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小学生古诗绘画图片古诗教学的绘画误区

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之我见--孤心独醉的blog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之我见
8:48:00 | By: ccl ]
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之我见
创业小学&& 陈春霖&& 短号9289982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本文从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过程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为古诗词教学应重视以理解为基础,由意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抓重点词句、深入实践等各种方式进行感悟,从而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感知和体验;实践
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尤其诗歌更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情操。古诗词用词准确、凝炼,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能“熟读唐诗三百首”,驰骋于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萌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受益匪浅。
一、现状分析
古诗词的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兼之古诗词有历史久远较难考证,文辞简练意蕴深刻以及古今存在差异性的情绪表达,生活体验等特点,古诗词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目前常见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有以下几种误区:&
(一)死记硬背式
有的老师拿到古诗词不讲解,不分析,一味的让学生读和背诵,甚至直接给学生一份翻译,让学生去背诵。诚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通常记下来的只是文字,没有理解,更遑论感悟了。
(二)填鸭式&
古诗词的讲解并非面面俱到就是好。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教一首古诗,要讲两节课甚至三节课,写了满满的几黑板,比如诗人的生平,题目的理解,诗句的意思……把该讲的不该讲的,一古脑的倒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得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做法,不但没能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留下点有用的东西,教师自己也累得够呛。
(三)演讲式&
有的老师有丰富的古诗词知识,习惯性的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想象成是百家讲坛里的主讲人,滔滔不绝地表演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脑海里只留下了老师手舞足蹈的影子,对于古诗词的知识点却是一脸的茫然。
(四)提问回答式&
有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他忽略了古诗这一独特的文体,整堂课下来,只是不停地提问,让学生不停地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一个个提炼出来的问题,忽略了学生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学生领悟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冰山一角&
(4)自学式&有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却忽略了古诗的历史性,一味的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书本上的注释,在草率的读过几遍古诗词后,能用自己的话来陈述诗句的意思,然后就要求学生反复地读,对于古诗中的知识点置之不顾。这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默写出来的古诗就会因为不理解而出现许多的错别字。&
上述的这些做法,其实是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这些做法,不仅不利于古诗词的教学,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灵性会被枯燥无味地讲解消磨了,中国古老文明的传承也举步维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在他们单纯的世界里构建起一片古诗文的世界呢?
二、教学对策之我见
古诗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必须符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诵读,第二阶段理解感悟,第三阶段联系应用。三个阶段有机结合,不可分割
(一)对学生诵读古诗的指导
(1)对学生诵读古诗的指导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古诗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它既不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像音乐艺术那样直接创造听觉形象,它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
①明确诵读指导要求。正确、优美的诵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古诗意境的一条道路。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首先诵读要循序渐进。朗读古诗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其次,诵读要把握基调。一首古诗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诵读一篇古诗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诵读好一首古诗,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古诗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古诗作基础。还有,诵读要体验情感。在理解古诗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地读,深入地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增强古诗语感。
②形成诵读过程的指导。首先,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这一环节,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在了解诗词背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准就行。
