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光》我的光读后感感

  《来自邻人的光》是一本由江汀译林的120,本书:29.00元:2015-9,小编的一些的对能有。

  《来自邻人的光》我的光读后感感(一):不打扰的光

  江汀在整个80后这代中昰个的不是说他了这代诗人的某种,恰恰相反他摆脱了这代人惯有的习气。这个习气是什么那就是还没有找到诗,就先有了“诗学”在这里,“诗学”是个笼统的泛指诗歌。于是这的,很陷入一种过早的、然而是的从此再也无法接近真正的成熟。就像那些生叻病的总是最早变红

  观念上的过早成熟,说是定型使诗人在时反复进式化,写出来的诗尽失类同死物,要么就只能地处理某一類经验这并不是说,诗人必须面对多么的经验而是说在对最的那经验之内,一个诗人始终应该保持一种敞开保持的,并这种感应這比信奉一种“诗学”要得多。

  江汀所有的诗都而又地驻守在基本的之内因此,它们总是显得如此具有一种的感兴。这是江汀应當引以为傲的我把这种素质称为性。歌唱性和性是两个概念他不牵扯修辞的和音韵,而是一种的与在这一点上,我把江汀视为一个古典诗人

  很多现代诗人谈《》,很多人也试图接上这一但大部分都不过是试穿了一下《诗经》的修辞,或者对的化挪用没有找箌真正的泉眼。江汀从没有这样的诗学他只有诗歌的野心,但却无意间踩到了这个泉眼上因为,诗歌诗歌它的基本从处就具备了,洏且有效诗歌之第一义,就是兴发正如《国风》所示。无论是缘情和言志皆不出兴发的。

  2007年到2014年的七八江汀写了上百首诗,洏最近的结集出版的《来自邻人的光》总共收录49首这个,对一个有志于诗歌写作的人来说真的很少算下来,两个月才一首成型的写莋对于江汀来说总是的,但这不着他没有写作的而是,在驱的下他于不写。所谓兴发不是诗人抒发情绪那么,只有当某种内在经验審视、提纯之后任然构成一种写作驱动的,诗才真正地存在了而且,这个诗还不是的诗而写诗就是为这个先在的诗赋形的。对抒情詩人来讲只有这样写出的诗才是高的诗,真诗这了它不会太多,否则就将进入自我

  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张杭认为在江汀的诗中隱约地看到“理型”存在的。越是的、本真的、于经验和的,越是接近、的因为精神、秩序从来不是人能的,他本就嵌合在表象之中而一味高蹈和警辟,则容易落入空疏和乖妄另一,对经验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一方面是力的很高,另一方面是意象和而江汀的感受力和传达都很强,这让他的诗看起来既又成熟

  我说过,江汀的诗似乎一直在低声部中行进读江汀的诗,不要试图寻找(他并不缺乏警句只是不那么容易分辨,江汀诗歌的险处就在之中)而必须他整个诗歌织体的。在他的不少诗中似乎总有一种的叙事感(江汀最好的诗往往有这样的),但从来都不是在叙事而是一种观看过程和情绪。

  仿佛那是必须做的事

  在里——隐隐绰绰地——浮起。

  我一得江汀有一颗普鲁斯特式的身边的事物、微若的,都能让他着迷一些简单的在他那儿就变成。但他从不起身去它也鈈会走开,只是就那么看着我有位看了江汀的诗之后说,江汀就像一个随时可能走在一个,但什么也不触碰仿佛怕打扰了这个似的。

  搭乘的第一辆公共

  我在那儿找到了自己的。

  这节诗就像一段的但却有一种非常的,自成世界的还有:

  出门之前,我注视

  那个的吊灯,我愿称之为室内的

  我想要记得,我们这儿是否曾有过的

  ——《早上,世界已经存在很久了》

  我最的是他写于2014年秋天的两首诗在这两首诗中,江汀抛弃了那些惯见的诗性进入了纯粹的个人的,得如此如此。其中一首叫《复原》另一首是《我这个的》,最后两节是这样的:

  进入了像墨汁被稀释。

  像着我们你出那种。

  他们涌来擦拭外面通奣。

  一个被过的黄昏进入我们的。

  我和那么多的幽灵们互相辨认

  蒙上了,如废弃在画册里。

  这首诗中那种“很难說出”的不适我很多人经验到过,但从来没有人表达得这么好身边一切的东西并不是变得不真实了,而是变得非常异己就好像那是叧一个世界,自己无法踏足但它就在你眼前。于是你只好“和那么多幽灵互相辨认”。“我和那么多的幽灵们互相辨认”这样的就昰的江汀式警句,类似的还有“世上走着我的任意一个”(《瞬间》)而不是《奥西普》中那句经常被提到的“即使没有,也高过粮仓”这不是江汀的。

  江汀的很多作品都与经验而他一直心仪俄罗斯时代的诗歌,其中对他最大的是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茬诗歌、诗歌上,他的确受曼德尔施塔姆影响较大但在诗风上则非常接近帕斯捷尔纳克,把情绪融化在周遭事物之中而不用贝的说话。显然他追随的是那个成熟的帕斯捷尔纳克,而不是那个派喽啰还有那个更的狂想者。

  作为一个性的结集《来自邻人的光》所呈现的诗歌也许只是阶段性的,而无论江汀未来的写作何方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

  《来自邻人的光》我的光读后感感(二):阅讀随感

  1.醇正的于一种:相信语言必不是真义的唯一从而抛弃对语言本身近乎刻毒的索求(这点让我想起孟浩然,尤其闻一多解读中嘚孟浩然但对本书来说,诗绝不是糟粕);

  2.要轻悄行动永远是的、的、一掠而过的和的。团嘴里大嚼一个下午的不是行动而是荇动的渣滓。这点可参照石川啄木:他们从不滞留也不给冥思留一点。但行动于他们是的透明得像一只长脚蛛,他们捕捉到行动踩下嘚水痕;

  3.作者从俄罗斯诗人那里继承来的整饬的段落与音韵让我想到脚镣和克制可以带来未曾过的与;

  4.“但我的,是一个的、艱难的、从某个虚无之地回归之间和之中的过程”;

  5.至少在上比起作者,我们不过是一群被修辞淹没的性者罢了很多时候当得起,“久居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6.无价的诚实尤其。从评分就可以看出我们没有任何面对诚实而思虑其他;

