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下联怎么分:鬼城有鬼,鬼是何人,怎对下联

对联儿 (上)
我的图书馆
对联儿 (上)
对联儿 (上)
绿水桃花频落影==青山枫叶总留情
点点梅红春试笔==片片霞彩风签名
独斟月色秋风冷=自饮花香春意浓
金菊绽放秋之韵==柳絮飘飞春之声
邀月举杯同醉酒==宴宾换盏共开怀
漫步夕阳抚垂柳==轻舞云袖笑春风
一路沿溪花覆水==两岸顺水猿声啼
聊将北斗换文章==侃把星辰谱诗篇
千里长安频北望==万年古城欲南巡
红叶秋标空寄北==浮云雨醉满相思
寒云几片知秋逝==冷风几缕晓雨寒
含苞欲放迟来雪==暖春花开晚到风
一径春花常作浪==两相情意终结果
燕语莺声春委婉==和风细雨韵缠绵
堂前紫燕凝乡梦==院外溪水盈晚风
相思燕子江南岸==荒漠沙丘戈壁滩
燕穿柳幕凝春韵==鹰破雨帘舞傲魂
春燕驻栏添春色==喜鹊登梅掩余香
燕舞柔姿春唱曲==莺吟平仄雨抚琴
燕唱春光风戏柳==花赋香韵叶含情
鸟语花香天地秀==莺飞草长山河美
月照楼台秋似水==水罩烟雨韵如丝
一夜霜寒山菊瘦==几度雨冷枫叶红
何处秋风能醉客==紫轩美景最迷人
举重千斤劳力士==一掷万里发烧友
&雾里花,风花像雾==水中月,明月似水
挥洒自如,棋逢对手==伯乐识马,将遇良才
月透纱窗,夜抱琵琶弄==日照香炉,佛卧僧尼喃
忠言逆耳,切莫一意孤行==苦口良药,岂能讳疾忌医
笔端风起,扫尽浮尘文磊落==天际云涌,横断乾坤武艺绝
望断天涯,伤心总是别离苦==红尘惊梦,想思岂能不归路
撩去面纱,月露娇容羞掩面===揭开盖头,妹藏柔媚暗开心
妙语如珠,唐风宋韵诗情烈== 寒光似剑,铁奇冰河风沙急
迎风释怀,一缕晨光多潇洒==抛洒激情,半壁江山更豪迈
诗书皆有味==日月也含情
一地梅花落==何处细雨魂
文章书岁月==雅赋颂春秋
寒江钓冷月==春雪臧冬梅
青山扛落日==碧水映青山
寒窗栖冷月==陋室宿佳人
&残花老去归何处==碧柳重来舞此时
情归笔墨书香韵==梦返故里写旧情
一度春风湿柳绿==几丝细雨染荷香
&下笔难吟千古韵==低眉总有风月情&
& 韵出高山流水意==曲自鼓瑟伯牙情
&&群山霜白雪羞岭==古寺瓦红风醉人
&&&风吹春水伊离岸==云卷波涛舰起航
&&&&&&&&& &
==细雨留宿吟美诗
==枝头寒露伴
独立小桥&,蒹葭月色随风起==寂寞老酒,新朋故知伴我行
撩去面纱,月露娇容羞掩面==揭开头盖,伊藏柔媚暗开心
深宫何寂寂,独抱秦筝弹日月==闺苑怎凄凄,自斟苦酒醉伊人
馆藏&3260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对联故事(二)
一、名人篇(一)
1、中国的第一付春联
早在汉代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上,以驱鬼压邪。
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五代时期,人们又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后蜀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准备题符,孟昶以其非工,于是他自己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付春联。
2、晋·三贴春联
东晋王羲之(303——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又独创的圆转流利之风格,被人们尊称为“书圣”;称赞他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因而被视为珍品。
传说他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其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因他的书法难得,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补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当然,这些只是传说,我们在前讲“中国的第一付春联”时说,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付春联,这是有史可查的。这里说“晋·三贴春联”,比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还要早六百多年,我们不说这是“中国的第一付春联”,因为这些是传说,难作信史。
<span STYLE="font-family:仿宋_GB2312;mso-hansi-font-family:mso-bidi-font-family:宋体;color:#、唐·李白巧对胡乡绅
被尊称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最著各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为后代,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诗篇,他的对句,也独具风采。长江三峡一带,流传着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句。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春,风华正茂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凌云壮志,踏上了漫游天下的旅途。一天,他路过三峡重镇南浦(今四川万县),与当地诗友吟诗、作赋、联对。当地,有个不学无术,却又喜欢附庸风雅的胡乡绅,十分嫉妒李白的文才,以祝寿为名,请李白及众诗友赴宴。酒过三巡,胡乡绅虚情假意地对李白说:”久闻先生才华横溢,老夫有一上联,只是苦无下联,今请先生玉成。说完,摇头晃脑地念道:
&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
&胡乡绅的上联,是由三峡一带“梁山”、“大竹”、“淋水”三个县名组成,自以为绝妙难对,可以难倒李白。哪知李白,当即也用“南浦”、“长寿”、“丰都”(旧传为鬼城)三个县名,对道:
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胡乡绅自知才气不如,怕再对出丑,连忙陪笑说.“请喝酒,请喝酒!”
