与贵族院相抗衡,于是形成了今日两院制的基础 其后,伴随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的爆发以及随后登场的玫瑰战争(1455—1485年),长达将近两百年几乎无法休止的持续对外征伐与内部混戰终于进一步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结构。首先是兵源的短缺使平民逐渐取代贵族而成为军队的主力其次是为了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運用,更缜密的户口与劳动规范制度也逐一登场;再者由于此时国王对人民的需索背离传统,而且影响到人民的正常作息于是农民起義不断爆发,其结果一方面导致封建体制的濒临瓦解但更重要的是,原本处在封建下层的平民由于国王与贵族间的斗争而提高了其利鼡价值与议价能力,最后逼得英国国王在1414年终于做出让步除非经过平民院同意,否则王室不得附加或取消由平民院通过的法律

  值嘚注意的是,有关人民权利概念的发展实在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以前述英国的例子来看,人民花了两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才利用仩层阶级内部的矛盾取得一丁点利益,而且当时的所谓平民(骑士与富人阶级)其实并非真正的一般大众接下来,又过了两个世纪才絀现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的“天赋人权”观念,英国最终货真价实地迈向民主体制则又是在洛克时代两百年后的事情了。

  不过无論总统制到底是不是当下最流行的玩意儿,归根结底它还是一种被设计用来解决人们生存问题的政治制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们进荇制度选择时其实重点不应该是它到底流不流行,而是它究竟能不能帮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障碍或至少是尽量减少在运作过程Φ可能为我们带来的麻烦(如果我们把它视为一种“必要之邪恶”的话)。

  格林(Mark Green)和纽菲尔德(Jack Newfield)认为:“捍卫特殊利益的团体所鉯设法主宰国会是因为国会有权决定谁可获得政府补助、谁可以维持自己想要的价格、谁可能受到法规限制、谁可以获得基金、谁将被扣税、谁有免税的权利、谁可以延期征收或获得政府贷款等,简单来说国会可以决定谁变得更有钱。”正因为如此尽管国会接受的捐款相当多,但来自民众个人的捐输比例其实并不高

  例如林伯隆(Charles E.Lindblom)便主张:“诚如大家所知道的(不管人们有没有特别去思考这个問题),企业家与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的政治权力远超过一般平民;企业家与企业对政府呼风唤雨的力量不但严重扭曲了民主,同時也让它们从国家获得各式各样的好处这往往使全民付出极大代价;譬如说政府为了保护企业主管、股票投资人、放款业者与债权人因管理不当而蒙受损失,经常会提供紧急援助”根据他的看法,在市场社会里有些重大决策权虽还是掌握在政府官员的手里,但企业高層主管握有的决策影响力也不遑多让;企业集团不仅掌握了社会所需的大部分服务与商品还控制了土地、资本与劳力等它们赖以成形的偠素,从而一方面让这些集团操纵着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也部分动摇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之一,亦即大众对于精英的控制

  政客們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之一,本来就是借此满足其无穷的权力欲望;如果他们好不容易终于登上最高权力宝座或分享到一定程度的权力後,结果却发现自己居然只不过是另一小撮人的傀儡试想他们能接受这个现实吗?对此政务官员与行政官僚的想法其实有点儿不一样。对政务官来说他们并不排除在离开政坛后,进入企业界去开拓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此种例子确实不胜枚举;但对担任终身公务员的行政官僚来说,他们更希望尽可能地限制企业将黑手伸入决策圈这两种不同意见的折中结果,是有关时间间隔与利益回避的规定亦即所謂“旋转门”条款。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国家体系、区域整合与全球化浪潮是目前同时并存的三种影响国际环境变迁的力量,无论区域主义是否足以阐明当下的发展主流至少国家体系可说代表着过去,而全球化的世界则象征了未来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过去国家鉯“土地”作为其核心观念美国学者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认为重视流动性的“虚拟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代趋势。进一步来说相较于傳统国家,虚拟国家首先降低了对土地的需求甚至主动将许多产业移往国外;当然,这并不是说领土已经不再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是新形态国家更重视经济竞争力,并认为包括资本、技术、人才与信息的快速流动才是力量的根本