  7.这话真是再真实鈈过:诗该怎样写,就怎样写令人赞叹。

  《来自邻人的光》我的光读后感感(三):的——读江识小

  在寒冷的时刻我能做些什么?初冬的北京我坐在冰凉的室内,从早到晚除了贴紧那些让我忘记寒冷的文字,又有谁值得我去拥抱今晚,我翻开了一本薄薄的诗集作者是江汀,一位略小我几岁的诗人但写作时的他,却出一位成熟艺匠的持重的慢,的细活这一切,让我的顿然消歇我决定擁抱一下寒冷,它为我带来一次上的一场悄至的骤雨。骨缝间的吹来簌簌的风。

  诗集的叫做《寒冷的时刻》(漓江出版社2015年),也是江汀一首诗的他的另一本诗集《来自邻人的光》(译林出版社,2015年)几乎在来到我手上去年冬天,我读过江汀的第一本非正式絀版的小集唤作《的字码盘》,“副本”为它降下一场世纪的快雪书体的白,让那些、羞赧的显得格外像一小堆的炭块。但我并没囿马上喜欢上那些它们还没来得及修正我的。

  多年来在我眼中晃动着的,是那些的凶猛她们在另一些中频频走动,像的亮出嘚腮红和的。我几乎从未留意过那些不走动的一群低声部的素衣。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坐在城市,被灰尘覆盖词语在她口中显得尤为。作为两千万分之一她地从江汀的诗中走出来,被这个时代的介词着想要逃脱。她的还是冰的脸上抹了点炭灰,穿透许多的事物穿透我,停靠在桥与门的边缘

  江汀的诗从霜降中凯旋归来,那些欢腾炽烈的似乎被一下子清扫掉了换来的是另一片不洁的。那里供养一小撮的细菌它们在,构想着带咸味的在那儿雪藏了。江汀在诗中在户内地坐下。我时常会听到从的传来一阵搅拌声蒸馏出铨新的节律。那不再怆然涕下也绕开了悠远,它似乎只关物冷却的过程由沸腾到零度的折线,与空间勾画着一颗心的经验。那些歌喉的丑姑娘掌握着我们的,跟那位口含冰块的诗人一样从一枚碎瓷片中,仔细着自然如何在回收他的同时代人:

  从一个人为一個诗人;

  又从一个诗人,成长为一个人

  (江汀:《自述》)

  在的阅读史上,一个被挑选出来的诗人撑起我百分之九十八嘚,我深信这个名字就是的尖端是昂起的。从他们身上我必须要看到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受难的耶稣、飘发仗剑的太白、残破旁的杜甫……诗人的形象是摆置出来的,他就在我上方的不远处一个半空,我的仰望和我着迷于诗人为时代提供的优质动作,用戈麦在《》Φ的一句诗来说“仅仅一次,就可以干得”

  正因为对诗人的,让我丢失了对人的迷信我忘了,诗人应当退回到中间要像烧红嘚铁浸入池中,随着一声阮籍般的长啸寒冷的时刻来临了,它为了迅速消失而拖长了尾音从诗上认出人的,才是立地成佛的时刻也昰寒冷的时刻。我就在那尾音中瑟瑟发抖一个诗人越不,才越能地保持自己对时代的注意诗人,一颗要返回到人类的中去。就这样我眨了一下眼,面前的诗人了无影踪尖端解散了,世界敞开了它的麻衣那将是“”,诗人江汀正在试穿它的而我依旧在寒冷的时刻着。

  初识江汀是在李浩的里。那是北京鼓楼附近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小楼我第一次走进位于四层的诗歌,当时还在那儿的李浩經常会在此处。我到了没一会儿江汀也进来了,,带了一本送给李浩的书他很少,音色里夹杂点涩滞的沉吟直觉告诉我,他的诗┅定不坏李浩说,除了写诗江汀的是,哦书籍的守夜人。后来在同样的地方我又了昆鸟、张杭等诗人。大家各北京忙于忙于走蕗,在灰霾里赶末班,但写诗一直是不能忘的他们让我瞥见了诗人碎影背后那副人的肖像。

  在的几次中我从这些的青年诗人身仩了许多甜朗的,我们相互赠送了长期享用的豆瓣我为他们暗自喝彩,他们打发了简单的间,江汀的脸很快红起来里灌满喧声,我卻问他写诗的缘起他:的,里尔克那是我第一次寒冷的时刻,它了我的寒冷让我认出自己体内的。寒冷是暖的它被另一处寒冷焐熱了。不久后大家般地成了北京青年诗会的发起人,在各自工作的,了几次还算满意的

  寒冷的时刻催人进取。从每一个从事写莋的人身上我辨认出这个时代的寒冷,并发誓要对那些游移的寒冷展开跟它做,也与我同时代的诗人,像收集碎片那样收集每一副肉身上的寒冷,捡拾被制度收割机遗落在道旁的麦子我们相信,寒冷的时刻会绽放出缝隙的玫瑰把无限的寒冷聚集在一起,将是整個时代的奇迹那是火,却转瞬即逝;那是冰却被他们捧起;那是寒冷的新高度,鲁迅先于我们发现了那只怪物“火的冰”。我们每個人都在试穿它的衣服有多少人能够忍住阵阵“肉疼”(借用诗人秦失的一个词),理解肃杀的荒芜愿意定居在那里,而不再彷徨于無地倘若如此,那里便是“永恒”了

  诗人的词语,是对世界的寒暄彼此寒暄的人,将成为这个世界的君子守着越来越艰难的忝职。不过还好我们尚能写作。寒暄是个温暖的词在寒冷的写作时刻,江汀早已抛弃了诸多漂亮的修辞风骚的思想,怪诞的形式怹要从对现代生活的不安中撤离,重新坐回到一面真实的镜子跟前看着透明的自己,和他身后那座透明的“彼得堡”它同时也反射着故乡、青岛、上海和北京,以及更多他曾游历和未游历的城市和乡村他要对着那面镜子说,我认出了你但要等到最后才会说出。江汀拖长了尾音叩响了体内的荒寒。在他写下的句子里装着一个身手敏捷的快递员,他递来生活的消息和迷路的春天然后转身飞逝,留絀必要的沉默剩余的时间。像在说:写到这里要分行了如天地四季,我和你一次离别。这就是江汀的诗仅仅一次,就可以干得异瑺完美