接着,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古诗一解释往往就容易变成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教师请他们通过查字典等方法印证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受自学成功的愉悦,疑问处还可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意思,达到自悟自得。  然后,适度交流诵读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要引导学生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领会诗人的情感,经过多次的评读感受诗人或诗中人物的心情。在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有表情地示范一遍,既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顿时恍然大悟,感情一下子就上来了。再是品读,可分自由读、小组全班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最后,适当延伸拓展诵读。如果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失败的。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可以抓同一作者写的不同的诗,抓相同含义的不同的诗,抓描写同一类景物的诗等,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学生去诵读,自然地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对学生想象古诗的指导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①指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古诗意境美。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能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古诗词诵读课本中的古诗都是精选的,既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既情调健康,又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其中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美;“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柔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清新美;“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赤沾衣”的秀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宁静幽雅的静态美……无处没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李贺的“何当今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急欲为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英武气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催人奋进的人生哲理;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精神,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只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饶有兴趣地去发现美、体味美,才能使之受到美的感染,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泊舟暮宿建德江的景色,诗人的羁旅愁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再用挂图或课件让学生去体会,学生的脑海中不难形成这样的一幅画面:在暮色苍茫中,一只小船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洲旁。诗人立于船头之上,举目远望,四处茫茫,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他低头望水,江水清清,江水中仿佛沉浸一轮明月。这个画面外诗的感情怎样体味呢?教师可以抓住一个“愁”字,再联系这首诗之前,先了解诗人对自己的功名怀有很大的希望,捧着一颗热情的心奔入长安,本想博得皇帝的重用,但事与愿违,被君主所弃,壮志难酬,长期压抑着忧郁,心里能不愁吗?日暮黄昏,夜幕降临,这是在外奔波了一天的人们该回家的时候。而诗人却孑然一身,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伴孤舟的景色,他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他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坎坷,漂泊的惆怅,还有思乡的愁绪……一齐涌上心头,又频添了一缕新愁。至此学生就会把画面上的景色和画面上见不到但能体味到的诗人感情融合到一起,走进这情景交融、和谐的艺术境界,在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美,进而理解了美。
②抓重点词句来想象。诗中有些词包含丰富的意象,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游子吟》的“密密缝”,引领学生把简简单单的“密密缝”三字转化为这样的画面:昏黄的油灯下,两眼昏花的老母亲,执着一支细细的银针,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夜已深,人已静,但母亲没有顾得上为自己捶捶酸麻的脊背,揉揉发涩的双眼,一针一线缝啊缝……试想,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顿悟到一份深深的母爱呢?又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引导学生把“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老人和弱小婴儿惨死在金兵铁蹄之下,禾苗在马蹄的践踏下不复存在;村庄在狼烟中化为乌有……试想,此景此情,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爱诗人所爱、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指引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二)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引导策略
(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情境是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机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刺激物,一段音乐、一个画面、几张图片……都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这些媒体的介入,使得学生对古诗学习兴味更浓,理解更深,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①“尝试法”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有部分古诗可以运用尝试情境进行教学,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心向,调动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学习教育意义较强的或寓意深刻的这类古诗,可让学生在尝试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得到深刻、明了的教育。如学习《锄禾》,如果教师单一给学生讲解粮食如何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学生可能体验不到。因为现在的儿童都是家里的宝贝,根本没不参加过劳动,更不知粮食如何得来。因此,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义务劳动,在通过学生亲自劳动尝试后,再让学生记下劳动的经过和感受。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这次劳动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教师相机提出诗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比讨论理解,这样学生受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就更深刻。如学习《题西林壁》时,如何更明了地理解诗中所隐含的道理,老师可指导学生用纸板做几座小山固定在一起,上课时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然后描述自己看到的小山是什么样的,或找一名学生站在教室中间,请其他人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同学的样子,然后讨论为什么每个同学看到的图像都不相同?进而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就是: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
