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需要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_小宗师专辑:当代生活日新月异,审美现象层出不穷、纷繁复杂,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加富有解释力、穿透力的美学理论来应对。美国学者舒斯特曼倡导的身体美学将身体作为审美感官并注重它在审美体验中的功能,比旧有的美学更多地关注了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解释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具有较大的启发。但是,它的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待拓展的理论空间很大。本文首先介绍并分析身体美学的由来、学术意图、理论核心与基本缺憾,然后从“使美学成为高尚的生活艺术”这一学术追求出发,重新界定了当代中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活动论”,最后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一、身体美学的由来、学术意图、理论核心与基本缺憾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经长期致力于分析哲学与分析美学研究。1985年就职于美国天普大学后开始关注实用主义哲学,从而走出了分析哲学阵营而关注哲学与现实生活、人生的关系。1988年春,舒斯特曼给一群非常混杂而活跃的哲学和舞蹈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美学课,与三个舞蹈学生结下了非常深入而亲密的关系,从舞蹈学生所介绍的舞蹈体验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身体体验及其重要性。而这些深刻体验促使他思考身体意识与身体体验在审美经验中的重要功能,1992年出版的《实用主义美学》一书的许多地方就反映了这方面的理论思考。舒斯特曼认为,该书的结论性论证将唤起对“培养身体的愉快和训练”这个领域的要求,以便推进“更加肉身化的审美”,从而预示了身体美学可能性;但舒斯特曼同时又提出,对于这个领域的探究将“不得不等待另一本著作”。1996年,舒斯特曼开始构思将身体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单独提出来,试图以身体美学研究为契机而实现美学的再生,其标志性成果是1999年在美国著名期刊《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上发表的长篇论文《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身体美学大纲,正式宣告了身体美学的诞生,因而深受舒斯特曼本人重视,2000年重版的《实用主义美学》将之作为第10章予以录入。另外,舒斯特曼在其它著作中也都涉及到身体美学,如1997年出版的《实践哲学》与2000年出版的《生活即审美》,都多少论述了相关理论问题。2008年出版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一书,可以视为舒斯特曼集20年深入思考的结晶,正是舒斯特曼“等待的一本著作”——一本专门研究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的著作。该书研究了福科、梅洛-庞蒂、西蒙·波伏娃、维特根施坦、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等六位哲学家的身体思想和身体美学理论,旨在表明身体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众所周知,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于它的功能与意义的理解,最终无疑取决于一种哲学观: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用处?舒斯特曼坚持恢复哲学产生之初的本义: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功能在于指导人们幸福地生活。对于出身于分析哲学阵营的舒斯特曼来说,坚持这样的哲学观是难能可贵的:分析哲学专注于语言分析,几乎将人生问题完全抛弃。舒斯特曼学术生命最大的转向就是离弃这种哲学观,转而继承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而关注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他的身体美学构想完全是这一哲学观的延伸和实践,其切入点是考察鲍姆嘉通铸造“美学”这一概念的目标和理论框架。通过严格的文献梳理,舒斯特曼指出:尽管鲍姆嘉通把美学的对象限定为“低级能力”的感性认识,但他的目标并非去谴责它的低级,而是讨论它的认识论价值,它对于更好的思想、对于更好生活的丰富潜能。一言以蔽之,美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事业,而且是一种规范化的实践,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实践“使感性认识完善”。那么,如何去完善感性认识?舒斯特曼的精彩之处在于他比鲍姆嘉通更进一步,进而关注感性认识的基础:感官。常识告诉我们,人类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以及身体五种感官,其功能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身体美学正式开始于如下一个基本论断:“毫无疑问,各种感官都属于身体,并且,都深受身体状况的影响。”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身体”一词的不同含义:狭义的身体指感官意义上的身体,即眼、耳、鼻、舌四者之外的其他身体部分;广义的身体则是包括所有感官在内的身体整体。舒斯特曼缺少这样精细的区分,除了“身体状况”一语在广义上使用“身体”一词之外,他大部分都在狭义上使用身体,也就是把身体当做一个重要感官——一个长久以来一直遭受西方主流文化传统蔑视、批判的感官,比如,即使重视感性认识而建立美学的鲍姆嘉通也阻挠各种身体训练,甚至明确地将他所说的“强烈的体育运动”等同于“淫欲”、“放荡”和“荒淫”等“肉体邪恶”。由于西方宗教和哲学都排斥身体,所以,鲍姆嘉通之后的美学范围日益缩减,从广大的感性认识领域减缩为狭窄的美和美的艺术;更加严重的是,像哲学一样,美学从一种高尚的生活艺术(a noble art of living),退缩为一种次要的、专门化的大学学科。有鉴于此,舒斯特曼的主要学术目标就不仅仅是历史研究,而是在新的美学观的指导下的理论重构。他要完成的任务有三方面:一、恢复美学的本义,即改善生命(life-improving)的认知学科;二、突出身体在美学中的功能,终结自鲍姆嘉通以来一直忽视身体的西方美学传统;三、构想一种扩大的、以身体为中心的领域,即“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使之对许多关键的哲学问题都作出重大贡献,从而使哲学能更成功地履行它作为生活艺术(an art of living)的原本角色。简而言之,身体是感觉-审美欣赏(sensory-aesthetic appreciation)和创造性自我塑造的场所,身体美学所研究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身体体验和用途。那么,舒斯特曼是否达到了自己的学术目标呢?非常遗憾的是,笔者觉得他远远没有达到,更不用说完成。究其原因,他依然没有真正发现并重视身体的更加基本的功能。比如,从理论层面来说,他所看重的只不过是身体作为审美感官的功能,重视身体体验在审美体验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实践层面来说,他所重视是通过各种身体训练方法(比如他本人精通并长期坚持的亚历山大技法),来改善、提高身体的运动性能以及感知能力,从而治愈各种身体障碍和疾病,等等。健康、灵巧、协调的身体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像舒斯特曼一再作为例子的高尔夫运动员,通过身体训练、改正不良习惯后能够准确击球;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生活艺术”的本义吗?二、审美活动论:使美学成为高尚的生活艺术舒斯特曼希望美学成为一种“高尚的生活艺术”,而不是一个专业性的大学学科。笔者高度赞赏并完全赞同这种美学观。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国内美学界一直关心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舒斯特曼构想身体美学的学术经验这表明:美学研究如果真的有一个逻辑起点的话,它应该是“美学观”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问题或范畴。要回答上述核心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回答如下更加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美学?纵观古今中外美学理论史,我们大体可以依次发现四种美学观:美的哲学(柏拉图)、感性学(鲍姆嘉通)、艺术哲学(黑格尔、谢林)和审美活动论(蒋培坤等中国学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国内对于美学的对象、范围的讨论,蒋培坤先生提出“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这一论断、并以之作为其专著的“绪论”第一节的标题,其学术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在正文中,针对当时国内美学界所热衷讨论的“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问题,他明确断言:“这些问题就像令人生畏的拦路虎,无情地拒人们于美学的大门之外。”至于什么是审美活动,他在论及“审美需要”时附带地提到:“所谓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人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而获得快乐的活动。”非常遗憾的是,该书对于审美活动的剖析显得比较单薄,也并没有完全按照审美活动的内涵来设计全书的理论框架并展开探讨。后来,国内出现了一些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的美学教材,表明审美活动论的影响日益扩大。较有代表性的如王德胜主编的《美学教程》(8)、牛宏宝所著《美学概论》(9)。叶郎先生最近出版的《美学原理》也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全书主要讨论“什么是审美活动”和“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两个问题。该书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了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了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10)上述论著都富有启发,但都不足以把笔者的体验和想法全部传达出来。舒斯特曼在探讨身体美学时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宣言:“身体对于所有人类活动(all human activities)都有价值。”(11)审美活动无疑是众多“人类活动”的一种,但是,上述审美活动论似乎都忽略了“身体”这个基本维度。笔者这里将审美活动界定如下:审美活动是诸多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其工作性定义为:处于特定环境中的生命个体综合运用包括身体在内的五种感官,从感性客体感受意味、体验意义、启悟价值理念的人类活动。美学即审美活动理论。(12)从根本上来说,这个工作性定义来源于中国古代美学,最近又受到环境美学和身体美学的一些启发,其基本出发点在于:身体是我们感知与活动的基本媒介和载体。与西方敌视身体的传统相比,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忽视身体的功能,如墨子提出:“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墨子·非乐上》)荀子认为:“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躁,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篇第四》)相关文献不胜枚举。