  一个人一生中间会经历数不清的温暖时日,肉体的欢畅湖畔微拂的垂柳,她越来越遥远的微笑我都渐渐忘记了。但寒冷嘚时刻我一直记得。那是同时代人彼此打量的时刻人人都成了神话中的美杜莎,我们彼此成了对方的石头成了封冻了唇舌和泪腺的鹽柱。我们彼此分行了正当我想对江汀的诗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便立即置身于寒冷的时刻成了江汀词语中的一块石头,成了他的下一荇若在往常,我会为这篇并未成形的评论取一个还算动听的名字但直到读了江汀的诗,我决定不了我宁愿直接用上江汀这首诗歌的標题。它也许与我想说的有关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这么做只是想告诉自己,我真正能写出的东西很少它并不能轻易翻过一艏诗的围墙。对一首诗的评价总会在那首诗面前低下头来,成为它的石头接受它的寒暄。我只能踩在一条荒芜的边境线上翘首张望,等待着从远方驶来的旧船:

  让世上的话语全变成绿色

  让活着的人们去理解这一切。

  在这片沉着之中我承认

  我在很哆年前已预感了今天。

  (江汀:《绿色的诗》)

  在一遍遍地嘘寒问暖中我接受了江汀诗歌带给我的全部教育。并暗下决心在紟后自己的文字中,尽量少地倚重冰冷的理论但这并不代表我从此跟它们说拜拜,而是要告诉自己要沿着那条人人共享的体温线去写莋;同时还要尽量少罗些织技术性语言,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从此忽视一个诗人的技艺问题相反,我更要对此严酷审查寒冷的时刻,提供了这场认知革命的起点和尺度

  我会褒奖那些艰苦的言说努力,更会由衷赞叹那串举重若轻的词语呼吸:你脑中布满愁云额头仩已冒出皱纹,你的话语和衣着极其俭朴但你在寒冷时刻呵出的热气,在后来某个早晨不偏不倚地击中了我,融化了我疏通了我观念的血栓,驱散了我对诗意的偏见它让我的血液变成绿色,把每一句诗都读成一颗有经历的果实等待与大地分行。寒冷的时刻墙角數枝梅,此时此地正适于修炼词语的品格。它关怀着一个诗人劳作的坚毅取暖的快慰,开口的尊严如果诗歌与世界不得不做一次殊迉较量,寒冷的时刻将会见证一个尽责的诗人对“永恒”的惦念,在他活过、爱过、死过的一生里那是天然正确的部分。

  2015年11月9日北京科学城。

  《来自邻人的光》我的光读后感感(四):江汀:在典籍与梦境之间

  在典籍与梦境之间——评江汀的诗

  一部诗集Φ若有四五首,甚至只有两三首是让人过目难忘的就可算是一部好的诗集。一首诗中若有两三句叫人眼前一亮,或者心底一沉的便可视之为一首好诗。青年诗人江汀新近出版的诗集《来自邻人的光》我却不能简单以好或者不好来评价。它坦诚犹如一部个人心灵荿长史,混合着乡间的雾气和城市地铁的呼啸一股脑儿曝露在你的面前。那些令诗人反复坠入其中的童年梦境和照拂他头脑窗棂的典籍嘚光亮使整部诗集呈现出中国式乡愁与德式漫游精神交织的风格,从中我们可以辩认出一种在这个时代变得物以稀为贵的纯正(也可谓“中正”)而安然敏感又热忱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容。我愿意接近这样一个灵魂而暂且不去论其诗句的品质。 所谓“诗人皆兄弟”这样的说法也只应是个体读者与投契的诗人之间的隐形盟约。

  一、永恒的返乡之旅

  时间是一块覆满思考的地毯身体躺在那兒思念家乡。

  目光像雨点一般降落我们显现出来。

  这本薄薄的诗集在我看来就是一场不间断的冥思和返乡之旅;间杂其间的城市好比歌尔德蒙的游荡之所。大都邑灯火通明映照着“我”的返乡之途。最终他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盏幼时的“灯笼”,为了奔赴早巳写好的结局:

  将有一个人如赴约一般到来,

  提着童年的灯笼在田野的雾气里

  将有一所房子是空着的,

  他将明白那僦是家

  而阳光在天窗里摇晃,时值正午

  ——《正午的阳光背叛了我》

  一个人努力地,兴致勃勃地投身于尘世生活之中洳同置身于正午的阳光下,无有退路。但内心被忽明忽暗的光源指引着的那光源来自童年。“灯笼”的意象衬托一种深沉寂静的氛围它潒征童年记忆和梦境,它引导着“我”回到一所空房子。丢弃灯笼入睡意味着“我”不再顾忌和牵挂,浑然如初我想起策兰那首题為“Corona”的诗中有这么一句:“Im Spiegel ist Sonntag. Im Traum wird geschlafen”(“镜中是星期天,梦里我们睡去”)在长长的白日梦中,我们沉沉睡去如一百年前,如一百年后茬梦里,我们会口说真实。

  在傍晚雨快要降下,

  我们坐在家的门口

  看着花圃里的一片昏暗。

  但我们困倦得快要睡着

  ——《变得墨绿,这是使命》

  这四句让我极为倾心即将来临的雨,昏暗的花圃和困倦的我们,这仍然关乎童年叙事返乡之境。“我们”坐在家的门口在等着什么,或者什么也不等花圃里暗影重重,小孩子们困倦地快要睡着似梦非梦。恋人之间不也是这樣爱情初起时,彼此感觉如幼时的伙伴这困意来自久违的安宁与亲密。在家的门槛上在幼时的田野或树林里,困意袭来他们睡去洳两头小鹿(小猪),或两只鼹鼠这是人类返回的欲望,好的爱情可以让人回到童年和自然傍晚的昏暗,也可理解为老年的象征“困倦得快要睡着”,我从中读到死亡“睡”这个字眼被江汀反复所用。

  窗前的谈话好似白日的鹧鸪

  落在对面的床檩上。

  峩的祖母在院子里

  浅淡的下午如此稀薄。

  但现在它的颜色开始变深

  我会睡在你们的床铺之间。

  这一次“睡”是明確地意指死亡了。而在其他几首诗中江汀并不避讳把 “死亡”直接写入诗中,读之却并不让人感到阴森可怖;相反他赋予了“死亡”這个词语一股安宁的力量,“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我仿佛可以想象,日后也将稳妥地躺进它昏暗的腹中人经历了游荡,返回自身返回幼年,便可安然入眠或死去。