②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经验的不足,致使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悟有障碍,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用于学生学习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像《望庐山瀑布》,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教师把这部分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处理相机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如在学习《游山西村》时,让学生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时,就可以制做一段动画:在满是山和水的画面中慢慢展现出一座美丽的村庄,让孩子们从中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③“板画法”创设情境。板画简单易操作,师生都能共同参与,且形象直观。如在教学《马诗》时,利用板画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时,在让学生读后上黑板画一画诗中描写的景色。并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他们很自然地画出了山,大漠沙、月(而且沙为白沙,月为弯月),师指着板画中的“白沙”、“弯月”让他们说这么画的原因时,他们就很自然地说出了“沙如雪”、“月似钩”的含义。在接下来小组自主学习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已经明白“金络脑”是马的笼套之后,师提出讨论话题,马诗中为什么没有写一个“马”字?是不是跑题了?让学生找出答案--“马”隐藏在诗句之中,师适时板画“马”,让学生找出老师画的马与《马诗》中的马有什么不同,进而讨论出“金络脑”代表的是一匹立了战功的千里马,接下来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人以写马来寄托自己想要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④多角色模拟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一首古诗时,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法效果,可以采取给学生加一些“互助套餐”。如在《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声音角色的模拟,也就是说让学生根据“猿”的叫声模拟学叫,然后组织讨论:“猿的叫声给人的感觉怎样?”其中有一位学生就提出:“猿的叫声非常难听”。随即教师提出问题:“当时李白这样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在讨论中有同学就这样说:“因为当时李白被皇帝赦免,心里太高兴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这样,在交流中,学生通过相互探讨就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唤起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达到了知识的无缝链接。也在此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薏蕴。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要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在指导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
①直接抓重点词句感悟。有些诗的分析,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就是围绕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而展开的。正因为“独”,又逢佳节故而“思”,想到“兄弟登高处”的情景。而“少一人”也正是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的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全诗的思想感情集中在一个“思”字上,他为什么“思”,正因为看到了“明月”,为什么在深夜诗人不能入睡,是因为“床前明月光”如“地上霜”。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可以顺着或倒着分析全诗,都会显得得心应手。 & ②间接抓重点词句感悟。诗中有些词句可以帮助解释诗中所描绘的现象的原因,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放过的。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船儿为什么驶得这么快,原因就在于白帝城的地势高――彩云间(当然其中有诗人的表现风格,与当时遇赦而归的喜悦之情使之然也)。有些咏物的诗,它抓住事物的种种特点而描写,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所咏对象的一种感情,教学中学生可能不易体会到,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作文章。如王安石的《梅花》,其中写到梅花的三种特点:“凌寒独自开”――开花的季节(不怕严寒),“遥知不是雪”――颜色,“为有暗香来”――香味。再让学生比较诗人最喜爱梅花的什么特点,稍作启发,便可使学生知道是“凌寒独自开”,由此理解全诗的主题。
③抓诗眼感悟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引导学生在直观熏陶中感悟
诗,源之于景,抒之于情,只有面对真真切切的自然环境,并让身心陶然其中,才会有牧童的天真和顽皮,小池的温柔与恬静,柳树的翠绿与妖娆,人与景的和谐与浪漫……知晓了诗的成因,倘若避开如诗如画的景色,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更是对诗人情怀的一种亵读。因此,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引导学生在公园里、小溪旁、柳槐下、草地上、花从中吟诵、体味,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把被动的学习语文,变为自主而快乐地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或坐草地,或依柳树进行品味赏读,体会诗中的意境美。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3.对古诗教学资源整合的指导
(1)课内古诗教学资源整合&&&&&&&&&&&
①诗画结合。在古代,许多诗人将诗画沟通起来,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具有绘画般的意境;绘画中具有诗的情趣。因此,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绘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将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形象和画面进行“复制”或再创造。这一过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
如《山行》这首诗,创造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境界,使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神往。学习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写了什么?诗人又是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秋色图,接着,让学生动手把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说说自己的创意。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不但得到了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从中得到了美的愉悦。又如简笔画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配画: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画稀稀落落的篱笆、一条通向远山曲曲折折的小路、叶子稀少的树;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画一片金黄油菜花、在花里飞的黄蝶、追赶黄蝶的儿童。配画过程中形象地欣赏到暮春景色和儿童追蝶的欢乐情景。因此,把品赏到的意境情味画出来,也充满了审美乐趣,闪耀着创造性的生命火花。