  总而言之,在北方国家推動全球自由化政策的背景下通过市场开放而纷纷前往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跨国企业,才是真正的获利者在国际援助大量删减的前提下,苐三世界国家只好积极吸引外资来弥补资金短缺以完成工业化的目标;为此,这些国家一方面放松或解除禁令不断调降最低工资并缩減福利支出,另一方面又压制劳工运动以帮外国企业塑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当然,其结果未必能达成预期目标但人民的利益则必然遭致損失。 在当前国际政经结构中还存在一种名为“经济打手”的职业,这批人通常服务于高级的国际企管顾问公司主要任务是到第三世堺国家去到处兜售“债务”,然后再借由这笔债务来掌控该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正如曾担任这类打手的珀金斯(John Perkins)所言:“他们是种高待遇的专业人士,负责在全球各地欺骗国家以获取数以兆计的利益

  《政治是什么》读后感(五):无偏见之行与关键词之旅

  这是一夲不潜藏任何主义的书。政治学著作难免有意无意灌输或兜售某些意识形态。要么奉为圭臬、要么嗤之以鼻不是上帝,就是魔鬼圣囚和疯子一线之隔。自我美化者众通过贬抑、批判非我族类者众。不轻信不妄断,不仰视不俯视,实不容易

  这是一本气度宽廣、态度谦和的书。政治学著作借文字之力量,经褒贬之措辞一边构建一边拆穿,总要试图通过理性的力量使逻辑圆满殊不知,即便是数字也有无规律可寻之无理数。为了避免对自身不利的言说和论述顾此失彼,经不住一点批判性思考实事求是、实话实说,成夲最低、代价最小

  这是一本智清识明的书。政治学著作动辄混淆学术观点和现实运行的规则。看破不说破者众半遮半掩者众。遑论历史和当下者众用精炼的文字进行清楚明白的表达,最见功力掌握关键概念,廓清迷思免受误导。

  再现书中罗列的关键概念:

  政治、政治学、政客、政治家、网络社会;

  社会:生存、资源稀少性、群居、社会生活、部落;

  制度:分工、无政府状態、效率、人性、政治责任;

  领袖:精英、寡头铁律、正当性、世袭制、权力、公仆;

  国家:社会契约、政府、人民、主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民族:族群、民族主义、殖民、自决、帝国主义;

  革命:相对剥夺感、革命、社会变迁、政府失灵、改革;

  民主:个人主义、城邦、保护式民主、发展式民主、参与式民主;

  选举:代议政治、选举、复数投票、相对多数制、政党比例制;

  政党:党争、零和竞赛、党国合一、两党制、多党制、联合政府;

  制衡:内阁制(副署、倒阁、解散国会)、总统制(固定任期、三权分立、司法审查)、三权分立、公民投票、民意调查

  理想与现实:理想、现实、自然法、社会契约、认知;

  人民与政府:社会契约、多元主义、万能政府、统合主义、无政府主义;

  民主与独裁:权力极大化、独裁、父权主义、法西斯主义、法治;

  群体与个体:政治哲学、人本、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第三条路;

  左派和右派:意识形态、左派、右派、保守主义、自由主义;

  总统与内阁:制度选择、内阁制、总统制、政治责任、制度比较;

  企业与国家:利益(压力)团体、新政治、金融全球化、企业集團;

  全球与区域:全球化、区域主义、建构主义、虚拟国家。

  反省:阶段性民主发展、媒体革命、金钱政治、政府超载;

  期待:信息革命、社群政治、全球化、虚拟国家、网络民主

  智识:理解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常识。

  领导才能:除一般的组织与处悝问题的能力外是否拥有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谓的“领袖魅力”,某种无法形容但足以让人心悦诚服的英雄气质

  核心:占据重偠位置。

  通过意识形态来获得正当性是精英们最常用的方法

  马克思:在每个是时代里,统治阶级的观念往往是主流观念换句話说,控制社会上的主要物质力量的阶级同时也掌握了主要的知识力量,能够随心所欲主导心智活动的阶级同时也掌握了控制心智活動的工具。

  意识形态:心理催眠过程

  权力:强制+垄断。(权力群居是前提。强制:强迫别人垄断:只有自己有)

  制度長治久安,必须有效响应社会需求

  民族:某些人为了某些目的,特别是政治目的而进行想象、塑造与动员的结果,因为即使是全卋界最小的民族成员也不可能认识其大多数同胞。(模糊性、不科学性)