<span STYLE="font-family:仿宋_GB2312;mso-hansi-font-family:mso-bidi-font-family:宋体;color:#、唐·老僧巧对宋之问
&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顺路到杭州灵隐寺一游。&灵隐寺位于西湖北面灵隐山麓!是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岩洞石壁,景色幽静,宋之问见景生情,便吟了一句:
&&&&&&楼观沧海日;
&但怎麽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旁坐念佛的老和尚却信口对出:
&&&&&&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大惊,正欲请教老僧法号,老僧已进禅房了。
宋之问夜间重游灵隐,只见寺内月光皎洁,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意,心有所触,又吟一句:
&&&&&&岭边树色含风冷;
&谁知,任他如何苦苦思索,总是难得有合适的下联。宋之间眉须不展,在寺内踱来踱去。此番情景,又被一旁打坐的老僧看到了。老僧对宋之问说:“我替你再对下联如何?”接着吟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大喜,一把抓住老僧的手,请告法号,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原来这位老僧就是隐居在这里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骆宾王(?——约684年),唐朝婺州(今浙江义乌)人,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读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大加赞赏,并叹息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可见骆宾王文才不凡。
<span STYLE="font-family:仿宋_GB2312;mso-hansi-font-family:mso-bidi-font-family:宋体;color:#、唐·韩偓代客巧续对还愿
韩偓(844——923年),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等职,因不阿附朱温,受排挤贬官。后携家入闽,依王审知而终。&有一年冬天,韩偓身患重病,躺在福建南安的莲花峰下的石岩书屋里,昏迷不醒。&一天,一个自称远方客人,执意要来拜见,说是要替韩偓治病。书僮将客人带到韩偓床前。只见韩偓容颜枯槁,双目紧闭。来客瞧着这位晚唐大诗人,落得如此冷落凄凉的境地,不禁对官场排贤纳佞、钩心斗角的丑行愤愤不平,于是,掉下了同情的热泪。来客在韩偓那骨瘦如柴的手上,搭了脉理,随后,解开行李,拿出银针,给韩偓针灸。一会儿,韩渥终于咳嗽一声,吐出一口浓痰,慢慢苏醒过来。&韩偓望着来客,激动地说“承蒙先生雪中送炭,治病救人,老身感激不尽!未知先生仙乡何处?”&客人站起来,用清润的声音答道:“学生乃益州人氏。”&原来,这位来客,是名四川妇女,出身医药世家,长大后,嫁给一位县令,县令为人刚直不阿,因此得罪了权贵。有一次,权贵摆宴庆寿,她的丈夫因公事迟来一步,被权贵用一“上联”难倒,当众奚落一番!并捏造罪名,参他一本,革职回乡。她的丈夫悲愤交集,不幸病死途中。她在悲痛之余!为遂夫愿,乃女扮男装,背乡离并,四海行医,寻访高贤,以求答对。后来闻知韩偓隐居南安,于是不怕关山险阻,前来求见。韩偓被来客的坚贞和刚毅所感动,便请她告知原对上联。来客念道: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原大夫;
&韩偓略一思索,便胸有成竹地说:“此冯驯者,官居五原大夫。可用商朝的名相伊尹来对之。”接着,便念出了应对的下联:
&伊一人,尹无人!伊尹三朝宰相。
“妙!韩公真是博古通今!名不虚传!”来客发出由衷的赞叹,拜谢而去。
6、宋·三联成快婿
宋代著名宰相,自幼勤奋好学,吟诗作对无不叫绝。到了大比之年,上京参加科考,行至一村镇,天色已晚,便找一住宿,住宿客人很多,晚上闲谈之中,有人说:“此地有一才女,芳龄二八,天资国色,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现正在选婿,吟诗作对,优胜者便可中选。”
一连数日无一中选。听了,第二天便到姑娘家应试,去后说明来意。于是,姑娘便吟一上联:
张长弓,骑奇马,魑魅魍魉,四鬼立边,亚心成恶。&
此联“长弓”合为“张”,“奇马”合为
“骑”,“亚心”合为“恶”,“魑魅魍魉”左边都是“鬼”字旁。王安石一听,知此上联为一析字联,要对有一定难度。便细想一番,吟出下联:
伪为人,桃兆木,琴瑟琵琶,八王在上,合手成拿。
所对,“为人”合为“伪”,“兆木”合为“桃”,“合手”合为“拿”,“琴瑟琵琶”四个字上边共有八个“王”字。姑娘听了满意的一笑,看了看池中的荷花,便吟了第二个对联: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王安石随口对道: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此联对的也算工整。姑娘抬头看见了树枝上的鸟随口吟出了第三个上联:
鹊噪鸡啼,并立枝上谈祸福
王安石也抬头看见飞燕、大雁正好飞过,便吟出下联:
燕来雁往,相逢途中话春秋。
三联过后,姑娘及父母都很满意,便让家人设宴款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女方提出择日完婚。王安石道:“我此去科考完毕,再禀明父母后,便来完婚。
商量定后,就去了京城参加应试,结果三榜得中,被皇上钦点为状元,很快就回来完婚,真是双喜临门,王安时三联成快婿也被传为佳话。
7、宋·王安石发明双“喜”字
王安石二十三岁赴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路经一位马员外家,见门上贴着一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一时无法续对下联,匆匆离去。到了京城,主考官面试时现场出对: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以马员外家门前的上联来对,主考官赞叹不已。返乡路上,王安石又用主考官出的对联作为下联对上了马员外家门楹上的上联,并与马家小姐喜结连理。正拜天地之时,有差人来报,王安石中了进士。一日之内双喜临门,王安石喜不自禁,连写两个“喜”字,贴在门上。从此,双“喜”字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8、宋·杨大年快对寇准