这里的“身”或“体”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狭义的身体”,亦即触觉感官。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形成有一个先后次序和过程:最先发育的是触觉,怀孕7周开始发育,24周时大部分触觉器官开始运作,开始延伸到整个身体;然后是味觉和嗅觉,然后是听觉,最后是视觉。触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衣帽鞋袜的感觉到寒温冷暖的感觉,从洗浴到爱抚、拥抱,从一般的身体移动到艺术体操或舞蹈,……我们能否想象,丧失了这些身体感受之后的生命会是怎样的?如果有人认为这里罗列的东西都与审美活动无关的话,那么请看如下一段经典文献,笔者认为它隐含着中国美学的母体、核心秘密、最深底蕴和最精微的特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朱熹评论孔子与曾子道:“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先进》)(13)“莫春者”以下几句描述的是一个“人生故事”、一次“生命活动”,它当然基于健康的身体状况并以之为载体;“浴乎沂,风乎舞雩”则显示了狭义的身体感受。原来,中国古代圣贤追求的“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这种“天地境界”(借冯友兰语),竟然与“身体”如此地密切相关!这是笔者所理解的“审美活动”的最典型的例证。这种意义上的审美活动此后一直是中国文人雅士的不懈追求,在历代诗文中可以看到无数相关描述。且看嵇康《赠秀才入军》中的四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心游太玄。”诗歌描绘一位高士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一种特定的心灵状态下,调动全身的诸多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着一种特殊的“活动”:“目送”、“手挥”、“俯仰”、“心游”。王维的《终南别业》所叙述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定风波》中所描绘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等,都传达了中国古典的生命理想和对于最高心灵境界的追求。我认为,中国美学史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这些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审美活动”。一言以蔽之,以“审美活动论”作为研究范式,将是中国美学研究最有价值的突破口;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将美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美学成为高尚的生活艺术”。总之,我们这里倡导的美学观,可以概括为“广义的身体美学”:从概念上来说,身体首先是广义的、作为生命活动载体的身体,其次是作为感官之一的身体;从思想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来说,它基于对于中国美学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又借鉴、超越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三、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反思与批判“由注意力分散、过度刺激和压力所引起的问题日益增多,它们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当代文化。富有欺骗性的种种身体意象导致了诸多个人与社会缺憾,它们不断增多并且日益严重地折磨着我们。”(14)这是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前言”中开宗明义的几句话。身体美学关心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所以,它让我们联想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最早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观点的是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15)十余年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展开了比较激烈的学术论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回应“日常生活审美化”呢?站在本文“审美活动论”的立场上,笔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所描述的当代现象是一种“文化病象”,它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应该对之进行严肃反思、批判。欧阳修《画眉鸟》诗云:“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简单说来,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营造“金笼”,其基本逻辑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生产商运用艺术设计手段增加产品的审美价值,引导、促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主要考虑商品的审美价值而不是它的使用价值;同时,在“设计改变世界”信条的支持下,艺术设计手段还广泛运用于一切营造活动,从城市设计到居室装修,等等。不可否认,注重艺术设计的当代产品涵盖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确在某种程度上“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充斥着所谓的“审美价值”的世界(可以称为“金笼”),其背后隐藏的是无度膨胀的利润诉求和消费欲望。我们不禁要追问三个问题:一、这样的金笼是以什么样的代价建造出来的?二、在这样的“金笼”中,能否“随意”?感到“自在”的究竟是那些人?三、这又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自在”?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分别是:掠夺并杀死自然,少数的“富人”随意、自在,自在来自消费欲望和虚荣心的满足。欧阳修诗句中的“自在”又可以叫做“自得”或“自适”,最能揭示其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的是程颢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16)“静观万物”是中国古代最富有哲理的审美活动:一、从审美对象来说,是天地万物的“生机”或“生趣”;二、从审美方式来说,是超越了物质欲望的“静观”;三、从审美效果来说,是“自得”——一种天人合一境界中的从容与愉悦。从这三方面逐一对照“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我们会发现:任何产品无不来自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审美者所欣赏的,是设计者附加在“死去的自然”之上的所谓的“审美价值”;从审美方式来说,是在消费欲望驱动下、在设计者引导下的“消费”;从审美效果来说,主要是欲望和虚荣心满足之后的快感。笔者这里之所以如此严厉地措辞,是因为生态意识明确地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在逻辑必然加剧生态危机,它所包含的审美意识是一种完全违反“生态审美意识”的“杀生”意识;艺术设计的理念必须在生态意识的激发下重新铸造为“生态设计”,否则,它只能成为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帮凶,其价值将因此而大大降低。注释:(1)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第二版导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页。(2)Richard Shusterman. Somaesthetics: A Disciplinary Proposal.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 (1999).(3 )(14)Richard Shusterman. Body Consciousness: 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由笔者翻译的该书中译本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名为《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4)(5)(6)(11) Richard Shusterman. Somaesthetics: A Disciplinary Proposal.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 (1999). 参考彭锋翻译的《实用主义美学》一书,第347-374页。(7)蒋培坤:《审美活动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8页。(8)参见王德胜主编:《美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7页。(9)该书第一章“什么是美学”在回答美学的研究对象时指出,审美经验、美的感受、表现以及艺术活动等,都是由审美活动生发出来的,审美活动不可能再被化约。“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牛宏宝:《美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8页。(10)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5页。(12 )这一界定最初形成于2006年笔者为我校2005级文艺学研究生所开设的“中国美学专题研究”课程上,几年来一直在授课活动中不断反思、斟酌,从学生的反馈、讨论中得到不少启发,特此说明。(13)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西方美学欠缺的“审美胸次”范畴。(15) 参见凌继尧:《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6期。这里的论述主要参考此文。(16)程颢《秋日偶成》,全诗为: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方生态美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批准号08BZW0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陶治高雅情趣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陶治高雅情趣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陶治高雅情趣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第十课 陶治高雅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情趣。情趣主要表现为生活情趣,生活中处处有情趣、科学的情趣。通过学习要使学生理解,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高雅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开拓眼界和开发智力、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要注意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在社会生活中陶冶高雅情趣。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要学会区分精神生活中的高雅生活情趣和庸俗生活情趣,并且提高分辨能力,在比较高雅生活情趣和庸俗生活情趣表现的基础上,加深对高雅情趣意义的理解。通过学习,在现实生活注重培养自己陶冶高雅情趣的能力,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能力。3.