  距离成就了“乡愁”异乡人的视野创造了“故乡乌托邦”。返乡之旅是一个不断丧失脱落,又不断重拾和重建的过程记述,观察回忆,预测——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返回——能安宁地睡在祖先的床铺之间并成为后代的祖先。

  现在让我们来重头来读读这首《窗前的谈话》吧。即使我是如此偏爱短诗这首诗也未免短得令人讶异,三个诗节统共只囿九行。更令我讶异的是江汀使用了鹧鸪这种“古老”的鸟来比喻祖父祖母之间的谈话温庭筠十分偏爱这种鸟,有“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更有“画屏金鹧鸪”之句飞卿词风深美浓丽,于这成双成对的“金鹧鸪”之中可见一斑因而在我眼中,这种来自江南身形类似母鸡的鸟几成女子相思缠绵的代言之物,我的目光将之锁定在古代女子的香闺里江汀的鹧鸪,却是“浅淡”的它摆脱了贵重绮麗的金色外壳,飞出画屏和绣罗襦落进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中。“白日的鹧鸪落在对面的床檩上”隔着距离和“我”对视;此时祖母茬院子里,祖父在堂屋里正隔着窗子说话。以场景一比喻同时发生的场景二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交融﹑相映,颇有古典诗歌的意境洳水墨起笔,看似漫不经心地几笔下去却是了然于胸,不着痕迹的笔法相处几十年的夫妻之间会怎么谈话呢?有一句没一句,似有姒无往往对方只消说出一两个字,自己便已知下文熟捻至极的两个人,还有什么长篇大论需要说呢这日子过得如此浅淡,乃是经历叻年轻时的种种风雨之后的安定形态 “窗前”这个词语涵纳了光亮和暗影。此时祖父与祖母在光亮下“我”则处在暗影中。谈话发生茬“下午”在老一辈人的日常里,下午较之上午更为散淡而漫长要紧的事情,上午也该都已完成了吧屋子里年轻的“我”也许被一種弥漫的岁月的墨水所包围,如坠入幼年梦境之中漫漫不知所终。但第二小节最后一句诗人突然开始发力:

  “但现在它的颜色开始变深。”

  “颜色开始变深”意味着原本模糊散逸的面目越来越凝聚清晰,这一句预示着某种决心正在浮出水面让人屏息而待。於是我们迎来了第三小节这也是整首诗的震慑之笔:

  我会睡在你们的床铺之间。”

  仿佛被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击中我的心一丅子缩紧。在它缓缓松开之时另一首诗出现在我脑海中,是歌德那首著名的游子夜歌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那一年歌德三十┅岁,在Ilmenau山上一个猎人小木屋里他用铅笔把这首小诗写在了墙壁上。“等着罢:俄顷你也快安静”(Warte nur, balde ruhest du auch)。这是诗人在黄昏静谧而强大嘚威力面前心灵受到震动而写下的一句预言式诗句。它意味着年轻气盛的歌德在自然法则和宇宙力量面前的臣服我们可以体会到那一刻诗人内心的悲伤,平静和超脱江汀写下《窗前的谈话》的时候大约25岁。究竟是什么经历让这位年轻人的目光和心境如此决然以出奇嘚平静写下人之死亡的结局。我在他的另外几首诗中发现了似乎能揭示谜底的字眼:“只剩下僧侣的平静”“某位僧侣曾蒙蔽自己的灵魂”,“游荡吧只要你愿意”,“我常游荡在郊外”……“僧侣”与“游荡者”的形象频繁出入于江汀的诗句中像一对个性截然不同嘚同胞兄弟。这无法不让我联想到黑塞笔下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一个在修道院里苦修一个在世间游荡享乐。他俩彼此深爱却始终遠离,最终歌尔德蒙回归平静地死在了纳尔齐斯的怀中。江汀的个人阅读史深受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语文学的浸润其中便有黑塞的身影,怹曾在一篇中谈及自己是“含蓄的歌尔德蒙”我仿佛看到,在西方典籍的高大拱廊里在东方典籍的曲折幽微里,江汀游荡其间冥思苦想,他执着地着自我启蒙和自我教育“如同典籍和梦境,如一盏黄灯的执念”他年轻的宽宽的额头逐渐生出苍凉又平静的智慧。

  二、自身秘密的验证

  我保持了足够的警惕

  但是一小块瓷片坠落,落在这个餐桌上

  祖父曾告诉我旧事。他追忆他的岳父嶽母

  两人坐在餐桌另一端,带着粉末性质的音容笑貌

  某位考古学家洞悉这一切。

  他复原出整个瓷器轻轻握住那只微妙嘚柄。

  他让六十年后的我坐在你父母面前

  想起祖父的那些回忆

  想象一队列的我坐在这儿。

  一同喃喃自语:是的我早僦认识他们两位。

  江汀这首诗像一个惊骇又温暖的幽灵电影的片段 “谈话的时候,轮回在发生”第一小节简约,直接把读者迅速带入诗的主题场域:关于家族记忆,以及生命的轮回

  为何要对这样的谈话保持“警惕”?是“我”在有意抵挡奇诡思绪的袭击吗“我”努力让自己停留在话语表层,而不让想象蔓延但瓷片还是掉落了——一个在惊骇中凝注的瞬间。读者仿佛听到瓷片敲击桌面的清脆目睹短暂撞击后,瓷片锋利边缘的震颤以及碰落的白色粉末,细节如此真实地被记载在瓷片上祖先幽灵侵入了“我”的当下意識。

  我们不乏这样的体验:尤其是在黄昏时刻的餐桌边某位关系亲密的说话者脸上刹那间闪过的一丝表情,唇齿间飘出的一段语音面前物品摆放的位置,盘中食物的气息以及几样事物之间偶然的秘密关联,会突然唤出许久之前发生的似曾相识的一幕或许这一幕呮是在梦境中发生,刹那间如雾如电让人不知身在何时,何方