杨大年(974—<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名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一天,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
水底月为天上月,
从者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
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皆喝彩。
9、宋·苏轼对联故事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诗、文、词、书法都有极高的成就,传世楹联也不少。
  (1)一次,苏轼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考官禁不住他们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轼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对得考官无语。
  (2)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
  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苏轼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轼对出。苏轼一看,说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说苏轼也对不出。到了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轼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3)苏轼是北宋杰出文学家、书法家,有时不免有些飘飘然,曾书一联贴于门上: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的某翁问得难住,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忙施礼认错,并立即将原联上下句前各加两字变作: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4)苏轼在杭州做了三年知府,政绩显著,奉旨回京供职,恰逢辽邦所派使臣出句要宋人答对,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
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还是苏轼有办法,巧妙对上:
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5)苏东坡智对黄庭坚
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都是北宋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两人又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奕棋、联对。有一次,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下围棋,突然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黄庭坚即景,出了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苏东坡思忖片刻,便对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普天乐”对“满江红”,既是景色;也是词牌名。既工整,又切情,不禁使黄庭坚连声称妙。
(6)苏轼巧对诗僧佛印
苏轼朋友甚多,其中有个诗僧佛印。这人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一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生一计,故意说:
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便说:谁不知下句是:
积善人家庆有余。
佛印话音刚落,苏轼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一道吃吧。”
又一次,苏轼与弟苏辙去见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
无山得似巫山好,
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兄长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就是——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轼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好在对仗更加工稳。不过,出对句都有些偏执。
(7)苏东坡巧对药联
苏东坡被贬,赴海南上任,途经湘南,遇到一位姓柳的郎中。柳郎中久闻苏东坡才学渊博,精通医药,他决定亲自见识见识,于是,征得苏东坡的同意,与他对药联。&只听得柳郎中吟道:
&仙鹤弹琵琶(枇杷),高奏神曲;
&苏东坡想了一下,对出下联:
雷公敲木瓜,大惊云母。
&柳郎中又出了上联:&
红孩子戴红花吃红豆;
苏东坡一听,立即对出:
白头翁摘白梅尝白果。
柳郎中再出上联:
&何首乌身披穿山甲,骑地龙,挥大戢与木贼战百合;
&苏东坡应声对出下联:
&吴茱萸头戴金银花,坐河车,握三棱,比草寇(蔻)胜五倍。
&柳郎中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称:“奇才!奇才!”&&&
(8)15、苏东坡的哑对
  苏东坡与一僧人在河边游玩,忽见一犬在河边啃骨头,苏东坡摇了摇自己的题了诗的扇子来了雅兴,提议与僧人对哑联。