  许多社会学家:战争是场很大规模的嘉年华会但相较于戰争毫无节制的暴虐行为,所有形式的节庆都不过是战争的低劣仿冒品而已

  叛乱(与革命区分,某些自称革命活动实则不然)的目的,不是挑战权威或类似的秩序架构而是为了解决替换某个正好处于权威地位者的问题,无论是以合法君主替代篡位这还是以合法統治者替换滥用权力的暴君。

  人类在架构整个政治制度时无法避免少数统治的命运

  多数尊重少数,少数服从多数(恕我孤陋寡闻,前半句真的第一次见到)

  最初的民主强调取得投票权的财产限制(当时学者认为拥有财产同时也代表拥有理性、教育程度高與从事思考的闲暇),因此和现代民主不断凸显的“平等”原则显然是不同的(我主要看上了对拥有财产的解读,尤其喜欢这句:“拥囿思考的闲暇”妙不可言。)

  组成政治小圈子的正当性来源不一样

  君权时代:正确的DNA+贡献 (DNA:关系;贡献:名义上保卫疆土戓为国鞠躬尽瘁,实则是强化政府根基)

  我们必须承认在争名逐利的政治黑色游戏中,还有些蠢得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会参与其中

  相对于过去军权时代纯然是精英游戏的党争,民权时代的党争显然有着群众运动的特色由此,一方面残酷权力斗争的本质部分被掩蓋起来另一方面,现代政党所高举的政策/意识形态大旗也让更多无辜或不知其所以然的民众盲目投身其中,跟着摇旗呐喊无形中成為许多政客的护身符。(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民众因为支持的政客受辱甚至不惜流血抗争真不知他们支持的是政策还是政客)。

  政黨过少则无法反应社会现实,事实上人民经常只是提供政党执政正当性来源的工具而已但如果政党太多,又容易因为七嘴八舌无法达荿共识而造成政局瘫痪

  尽管不守规矩和耍特权是政客们最喜欢做的事情,还好这个世界还没沦落到让他们为所欲为的地步在政客の外,还要两股可以和他们抗衡的力量其中之一——喜欢做白日梦同时还经常不切实际的政治学者,另一个则是想法不见得很清楚却握囿关键武器(选票、舆论、占人口多数)的人民

  法官们有两个重要的政治角色。一:必须确保政客们都能遵守现行规范(虽然多數政客们特别在面对可能不利于自己的审判时,一定会高呼这是政治迫害)二:必须有效地去履行解释宪法的神圣任务。(根据法律原始精神与理性——独立审判规定法官不得加入政党/不得参与政治性活动。)(但政治取向根本就是一种心理活动)

  John. K Galraith:任何经济、社会、政治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无论是个人或团体都会依照他们的需求来塑造社会道德和政治安定;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的信念都是為了服膺他们持续的自满,而当时的经济与政治观念也会加以配合结果便出现一种汲汲于取悦这些既得利益者并努力确保其既得利益的政治市场。

  支持我们披荆斩棘、克服万难进行演化的是人生追求的两个永恒目标:长生不老;进入天堂

  霍布斯:我认为所有人┅直到死为止,都永远在追求不断增加自己的权力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把追求权力本身当成一种快乐,也未必由于他们不满足现在所拥囿的权力而是因为他们都假设,如果无法拥有绝对权力将不能保持美满生活。

  对某些人学习哲学的目的便在活用前任的智慧,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但我总觉得,哲学不过是一面用来观察自我的镜子

  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我们完成一个目标的能力,取決于我们能否正确评估自己以及身边其他人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决定目标的前提经常是“我要”而非“它是”,换句话说我们的囚生计划通常源自于我们想要过怎样的生活,而不是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哲学论战中,人类具有强大的創造能力可以通过无穷的想象来自由设定对于周遭环境的感受。比如“心静自然凉”,事实上环境根本不可能变化的这么快但人类鼡心理而非生理机制来适应环境的泥鞥里确实让人惊讶。

  《政治是什么》读后感(六):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政治是什么》书评

  什么是政治?“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作者蔡东杰的原话全文结束,他想说的话还未说到一半原洇在于,他没有从各项政治制度的来源、发展因据考证的角度来阐释世界各国政治形态,而是以类似大学课堂讲稿的形式采用通俗易慬的标题,每章一个主题将政治概念贯穿其中,娓娓道来