觉悟目标结合课文知识,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识别高雅情趣和庸俗趣的能力,从而区分两种情趣,自觉抵制庸俗的、不健康生活情趣对个人的影响。自觉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发展志趣,陶冶情趣。[重点](1)生活处处有情趣。(2)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3)高雅生活情趣的意义。(4)丰富文化生活,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教学难点](1)情趣是多种多样的。(2)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3)高雅生活情趣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4)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开始。[课时安排]&& 4课时(加一课活动课)&[知识结构]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早年,中国的一位学者任校长时,曾赠给毕业生三味“药”,即“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告诫毕业生在面对社会现实、实现人生转折时不断进取。其中“兴趣散”意即发展一点专业以外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以使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保持兴趣爱好,发展兴趣爱好,不仅有全面发展的意义,而且能增加生活的勇气和快意。“兴趣散”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你体味到人生的愉悦,从而使你潜心于创造和奉献之中。中学时代是充满幻想的时代,中学生的情趣是多种多样的。中学生的情趣与他们的个性品质、修养、理想、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讨论情趣这个问题,对中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具有意义的。一、生活处处有情趣 (板书)中国的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美在人类实践中、在其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存在形态,我们具体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三种。所谓自然美,泛指自然物的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美的现象形态。如自然界中的日月星云、花鸟虫鱼、园林风光、江河湖海、森林大地、巨石闲草等,都可以构成审美对象,从而激起我们的审美反应并满足我们的审美要求。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有浩翰的江河,恬静的湖泊,巍峨的山峰,青青的草原;有郁郁森林,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稀有矿藏。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秀河山,装点着多少壮丽的风光,流传着多少优美的传说故事,蕴蓄着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汲取不尽的多少画意诗情!请读一下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吧:(可让学生朗读)(初一年级语文第一册书课文。略)所谓艺术美,是人类专门以美为目的创造出来的一种美。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等等,是人类创造的堪与社会美、自然美抗衡的最高审美样式。俄国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说:“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艺术美并非现实美的简单的原版复制,而是经过艺术爱的集中、提练和再创造使它的某些特征更加突出和鲜明,把分散的美化为集中的美,把局部的美变为整体的美。如:《天鹅湖》中的四只小天鹅的舞蹈,固然采用了一些天鹅的造型,但更多的是艺术家运用舞蹈的形体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鲁迅的《阿Q正传》,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提练出阿Q的形象,使阿Q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身上的一种病态。这里特别要提到,知识包含着美。关于知识美,也有人称之为科学美。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晶,是人的精神的产物。所谓社会美,是美的最直接、最深广、最常见的形态。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实践是社会的主体,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感性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社会美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社会美首先包括人的美。人的美可分为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素质美。总之,人们绘制着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生活中有许多新鲜的、美好的事物,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情趣,并且反映在人们的心理、思想、情感之中。1.生活处处有情趣 (板书)何为情趣?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带有指向性、持续性的心理倾向。体现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人们的爱好、兴趣愈广泛,人们的生活就愈加丰富多彩,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也就会愈加深刻,人们就会对生活愈加产生浓厚的情趣,人们也就愈加热爱生活。即使是生活中最黑暗的时刻,也一样能找到心灵的安慰。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小萝卜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放飞了一只蝴蝶,以他那童真的稚雅,憧憬着美好的末来。第二次大战后,一个叫沃尔特斯的美国人在法国巴黎的大待上看到一片片瓦砾、废墟,很担心地问当时美国驻巴黎办事处主任哈里曼说:“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能,他们能做到”。“什么东西使你这样肯定呢?”沃尔特斯问题。“你看见他们的地下室里的桌子上放着什么东西吗?”“放着一盆花”。“对!”哈里曼很有信心地说道:“任何一个民族,当他们处在这样一个凄惨的境地,还能想到在桌上摆设一些花,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提问:那么人们是如何从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发展成为志趣最终形成丰富多样的情趣呢?2.情趣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人们丰富多样的情趣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的观察、认识、欣赏之中。法国绘画艺术大师柯罗,在他的朋友劝他结婚时,曾风趣地回答说:“我惟一的爱人是大自然”。这不仅表明了画家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而且也说明了大自然的美是怎样地征服着人们的心。有一首名为《天然图画》的抒情歌曲轻轻的雾,淡淡的云,云雾环绕罗汉松。闪闪的露,潇潇的雨,雨露撒尽翠竹丛。仙鹤飞来了,落在青城山,人们上山了,漫步走入“画卷”中。潺潺的水,清清的泉,泉水流像弹琴声。红红的花,绿绿的草,红花绿草是仙境。白鹭飞去了,五里一徘徊。人们下山了,画卷留在记忆中。的确,正如这首歌词所说,当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仿佛进入了画境。你看:这里有昼夜晨错的递变,有一年四季的交替;这里有明媚的阳光,有皎洁的月色;这里有盛开的鲜花,有成熟的硕果;这里有风雨雷电,云雾白雪,有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奇花异卉;这进而有巍峨的山峰,起伏的山峦,恬静的湖泊,浩瀚的江河。大自然为我们创造了多么美妙的环境啊!自然风景之美就在于它能从形象的整体上给人以综合的无比丰富的欣赏感受,如空间感,运动感,生命的繁荣、多姿多彩,音响颜色的丰富、流动、和谐、变幻,都是美不胜收、无经伦比的。空间感是指自然界巨大的空间体积能给人一种雄伟壮阔的美感,如古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杜甫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讲自然界无比开阔的广大空间形成的自由自在、居高临下的感觉。运动感是指自然界飞动流逝,富于变化的景色,使人受到感染、启发,或是得到精神上鼓舞。如杜甫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王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生命的繁荣和多姿多彩,是指自然界动植物的一派生机,使人感受到生的愉悦。如毛泽东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由此可知,正是随着人的感觉能力的丰富和提高,自然便不只是人们的生产对象,而且成为人们娱乐欣赏的对象。从娱乐欣赏的角度来看,自然界中一切以形象表现出来的与人们向往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特性就是自然美。自然美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美的一种暗示和象征。比如,屈原的《橘颂》里,生动地描绘了橘的形象:“后皇嘉树”(天地间美好的树木),“绿叶素荣”(碧绿的树叶,洁白的花朵),“精色仙白”(鲜明的色泽,白色的内瓤),“独立不迁”(挺拔直立,欣欣向荣的精神永不变更)。由于诗人认为橘具有与伯夷(殷末人,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下)一类人物的高尚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认为橘很美。现实中,人们也常常利用自然景物的形象,来显示和表现人的品质美和社会生活美。例如毛泽东称颂续范亭同志:“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正由于“云水”、“松柏”这些自然物具有与社会生活中革命志士的崇高“襟怀”、“气节”之美相类似的特征,所以毛泽东才用它来赞美革命烈士续范亭的崇高品质。因此可以说,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自然景物具有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美相类似的特征。人们欣赏自然景物时,通过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感到它具有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美相类似的特征时,就认为这它是美的。年轻的朋友,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吧。无际的原野,能开阔你的眼界;叮咚的泉水,能洗涤你的心灵;壮丽的河山,能陶冶你的性情;名胜古迹,能丰富你的知识。旅游,使你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你感到大自然的亲近,使你更强烈地体会到祖国的可爱。(2)人在碡相交往的社会生活中,也会产生丰富的情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汲取养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一般来说,我们每周工作、学习五天,一年便有104~105个双休日。