  当祖父追忆起他的岳父母,“我”顺着他的叙述游离出身体从空Φ俯瞰桌边人。“我” 展开了关于家族的 历史想象把目光伸入从未抵达的往昔。祖先们坐在桌边操着原初的方言,“粉末性质”寓意模糊的容颜但这些容颜一定具有精细得触目的家族印记;谈话的内容也模糊不清,但音质绵密切切嘈嘈。“粉末”“瓷片”和“瓷器”构成了这首诗的核心隐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个体成员与整体家族的关系是个人历史碎片与整部家族史的关系。 “某位考古学家”也许是上帝,是隐匿的神明;也许是一个超越时间的“我”千秋万代的“我”,这个我将从粉末和瓷片中“复原出整个瓷器轻轻握住那只微妙的柄。” 瓷器表面的灰尘被拂去后一整部家族史呈现出来。这只微妙的柄是贯穿家族命运的秘密吗 “轻轻握住”,而不是“紧紧抓住”意味着对家族历史面貌谨慎地审视。

  “想象一队列的我坐在这儿/一同喃喃自语:是的我早就认识他们两位。” 当“峩”把想象的触角伸到六十年后:一个垂垂老者向儿孙回忆祖先轮回在发生,所有的场景都惊人的相似在家族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对苼命保持高度觉知的个体在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个位置也许由此衍生出一种野心,或一种超脱心一种悲欣交集。“我”是家族史中的┅个章节或继往开来,或微不足道都归属于家族的命运之簿,将被后代翻检被瞻仰或遗忘。从我身上衍生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将把“我”作为一个面目模糊的“祖先”迎接幽灵对他们不期而至的造访。

  江汀记载下这片刻的游离和凝神是用诗歌完成对“囿限”的克服。他同时成为对自己命运的预言家和考古学家

  看见了后人们的生活。

  ——《先人们在梦中》

  我在童年就看见過预示

  但一切仍然无可避免。

  ——《我在童年就看见过预示》

  做一名清醒悲伤的预言者一个自身秘密的验证者,做自己嘚先人和后人预见雨,却不带上雨具;瞥见时间却又失去它;预见长辈亲人亡故,多年后“在一片沉着之中”确认死亡与分离。他┅次又一次体验着预言验证后的如释重负所有的预见都在推动着命运朝着既定的方向走去,无奈地亦是决然地,有时则充满神启的力量我们习惯于把童年视为混沌未凿,天真烂漫的岁月而少年时期则是被各种力量撕扯的矛盾彷徨期,人对自身命运的觉知和把握似乎昰成年以后的事但也许我们低估了孩童的性灵和能量。心理学家诸如奥地利的阿德勒就发觉在生命的早期,个体就会赋予生活目标一個具体的形式一旦原型形成,人的发展方向便形成了孩童并非是一张任人涂抹的白纸,他们带着与生俱来的禀赋和自身喜好去理解周遭环境在或明或暗的意识中决定接受或者拒绝什么样的影响,这便是生命主体的力量早慧的儿童,能够预测未来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倳情以及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假如我们看到一个角落里的少年若有所思,也许他正在作出某个重要的决定黑塞“从十三岁起就奣白自己要就是成为诗人,要就是什么都不是” 敏感的江汀也早已预见,痛苦将是他尾随踉跄的事物 “诗人”是他无法抗拒的命运。

  从一个人成长为一个诗人;

  又从一个诗人,成长为一个人

  这位东方的朝圣者,对陌生之城怀有无法满足的激情对返乡の旅又怀有无法终止的渴望。身心在两条道路上奔波一路预见着,想象着;又一路思索着验证着。他在用诗歌不停地进行自我辩认和洎我教育一部个人历史从而获得深刻而曲折的细节。通往异乡和返还故乡的两条道路相互抵触又交相辉映,不断地被拓宽着延续着。但是那个古老问题“你是谁”的答案却早已写好,揣在了他贴身的口袋里:

  或许我就必须成为我自己

  那必是一个遥远尘封嘚院子。

  我的欲望结成了厚厚的青苔

  ——《我在童年就看见过预示》

  最终,故乡的庭院将收拢他所有作为“人”和作为“诗人”的努力,让他的心灵倦怠而宁静

  该文发表在《书城》杂志2016年12月号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黄雪媛,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来自邻人的光》我的光读后感感(五):屋顶与天空之间的脚印

  ——评江汀诗集《来自邻人的光》、《寒冷的时刻》

  (此为《经济观察报》刊发后的增订稿,另有刊物将鼡暂勿转载)

  在诗歌遇冷的这许多年中,尽管写诗爱诗的人越来越多起来每况愈下的出版业为我们带来一些外国翻译诗集,已令囚感动国内诗人的诗集出版,大多限于前一个十年已经出名的那些诗人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出来出去老是那些人远远跟不上創作的繁茂日进。然而这两年从胡桑、茱萸等几个上海诗人出版星丛诗系开始,而立之年的诗人陆续开始把自己的诗集推到世面上无論是受到资助,还是自己想办法从去年到今年见到诗集出版的80后诗人名字有:李浩、徐钺、唐不遇、王璞、王东东、黎衡、叶美、黄茜……我认为这是应该的,是不得不做的是年轻的诗人们试图把自己摆在公众面前。在他们的创作已进入成熟期积累到一定量,每个人嘟需要一次总结对于诗人,这已经来得很晚现在,几乎同时我们要在上述诗歌书脊中加上两排——江汀的《来自邻人的光》和《寒冷的时刻》。机会眷顾接连出版两本诗集是幸运的。我以为江汀今天所得到的书架上的位置,将永远为他保留他的诗,无论其外表嘚简单还是内在的精神性,都是反潮流的

  还需多说两句,以免粗心的读者错过一个看法是,江汀诗的语言接近俄罗斯白银时玳抒情诗。的确他受到过那些诗人的影响。王炜曾写道:“江汀是白银时代的现代中文继承人”这是褒扬。然而难以抵制另一种成见江汀的诗是单纯明澈的抒情诗,保持着传统的轻快格式词语、意象缺乏潮流所喜爱的具体。这只是表面易造成的印象一旦被他沉潜嘚语调诱入,将看到一重又一重景象简单的表象背后,并不缺少足够的审美资源何以至此又难于言明。奥妙在于江汀的诗的逻辑性囷逻辑的跳跃。这也正是他本质不同于白银时代诗歌之处帕斯捷尔纳克的叙事、曼德尔施塔姆的意象演绎,都偏于缜密的连续跳跃不哆,江汀则以保留最少得到跳跃的最远所及。这是江汀的独创性

  《寒冷的时刻》中收录了部分江汀的早期诗作,使我们可以从较簡单的作品中更容易地发现他的诗的某种原型和演变最早的一首,2006年初写的《春》已包含了这种原型在开头摆放的几句景物描写之后,他写道:

  后来有人从梦中醒来,

  通过“醒来”的动作视角发生转换,如同灵魂投宿的重生;从主体的现时中抽离跳至一個非特定的、抽象的人称“人”。而在叙述了“人”的思想之后诗的中后部才第一次出现“我”,难以说是回到而更像是尝试确认诗囚的自我视角。

  我还记得一个明亮的上午

  年轻的父母正在唱歌

  而在另一些夜晚深处

  树叶已经悄然坠落。

  在这四行同一视角中的跳跃,使我们看到空间与时间的近与远的两两相对同时,在一句之中看到埋伏于自然叙事的前后反差——“我记得”所拉近的是一帧记忆中带有超验色彩的景象。而其后跳转到对树叶坠落的观察既是夜晚漫步者的所见,又仿佛被栖身树枝的夜禽所注视在后一首《黄岛冬曲》中,他以相似的方式写道:“自然的黑暗正在扩散 / 人不禁想到他的一生,难以解释”抽象的“人”再次显现,尽管代替自我言说在这两首早期诗中,我们听到了双重声音——诗人自我的声音和“神”借其发出的声音

  对于《春》和《黄岛冬曲》这一时期的诗作,江汀似乎抱着矛盾的态度拿出来又收回去。这次编选两本诗集时也再次踟蹰过。我以为江汀之所以有时拿出來就是因为这些诗包含了他所反复书写的问题的最初形态。而之所以在编排《来自邻人的光》时又将它们拿掉,是因为他介意于那时語言的不自觉他所意识到的两个问题:词语、意象的笼统、抽象和语句日常化、难以成为诗句——也许是直接来自于阅读译诗的习惯——在日后分别得到解决。江汀自己承认的“自觉的开端”是2007年至08年间的《自述》和《奥西普》。在这两阕洋洋洒洒的诗篇中他锻炼了詩句,却仍然在抒情中充满了过于抽象的经验他需要从更具个人化的经验中找到自己的声音。随后的一系列八行短诗中他变得收缩,意象精细起来2009年,他开启了真正的成熟期以《青岛图书馆,认出保罗·策兰》和《绿色的诗》这两首作为标志。在前者中,他专注于一個意象延展所释放的能量;在后者中他的跳跃法用于自我经验的叙事,依然是用他独有的简要方式达到了当代所要求的审美的密度。

  《绿色的诗》从“我”的回忆进入前五节,诗人的倒叙跳跃在几个时间维度现时是“在正午的家乡路上”,第一次闪回到外婆去卋前:“我想着病危的外婆/ 我必须回到家中。”中间皆被跳过倒叙中的“我”再次出现已是外婆去世:“五月十二凌晨,一点半/ 那時我仿佛得到启示。//外婆你去哪了?/ 我们跟不上你”在这梦似的蒙太奇中,就像梦醒时分的惶惑:“我是不是刚从异乡赶回来”接著,叙事跳转到某个“第二日”:

  后来我在闷热的第二日醒来。

  事情仿佛过去很久了

  但头痛伴随我,如同友人

  我仍然身处这个绿色世界。

  一切都在被正午检视

  这次“醒来”,“我”仿佛终于脱离了不确定的记忆跳转置身于一种值得确定嘚具象之中。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新的灵魂注入身体并且感知身体所遗留的记忆。不免令人想起《春》中那个“人”的醒来而这一次不洅是从眼前的具象抽身,跃到“神”的位置进行抽象思考而是灵魂仿佛从“神”的位置下来,找到一个凡人寄居在日后的诗中,诗歌嘚主体开始不断寻找自我的寄居之所——“将有一座房子是空着的/ 他将明白那就是家”;不断重试那寄居的动作——“我想要出门。一場雨开始坠下/ 可是在家里,没有适合我穿的木屐”;不断进入现世和现实的某个章节确认存在感何以重要、何种程度上存在具有意义——“喑哑的冰箱旁边,我触到一个拉索——/ 卷帘门慢慢升起——这时我记起/ 我是一个年轻的商店店主”由此,江汀为他的诗中双重声喑中的自我一方找到个人经验的载体,实现了诗的语言、意象的具体化并始终有别于那些从偶然的具体出发的诗人。

  如此“醒来”的一次在贴近的观看中是确定的。而当我们总能想到拉远的“神”那一维度的视角时就会感到,“醒来”可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唯一一次。在反复“醒来”的可能性中“醒来”所寄居的具体,成为偶然自我的暂时与有限,就时刻被提醒被看到。这就是江汀所努力塑造的“自我”在《你是我的苦思》的结尾,他写道:

  在公路的边缘我停下,

  搭乘遇见的第一辆公共汽车

  我在那兒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喜剧性的结尾游荡于虚无的主人公,不断找寻必然性如同从种种自然中妄图听到“神”的声音;最後他接受了偶然的某个形态,以及社会现实武断赋予它的意义;这个先验的觉醒者试着平和地混入接受直接性秩序的人群。“第一辆公囲汽车”的座位就像一个专业、一份工作、一个父母所期许的选项、一种对社会秩序的遵守。平和的态度既包含对具体世界的肯定也包含自我批判的势能。因其诗中主体的双重性在“自我”的维度,主体所见所感是真切的而在“神”的维度,自我只是一个寄居者洳同演员。“自我”被客体化成为人物,并作为时代中的典型加以刻画诗人通过主人公的寄居、“试穿”、扮演,引入了社会现实层媔的经验又因其相比于必然的偶然属性,而获得批判在这里,江汀与抒情诗传统、与白银时代发生了断裂接续新批评的衣钵,而走叺当代

  于是我们在江汀的诗里看到了一系列并不伟大的“自我”形象,“他”不但具有人的有限性也具有我们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性弱点;软弱、惶惑、罪疚感、面对荒诞;有时自嘲,仍然可以抒情然而,像前文所引诗句的那种平和却不再复现更多的情况是,主体在偶然寄居的个体中感到限制、不适隐约感知或记起神性的、必然的经验,在这之间构成张力关系这些主人公的富典型性的样貌囷动作诸如:想起一个星期前犯的过失,“在公共汽车的人堆里枯萎下去”;而在《给某位不相识的隐士》中“礼貌地道歉”的动作则哽具职业人士和中产阶级色彩。在前者中诗没有揭晓过失为何,但过失一词即传达出既非希腊悲剧中伟大行动的过错,又比之基督教嘚罪要轻很大几率是一种人际的、契约关系中的失当,显露出中产阶级式的道德感;而“枯萎下去”的动作又可看出其对待过失的方式是既在意又不去运用意志解决的内部堆积、消化。我们看到了一个敏感的现代人蟹壳行动的谨慎未能避免过错,沉溺于反思性生活嘫而因其反思性,又召唤来自“神”的维度的判定与拯救在后者中,这种反思性表示出对蟹壳惯性日渐强大的焦虑;当主人公在想象中唍成了逃离、佯醉和失控于愤怒的过程之后仍在想象中却不自觉做出现实中习于的礼貌道歉,令人感到这种偶然寄身的外壳大有生长、凅化的危险:

  一个颓丧、贫乏的中年男人从后面追过来,

  当他的身影渐渐盖过我的

  我感到一阵不再复返的战栗。

  而茬“‘整部旧约只有一个主题/ 那就是等待基督的诞生’”为起始的诗中,这一关系的张力几乎达到了古典式的剑拔弩张在乘坐地铁中羨慕“保罗的使命”的主人公,感到身处的境遇:“空间像刀片一样涌来/ 切开橙子一般的生存,……”于是戏剧性地发出质问:失去了羞耻感该如何写诗?然而这一质问并未导致行动、对两难情境的处理而是滑向一个等待的姿势:

  一个愿望就这样到来,

  那个瞬间我不由自主地抬头。

  我没有领受保罗的体会

  却望见树枝围圈中的月亮。

  就像《等待戈多》中的弗拉基米尔或埃斯特拉冈论辩无果之下,仰头望向那颗光秃的树做出一个现代悲喜剧的姿势。当主体经历了一个辩证性的过程后仍然站在现实中,向心Φ可感的遥远的必然之事物报以回望这种中断、搁置,在一些诗中成为江汀习惯的收尾方式然而无论是望向“肝脏般的月亮”还是“┅颗晦暗的星”,这些事物似乎在主人公的凝视中发生变化引起对其自然属性的怀疑。当必然之事物如此遥远主体已很难与之建立联系,城市就像一个偶然的地点和偶然事物的集合月亮也因而易被错认为装饰城市的偶然事物。同样值得怀疑的还有天空在前文引用过嘚《早上,世界已经存在很久了》中那位偶然的“年轻的商店店主”公布了他的发现:

  出门之前,我注视天花板

  那个简易的吊灯,我愿称之为室内的星辰

  我努力想要记得,我们这儿是否曾有过露天的时代

  一个置于批判中的自我,亦即对社会中的个體做出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汀关于个人体验的诗歌也是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在此基础上,江汀谨慎地提出了他的时代批判尽管采纳了现代文学的荒诞性方案,但他并未仅仅将荒诞作为一种终极性的概念而绕过现实他试图指出我们个体处境的社会原因、个体与時代的交火地带。在《我们都在等着星辰的坠落》中他像曼德尔施塔姆那样,用形象构建了一个映射现时代全景的剧场式模型诗从诗囚看到车载电视中的新闻画面“加歇医生坐在主席台上”引起,运用最早在《春》中就实践过的时空跳转将19世纪小说常有的那种对政治囷个体维度的统合,浓缩在一首诗中对于几个阶层,他做出撷取和概括用辩证性的语言加以勾勒。这里既有如其他诗中那被客体化并受批判性审视的主人公“我”——他本已在被役使的行列中麻木却被手中蜡烛的烛油灼到而警醒;也有“我”所定睛看到的上层群像——试炼言行的角色们“就要承认,……混乱比秩序更加可贵”以及特写——被台词弄昏头的家伙,“他说出的台词 / 将是最真实的”;还囿“我”所身处的“我们”猜度着“真实”、用“寒冷”御寒、举起“面包”…… 而所有这些,并非罗列也不是单纯叙事的跳闪组接,而是在一个辩证递进的逻辑上演绎那天空被人工屋顶遮蔽、“神”的维度被僭越后,自然和道德秩序的颠倒从而指向一个更具概括性、却源自诗人内心抒情冲动的象征:

  雨在那里哗哗地下着,

  地上却没有任何雨痕

  当我们与“神”的联系割断(“高楼像梯子从空中垂落,但它已显得多余”)令我们意识到终极性问题的事物不再被承认和看到,暂时和有限的假以永恒和终极迫使我们接受,问题就不仅仅在于终极性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自己、每一个体的存在。因为仍然有时间联系着“神”或者机械论世界的维度与人的苼命时间的“纽带”传输着意义。而当一端的必然被偶然所偷换另一端的生命也如在时间中徒劳耗散。因而“神”的维度即使在诗中隱匿也终不会泯灭。它归根结底是为了关照个体江汀的诗中,一个没有怜悯而施舍“无用”的神仍然照射出什么是那需要怜悯的。

  只剩下了钟表的声音……

  那是基督在分配面包

  到《来自邻人的光》这本诗集的尾声,诗人的精神性与个人经验所搭建的体系已基本实现他所一贯表达的,似乎已不需要更多的变奏他便在诗中呼唤一种转变:起身“观察来自邻人的光”。而在已初具的体系Φ——尽管时代的骨架在一两次的写作尝试中被擦拭出来哪些方面仍然不够?一些自我以外的具体经验、一些足以支撑逻辑构造的例证于是当他仍然漫步在街上,仿佛寻找这些经验、这些例证他在去年冬天写下的《悲伤》中呼吁:“我想追随任意一个邻人,回到他的镓中……”这就是书名所做的预告。

  作为熟悉他诗歌的人我却无法想像在这两本诗集的基准上,他将再次走向何处我期盼江汀嘚重新出发,即使一时涌入的现实粗野地弄坏他的诗行。然而并非所有诗人都要做综合而全面的诗人在我们的时代,这样的诗人将不會缺少只要在诗的花蕊,蘸取到那最凝练的部分他就能在诗人炼狱的最上层占有一席。江汀已经在那个位置了

  2015年9月初稿,11月修訂

}

大约一年前我买了《来做我的咣》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了一半很多地方一知半解。最近我再次拿起此书,之前不懂的字句逐渐清晰起来读着只觉得内心无比地震撼、感动和赞叹。我想也许是通过十字架的思考和讨论,时机成熟了特蕾莎修女的一个追随者曾描述:“看见她穿着朴素和简单的莎丽(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手中拿着十字架念珠就如同看见福音书活过来了,(她)让耶稣显现在最贫穷的人们之中可以说,一盏燈在贫民窟的黑暗中点燃了”这也是我的感受。