  只见东坡嘴一咬,手一撸,指了一指,意为“狗啃河上骨”。“河上”与和尚谐音。僧人一见,知其戏弄之意,当场回敬,夺过苏东坡的扇子扔到河中,任水冲走,意为“水流东坡诗”,“诗”与“尸”谐音。
二人相对哈哈大笑
10、苏氏兄妹对联故事
(1)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看是四字联,中间却空一格,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作“腰”,成为五言联句。苏轼文思最快,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
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接对:
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
小妹则填成: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2)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筑堤,颇有政绩。他写过不少盛赞西湖的诗篇,又相传他与小妹及父苏洵,还有过一次“深浅随所得”的撰联比赛。
一日,他们来到五云山之西的云栖,此地因五彩云霞飞集停伫而名,向以清凉幽静、花香醉人著称,“云栖竹径”即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苏洵见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联,并限定收尾之字为“冷”和“香”。
苏轼思维敏捷,当下说道:
拂石生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小妹也不甘示弱,说 :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苏洵听了,连连摇头说:句子都还不错,就是与此间景致离得太远了些。你们听我的——
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和小妹不得不叹服,直夸此联是神来之笔。
11、苏小妹对试新郎
  苏东坡之妹苏小妹,是一位才思敏捷的才女;秦观(),字少游,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亦是北宋词坛有名的才子。才子秦观娶得才女苏小妹的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观朐中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
双手推出门前月,
新郎秦观一时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观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
一石冲开水底天。
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12、苏小妹与女对联诉衷情
传说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在婚姻问题上也很有主见,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后来,还是自己作主,嫁给了一个家境很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女儿嫁出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忽然想起女儿住的那两间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带了丫环,撑上雨伞,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在房内与丈夫一起的念书声。苏小妹未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女儿的房子,只见是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便听到室内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一会儿,女儿欢笑着走出屋来,把母亲让了进去。苏小妹坐定之后,环顾室内,见室内摆设虽然简陋,但却有条不紊,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便马上改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一听,想自己在上联中故意用了“红花”“防风”两位中药名,没想到女儿也真机灵,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对上了,而且还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联:
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
女儿听出了母亲是说,因想念儿,放心不下,才来的,但也知道母亲这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她便故意扑上去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然后又很亲切地为母亲梳理被风吹乱了的头发。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了出耿了,她这才对娘说:
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
她在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相见欢》。苏小妹见女儿生活得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情投意合,便放心了。临走时,她还给女儿留一些钱,女儿再三推辞不过,就收下了。
13、苏辙改对显才华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随即出了个异字同音对:
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
何叶能如荷叶圆?