这样算来,一个人倘若活到70岁,就要度过7 300个休息日,恰好相当于两个年代。两个年代在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然而对于人生旅途来说,却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路程,它占了人生的七分之二。正是:几何人生七比二,看来寻常不寻常。怎样科学地度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使它过得更有意义,充满情趣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生活是美好的,是充满七色阳光的。人们的情趣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有人讲究修身养性,不断陶冶着自己的情操;有人喜好种花赏花,寸土之隅,可讴田园牧歌;有人喜好旅游,跋山涉水可炼胆识;有人喜好池旁垂钓可修性格之柔;有人闲暇之余喜好弈棋,操练着聪明的游戏、智慧的体操;有人喜好感受音乐、舞蹈的魅力;有人喜好集邮,方寸之内,可览五洲;有人喜欢谈天说地,知音畅叙可激发智慧火花;有人喜好健美及修饰自己,仪态自然,富于情趣等等。这些,既调节了生活,又获得了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3)情趣的丰富多样,表现在人们生活在不同时代,情趣也会有时代的差异。其实,用辩证的观点看,对美的事物人们的感受具有共同性,如:对万里长城的雄姿、千亩良田的景色,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色、辽阔的星空、蔚蓝的大海;对末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对友谊爱情的渴望等。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再加上民族和阶段的因素,导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对事情的美感存在着差异。(见书第58页两首咏梅诗的比较)美感有时代性特点。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感受和生活情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差异的。原始民族欣赏动物的美而不欣赏植物的美,尽管他们生活在遍地芳草鲜花的环境里,这是由他们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许多同社会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自然对象才逐渐成为人们审美感受的对象。最后,情趣的丰富多样还表现在,即使同一个年代,由于各人的生活、道德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情趣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的。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的情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美感的个别性不仅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段之间,就是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段内部,不同的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也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个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贵族和农民对于“美女”的标准不同,农家少女参加劳动,体格健壮;上流社会女子弱不禁风。这两种美女的表现形态就是阶段的差异造成的。为什么同一时代,人们的情趣会有所不同?由于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不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趣味有高低、文野之分,因而形成了审美感受的个性差异。审美趣味与人的后天修养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心境是一种情绪状态,心境的不同也会造成审美感受的差异。如果一个人处于欢快的心境下,就会对事物形成愉快的感受。早在我国宋代,一位诗人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说的是,一个人若心情愉悦,就会特有兴趣地欣赏四时风景:春有百花,秋有明月,夏有凉风,冬有白雪。实在是各有风光,时时皆是好时节,无时不可爱啊!倘若一个人对生活失去兴趣,则再美的春花秋月,再怡人的东风西雨都会使它烦恼、揪心,充满哀愁,生活乏味。五代的李煜就发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固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生活无限伤悲的感慨。所以,兴趣对于生活的第一个意义,在于体验到生活绚丽多彩,情趣盎然。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在我们同学中,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有人喜欢动手、动脑,有人能写善画,有人善于表演等等。为什么大家生活的环境差不多,生活水平差不多,所受教育也相似,甚至是一个家庭中的同胞兄弟,而表现出来的个性、爱好、兴趣会不同呢?经了解调查不外乎两类原因:一类是受环境的影响。是指所在班集体和亲近的人创造的氛围。另一类是受教育的影响。主要指老师和家长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表现在因老师、家长在关键时期的一句话或一件事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上,而这句话或这件事可能在孩子幼稚、单纯的心灵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影响他的爱好和兴趣,影响他才能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关键时期指小学四、五、六年级到初一、这是一般情况;个别的神童或大器晚成者除外。 这个阶段,有多种兴趣。教育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以及受教育的程度、周围环境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情趣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处处有情趣。人们丰富多样的情趣表现在对自然、社会、艺术的观察、认识、欣赏和体验之中。人们的生活情趣有着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和民族性,由于人们生活的条件和生活的环境不相同,在审美的感受上也存在着差异。巩固新课1.你有哪些生活情趣?对你的学习生活和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影响?2.在你的生活阅历中,有哪些难以忘怀的自然美景、社会美景和艺术美景? (第二课时)[复习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上节课的思考题。[导入新课]生活,不仅因为有严肃的人生而变得庄重,也因为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变得斑斓多姿。假如生活,只是吃、喝、睡,那是乏味的;假如人生,是一根时刻绷紧的弦,那也会令人窒息。生活中,当然应该有事业,同样,生活中也应该有业余爱好。如果说,前者是生活的主色,那么后者无疑是不可缺少的辅色。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兴趣爱好,是大不相同的。怀有浓烈的兴趣爱好,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可爱,可以化为精神的欢悦,反之,是难觅生活之乐趣的。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情趣才是高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是庸俗的?它们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人们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讲授新课二、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 (板书)(请学生看第59页第二框题)1.健康的生活情趣 (板书)现在说到人的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肌体的健康,它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七色阳光”,增添生活的乐趣。生活犹如大海,有时波浪滔天,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是阳光明媚的晴天,有时又是布满阴云的雨夜。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一些情趣爱好,可以放松自己,起到调剂精神的作用。马克思喜欢音乐;恩格斯爱好散步;列宁善于狩猎,有一次,到莫斯科郊外去打猎,走遍了森林,连一只兔子也没有碰到。同伴都不兔有些扫兴,列宁安慰他们说:“别发愁,小事情。难道我们来就是为兔子吗?也许碰到它们,我也不开枪,溜达溜达,呼吸新鲜空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兔子―――这不足介意”。正是这种美好情趣所选择的积极和休息方式,帮助列宁驱赶走紧张工作后的劳累,恢复了工作的精力;同时,也丰富了生活,愉悦了精神。毛泽东酷爱读书,在高龄时还畅游长江。虽然他们都是伟人,但兴趣爱好并末泯灭。像中国女排,多次夺取世界冠军的称号,在争取胜利的道路上,不知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训练是够紧张疲劳的,但在空闲时间,她们各有各的爱好,如郎平喜欢写日记和集邮,梁艳爱好摄影,结果郎平出了书,梁艳进大家专修摄影。鲁迅先生说过:“说到玩,自然好像有些不正经,但我们抄书写字太久了,谁也不免要休息眼,平常看一会儿窗外的天。假如有一幅挂在墙壁上的画,那岂不是更美好?”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对于有心的人,没有什么东西是无用的”。健康的生活情趣,不仅应该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还能开阔人的眼界,丰富人的知识,焕发人的精神,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发展。应该说,健康生活情趣与事业、学习是互相联系、互为补益的。例如:我们知道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特别喜爱牵牛花,这是为什么呢?梅兰芳把其中道理讲得很清楚。“我养牵牛花的初意,原是为了起早,有利于健康,想不到它对我在艺术上的审美观念也有这么多的好处”。梅兰芳从花卉中受到启发,从而避免了在舞台上衣装服饰色彩不协调的毛病。另外,梅兰芳年轻时,双目眼皮下垂,妨碍他表演时眼神的运用。面对这个先天的缺陷,他多方面努力并从富于情趣的训鸽运动中进行矫正,终于弥补了其缺陷,使他的表演艺术变得更加完善。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一生酷爱大自然,就是在游玩中也时常不望对地质现象的观察。首创断肢再植、轰动中外医学界的陈中伟医生,工作之余喜欢烹调,因为,他总是借以把禽体的内脏与人体的内脏进行比较,并从中获得了断肢可以再植的启示。他偏爱缝纫,锻炼了他的一双灵巧的手,使他在补皮、接肢的医疗技术方面也大受裨益。由此看出,健康的生活情趣,能形成一股无形的、内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启发着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排除困难,为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行不懈的努力。我们有许多同学参加了学校的文体队,他们也都认为,训练虽苦,但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调节了情绪,开阔了思路,陶冶了情操。相反,现实生活中不觉 有一些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情趣,请同学举例谈谈。