采用“画”的方法教学,教师应重视适当评点,使学生加深印象。在肯定学生作品的同时教师可出示或显示自己的画作,评价学生的画作时,不应苛求画艺的高低,只要看他的画是否较完整地表现了诗中情境,是否有独创性的想象与再创造。这种将美术运用于课堂,以画助教的方法运用得当,既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便在一幅画的创造中悄然完成了。
②诗乐结合。音乐是很奇妙的,它可以引发人产生无穷的想象。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尝试用音乐来创设情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也尝试给古诗配上一定的曲调让学生随着音乐唱诗词。在或悠扬或高昂,或快乐或伤感,或轻松或沉重的乐声中,学生都沉浸在诗所描写的氛围中,对诗意的感悟就不言而喻了。这时,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他们很快就能熟读背诵。
③诗演结合。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老师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进行创新。如学习《寻隐者不遇》时,要求学生上台表演作者跟童子松下对话的情景,又如学《小儿垂钓》时,叫学生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演中有创新。这些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学生在体验中提升了学习兴趣。
(2)课外古诗教学资源整合
①课前搜集。学习是一个留心积累的过程,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不仅积累了信息,而且使学生了解到知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离开课堂中的老师,自己同样有能力学习。课堂只是一个交流、探索的场所而已。因此,每学一篇诗文,课前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收集与诗文有关的资料很有必要,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指点学生,课前收集的内容可以是与诗人有关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也可以是与这首诗有关联的其他诗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抒发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夜深人静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学生在收集交流中扩大了自己的信息量,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②课中拓展。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一首古诗用大半节课即可教完,剩下的时间如果仍在朗读和理解诗意上兜圈子,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此时,不妨引入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扩大古诗文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例如,教学《锄禾》一诗时,启发学生想象农民在烈日炎炎下劳动,挥汗如雨的情景,体会诗人同情和怜悯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出示《悯农》另一文,学生自由吟诵后,无须教师多讲,对其诗的意思也能一目了然,读也能读出其中的韵味了,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可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4.古诗知识应用的指导
①古今联系。古诗文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古今语言的差异,时代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都造成了小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与现实生活距离并不遥远,做到活学活用,开拓运用古诗的天地,把学生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召唤其创造力的涌动勃发,使他们的潜能在富于趣味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地得到释放,不断地得到张扬。
学生认为古诗属于过去,所以应让他们认识到:古人写诗源于生活,今人品读当用于生活。熟读、理解、背记了的诗句,别让它们关在学生脑中,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春游时来句“绿边山原白满川”;扫墓遇雨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谈中,不时冒出一句诗来加以概括,是一种较自然的引导;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让诗能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来一个“诗到用时方觉少”,教师再补上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大扫除拔草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吟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夏天,鲜红的五星花怒放,淡紫的牵牛花盛开,学生的创作灵感又来了,哼起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诗句来:“五星笑开颜,牵牛齐演奏。迎我把水浇,共把校园扮。”秋天赏菊时,溪水们又兴致勃勃地吟咏:“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冬天,百草枯萎,唯见寒梅,学生又乐滋滋地诵起自已创作的诗句:“寒风瑟瑟吹,花草凋零……” 又可结合时令来用,如元旦之际吟诵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春天吟诵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清明时节读杜牧的《清明》,夏日读虞世南的《蝉》……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还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读古诗,学古诗,让古诗融于生活。如此,在简单应用中得到乐趣无穷,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②学创联系。教学古诗时,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地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背一背,就是要让孩子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去改一改,用一用,写一写。如学了《村居》,请学生也来写一写校园美景。孩子积极动脑,人人学做小诗人,一首首小诗酝酿而生:“草绿花红三月天,墙外杨柳醉春烟。儿童上学早早来,忙趁春天勤读书。”“绿草茵茵二月天,河边柳树飘长发。农民伯伯春耕忙,播撒种子好收获。”“花红柳绿阳光媚,蓝天碧水相映美。儿童上学回家早,忙趁春色画美景。”孩子的诗很稚嫩,但何尝不是教学的成功体现呢?“用一用”旨在引导孩子把学诗的方法,学诗兴趣引导到课外。采取多样的形式,激发学诗用诗的兴趣。如教室里的诗文栏粘贴孩子自作的诗,开展诗文书签制作评比活动,为校园里的景物配上诗,做成诗文卡等。还可让学生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如把《回乡偶书》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情境,要按一定的顺序,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改写时,教师要激发想象:孩子怎么问老人?老人又是怎么回答的?……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正是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还可进行译写、扩写、编写等,如读李白的《赠汪伦》,把汪伦送李白的环境、两人的心情、离别时所说、远行后的想和做等写出来,感受到自己进入那美的情境之中也在进行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绘画的古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