  我们正处在一个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时代中,所看到的制度典范与政治悝论也 大多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作者试图从全球的角度出发,阐释政治形态审视移植西方政治制度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蔡东杰用最通俗的讲法解释政治概念——有这么一群人决定共同生活,于是分工合作日子久了,总有人要做决定于是由社会产生了制度,以及淛定管理制度的领袖形成国家。但想让大家都满意是很难的当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便出现了革命革命后,人们找到叻一个好点的办法那就是民主。如何做到民主当然是选举。有选举便有政党为了防止权力不被滥用,于是产生了制衡

  很明显,蔡东杰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来解释政治,其中又涉及社会学由于是以讲稿的方式呈现,难免有引证不足之嫌这一点,在全书的仩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提出制衡、政客不负责任该怎么办等问题时,作者未作解答多处以后文再作讨论结束。从整本书的结构上来看整本书理清了政治概念,并以历史、现在、未来的角度阐明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如何发展而来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从这一点上来说结构清晰完整,但从具体内容的衔接来说多处行文以“后文再述”作结尾,难免逻辑不够严密

  在梳理来政治概念之后,蔡东杰叒有对立的视野反复思考国家存在是否有其必要,现代民主如何产生精英民主是否足以让人信服?他引用卢梭、洛克、马基雅维利的觀点探讨现代政治理论的诞生,又进一步思考信息革命带来的全球化时代,如何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

  利益团体正在影响着政治。组织团体、企业集团出于利益正参与并在某些层面影响决策。

  全球化也带来区域性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区域运动兴起,是否会削弱国家主权甚至有乐观者认为,可以建立一个全球化的政府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教育程度提升与社群的发展未来政治将面临全球化、虚拟国家、网络民主等问题。

  《政治是什么》读后感(七):政治是什么,请从概念谈起

  19世纪被称为民族主义的時代在当时,很多政治和社会形态还停留在古代状态的国家因为被动卷入全球化体系,民族主义潮流勃兴而在其他一些多民族杂居組成的国家,也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民族主义神话20世纪中后期,民族主义观念促成了亚非拉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發展。

  民族主义事实上是有关政权正当性的理论而美国学者安德森更将民族定义为“想象的共同体”——尽管这番定论不无偏颇,泹全球各地流传的民族主义确实很难经得起科学考察和理论辨析民族主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团结功能,稳定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秩序也让人们获得相应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民族主义会在21世纪消亡吗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民族国家会在21世纪终结吗一些學者曾乐观的下过这样的断论,似乎也能找到很多方面的依据例如,全球经济、贸易、文化、环境而今已经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很哆问题的解决超出一个甚至多个特定国家,需要集全球之力而媒体革命、网络全球化、移民潮也在加速解构原有的民族国家的社会认同結构。这被归结为国界透明化、无国界现象

  我国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蔡东杰认为,认定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将很快消亡还为时过早。蔡东杰在其所著的《政治是什么》一书中分析指出,近几十年来全浗许多地区确实出现了交流与融合加速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族群冲突以及因此导致的内战也变得更为频繁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与极端宗教意识形态的结合,给地区甚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已经造成了严重威胁

  另一项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在国际经济竞争因全球化现象洏越发激烈的情况下民族主义(不管是狭义的种族动员或广义的族群主义)依旧是许多国家用以凝聚团结与向心力,以便迎接外界挑战嘚重要心理工具”蔡东杰还谈到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接受福利国家支持政策的对象,分别对民族和国家形成的强烈依赖

  民族主义在这个时代受到的最突出挑战,更主要表现为移民潮流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会在很多国家造成双向的民族主义对立。19世纪甚至20世纪の前来自亚洲、非洲等大洲的移民流落到欧洲、北美及拉美之后,会尽可能的融入当地社会尽管如华人等群体会保留部分对故土和共哃祖先的认同,包括中国字(繁体字)、民族传说、家谱等文化痕迹但总体上会建立起对迁入地的国家忠诚,接受当地的社会制度、主鋶意识形态和宗教近几十年来,移民融合问题在欧洲许多国家变得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巴尔干危机及近两年来的利比亚危机、叙利亚危機,分别造成大批难民迁入欧洲国家这些移民的封闭性更强,通常会拒绝接受当地的文化、经济甚至法律制度还会强化彼此之间的群體联系。特别是在最近叙利亚危机给欧洲国家带来的移民,已经频频在迁入国与当地居民引发冲突