2.向上的生活情趣 (板书)人生的旅途,有如崎岖坎坷的山路。在一生奋力攀登中,固可见奇峰胜景,更多有险阻艰难。当你一旦在人生道路上受到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当你的小家庭经济生活出现临时拮据时,当你被别人误解、遭受委屈时,你该怎么办?著名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仍是美好的。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在为社会,为人民奋力拼搏中有人生至高无上的情趣。举世闻史的物理学家玛丽•居里夫人的一生中,有完美的婚姻赋予的幸福,事业的成功带来的欢乐;也有家庭经济拮据造成的奔波,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然而,无论是生活中的甜还是苦,都没有能够泯灭居里夫人热爱生活的热情,没有妨碍居里夫人实现“把一切献给科学”的誓言。她厌恶名利,不惧怕困苦,在条件极艰难的方寸之地的实验室里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却享受着在广阔的科学殿堂里奋力拼搏的无限乐趣。好献身科学的巨大热情和崇高品格,与她科学事业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一起载入了人类文明史册,永远为人赞颂。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20岁时开始发表作品,29岁时就创作出了轰动文坛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可是在他向艺术高峰继续攀登的时候,心脏病恶性发作了。雨果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他散步、做操、打拳、游泳、爬山,在广泛的生活爱好的陶冶中,在大自然怀抱的抚爱下,增强了体质,恢复了健康。60岁时,他又成功地创作了世界文学名著《悲惨世界》。向上的生活情趣,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催人前进;能够帮助人及时排除和克服烦恼,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战胜意志消沉,即使在逆境之中,对生活目的和理想仍有积极的追求,它体现的是一种优秀的意志品质。如: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在国际比赛中不慎摔成重伤,作为十几岁花季般的活泼女孩,事业正处于鼎盛时期,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但她笑对厄运,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抗洪英雄高建成在洪立肆虐危机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士,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用行动书写着人生答卷,奏响一曲时代凯歌。3.文明的生活情趣 (板书)人们的生活情趣要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要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人类经历了从茹毛饮血、穴居群婚,到高楼大厦、电子航天的历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文明的本来含义是指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个总和越大,社会就越进步。文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包括社会的生产技术、生产关系、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既包括教育发达、科学昌明和文艺繁荣等部分,同时也包括道德、风尚、传统等意识形态部分。至于文明行为,就是属于意识形态部分的。它具体是指人们的谈吐、行为和态度。社会发展到今天,时代也要求人们的生活情趣应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符合文明的需求,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摈弃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在一些人看来,只要物质富裕了,条件优越了,生活也就自然会充满了情趣。其实,并不然。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说,一个人生活情趣的丰富与贫乏,同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关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物质享受与高洁的美好的生活情趣是可以等同的。物质的匮乏,固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的情趣,例如,使人们获得情趣的范围和条件受到局限。不过,即使物质充足了,假如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缺乏坚定的生活目标和高尚的人生理想,那么,事情就可能适得其反,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成为发展低劣、腐朽情趣的温床,乃至断送人的一生。这一点,看看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出现的种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心灵物化事业的深刻的精神危机,就十分清楚了。例如,美国亿万富翁杜邦家族的后代,由于精神上百无聊赖,意想出让宾客吃绒布馅蛋糕的恶作剧以自娱。与此相反,即使人们处于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只要至爱生活,心灵里理想之光不灭,照样能从有限的物质条件中找寻到无限的生活乐趣。革命音乐家冼星海,抗战时期曾在延安生活过。那时,根据地的生活是很艰苦的,每人每月只发给极为有限的一点津贴费。冼星海把钱一点点积攒起来,买来一堆大大小小的磁盆罐。后来,就是这些盆盆罐罐被他精心组成了一架旷古末有的独特的“钢琴”,在他的小木棒的敲击下,发出悦耳的乐音,传出了一支支动听的名曲,从延安飞向全国。人民在歌声中振奋了精神,作曲家在“敲击盆罐”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所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尚的精神生活要和谐统一,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也应该成为我们选择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尺。4.科学的生活情趣(板书)科学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人们所崇尚的。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一些“误区”。讲究科学性的生活情趣,将使人们的生活更趋于科学化并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以穿为例,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发生在30年代。有一天,女作家肖红去看望鲁迅先生。那次,她穿着一件火红色的上衣,问鲁迅:“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上下打量了一下肖红的衣着,说:“不大漂亮”。停了一会儿,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配上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你的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乱得很,所以把红上衣也弄得不漂亮了”。“人有胖瘦,穿衣的色调也不能一样”。“人瘦不能穿黑衣裳,人胖不能穿白衣裳;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鲁迅先生的意见完全正确。虽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人们在选择服装的标准上还应遵循一个普遍通用的要求:和谐。它包括,服装的整体和谐(衣裤鞋帽,手套围巾等组成服装的整体,它要求色彩、样式的变化和一致的有机统一);服装与人体的和谐(人的体形各不相同,不仅需要量体裁衣,而且要考虑颜色与花纹带来的“视觉”是否与体形相适应。如:胖人宜穿深色的、带竖条花纹的衣服以产生收缩感;瘦人与之相反。〈可让学生说〉长脸形不宜穿大开领的衣服;肤色深的人要适当注意衣服与肤色的对比度,等等);服装与人的职业、身份的和谐(如:教师衣着典雅庄重;学生衣着朴素大方,给人以青春的朝气);服装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现在,愈来愈多的人讲究衣分四季。冬天宜穿暖色调的衣服;春天则以清新的色彩为好;夏日炎炎,冷色调的衣服将使人感到舒服。从社会环境上讲,则是要注意民族性、地域性。中国人末必西装革履才美,一般地说,农村的审美习惯也与城市有差别)。总之,关于“穿”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除了上面粗略地提到的,还和人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脾气性格等有密切关系。以吃为例,众听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能源是营养。人体对于营养的需求是有科学标准的,少了要得病,多了也要患病。(目前,许多营养学家都认为,营养过剩也是许多疾病的病因)那么,人体到底需要多少营养呢?这要根据一个人活动量的大小来决定。就我国目前的生活水平来看,只要不是从事重体力劳动,不进行大运动量锻炼的青年,在日常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营养成分较多的副食品,就可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量。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进行大运动量锻炼的青年,则应适当地多吃一些含蛋白质、脂肪、糖分较高的食品,以补足身体中失去的营养。至于那些有偏食和忌口毛病的青年,特别要注意由于某种营养的不足而造成的身体内部的失调。以往为例,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室内装饰已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立的学科,从建筑中分离出来,这表明,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美的要求也就愈迫切。在一些人看来,“有床能休息,有桌凳能学习就行了,什么美不美的,那是浪费时间。”实际上,居住环境的布置也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的科学性。有一部电影,演的是两兄弟,哥哥是位残疾人,但居室总是收拾得干净利落,明亮的玻璃窗前是一张宽大的书桌,各种外文资料整齐地摆放在案头,一看便知主人是一位热爱生活、好学上进的人。而走进弟弟的房间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景:床上散堆着脏污的被子,到处乱丢着各种时髦女郎的照片、画报。不难想象,他是个心灵过毒害,意志消沉颓废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环境美化体现着文明,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居住环境优雅舒适呢?具体说来:家具美,要以实用为前提,要从我们的住房实际出发。有从提出,一个房间里,家具占面积三分之一左右是最适于美化的。这当然对小面积住房的人不相宜,但这并不说明居室小就不能美化了,常言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色彩美,要以和谐为原则,应力求安宁、和谐、亲切。装饰美,要表现高尚的情趣,注重画、灯和小摆投的选择。环境美,要靠劳动创造,要学会用花草点缀房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的时尚。如何使我们既玩得尽兴,陶冶情操;又能经济、舒适,这其中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休息,学会享受我们应该享受的一切。