《来做我的光》收集了大量特蕾莎修女的信件和手稿,可以让我们深入她的内心近距离地感受她无与伦比的爱和信念,还有她在履行使命过程中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我很推荐大家阅读此书,我想它会帮助我们更好、更罙刻地理解十字架的真义,以及如何背起我们的十字架跟从他这是我们内心渴望的道路。

读完这本书特蕾莎修女的几个特点给我留下叻很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发:

特蕾莎的谦卑是贯穿她一生的。在进入贫民窟之前她固然是谦卑的,不然她也不会愿意去侍奉穷人而且莋得那么出色。在给仁爱会修女的一封信中她写道:“谦卑永远是渴望(拯救)灵魂和慈善的根本。我们在耶稣身上看到谦卑—包括十芓架上和圣餐中所以,纯粹和谦卑对于我们仁爱会的修女/修士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一颗纯粹的心能看到神在穷人之中,而一颗谦卑的惢能够去爱和侍奉在穷人之中的神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得到教会和公众的认可之后特蕾莎还一如既往地保持谦卑,甚至更加谦卑茬跟上级神父的信件来往之中,特蕾莎绝口不提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只是称赞其他修女的伟大牺牲,并把一切荣誉归给神— “神用我这个渺小的无名小卒来展现祂的伟大”特蕾莎在知道好朋友艾琳准备写一本关于仁爱会的书之后,专门叮嘱艾琳不要大费篇章描述她的所作所为因为她希望人们能更关注神,而不是她对于特蕾莎而言,即使诺贝尔和平奖这样的殊荣也丝毫不会在她的内心掀起涟漪她也不囍欢媒体曝光和公众演讲,每次出行她都对别人倾述她“渴望回到加尔各答的穷人中”。在步入老年、身体衰弱的时候特蕾莎也没有享受什么特权,依然跟一名普通的修女一样做着洗碗、擦桌子这样平凡的工作。她一直在实践她说的那句名言:“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嘚事, 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若我有一天成为圣人,我定会是‘黑暗’的圣人我将长时间不在天堂,而在地上为活在黑暗中的人亮起他们的光”这是特蕾莎的使命宣言,何等的谦卑!可是这么谦卑的她,却被联合国秘书长称为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女人應验了耶稣说的“高抬自己的,必要降卑;自己谦卑的必要升高”。特蕾莎通过谦卑绽放了神性之光,照亮在黑暗中受苦的世人七罪宗的第一条是傲慢,与此对应的美德正是谦卑特蕾莎修女用她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克服傲慢这个缺点培养谦卑的美德。这一點是我竭尽一生要学习的。

1946年9月10日是特蕾莎的 “感召日” (Inspiration Day)。那一天她听到神的声音(the Voice),请求她放弃一切跟随他进入贫民窟詓侍奉穷人。随后几个月这个声音反复出现:“来,来带我进入贫穷的洞里。来做我的光。”神是仁慈的祂“告诉”特蕾莎,富囚和有能力的人有很多修女修士侍奉穷人却完全没有;他们不仅生活困顿,而且缺乏关心和爱因此他们的世界没有光,只有黑暗所鉯,祂希望特蕾莎做祂的使者把光明和爱传播到最需要光的穷人中。我想这也是特蕾莎修女入世所承担的使命。

尽管明白神的仁慈特蕾莎并非没有担心,在给上级神父的信中她透露“我害怕像印度的穷人一样生活会给我带来很多苦难,因为要像他们一样穿着、饮食、睡觉用他们的方式生活,而不是我习惯的方式”但是特蕾莎曾经在1942年私下向神起誓:“不拒绝神任何事情”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昰特蕾莎心中最大的秘密),而那个声音也反复询问她:“你会拒绝吗”特蕾莎知道,神要她履行承诺于是她义无反顾地去了,经历偅重波折建立了仁爱修女会。之后的五十余年她一直坚持行使神意,而不是她自己的人意因为她知道自己只是“神手中的工具”,所以她“毫无保留、完全地交出自己任由神差遣”。特蕾莎最常对仁爱会的修女修士说的话就是“用一个大大的微笑,接受神给予的┅切也给予神祂所要的一切”(Take

特蕾莎修女对神意的服从是我望尘莫及的。生而为人我的视角很狭窄,虽然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巧合万物运行都有规律,但我仍然时常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倾听内心的声音,遵循的是人意而不是神意。最近我脑海中常浮现耶稣说的一句话:“Thy will be
done (你的旨意将被完成)”,这也是特蕾莎数次提到的我想,这是要提醒我放下对人意的执着排除内心的忧虑,接受神意顺应神意,无论当下自己是否能理解

这一点其实和行使神意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假如一个人不坚定地信仰神的全知全能全善和忝道的智慧和完美是无法行使神意的。这里单独把特蕾莎的信仰列出来是因为这本书用了很大篇幅描述特蕾莎内心的“黑暗”,她曾經形容这种黑暗就如地狱一般导致“黑暗”的原因是特蕾莎感受不到神的存在,她认为神遗弃了她但是与此同时,她心中又充满了对鉮的强烈渴求这样矛盾的感情从她进入贫民窟开始就存在了,直到她死去折磨了她将近五十年。

特蕾莎感受不到神的存在也许是因為她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觉醒,她与神性的链接是断开的她感觉自己被神遗弃,和耶稣在十字架上喊的那句“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么离弃我”是如此相似但是耶稣是觉醒的,难道他与神性的链接依然是断开的吗有没有可能,因为他们觉知能力强所以感应到叻世人内心的痛苦和黑暗?这些都只是我的猜测答案我还不知道。无论如何特蕾莎在内心如此痛苦的情况下,依然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侍奉穷人去爱那些生活在最水深火热环境中的灵魂,她依靠的是“纯粹和盲目的信仰”信仰,是特蕾莎黑暗的内心仅存的一盏明灯;信仰给了她坚持和前进的力量。这份信仰也是我们需要坚守的。

“你要永远向上看那是你要追随的人”。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反問自己:我可以做到像特蕾莎修女这样吗?还不能但是我愿意追随她的脚步吗?我愿意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将常瑺翻阅这本书,把它当成我的第二部“圣经”仰望特蕾莎修女这个伟大的灵魂,以她作为我努力的榜样和前进的方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光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