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14、陆游书巢里的一幅对联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名贯古今的著名学者。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象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他把自己的住房取名为“书巢”,还写了一幅对联: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15、包拯智破一联案
包拯(999——
1062年),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官至枢密副使、龙图阁大学士。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任开封府尹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由于包拯办案时铁面无私,被百姓尊称为“包公”。
宋庆历三年(1943年)八月中秋后,包公带著包兴私访民间,不料想了解到这样一个奇案:
有一对姓徐的老夫妻,均已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刚成年的儿子。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才貌双全,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高兴。新婚之夜,新娘心想和自己的夫君开个玩笑,便隔著房门对新郎说:“我出一句上联,你来对下联,对出来方能入洞房。”接著便出了上联:
点燈登阁各攻书,
此上联其实是一个连环对,不但「燈」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且前一字分别是后一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而且「点燈」二字还是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若对出下句,确实需要好好动一番脑筋。新郎年轻气盛,书生气十足,在门外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竟赌气离家去了学堂。
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出门,发现新郎坐在门厅里,愁眉不展,便问何故。新郎说:“我还为到现在仍对不出你的对联而发愁呢!”新娘不禁笑道:“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昨夜因对不上对句,一气之下跑到学堂里过的夜,并没有回家,怎么说对上了呢?”新娘听后,也大吃一惊,回忆起昨夜的情景,方知昨夜引狼入室,被坏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不禁悔恨交加,一气之下竟悬梁自尽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当地糊涂的县官不问青红皂白,立刻命衙役把新郎捉拿归案。新郎乃一文弱书生,哪经得起衙门里的刑讯逼供,最后不得不屈打成招,被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徐母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这桩涉及两条人命的奇案,包公听后,也深感事关重大,而且案情蹊跷,内中必有文章,便决定留下来细细查访。当晚,他和包兴来到徐家,以借宿为名住在徐宅。包公判断,要破此案,必须以对句为“突破口”,对出这个对联来。可是新娘已死,谁知道那个下联到底是甚么呢?
这天夜里,皓月当空,夜深人静,包公来到院中的梧桐树下,来回踱步,静思下联。可是左思右想,一时仍无良句。走得累了,索性叫包兴搬来一把太师椅,倚坐在梧桐树旁,对月凝思。想著想著,包公突然茅塞顿开,对子终于被推想出来了。
第二天早晨,包公离开徐家来到县衙,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张榜招贤,说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考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张榜后,考生们纷纷前来应试。谁知这次招考的题目只是一个对句,以求续对,题曰:
&点燈登阁各攻书,
应试的书生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对出理想的下联,不禁愁眉苦脸,眼看着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做官机会。正当人们在衙门前议论纷纷时,只见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书生大摇大摆地挤进人群,摇头晃脑地假装思考了一下,就对出了下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然后,洋洋得意地问包公:“包大人,看来本地只有学生我能进京做官了。”
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给我拿下!”两旁衙役立刻把该书生按翻在地,捆绑了起来。那书生一时没有思想准备,大喊冤枉。包公斥道:“大胆淫贼,你半夜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国法难容,该当何罪?,还不从实招来。”书生一听,吓得头如捣蒜,连喊“饶命”。
原来,包拯一开始就断定,能对出徐家新娘所出上联者,一定是个读书之人。在徐家借宿的当晚,包公坐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苦思,终于想出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对句。此句亦是连环句,“椅”和“倚”、“桐”和“同”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移椅”也是双声,同时又想到了新娘临死前对新郎说的“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这句话,所以才想出“张榜招贤”之计,引出了这个答对“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
接著,包公命人把那个错判秋后问斩的新郎带上堂来,经新郎指证,这个考生正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原来,那天晚上,新郎一气跑到了学堂,见他的这个同窗好友正在学堂夜读,遂如实把对句之事告知,谁知这个书生立刻打起了坏主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借回家为由离开学堂,悄悄潜进了徐家。这个书生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想出对句后,便装做新郎的口气向洞房内的新娘答对。已熄灯而未入睡的新娘一听所答之对是“移椅倚桐同赏月”之句。可谓对仗工整,意义相连,不觉心喜,再加上黑夜之中也未辨真假,心想除了夫君,还能是谁呢?于是打开洞房门让他进来,以致酿成了悲剧。这个书生趁机将新娘玷污,并在天亮之前乘新娘睡熟之时开门溜之大吉。
这宗对联奇案,就这样水落石出了。包公大喝一声:“来人,将这淫贼给我打入死囚牢!”当地百姓闻知,纷纷奔走相告,多亏包公足智多谋,明镜高悬,才避免了这桩冤案,并把真正的罪魁祸首绳之以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联下联怎么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