请同学看第62页“阅读与思考”并在课后思考“提示”。  (第三课时0[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从高雅的生活情趣与庸俗生活情趣的不同表现中可以感受到它们对人和社会发展原影响是不同的,那么,它们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三框题―――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三、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 (板书)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个人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庸俗的生活情趣有害于人的身心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具体说来:1.高雅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板书)美国物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试验:他把一支支下班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韦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况下的“气水”。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无色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生气水”注入大白鼠身上,结果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道:人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医学上也认为:怒伤肝,悲伤脾,恐伤肾。然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人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复杂的人际关系又常常使人感到活得很累。那么高雅生活情趣就可以使人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情绪,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高雅生活情趣,有利病人康复。医生们发现,有兴趣爱好的比没有兴趣爱好的康复快。至于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关系不大,只要从事一种兴趣爱好并且全力以赴就行。所以,近年来,有的医生将培养病人的兴趣爱好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高雅生活情趣能萌发积极因素,能使心理平衡。有人曾这样分析爱好与健康的关系。(见第63页楷体字)《红旗谱》的作者梁斌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因劳致病,辗转病榻,他说:“此时大夫教习书法、绘画,说这是养慢性病的一个好方法。自此以后,常出入于北京荣宝斋、宝古斋、和平画让、天津荣宝斋、艺林阁、劝业场各书画让。日与书画家为伍,观察各家书画。……我的身心能够恢复到今天的情况,是与书法绘画分不开的”。高雅生活情趣,可以摆脱烦恼。人们要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心境,需要掌握“息怒”的心理技巧。时时律已是“息怒”的首要前提,善于转移制怒的兴奋点也很重要。为什么当一名满腹牢骚的人一踏进他的小花圃时,烦恼和沮丧的情绪会一扫而光,奥秘就在此。高雅生活情趣,是驱散心头尘埃的“吸尘器”,也是创造快乐火花的花匠,你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你就成为快乐的拥有者。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工作、学习之余,走进大自然,走进艺术画廊,会使我们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会使神经系统得到调节、周身舒适,大为有益于身心健康。古人将观看山水画称做“卧游”,比为“特健药”,这是很有道理的。历来书画家大都长寿就是证明。现代人愈来愈注重养生,而以高雅生活情趣来养生则魅力无穷。在日本东京,每到上班时间,汽车站总是非常拥挤,车一到站,乘客便蜂拥而上。一天,车站内突然播出柔和的音乐,结果,乘客们立即变得秩序井然。音乐的神奇作用有时让人难以想象,有这样一张“音乐处方”上面细列“药目”:空虚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烦恼症――巴赫的赋格曲《b小调弥撒曲》;忧郁症――莫扎物《b小调交响曲》;失眠症――莫扎特《催眠曲》;自悲症――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皇帝》……那么,庸俗的生活情趣,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呢?请看第63页第3自然段。(可让同学结合实际讨论)2.高雅生活情趣,有利于开拓眼界和开发智力 (板书)人的思维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具有触类旁通的联想力。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对社会与自然中的事物和景象的理解是深层次的,它不仅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培养人们多方面的能力,而且通过对一切美的感受力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又产生一种推动力,影响着人的性格、情操,甚至整个心灵。人们欣赏大自然,是因为它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活跃的生命与瑰丽迷人的景致,。有些自然界的事物,在有高雅情趣的人看来,就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以菊花为例,它具有傲霜斗雪的特点,而且即合枯萎,却清香如故,花朵也不散落于地。南宋郑所南画菊花题诗曰:“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既歌颂了菊花这一特点,也表示了自己决不屈服异族侵占的民族气节。在我国,兰花、菊花、莲花、梅花都受到历代人们的钟爱。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他们的这些高雅情趣,表现出超尘脱俗的清高情怀,形成了几千年来绵绵不绝的中国封建社会一些文人士大夫共有的品格。周总理最喜爱马蹄莲,他在瞻仰巴黎公社社员墙时,特地以马蹄莲悼念国际先烈。总理是以花的洁白、珍贵来象征革命烈士的高尚情操。这难道不是爱物明志吗?可见,赏花品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闲情逸志,而且可以熔铸人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格。欣赏自然美,可以增进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启发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智慧,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如:天文学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科学发现,就是我们祖国先欣赏自然美的结果。“水至清则无鱼”,这也是古人观赏自然美而获得的一个真理性的认识。我国古代人在观赏自然美时,还最早发现了“鸟鼠同穴”的共生现象。“峨嵋佛光”、“海市蜃楼”是自然美中神奇的现象,我国人民很早就注意到了并从科学上解释了这种大气折射现象。《徐霞客流记》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文学作品,书中细致描述了我国许多名山大川的秀丽景色。这本书也是一部杰出的中国地理地貌学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并解释了熔岩现象(即“喀斯特现象”)的科学著作。我国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与研究中,还最早发现了“动植物知音”的奇妙现象。现在科学实验证明动物对一定的音乐会有反应,如奶牛听轻音乐可使牛奶增产,这种科研成果已在生产上应用。人们欣赏文学艺术,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感人的魅力,还能陶冶人们的性格与气质。《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是个书法家。他的朋友说:“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开朗奔放的性格的潇洒的风度”,达到了字如其人的境界。绘画对人们的影响也很大,现代小说家管桦在《生命的呐喊与爱》中说:“在四人帮疯狂实行封建法西斯统治的岁月里,我的灵魂,在黑暗里却静默地使它自己找到了无声的语言,无声的音乐,无声的戏剧――绘画,我画起墨竹来”。他就是这样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以画墨竹来砥砺自己的情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上有一幅高达两米多的油画《父亲》。许多人站在画前,伫足凝思,甚至潸然泪下。这是因为它的艺术形象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望着画,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站在那里,听到他咕噜咕噜的喝水声,听到他诉说苦难、欢乐和饱经风霜的一生。这就是“你亲”,几千年来支撑我们民族大厦,养育民族后代的“父亲”!音乐可以平静人的心态,陶冶人们的性情。不是吗?很久以前,德国音乐家梅耶贝尔与妻子发生争吵以后非常后悔,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能使妻子平息怒气。当时屋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响,音乐家弹奏起肖邦的《小夜曲》。清丽美妙的音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倾吐着缠绵的情话,像叙说着温柔的歉语。他的妻子坐在一旁,开始时心绪很乱。听着,听着,她心中的怨气和怒气好像被清清的溪水冲洗着,卷走了。这就是一曲轻歌的魅力,它用独特的语言,消除了夫妻之间的隔阂。至于文艺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会对人们的意愿、情感、性格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如《白毛女》当年在延安演出后产生了强烈反响。据说,有一次演出,一个战士看到“黄世仁”迫害喜儿,愤怒地举起枪来,对着“黄世仁”就要打,幸亏旁边的人阻拦及时,不然的话,演员可就遭殃了。有时候,人们常常用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来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我们称吝啬的人为“阿巴公”或“葛朗台”,把街头无赖叫做“牛二”。这人鲁莽,就说像“猛张飞”、“黑李逵”;那人办事马虎,人们就叫他“马大哈”。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实际上已经融会到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引起了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没有共鸣,就不可能打动心灵,从而也就不能对人的思想情操起到陶冶作用。那么庸俗的生活情趣,对人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见第64页第1自然段,可让同学结合实际讨论)3.高雅生活情趣,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板书)有人这样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人有没有善于发现、捕捉美的眼睛,人感受美的能力高或低,与自身的文化素养、思想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在关汉卿的《关公三赴单刀会》这部剧作中,有一段对关羽带着周仓在渡江途中看到旭日映照一下片通红的江水,俩人抒发内心美感的描写。