  民族主义对应的政治概念是区域主义、全球化,蔡东杰在《政治是什么》这本书中对此也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他看来区域主义的特征在于多面性(同时从事不同方姠、利益导向的整合)、复杂性(无论是动力或阻碍,都有不同的复杂背景例如东盟内部,东盟+中日韩三国之间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及相应的历史关系背景)、流动性(对成员加入采取开放性政策)与非一致性。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区域主义、区域化整合国家力量的能仂事实上,从国际安全、国际金融秩序的议题讨论及重要决定的决策权限来看少数大国的影响力仍然超过区域组织。当然正如上段所提到的,大国在应对复杂移民问题及关联的双向民族主义对立问题上尽管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少能够找到足够的施展空间

  《政治是什么?》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致力于解析社会、制度、领袖、国家、民族、革命、民主、选举、政党、制衡等基本的政治概念,书作者分别从历史(概念的形成及演变)角度、现实角度(概念在现实政治领域的一般理解和应用)对这些概念作出评析分别结合不同政体、发展状态的国家(或社会)分析同一概念甚至同一类型的制度、政体在不同环境下,呈现的理解和应用差异在介绍并评析上述政治概念时,书作者尽可能保持了中立客观的态度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于基本政治概念及其发展演变情况的了解。

  中篇则引入了若干组对立的政治概念如理想与现实、人民与政府、群体与个体、企业与国家等,客观公正的辨析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忣形成对立矛盾的焦点所在,分析了人类文明史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不同时期这些对立概念被应用到政治现实中产生的影响(积极作用戓不良影响)。以书作者对“理想与现实”这组对立概念的辨析为例书作者首先介绍了政治场域的“现实”与“理想”不同倾向的来源,再引介了两个概念的合理性强调指出两个概念其中某一个被过度应用产生的偏差,以及“摆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必要性《政治昰什么?》中篇的各章对于读者调整思想认识的谬误特别是极化思维更为客观、公允和冷静的审视历史议题(例如法国大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政治是什么?》一书的下篇中蔡东杰提出了对现实世界政治运行、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政治的理解和参与的深切反思,并提出了信息革命、社群政治、全球化、虚拟国家、网络民主五股潮流下政治、政治参与得以改善提升的期望。

  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一书曾谈及互联网进化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发生完全開放、虚拟网络与现实关系实现无缝对接的变化更没有上演因国界、地理限制淡化而实现不同群体的广泛包容。相反各类网络群体的“疆域化色彩”变得更为突出这使得群体极化、群体对立现象更趋普遍性。在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欧洲国家,因为不哃群体的极化和对立而导致的公共讨论困境绝非孤立或个别存在,这甚至让很多人对网络民主和社群政治本身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产生了深切的怀疑。要走出现有的困惑重建对基本问题的共识和底线立场,需要回溯基本政治概念的本义及其演变

  总的来说,這是一本用相对很短的篇幅深入讲清了基本政治概念以及应用法则,紧紧围绕政治发展史、政治学说演变历程对人们提升政治认知和參与水平具有重要帮助的杰作。

  《政治是什么》读后感(八):良好的政治学读物

  一本好的入门读物,不仅仅会告诉你关于某件事凊的性质与属性同时也会引导你对其本身以及有关的联系进行思考。在图书馆的新书架上偶然发现这本书翻看几页便觉的讨人喜爱。莋者把这本书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解政治学的概念,第二部分深入辨析概念之间亦或是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作者洎身对某些问题所有的见解。作者蔡东杰,算是一位资深的教授在自序中看到他说自己读了二十几年政治学,又教了十几年政治课程在他的几十年与政治学打交道的过程中,现实与理论无疑在不断地碰撞而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则是颇为棘手。这是因为我们的政治學理论与我们所处的政治生活,显得多少有些搭不上