周仓没有文化,只能用“是一派好水也呵!”“好一派江景也呵!”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关羽有一定有文化修养,他目视红色的大江东去水,马上联想到在此地发生过的赤壁之战,诵道:“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得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操的樯一时绝,鏖兵的江水忧然热,好叫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20年流不尽英雄血!充分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多读书可以使人获益匪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当然,好读书还要读好书;还要自觉抵制坏书的引诱和毒害。对于好书,英国作家史美尔斯曾经用“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样的话来赞美它,德国作家歌德把好书与高尚的人相提并论,他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拉脱维亚诗人苏行拉勃卡伦则这样评价好书的作用;“读完一本好书,人会感到自己更坚强、更聪明、更正直”。提问: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庸俗生活情趣有哪些具体表现、危害和防治方法(见第64页第4自然段说一说)(学生发言后,老师归纳)如何抵制文化垃圾的引诱和毒害。首先,克服猎奇心理。文化垃圾的一个特点是打上“时髦”、“新奇”的印记,以“奇”夺人。我们如果听凭好奇心的驱使,就可能上当。其次,要同自己的低级情趣和放纵心理做斗争,加强毅力锻炼。文化垃圾的另一个特点是披着漂亮迷人的外衣,迎合人的低级情趣。一般来说,文化垃圾都是以赏心悦目、轻松娱乐的形式出现,迎合人们的低下情操和惰性心理,使人接受起来轻松自然,不需费力;而接受正确的知识,往往需要花费一番气力。所以,在好书与坏书的争夺中,意志薄弱者往往倒向后者。我们要抵制文化垃圾的引诱和腐蚀,就要加强毅力培养,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再有,克服麻痹思想。有些人觉得看点坏书没什么了不起,认为强调抵制坏书的影响是“小题大作”。这种认识是很有害的。文化垃圾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增强“免疫力”。还要从自己做起,不买,不看、不传播有毒素的东西。课堂作用举例说明培养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的意义。 (第四课时)[导入新课]前面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以及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意义。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陶冶高雅情趣?在培养和陶冶高雅情趣的过程应该注重哪些问题?这是本课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可让同学结合实际谈如何培养高雅情趣,然后再由老师归纳讲解)四、在社会生活中陶冶高雅情趣 (板书)1.培养正当的情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点 (板书)历来成就大事业者无不在中学时代就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许多成就事业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产生乐趣,由乐趣而变为志趣,立志为之奋斗。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说:“我总是选择我对之感兴趣的课题,并且力图去彻底地理解它”。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化学和物理,后来对物理最感兴趣,并且把研究物理发展成终身奋斗的目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青少年时代在大哥吴瑞平的影响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协和医院预科就读时,对医学达到了入迷和程度。上解剖课时,他对人体上的骨头如数家珍,一摸就能说出是什么骨头。吴阶平从对医学的兴趣发展到自觉地、有效地、刻苦地学习,并成为一代名医。曹禺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说:“我对戏剧发生兴趣,是从小时候开始的……我真正接触话剧,是进了中学之后。那时我15岁,这是我一生从事戏剧的开端。”曹禺是由对戏剧的兴趣而从事戏剧事业,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作家的。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常常放学一回家就趴在桌上演算数学题。在中学时代有一年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竞渡,秦淮河上的文德桥因年久失修,被游人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桥下,有结孩子淹死了。茅以升听到此消息后,难受极了,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学习造桥。从那时起茅以升对造桥工程有了兴趣,立下献身桥梁工程专业的决心。也由此诱发了茅以升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崇高的人生理想。浓厚的兴趣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里;可以使魏格纳一生四次去格陵兰探险;使达•芬奇不顾教会的反对连续解剖许多尸体……爱因斯坦那与众不同的头脑里充满狂热的好奇,只要他感兴趣的便会忘乎所以地努力钻研。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他四五岁时,就对指北针发生兴趣,他长时间摆弄它,惊异那小针为什么总是指着同一方向。他还能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搭积木,直到把又高又尖的“钟楼”搭好为止。正是这种浓厚的兴趣,各伴之而来的思索、追求,使他成为近代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著名学者郭沫若曾经说过:“偿趣爱好也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牛顿,就是从一个苹果落地,引发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日本著名经济界人士士光敏夫,在他的《经营管理之道》一书中写道,能否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事业家,“关键之一在于你是怎样度过业余时间的”。可见上述名人及他们的事来的成就无不缘于他们在中学时代对某一方面特别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也深深感到兴趣是中学生成才的起点,兴趣在中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与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对某种活动的浓厚兴趣,必然激发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兴趣是构成学习动动的最具实际意义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他们今后成才的必要心理准备。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精神的兴趣(科学文化、艺术方面的兴趣)、物质的兴趣(生活需要的兴趣)和社会的兴趣(关心国家大事,热衷于社会工作,关心集体方面的兴趣)。每个人都会有多种兴趣,并且人们在兴趣方面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兴趣品质的高级或低级,高尚或低下等方面。兴趣虽然可以不同,可以有差异,但是它给每个人带来的感受,它对中学生当前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却是不一样的。(可让同学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回答)(思考) “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为什么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说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见第66页“想一想”,结合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2.丰富文化生活,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 (板书)学生时代就应该以学为主,这是毫无凝问的。但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从更多的领域中获得知识。有人这样说过,人应该有三个头脑,其一,从生理上获得;其二,从书本中获得;其三,从实践中获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日本有个叫本村九一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制造凡人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要这一点就足够了,对任何事物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凡人的特征。”那么,有人推理说,制造平庸的人也是如此,只需对平庸之事感兴趣;制造浮躁轻飘之人亦然,只需对什么都保持三分钟兴趣。如果我们要想成为情趣高雅的人,就要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学生阅读第67页楷体字)提问:(1)文化生活有几大类?(2)你找几项最适合的活动。(通过看书提问,学生们了解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我们每个中学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兴趣修养水平,具有高雅的情趣。这不仅需要政治,文学、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自我的消化、吸收与体验、感悟。一般来说,被公认的名著、名画、名曲在陶冶人的兴趣倾向方面历来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问题是我们中学生在学习、欣赏这些名著、名画、名曲时,不只是感官的欣赏;也不只是感情的欣赏,即通过对乐曲、名画的欣赏,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对作品本身的内涵有所领略;更重要的是高层次的欣赏,即对一些音乐作品、艺术作品,不但要有感情上的共鸣,还能作理性的思考,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平时不能忽视对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因为这些知识可帮助你去了解、探索艺术的丰富表现力。丰富的生活,不仅要多样,有选择,而且还要注意文化生活的文明和知识化与科学化。(阅读第67页第2∽3自然段、第68页第1自然段)在同一时代,甚至在同一个班级,为什么有的人兴趣水平就高?有的人兴趣水平就低呢?中国有这样一句话,“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总接受被公认为“高”的、“美”的熏陶,有助于兴趣倾向水平的提高。对中学生来说,平时要主动调整兴趣的倾向,向“真、善、美”靠拢。中国这句话的另一半“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以理解为,总接受被公认为三流、四流甚至黄色下流东西的影响,兴趣的倾向水平自然免流于低下。所以,有些中学生,喜欢看一些不健康的影视录像或喜欢一些粗俗的书籍与开一引起无聊的玩笑,久而久之,也会变得庸俗而无聊了。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倾向方面,马克思堪称楷模。