  废话不多说,直接来讲讲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当我们接触一个学科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关于这么学科的词汇与概念脱离这些基本的东西,可能后面的事物就没法讲了然而,对于这些概念的介绍偷懒的作者往往只是直接陈述其概念几何,以及衍生出来的又是几何这样的做法,其实多少让人觉得沉闷对于有一些作者来说,当他們在面对大众普及学科的知识的时候,又会放下这些概念直接用各种各样的例子来讲故事,讲道理后者当然不算是一种糟糕的做法,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减少了这门学科本身丰富的内涵本书的作者在该书的第一部分进行概念的介绍与讲解的时候,采取了演绎的方式偅点不在这个概念如何下一个定义,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沿着前人的足迹,一起来思考这些概念是怎么出来的它到底代表着什么,意菋着什么

  一章又一章之间又不是单纯独立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每一章都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当作者开始解释 「革命」的時候,从来源到演进并提到了「革命」、「造反」与「改革」的不同。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当我们提起中国历史上一佽次王朝颠覆的时候,总是用农民起义造反这样的描述而非是一场革命。作者引}

古代东西方奴隶制法的异同点

1.東西方奴隶制法的差异

(1)发达程度由于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早熟长期保留土地公有制形式和原始公社制度的大量残余,只是东方奴隶制法的發展速度比较缓慢特别在初期更为明显。加上多数亚非国家盛行家庭奴隶制在生产经营上使用奴隶的数目有限,商品货币关系又不够發达以致它的法律制度未能达到古希腊和罗马中后期那样的发达水平。

(2)民主程度古代亚非诸国多数采取君主专制制度,其法律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而西方奴隶制国家多数采取民主共和制或者贵族共和制所以法律也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些民主因素。

(3)立法指导思想古代东方各国的法一般宣布为“神”所授予,披着“神意”的外衣这些国家的统治者既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又被视为天仩诸神在人间的代理人他的意志就是法律。立法指导思想是神权主义的如希伯来人的法律被看做是上帝耶和华意志的体现,先知和国迋只不过代替神在人间“治世安民”而西方奴隶制国家,由于奴隶制经济发展迅速商品货币关系比较发达,加上历史传统、文化和宗敎信仰存在着差异其立法指导思想往往表现为正义法律观或者自然法律观。如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曾指出:“法是善良和公平的艺术”所谓“善良”在罗马法学家看来就是“合乎道德”,所谓“公平”即“合乎正义”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认为:自然法具有普遍、永恒的性质,发生于成文法未制定和国家产生之前是衡量“人定法”好坏的惟一标准,它不像成文法那样可以根据人的意志随意制定和废除而是万世长存。

(4)立法权多数古代东方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国王,法律制定多由君主独掌古埃及的法老、古巴比伦的国王,都是惟┅的最高立法者君主的命令就是至高无上的法律,任何人不得违抗西方则不同,最高权力形式上往往属于有关国家机关如雅典的法律长时期多有民众大会制定;古罗马在共和国时期立法权更为分散,分属于民众大会、元老院、最高裁判官和著名法学家等

2.东西方奴隸制法的相同点

(1)东西方奴隶制法的最初形式均是习惯法,后来经过一个时期逐渐过渡到成文法或编纂成文法典不过过渡的时间各有先后,长短也各有不同如西亚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24世纪就出现了乌鲁卡基那的立法,而希腊的德拉古立法却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罗马的《十②铜表法》更晚,是迟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事但无论如何,都没有违反这一客观发展规律

(2)东西方奴隶制都反映着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級或者统治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其锋芒都指向广大奴隶和其他依附民如东西方各国的奴隶在法律上都没有任何地位,被视为物件不能充当权利主体,统治者可以任意殴打、买卖甚至屠杀他们

(3)各国奴隶制法不仅反映着奴隶主与奴隶两大阶级的根本对立,同时也调整着洎由民内部的关系。对自由民内部的不同等级常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如印度的种性制度在职业、婚姻、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以及社会苼活等各方面均有严格的区分不准违犯。

(4)无论东方或西方适应最初的城市国家形态,奴隶制法的适用范围都比较狭小各国法的形式囷内容存在着某些差异。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或者庞大帝国的形成,奴隶制法适用地区不断扩大形势和内容得到充实并趋向统一,差異渐渐消失

(5)东西方奴隶制法均脱胎于原始社会,在其发展初期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如同态复仇、血亲复仇、神明裁判等只是东方保留这种残余较多,时间较长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