马克思在波恩大学,不仅听法律课,还听文学、美术、现代艺术史课。他博览群书,“所有的知识对他都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倾向性,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有道德方面的修养。道德水平低,兴趣的倾向水平也高不了。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读书期间,曾提醒并劝诫同学们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与国家大事上,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要被琐事、杂事所牵累。对中学生来说,仍是有实现意义和深远意义的。总之,知识、道德,是维系兴趣高水平倾向的重要条件。当然,丰富的文化生活应该注意文明化、知识化、科学化。具体内容是什么?你自己做得怎样?(请同学结合自己实际及第68页“评评试试”谈谈对这几个总是的看法)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有力保证 (板书)在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每个人都在生活,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兴趣。而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会是孤立的、单个的,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彼此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本身就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不是吗?在集体的生活里绽开幸福花朵时,有大家辛勤浇灌的功劳;在集体生活里聚集浓浓的醇味时,有大家酿造的努力;在集体生活里发生不幸时,有大家的热情相助和劝慰……每个人为集体做出的贡献,使集体的生活注入了甘露,显得富有朝气和生机,而每个人在集体生活中又获得营养,不断地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许多中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他们正是在集体中,通过为集体办事,为同学服务,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了自身修养。例如,某市一重点中学的一名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担任校团委会委员和年级团总支书记。他曾说:“我觉得在六年的中学生活中,四年团委工作的实践使我受益很大,也正是这四年的锻炼,母校给了我一双坚强的翅膀。该生在校期间,利用中午休息或放学后的业余时间开展工作,处理一些事情;作为干部,别人玩时,他还在学习或工作;晚上有时还要拿出一些时间思考工作中的问题。他的学习时间虽然比其他同学少,可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优秀的。在为集体工作、同学服务中增长才干,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乐趣,使他在中学时代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积极、主动,很有兴趣地参加建校劳动,加入志愿服务队、艺术团体等。不但锻炼了劳动本领。学会了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参与,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从而也促进了自我道德修养。高雅生活情趣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和集体。但是,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鉴别不同的情趣,不能盲目地“随大流”。“随大流”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是司空见惯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从众现象”。它是个体迫于集体的压力,而不由自主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人为什么会出现从众行为呢?这一方面是由于来自群体方面的压力。在群体内部,一般都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成员的共同行为标准。它包含正式的、非正式的及不同性质的,有明文规定的,也有成员之间共同遵守但“心照不宣”的。群体的凝聚力超强,对成员的压力越大,群体对成员的威望越高,压力也越大。但在同样情况下,从众行为的产生也因人而异。一般与个体知识、经验、自信力及独立性强弱等有关。此外,从众行为的产生,也显示出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从众现象在某些场合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往往使人陷入盲从。这对个人和集体都无益。因此,要从本质上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它的积极作用而注意克服它的消极作用。(见第69页第1自然段)4.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 (板书)乐观幽默是人们精神愉悦的一种健康心态,也是良好心理品质的具体表现。有人说,快乐是生命的源泉。“真正的生命,是愉快的生命”。又有人说,乐观是幸福的源泉,因为它最能繁衍幸福的细胞。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如果我们每天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所以具有一个快乐心理是非常重要的。据说,宋朝有三位诗人,虽然在其诗句中写的都是黄梅时节的气候,但所描述的情景却迥然不同。第一位写的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第二位却说“梅子黄时日日晴”,而第三位所写恰巧是两者的折中“熟梅天气半晴阴”。那么,黄梅时节的气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既有一个现实问题(诗人所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情况),又有一个看法问题。因为诗人的描绘往往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具有不同感情特征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往往也是各不相同的。乐观的人总是能够体验生活的光明面,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多地享受美的情趣。即使遇到挫折,他们也会矢志不渝、百折不回,因为他们懂得,挫折是成功之母,黑暗尽头是光明。相反,悲观的人常怀着忧郁的心情看待生活,总感到一切是灰蒙蒙的。遇到挫折,就长吁短叹,绝望消沉。这种心理反应是极为有害的。要做“乐天派”,不做“唉声派”,这是我们保持情绪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提。乐观,并不是盲目自满,也并非是用罗曼蒂克的幻想去看待一切,取代一切。革命的乐观情绪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处理一切事物,是打开乐观大门的金钥匙。乐观,也不是无视困难,恰恰相反,而是时刻准备迎击困难。在搏击困难中感受欢乐。乐观,还能使人在困难中看到“远方的太阳”,他们坚信终于会同美好的人生拥抱。这种坚强的信念,能够使他们获得大智大勇,将一切困苦踩在脚下。所科学家对长寿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之中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人自称是“乐观主义者”。难怪有人恢谐地说:一个城市增加一个马戏团的“小丑”,比建一所医院对人们的健康还有好处。据俄国外科医学罗戈夫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愈合得要快一些、好一些,这是因为胜利者有快乐的情绪。幽默是生活中陶冶高雅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乐观开朗的一种表现形式。幽默,不光是文字艺术、舞台艺术。相声、小品、漫画、笑话中有幽默,但这并不是幽默的全部。幽默是一种才化、一种力量;幽默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幽默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幽默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态度。幽默,可以使平凡、琐碎、甚至平淡无味的生活充满生机、朝气与活力。幽默,又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争吵,使你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更融洽。幽默,可以帮助人们减轻人生的压力,减少烦恼,振奋精神,在沮丧中不失热望。幽默,不是插科打诨,不是耍贫嘴,不是无聊的滑稽逗乐子。它是行为的艺术,也是心理的艺术;是生活的境界,更是精神的境界。幽默不仅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有关,更与他的学识、艺术才华、人生经历有关。幽默是人的个性、偿趣、能力、意志的一种综合体现。幽默感则是成熟人格的一种品质。幽默渗透着一种坚强的意志。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一个奋力进取的弄潮儿。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一个善于以幽默来对待失败而不断进取的人。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试验用作灯丝的材料,失败了1 200多次,总是找不到一种能耐高温又经久耐用的好金属。这时有人对他说:“你已经失败1 200多次了,还要试下去吗?”“不,我并没有失败,我已经发现1 2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爱迪生说。爱迪生就是以这种惊人的幽默力量,从失败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找到鼓舞。这是发明家百折不挠,硕果累累的诀窍。幽默与讽刺常常结合在一起,有人将它称之为“温和的讽刺”。幽默中的讽刺,带刺而不伤人,甚至无刺只有花香。苏东坡讽刺老道的幽默故事读来别有趣味。从“从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对联中,我们既感受到了苏东坡对老道的善意的讽刺,同时也体现着苏东坡那宽厚温和的待人艺术。我们要学会理解幽默和善于幽默,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经受实践考验,使自己富于才智和机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清除自身琐碎、渺小、卑微的缺点和陋习,陶冶自己情怀,完善自己的人格。小结:本课重点学习、讨论了我们应如何培养高雅情趣。具体说来,兴趣、爱好是起始;丰富文化生活是重要途径;参加集体活动是有利保证;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条件。不要注意分清高雅与庸俗的生活情趣,不要盲目地“随大流”。[课堂作业](1)举例分析青少年好奇、从众等心理特点,说明青少年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觉地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2)第71页简答③,分析说明题①。 (第五课时)0活动课:展示你的风采(主题班会)。目 的:使同学展示美、学会美、热爱美。教室布置:黑板、墙报、学生作品(字、画、小制作等)。文艺形式:歌舞、乐器、小品、朗诵、形体、服饰等。评出作品、表演奖。[本课知识结构表 &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没有相关教案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美体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